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孩子的煩惱——心 理
孩子要健康成長,不隻是要有優秀的成績,健康的體魄,還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這是一個孩子能健康成長的關鍵。父母在關心孩子吃穿、學習的時候,別忘了還要照顧孩子的心理健康。
健康平衡的心理,
讓孩子避免精神方麵的困擾
心理失衡的現象在生活中是時有發生的。大凡遇到成績不如意、高考落榜、與家人爭吵、被人誤解譏諷等等情況時,各種消極情緒就在內心積累,從而使心理失去平衡。消極情緒占據內心的一部分,而由於慣性的作用使這部分越來越沉重、越來越狹窄;而未被占據的那部分卻越來越空、越變越輕,因而心理明顯分裂成兩個部分,沉者壓抑,輕者浮躁,使人出現暴戾、輕率、偏頗和愚蠢等等難以自已的行為。這是心理積累的能量在自然宣泄,其行為具有破壞性。
這時需要的是“心理補償”。縱觀古今中外的強者,其成功之秘訣就包括善於調節心理的失衡狀態,通過心理補償恢複平衡,甚至增加建設性的心理能量。
有人打了一個頗為形象的比方:人好似一架天平,左邊是心理補償功能,右邊是消級情緒和心理壓力。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加重補償功能的砝碼而達到心理平衡,你就在多大程度上擁有了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待你完成的任務,並有充分的樂趣去享受人生。
那麼,應該如何去加重心理補償的砝碼呢?
1.不對自己過分苛。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抱負,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負定得太高,根本非能力所及,於是終日鬱鬱不得誌,認為自己倒運,這些無疑是自尋煩惱了。
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有時對自己要求近乎吹毛求疵,往往因為小小的瑕疵而自責,結果受害者還是自己。為了避免挫折感,當然應該把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範圍之內,懂得欣賞自己已得的成就,自然會心情舒暢了。
2.對他人期望不要過高。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尤其是妻子望丈夫成才,父母望子女成龍,假如對方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便會大失所望。其實每個人都有他的思想、優點與缺點,何必要求別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
3.疏導自己憤怒的情緒。當我們勃然大怒時,很多錯事或失態的事都會做出來。與其事後後悔,不如事前加以自製。把憤怒發泄於別一方麵,如打球和唱歌之上。
4.偶然亦要屈服。一個做大事的人處事是從大處看,隻有一些無見識的人才會向小處鑽的。因此隻要大前提不受影響,在小處有時亦無需過分堅持,以減少煩惱。
5.暫時逃避。在受到挫折時,便應該暫時將煩惱放下,去做你喜歡做的事,如運動、睡眠和看電影等。等到心境平靜時,才重新麵對自己的難題。
6.找人傾訴。把所有的抑鬱埋藏在心底裏,隻會令自己鬱鬱寡歡。把內心的煩惱告訴給你的知已好友或師長,心情會頓感舒暢。
7.為別人做點事。助人為快樂之本,幫助別人不單是使自己忘卻煩惱,而且可以確定自己的存在價值,更可以獲得珍貴的友誼,這何樂而不為呢?
8.在一個時間內隻做一件事。美國心理輔導專家喬奇博士發現,構成憂思、精神崩潰等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患者麵對很多急需處理和事情,精神壓力太大而引起的。要減少自己的精神負擔,不應同時進行一件以上的事情,以免弄得心力俱疲。
9.不要處處與人競爭。有些年青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為他們處處以人作為競爭對象,使得自己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其實人之相處,應該以和為貴,隻要不把人家看成是對手,人家也不一定與你為敵的。
10.對人表示善意。我們經常被人排斥是因為人家對我們有戒心。如果在適當的時候表現自己的善意,多交朋友,少樹敵人,心境自然會變得平靜。
11.娛樂是消除心理壓力的最好方法。娛樂的方式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心境舒暢。
很多年青人都會認為這些要訣十分普通,但撫心自問,你又能做到多少?正所謂“知而不行,等於不知”,因些有必要激勵自己勇於實行。
為了能有自知之明,常常需要正確地對待他人的評價。因此,經常與別人交流思想,依靠友人的幫助,是求得心理補償的有效手段。
必須意識到你所遇到的煩惱是生活中難免的。心理補償是建立在理智基礎之上的。人都有感情,遇到不痛快的事自然不會麻木不仁。沒有理智的人喜歡抱屈、發牢騷,到處辯解、訴苦,好象這樣就能擺脫痛苦。其實往往是白花時間,現實還是現實;明智的人是承認現實,既不幻想挫折和苦惱突然消失,也不追悔當初該如何如何,而是想到不順心的事別人也常遇到,並非是老天跟你過不去。這樣你就會減少心理壓力,盡快平靜下來,對那件事作個分析,總結經驗教訓,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在挫折麵前要適當用點“精神勝利法”,即所謂“阿Q”精神,這有助於逆境中進行心理補償。例如,實驗失敗了,要想到失敗乃是成功之母;被人誤解或誹謗,要想到“在罵聲中成長”的道理。
但是,在作心理補償時也要注意,自我寬慰不等於放任自流和為錯誤辯解。一個真正的達觀者,往往是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最無情的批判者,是最嚴格要求自己的進取者,是樂於向自我挑戰的人。
對青少年而言,雖然心理狀態受著各種各樣生活環境的製約,但是,仍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善消極因素,促進與維持心理健康。一般來說,心理健康最根本的還是要靠自我的心理調節。自我調節的方法有如下幾種:
一、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世界觀。青年時期是人智力發展的高峰階段,隻有樹立了正確的理想和世界觀,對社會和人生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科學地分析周圍所發生的情況,冷靜地、妥善地對待事情,保證心理反應適度,防止心理反應失常。
二、培養良好的自我意識。年輕人要正確地認識自身特點,客觀地評價自己的能力,把主觀的要求同客觀條件的限製結合起來考慮,選擇切實可行的生活目標,並不斷反省自己,調整“現實我”與“理想我”之間的差距。否則,容易產生心理衝突,影響心理健康。
三、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在社會生活中,和諧的人際關係可以消除孤獨感,獲得安全感。以善意的態度與人相處,而不以敵意的態度對人;尊重他人,而不強加於人;真誠地鼓勵與讚美,而不是虛偽地恭維和奉承;隻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在人際交往中有時難免發生誤會,寬容大度,會贏得尊敬,促進心理的健康發展。
四、保持健康的身體。加強個人體魄鍛煉,有利於調節人體各部分器官的生理機能,增進身體健康,保持旺盛精力,提高大腦工作效率。
五、保持穩定的情緒。穩定使人心境安定,學習、生活以及工作三者之間應富有節奏。有的人情緒極易波動,忽而興高采烈,忽而愁眉苦臉,情緒不穩定,容易使人心理失去平衡,時間一長就可能失調,導致心理疾病。
六、改變不良習慣。不良習慣是實施正確行為的障礙,有害於身心健康。改變的方法可分兩步:第一步是習慣解凍,使自己與不良習慣的環境、條件、來源隔離,嚴格自我評判,設計新的行為標準;第二是習慣轉變,加強自我監督,強化良好的行為習慣。
七、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要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友善地與同伴、朋友交往,這樣能促進個人身心的健康發展和創造性的發揮,體現自身存在的社會價值,領會生活的樂趣。如果經常與集體隔離,易養成孤僻的性格,影響心理健康。
兩個不同的人同時遷居到一個小鎮上來了。第一個人到了市郊,在加油站停了下來問一位職員:“這個鎮子裏的人怎麼樣啊?”
加油站的職員反問他:“你以前那個鎮子裏的人怎麼樣啊?”
“他們確實糟糕透頂了!”
“我們這個鎮上的人也一樣。”職員回答說。
第二個人到了市郊,也在同一個加油站停了下來,問了同樣的一個問題。
加油站的職員反問:“你以前那個鎮子上的人怎麼樣啊?”
“他們好極了,真的是很好的一群人呢!”
“我們這個鎮子上的人也是一樣。”職員回答說。
其實在人際交往中,你對別人的態度和別人對你的態度事實上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說是一樣的。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我們往往能夠從別人的臉上讀到自己的表情。這句話深刻的揭示了人際交往中態度決定交往成敗的心理依據。成功的交往是人人希望的,把握交往成敗的關鍵在於調整你自己的期待,把別人想象成天使,你就不會遇到魔鬼。
心靈感悟:
隻有讓孩子有個健康的心理,才能讓孩子在未來的成長中健康度過。
培養孩子關注細節的好習慣
關注細節管理,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曾言:“人的行為總是一再的重複,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他認為,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習慣組成的。而習慣體現在細節之中,細節決定成敗。老師應該關注細節管理,努力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理論上的學習,是養成良好習慣的前奏,離習慣的真正養成還有一段距離。葉聖陶指出:“心裏知道該怎樣,未必就能養成好習慣;必須怎樣怎樣做去,才可以養成好習慣。”要讓孩子“怎樣怎樣做去”,就有賴老師的督促、鞭策。很多看似小事的細節,最能真實地反映出一個人的基本素質,而真正要做好這一件件平常瑣碎的小事並非易事。
有人說,兒童的心田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種了一種思想,便會有行為的收獲;播種了行為,便會有習慣的收獲;播種了習慣便會有品德的收獲;播種了品德,便會有命運的收獲。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艱辛的育人工程,關注細節,研究細節,我們才能將教育做到極至。從細微之處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可謂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也正是德育取得實效的“捷徑”。
老子曾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東漢的薛勤也曾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荀子在《勸學》中闡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凡事皆是由小至大,小事不願做,大事就會成空想。
抓住孩子的細微變化,因勢利導。孩子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動作可能反映了他們內心的想法以及將要產生的變化,父母應該要因勢利導,善於把握時機,進行最佳的教育及時對其行為加以表揚或給予糾正,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同時父母的態度至關重要,孩子有了進步要及時給予肯定,一個充滿希望的眼神,一個讚許的點頭,一個鼓勵的微笑,拍一拍他們的肩膀,甚至充滿善意的幽默,都不僅僅傳達了一種關愛,還表達了一種尊重,信任和鼓勵,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評價方式更具有親和力,更能產生心與心的互動,其作用有時遠遠大於隨意的口頭表揚。
家長不妨主動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丟棄的廢舊物品,消毒後歸類放置,找材料、設計構思、嚐試製作、不斷完善,最終製作成功一個完整的玩具。製作玩具這一過程本身就充滿了玩的誘惑,比單純玩地玩具有著更高層次的創造性。當最初構想的玩具在孩子的參與甚至全盤操作下製作成功,那種成功的喜悅將極大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在自製玩具的過程中,可能遭遇各種各樣的困難,也可能突發奇想,冒出新的創作意圖。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他們不得不根據自己的需要與設想及時修改設計方案,整個過程都由孩子自己控製,靈活而又主動,對開發孩子的創造力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同時,當他遇到困難或者當別的同伴需要提供幫助時,大家彼此之間的配合與參與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愉快的學習與人合作的環境,對孩子良好性格的養成起著非常好的作用。
第一,在生活方麵培養孩子的穩定性。安穩的看電視、安穩的做事、安穩的吃飯,不能由著孩子浮躁。可以與幼兒園老師溝通,請老師在教學活動中,加強對孩子注意力以及在遊戲中的穩定和專注性的培養,同時幫助孩子做一些有利於穩定注意力的課程,如繪畫、書法、製作閱讀訓練,然後根據孩子對哪方麵有興趣,就在哪裏入手訓練。
第二,不要隻顧注意力的培養而忽視全方位的培養,孩子的毛病出現在學習中,而病根出現在學習外,一個在生活上心浮氣躁、三心二意的孩子是無法專心致誌學習的。
第三,對孩子要在原基礎上逐漸提高要求,促進孩子努力控製自己的注意力。進餐也是一樣,嚴格要求,堅持要求,到時間,端走飯菜,決不姑息。
第四,家長要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進步,在嚴格的要求中,認真關注孩子的發展,對於孩子的進步及時肯定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覺,產生自我控製的積極性。
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方法很多,其中包括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改善教養方式,遊戲訓練等。媽媽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專心致誌,該從自己做起。
一、良好的飲食習慣
(1)必須吃早餐。美國杜克大學柯那斯博士研究發現,吃早餐的孩子比不吃早餐的孩子更容易集中精神。因為不吃早餐,體溫相對偏低,大腦活動就會變得遲鈍,而吃了早餐,大腦活動需要的葡萄糖值就會上升,它就能供給腦部充分的能量,這就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2)營養均衡。營養不均衡也是導致孩子注意力無法集中的一個原因。生長發育期間的孩子應補充各種各樣的營養物質,其中包括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營養不良或過剩都可能會導致孩子情緒無法穩定,進而影響專注力。
二、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要孩子集中精神學習,首先要整頓周圍環境。父母特殊的職業性質,或家中經常喧鬧不安,頻繁搬家,出入人口複雜,家庭關係惡劣,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專心致誌,應該首先為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祥和的家庭氛圍。
三、改善教養方式
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無法集中注意力,很大程度上與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有關,所以父母應經常自省,不斷改善自己的教養方式,以免對孩子的智力發展造成不良後果。
(1)父母應尊重孩子的個性,寬容接納,正確引導。
(2)適當讓孩子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培養他的獨立自主人格和探索精神。
(3)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對象,所以要求孩子集中精神,父母應首先作出榜樣。
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方法很多,其中包括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改善教養方式,遊戲訓練等。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專心致誌,就該從自己做起。
四、給孩子有興趣的東西
有很多專家都做過這方麵的研究,他們發現無論個別差異如何,隻要是喜歡或感興趣的事,孩子都會集中注意力。注意力在孩子的幼年完全是屬於自發性的。與自發性關聯最大的是好奇心,隻要孩子對事物有好奇心,就會表現出驚人的注意力。比如,孩子玩水時,他會很小心地把水倒在各種瓶子裏,盡量不讓它溢出來。其實孩子在玩耍時,最能培養他的注意力。
五、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當孩子用拚板拚出一個漂亮的圖形,看完一本書,用橡皮泥捏出一個有趣的人臉時,媽媽應及時給予鼓勵,這有助於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喜悅會使他對所做的事更加感興趣,進而也就能使他更專心。父母可以為孩子購買一些益智玩具,例如拚板、橡皮泥等。
七、美妙的音樂
音樂除了能讓人心情愉快以外,還有一種作用,就是促進睡眠和防止磕睡。經研究表明,常讓孩子聽他喜歡的音樂,如卡通片主題曲,將有助於提高他的注意力。
八、特別的香氣
經科學家研究表明,薰衣草和迷迭香有解除疲勞,增進記憶力和注意力的作用。另外金桔、檸檬也有同樣的功效。
歡歡是個非常好動的小男孩,每天一起床就沒完沒了地東跑西顛,這裏摸摸,那裏碰碰,難得有安靜的時候。他的動作敏捷,像個活潑的小猴子。這不,正在沙發上蹦跳著,發泄他永遠也使不完的精力呢。到了該給歡歡講故事的時候了,可是媽媽喊了好幾聲,歡歡就像沒聽到一樣,還在繼續他的蹦跳遊戲。歡歡心想:媽媽的話實在是太不動聽了,我明明喜歡蹦跳,你為什麼非要我去聽故事呢。於是,媽媽決定改變策略。
“兒子,我們一起跳,看誰跳得高。”歡歡覺得媽媽的這句話比較動聽,立刻就聽到了。媽媽陪著歡歡一起跳,一邊跳,一邊跟歡歡說:“現在我們看看誰一次跳的次數多。”歡歡更加賣力地跳了起來。“看我兒子跳得多高,多快!你知道這個世界上什麼動物跳得最高,什麼動物跳得最遠,什麼動物不會跳嗎?”“看看,你跳得那麼賣力,都出汗了。我也出汗了,我必須休息一會兒。我們去看看那本書上說哪種動物跳得最高好不好?”孩子很高興的接受了母親的建議,看書的時候也格外的認真。
如果孩子喜歡某項活動,那就跟他一起玩,把自己當個孩子,哪怕在地上爬也沒關係,這沒什麼丟人的。在跟孩子玩的過程中不斷描述你們正在玩的活動,他的語言能力不也一樣可以在這樣的活動中得到提高嗎?
如果想要孩子看一會兒書,那麼從他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引導他,而不是強行打斷他的活動,他會欣然接受你的建議的。孩子喜歡跳,不妨從蹦蹦跳跳的小白兔的故事入手,和孩子一起扮演故事書裏的人物,這樣,會讓孩子把自己和故事書更加緊密地聯係起來,也因此調動他看書的積極性。
如果想培養他學會關心別人,好了,你們跳出一身汗了,你對孩子說:“喲,看你跳出一身汗了,累了吧?媽媽給你擦擦汗,給你倒杯水。媽媽也累了,現在該你幫媽媽擦擦汗,給媽媽倒杯水了。”
如果你想讓他去畫一會兒畫,那就對孩子說:“我們把你跳高的樣子畫下來好不好?你看,我畫了一個孩子,跳那麼高?這邊是媽媽,跳那麼低。”就從“跳”這一點出發,隻要與跳稍微有點關聯的事情,你都可以用類似的方式引導他去做,他不也就對別的事情感興趣了嗎?能以孩子接受的方式來處理事情,那麼他跳夠了,其他方麵的能力也同樣得到了提高。
心靈感悟:
孩子需要的是能理解他們的父母,因為孩子的行為總是有他們自己的道理和原因的。父母和孩子的障礙往往就是在於,父母不能靜下來好好聽孩子一個解釋。
學習原來是件這樣快樂的事
孩子是天生的好奇者,他們生來就喜歡學習新知識。那麼,教孩子學習的最佳手段是什麼?我認為是語言,包括口語和書麵語。孩子學習語言,是基因裏賦予的天性,如果環境創設得好,孩子的語言就能得到飛速發展。3歲以前,每個孩子各方麵能力的發展水平相差甚微,也就是說,年齡越小,他們之間的差別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