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愚蠢與聰明本質不同(2)(2 / 3)

“他們怎麼議論紛紛是他們的事,和我有什麼關係?”義青禪師答道。

輿論可以滅人,可以興人,在生活中,智者要把握輿論都是一件不易的事。對別人不要隨意評頭論足。隻要自己正確,不要在乎別人怎麼說。

如果一個人一生總是被他人的評價所左右,把精力全部消耗在了應付環境之中,以致沒有餘力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這個人是很可悲的!

一個人的一生不一定要幹大事成大業,但一定要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一定要對自己所走的路保持清醒的頭腦。

請留意我們的周遭:“假如這樣做,人家會怎樣評價我呢?”、“別人會對我是什麼看法呢?”、“他們該不會笑話我吧”……這種人,讓他人的評價占了主導地位,並且將其看得比自己的主張更重要,就很容易被其所左右了。如果自己的行為取決於他人的評價,那麼一旦聽不到了他們的讚許,必會失去動力,最終一事無成的。

更糟糕的是,他人的評價往往又不盡相同,你不得不為之疲於奔命甚至無所適從,一年到頭總是在“不知究竟怎樣才好”的為難緊張之中團團轉,總也走不出自己的路來。

太在意他人的評價,便會迷失方向,找不到了行進的路。我們要明確一樣東西,人,不是為別人而活,更不是活在別人口中,更不能由別人決定主宰自己的命運。如果你凡事顧忌旁人的眼光,基本上就一事無成了。

然而,要做到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真的很難。但如果你能想到,一個人無論做得多麼好始終都會有小人在背後非議你,那麼你還會那麼在意別人的一些看法?誰人人前不說人,誰人人後不被說?這是人活的世界,不是說別人,就是被人說,永遠也改變不了。有時候,你越計較越在意得多,就越活得累,而且也絲毫改變不了些什麼。個人力量對抗整體,總會顯得有點以卵擊石,一兩難以撥千斤。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大可不必理會得太多。別人怎麼樣,我們管不著,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問心無愧。倘若人人都可以這麼想這樣做,世上又哪來那麼多“濁者”之稱。

蓮花為什麼自古以來都受到大家的好評與稱讚?就因為它的“出汙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風亮節,所以常成為仁人誌士筆下的典範。隻要自己認為值得就值得,你認為怎樣,生活就怎樣,一切都取決於心態。

別人愛說是他們的權力,我們也有權力不予理睬。你要是很在乎人家怎麼說,你的一輩子也就算是白過了的。因為個人有個人的看法,因人而異,眾說紛紜。你聽了這個人的意見,你又要顧及到另外人的思想,你還要考慮更多人的看法,哪有那麼多的心思去對付這麼五花八門的思想、意見、看法,所以你就要拿出伯樂一樣的慧眼,識出哪個是真正對你有利和有益的。

一個人在乎得太多,肯定過得很累,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一個人在乎得太多,肯定會讓自己過著浪尖上的生活,沒有穩定、沒有依靠、更談不上有安全可言。想一想人生就那麼幾十年,一轉眼間就過去了,你這樣的提心吊膽地活著,你這樣膽戰心驚地過著,你覺得這樣對得起自己嗎?你覺得這樣的生活是你所想要的嗎?哪個人不想自己活得開心一點,哪個人不想自己過得快樂一點呢?親愛的朋友們,不要為了別人的想法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為了別人的看法而盲目地讓自己服從。那樣子的你,不是你,你活著根本也不是為了自己。所以說,一個人的快樂不是他擁有的多。而是他計較的少。

過去了的,不要再去想什麼,曆史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這可是鐵定的事實,由不得我們來半點的虛假。

所以,不要在乎別人怎麼說,過了自己的生活,才對得住自己,我們才沒白白地來這人世間一趟。

當然,這並不是說,一個人應該獨斷專行,不顧是非黑白。而是說,他人的評價,隻能代表他們的看法,並不一定是真理,也不一定是神聖不可改變的。你認為有道理你就聽;認為不正確就可以不去理會,主動權應掌握在你的手裏。如果凡事都一股腦兒接受,其結果必定是失去了鍛煉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

古人曾說:“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我們又何必過於介懷他人怎麼說、怎麼想呢?人的思想、環境、修養不同,看問題的方法、角度也會不同,哪能對你的所作所為統統理解呢?你隻要意識到自己的理智怎麼說,自己的良心怎麼想就行了。即是說,隻要問心無愧,就完全可以“我隻對自己負責”了,即使瓜田李下之嫌也是可以不避的。

在我們年輕的時候,也許還未能深刻體會與領悟這一句話,等到有一天年邁的時候,等到所有風景都看透,也許你才會察覺這句話的重要性,後悔當初沒能做到而給自己留下多少悔恨和遺憾。在那個時候,你也許才會發覺生命最重要與可貴的緣於一份真實,而我們一直都是在糊裏糊塗中度過了大半輩子,卻再也沒機會去重新詮釋我們的生命,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他人的評價,我們可以用耳朵去聽,但絕不可以用心去徘徊。

成天憂心忡忡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隻能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彈指一揮間,轉瞬即逝,都是過眼雲煙。何必計較得太多?顧慮得太多?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