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寫作時,坐在一張高椅上,把打字機放在地上,用左腳翻紙、打字。但就在這種情況下,他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成為一名作家。母親很支持他,從各個方麵鼓勵和支持他,這讓他感到了親人的溫暖。最終,親情的支持讓他做到了一個正常的人也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
心靈感悟:
孩子受到傷害或是遇到困難,最期望的還是回到家,尋求父母的溫暖。這時候,父母的任何一個關懷行為,都是他們將來會深深刻在心中最溫暖的記憶。
當孩子的好朋友
作為父母,恐怕很少有人把自己和孩子放到同一個層麵上來,要把自己當作孩子朋友的人,就更微乎其微了。通常來說,我們隻是把孩子把做受教育的對象,我們想當然地給孩子灌輸成人世俗的思想,讓孩子接受成人眼中的世界,以過來人的語氣教育孩子。我們從來沒想過,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獨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思維,有自己的想法,雖然可能幼稚,可能不成熟,但那是他們通過自己的雙眼對這個世界的感知而總結出來的,我們有什麼權利去扼殺它呢?
十四五歲到十八九歲年齡段的孩子有了點獨立精神,對父母不像小時候那麼依賴了,有時對父母的言語表現出逆反心理。這時,父母隻要和孩子友好、平等相處,用心靈接近孩子,還是能和孩子交朋友的。尊重孩子的獨立個性很重要。
拋開輩份關係不談,孩子和我們是平等的,都是獨立的人。隻不過,我們比孩子早到這個世界二三十年。年齡上的差距,直接導致我們不會好好跟孩子相處,不能理解孩子的所作所為。
要和孩子交朋友,要多站在他們的立場想問題,體會他們年齡狀況下的一種心態,才能做到以心交流。比如像早戀等問題,我都能站在他們的角度分析給他們聽。隻有在同一立場上規勸才有效。
小孩子為什麼不樂意跟自己父母說心裏話?那是覺得上一輩的人一定不會理解自己的處境和心情。而一些父母,老是固執地抓著過去的“育兒”道理不放,沒考慮過“代溝”出現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時代的確不同了,但一些人生經驗卻是很有意義的,隻是孩子們往往看不到這一點。既然他們有這樣的誤解,那就解除它們,多學點時尚的東西,增加點年輕人的活力,一定能讓孩子眼前一亮——老爸老媽好像並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死板不開化。從言行上有認同感之後,孩子們自然在思想上也會漸漸產生認同感,也就願意把自己不開心、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跟父母說出來,而對父母的建議也就不會再有那麼大的抵觸情緒了。
與孩子保持良好的心靈溝通並非是一件難事,最主要的是看你是否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在我國,受傳統理念的束縛,很多家長在主觀意識上存在著嚴重的父權、母權的思想。動不動就說“大人的事,小孩別管”,“大人講話,小孩別插嘴”之類的言語,這怎麼能不產生代溝,這怎麼能讓孩子與你暢所欲言?
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必須賦予其發言權,不管他的論點是否正確,想法是否單純你做孩子的朋友是你蹲下去,站在孩子的高度看問題,用他的認知方式,他的理解能力等等。但在好多家庭裏,是孩子做了家長的朋友。當夫妻雙方的關係出現問題時,孩子就成了另一方的替代,被生生地拔高到和家長同等的高度,不論在情感還是在道德水平上,孩子為了維護家庭的平衡,不得不快速成長,而這個過程對家長和孩子來說都是無意識的。但孩子卻沒有了正常的成長過程,尤其在情感、道德和人際溝通方式上沒有了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將這種與父母相處的模式帶到人際關係中,會是吃虧和受了委曲還說不出來的那種。是因為孩子在和父母相處的過程中,更多地考慮了父母的感受,沒有形成明晰的自我邊界,長大了也就不具有自我保護的意識。
家長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變“管”為“導”。過去,我們總是用家長的價值標準作為規範孩子的行為準則,對孩子施行嚴格的管教,若孩子稍有偏離,輕則婆婆媽媽地說個不休,重則訓斥,甚至打罵,硬性要求孩子必須按照家長的意誌去做或不做,根本不給孩子發表意見和自我教育的機會。變“管”為“導”,就是要求家長以朋友的身份與孩子談心、交換意見,用自己的行為和態度給孩子以示範,讓孩子耳濡目染,以此來達到讓孩子進行自我教育的目的。
如果父母能試著與孩子交朋友,可謂是一個好的教育方法。與孩子交友,就要主義和孩子思想上的交流,多和孩子談話,語氣要親切自然,是孩子無拘無束,感到你是它的朋友,那麼她就會把心裏話告訴你。如果你經常在孩子麵前擺出一副冷峻嚴肅的態度,動不動就訓斥孩子,使他對你敬而遠之,即使你想和他談談心,他也隻是表麵敷衍你,不會講出心裏話的。
與孩子交友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性別等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方。從年齡來說,小學生思想單純、幼稚,大人如能用一些生動、形象的語言,用設問、比喻、講故事的方法和他們談心,孩子是容易接受的。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不再事事依賴父母,開始有了要獨立的願望。同這樣的孩子談心交友,就不能嘮嘮叨叨,而應充分理解和尊重他們,遇事要鼓勵他們勇於做出自己的選擇,敢於承擔責任。每個人的性格都不大相同,但大體可以分為內向和外向兩種性格。性格內向的孩子往往寡言少語,不願與別人來往,他們的思想感情比較敏感且易受傷。父母和這樣的孩子談心,要在他們心情愉快時進行,且應注意多鼓勵、少批評。平時應多細心觀察它們的心情變化,有了成績及時表揚,遇到挫折則應及時給予幫助。批評其過錯時語氣要盡量委婉,切不可挖苦、諷刺。性格外向的孩子,喜歡直截了當的批評和要求,同這樣的孩子談心要態度明確,語言簡練。做父母的要允許他們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從性別上看,男孩子寬厚、直爽,心裏有話容易坦誠的講出來;女孩子愛麵子、害羞、思想細膩,於是想得比較多,心裏話一般不輕易對別人講,這就要求做家長的因人而宜,根據孩子的特點,采用適當方法。
要想彌補和孩子這幾十年時空上的差距,要想和孩子沒有代溝,要想跟孩子好好相處,唯一的辦法就是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一個層麵上,站在孩子的立場想問題做事情,和孩子交朋友。
和孩子交朋友,意味著孩子犯錯,你不能一味地責備打罵,因為你這個時候是孩子的朋友,不是父母,而朋友是要互相幫助的。所以,這時,你首先要善意地幫助孩子消除犯錯後害怕挨罵的驚恐,再幫他找到犯錯的原因,然後共同尋找一個可以改正錯誤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後,告訴孩子,犯錯不可怕,可同樣的錯再犯就不應該了。這樣一來,相信孩子不會有壓力,也會認同你這個父母朋友。
其實,在一個父母都要繁忙工作的家庭中,孩子最缺少的不是和大人一起玩遊戲、學知識的時間。因為他每天8個小時的時間都在和幼兒園的阿姨、小朋友們玩這樣那樣的遊戲,學這樣那樣的知識。他們需要的是在父母的帶領下接觸社會,去看高樓大廈的鋪建,去看上下班高峰的車水馬龍,和你一起買東西,一起打掃家庭衛生,或者就是簡單地和疲倦的你一起在沙發上躺著,對他們來說可能就是最大的快樂。因為這樣,孩子才覺得和你是平等的,他溶入了你的社會生活。
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孩子在自我娛樂方麵有很大差別,想自己玩的孩子自然會自己玩,這時,作為父母,你千萬不要去絮絮叨叨、指手畫腳地去教他們了。站在朋友的立場,你要做的隻是鼓勵和欣賞而已。陪伴孩子並不是非要做點什麼、說點什麼,你完全可以讓孩子在你旁邊玩他的東西,而你幹你的事情。不要認為這樣做還不如放他們進單獨的孩子遊戲室,對7、8歲以下的孩子來說,就算在玩,他們也不願意完全離開你,如果你不在,反倒會因為經常想找你而中止自己的遊戲。
如果你感到和孩子在一起不是一種享受,那麼你的孩子肯定也沒有從中得到快樂。你不快樂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你的應付:你並沒有真正去愛上這段時間,更不要說去享受了,你沒把孩子當朋友看待,而隻是純粹地“陪”孩子。你把你的時間和孩子的時間分得太清楚,並且把這一段時間看成了孩子的時間。這樣和孩子在一起,你顯得很被動,注定要產生不滿足感。每一天都隻有24小時,你喜歡在自己的時間裏隨意收拾房間吧?你怎麼知道孩子就不喜歡呢?
所以,不要先把孩子排除在你的世界之外,再專門抽出時間走進孩子的世界,隻要有心,隻要用心地和孩子交朋友,你們擁有的世界本來就是相同的。
所以對父母來說,兩人的問題還是兩人解決,離婚也好,打架也罷,關起門來自己折騰吧,別把孩子牽扯進來。尤其是離婚之後讓孩子去管另一方要扶養費的做法,就更不可取。
心靈感悟:
孩子小的時候,需要的是細心照料他們的父母;孩子長大的時候,需要的是能了解他們的父母;孩子成年的時候,需要的是理解他們的父母。
從玩中培養孩子的興趣與特長
人的腦子,是越用越靈活的,孩子的尤其是這樣,父母如果希望孩子聰明,就得加以細心的引導,啟發孩子的智力。
當我們發現,孩子喜歡講一些很不實際,令人摸不著頭腦的話時,我們不必一下子就說他滑稽、無知。你可以用鼓勵的語氣說:“噢!原來是這樣的嗎?有這麼一回事,我也不懂,你真聰明。你再用腦子想一想,想到什麼有趣的事情,講給我聽聽。”可以運用模仿、扮演等方法,引導孩子多演繹他們的生活,看看在孩子的心目中,一些成人的角色是怎樣的。
孩子剛剛接觸世界,對世上一切都感到非常新奇,他們有著旺盛的求知欲和愛美欲。由於個體的差異性,不同的孩子對事物的興趣千差萬別,如有的孩子喜歡音樂,小小年紀,對音符有近乎完美的感受,能準確地唱出每個音符;有的孩子愛好美術,不管在什麼環境,他們都能隨意地畫起來,衣服、紙張、地麵、牆壁都是他們的畫紙;有的孩子記憶力強,對讀過的書,看過的畫過目不忘;有的孩子對各種昆蟲和各種小動物有著特殊的感情,有時會為了死去一隻小貓而幾餐吃不下飯,等等。凡此種種,都是孩子最初表現出來的對某一種事物的興趣或在某一方麵的天賦,做父母的不能熟視無睹或等閑視之,更不能橫加指責、盲目否定,而應該細心觀察,發現他們的興趣和天賦,因勢利導,因材施教,使孩子的興趣沿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孩子對於“萬花筒”式的大千世界,是以自己美妙、奇異的幻想去感受的,與它們同歡共樂,並由此對世上萬物發生濃厚的興趣。如有的孩子對剛買的新衣、新鞋總是非常喜歡,不厭其煩地穿了脫,脫了穿,摸摸這,摸摸那;也有的孩子為了得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如變形金剛、飛機模型等,寧願放棄好吃的東西。有一位男孩特別喜歡橡皮泥,他的房間裏、桌子上、床頭堆滿了各式各樣用橡皮泥捏的小動物。媽媽嫌他把屋子弄髒、弄亂了,於是在幫他收拾屋子時,把橡皮泥玩具全部扔了,結果使小男孩大哭一場,幾頓飯都沒吃。這說明做父母的不能僅憑自己的愛好,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對孩子橫加幹涉,而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經常抽時間陪他們一起遊戲、活動,與他們交流感情,走進孩子們的遊戲王國,去發現他們的才能和興趣,並加以正確引導。否則,隻會適得其反,欲速不達,扼殺孩子的個性。社會上不是曾發生過為了拒學鋼琴,孩子自殘雙手的悲劇嗎?這說明孩子的興趣發展受到脅迫阻礙時,就會產生過重的心理壓力,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我們做家長的應引以為戒。
孩子從產生某種興趣,到形成愛好,到發展成一定的特長,應該說是有一個過程的,我們家長不能急於求成,而必須注意在生活中逐漸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長。
興趣是學生獲得知識、啟迪思維、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動力。遊戲能激發少年兒童學習興趣和培養開拓進取的精神。
要根據孩子自身的條件,幫助孩子實事求是地正確地選擇興趣愛好和特長。孩子與孩子之間是有個體差異的,不同的孩子能力不同,發展潛力、發展方向也不一樣。所以,家長在決定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時,需要很好地觀察,了解孩子的個性特點和興趣傾向,了解孩子在平時哪一方麵有“興奮點”和“天分”,然後根據孩子的自身條件,實事求是地幫助孩子選擇、確定興趣愛好,並加以引導、培養,才能使孩子的興趣、特長成為成功的動力,達到理想的目標。
記得有人曾說,屬於孩子自覺想幹的事情,其能力就能輕易地、牢固地為孩子所獲得。如果你想培養孩子對拉琴或彈琴的興趣,除了營造一種家庭的藝術氛圍,使之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外,還應把重點放在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上。鈴木是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為了培養孩子學琴的興趣,他十分注意激發孩子學琴的動機。他先讓孩子一邊玩,一邊看別的孩子練琴,當孩子看到別人都有琴,而自己什麼也沒有時,就產生了一種想要得到琴的願望,盡管如此,鈴木先生並不急於滿足孩子的願望,而是給他一把不出聲的琴,讓其練習拉琴姿式、指法等。過一段時間後,孩子拉琴的願望越來越強烈,這時,鈴木先生才滿足其願望。所以,營造氛圍、激發動機是培養孩子興趣、愛好和特長的準備階段,做家長的不可忽視。
要善於對孩子進行表揚和鼓勵。無論孩子表現得多麼笨拙,無論他把事情做得多麼糟糕,做家長的都不要求全責備,而應該細心引導,從心理上給予孩子關心和鼓勵,保護和激發孩子的興趣。如孩子在房間畫畫,將地麵弄得很髒時,家長千萬不要大發雷霆,也不要因為孩子畫得達不到要求而漠不關心,甚至加以製止。而應時時關心、詢問,給予肯定性評價,加以鼓勵。還應為孩子提供必要的繪畫環境和繪畫工具,最好抽時間參與孩子的繪畫,一起欣賞孩子的繪畫作品,甚至可以用孩子的畫裝飾、布置房間。這樣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激勵他把畫畫得更好。久而久之,繪畫就會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當一名畫家將成為他的夢想。
心靈感悟:
孩子的天性是喜歡玩耍,如果讓孩子們能在玩耍中學會隻是,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