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孩子的煩惱——心 理(2 / 3)

當然,我們也隻有認真地學習,細心的學習,學習對於我們來說,才是快樂的。我們不應該把學習看成是差事,不應該去敷衍它,隻有想去學習的,才會學到真正的知識,才會真正體會到它的快樂。

真正的學習是快樂的,它不僅是指學有所獲及學會某事的成就感,而且還指學習過程本身是令人感到快樂的。學習知識技能或讀書本來就是很快樂的事,好奇心滿足使人感到很快樂,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識是快樂的,掌握了某些技能又是快樂的,使零散的知識係統化也非常快樂。因此,學習者應確立學習是快樂的信念,學習者應帶著喜悅的期盼開始學習,而學習結束時應感到意猶未盡,戀戀不舍。真正的學習使整個學習過程都變得津津有味,充滿樂趣。

真正的學習是快樂的,快樂的學習使人振奮,主體的積極主動性高,大腦處於激活狀態,大腦產生的活性物質使神經網絡易於接通,因此,知識信息易於被接受、儲存和提取。也就是說此時大腦處於最佳學習狀態,學習效果也最好。

反之,當快樂的心情不存在時,學習的樂趣已無,或產生厭倦心情,學習者的主動積極性已不存在,主體的大腦活性被抑製,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處於消極狀態,知識信息難以輸入、儲存和提取。有專家說真正的學習是快樂的,當快樂的心情不存在時,學習也就跟著停止。傳統教育忽視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精神,教學方法單調,一味地灌輸、拚時間,學生隻能被動地學習,學無樂趣,效果非常之差。因此,我們呼籲要把樂趣歸還給學生。由於許多學生不善於學習,不會運用學習策略方法,隻知死讀書,機械背誦,死用功,因此學得不快樂,效率低下。我們呼籲這些同學要學會學習,善用方法,活學活用,把樂趣歸還給學習。堅持“十年寒窗苦”是難以取得學習成功的。

學習的苦與難隻是體現在學習的過程中,當真的學到了知識,掌握了知識,並運用了所學的知識,那麼學習自然就是快樂的。

當你漫步在校園時,你會遇到有哪個小學生敢出題考你的情況嗎?不言而喻。畢竟你懂的知識要比他們多的多,因此他們尊重你們。不過我想大家對這情況並沒有考慮過。但是大家肯定會以“蔑視”的態度對待他們,換句話說就是有一種自豪的快樂,同時也是被尊重的快樂。

學過的知識僅僅是理解那是遠遠不夠的,重要是能夠掌握並且運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的腦海裏肯定會有一些疏漏的知識,這又需要溫故。

我們現在攝取知識,老師們則是傳授知識給我們。他們傳授給我們的知識也是他們在學生時代一點一滴積累下來的。知識的甘泉哺育了他們,同時也填充了他們的青春。我想每一位站在講台上的老師都是快樂的,因為他們可以將自己學到的知識灌輸給新時代的新生力量,同時他們也期待著我們能夠用知識來填充青春,不要虛度這大好時光。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像他們期待的那樣,那我們便會享有滿載的快樂。

學習的過程固然艱苦,可是不同的人對待學習的態度各不相同。這也就導致有的人在學習上開始力不從心,而有的人則享有了學習的快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誰都會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遇到險阻,而學習隻是當中微乎其微的一點,如果連這一點都克服不了,那還有何快樂可言?“不勞苦,無所得”,許多知名人士也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有的幼時曾是口吃,可是經過頑強的努力,他們成為了世界聞名的大演說家;有的年少時家境貧寒,可是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他們擁有了精神與物質上的雙重財富。由此可見,學習的苦難道還不容易克服嗎?“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我希望那些整天抱怨學習苦的人能夠調整一下心態,從今天起開始努力還不遲,不懈努力,你一定能達到理想的彼岸。

天真、活潑,是孩子的天性,“逃避痛苦,追求快樂”是他們最本質的需要。當你把學習很苦,很累的思想傳播給孩子的時候,這種思想就會像絆腳石一樣羈絆著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究其思想的根深蒂固,固然有曆史的原因,因為自古就有“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頭懸梁、錐刺骨”等等名言典故,更重要的是我們今天的家長、學校依然用這些典故教育激勵孩子,“學習就是吃苦受罪”成為了孩子最初接觸學習的心理狀態、最初始的印象和感知,苦和累的意念在孩子的心裏紮根、膨脹,一些孩子終於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被擊倒,終於養成了不愛學習的習慣,因為孩子們不再相信學習是快樂的。而我們的家長和學校依舊秉持著一貫的社會責任,做著“苦口婆心”、“苦口良藥利於病”的努力。於是,難怪可憐的孩子叫苦不迭、叫苦連天了。

如果你讓孩子做遊戲,玩電動他會興致勃勃,為什麼?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快樂是孩子的追求。就像與孩子相對的大人,他們喜歡唱歌,旅遊、看書、去聽音樂會,花錢不在乎,為什麼?因為快樂,其它的不管。孩子更是需要被快樂的引導,隻有讓他有發自內心的喜愛,才能全身心的參與,才能經驗獲得的快樂。其實學習和其他娛樂活動一樣,本可以讓孩子從中獲得很多快樂的。為什麼讓孩子參加登山、打籃球,即使他們身疲力竭、肌肉酸疼,甚至身體受到傷害,依然認為是一件有意義、快樂的事情,就是因為以一種快樂的心態接受並參與了活動本身。

在為孩子不努力,不夠用心學習而發愁的家長們,不如改換一下觀念,以快樂,輕鬆的思想來引導你的孩子。因為快樂是學習的開始,放鬆是成長的開始。學習有兩種狀態,一種是緊張的學習,一種是輕鬆的學習,你一定要為你的孩子選擇輕鬆的學習。學習有兩種效果,一種是痛苦的學習,一種是快樂的學習,你一定要為你的孩子選擇快樂的學習。因為隻有輕鬆和快樂的學習才能達到理想的學習。

學校、社會和家長、應該在孩子的寶貴成長階段多灌輸正麵、積極的學習態度。讓學習不再是學生痛苦的根源、不再是家長、老師畏懼的根源。如果從小培養孩子學習的樂趣和積極學習的態度。換一種心情和心態,孩子就可以從自己飛快的成長中體會到無可替代的快樂。

過程和結果哪個更重要?這也許是個很好的辯題。仁者智者,見仁智。我更看重過程,在一次次的學習嚐試中,有失敗,有成功,有積累,有總結。這些獲取是無法從某些書中得到的,實踐是學習的良好途徑,是尋找快樂的捷徑。快樂有時就隱藏在某個轉角處,伺機等待你的出現,盡管路上也許有段路會有些灰暗,但是隻要心中繁星點點,就一定能握住快樂的手臂,與它一同前行,一同燦爛!!!

“學習如春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這句名言我們都知道吧,學習不僅隻有枯燥的一麵,還有快樂的一麵。在你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有許多有趣的事發生,讓原來枯燥無味的學習變得生機勃勃,所以學習是快樂的。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出一些小笑話來幫助我們學習,這樣既開心又可以學習,真是一舉兩得。所以說,學習是快樂的。

隻要你用心去發現,就一定能夠發現學習的快樂的!

有一段時間,風靡兩根稻草決定命運的苦孩子求學的故事,也曾為故事一掬同情之淚,但看過類似的幾篇文章後,不免有種別樣的滋味:為什麼我們的文章總是在描述痛苦與可憐,在觸動讀者的悲憫之心時才會臻於化境?偶而讀到幾篇描寫快樂的文章,卻充滿理性,寂寞而勉強,或許曾博得一笑,但很難給人帶來快樂激昂的感受。生活之中,快樂的行蹤更是飄忽不定,難以琢磨,真正的快樂正與我們背道而馳,且漸去漸遠。

懂得堂堂正正地享受快樂的人生,這才是至高至聖的完美,因此,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學習過快樂的生活。

林肯曾經說過:“你想要多快樂,就可以多快樂。”其實,每個人的肩頭都棲息著一個叫做快樂的天使,她忠誠如一,與人不離不棄。遺憾的是,太多的人在紛紜的瑣事中被煩惱的繭緊緊縛住,已經迷失了尋求快樂的本真。“人們啊,你們缺少對快樂的感動!”學習過快樂的生活,就是要遵守自己的人生原則,打開胸襟,自由自在地活一次。快樂不需要苛刻的條件,不需要雄厚的資本,隻需要一種激情,一種心願,需要一份忘情與沉醉。

真正的快樂具備了肯定自己、不怕挫折、醉心工作、順其自然、通情達理、繼往開來等六項特質,她同感官的享受像一對孿生兄弟,時而相傍相依,時而南轅北轍。

真正的快樂,我們要認真學習,時常溫習,使樂觀、豁達成為我們精神追求的主流。因為我們有一個堂而皇之的名字——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工作的學校是這樣一座聖殿:它不僅是知識與文化的寶藏,還蘊藏著一個民族曆久彌新的思想的傳承,我們要培養精神上堅強樂觀的人,維護自己尊嚴的人。他們要能正確理解生活的意義,認識自己的力量和才能,珍惜自己的榮譽,為自己人的尊嚴而自豪。無論最終他們成為一個“高級人物”還是普通人,都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

心靈感悟:

孩子必須要學習,這是他們將來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必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但是,父母們可以試著讓這件枯燥的事情變得生動吸引人。這樣孩子們將會在快樂中盡快的學會知識。

讓孩子的心理保持健康

孩子到了十四五歲,一般都進入青春期。這時期的少年,正處於身體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身高、體重迅速增長,第二性特征先後出現。隨著生理上的急劇變化,他們的心理也發生很大變化:

成人感和性意識開始出現,對異性逐漸變得敏感起來。對言情小說、影劇等特別感興趣,個別孩子還偷偷交上了異性朋友。情緒易波動,感情易衝動,看問題常帶片麵性。男孩精力旺盛,好動、好奇、好鬥,有點“膽大妄為。”

自我意識和自主性不斷加強。他們很希望父母和老師信任自己、尊重他們,不要把他當小孩,也勿幹預他們想幹的事。性格也在發生變化。此時期喜歡與成人頂嘴,稍不順意就發脾氣,並固執己見,且反抗性會明顯地增長。

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也對孩子們施加著各種影響,這使青春期的心理與生理教育顯得更為重要,應當引起家長們足夠的重視。學生在青春期出現不良現象和行為,往往與家庭有密切關係。主要有幾種情況:

⒈父母不和,常吵架、鬧離婚,孩子得不到家庭溫暖,感到苦惱,為了尋求慰藉,便與社會上的不良人員交往。

⒉家庭對子女過分溺愛,孩子做錯了事,家長還為他們護短,孩子自小養成“驕”、“嬌”二氣。

⒊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要求過高、過嚴、過急,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有位家長怕兒子受“壞人影響”,每天兒子放學時,他都騎車去跟蹤,連他上廁所也不放過。兒子在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性格內向的孩子的教育,要非常注意,既不能太遷就,也不能太嚴厲。太遷就在生活中,有許多“不稱心”、“不如意”的事(這是難免會有的),他會受到挫折,心裏不平衡;太嚴厲,他就會退縮,愈來愈內向,難以和同伴交往。一定要掌握一個“度”。

一、注意不要過分地關心孩子。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賄賂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係,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三、不要太親近孩子。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四、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隻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五、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六、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七、不要在小夥伴麵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過分誇獎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讚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十、要幫助孩子去分析他所處的環境。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應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然,要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不但要給予他們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給他們做出良好的榜樣。營造一個和睦的家庭,讓孩子感到家庭的溫暖。同時,家長應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用好的言行去影響子女。

配合學校對孩子講一些青春期衛生知識。要按孩子的年齡進行性知識教育,讓孩子避免由於性衝動而濫交異性的錯誤。把孩子充沛的精力引向健康的軌道上來。注意培養孩子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愛好,積極支持子女參加集體活動,讓孩子在集體活動中,增進男女同學之間的正常友誼,去除男女學生之間的神秘感。

改進教育方法,多與子女談心,使孩子有事與大人商量。處於青春期的女孩子多常有苦惱,以致影響情緒、學習和身體。千萬不要一見到她們情緒不好、學習成績下降,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甚至打罵。這種盲目的批評、打罵,往往會把孩子推到對立麵。有些孩子經常有異性同學來往,這一般沒有什麼,但要及時弄清來往同學的行為表現,以及經常來往的原因,並與學校教師加強聯係,防患於未然。孩子萬一在青春期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要慎重處理,不宜在大庭廣眾中議論,以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使其產生對立情緒,以致更難進行教育。

所謂心理健康乃是一種生活適應良好的狀態,凡對一切有益於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動做出主動、積極反應的孩子其心理便是健康的;反之,便謂之存在心理障礙或心理行為問題但家長在按照這個定義去評價自己的孩子心理是否健康時,一定要避開兩個誤區:

1.遲到健康是相對的絕對不能用類似於“體溫超過攝氏度就是發燒”的標準來評判。千萬不能因為有一點缺陷和問題就亂給孩子扣上心理不健康的“帽子”,或者認為心理健康的孩子就絕對沒有煩惱、沒有不良情緒和消極行為,與其說是正常與異常性質上的差異,不如說是程度上的差異。

2.心理是否健康不能隻看有沒有心理疾病,它與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的心理狀態密切相關。

具體來講,可以從四個方麵來初步評估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

首先,心理健康的孩子是能夠學習的,在學習中獲得智慧和能力,並將習得的智慧和能力用於進一步的學習中;

其次,心理健康的孩子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在保持個人獨立性的同時能樂於與人交往,並建立信任、穩定、和諧和具建設性的親子關係、夥伴關係和師生關係;

第三,心理健康的孩子能正確認識自己,悅納自己,能調控自己的情緒,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並形成和維護健全的人格;

最後,心理健康的孩子能麵對生活的問題,正視現實,適應環境,對生活和社會具有良好的適應。

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既是一個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變化巨大、麵臨多種危機的時期——

比如,隨著他們渴望獨立的願望變得日益強烈,小小年紀的孩子也可能因人際關係壓力而煩惱。通常表現為自卑、孤僻、過分注意他人評價、容易受到傷害、虛榮心強、怕丟麵子等。這時家長應幫助孩子改變一些不恰當的認知和態度,引導他們客觀分析自己的現狀,學會接納自己,允許自己有缺點,有失敗,有可能丟麵子,告訴他們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要過分苛求自己。

再比如,如果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心情不愉快、煩悶;對平時感興趣的事情變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注意力難集中、記憶減退;學習失去了動力甚至厭學;對成績下降變得無所謂或對什麼都無所謂,甚至感到活著沒意義、產生輕生的念頭,這時千萬不要誤以為是孩子不乖、不爭氣而粗暴對待或置之不理,及早求教於心理專科醫生,以防不良後果的發生和疾病的進一步發展。

家長除了監護孩子的心理異常,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健康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應與子女互相尊重,有充分的思想和情感交流,這種充滿民主氣氛的家庭有助於孩子養成開朗、自信、積極的心態。

如果說人生最大的財富是生命,那麼,人生最大的收入就是心理健康!一個樂觀、心理健康和對生活充滿感恩的人,患病的概率比一般人要小得多。每810名癌症患者中,幾乎總有一例會自行消退,這個幸運者便是性格開朗的心理健康者。為此,我衷心希望不僅父母們能夠保持心理健康,還能夠把孩子也培養成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老師和家長應該成為孩子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者!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有向師性,對老師的話言聽計從,將老師的言行舉止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而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孩子朝夕相處,對孩子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處事風格等影響至深!所以,需要我們老師和家長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要高度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關注孩子的學習,培養孩子成材的過程中,注重心理素質的培養。要將孩子的習慣問題,心理問題,道德問題很好的區分開,及時發現孩子成長中的一些問題和現象,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和辦法,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或許我們不能都成為有作為,有成就的人,但是我們都可以成為心理健康的人!都應該為我們的孩子,為我們的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作出我們的努力!

心靈感悟:

孩子的成長不隻是要掌握知識,也要做個心理健康的人。這樣才會在將來變成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

解除孩子的精神壓力

現代社會關於健康的定義,不僅是指一個人的身體沒有疾病和虛弱狀態,而且包括這個人的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隨著社會的發展,真正影響人的身體健康的是一個人的心理問題而不是這個人的身體問題。因此,從小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對於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長,就顯得特別重要!

學習、玩、健康,對孩子來說都一樣重要。有位朋友,談到他的父親,總是感歎父親對自己的影響之大。其實說起來也不過是一件平常的小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