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中的另一種智慧——美 德(2 / 3)

在孩子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父母要特別注意引導孩子寬容比自己強的同伴、比自己“差”的同伴和自己的競爭對手。讓孩子不嫉妒比自己強的同伴,不嘲弄比自己“差”的同伴和不故意為難自己的競爭對手。讓孩子向好同伴學習,幫助“差”同伴,學會與競爭對手合作。

鼓勵孩子“納新”和處變

寬容不僅體現在對“人”的態度上,也表現在對“物”和“事”的態度上。父母要引導孩子見識多種新生事物,讓孩子喜歡並樂意接受新生事物,承受事物所發生的意想不到的變化,善知變和應變。如讓孩子了解各種奇觀奇跡,觀察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允許孩子獨辟蹊徑地解決問題。孩子一旦習慣於“納新”和“應變”,他對世間的萬事萬物也就具備了寬容之心。

寬容,就是寬恕容忍,就是能容納異己和接受與自己願望不符的人或事。孩子一旦有了寬容的品質,他就能容納不同的意見,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允許他人犯錯誤並給人改正錯誤的機會,能使自己性情平和,能使心靈有回旋的餘地,能消除許多無謂的矛盾,與人和睦相處。寬容的人,時時處處都會受到人們的擁戴。因此他們能夠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能夠很快地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能夠融洽地與人合作,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而缺乏寬容的人,往往性情怪誕,易走極端,不易為人親近,因而人際關係往往不好,在社會上難以立足,更談不上大有作為。

因此,父母要想孩子成為一個有用之才,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孩子的寬容心培養是不容忽視的。

寬容,作為一種美德受到了人們的推崇,作為一種人際交往的心理因素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青睞。

美國第三任總統傑斐遜與第二任總統亞當斯從惡交到寬恕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傑斐遜在就任前夕,到白宮去想告訴亞當斯說,他希望針鋒相對的競選活動並沒有破壞他們之間的友誼。但據說傑斐遜還來不及開口,亞當斯便咆哮起來:“是你把我趕走的!是你把我趕走的!”從此兩人沒有交談達數年之久,直到後來傑斐遜的幾個鄰居去探訪亞當斯,這個堅強的老人仍在訴說那件難堪的事,但接著衝口說出:“我一直都喜歡傑斐遜,現在仍然喜歡他。”鄰居把這話傳給了傑斐遜,傑斐遜便請了一個彼此皆熟悉的朋友傳話,讓亞當斯也知道他的深重友情。後來,亞當斯回了一封信給他,兩人從此開始了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書信往來。

寬容意味理解和通融,是融合人際關係的催化劑,是友誼之橋的緊固劑。寬容還能將敵意化解為友誼。戴爾·卡耐基在電台上介紹《小婦人》的作者時心不在焉地說錯了地理位置。其中一位聽眾就狠狠地寫信來罵他,把他罵得體無完膚。他當時真想回信告訴她:“我把區域位置說錯了,但從來沒有見過像你這麼粗魯無禮的女人。”但他控製了自己,沒有向她回擊,他鼓勵自己將敵意化解為友誼。他自問:“如果我是她的話,可能也會像她一樣憤怒嗎?”他盡量站在她的立場上來思索這件事情。他打了個電話給她,再三向她承認錯誤並表達道歉。這位太太終於表示了對他的敬佩,希望能與他進一步深交。

寬容是一種美德,是每一個想成就大業的人必須具備的素養。寬容是一種堅強,而不是軟弱,寬容是以退為進,積極地應對和防禦。

這件事情發生在澳大利亞普吉島的一個度假村。有一天,我在大廳裏,突然看見一個滿臉歉意的工作人員,正在安慰一個大約4歲的小孩,飽受驚嚇的小孩已經哭得筋疲力盡。問明原因後,我才知道,原來那天小孩特別多,這個工作人員一時疏忽,在兒童的網球功課結束之後,少算一個,將這個小孩留在網球場。等她發現人數不對時,才趕快跑到網球場,將那個小孩帶回來。小孩因為一個人在偏遠的網球場,受到驚嚇,哭得非常傷心。

不久,孩子的媽媽來了,看見了自己的哭得慘兮兮的小孩。如果你是這個媽媽,你會怎麼做?是痛罵那個工作人員一頓,還是直接向主管提出抗議,或是很生氣地將小孩帶離,再也不參加“兒童俱樂部”了?

都不是!

我親眼看見這個媽媽,蹲下身安慰自己的4歲的小孩,並且很理性地告訴他:“已經沒事了,那個姐姐因為找不到你而非常緊張,並且十分難過,她不是故意的。現在你必須親親那個姐姐的臉頰,安慰她一下。”當時我看見那個4歲的小孩踮起腳尖,親親蹲在她旁邊的工作人員的臉頰,並且輕輕告訴她說:“不要害怕,已經沒事了。”

隻有這樣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寬容、體貼的孩子。

心靈感悟: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無意或有意做了傷害你的事,采取別人難以想象的態度,寬容對方,表現出別人難以達到的襟懷,你的形象瞬時就會高大起來,你的寬宏大量使你的精神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你的人格也折射出高尚的光彩。

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

崇尚勤奮品質的家庭,會分別考慮每個孩子的優點,而不是將他們互相比較,當然也不會根據成績去比較他們。每個孩子能力各異,最重要的是使每個孩子都取得進步,這些進步就要依靠每個孩子自己的努力了。

作為父母,應當對成績單上的分數所隱含的努力予以更多的關注,但不要隻看分數的高低,而要看看孩子在這分數上付出的努力。

孩子從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已經成為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大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父母的行為愛好、生活習慣、待人接物的方式、與人談話的口氣,這些生活中的小事都會對孩子產生耳濡目染的影響。可以說,生活中孩子的一切行為習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培養。所以,家長的行為要謹慎,應處處做孩子的表率。

要懂禮貌。文明、禮貌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教育孩子不說髒話、禮貌待人是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孩子說髒話,有多種原因,家長要正視環境因素,要讓孩子懂得說髒話是一種粗俗、不良的表現。家庭中要經常對孩子進行“常規禮儀”的教育,使孩子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此外,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文明禮貌的榜樣,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

穿著整潔。衣冠不整的人,精神也必定是散漫的。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如果大人不注意外表,孩子也會如此。孩子的衣服不必奢華,但一定要整潔、合體,穿著舒適。同時,還要注意讓孩子保持身體的清潔,教孩子主動的洗臉、洗頭、刷牙、梳頭等。身體和衣服的清潔能增加孩子的自信,讓孩子保持輕鬆、愉悅的心情,贏得別人的好感,增加孩子與外界交往的機會。

做人誠實。誠實是青少年、兒童包括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良好品德。孩子不誠實、說假話幾乎是成長過程中每個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發現孩子不誠實時,家長要冷靜對待,耐心引導,切忌打罵、斥責。家長要了解孩子說假話的原因,講清不誠實的危害,引導孩子說出真相並且反思,讓孩子明白為什麼不能說假話。更主要的是,家長一定要注意環境的影響,在家庭和孩子麵前注意言行一致,做到言傳身教,處處做孩子的表率。

學會勇敢。勇敢是現在的孩子普遍缺乏的一種品質,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受了一點委屈就小題大做、過分緊張,百般安慰,這樣做有害無益。正確的做法是不過分關注這件事,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方麵,這樣孩子很快就能忘記。家長還可以有意識的帶孩子進行一些活動,如登山、遊泳、野營等,讓經受一些挫折、吃一點苦,對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很有幫助。

塞德茲認為,一個人的才能和品質大多是來自於這個人得到的教育。哈塞先生教育自己的兒子應該成為一個誠實,守本分的人,應該以一顆愛心去對待別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小心謹慎,不能冒沒有意義的風險。

但塞德茲說:“誠實、守本分固然好,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個性和智慧。孩子從生下來起,就開始受環境和周圍人的影響。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一切包括品質都是從別人那兒學來的。他接觸優秀品質的人就會變得優秀,接觸低劣的品質就會變得低劣。”

哈塞先生的教育一定會使他的兒子格蘭特爾具有一顆愛心。但在某些時候他卻拒絕幫助自己的同伴,這就是因為他的內心之中又缺少了另一個可貴的品質,那就是無私的精神。歸根結底,他缺乏的是一種優秀的個性。他是一個規矩和本分的人,就像他的父親一樣,可是這類人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是。而格蘭特爾的這種品質,完全來自於他父親的教育,因為一個人的品質如何,取決於幼年時期的教育如何。

一次,塞德茲目睹了哈塞先生教育兒子的一件事:

那天,我從外麵回來,路過哈塞先生的家門口。我看見他正在訓斥他的兒子格蘭特爾。

“格蘭特爾,你是怎麼搞的,把這雙剛給你買的新鞋弄壞了。”老遠我就聽見了哈塞先生的說話聲。

“我在與其他的孩子玩的時候……被一顆釘子劃了一下……”格蘭特爾小心翼翼地回答道。

“被釘子劃了一下!”哈塞先生生氣地說。“跟你說過不要去和那些孩子瞎鬧,你就是不聽。把鞋子弄壞了是小事,弄傷了腳怎麼辦?那會使你變成殘廢的。”

這時,我看見格蘭特爾難過得都要哭出來了,便走上前去。

“哈塞先生,”我笑著向他打招呼,“這是怎麼回事?你瞧,我們的小格蘭特爾多不高興呀!”

“他還不高興?”哈塞先生指了指手中的鞋子,“這個調皮的家夥把剛買的新鞋弄成了這個樣子?”

“是嗎?”我做出不在意的樣子,“我看這沒什麼問題。一條小小的傷痕並不影響這雙鞋的作用和美觀。孩子嘛,給他講清道理就行了,何必那麼過於嚴厲!”我笑著說道。

“不嚴厲不行,否則他會變得無法無天起來。”哈塞先生說。這雖然是一件小事,卻使我對格蘭特爾及他所得到的教育有了一個較為具體的認識。格蘭特爾之所以有膽小、自私的表現,都可以歸咎於他父親的態度。

哈塞先生對兒子的做法看似合理,但卻極為不明智。首先,在孩子把鞋弄壞之後,他不應該去罵他,而應該用合理的態度教育他以後小心一些。因為孩子弄壞了自己的鞋子,心裏一定是很難過的,再加上父親的責罵,他就更難過,這很容易使人了陷入自責和不安之中。另外,父親說釘子會劃傷他的腳,會使他成為殘廢,誇大了這件事的危害,使他產生害怕的心理,這就是導致他膽小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哈塞先生說格蘭特爾與別的孩子一起玩是瞎鬧,這就會使他把這件事的不良結果完全都怪罪到別的孩子身上,他會認為如果不和他們玩就不會有這樣的事了,這直接導致了自私這種不良品質的出現。那麼下一次呢,他肯定會先考慮自己或自己的利益,然後才去想幫助別人。所以說,父母的教育對孩子品質的形成影響是極大的,人們總是責怪自己的孩子,說他們不聽話,缺點太多,甚至說他們糟糕透了,但就是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低俗的教育隻能培養孩子低俗的品質。

心靈感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一切包括品質都是從別人那兒學來的。他接觸優秀品質的人就會變得優秀,接觸低劣的品質就會變得低劣

讓孩子學會感恩

作為父母,一定要擔當起自己的教育責任,在孩子心底播種善的種子,讓孩子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孩子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間的親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關愛、支持和援助時,懂得給予回報,不要隻圖索取和享受;教育孩子將他人恩惠銘記在心,增強責任感,懂得憐憫,懂得尊重,懂得負責,要與人為善,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知恩圖報是順理成章的事。

感恩使人變得善良,感恩使人更加聰慧,感恩使人學會思考,感恩使人懂得生活,感恩令人懂得去愛。

當我們生活在這個充滿愛的世界時,您是否也讓自己的孩子學會感恩,學會時常用一顆感恩的心善待身邊的一切?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是老師的桃李,可是在現實中又有多少孩子擁有感恩的情懷呢?!有位哲人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讓孩子學會感恩,從而讓孩子以友善之心對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勞動,也更加尊重自己,這是父母和老師道德應該考慮和做到的。在生活中,我們作家長和老師的也許已經習慣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報與感恩,但這是誤解,也會誤導孩子,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與發展,也是道德教育中的殘缺。因為隻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會生活得更富足,更美好。

那麼如何教育孩子學會感恩呢?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我想通過日常生活的點滴,逐漸來培養孩子感恩之心尤為重要,我們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活動來培養,比如:寫信“寫”出感恩之心,算賬“算”出報恩之情,洗腳“洗”出孩子感恩之意,救助“救”出感恩之美……通過一點點一絲絲感恩練習,孩子從感恩實踐中也會慢慢從對父母、對老師的感激中,升華出對社會的責任、對國家的熱愛。假如沒有這樣的活動,我們也許不知道我們的孩子其實是富有愛心和責任的。與其責怪現在的孩子不懂關心他人、眼裏隻有自己,不如給他們創造一個愛的氛圍,讓他們學會關心。不斷引導、培養孩子的愛心,為孩子創造施展愛的機會。

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讓孩子從感恩父母感恩老師開始,學會關心身邊的人,關心周圍的世界,進而關心整個人類,懂得感恩的孩子,必定會成為一個有愛心,有責任心,會生活,會做事的人。

感恩,不是壓力,不是桎梏,更不是債務負擔,而是催人向上的動力。學會感恩吧!我們從父母和師長那裏學會感恩,我們還要教給我們的孩子學會感恩。在感恩的心情中,我們定將成為更健康、更完整、更完美的人。

明明快7歲了,7年前明明的媽媽由於難產生命非常危險。經過醫生們的全力搶救,母子終於平安。因此,每年明明過生日的時候,媽媽總要帶著他來看望當年為他接生的婦產科醫生,感謝她把明明帶到這個世界,是醫生們高明的醫術才有自己和孩子今天幸福的生活。即使在明明生日那天,媽媽有重要的事情不能帶明明去醫院,也會讓明明給醫生打個電話分享他生日的快樂。

從小培養孩子感恩與分享,不僅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健康的心態。在家庭裏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不應是單向的,而應是雙向互動的。孩子不應隻接受來自父母的愛,更應懂得愛的反饋和回報。隻有學會分享,將來在學校裏、社會上,才能更好地與周圍人相處和合作。因為將來的社會不僅是競爭的社會,更是合作的社會。

今天,在大多數隻有一個孩子的家庭裏,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陽”,在這樣的家庭氛圍裏,生活在富裕的物質環境中,要什麼有什麼。得到所要的東西似乎是理所當然,有的家庭吃飯時最好的菜讓孩子一人獨吃;看電視遙控器由孩子主宰;家裏來了小客人,孩子競不容許媽媽把零食分給小客人吃。這樣就難以培養孩子“分享的觀念”和“感恩的心”。

教育孩子感恩,要從教育他感謝父母開始。雖然,我國有“施恩不圖報”的美德,但是也有“知恩不報非君子”、“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古訓。

要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養育之恩是要用一生來回報的。可以給孩子講講烏鴉長大後,還返回來喂自己的父母,就像當初父母從外麵尋找食物喂自己一樣。鳥都能做到這一點,又何況是人。

教育孩子感恩,不要好高騖遠,要教孩子從小事做起,比如主動幫助老師擦黑板,對師長有禮貌,尊重老師;關心理解父母,從為父母分憂等不起眼的實在小事做起,著力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使他“吃水不忘打井人”,永不忘記別人的幫助之恩,不忘父母師長的養育教導之恩。對於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應該發自內心地感激,而不是表麵上做做樣子,更不能忘恩負義。

其次,培養家庭責任也是很重要的。可根據孩子年齡,指導孩子承擔一定數量的家務勞動。也可讓孩子參與社區服務,如訪問敬老院,感受為他人服務的快樂或讓孩子體驗父母的辛勞,使其更加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

要想讓孩子學會感恩,父母的榜樣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在生活中,父親與母親既應各自承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又應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父母要“在乎”家中每一個人,尊重他人的權益,關愛他人的需求。如父母應常說:“行”、“謝謝”、“麻煩你”。孩子會在對父母的模仿中體會到一種感恩的思想。

當然感恩不能僅僅局限在對父母的感激上,感恩應該是更廣泛的一種情感。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需要讓孩子真心地去感謝那些曾幫助過自己的人。

隻有懂得感恩,孩子才會樂於助人。關愛他人,不管是家人團聚,夥伴交往,不稱王稱霸,不以“我”為中心。要讓孩子經常說出自己需要感謝的人或事,學會讚美人與微笑,這樣也就會自然地縮短與他人之間的距離。

感恩在一定程度上包括分享,周圍的人給了我們良好的生活環境,那麼我們也就應該回報周圍的人。感恩不是口號,而應體現在家庭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之中。比如不隨地拋紙屑,夜深人靜不要把電視聲音開得太響等,這也都是對周圍人的一種回報。

從來沒有一所特別的學校開設感恩課,可是作為自然的人和社會的人,我們受到的恩惠實在是太多了。父母給我們以生命,曆盡艱辛養育我們,給我們以嗬護和溫暖,使我們得以成長,當然應該感謝。曆史先人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成為我們思想和精神發展的沃土,應該感謝。照耀著璀璨的燈光,享受著清涼的空調,不是應該感謝那些在黑暗的、令人呼吸不暢的礦井裏勞動的煤礦工人和高溫車間裏的電廠工人嗎?每每看到煤礦發生事故的報道,我就會痛心地想到,煤礦工人不僅用勞動的汗水,而且是用鮮血和生命為人們送來光明和溫暖。

這些應該感謝的人,列舉下去,可以是無窮盡的。擴大一些,在自然界裏不也應該感謝光輝的太陽,和煦的微風,溫潤的細雨嗎?

涓滴之恩,湧泉相報。知恩圖報是順理成章的事。深圳有一位歌手,因為青少年時接受過別人的幫助,他的報答,是幫助了貴州山區一百多位貧困學生,使他們完成學業,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孩子們自己和他們的家庭也因此改變了命運。在這位歌手重症纏身時,這些被救助的孩子,理應感謝這位歌手。但是,其中有一位大學畢業在深圳工作的被救助者,竟然說他每月隻有三四千元的收入,無法報答這位病魔纏身,債務纏身的善良歌手。

像這樣不知感恩為何物的人不是絕無僅有。有些人不僅不感謝父母,反而埋怨父母為什麼不是高官,不是巨賈,沒有給他帶來權力和財富。西方有人為麵貌醜陋而起訴自己的父母,也算把恩將仇報演繹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感激在我們大家中間,是陽光,是雨露,是頭頂永遠晶瑩閃爍的星辰,也是我們首先要教會自己孩子的一種生活習慣。應當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需要得到精神和物質的回報的。一旦孩子懂得回報了,父母的愛才有積極的意義。那麼,如何教育孩子學會感恩呢?

首先,將感恩習慣的養成教育滲透於日常生活之中。讓孩子從小就浸潤在感恩的環境裏,真心感受,再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使之耳濡目染,並內化於人格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機對孩子進行教育,如:告訴他這件衣服是爸爸給你的,你要感謝爸爸;這本書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謝謝哥哥姐姐。時時言感謝,事事存感恩。

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種節日作為教育的載體。如:春節時要教孩子熱情接受爺爺、奶奶及其他親屬送給他的禮物,並表示感謝,不管價錢多少,回到家裏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學會珍惜別人的情意;教師節,讓孩子親手製作賀卡送給老師,表達對老師的美好祝願;父親節和母親節,給爸爸媽媽說幾句感謝的話語,不一定感謝爸爸媽媽給他們幫了多大的忙,而隻需表達生活中感覺很幸福的一點一滴。

再次,組織相關活動,讓孩子在對比中感知幸福,學會感恩。可以帶小孩到孤兒院或傷殘醫院參觀,可以鼓勵、組織孩子與貧困地區的孩子結對交友等,讓孩子在對比中體會過去不懂、不在意因而也不會珍惜的東西,改變孩子的冷漠,從而引發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最後,作為“為人師表”的教師,要做好表率。在學校中、在學生日常交往中,得到學生的幫助,老師始終要對學生的付出表示感謝,讓孩子在洋溢著濃濃的感激的氛圍中茁壯成長。

很多父母什麼事都不要孩子做,好像孩子自己獲得的知識,便是對父母付出的回報。當一個人無償為另一個人付出時,這種特殊的愛極可能被視為理所當然。如此,孩子感受恩德的神經就會麻木。

一些孩子不知道感恩,根子還是在大人,在父母和老師等人身上。是因為我們不會教,不願意教,甚至覺得感恩教育多此一舉。

要讓學生“學會感恩”,大人要做感恩的典範,不做知恩不報、見恩不施的公民。有了優秀的“感恩老師”,才會有優秀的“感恩學生”。

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讓孩子從感恩父母開始,學會關心身邊的人,關心周遭的世界,進而關心整個人類。在這次地震麵前,眾多不同國籍的人紛紛伸出援手。上海的一個孩子,她捐出的是天天晚上陪著自己睡覺的絨布娃娃。把自己最珍愛的東西,送給遠在千萬裏之外的陌生人,孩子一份純真、樸實的愛心,讓我們深思。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