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孩子的煩惱——心 理(3 / 3)

他父親平時工作繁忙,根本沒時間管他。有一次父親偶爾閑下來了,跟他談話,末了說了這麼一句話:“我都沒怎麼管你,一來我忙,二來我看你也很努力,功課不錯。不過呢,也要注意勞逸結合,別搞垮了身體。”

這位朋友當時正上高一,成績中上,平時玩得特別瘋。父親這一句話,讓他心裏覺得愧疚不已,但是又讓他感受到了一種絕對的信任。他在心裏暗暗告訴自己:一定不能辜負父親的信任和關心。事實上,他後來也的確做到了這一點。

一句話感動一個人,影響一個人,改變一個人,並不是天方夜談。很多孩子的人生,也許就因為父母的一句話而發生意想不到的改變。

學習的問題,一直是父母和孩子的心頭結。父母眼裏隻有成績,孩子老是擔心成績差遭父母罵。父母要孩子把學習放在第一位,而孩子除了學習,還要玩樂。

孩子們最常聽的一句話就是:“趕快寫作業去!”學習真的就重要到那種地步,寧願以孩子的健康和快樂去換取嗎?

每個大人都是從孩童時代過來的,應該能夠理解孩子好玩的天性。

對於孩子來說,玩樂和健康跟學習是一樣重要的。有健康的身體,有玩樂的輕鬆,才有精力把學習搞好。健康是資本,玩樂是放鬆。家長必須明白這一點。不要隨便地就嗬斥孩子“你給我學習去”。

讓孩子在鼓勵中感受到關懷。既然家長是要鼓勵孩子學習,那麼肯定是不希望孩子討厭學習。

但是想一想,孩子如果每天回家都聽到父母說:“好好學習去吧!”心裏該是多麼厭煩!他會覺得父母除了關心學習,根本不在乎他本人。這個時候,他對學習哪裏會有好感呢?

鼓勵孩子學習,首先要給予他足夠的信任,認為他可以做得好,其次是要他量力而行,除了學習,還要結合自己的實際,不要太勞累,不要太強迫自己。孩子聽了父母這麼說,感受的不僅是鼓勵,還有來自親人的最真誠的關懷,這會讓他心裏覺得溫暖。同時,學習帶給他的壓力也因此而化解了。

鼓勵孩子學習也要因人而異。當然,鼓勵孩子學習,也並不是光一個理兒就行得通,還得就具體情況而定。有的孩子特別貪玩、調皮,父母就要因勢利導。比如孩子玩累了,可以對他說:“歇一會兒,去做功課吧,做完了功課,可以玩得更開心了。”

有的孩子內向,或者成績不好,每天一回家就隻顧著埋頭苦讀,父母就必須想辦法讓他多跟其他的孩子一起玩,或者帶他出去玩,讓他減輕學習帶來的心理上的負擔。孩子做完了功課,你可以對他說:“現在功課做完了,你可以出去玩會兒,讓大腦休息一下。這樣明天才有精神學習新的功課呀。”或者說:“學習是很重要,但是不用這麼拚命,咱們不急,一點點來。該玩兒玩,該學學。要把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

青少年期是一個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期,是一個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時期,是一個開始由家庭逐漸地邁進社會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變化巨大,麵臨多種危機的時期。青少年期常見的心理問題中最常見也最嚴重的要數青少年抑鬱症。從陳立華所談的情況看,還不能確定孩子患有抑鬱症。但如果您的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心情不愉快、煩悶;對平時感興趣的事情變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注意力難集中、記憶減退;學習失去了動力甚至厭學;對成績下降變得無所謂或對什麼都無所謂;甚至感到活著沒意義、產生輕生的念頭。這時您就應及早求教於心理專科醫生,以防不良後果的發生和疾病的進一步發展。

隨著青少年與社會的交往越來越廣泛,他們渴望獨立的願望日益變得強烈。因人際關係壓力而煩惱的年輕人通常表現為自卑、過分注意他人評價、容易受到傷害、虛榮心強、怕丟麵子等。家長應幫助孩子改變一些不恰當的認知態度,引導他們客觀分析自己的現狀,學會接納自己,允許自己有缺點,有失敗,有可能丟麵子,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要過分苛求自己。

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健康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應與子女互相尊重,有充分的思想和情感交流,這種充滿民主氣氛的家庭有助於孩子養成開朗、自信、積極的心態。

如果說人生最大的財富是生命,那麼,我要說,人生最大的收入是心理健康!一個樂觀、心理健康和對生活充滿感恩的人,患病的概率比一般人要小得多;在810名癌症患者中,約有一例會自行消退,這個幸運者便是性格開朗的心理健康者。為此,我衷心希望不僅父母們能夠保持心理健康,還能夠把孩子也培養成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心靈感悟:

不要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他們有自己的理想,如果強迫他們遵照自己的願望,隻會適得其反。倒不如讓孩子在輕鬆無壓的環境下自由生長。

讓孩子遠離虛榮

孩子漸漸長大了,母親也許會發現年僅5、6歲的孩子對穿衣服常常表現出執拗的態度。雖然氣候突然變冷,可孩子偏不願意穿那件舊棉襖,為了給小夥伴們看看身上這件新毛衣,情願挨凍。有的吵著非要買和某個小朋友一樣的滑雪衫不可。這就是虛榮心在孩子小小的心靈裏開始作祟了。

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都是有虛榮心的。或許當家長得知自己的孩子愛慕虛榮時,應當感到高興。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講,虛榮心代表著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的增強,表明他們期待著展示出自己最美好的一麵以贏得別人的認可與稱讚。孩子的虛榮心大多出於單純而強烈的不服輸的心理。適度的虛榮心也是激發孩子積極進取的內在動力。因此,家長要用寬容的心體諒、接納孩子愛慕虛榮的心理,給孩子的虛榮心留出適當的生存空間。但是要把握好度的問題。

虛榮心的表現,主要是由家庭原因造成的。現在許多父母從小溺愛自己的孩子,總喜歡講自己孩子的優點,甚至在親朋之間也炫耀自己的孩子,親朋為了禮貌也都講孩子的優點,孩子在生活中一直聽到的都是一片讚揚聲,很少有人講孩子的缺點。這樣也就慢慢形成孩子的虛榮心。

虛榮心對孩子而言,是一個不良的心態。首先,有虛榮心的孩子,不善於發現自己的缺點,即使發現了也不敢正視自己的缺點,甚至掩蓋自己的缺點。其次,有虛榮心的孩子也不能認真學習,對不懂的課程也不願意提問,由於這種心態的影響,學習成績慢慢下降,從而使自己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和興趣。有虛榮心的孩子,在情緒上也是不穩定的,經常波動,當自己的成績好時,就高興,當別人成績好時,又會產生自卑的情緒。有虛榮心的孩子,做事情也缺乏堅強的意誌,當碰到一點挫折時,就失去信心。有虛榮心的孩子也容易對朋友產生猜忌,從而與周圍人的人際關係也很難處理,往往處於孤立地位。

可見,虛榮心對孩子的成長具有很大的妨礙作用。為了防止孩子有虛榮心,必須從家長作起。家長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虛榮心,不要在孩子中表現,以免孩子模仿。更重要的是要時刻注意孩子的心態。要時刻啟發孩子,對任何生活細節都要認真對待,不過分炫耀自己。父母也不能過分誇大孩子的優點,也不要掩蓋孩子的缺點。要孩子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估價,是防止產生虛榮心的重要措施。

在為孩子的愛慕虛榮而發愁時,應該覺察到這其實是自己釀的苦果。每逢家裏來了客人,家長總是自豪地拿出孩子獲得的各種獎狀讓人欣賞。在學校裏,老師為了班級在比賽中獲得好成績,總是派優秀的學生為班級爭光。家長、老師在不經意間已經將自己的虛榮心轉嫁給了孩子,在給孩子罩上光環的同時也暗示了孩子怎樣能滿足成人的虛榮心。長此以往,不僅滋生了孩子的優越感,而且也使他們不能心平氣和地去麵對平凡,而去苛求自己各方麵都要比別人強。如果讓孩子不那麼愛慕虛榮,家長和老師就要以身作則先放棄虛榮,不要時時處處炫耀孩子的優點,不要過分爭強好勝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高低。

孩子考試沒考好,你覺得是讓你沒了麵子,便拳腳相加;孩子沒考上大學,是讓你丟了麵子,於是冷眼相待;孩子有了點兒成績或考上了大學,是給你增添了光彩,於是到處炫耀,把孩子的一切和自己的榮譽連在了一起。把考高分的孩子當成往自己臉上貼金的招牌,把有缺點的孩子看成是自己的恥辱,把有特長的孩子當成自己的搖錢樹。

如此種種行為,會讓孩子慢慢的學會虛榮。

虛榮心是很可怕的東西,父母的虛榮心會給孩子帶來傷害。正如一位名人所言:“虛榮心很難說是一種惡行,然而一切惡行都圍繞虛榮心而生,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

有這樣一個故事,讓我們看到了虛榮對孩子的折磨。在我國一個偏遠的小鎮,有一個小學體育老師,一心希望兒子能出國留學光宗耀祖。但兒子分數差了一點兒,失去了出國留學的機會。父親著急得不得了,到處托人找關係,想讓兒子早一點兒出國。最後,通過一個中間人,交了2萬美金,終於把兒子“弄”到了美國。父親逢人便說:“我的兒子出國留學去了!”

兒子出國以後,先後把自己掙的1000美元寄回了家。父親立刻“牛”了起來,穿戴也講究了。後來,兒子被打傷了。他給父親打電話訴說了自己的遭遇,並提出要回國。父親勉強同意了。兒子回來以後,父親很不高興,說:“你真不給我爭氣。我現在正在競選校長呢,你偏偏這個時候回來丟我的臉!你最好找個沒人看到你的地方呆著去!”

有些事情的結果和你所想的相反,說怪也不怪。你想把孩子培養成“偉大”的人,但最可能的結果是孩子很平庸,連普通人也做不好;而如果你按照平常人的模式培養孩子,也許經過或長或短的曆練,最後孩子真能成為一個“人物”。

讓孩子快樂地一輩子“當自己”。父母並不是孩子本身,憑什麼替孩子決定前途?尤其是依從父母的意願而不是孩子內心的想法,這根本是“本末倒置”。孩子的快樂是金錢買不到的,童年也不會重來,強迫孩子學習不喜歡的項目,那份痛苦會成為孩子心靈裏抹不去的陰影。對孩子的教養,應該采取的是順其自然、因材施教的辦法。

有一棵小番茄秧,人們告訴它,隻要努力,就可以長得很高,結的果實像西瓜一樣大,味道像香瓜一樣甜,並且還會像蘋果一樣有營養。小番茄秧很努力地吸取養分,很賣力地做體操運動。結果,它的果實仍然隻是小小的番茄。最糟糕的是,現在小番茄秧不再認為自己是番茄秧,它甚至連一點兒自信心都沒有了。

心靈感悟:

孩子應該是快樂自然的,虛榮這種東西,即使對於成人來說,也不是什麼好東西。

要注意孩子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兒童知識經驗增長、個性和獨立性發展的必然表現,每個兒童都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表現出逆反心理。對於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應持冷靜、民主的態度。

其實,孩子盡管是他的父母所生,但他仍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意識,所以,他的愛好也並非一定與他父母的愛好相同。如果做父母的硬要讓孩子順著自己的想法發展,那無疑是在扼殺孩子的天性。有的孩子也許非常普通,普通得沒有一點突出的能力和愛好,但他可能天性善良,可能老實忠厚,可能健康豁達,這樣的孩子有什麼不好?難道一定要培養出他某種非凡的能力不可嗎?世界上的人,卓有成就的畢竟是少數,還是普通人居多,讓孩子做個健康快樂的普通人難道不好嗎?

人們對“逆反”兩字,似乎有所疑懼。其實從心理學角度而言,逆反心理是一個十分尋常的概念,它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隻是程度不同而已。逆反心理以少年、青年時期為甚,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退。逆反是一種頗為複雜的心理現象,它的產生有內在和外部的因素。

首先,這是由人類強烈的探索欲造成的。尤其是青少年,有著迫切求知的衝動,越是神秘的東西越是好奇。人們對“內部消息”的興趣遠遠超過已經公開了的事情。甚至連嬰兒也對蓋上麵紗的布娃娃特別感興趣,非要拉掉看看不可。

其次,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時期自我意識、獨立意識增強的一種表現。他們對事物的評價能力開始成熟,不再按照家長、老師、社會宣傳的標準來看待事物。為了顯示自己的獨立性,常常懷疑父母的話,固執地要用自己的感官和大腦去得出自己的結論。逆反心理還與某些外部因素有關。如果社會上的某些宣傳過頭、片麵、虛假,久而久之便會誘發人們對事物另一麵的注意。

作為一種好奇心、探索欲、獨立意識,當然是一種好的心理品質。可以設想,人類如果一切都遵循導訓,那麼社會還會進步嗎?有時逆反心理還會使人發奮努力,以非凡的意誌戰勝困難和阻力。

但是,不適當的、過分強烈的或是扭曲的逆反心理,卻是有害的。它可導致一個人排斥正確的教誨,拒絕有用的經驗,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由於是非判斷能力差,往往容易出現帶有情緒性的逆反心理,這就需要有一種自我控製的能力,當然也離不開家長、學校的正確引導。

從小學進入中學對孩子是一個飛躍。他們認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獨立活動的願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他們一方麵想擺脫父母,自作主張;另一方麵又必須依賴家庭。這個時期的孩子,由於缺乏生活經驗,不完全恰當地理解自尊,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作是成人。如果這時家長還把他們當小孩來看待,無微不至的“關懷”,囉囉嗦嗦地“叮嚀”,他就會厭煩,就會覺得傷害了其自尊心,就會產生反抗的心理,就會萌發對立的情緒。如果父母在同伴和異性麵前管教他們,那麼,他們的“逆反心理”會更強烈。

難怪此時,許多家長常抱怨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整天不想回家,不願與家長說心裏話,交換想法,做事比較任性。而許多孩子卻說,父母一天到晚嘮嘮叨叨,煩死人了!規定這不許,那不準,真討厭!顯然,家長和子女在“對著幹”。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兩種心理狀態: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財產,對子女具有絕對權威;二是父母將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現,希望子女能實現自己想實現,但沒有實現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經驗灌輸給孩子,企圖讓孩子按父母的設想去生活。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獨立。於是矛盾必然產生,反抗行為在所難免。反抗形式多種多樣,有的不與父母交談,有的與父母陽奉陰違,有的離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為此,家長光滿足於表麵上了解孩子是不夠的,家長必須學點心理學知識,尤其是關心少年兒童的心理學。隻有這樣,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積極地教育孩子。

父母應該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優點與不足,知道自己的性格薄弱點在那裏,然後幫助孩子改正,或培養孩子的自製力,讓孩子知道自我約束。

父母在孩子受到挫折,或心情不愉快、受到委屈、遭到冷遇的時候,不要再去用一些話語或行為刺激孩子,要給與孩子愛撫,與幫助。然後選擇適當的時候,耐心地幫孩子分析原因,找錯誤,鼓勵指導,增加孩子的自信,讓孩子覺得父母是最可以依靠的和信賴的。

確定合理的、與孩子年齡相適應的限製,並堅持下去。同時要和孩子做好溝通,跟孩子講明道理,讓孩子真正的從思想上接受這些規矩限製。這樣一方麵孩子在主觀意願上不存在抵觸情緒,可以自覺地遵照,同時這樣也可以培養孩子的自製力和自我控製能力,對今後的學習生活都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礎。

應對逆反期孩子有絕招。

采取硬碰硬的方式,隻能讓孩子逆反的心理更加強烈,不妨試試以下的方法:

1.來點小幽默,讓氣氛不再那麼緊張嚴肅。比如你想要孩子進澡盆洗澡,但他就是不肯去,如果你強行將他抱入澡盆,或者訓斥他一番,那麼事情肯定會變得很糟糕。不妨給孩子來點小幽默:“洗澡水倒好了,看看誰的小腿跑得快,快告訴你的小屁股,讓他坐進澡盆。”這樣與平時不同的語言會帶給孩子一種新鮮感,因此他會樂於接受父母的建議。

2.讓孩子放鬆警惕。如果孩子對什麼事情都說不,不妨給他一切特別可笑的選擇,一直引導他不停地說不,這時候,他就會放鬆警惕,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笑的問題上,於是,你就可以順勢找到機會把他拽到你要他去的地方,或者讓他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

3.把任務變成有趣的遊戲。孩子都喜歡遊戲,如果將任務變成遊戲,相信他會比較樂於接受。比如,他總是不想去廁所,並因此總尿濕褲子,家長可以在估計他要上廁所的時候,將他扛起來:“現在我要扛著這把槍,讓他到廁所發射子彈了。”這樣的建議,會讓孩子很快就忘記他的不,乖乖地跟著你走。於是上廁所的任務就變成了一種有趣的遊戲,他也就不會說不了。

4.讓孩子自覺自願地接受任務。給孩子準備一些圖書,或者給他編一些有趣的故事,讓他的任務變成他的一種期待。或者父母做出示範動作,但是根本就不要求他去做,他會因為好奇而產生模仿的欲望。

5.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當想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反著說出要他完成的任務,這時候,他可能就會按照你實際的要求去做了。

6.有時候,孩子沒有明白父母的真正意圖,他也會毫不猶豫地說不。因此,跟孩子交代任務的時候要眼睛看著孩子,十分嚴肅地將任務交給他,這樣他會明白你不是在跟他開玩笑,他就不會隨隨便便說不了。

7.和孩子輪流來。因為父母也做同樣的事,並且大家都有機會去做這樣的事情,而且必須按照一定的規則來做,這樣他會覺得很有趣,一般都會樂於接受父母的建議。

8.冷落孩子。如果孩子不聽從父母的建議,不要理睬他,撤銷父母對他的注意,讓他覺得很無趣,過一段時間他會明白這樣不是吸引父母注意的好方式,於是他會嚐試改變。

9.兩歲左右的孩子一般都喜歡自己動手,因此,當孩子說不的時候,父母可以想辦法鼓勵他利用這個機會來顯示自己的能耐,他就會樂於自己來了。

10.如果家裏有小弟弟小妹妹,鼓勵孩子當小弟弟小妹妹的好榜樣。他會嚐試擔當這個角色。當媽媽說:“你能演示給小弟弟看,自己怎麼吃飯嗎?”孩子一定樂於為指導小弟弟自己吃飯做出示範。

11.當想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最好給他兩個選擇,一個是你要他做的事情,另一個就是他不喜歡做的事情,通常孩子都會選擇你要他做的那件事情。

心靈感悟:

叛逆是每個孩子必經的階段,父母們也是從這個階段度過的。要理解孩子,才會讓孩子順利的度過這個階段。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