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仔細想一想,真的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
如果我們學會不為小事煩惱,就可以獲得莫大的回報。太多人浪費寶貴的生命“為小事抓狂”,完全錯失了生命的神奇與美妙。如果你承諾朝這個目標前進——別為小事抓狂,你就會發現,自己省下了更多精力,可以變得更優雅、更平和。
發怒會使人遠離真理。世界上很少有因為憤怒就使問題和矛盾獲得解決的;相反,常常因為憤怒把事情搞僵了,搞糟了。憤怒時,極而言之,極而行之,沒了後退之路,沒了回旋餘地。本來有理,反而變成了沒理;本來小事,結果鬧成了大事,甚至不可收拾,過後,悔之晚矣。
美國研究應激反應的專家理查德·卡爾森說:“我們的惱怒有80%是自己造成的。”卡爾森把防止激動的方法歸結為這樣的話:“請冷靜下來!要承認生活是不公平的。任何人不是完美的,任何事情都不會按計劃進行。”
理查德·卡爾森的一條黃金規則是:“不要讓小事情牽著鼻子走。”他說:“要冷靜,要理解別人。”由此可以看出:表現出感激之情,別人會感覺到高興,你的自我感覺也會更好。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碰到一些令自己不愉快的事,並為此生氣、苦惱。這是很正常的,也無可厚非,但倘若總是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生氣不休,不僅無法保持健康的情緒狀態,長此以往,還勢必影響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有百害而無一利。那麼,如何及時化解你心頭的“火”呢?
當然,製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一個人以理智戰勝感情衝動的過程。善於製怒不僅需有“忍人所不能忍”的寬廣胸懷和以大局為重的精神境界,而且還需要有強烈的自我控製意識。要“製怒”,首先要努力陶冶自己的性情,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理智地將“憤怒”這個“情緒炸彈”扔掉。
有關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的心理處於壓抑、煩惱和不快時,需要有人傾訴。適時地把“火”發泄出來,是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所必需的,但許多愛生氣的人往往認為,把不愉快的事情說出來暴露了自己的隱私,因而即使對父母或最親密的朋友也不願傾吐內心的苦衷,而獨自在狹隘的感情圈子裏冥思苦想。殊不知,這樣不但很難化解心中的不快,反而容易導致鬱悶的加深。俗話說:快樂有人分享是更大的快樂,痛苦有人分擔就可以減輕痛苦。因此,當你為小事火上心頭時,不妨多向身邊的朋友傾訴一下,相信他們能幫助你,開導你的。
此外,以下幾種擺脫怒火的方法,對化解心頭的“火”頗有幫助。
合理的讓步。
許多愛生氣的人大多固執己見,不願傾聽、尊重別人的意見,缺乏足夠的自我批評精神。事實上,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和值得我們去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對於那些微不足道的瑣碎之事,沒有必要花時間去爭論、糾纏,也沒有必要固執己見、大生“悶氣”。古人就有“讓他三尺又何妨”的佳話。作為新時期的人們,遇有爭執、糾紛謙讓一下更何妨?這無礙對理想和事業的追求。因此,學會合理的讓步,不僅對事情的發展和問題的解決有益處,也會贏得他人的好感。最終使生氣的誘因蕩然無存。
調整心態。
俗話說,“宰相額頭能跑馬,將軍肚裏能撐船”,這就是形容一個人的度量和心態的。有些人由於害怕己不如人,便總想著處處顯示比別人高明,一旦受到挫折和打擊,卻又一蹶不振,結果導致煩惱不滿和火上心頭。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社會是個大家庭,大家相聚在一起,每個人的知識都是有限的,每個人身上也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優點,工作中高人一籌,但不要高人一等,你即使在某一方麵比他人略勝一些,也應謙虛謹慎,熱情好學。這樣,你的心靈就能得到不斷地淨化,心態也會不斷得到調整,進而做到既能容他人之長,也能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短處。
製怒的最好法門是忍,是寬容。自覺的忍,理智的讓,不是退縮,不是無能,不是放棄原則,而是一種策略,一種智慧,一種境界。隻有洞察世事,心靈清澈,對是非、矛盾有清醒認識的人,才會在可能被激怒的時候,做到真正自覺的忍,真正心平氣和地麵對生活、丁作中的各種矛盾和挑戰。具有忍的智慧,達到忍的境界,當然需要修煉,而生活本身,它的正麵的經驗和負麵的教訓,則是這種修煉的燧石。
人生是短暫的,生活中不要因一些雞毛蒜皮、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耿耿於懷,為這些小事而浪費你的時間、耗費你的精力是不值得的,英國著名作家迪斯雷利曾經說過:“為小事生氣的人,生命是短暫的。”如果你真正理解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那麼你就不會再為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情而生氣了。
要想事情改變,首先得改變自己
不能改變別人,就改變自己;不能改變事情,就改變對事情的態度。否則,你就屬於與自己過不去的人,就屬於不聰明的人。
在追求成功的過程當中,我們十有八九不會一帆風順,一定會遇到困難,一定會遇到瓶頸,也一定有“頭碰南牆”的時候。
有這樣一個經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