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孩子的需求——關 懷(1 / 3)

了解孩子的需求——關 懷

父母往往隻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吃穿住用,而忽略了孩子到底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東西。試著進入孩子的內心,了解他們真正的需要。

千萬不可“賄賂”孩子

一位苦惱的媽媽訴說自己的煩惱,她說孩子上初中一年級,為了能讓他好好學習,製定了一個獎勵製度,考試進入前20名,獎勵500元,前10名,獎勵1000元,進入前5名,獎勵2000元,開始還真管用,他一回家就看書,溫習功課,可是時間一長,孩子明顯出現厭倦學習的情緒,我們隻好把獎勵加碼,可是沒看出有什麼效果。

獎品固然能夠強化孩子的某種良性行為,但是也存在這樣的可能,孩子隻對獎品本身感興趣,而缺乏對被獎勵行為的興趣,如孩子對錢感興趣,而對學習本身沒有感覺,這樣做的結果是:一旦物質獎勵維持原狀,孩子的積極性就會下降,會破壞孩子良好的本性與願望,是得不償失的,所以,每位父母都應該謹記:千萬不要賄賂孩子。

記住,好孩子往往是表揚出來的,而不是獎勵出來的,經常表揚孩子正麵的行為,更能夠激發孩子的內部動機,端正學習態度,保持學習熱情,使學習行為更為踏實,長久,而且精神獎勵絕對實惠。

兒童的某些行為如果隻靠單純的外在刺激維持時,刺激一旦減弱或消失,其行為也隨之消失。由此可見,短期內靠紅包賄賂確能刺激兒童的行為,但長此以往則不利於兒童良好習慣的養成。孩子做事隻是貪圖獲得錢物,而不是為了鍛煉培養自己,也就不可能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兒童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鼓勵,但真正的鼓勵來源於內心的讚許和精神上的支持。當孩子學習進步時,家長除了與其共享歡樂之外,應該告訴孩子勞動是人類的生存需要,設法培養鍛煉他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責任感。這樣就會使孩子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滿足,從而主動地強化這種行為。反之,單憑金錢和物質上的賄賂來達到鼓勵的目的,無疑是南轅北轍的行為,它隻會帶給孩子負麵的效應,和對金錢的片麵認識,對報酬的狹隘理解以及對生活的消極態度等等。這種行為的不斷加強,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打上不健康的烙印,以致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成長。

從古今教育成功的案例不難發現,用積極向上的精神激勵比僅僅用物質獎勵更能長期有效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不同階層人的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物欲橫流在一些人肉體中成為主宰。當這股暗流侵蝕著教育這塊淨土時,催生長出一朵朵惡之花。孩子是這個時代的受害者,他們完全沒有了成長過程中應該有的純淨環境,在巨大的環境侵蝕下,孩子無法感受到真正的成長快樂。

一輩子吃苦受窮的父輩們,好不容易過上富裕一點的生活,再也不想讓孩子吃苦受罪,看起來也無可厚非,情有可原。其實這樣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大事上所犯的錯誤,有曆史文化的根源,又有現實社會發展的沃土。

隔壁玲玲很小的時候,她的爸爸便誠惶誠恐地變著法子激勵孩子去做好他們認為她應該做好的事,促使她能努力實現他們所希望她能達到的目標。孩子兩歲時很賴床,她媽媽便經常允諾孩子“早早起床,媽媽給你買糖吃”;為使玲玲能好好學習,他們又鼓勵孩子“獲得一枚小紅花獎勵100元”;為讓玲玲能配合醫生打針吃藥,又對她說“等病好了,爸爸媽媽帶你吃肯德基”。

這樣的招數被他們頻繁的使用著,他們經常采取一些所謂的“絕招”來賄賂玲玲。久而久之玲玲動不動就業以金錢、物質相要挾,自己洗手洗臉要買冰淇淋,做了作業要到哪去玩,甚至給大人端杯茶也要跑腿費。為了給孩子樹立誠實守信的君子風度,他們每每對孩子有承必諾,有求必應,隻要孩子聽話就行了,其他的就不顧及那麼多了。然而,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卻給了他們一個沉甸甸的教訓。

那是玲玲5歲那年的春節,幾個友人到他們家做客,玲玲很聽話,乖巧的逐一問好,朋友們正紛紛誇讚孩子有禮貌。突然,玲玲大喊:“叔叔,我都給你們拜年了,你還不給我壓歲錢啊?”一句話讓滿屋子的人瞠目結舌,玲玲的爸爸媽媽更是尷尬萬分,此時此刻,他們才醒悟賄賂孩子所帶來的種種弊端。後來玲玲爸跟她認真的談了一次話:“向長輩問好是應該的,這是一種禮節,正如你幫媽媽做家務一樣,這都是一個好孩子應該做的,哪能處處講錢?如果這樣的話,你吃的、穿的、用的還有學費也該你自己付了,而且爸爸每天接送你上學,你豈不要付給爸爸勞務費了?”一向不怎麼被批評的玲玲,第一次愧疚地哭了。

心靈感悟:

賄賂出來的孩子是不懂生活的意義的,他們隻知道付出一點點都要獲得報酬,完全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付出。父母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真的變成這樣的話,就不要賄賂孩子。

讓孩子遠離吸煙與酗酒

吸煙已成為現代社會中的一大公害。在工業化的國家中有20%人的死亡是直接或間接地與吸煙有關。煙卷燃燒之後會產生3000多種化合物,其中大多數對人體健康有害,如尼古丁、吡啶、氫氰酸、鎘、煤焦油、一氧化碳等等。煙葉臘質層燃燒後可釋出具有強烈致癌變的物質,影響基因,危及後代。

吸煙對青少年的長期慢性毒害更加可怕。青春期生長迅速,各器官各係統都還沒有發育成熟,身體對有毒物質的吸收比成人更快更容易,吸收後受的毒害更深。從少年時期就吸煙的人慢性支氣管發病率高,發生肺氣腫、肺心病的平均年齡也早。所以經常吸煙的青少年普遍咳嗽、多痰,有少數人還會出現呼吸短促的現象。原因是煙霧微粒會引起細小支氣管痙攣,使通氣功能下降;吸煙量越大,年數越多,支氣管通氣量的減少越明顯。而且開始吸煙的年齡越早,發生肺癌的可能性越大。例如,25歲以後開始吸煙的人,患肺癌的危險是不吸煙者的4倍;而20~24歲開始吸煙者為10倍;15~19歲及15歲以前開始吸煙者則分別為15倍和17倍。15歲以前就吸煙的青少年,比成年後才開始吸煙的,冠心病、高血壓及腦血管的發病率高幾倍,而平均死亡的年齡早3~5歲。青少年吸煙上癮後,一方麵身體機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另一方麵思想上也開始了某些墮落,玩樂享受思想逐漸滋生,學習效率顯著低下,成績快速下滑。

兒童長期被動吸煙,煙霧中有害物質殘留體內很難排除,影響兒童生長和體能、智力的發育,抵抗力下降易患多種疾病。調查得知,有吸煙者的家庭中,其兒童發生哮喘性支氣管炎的機會,比無吸煙者家庭高3~5倍。

因為好奇、從眾、模仿等原因,一些青少年嚐試吸煙。而父母、教師及影視人物是對青少年行為影響最大的三類人群。青少年崇拜偶像的各個方麵,從發型、穿著到行為舉止,如果某個偶像在大眾場合吸煙,估計青少年吸煙率會上升1%。據調查吸煙的青少年在學校的缺課率、病假率、住院率都顯著高於不吸煙的孩子,而學習成績則顯著低於不吸煙的孩子。

當前的“煙民”有增無減,4歲小兒便開始吸煙並成癮,以見報端。而從11~12歲起吸煙者司空見慣,最晚起於30歲。吸煙有害而無一利,全世界正大力開展戒煙活動,有的國家甚至規定吸煙犯法,但收效並不顯著,不少青少年人在不知不覺中成了“癮君子”,因此,很有必要從心理上進行研究。所謂“始動心理”及最初萌發吸煙的心理動機或最初的吸煙趨力。研究吸煙的“始動心理”對於預防青少年吸煙很有意義,從心理上找原因加以杜絕,也許比一單純宣傳吸煙害處來達到戒煙更有效。

最關鍵的還是預防吸煙。吸煙成癮、成癖者雖然也會戒成功,然而多數夭折。所以,我們除了宣傳吸煙有害、鼓勵戒煙外,還要對為吸煙的青少年注意觀察,當他拿起第一支煙的時候,我們必須分析他的心理動機,有針對性地及時勸阻,這樣做往往能收到良好的預防效果。吸煙的隊伍後繼乏人,青少年們的健康也就有了保障,“吸煙大國”的帽子也自然脫下。

青少年受其生理特點決定,飲用酒精類飲料,百害而無一利。由於各器官發育未成熟,功能尚不完備,肝髒處理酒精的能力差,因此對酒精的耐受力低,喝酒過量容易影響記憶力及生長發育。同時,青少年神經係統還較稚嫩,自製能力差,酒後容易行為失控,可能成為誘發各種事故的隱患。

酗酒對社會也具有極大危害,因為酗酒是一種病態或異常行為,可構成嚴重的社會問題。酗酒者通常把酗酒行為作為一種因內心衝突、心理矛盾造成的強烈心理勢能發泄出來的重要方式和途徑。酗酒者常通過酗酒以期來消除煩惱,減輕空虛、膽怯、內疚、失敗等心理感受。如果全社會對酗酒現象熟視無睹,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規勸,醉鬼們就可能危害社會治安,讓我們遭遇到偷盜、殺人、家庭暴力行動後的離異等。這並非聳人聽聞,我國每年因酗酒肇事立案的高達400萬起;全國每年有10萬人死於車禍,而三分之一以上的交通事故的發生與酗酒及酒後駕車有關。

青少年在青春期一旦沾染上酗酒就預示著其學業成績下滑,情感困惑加劇。然而,這些關係會因同齡人對酒的依賴程度的不同而發生變化。本文就青少年人際關係不協調會增加酗酒的機率,或削弱抵抗酗酒誘惑的防衛本能;同齡人行為對個人酗酒會產生巨大影響、個人所處的大範圍對其情感困惑的影響作出相應的判斷,對同齡人在青春期問題行為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考完試“放鬆”、同學聚會和失戀是誘發青少年酗酒的三個主要因素。不少中學生表示反對抽煙,但對喝酒卻不加拒絕,認為飲酒能為聚會助興,是時尚和義氣。更令人不解的是,竟然還有部分中學生飲酒得到家庭的首肯,認為能喝酒會喝酒是一門“學問”和交際能力。

父母們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告訴孩子吸煙、喝酒都會損傷他們的身體,影響身體的發育。要理解孩子,不讓孩子長期處於情緒低落、心情壓抑的狀態,這樣他們就會遠離煙酒的誘惑。

心靈感悟:

孩子還在成長中,身心都需要慢慢成長,父母們給予正確的引導,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孩子不要盲目“追星”

許多家長都有一個苦惱的問題,那就是孩子整天追星,沒有心思學習.因此,家長們都攪盡腦汁想辦法去阻止孩子盲目地追星。

試著和孩子溝通,告訴他你的想法,再聽聽他的想法,如果他還是振振有辭,就代表你的孩子的確非常喜歡這個明星。這時的你千萬不要大發雷霆,而是要問問孩子究竟能在上麵學到什麼?如果他回答不上來,那就代表你的孩子是有些盲目了,不過不要生氣,你可以推薦一些值得他學習的明星。但是,絕不是學習別的,而是學習他們這種努力奮鬥勇往直前的精神,但還是建議你不要介紹那些都“黃”了的明星,不然容易讓孩子覺得你很煩或者沒有品位。

當代青少年對傳統意義上的偶像不再有興趣,卻對明星非常崇拜,這是目前教育和宣傳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現在的教育和宣傳都有一個現象就是走極端,動不動就樹立高大全的形象,但如今已經是多元化的社會了,每個人的審美觀都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味地樹立高大全的偶像,反而給學生一種不真實感,也讓他們難以接受,這樣他們自然而然地就隻有選擇追星了。

對於追星的青少年,隻要他(她)的行為沒有嚴重影響學習、生活和工作,都還是健康的。因此不能對追星一味地否定,一定程度的追星,能起到模範的作用,也可以激發孩子奮發向上的積極性。家長對孩子的追星引導勝過嗬斥,對於已對學習生活產生嚴重影響的追星行為要及時幹預。如果一個孩子對偶像到了茶不思飯不想、影響學習的地步,家長就應該和孩子談判,要求他(她)保證在不影響學習生活的前提下追星,如果孩子做不到,就應該帶孩子及時地去看心理醫生。

對於這樣的現狀,媒體和社會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些媒體在報道類似的明星時,隻是一味地追捧,卻沒有及時地提醒人們盲目追星的危害。我覺得對於盲目的追星,媒體應該予以譴責,從而形成一種社會輿論,對於已是病態的追星族還應該及時地對他們進行心理幹預,去幫助他們走出誤區。

總之,教育孩子不要盲目地去追星,是對的!但是也要掌握好方法,如果方法不當,很可能會對孩子產生傷害。

某明星的粉絲楊某的父親為了幫助女兒實現追星的願望,不惜賣房、賣腎,最後居然在香港跳海自殺。此事傳來,引起各界一片嘩然,追星到這個程度,除了用瘋狂來形容,似乎已經沒有別的詞了。麵對記者的采訪,心理學專家、教育學專家、粉絲等一同呼籲,青少年盲目追星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必須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而楊父對女兒的愛則是一種毒藥,他不僅沒有對女兒的盲目行為進行規勸和引導,反而是對女兒過於溺愛,片麵地滿足女兒追星的需要,時間久了以後,他的心理就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認為他女兒對明星的這種要求是正常的,如果明星和社會不能滿足他女兒的要求,就是對他們的不公,這種非理性的認識和信念導致了他一係列的行為偏執,從而引發了悲劇。楊氏父女的代價太大了,錢財的損失不在話下,要命的是女兒的十三年的青春,老父親搭上的一條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