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第五十八張小紙條:“過分關愛”不可取
案例一:
上周開始,家住朝陽的李女士就成了一個有家的流浪者。原因是正在準備高考的孩子實在受不了他無微不至的“關懷”,強烈要求其不要出現在自己麵前。
孩子說:“自己要考的那所大學去年錄取分數線較高,屬於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複習中難免覺得腎張,萬一考不上,豈不是辜負了他的關懷。壓力一下湧了上來,希望母親能暫時離開一會兒,不要一天到晚盯得那麼緊。”
李女士說,為了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學,自己天天給他-乞營養品,陪他一起複習,什麼家務事都不讓他幹。難道關。孩子也有錯嗎?李女士百思不得其解。
案例二:
“我兒子遇到考試心發慌手發抖,現在快要參加高考了,這該怎麼辦喲!”24日上午,大冶市銅草社區的陳女士求助黃石一家心理谘詢機構,尋求教子良方。
據陳女士介紹,兒子小伍讀書比較用功,成績總在班上前5名,近段時間,兒子遇到考試心就發慌手也發抖,他很著急,因為離高考隻有70多天了,如果再這樣下去,會影響兒子高考發揮。
陳女士告訴谘詢師,兒子平常比較聽話,隻要大人說什麼,他都樂意做。學習方麵更是如此,每天堅持複習到深夜,有時到次日淩晨。按兒子心願,今年高考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陳女士夫婦每天則不停地提醒兒子要向這方麵努力,在學習上一定不能鬆懈。
去年12月上旬,兒子在沒與母親打招呼的情況下,與人到外地玩了兩天。回家後十分內疚,悔恨自己不該出去玩。但陳女士沒看到兒子這一變化,還是連續數落了兒子幾天,指責他不該去玩。從此兒子更加抓緊學習時間,但仍在不停地自責。
“兒子從那時起,不管做什麼事,經常心發慌手發抖,甚至班級每次小考,內心都特別緊張。”陳女士無奈地說,他批評兒子的初衷是為他好,沒想到給他帶來這麼大的影響,現在不知怎麼辦。
案例三:
“一進大學,我就想擺脫父母的管教”,首師大大二孩子李同學說:“當初從高中搬進集體宿舍,以為自己就能夠獲得獨立,沒想到媽媽給自己訂了一份計劃,每天什麼時候起床、睡覺,吃飯要注意什麼,花多少錢,每周末甚至‘探營’,看看自己有沒有談戀愛。好幾次,自己玩得稍微晚點,媽媽的電話就來了,整天管頭管腳,煩死了。”
李同學認為,自己已經成人,不必事無巨細都向家長彙報,希望多點個人空間。張女士卻認為,雖然兒子已經讀大學,但他依然覺得自己的孩子特別傻,什麼都不懂,社會很複雜,怕他受騙,所以妊頒什麼都得替他幹。
北京市幾所高校的宿舍管理員說:“每到新生入學,就常看到一些家長為孩子鋪床、繳費,就像一個保姆。”
案例四:
13歲的劉偉要離開家,他不願意和爸爸媽媽住在一起,原因竟是“爸爸媽媽對我太好了”。這讓許多人不思其解。
他是這樣說的:“我上學放學爸爸都用車接送,回到家他們連飯都給我盛好了,還給我夾菜。想吃蘋果,他們就削好皮,切成小塊,插上牙簽擺在書桌上。家務活就更不讓我動手了。他們就知道讓我學習、看書。我在家裏就像一個木偶,沒有一點發言權。”劉偉說:“物質上的滿足是永遠不夠的,他們越愛管我這管我那,我就越要做他們不喜歡的事情!”
古人有句話:逆境出人才。一個人再逆境中成長才能有所成就。而現在好多人忘了這個至理名言。對孩子太嗬護了。沒聽到那些所謂的教育家說的最多的是那句話嗎?賞識教育。沒聽過家長們和老師們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什麼嗎?“不要給孩子太多的逆境”。
家長過分嗬護導致的直接結果有時就是孩子性格內向,甚至害怕出門見生人。
家長過分關心反而害孩子,一種一,能是孩子長大後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人格,在社會生活中可能也是弱者;另…種是造成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其教育結果適得其反。為此,心理學專家提醒,家長關懷孩子也需要有個“度”。
過度關愛往往給孩子帶來負麵影響,而家長自身也會表現出一種“關愛強迫”。這種關懷通常是以家長自我為中心的,會讓孩子感到壓力。家長期待回報,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使子女產生逆反心理。而父母也因此出現焦慮、急躁和緊張等心理問題,嚴重時甚至引發家庭矛盾,爭吵和衝突隨之而來。
專家認為,“關愛強迫”的另一個後果就是將來孩子長大後哪能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人格,在社會生活中可能也是弱者。
孩子犯了錯誤,家長們不敢痛斥不敢,恐怕孩子一氣就自己跑了。沒看到有人說電視電影少一點暴力,稍微有一點血腥就有人出來說話:別這樣啊,嚇著孩子了。不敢叫孩子累了,孩子需求啥滿足啥。如此的嗬護。隻能使孩子感覺生活在蜜罐裏,其結果對孩子的成長並沒有好處。隻能使孩子變的更加脆弱和敏感。常看一些事例,有的孩子因為父母嘮叨而出走,有的甚至對父母長輩動刀子。有的變的任性異常,絕對以自我為中心,有的受不了一點打擊,稍遇挫折便難以承受。不叫孩子經曆風雨,他永遠不敢麵對風雨。不叫孩子經受一些殘酷的考驗,孩子永遠不知道生活還有如此的驚濤駭浪。不叫孩子自立自強,則永遠是個弱者。如果真正想叫孩子有些出息,就請不要過分嗬護,該狠一些就要狠些,該叫他吃點苦頭就要他吃點苦頭。這才是真正為孩子著想,也才是真愛。
年輕人有的是機會,摔一跤對現在的獨生子女並不是壞事,家長要起指導性作用,看他要摔的時候提醒他,但是不能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隻有家長調整好心態,認清該怎樣對待考試,孩子才有可能更堅韌的成長。
第五十九張小紙條:考試的焦慮如何排解
如果你想了解自己是否有考試焦慮,以及這種焦慮的程度是否嚴重影響自己考試成績的地步,請做一下下麵的測驗,時間最好放在一次較為重要的考試剛結束之後。
【指導語】
下麵的每一個句子都是你可能有的或曾出現過的一般感受或體驗,請認真閱讀每一個句子,這裏的答案無正確、錯誤之分,回答每一個問題時不必用太多時間去思考,但回答必須是最符合你通常感受的情況,每一個問題都要回答。每題有4個備選答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相應字母上畫圈,每題隻能選擇一個答案,其相應字母的意義是:
A——符合自己的情況
B——較符合自己的情況
C——不太符合自己的情況
D——很不符合自己的情況
【試題】
1、在重要考試的前幾天,我就坐立不安了。
2、臨近考試時,我就拉肚子。
3、 一想到考試即將來臨,我的身體就會發僵。
4、 在考試前,我總感到苦惱。
5、 在考試前,我總感到煩躁,脾氣變壞。
6、 在緊張的複習期間,我常會想到:“這次考試要是得到個低分數怎麼辦?”
7、 越臨近考試,我的注意力越難集中。
8、 一想到馬上就要考試了,我參加任何文娛活動都感到沒勁。
9、 考試前,我總預感到這次考試將要考砸。
10、考試前,我常做關於考試的夢。
11、到了考試那天,我就不安起來。
12、當我聽到開始考試的鈴聲響了,我的心馬上緊張得越跳越快。
13、遇到重要的考試,我的腦子就變得比平時遲鈍。
14、看到考試題目越多、越難,我越感到不安。
15、在考試中,我的手會變得冰涼。
16、考試時,我感到十分緊張。
17、一遇到很難的考試,我就擔心自己會不及格。
18、在緊張的考試中,我卻會想些與考試無關的事情,注意力集中不起來。
19、考試時,我會緊張得連平時記得滾瓜爛熟的知識也一點回憶不起來。
20、在考試中,我會沉迷在空想之中,一時忘了自己是在考試。?
?21、在考試中,我想上廁所的次數比平時多些。
?22、考試時,即使不熱,我也會渾身出汗。
?23、在考試時,我緊張得手發僵,寫字不流暢。
?24、考試時,我經常會看錯題目。
?25、在進行重要的考試時,我的頭會痛起來。
?26、發現剩下的時間來不及做完全部考題,我就急是手足無措,滿頭大汗。?
?27、如果我考了個低分數,家長或家長會嚴厲指責我。
?28、考試後,發現自己懂得的題沒有做對時,就十分生自己的氣。??
?29、有幾次重要考試之後,我都腹瀉了。??
?30、我以考試十分厭煩。?
?31、隻要考試不計成績,我就會喜歡進行考試。??
?32、考試不應在像現在這樣的緊張狀態下進行。
?33、要是不進行考試,我就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計分方法與結果解釋】
?統計所圈的各個字母的次數,每圈一個A得3分,B得2分,C得1分,D得0分,然後計算出你的總得分:總得分=3×圈A的次數+2×圈B的次數+圈C的次數。
?根據你的總分查下麵的評價表,就可知你的焦慮水平。
?0~24分:鎮定
?25~49分:輕度焦慮
?50~74分:中度焦慮
?75~99分:?重度焦慮?
案例一:
隋強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獨生子,平時自尊心極強,情緒易激動。初中階段,學習成績名列前茅,並擔任班幹部。考重點高中時,因分數不夠而交讚助費入學,因而思想壓力很大,羞愧、自卑的情緒一直纏繞著他,見其他同學擔任班幹部,他開始由自卑轉為嫉妒,常想“憑什麼因一次考試使自己成為差生”,在言談中常常表露比較偏激的想法,如總是想著:“孩子唯一值得炫耀的就是學習成績,隻有取得好成績,才能改變自己在同學、老師心目中的地位。”
所以他加倍努力學習,希望取得艮好成績再現初中時的風采。第一學期第一次考試,隋強的成績排列班內第l3位,成功帶來了喜悅和希望。無形中又加重了精神壓力。於是課間時間他很少活動,假日也從不休息,晚上學習到ll點半,臨近考試時則學到淩晨2點。高一期間,學習成績中遊,進入高中學習一切照舊,但體重減輕,常因考試前發燒而請假在家中複習,盡管考試成績一般,但家長和本人總覺得情有可原。也為此多次去醫院做各方麵的檢查,均未發現異常。
後來情形加重了,每次隻要臨近考試,則有低熱,考試結束,低熱自然消退,無須藥物治療。高三學期開始,老師宣布準備在某日按高考要求進行模擬考試,並排名次,隋強第=天又開始發燒,為此,他陷了極度的苦惱之中。
案例二:
邱媛媛是一名正上高一的女孩,他平時很努力,平時的小測驗都能排在前幾名,可每次考試他都發揮不出應有的水平,成績總是處在班級的中等水平,讓老師納悶不已。
原來每逢考試,特別是重大考試的前幾天,他都會非常緊張,感到焦慮不安,生怕自己考不到好分數而被老師、父母責怪。因此,他在複習的時候也總是無法集中精力,晚上睡覺都睡不踏實。這種情況直接影響到他在考場上的發揮。
邱媛媛非常著急,這可怎麼辦哪?再過兩年就得高考了,老這樣如何參加高考啊?但是他又不知道該如何緩解自己的緊張情緒。
考試是我們每個人在校園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是教學和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考試給我們帶來了無形的精神壓力,使我們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緊張和焦慮.這是正常的現象。但是,如果焦慮太過了,就會影響到學習效率。
像隋強、邱媛媛這樣的考前緊張,在孩子中很常見,這已經是大家的“通病”了。這種緊張的情緒直接影響到了考試水平的發揮,尤其是很多高考生,他們之所以落馬,有很多也是因為考前緊張。
一般來說,在考試前會有兩種不良的心理狀態:一種是過度興奮,這會導致心緒不寧,健忘分心,神經過敏等:另一種是以抑製占優勢,導致出現精神萎靡、感覺遲鈍、思維功能減弱等現象。
為什麼出現這些心態呢?
一是生理和病理方麵的,如考前不適當地減少睡眠時間,導致過度疲勞;或是平時缺乏鍛煉,身體素質很差:當然,也有的女孩子正好碰上月經期,因身體不適而造成緊張心態。
二是心理方麵的:首先是心理壓力過大,這常常是因為父母或老師對自己的期望過高,提出了讓你達不到的過高要求,或者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過高造成的。
其次是因為你對自己缺乏了信心,感到非常自卑,錯誤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和知識水平,無形中給自己增加了壓力。
要想取得好成績,在考試前,一定要調整自己的狀態。對於運動員來說,良好的競技狀態才能為運動員的臨場發揮創造出良好的條件,對於考生來說,也是一樣。不要一到了考試的時候就拚命“開夜車”,這樣會造成睡眠不足.加上又很少鍛煉和活動,就會出現大腦缺氧,整天都昏昏沉沉.這樣複習效率自然低下。也不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自己比較薄弱的一門功課上,這種單調的刺激會使大腦皮層處於抑製狀態,也會感到整日糊糊塗塗。
其實,要想克服這個問題,首先就是要先有自信,有道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那麼,如何調節好考前情緒?有幾點建議:
1、變消極自我暗示為積極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的作用是相當大的。園外有人以就要執行的死刑犯儆被試者,告知被試者在特殊的裝置情境下,給他們以大量抽血的方式結束其生命。被試者不能看到卻能聽到抽出血液的嘀嗒聲,結果到一定的時間被試者生命終結。其實這是虛擬的,根本就沒有給被試者抽血。這是消極的自我暗示的結果。同樣,積極的自我暗示也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從而創造奇跡。
有一個人到醫院就診,訴說身體如何難受,而且身體漸漸消瘦,百藥無效。醫生檢查,發現此人患的是“疑病症”。後來,一位心理醫生接受了他的求治。醫生對他說:你患的是一種綜合征。正巧,目前剛試驗成功一種特效藥,專治你這種病症,注射一支,保證三天康複。打針三天後,求治者果然病愈出院了。其實,所謂“特效藥”不過足極普通的葡萄糖,真正治好病的,是醫生語言的積極的暗示以及引起的積極的自我暗示作用。有些病人就是靠積極的自我暗示恢複健康的。
有些同學的考試焦慮較重,其原因往往就在於鑽進了消極的自我暗示的怪圈。他們的念頭是:我不行,我就怕考試,我肯定會緊張,我又要失敗了…人有時候是很奇怪的,你以為自己怎樣,常常你就會怎樣。所以,知道了自我暗示的巨大效應,你就應把消極的自我暗示轉換成積極的自我暗示。
2、進行自我放鬆訓練
你可以用以下很簡便的方法進行自我放鬆訓練。
①大笑療法:因為笑是精神消毒荊。國外諺語說:“一個小醜進城勝於一打醫生”。在可能的時候,你不妨去聽昕相聲,看看小品,這樣可以化解焦慮。
②運動療法:機體的運動可以使精神放鬆。你可以考前放下書,開心地去踢一場球或來點別的什麼運動,這樣町以消除焦慮。
③深呼吸療法:考前或考場上緊張焦慮時,做深呼吸4--6次,會緩解焦慮。
④意守丹田療法:意念集中於丹田穴,而後想像意念向上移動,一步步直至頭頂百會穴,同時吸氣,再向後向下移至丹田處,同時呼氣。
⑤六秒鍾放鬆法:抓住片刻時間,六秒鍾就夠,收腹,縮頦,扭動身體,打哈欠,焦慮會隨之消失。
3、運用自我係統脫敏療琺
如果上麵的方法不能消除焦慮,你還可以用係統脫敏療法來克服考試焦慮。
第一步:先把使你焦慮的考試情境按刺激的強度由弱到強排成隊。比如:臨近考試複習時的情境一考試前一天的情境一準備進入考場前的情境一進入考場答題前的情境一開始答題時的情境,等等。
第二步:利用想像進行脫敏訓練。從最輕的情境開始,盡可能詳細、逼真地想像情境中的具體細節、環境和自己的內心體驗,感到有焦慮反應時,就用策略之二中的方法進行放鬆,直到焦慮消除。再進行下一個情境的訓練,依此類推,直到想像最後的情境時不再感到緊張。考試焦慮確實較重者,應在考前早些時候開始訓練,隻要堅持,一定會有成效。
如果通過努力調節仍然無法消除緊張的情緒,甚至不能入睡,或者食欲減退。可以讓家長陪同去找醫生服用一些鎮靜藥物和維生素B、維生素C等。這對於解除心理的緊張和消除神經係統的疲勞有一定的作用,而且也是有必要的。但必須記住,一定要遵醫囑,切不可自作主張、胡亂用藥。
第六十張小紙條:我們之間有代溝
我與父母無話可說
案例:
“同一件事,我說了十遍,孩子就是聽不進,但換了同學說,孩子就接受了。”昨日,一位署名“醋媽媽”的家長通過電子郵件,向記者道出苦惱,他“醋意”十足地感歎:孩子究竟怎麼了?
“醋媽媽”的孩子在漢口一所中學讀初二。孩子長大了,媽媽明顯地感覺到孩子和自己越來越疏遠,同孩子說話時,孩子也越來越不耐煩。但一旦接到同學的電話,孩子的口氣立馬變得溫和起來,有說有笑。不知何時起,“我同學說的”成了孩子的口頭禪。
一次,“醋媽媽”打聽到一本教輔對初二孩子很實用,他給孩子買了一本,卻被孩子束之高閣。幾天後,孩子歡喜地從學校拿回了同樣一本教輔,“我們班××說這本書蠻好。”
上個月月考時,孩子英語考砸了,“醋媽媽”安慰了一下午也不管用,無奈之下,他撥通了孩子同學的電話。一刻鍾的通話後,孩子“雨過天晴”。同樣的話,家長說和同學講,分量輕重不一樣。
“孩子上小學時把老師的話當聖旨,現在長大了,又‘迷信’起同學的話。唉,家長不好當啊!”“醋媽媽”說,前天,他在辦公室抱怨這事,沒想到一下子引起了共鳴。一位家長還說:“孩子的笑臉都給了同學,回家就板著臉麵對家長。”想到自己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如今自己的十句話還抵不過同學的一句話,家長們都有點心酸。
對此,心理老師說,這種情況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片斷。人都喜歡和同齡人接觸,因為有共同語言、容易產生共鳴。而到了青春叛逆期的孩子麵對家長,他們有壓力,和同學在一起他們更輕鬆快樂,更容易彼此依賴。因此,家長不必太憂心,在交流中應反省自己的交流方式,少說教、指責,多體諒孩子,相信孩子會有所轉變。
父母本來應是孩子最願意傾訴衷腸的對象,可現實情況遠非如此。不少家庭缺少交流時空。類似這樣與父母無法說話的情形在一些家庭中並不少見。據有關部門調查顯示,目前願意向父母說心裏話的中小孩子人數有下降的趨勢,因子女與父母說不上話而引發的家庭矛盾相當突出。
據一份調查顯示,中孩子在碰到煩惱時,最願意傾訴的是同伴或朋友,而父母則被排列在第4位。孩子與父母無話可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用成人的眼光看問題,一些父母以孩子小為由漠視甚至剝奪他們的“說話嚅求。其實處於成長中的孩子,有著極為豐富的內心世界,除了學習之外還有許多心理活動。對孩子向父母提出的問題,一些父母自己不懂回答不上,便以搪塞了之,讓孩子無“事”可說,無“題”要問。
一些從事青少年心理和家庭心理教育的專家認為,家庭缺少交流的時空,孩子的心裏話沒有渠道傾訴,長期如此孩子原有的認知結構和情感依附會發生變化,容易導致孩子與父母的隔閡。因此,學會聽孩子的傾訴,“釋放”孩子的心裏話,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父母要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