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年輕人,因為受了極大的挫折有了自殺的念頭。
等到天黑的時候,他極度悲傷地帶了根繩子。獨自一人來到樹林裏爬上樹想上吊。當他把繩子綁在樹枝上後,樹枝說話了:“親愛的年輕人,別在我身上吊死吧!有一對小鳥此時正在我的枝頭築巢呢!我有責任保護它們。如果你在我身上上吊,我就會折斷,鳥巢也保不住了,請你原諒我,並且可憐可憐那對小鳥吧!”
年輕人聽樹枝的話,體諒了它的愛心,就放棄了這根樹枝,爬上了更高的另一根樹枝。可是當他將手中的繩子綁上去時,這根樹枝也說話了:“年輕人,請你諒解我吧!春天就要到了,不久以後我就要開花,成群的蜜蜂會飛來嬉戲、采蜜,這會帶給我極大的快樂,如果你在我身上上吊,我就會被折斷到地上,花蕾也會被摧殘而死,那樣蜜蜂們會非常失望!”
年輕人聽了也有理,隻好默默地攀上了第三根樹枝。“原諒我吧!”他還沒綁繩子呢,樹枝就開口了,“年輕的朋友啊,我自己正遠遠地伸到路上,目的就是想讓疲憊的旅行者在我的底下得到一些陰涼,這帶給我很大的快樂,如果你吊死在我身上,會使我折斷,以後,我再也不可能享有這種喜悅了!”
這時,這個年輕的上尋死者深思了一會兒,他問自己:“我為什麼要自殺,隻因為我內心痛苦嗎?難道我就不能學學這些樹枝,用我的生命去幫助別人,為別人服務嗎?”一念之間,他把焦點由自己身上轉向了無數他所認識的需要幫助的人身上……他從三根對他說話的樹枝上各折了一小段細枝,爬下了樹,快快樂樂地離開了。
他一直保存著那三段細枝,終身學習三根樹枝的精神,再也沒有被挫折壓垮過。
從故事中我們要明白,做人不能隻在意自己。隻在意自己受了什麼傷害、委屈,承受了多少重擔、壓力,結果隻能愈來愈缺乏活力,愈來愈萎靡不振。將目光從自己身上移開,就像那三根樹枝一樣,多注意別人的需求,以幫助別人、使別人得到益處為誌向,擺脫絕望的糾纏,隻有這樣,你的眼界才會逐漸開闊,生活自然日益豐富,生命也將日益蓬勃。不管到什麼時候,你都要記住,隻有珍惜身邊的一切,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珍惜,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應該具有的情感。你隻有珍惜了生命,它才可以長久。你隻有珍惜了家人、情感,尊重他們、關心他們,才會在友善的交流之中獲得快樂和幸福,那麼人間就會充滿愛。
如果每個人都能以珍惜的情感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件事,那麼人生中擺脫不掉的悲苦,也都會變得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了。
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你會發現:生活,並不像眼裏的那麼單調,更不會像心中的那麼淡漠。讓我們多去想想“我們有什麼”,而不要想“我們缺什麼”。因為美無處不在,即使在最簡樸的生活裏,在受挫折的逆境中,用珍惜、感激的心情營造生活,不以敷衍、應付的態度消磨生命。這樣,你就會發現,美好一直就在你身邊。學會珍惜我們身邊的一切,不要為“得不到”的和“已失去”的而生氣。
不要為失誤和不幸哀傷
在我們的人生中,意想不到的事情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當你麵對一些不幸的打擊時,要學會瀟灑地揮一揮手,告別昨天。過去的已經過去,我們為過去哀傷、遺憾,除了勞心費神。於事無補。要想發揮自己的潛能,取得事業的成功,我們必須忘卻過去的失誤和不幸。
在生活中,有些人終日為過去的錯誤而悔恨,為過去的失誤而惋惜。然而,沉溺於過去的錯誤之中,是事業成功的一大障礙。若想成功,就必須向前,而不是為過去的東西去後悔什麼。
據史書記述:漢桓靈間,太原孟敏行途中不慎失手打碎瓦甑,掉頭不顧,徑然前行。名士郭泰見而奇之,隨尾問其故,孟曰:“瓦甑已破,不複能用,顧之何益?”孟敏在瓦甑破碎後那種“掉頭不顧”的態度,值得我們仿效。那珍愛的東西、那美好的夢境,一旦失去了,就平靜地讓它失去!如果沉浸於對失去的惋惜中,悔恨中,痛苦中,那麼,不僅會損害自身的健康,而且會失去前行的勇氣和動力。
我們經常會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在人生征途中,因種種原因,有許多人會出乎意料地遭遇失去——失去財物,失去既得利益,失去肢體健康健全,失去升學、就業、晉級、發財的機會……萬一遭遇失去,我們又該如何去麵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