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忘記失去的珍惜擁有的(2)(1 / 3)

如果說失去的話,那麼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可以稱為失去得最多的人:他僅念過三年小學,青春消逝在疾馳的戰馬與槍林彈雨中。16歲時,他在與白匪的戰鬥中腹部與頭部嚴重負傷,右眼失明;20歲時,又因關節硬化而臥床不起;32歲時,雙目失明,四肢癱瘓,全身不能活動,雙手喪失寫字的能力,連轉動頭部也極為困難。但是他心中有為人類的解放事業而奮鬥的崇高理想,有一種要對自己的黨和工人階級盡些力量的熱望,因此,他放棄了退役後政府讓他養病的清閑,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努力學習另一種戰鬥的武器——寫作,以筆、到後來是口授。頑強地、努力地為青少年創作小說,終於在病榻上創作出了贏得世人廣泛稱讚和捧讀的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小說。當他麵對最慘烈的失去時,高揚理想的風帆,奮力開拓創新,建樹不朽的業績,這就是偉大的奧斯特洛夫斯基!我們應該學習他的這種坦然麵對失去而努力向前的精神。他的生平和業績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麵對失去,不僅要坦然應對,自信自強,而且要開闊胸襟,樹立起為祖國、為人民作奉獻的崇高誌向。誌存高遠,就有前進的動力,就會有科學的應對之策,進而能收獲令自己滿意、讓別人羨慕的碩果!

“春去春歸來,花謝花常開”。坦然地麵對人生的變故,告訴自己:聚散得失、潮漲潮落、花開花落,都是一份自然。相信自己,勇敢地走自己的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這句名言,這就是對人生之路的最好注解。

人生苦短,每個人都不可能完全做到自己所想做的事,不能得到所有自己想得到的東西,總是顧此失彼。盡管人人都懂得“有得必有失”的道理。可人們還是習慣害怕失去,認為得到是可喜可賀,失去則是可惜可歎,每當失去都要難受一陣,甚至為之痛苦,但是生活難免會失去一些。既然這樣,我們為何不及時去調整自己的心態,麵對現實,承認失去呢?有時候失去並不一定是損失,而是一種放棄,一種奉獻。

坦然,是一種失意的樂觀!坦然是一份快樂,是一種瀟灑!在人生中,流入河中的水不能取回來,打翻的牛奶也不能重新收集起來。在這個世界上,誰都有犯錯的時候,牛奶打翻在地既成事實,再怎樣也於事無補。它不會吝惜你的眼淚,也不會被你所感動。唯一能做的就是忘記,從新再來,不要沉迷過去的錯誤而不能自拔。印度詩人泰戈爾曾說過:“如果你在錯過太陽時流了淚,那麼你也要錯過群星了!”振作起來,堅持下去,爭取擁有一杯更純、更好的牛奶。

自嘲可以調節心理

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或受到不合理的評價時,生氣但又不便直接說出來時,自嘲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自嘲是一門很深的藝術,它是人們心理防衛的一種方式,是生活的藝術,是一種自我安慰和自我幫助,也是對人生挫折和逆境的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自我解嘲並非逆來順受、不思進取,而是隨遇而安,放棄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重新設計自己,追求新的目標。沒有豁達、樂觀、開朗的心態和寬廣胸懷的人,是無法做到的。可想而知,自以為是、斤斤計較、尖酸刻薄、自大傲慢的人難以望其項背。自嘲是最為安全的,也是最難的,因為他害己利人。你可以用它來充實自己,獲得別人的敬佩;能夠保住自尊,在尷尬中解脫;能夠活躍氣氛,消除緊張。懂得自嘲的人往往會與他人相處得更融洽,更受人歡迎。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身體狀態是受其心理和精神狀態所影響的,大約有一半以上的疾病是由心理和精神方麵引起的,因此,掌握心理平衡對人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讓人難堪的局麵,遇到窘境,我們該怎麼辦呢?為這些事情生一場大氣?還是冷靜應對呢?很多人都清楚地知道,應該選擇冷靜應對,那麼我們如何才能讓自己冷靜應對,調整自己的心情呢?“自嘲”就是一劑平衡自我心理的良藥。

古時候,有一個名叫梁灝的文人,非常有誌向,在少年時就立下誓言,不考中狀元誓不為人。結果他時運不濟,屢試不中,受盡別人的譏笑。但梁灝並不在意,他總是自我解嘲地說,考一次就離狀元近了一步。他在這種自嘲的心理狀態中。從後晉天福三年開始應試,曆經後漢、後周,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才考中狀元。他寫過一首自嘲詩:天福三年來應試,雍熙二年始成名。僥他白發頭中滿,且喜青雲足下生,觀榜更元朋儕輩,到家唯有子孫迎。也知少年登科好,怎奈龍頭屬老成。自嘲使梁灝走過了漫長的坎坷,終於走向成功。自嘲,也使他走向了長壽,活過了古代難以逾越的九旬高齡。

在一次舞會上,一個個頭偏矮的男子,去邀請一位身材高挑的女孩跳舞。那女孩很不禮貌地拒絕說:“我從不與比我矮的男人跳舞。”男人聽了沒有發火,也沒有指責對方,而是淡淡一笑,自嘲地說:“我真是武大郎開店,找錯了幫手!”那女孩聽後臉紅耳赤,反而不自然起來。我們不得不說,那個男子是聰明的,他用自嘲讓自己走出窘境,保持了心境的平衡,而且還把尷尬拋還了那個傷害自己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