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中的另一種智慧——美 德(3 / 3)

施恩者所以不望報,在於他們自認隻是履行應盡的責任,應盡的義務,應做的奉獻;不是放債,不計算利息,投桃並不要報李。受到恩惠的人所以要感恩,是為了懂得親人、社會、國家為我們做了多少。有了感恩的心情,我們即使遭受挫折,感覺到我們受到某些不公正的待遇,碰到一些無法逾越的障礙,也不會怨恨失望,更不會自暴自棄。

感恩,不是壓力,不是桎梏,更不是債務負擔,而是催人向上的動力。學會感恩吧!我們從父母和師長那裏學會感恩,我們還要教給我們的孩子學會感恩。在感恩的心情中,我們定將成為更健康、更完整、更完美的人。

心靈感悟:

感恩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所以,教會孩子感恩吧,懂得感恩的人才會有更豐富的情感,才會更有人情味。

培養孩子寬厚的品質

“如何待人”?這是一門最高的學問,有的人盡其一生都沒有學好“待人之道”。

為什麼呢?主要的是因為人有多種!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要求,所以做人做事很難“盡如人意”;所謂“順了姑意,逆了嫂意”,做人難就難在不能讓人人都滿意。

待人雖有種種不同的方便,但是“待人以寬”則是一條不變的定律。待人能夠謙虛、尊重,固然重要;但是寬厚、寬容,更得人緣。有些人待人刻薄,待人嚴峻,如此想要獲得人緣、獲得別人的認同,實在難矣也!

人與人相交,不要看別人待我們如何?而要看我們如何待人!因為,待人以寬,才肯對人信任、對人體貼、對人諒解、對人包容;一切於寬厚中,才能看出我們待人的道德、待人的智能、待人的用心、待人的藝術。

寬厚,是健全人格的必要素質,隻有學會寬容的孩子,才會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才會有愛人之心,有容人之量,成為一個識大體顧大局,受人歡迎的人。

在磕磕碰碰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對外界的適應能力會變強,有時候甚至可以讓孩子去冒點險。家長們應創造機會使孩子多和小朋友在一起,他們之間的吵吵鬧鬧會使孩子學到很多東西,也能培養孩子容忍、寬厚的品質。從長遠考慮,孩子終將走向社會,沒有寬容的品質、沒有與人合作的精神、沒有良好的性格是很難與他人相處的。

父母做孩子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父母要多在孩子麵前誇獎別人的優點,包括與自己有矛盾的人,不隨便議論別人的短處。

如果因為在外麵受了氣,回到家裏還耿耿於懷,甚至辱罵、中傷對方,無疑會在孩子心中投下“刻薄”的陰影。

營造寬鬆的家庭環境。民主、平等、寬鬆的家庭環境,有利於形成寬厚的品質,家長不淩駕於孩子之上,能寬容孩子的小過錯,即使批評孩子,也不粗暴打罵訓斥,而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當著眾人的麵批評孩子,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更不要搞“株連”算“舊賬”。

家長與孩子做朋友,讓孩子參與家庭的決議,與孩子平等地商量家庭的問題,並虛心地聽取孩子的建議和意見,讓孩子感到與家長具有同樣的地位與作用。

當孩子們產生矛盾時,正確的做法是:如果過錯方在自家孩子,應主動帶孩子去認錯;如果過錯方主要在對方,則應在寬慰孩子的同時,分析矛盾產生的原因,教給孩子避免產生矛盾的方法和解決的途徑。

讓孩子學會欣賞。孩子會對不如自己的同齡孩子表現得不屑一顧,拿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缺點相比,有的則對比自己強的孩子表示出不服氣,心生嫉妒。對此,家長應教育孩子善待“弱者”,鼓勵孩子欣賞“強者”,勇敢的直麵自己的不足,寬待“弱者”寬容“強者”。

開闊孩子的視野讓孩子廣交朋友,多見世麵,對培養孩子的度量無疑大有好處。帶孩子為孤寡老人做好事,多培養孩子的寬厚的仁愛之心大有裨益。帶孩子長途旅行,讓孩子了解異地的風俗習慣,孩子會逐漸明白“入鄉隨俗”是對他人行為習慣的理解和尊重。

隻有從各個方麵,以及小事做起,才能讓孩子從日常生活中,從各種微不足道的小事中慢慢學會寬厚。一種品質的形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從平時就要多積累,多教育。知道待人寬厚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該從小繼承發揚。知道待人寬厚要誠懇、友善,在小事上不計較,能諒解別人,不要得理不饒人。懂得待人寬厚,與人為善,有利於個人身心健康,也使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融洽。

體會待人寬厚是高尚的。敬佩待人寬厚的人。讚同誠懇、友善;厭惡為小事斤斤計較,得理不讓人的刻薄行為。願意培養待人寬厚的好品質,做一個待人寬厚的人。

做到當別人由於誤會而冤枉了自己或無意中傷害了自己時,能諒解別人,得理饒人。做到在批評別人的錯誤時,態度誠懇、友善,不尖酸刻薄,更不抓住不放。

寬和的待人,自己也會心平氣和、輕鬆愉快,例如唐朝婁師德的弟弟“唾麵自幹”,再如春秋時代鮑叔牙之對管仲。反之,一個人如果常常為了一點小事就耿耿於懷,甚至嚴厲的指責別人的不是,如此不但讓人望而生畏,不敢親近你,自己也會因為不得人緣而愁悶苦惱,真是傷人又傷己。

有個故事說:兒子在家鄉因為建房子,為了一道牆和鄰居爭地,於是寫信給在朝為官的父親,希望父親出麵幫忙討回公道。父親接信後,以詩作函回曰:“萬裏投書隻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所以,“寬厚待人”不但是人際相處之道,也是自我做人的根本!

孩子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他們會有很多夥伴,每天在一起學習、生活、做遊戲。可是,他們也會碰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比如和小夥伴相處的時候有時會因為一些小事爭得麵紅耳赤,好朋友之間鬧別扭成了陌生人:有的孩子把不順心的事都悶在心裏不肯說,變得怪癖而孤獨;有的孩子控製不住情緒,惱羞成怒與夥伴大打出手,險些釀成悲劇等等。要讓孩子避免這些事情的發生,就需要讓孩子有一個廣闊的胸襟。隻有學會寬厚謙讓,才能讓孩子有健康的心理.才能讓孩子與夥伴相處融洽。

寬厚謙讓曆來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表現。有這樣一個故事:解放軍戰士連續幾天幾夜堅守陣地,因條件限製,沒有辦法喝到水,盡管每一位戰士都口渴難忍,但是麵對通訊員從路上撿來的一個紅蘋果,戰士們都紛紛謙讓,讓給最需要的人,從班長到話務員到負傷的小蘭,蘋果轉了一圈,又回到班長的手中,在班長的命令下,每位戰士隻吃了一小口,大半個蘋果又回到班長手中,班長的眼裏閃著晶瑩的淚花,因為他深深地被戰士們高尚的品德感動了。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一定很熟悉,四歲的孔融吃梨的時候上讓哥哥,下讓弟弟,成為人們的美談。學會謙讓,遇事能把方便和好處讓給別人正是我們所提倡的美德,年幼的孔融都能做到懂禮謙讓,我們就更應該能做到了。

寬厚不僅僅等於禮讓,還要在與人交往時講信用,積極關心別人,勇於承認錯誤。與同學發生不快和矛盾時,應通過換位思考來冷靜處理。同學之間難免會有摩擦,隻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大可不必輕易動怒,如同學不小心撕壞了自己的本子,或是將墨水撒在了自己的衣服上,都應寬容同學,換位想一想,如果自己出現這樣的事情,那又該怎麼辦呢?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寬容了別人也就寬容了自己。遇到別人由於誤會而冤枉自己或無意傷害了自己時,應當予以諒解,不應得理不讓人,在指出別人錯誤時,態度要誠懇、友善,不要尖酸刻薄,更不要抓住人家的錯誤不放,應做到得理饒人,讓別人有台階下。比如:課間,周蕾發現自己的作業本掉到了地上,本上還有一個腳印,心裏很生氣。她想到李娟曾經從桌旁跑過,就去問李娟:“是不是你幹的?”李娟一聽就生氣地喊起來:“你調查了嗎?你別冤枉好人?誰證明是我幹的?”後來,周蕾知道自己錯怪了李娟,就主動向李娟道歉。此後,兩個人還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如果周蕾小肚雞腸,不承認錯誤,或是李娟心胸狹窄,記恨周蕾,那麼很可能兩人以後就不會再說話或是沒完沒了地互相攻擊,最後誰心裏也不痛快。

寬厚謙讓能促使人形成胸懷大度的高尚品德。19世紀初,肖邦從波蘭流亡到巴黎,當時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已蜚聲樂壇,而肖邦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對肖邦的才華卻深為讚賞,怎樣才能使肖邦在觀眾麵前贏得聲譽呢?李斯特想了個妙法:那時候在鋼琴演奏時,往往要把劇場的燈熄滅,一片黑暗,以便使觀眾能夠聚精會神地聽演奏。

李斯特坐在鋼琴前,當燈一滅,就悄悄地讓肖邦過來代替自己演奏。觀眾被美妙的鋼琴旋律征服了。演奏完畢,燈亮了。人們既為出現了這位鋼琴演奏的新星而高興,又對李斯特推薦新人深表欽佩。正是李斯特胸懷大度、寬厚待人的品格讓肖邦脫穎而出。試想如果李斯特因害怕肖邦的才華超過自己而嫉妒賢才,壓製肖邦的話,那麼今天我們就無法聽到著名的《幻想曲》了。

人的出身不同、經曆不同、機遇不同,所以人活在這世界上本身是很不容易的,麵對社會上的各種醜惡現象,你深感自身的渺小和無力,但做人要清白、做人要寬厚、做人要坦然、做人要有人性和良心,真正問心無愧。這才對得起人這個稱號,才活的有意義。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隱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不要為芝麻大的一點小事反目成仇,不要為一兩句無關緊要的話而互不理睬,它告訴我們,應該寬厚待人。

當我們為平常的一點小事斤斤計較的時候;當我們為別人的一點小小過失耿耿於懷的時候;當我們因為被別人誤解而苦惱的時候,應該靜下心來多為別人想一想,進行換位思考,或者為他人想想“他也許不是故意的”。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自古以謙讓為美德。當我們在擁擠的公共場合相遇的時候,能多一份理解,用一份微笑來代替平時的惡語相向;當別人用不禮貌的方式對待我們的時候,能多一份寬容,用“也許他今天心情不好”這樣來想一想;當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能不計前嫌,伸出我們熱忱的雙手,世界將是多麼的美好。生活中需要寬厚,需要仁愛,需要善意,需要平和。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真的,敞開你的胸懷,去包容,去理解,煩惱將離你而去,你就能夠多一份快樂,這個世界就多一份和諧。

心靈感悟:

雨果說過:“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閱的是人的胸懷。”讓你的孩子從小就有一個寬闊的胸懷吧,品德寬厚的孩子長大後才更容易成就非凡的事業。

誠實的品質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的縮影,是社會的基石。如果每個家庭每個成員都能從自我做起講誠信,那麼我們的整個社會也就會是一個誠信的社會。在家庭的誠信教育中,父母扮演著雙重角色,既是教育者,又是示範者、踐行者。阿爾及利亞有句關於誠信的名言“當今世界的所有惡劣品質中,不真誠是最危險的。”所以我們為人父母者,要想把自己的寶貝培養成一個真正的人,首先應傳授給他(她)真誠。

要創造一個寬鬆、愉快、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因為隻有家庭成員相互保持誠實真摯的態度,使孩子感到成人的愛護和關心,他才能夠信賴成人,有了過失才敢於承認。

經常講一些“做人要誠實”的道理。由於孩子年齡小,必須把道理具體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才能接受。所以,可利用故事,把做誠實人的道理寓於故事之中,使孩子明白什麼是誠實,什麼是虛假和欺騙,應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

要滿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和願望。如適時地給孩子添置玩具、圖書及彩筆等。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需要的東西,隻要是合理的,家庭又是力所能及的,是會得到滿足的。這樣可避免孩子因需要不能滿足而把別人的東西隨便拿回來而又不告訴家長和小朋友的情況。

要有正確的教育方法。當發現孩子有不誠實的言行時,要采取細致、耐心的方法,冷靜地聽聽孩子的想法,分析原因,對症下藥,切不可急躁、粗暴,甚至施加壓力,進行打罵、體罰等,這樣隻會適得其反,造成孩子為了躲避責罰打罵而說謊。

製定一些規則並嚴格要求。如: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帶回家,沒有得到別人的同意,不可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借了人家的東西要及時歸還,有了錯要勇於承認,凡是答應別人的請求就一定要想方設法去做好等。這些規則一經提出就要嚴格執行,不能朝令夕改,並要重視克服“第一次”出現的問題。對執行規則,家長要態度堅決,嚴格要求,切不可遷就、姑息。

成人要以身作則。孩子好模仿,他們時時刻刻都在觀察模仿成人的行為,因此家長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凡是答應孩子的事就一定要兌現。如因情況有變或因其他原因兌現不了,也要向孩子說明情況,解釋清楚,表明不是有意騙他。要孩子做誠實的人,家長必須首先做到待人誠懇,不說假話,不誇大成績,也不掩飾錯誤。家長用這樣的言行做孩子的榜樣,有利於孩子逐漸形成言行一致、表裏如一的品質。

誠實意味著互不欺騙、言出必行。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有說謊的毛病,不要僅就說謊而批評他:”這麼小的孩子你就說謊,長大了那還了得?”這樣的訓斥對孩子沒有絲毫的幫助。更多需要做的是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觀察,必要時對孩子的言行做些調查核實,這樣可以堵塞孩子說謊的漏洞,或者使孩子的謊言不攻自破,千萬別讓孩子嚐到說謊的“甜頭”。

父母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誠實的人,自己首先要做一個誠實的人。

要有行為規範的具體要求

要防止孩子說謊,教育孩子誠實,光講道理不行,要有行為規範的具體要求,讓孩子從小就按誠實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父母要針對孩子的實際情況,提出“幾要幾不要”的具體要求,比如不拿人家的東西,不講假話,不編瞎話,不說大話,不謊報成績等等。

要鼓勵孩子說老實話

孩子有了過錯,當他如實向父母彙報以後,父母在處理上,應該明顯地和他說謊時不同。錯誤自然要批評,因為這種批評是讓孩子明是非,辨善惡,是對他一輩子負責。但另一方麵,父母不但不能由於孩子承認過錯而加重責罰,還要對這種老實認錯的行為給予表揚。這種表揚可以鞏固孩子“說老實話”這一美德,同時,這對孩子勇於改正錯誤,極有好處。

適當懲戒

有些父母則采取懲戒的方法糾正孩子的說謊。這種為“戒”而“罰”,也是愛的基本方式之一,然而這又是一種最令人棘手和帶有風險的愛,因為孩子容易抵觸施加懲戒的人。但是,如果你的懲戒出於愛心,又執行得合理、巧妙,事後講清道理,孩子會受益很大,並心悅誠服。在認真耐心的教育之後,孩子出現說謊等兩麵行為,可以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著名作家冰心曾用肥皂洗嘴的辦法懲罰孩子說謊。我們可以創造一些有效的措施,如朗誦一個講誠實的故事,抄寫一段論誠實的名人名言,寫一篇討論誠實問題的日記或文章,取消一次外出遊玩的安排等……

分析孩子的精神需要、物質需要和玩耍的需要,盡量滿足其合理的部分。應該聽聽孩子的心裏話,不要完全以成人的想法去套孩子。當孩子講出來之後,跟孩子一起分析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是現在可以滿足的,哪些是以後可以滿足的。

學會肯定、鼓勵孩子,不要主觀、武斷地濫施批評、訓斥、懲罰。許多家長的做法讓孩子害怕,而不是心服口服,被逼出兩麵行為來。因此,家長應該反思,調整自己的施教言行。

對孩子進行誠實品質的教育。要用舉實例、講故事的方法給孩子講誠實的品質對人的發展多麼重要,做人不誠實會帶來什麼惡果。對社會上那種“誠實吃虧”的錯誤論調要態度鮮明地進行批判,要讓孩子堅信,弄虛作假、坑蒙拐騙的人是社會的蛀蟲,必將受到懲罰。而誠實的品質必須從小時候培養,從小做一個誠實的人,自己有缺點、錯誤要勇敢承認,接受批評,自我批評,決不應該隱瞞、造假。

要培養孩子做誠實的人,家長必須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很關鍵的身教重於言教。要教育孩子做誠實的人,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榜樣。

應轉變觀念,不能一味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德育,“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心願。為了使自己的孩子成“龍”而不成“蟲”,父母親幾乎無一例外地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這是無可非議的,因為他畢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少的一個重要方麵,但如果隻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在班內、級內的排名,而忽視孩子道德品質、待人接物以及意誌,能力等方麵的培養,那麼培養出來的就不會是一個誠實的人,更不可能是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尊敬父母、熱心助人的人,而將會誤導孩子為了考試成績,而不擇手段地弄虛作假,抄襲偷看。從而致使孩子變成一個不求上進,自私自利的偏執的人。因此我們家長應更新觀念,不能隻憑分數斷定孩子的好壞。

對孩子加強溝通,營造和諧的家庭氣氛,孩子常常會出現與誠實相背的不良行為,這時候我們家長不應火冒三丈或用嚴刑拷打等粗暴簡單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應加強與孩子溝通,給孩子一個說話的機會,然後因勢利導,在理解、信任、關心、和諧和民主的家庭氣氛中教育孩子,這樣才能使家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隻有和諧的家庭氣氛,才能有利於孩子養成誠實、自信、自尊、積極開朗的性格。

對一個人來說,“誠實守信”既是一種道德品質和道德信念,也是每個公民的道德責任,更是一種崇高的“人格力量”。對一個企業和團體來說,它是一種“形象”,一種“品牌,一種信譽,一個使企業興旺發達的基礎”。對一個國家和政府來說,“誠實守信”是“國格”的體現,對國內,它是人民擁護政府、支持政府、讚成政府的一個重要的支撐;對國際,它是顯示國家地位和國家尊嚴的象征,也是國家自立自強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

正確對待孩子的過錯

孩子或因自製力弱,或因年幼無知,或其他偶然的原因,常會出現差錯。對些,家長要冷靜對待。孩子犯了錯誤,家長要本著關心愛護的原則,態度溫和地鼓勵孩子承認錯誤,幫助孩子找出錯誤的根源,改正錯誤。這樣,孩子會信賴你,親近你,敢於向你說真話。如果用訓斥、譏諷或體罰來對待孩子的過失,就可能使他們為了逃避“災難”而說謊。例如,有個叫燕燕的孩子自己喝水時不小心打破了茶杯,她主動告訴媽媽,沒想到挨了媽媽一巴掌外加一頓罵。事隔不久,燕燕失手把媽媽心愛的花瓶打破了,她想起了上回挨打打罵的教訓,在媽媽麵前編謊話:“隔壁王奶奶的小花貓碰翻了花瓶?”媽媽信以為真,事情就這樣搪塞過去了,燕燕也由此學會了用謊話來逃避責任。可見,本來誠實的孩子也會因家長不得法的教育變得不誠實。

家長要作誠實的榜樣

為培養孩子誠實做人,家長要為孩子作出好榜樣。如果要求孩子拾金不昧,家長就不能將撿到的物品據為己有;如果要求孩子不說假話,家長就不能哄騙孩子。不然,孩子是難以形成誠實品質的。有位叫佳佳的孩子,本來非常誠實可愛,但到5歲左右就變成了一個好說謊話的孩子。原因何在呢?原來是受她母親的影響。佳佳母親道德修養差,還愛占小便宜。一次,她帶佳佳去買水果,趁賣主未看見,拿了幾個梨放在自己提兜裏。這情景佳佳看在眼裏、記在心上。在家,佳佳媽媽總讓婆婆做這做那,自己則借口出去辦事,其實是領著佳佳去朋友家串門或上街閑逛。每當買回好吃的東西,佳佳母親總是藏在自己房間裏,同孩子一起吃,不讓婆婆吃。她還叮嚀佳佳:“奶奶問時,你就說什麼也沒買。”媽媽的所做所為,對佳佳的影響極大。不久,佳佳也成了愛說謊話的孩子。

和孩子建立真誠和相互信任的關係

“人之初,性本善。”年幼的孩子是非常純真的,家長要利用這個良好的條件,和孩子建立並保持真誠與互相信任的關係。

有的家長在孩子麵前常常言而無信。例如,孩子哭鬧時,父母常用許諾來哄孩子:“別哭了,回頭媽媽給你買支衝鋒槍。”盡管這樣說了,家長並沒想到兌現。但孩子卻信以為真,滿懷希望地等待著。如果一次次許諾都不過是一張空頭支票,孩子的一次次希望都成了泡影,久而久之,孩子不僅逐漸失去了對家長的信任,慢慢地也就學會了說謊。因此,家長和孩子形成真誠和互相信任的關係,是培養幼兒誠實品質的一個重要條件。

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誠實行為

孩子的不誠實行為主要指說謊和私拿他人或集體的東西。對這些行為要及時糾正。

孩子說謊,家長往往非常生氣:“小小年紀,怎麼學會了說謊?!長大成人後豈不成了騙子!”家長為孩子的不誠實擔心是有道理的,但僅此還不夠,應該找出孩子說謊的原因,並幫助他們改正。如果不及時改正,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很可能做出害人又害己的事來,後果不堪設想。正如巴甫洛夫所指出的:“永遠不要企圖掩飾自己知識上的缺陷,即便用最大膽的推測和假設去掩飾,這也是要不得的。不論這種肥皂泡的色彩多麼使你們炫目,但肥皂泡必然是要破裂的,於是你們除了慚愧以外,是會毫無所得的。”

心靈感悟: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當孩子說了實話,父親知道是孩子做了錯事,反而大發雷霆,把孩子痛打一頓,那孩子以後還敢說實話嗎?我們的宗旨是讓孩子感到,對父母講真話並不可怕,完全可以得到父母的諒解,而不必說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