在美國紐約的一所中學裏,有一個很差的班級。這個班的多數學生總為過去的成績感到不安,灰心、失望、歎氣、沮喪……進而影響了新的學習。他們的老師保羅博士得知這一情況後,給這個班的學生上了一堂難忘的課。
過天,保羅上課時,突然一巴掌將放在桌上的一大瓶牛奶打翻在地。“啪”的一聲巨響驚呆在座的每一個學生,他們一個個目瞪口呆地看著桌上、地上四處流淌的乳白色液體,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這時,保羅的目光掃過每個學生的臉,同時大喊一聲:“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然後叫學生到講台前仔細看一看:“我讓你們記住這個道理,牛奶已淌光了,無論你怎麼後悔抱怨,都已無法挽回。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把它忘記,然後注意下一件事。”
是啊,在人生的征途中,不可能什麼事情都一帆風順。其中,總會伴隨許多的困難和挫折,重要的不是我們失去了什麼,而是我們得到了什麼。我們每做一件事情,都會有經驗和教訓產生,經驗固然可貴,教訓亦不可忽視。但我們不能沉湎於教訓的打擊,因為我們還要前進。我們不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一天,一個外國人在輪船甲板上看報紙,突然一陣大風把他頭上戴的一頂新帽子給刮進大海。這位先生摸了摸自己的腦袋,看看正在飄入海中的帽子,又繼續看起報紙來。“先生,你的帽子被刮到大海裏了。”“哦,知道了,謝謝!”說完他繼續看報紙。“你……怎麼不……”“我為什麼非要感歎一遍呢?”“可那帽子值幾十美元呢!”“是的,我正在考慮如何省錢再買一頂呢!我很心疼,但我能讓它飛回來嗎?”人們不能不佩服這位先生的豁達與瀟灑:失去的已經失去,何必為此而煩惱傷心或耿耿於懷呢?一位老人剛買的新鞋不慎從飛速行駛的列車窗口掉下去一隻,周圍的旅客無不為之惋惜,不料老人毅然把剩下的那隻也扔了下去。眾人大惑不解,老人坦然一笑:“鞋無論多麼昂貴,剩下一隻對我來說就沒有什麼用處了。把它扔下去,就可能讓揀到的人得到一雙新鞋,說不定他還能穿呢。”老人看似反常的舉動,體現了他清醒的價值判斷:與其抱殘守缺,不如果斷放棄。這種坦然麵對失去的豁達心態,令人頓生敬意,也發人深省,更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不難發現,人們總是習慣於得到而害怕失去。盡管每個人都懂得“有得必有失”的道理,但人們依舊認為得到了可喜,而失去則是可惜可歎。每有所失,總要難受一陣,也會為自己的不小心而生氣,甚至痛苦。
每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了不虛度光陰,使生命盡可能卓越,我們的確應該追求得到,努力用智慧和汗水創造業績。然而,我們也應該正確看待失去,學會忍受失去,更要學會坦然麵對我們所失去的東西。為了成就一番事業,有時不得不失去一些感官享受;為了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主要人生目標,有時不得不“丟卒保車”:尤其是為了不玷汙自己的人格,有時不得不失去一些利益,比如金錢——那種隻要出賣良心或尊嚴就可以得到的金錢。
著名棒球手康尼·馬克如何對待自己輸球的煩惱時說:“過去我常常這樣做,為輸球而煩惱不已。現在我已經不幹這種傻事了,既然已經成為過去,何必沉浸在痛苦的深淵裏呢?流入河中的水,是不能取回來的。”失去的東西是不可能回來的,所以,我們不應該為此事而生氣,而是應該學會坦然麵對失去的東西。
要想坦然麵對失去就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麵對現實,承認失去,不能總沉湎於已經不存在的東西之中,這樣隻能讓自己更加後悔,更加生氣。得到和失去其實是相對的。為了得到,需要失去,因為失去一些,可能又意想不到地得到了另一些。民間安慰丟東西的人總是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事實正是如此。為了失去而懊惱,全力爭取新的得到。應該明白的是,有時失去並不一定是損失,而是放棄,是奉獻,是大步躍進的前奏或序曲,這樣的失去,不也是好事嗎?我們又何必要去為失去的東西傷心生氣呢?
坦然麵對失去的東西,並不是像有些人那樣自我姑息,也不是像某些人那樣“看破紅塵”,碌碌無為地苟活。坦然麵對失去,就是胸襟更豁達一些,眼光更長遠一些,經常為自己整整枝、打打權,排除那些不必要的留戀與顧盼,以便集中精力於認準的主要追求。這樣,大而言之,有益於社會;小而言之,有益於自己。也隻有這樣,才能勇敢向前,走向自己的新目標。
在我們的人生中,意想不到的事情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當你麵對一些不幸的打擊時,要學會瀟灑地揮一揮手,告別昨天。過去的已經過去,我們為過去哀傷、遺憾,除了勞心費神,於事無補。要想發揮自己的潛能,取得事業的成功,我們必須忘卻過去的失誤和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