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孩子與他人相處——交 往(3 / 3)

除此以外,還需要注意以下六點:

一是從小培養孩子講禮貌、講文明的習慣。首先是要讓孩子明理,給孩子講清楚講禮貌的意義和作用;其次是培養他們講文明、講禮貌的習慣。

二是培養孩子講禮貌、講文明的習慣要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事情抓起,把這種教育貫穿於日常生活之中,遇事必誨,有意識地、經常性地教育。

三是要製定一些講禮貌、講文明的行為規範,使孩子有章可循,將講禮貌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上。

四是要通過練習的方法培養孩子講禮貌的行為。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認為,練習教育法是對孩子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他說:“為了教育孩子尊敬長者,在兒子一鳴兩歲三個月的時候,有一天坐在小凳子上,他祖母在他旁邊站著。我立刻對他說:‘快去拿把椅子來讓祖母坐。’他立即就去搬來了一把椅子給他祖母坐,這既練習了動作,也是在教他講禮貌、尊敬長輩。”

五是家長對孩子講禮貌的行為要經常性地進行檢查、落實。一旦發現孩子有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要立即批評和製止,使其改正。

六是家長在孩子們的麵前要做講禮貌、講文明的表率。父母的言行就是對孩子的無聲的教育。言語粗俗不堪的父母不可能培養出言語優雅的孩子;蠻橫無理、不講禮貌的父母不可能培養出彬彬有禮的孩子。因此,父母必須從自我做起,注重自己的修養,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使孩子成為講禮貌、講文明的新一代。

心靈感悟: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曆來就有講文明、講禮貌的優良傳統。對孩子進行禮貌教育自古以來是兒童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豐子愷教育子女講禮貌的方法和行為值得我們的家長學習和借鑒。

處理好與朋友之間的關係

因為學習的壓力日益增大,越來越多的孩子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學習上。住校的孩子越來越多了,孩子們之間的關係問題就非常值得注意了。

首先,要正視這一問題,多找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及對宿舍人際關係造成的影響。如自己生活習性是否給他人帶來不便?自己言行是否得當?若有不妥的地方,可以適當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性;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以他人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方式進行。

其次,爭取多溝通多交流。不要因為大家有些誤解而避免交流和溝通,而應主動與大家溝通,參與大家的討論與活動。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消除彼此之間的誤會,加強相互的理解和信任。

其三,心胸寬廣,對別人多加理解和包容。一個新時代的中學生應海納百川,多吸收別人的優點;對他人的缺點,應多加理解和包容。平時對一些生活中出現的雞毛蒜皮的糾紛,不要太耿耿於懷,該忘的忘,該原諒的原諒,該和解的和解,不要太放在心上。所謂“大事聰明,小事糊塗”,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做主要的事情上,比如說,搞好自己的學習。

再次,真誠地對待他人。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隻有播種真誠,展現真實的自我,才會收獲別人的真誠。因為人們無意識中在遵守“人際關係互惠”原則,你袒露真誠的程度,會得到相應的回報。有的人害怕自己的缺點被別人看到會影響自己在別人心上中的形象。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並不喜歡一個各方麵都十分完美的人,而恰恰是一個各方麵都表現優秀而又有一些小小缺點的人最受歡迎。所以你不用太在意自己的缺點,對這點要有足夠的信心。

最後,發自內心地讚美他人。學會欣賞、讚美他人,每天至少說一句讓人感覺舒服的話,比如:“你太棒了!”“你這個發型很好看!”這種讚美的話語會給被讚揚者帶來快樂,引起積極的情緒反應。情緒具有傳染性,即也會傳染給周圍的人給周圍所有人帶來快樂。“快樂”,則會消融人際關係的僵局,使人際關係變得融洽。

每個人的個性不同,興趣也不同,但你要融入這個社會,就應該尋找到大家共同的話題,並積極參與進去,共同討論。

主動交往,千萬不要自卑退縮。即使是生活在集體中的最孤僻的人,他們的內心深處也渴望與人交往,他們不去主動交往往往是因為以前在感情上受到過挫折,現在不敢貿然主動與人交往,或者是由於某些原因本身非常自卑,害怕得便到別人的理解和支持,隻好把自己鎖定在一個小角落裏,獨自忍受孤獨的折磨。人不能主動交往,主要原因是在交往過程中缺乏自信。所以首先就要樹立自己的自信心,應當不為一時的挫折而失去對自己的信任,並且要找到自己的優點,給自己恰如其分的評價。任何人都不能期待著友誼找上門來,不管任何事情你不去爭取,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友誼也是如此。

我們一般都有這樣的體驗:當自己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此時如果有人來幫助自己,那麼我們肯定對人家感激不盡,以後見麵顯得格外親近,從此就建立了友誼。以後如果對方有困難的時候,你一定會主動幫忙。

同學之間,功利色彩是比較淡的。加上同學當中,不乏各個經濟層麵的人。可以說,一個班級,便是一個社會的濃縮。各種層麵的人物,毫無掩飾也毫無顧忌地在這個濃縮了的小社會當中,盡情演繹自己的喜怒哀樂,一展令人終生難忘的世態炎涼!同學關係發展到後來,必然純粹到隻有社會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充分吻合的同學之間,才能夠安然相處,惺惺相惜。同班數十,往往親者數名;同學數千,往往知音無幾。但一旦入得同學名錄,便注定這份關係是其他關係難以替補的。

同學關係,則往往是因為單純,而少了些隱諱吧?同學關係要麼基於臭味相投,要麼基於誌同道合,同學關係也可以發展到相當的牢靠。特別是在學業生涯中,對某些事物持有相同觀點、甚至是一生也未能讓兩人之外的其他人所知悉或理解的觀點時,同學關係往往顯得格外穩固。

一名男子娶了一位弟弟是盲人的女子。有一天,他和小舅子一起打獵,這名男子對於失明小舅子靈敏的聽覺和嗅覺感到非常驚奇,它能聽到何處有鳥、流水,聽到從遠處接近的一群野豬。當天稍晚,他們設下兩個陷阱,那個人小心地用樹枝和樹葉偽裝自己的陷阱,卻讓小舅子的陷阱暴露在外,他想“反正他也看不到。”

隔天他們回去察看陷阱,他看到自己的陷阱中有一個小宗鳥,小舅子的陷阱中則是一隻有著能讓他妻子驚歎的彩虹羽翼的鳥。

當他打開陷阱時,他把兩隻鳥交換了,將那隻小宗鳥交給他的小舅子,失明的小舅子輕觸那隻鳥,小心地將它放進自己的袋子裏。稍後,他們在回家的路上討論鄰居和已婚男子之間的某個爭論,感動於他的小舅子所表現出的智慧,男子問:“人們為什麼會爭吵?”盲人回答:“因為他們做了你剛才對我做的事。”男子感到羞愧,他從袋子中取出彩色的鳥還給他的小舅子。“我很抱歉,兄弟。”他們無聲地走了一會兒。“人們要如何重拾友誼?”他的小舅子笑著說:“隻要他們做了你剛才對我做的事。”

西班牙著名畫家畢加索逝世後,有關他的傳記和回憶錄出了很多,不少書說他專橫、愛財、自私,甚至把他描寫成“魔鬼”、“虐待狂”。然而,巴黎畢加索博物館最近展出了理發師厄熱尼奧·阿裏亞斯的一些私人資料,呈現給觀眾的卻是另外一個畢加索。這位95歲的老人與畢加索的友誼持續了30年,他至今珍藏著對這位藝術大師的美好回憶。

1945年的一天,一輛白色的小轎車突然在法國南部城市瓦洛裏的一家理發店門口停下。有人搖下車窗探出腦袋叫了一聲:“阿裏亞斯,我們來了!”這人正是畢加索,小城弗雷儒斯有鬥牛比賽,畢加索邀請理發師一同去看。阿裏亞斯打發走最後一名顧客,匆匆坐上汽車。

阿裏亞斯1909年出生在距離西班牙馬德裏不遠的布伊特拉戈村,在弗朗哥專製時期他逃到法國瓦洛裏,靠理發為生。在那裏,他與畢加索交上了朋友。畢加索比他大28歲,他視畢加索為“第二父親”。畢加索難得有空去看鬥牛,所以那天心情格外好。他的錢包裏塞滿了鈔票,他說這些錢是給鬥牛場的工作人員準備的。比賽完了,他們會到飯館裏飽餐一頓,並給跑堂的留下豐厚的小費。

阿裏亞斯是畢加索家裏的常客。在畢加索的畫室裏,阿裏亞斯給他剪頭發、刮胡子,所有這些都是在極其融洽的氣氛中進行的,兩人總有說不完的話。一天,畢加索發現阿裏亞斯徒步而來,就送給他一輛小轎車。

阿裏亞斯是畫家名譽的堅定捍衛者,誰說畢加索的壞話他就跟誰急。阿裏亞斯回憶說,畢加索來店裏理發,其他顧客都起身對他說:“大師,您先理。”但畢加索從來不願享受這種特殊待遇。他認為畢加索非常慷慨。有一次,當他聽到有人說畢加索是“吝嗇鬼”時,他怒不可遏,立即反駁:“對一個你並不熟悉的故人進行這種攻擊是幼稚和卑鄙的,畢加索一生都在奉獻和給予。”隨後,阿裏亞斯舉了好多例子。“畢加索的大型油畫《戰爭與和平》是為瓦洛裏的小教堂創作的,他還捐獻了一件雕塑作品,是他為我們的城市添了生機。”阿裏亞斯說,畢加索一共送給他50多幅作品,其中包括一幅妻子雅克琳的肖像畫。理發師將這些畫都捐給了西班牙政府,並在家鄉布伊特拉戈建了一個博物館。博物館中還陳列了一個放理發工具的盒子,上麵有畢加索烙的一幅《鬥牛圖》和“贈給我的朋友阿裏亞斯”的親筆題詞。一位日本收藏家曾想購買這個盒子,他給了阿裏亞斯一張空白銀行支票,說數目他隨便填。可收藏家沒想到,他竟遭到了理發師的拒絕。阿裏亞斯說:“不論你用多少錢,都無法買走我對畢加索的友情和尊敬。”

畢加索去世,理發師失聲痛哭,阿裏亞斯常提到一件事。1946年的某天上午,理發店裏來了一位麵容憔悴的顧客,他叫雅克·普雷維,是不久前從納粹集中營放出來的。正好畢加索也來理發,普雷維卷起袖子讓他看胳膊上烙的號碼:186524。畢加索的眼泛淚光。後來,普雷維也成了畢加索的好朋友,畢加索不僅給他錢,還讓他去療養院休養。當普雷維前來參觀畢加索畫室的時候,畢加索指著那些畫對他說:“隻要你喜歡,你可以隨便挑。”

畢加索一生從沒給自己作過畫。1973年4月7日,92歲的畢加索在雅克琳的陪同下,走到大廳的鏡子前,說:“明天,我開始畫我自己。”誰也沒有想到,第二天他就與世長辭了。阿裏亞斯聽到畢加索去世的消息,禁不住失聲痛哭。

心靈感悟:

友情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懂得珍惜友情的人才是懂得生活的人。

用成熟的態度處理人際夫係

交往能力是指在社會生活和實踐中,通過與人和周圍環境的接觸交往合作,掌握社會規則及語言或非語言性的交往技能來逐步適應社會的一種技能。

21世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基本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既要具備競爭意識,也要具有合作精神,實踐證明,如果一個人有良好的交往能力,那麼他將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反之將被社會淘汰。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加快,日益走向開放,地球“村落化”的概念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趨頻繁。同時,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與廣泛化,使人與人之間的協同合作、團結精神成為社會、時代對人的需求。

一個交往能力薄弱,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不會與別人協同合作的人,在事業上是很難取得成就的。近年來,我國獨生子女這種特殊的“四、二、一”家庭結構,使孩子的家庭生活方式為:一人玩耍、看電視或與老人、父母一起玩等。現代居住環境不斷變化,人們居住的場所逐漸具有高層封閉的特點,鄰裏之間咫尺天涯,互不往來,影響著人與人間的溝通。這種處境使得孩子缺乏與人交往的機會,造成交往能力低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萊金·菲利普斯認為,許多兒童不能與他人正常交往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生命的早期沒有學會基本的社會交往技能,從而也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和別人交往。

兒童的社會交往技能、交往狀況會深深影響他未來的人際關係和自尊。如果他缺乏必要的社會交往技能,在與人交往時,他無法正確地體驗自己的真實情感,不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正確地觀察與了解自己,更無法準確地把握別人的心情和意圖,常讓人難以捉摸;其次,隨著這種失敗次數的增多,逐漸變得懼怕,對交往失去信心,與別人產生隔膜,在團體中找不到歸屬感,他們就開始抱怨父母、老師和夥伴不理解自己,沒有人真正關心自己;最後他們經常處於壓抑、孤獨和冷漠之中,性格變得喜怒無常,難以自製,並且無法與他人進行溝通協調。

另外,缺乏社會交往技能的兒童不僅在情緒上受到傷害,其學習動機與效果也隨之受到影響。

家庭是學習人際關係的第一所學校。也就是說,兒童與人交往的技能首先是在與家人的情感交流過程中形成的,兒童會在與父母的情感交流中學會獲得愛和表達愛的方式,學到基本的說話方式、手勢、表情和交往方式。可見注重孩子的情感經曆和體驗,對於孩子情感的健康發展和與人交往能力的發展是有著重要意義的。這個社會問題應當引起我們年輕父母的高度重視,兒童的交往能力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方麵,也是兒童今後能否適應複雜社會環境的重要手段。因此,家長要耐心細致地引導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本文將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麵闡述一點我們的做法和體會:

換位思考,善解人意人們觀察問題時都習慣性的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隻顧及自己的利益、願望、情緒,一廂情願地想當然,因此,常常很難了解他人,很難和別人溝通。現實生活中,公說公理、婆說婆理,各講各的、各忙各的,這樣的現象隨處可見。大到兩個集團、兩個民族之間也是如此。事實上,隻要站在客觀的立場就會發現,衝突的雙方幾乎完全不理解對方,完全是不互相體諒對方。想處理好自己和他人的人際關係,最需要做的就是改變從自我出發的單向觀察與思維,而要從對方的角度觀察對方,替對方著想,也即由彼觀彼。在此基礎上,善解他人之意。如此處理人際關係,就有了更多的合理方法。不能由彼觀彼、善解人意,就沒有別開生麵的新人際關係。

平等待人,不強求別人這個原則是處理人際關係必須遵循的金科玉律。這是真正的平等待人,是古往今來都適用的平等精神。人是生而平等的,每個人的人格和尊嚴都應該受到尊重。如果不懂這一點,那就會有那麼多的一廂情願,就會有那麼多的無理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古語講得很有道理。無論是對同事、部下、朋友、合作夥伴、戀人,都該遵循。這是古人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是我們為人處世必須遵循的規則。

學會分享,推及於人當你把快樂和別人分享時,你的快樂就變成了兩份快樂;當你把你的點子和別人分享是,就會有更多思想的火花。同樣,對於渴望也可以共同來滿足。自己渴望的事情,要想到他人也可能渴望。當你渴望安全感時,就要理解他人對安全感的需要,甚至幫助他人實現安全感。你渴望被理解、被關切和愛,就要知道如何力所能及地給予他人理解、關切和愛。給予他人理解與關切,會在高水平上調整融洽彼此的關係,也能很好地調整自己的狀態——這個好狀態既來自於對方的回報,也是自己“給予”的結果。善待別人,同時就善待了自己。每個人不妨將最希望從他人那裏得到的態度一條條寫下來,捫心自問,而後便會想到別人同樣有這些希望。在這些條款上對他人慷慨大方,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最正確態度。

欣賞他人,鼓勵他人每個人都希望得到欣賞與鼓勵,得到欣賞與鼓勵能給人以生活與奮鬥的強大動力。在很小的時候,父母的欣賞會使我們積極興奮地上進發展,老師的欣賞會使學生廢寢忘食地努力學習。進入社會後,領導和同事的欣賞是一個人工作的最大動力之一。善於欣賞他人,就是給予他人的最大善意,也是最成熟的人格。如果得到的欣賞太稀缺,天才也會枯萎。我們同樣也需要欣賞與鼓勵,那麼為何不先給予他人欣賞與鼓勵呢?

樂於付出,付出才有回報這個世界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也不會掉餡餅,你的所得總是與你的付出成正比的。人們並不願意給不相幹的人提供免費午餐,然而,事情反過來輪到自己時,他就不明白道理了。別人有成就了,就想也分享一點。別人有錢了,也想沾一點光。別人有名聲有地位,似乎都應該瓜分一點。孰不知無功受祿、不勞而獲古往今來都令人厭惡。如果心中生出求取免費午餐的念頭,常令人生萎縮、心靈低劣,長期這樣是不會有出息的。有的人即使沒有索取免費午餐的行為,但同樣的心理活動連綿不斷。整天嫉妒別人,心理總是擺不平,這樣使他備受折磨。放下索取免費午餐之心,就多了清靜和坦然,也多了自信與奮進之心。學著慷慨的對別人付出,在你困難的時候,會有許多真誠的回報的。

待人以誠,守信為本誠信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首要原則。誠信待人在別人那裏造成一種良好的第一印象,也塑造自己的美德與品牌。質樸自然由真心流露的誠信,本身就是生活的需求。在誠信待人的狀態中,我們找到安詳和思維的流淌通暢。誠信待人,誠信做事,可以使我們理直氣壯,正氣凜然,心胸開闊,心無掛礙。誠信不僅是一種待人的態度,本身就是生活的質量。誠信不是生活的手段,而是生活的目的。一個人能夠誠信地生活,是因為他有著智慧,有著狀態,有著條件。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追求這樣的生活狀態,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持之以恒,長期培養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應,討好一切人,應酬好一切關係。這是拙劣低下的表現、是一種虛假。這可能奏效一時,但難以維持長久,真正和諧的人際關係不是一種應付和差事。按照正確的原則處理各種人際關係,是我們自然的流露,是我們長期的準則。相信別人總會理解和信任自己。即使有不理解不信任,也無所謂。這就是持之以恒的境界,終究你會收獲成功的。

雪中送炭,予人溫暖這是真正的助人為樂。當別人需要幫助時,你要盡力去幫助。患難見真情,患難出真交。每個人都在內心了深深的記住那些在自己困難的時候幫過自己的人。相反,那些在他人得勢時如同跟幫的人,到後來都不知到哪兒去了,正所謂“人走茶涼”。那我們是不是要雪中送炭,予人溫暖呢?

心靈感悟:

不隻是父母的人際關係中需要成熟的態度,在孩子的世界裏同樣需要懂得與別人的相處方式。這樣,你的孩子才會快樂的擁有自己的好朋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