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孩子與他人相處——交 往(2 / 3)

通常情況下,如果遇到孩子們在一起爭吵,老師往往會在第一時間製止,但事實上,他們之間的爭吵一般沒有敵意,隻是由於玩具或動作引起的,除非過度打鬧,一般不必製止。但為了保證孩子的安全,防止發生身體上的傷害,大人們既要允許孩子們之間有打鬧行為,又不能任其發展。其實孩子之間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小孩正是在交往和衝突中學會和別人相處的。所以大人還是不要幹預,讓他們自己解決,他們從中學會的東西不會比你講大道理少。大人隻需在他情緒太壞或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給他些幫助就好了。

在學校裏孩子爭吵時,老師要正確調解,引導和處理,幫助孩子以正常的心態去麵對集體活動中所可能麵臨的衝突,學會如何寬容別人,接納別人,最忌諱老師袒護喜歡孩子,使其他孩子產生抵觸情緒,這樣既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也會讓孩子處於孤立地位。老師要正確的麵對每一位孩子,在不傷害孩子心理的前提下,給予適時的教育,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從中讓孩子形成對錯的概念,老師還要根據發生衝突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隨機教育,抓住教育的有效時機,這樣可以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再有,在孩子家裏時,最忌諱家長袒護自己的孩子,使其他孩子產生抵觸情緒,這樣既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也會讓孩子處於孤立地位。有的家長甚至教育孩子以牙還牙,“他打你,你就打他”,或者親自上陣參與“戰鬥”,這樣的話隻能激化矛盾,給孩子樹立起一個不講道理的形象,這將給孩子的成長造成很大的負麵影響。孩子一旦發生衝突,家長要分清楚孩子們之間發生衝突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如果是無意的,就不要過分的追究;如果是故意的,家長要要對孩子的這種行為進行批評,然後及時了解產生衝突的事情的經過和具體原因,對其中的行為進行分析,正確的要進行鼓勵,錯誤的要進行批評,要讓孩子知道打架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一定要杜絕打架事件的發生。同時要求孩子主動道歉,減少心理上的傷害,引導孩子的行為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如果有必要,可以邀請對方家長共同處理,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誤會。

總之,爭吵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通過爭吵,孩子可以學會如何堅持自己的想法,如何接納別人的意見,如何正確處理糾紛,如何控製自己的情緒,等等。對孩子爭吵行為的正確引導和處理,將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孩子之間發生爭吵時,老師家長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不介入,適度介入和完全介入,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對於四五歲的孩子,家長往往是這樣教他和別的小朋友相處的:要互相謙讓,要互相幫助,要對小朋友友好,要好好玩。

但是實際上,孩子在玩耍的時候,卻經常會和小夥伴發生衝突。出現吵嘴、打架的事情,父母應當怎樣處理呢?大多數的家長會仲裁誰對誰錯,然後對錯的一方進行指責。

例如,家長看見小明打了小聰,於是就說:“是小明先動手的吧,小明不對。”然後就讓小明承認錯誤。可是這個判決卻錯了。因為小明出手的時候,正好被家長看見了,而在這之前,小聰已經踢了小明一腳。這是常有的事情。這樣,被冤枉的那一方,心中會留下創傷。事情的全部過程不清楚,隻憑看到的進行評判,這種評判本身就是錯誤的。有些家長評判時,必然判定出一方是“壞人”,如果判定不當的話,很容易傷害到孩子稚嫩的心靈,即使評判正確,也很容易傷到孩子的自尊。

還有的家長會各打50大板。即讓雙方相互說“對不起”。這樣的做法更不可取,這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做法,很容易讓孩子認為世上根本沒有是非可言。這樣也會在兩個孩子的心中都留下陰影,並使他們因為這次被批評——而不是吵架感到不快。

在吵架這一問題上,孩子顯然與大人不同。大人之間要是吵了架,就很難和好了,有時候甚至還會斷絕交往。可是對於孩子,即使是狠狠地打了一架,第二天也會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似的,又在一起玩了。當孩子發現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比自己一個人玩更有趣時,他會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找出這樣那樣的方法來解決好衝突。對於這種情況,孩子是有自我主張的,做父母的最好是持信任的態度讓其自然發展。

孩子的吵嘴和打架絕不是壞事情,充滿活力的孩子會在爭吵中學會與朋友相處的方法。爭吵,然後,和好經過這樣無數次的反複,孩子漸漸地能夠理解對方,同時也學會設法讓對方理解自己,從而建立起朋友之間的相互信賴關係。這對孩子今後的成長也是十分必要的,能夠和朋友爭吵並和好的孩子在今後的生活中,適應環境的能力也會比較強。同時,這種爭吵及和好的經曆也會促使孩子增強自信,樂於與夥伴相處,樂於在團隊中生活。

隻有有自己的想法的孩子才可能與別的孩子產生衝突,吵架,這不一定就意味著孩子愛挑事,愛給大人找麻煩。吵架的原因很多,有時是孩子在捍衛自己的利益,有時是因為孩子對於某些問題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而得不到認可,當然有時也會是孩子在侵犯別人或者無理取鬧。不過,無論怎樣,吵架,隻有在勇敢的孩子身上才會發生,軟弱的孩子是不敢和夥伴吵架的。

雖然,孩子吵嘴、打架,都會給大人帶來不少的麻煩,但是,隻要沒有什麼危險,父母還是不要幹預為好。沒有大人的介入,他們在群體裏相互爭吵、打架,然後又自己和好。就在這反反複複的過程中,孩子的社交能力便逐漸地鍛煉出來了。孩子年紀越是小,年齡越是接近,衝突就越容易發生。不過,這種爭吵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變得少起來。

千萬別用成人的想法和標準去給孩子的行為下定義!也許在孩子看來僅僅是一種遊戲的過程,卻因大人的幹預而演變成真正的衝突。當然對於大一些的孩子來講,在玩耍時會起爭端,家長也沒有必要馬上出麵調解,應該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和機會去解決自己的問題。如果事情平息了,可以在孩子心平氣和時分析事情的起因,引導他(她)做出合理妥當的處理辦法。相信作父母的如果有規範的行為和嚴格的道德準則,那麼他們的寶寶一定會是通情達理的好孩子。

孩子的事情最好讓孩子去解決。這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如果孩子不能獨立解決孩子間的衝突問題,那又如何去適應這複雜的社會?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他學習的過程,家長一味的關心和幹預,就會使孩子形成對大人的依賴心理,認為家長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可以安排好一切事情,孩子就會躺在大人的身上“成長”,當他長大成人時,他的心理年齡將大大低於生理年齡,將無法麵對和處理正常的社會問題。當然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並不是指一點都不關心,適時的關注,適當的建議,將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學習。

當寶貝與小夥伴之間發生衝突時,我們沒必要急速地介入他們之間的衝突,隻要沒有危險,給寶貝一些自己嚐試解決衝突的機會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即便寶貝在這樣的衝突中明顯地“吃虧”了,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他吃了虧,但是能很快地調整自己的情緒,以另外一種心情繼續投入遊戲,誰說這不是一件好事情呢?誰說這不是一種很好的心理特質呢?再說,即便寶貝吃虧了,因此心情不好而哭鬧,正如一位爸爸所說的那樣,這種經曆也會讓他明白他周圍的環境並非那麼純粹,這也是培養他社會適應能力的一個好機會。

如果寶貝在衝突中表現得過於軟弱、過於不知所措或者表現得過於霸道,過於激烈,父母可以在家創設一些類似情景的遊戲,讓寶貝在遊戲中習得處理類似衝突的經驗。時間長了,寶貝就會明白他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應對不同的衝突。

孩子就是孩子,年輕人犯錯誤,上帝都會原諒,孩子的事,上帝認為都是合理的,談不上原不原諒,所以既不要給對方的孩子以道德評價,也不要給自己的孩子和自己背上包袱,但卻要反思家長自身的行為,是否對發生的衝突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對家長,如果逃避對自己教育能力和道德水準的檢討就是不應該的了即使孩子是對的,對方的全部責任,依然可以分析其中的道理,讓孩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男孩子的衝突會多一些,找到這樣的機會培養孩子寬廣的胸懷和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氣度不也是好事嗎?

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心靈感悟:

家長當然不能鼓勵孩子和別人吵架,但也不必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去和別的孩子吵架,在這個過程中他也會學習到一種處世的本領。

孩子要從小懂得待人以禮

以禮貌的方式教孩子知禮

當孩子打斷大人們的談話時,大人通常會生氣地說:“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這孩子真不懂禮貌。”但是同樣情況如果是一位大人插話,家長就不會這樣說,還會與其熱烈交談。打斷插話的人同樣也是不禮貌的。可對孩子我們的法則就變了,這是家長沒有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

我們指責孩子前不妨反省一下自己:當我們得到別人的幫助時記得說謝謝了嗎?當我們分別時熱情與別人道別了嗎?當我們打斷孩子的玩耍和嬉鬧執意讓孩子聽自己的話時,我們意識到這也是無禮的嗎?我們在要求孩子懂禮貌時,不要用粗魯的方式。以無禮製止無禮隻會適得其反。孩子會接受我們的評價,然後把它視為對自己的看法的一部分。還會因自己的觀點不受到重視而產生逆反心理,當他們感到自己不受到關注時會更加大聲喊叫或製造出更大的無禮行為,一旦他們認為自己是無禮的,那麼他們就會一直以這種形象生活下去。對於無禮的孩子來說,行為粗魯很自然的事情。

以恰當的語言教孩子明禮

尖刻的指責和悲觀的語言對孩子也沒有任何幫助。與孩子對話要了解孩子喜歡什麼樣的方式,更要切合時機。沒完沒了的嘮叨和不分場合的埋怨隻會讓孩子產生厭煩心理,傷害孩子的自尊。久而久之就會以他們“聰明”的方式反抗給你看:有的表現為接受批評時不反駁但行為上也不接受、有的說一套做一套、有的甚至無禮行為愈演愈烈。家長不妨采用冷處理的方式,暫時不用理會或轉移注意力,先去做些別的事。但事後必須耐心講清道理,讓孩子心悅誠服。與孩子溝通要恰當地使用語言,言貴精當,更貴適時。

以示範的機會讓孩子學禮

經常給孩子創造示範禮儀的機會對培養孩子的禮儀習慣也是非常必要的。去朋友或親戚家拜訪、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對孩子來說既能增長見識,更能在與人交往中學習使用各種禮儀。但要家長不能充當辯護人或保護傘的角色,要把對孩子行為負責的重擔交給孩子自己。如:拜訪親友對家長和孩子來說都應該是愉快的,而要想玩得開心,最好的方法就是與主人事先就他們各自的責任範圍達成默契。當到了別人家時,可以對主人說:“這是你的家,如果我的孩子做了你不喜歡的事情,盡管說他們。”對主人來說,要求遵守他們家的規矩是他們的權利,也是他們的責任。而對於拜訪的家長來說,他們的責任是暫時放棄紀律維持者的角色。通過這種適當的不幹涉,家長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處境的實際情況。學會自己麵對問題,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鍛煉培養以禮待人,以理服人,以禮處事的能力。

豐子愷的兒子豐陳寶小時候特別怕生人,因此在客人麵前常常顯得不懂禮貌。有一次,豐子愷到上海為開明書店趕一項編輯工作,把陳寶帶了去。那時陳寶才十三四歲,已經能幫著抄抄寫寫、剪剪貼貼。有一次,來了一位陳寶不認識的客人,他同豐子愷談畢,告辭後,轉過身來同陳寶打了一個招呼。這一下陳寶愣住了,一時不知如何是好。豐子愷送走了客人,便責備兒子,怪兒子太不懂禮貌:“客人向你打招呼告別,你怎麼可以不理睬人家”。

每逢家裏有客人來的時候,豐子愷總是對孩子強調:為客人端茶、添飯,一定雙手捧上。他還風趣地打比方說:“如果用一隻手端茶送飯,就好象皇上對臣子賞賜,或者象對乞丐布施,又好像是父母給孩子喝水、吃飯。這是非常不恭敬的。”豐子愷還常常教育子女:“客人送你們什麼東西,你們要躬身雙手去接。躬身表示謝意,雙手表示敬意。”這些話深深地印在子女的心裏,反映在行動上,至今他們還牢記不忘。

還有一次,豐子愷在菜館裏宴請一位朋友,把他幾個十來歲的子女都帶去作陪。席剛散,有的孩子想先回家,豐子愷知道了,馬上悄悄製止。事後他對子女們說:“我們家請客,你們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對客人不敬。”

豐子愷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畫家、文學家。他不僅注意個人的修養,而且也善於教育子女們待人處世的修養。在教育子女的為人處世的方法上,他運用了待人以禮的教育方法,向子女們進行禮貌教育。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不少家長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對孩子進行禮貌教育。向孩子灌輸講文明、講禮貌的思想,孩子們在家庭裏得到很好的禮貌教育。但是也有一些家長忽視了這方麵的教育,導致了一些中學生、大學生、社會青年乃至成年人,言行無禮、舉止輕浮,語言粗俗、令人生厭。因此,家長必須及時糾正孩子不文明的、不禮貌的語言和行為。尤其在當今社會,這更是需要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獨生子女往往是家庭中的“小皇帝”,不少家長認為就這麼一個寶貝,他願怎樣就怎樣,對孩子的一些不禮貌、不文明的語言和行為聽之任之,甚至覺得有趣,是孩子天真、頑皮的表現。有的爺爺、奶奶可以給孩子當馬騎,隻要孫兒高興就行。孩子罵人,家長也不予以糾正,有的家長還鼓勵孩子以不禮貌的行為對待其他的孩子:“如果他打了你,你就狠狠地打他。如果他打哭了你,你不還手就回家,我就揍你。”有的家長以罵來糾正孩子的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結果不僅這種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得不到糾正,相反又受到一次不文明、不禮貌的教育。有的孩子給同學起綽號,回來說給家長聽,有的家長不僅不批評,反而大加讚賞孩子聰明。這些都是不應該的。我們的家長應該向豐子愷先生學習,從小對孩子進行文明禮貌教育,從小養成孩子講文明、講禮貌的好習慣。

待人以禮法就是對孩子進行文明禮貌教育,使其在待人接物中講文明、懂禮貌。

對孩子進行禮貌教育,既要教育孩子懂得禮,又要教育孩子善於施禮。這裏講的”禮”,不是請客送禮中的禮品,而是指在人們互相交往過程中體現的禮貌禮節,這個“禮”一般說來可分為兩個方麵的內容:禮貌語言和禮貌行為。

先說禮貌語言,這種語言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麵,一是尊稱,對身份明確的長輩就按固定的尊稱稱呼,如是陌路相逢,對比自己年長的男性稱叔叔、哥哥,比自己年長的女性稱阿姨、姐姐。對外賓可稱“先生”、“太太”、”小姐”等等,對上了年紀的可稱”老大爺”、“老奶奶”。二是通用交際文明用語,如”請”、”別客氣”、”謝謝”、”對不起”、“沒關係”、“再見”等等。還有一種語氣委婉的文明用語,其特點是含蓄、不傷對方的臉麵,如當麵製止別人的某種行為時,不要說“禁止×××”、“別這樣”,而說“你是否可以考慮這樣做”或“也許這樣更好些”等等。以一種商討、規勸的口吻表達禁止的意思,這樣顯得更有禮貌,也更尊重別人的感情,效果也會更好些。

再說禮貌動作,就是文明禮貌的舉止,這種動作也可大致分為兩個方麵,一是伴隨禮貌語言的禮貌動作,也可以看做是禮貌用語的一部分。因為哪怕是一句文明的話,如果說出來時語氣強硬、態度粗野,也不會使人感到這是文明禮貌的語言,所以禮貌語言還應伴之以禮貌動作二是日常生活交往中的禮貌動作,俗話說”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例如坐著不要蹺腿、晃膝、抖動,兩人並肩行走時不要搭肩膀,不要歪倚牆柱站立,在公共場所不要隨地吐痰、亂扔廢物、煙蒂,不要修指甲、挖耳朵、摳鼻子、揩鼻涕、抓頭、搔癢、伸懶腰、哼小調、脫鞋子、剔牙等等,打噴嚏應用手帕捂嘴並向在場的人道歉……這樣,你的舉止才能博得公眾的好感,使大家從內心裏表示欽佩。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講文明、重禮貌、和善待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子說過“禮之用,和為貴”。孫子則告誡“贈人以言,重於珠玉;傷人以言,勝於劍戟”。培養講文明懂禮貌的下一代,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是每一位家長的重要職責。怎樣培養舉止文明的孩子呢?父母應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和個性特征對孩子進行文明禮貌教育。對兒童除了結合具體的事例告訴孩子講文明懂禮貌的必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進行具體的訓練,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的習慣,具體做法是:

1.儀表訓練

人的容貌、姿態、服飾是內心世界的外在表現。一般說來,衣冠不整、蓬頭垢麵的儀表,大多比較消極;而濃妝豔抹、矯揉造作的打扮,往往給人以精神空虛的感覺。所以不能忽視孩子的儀表,它對孩子的心理變化和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訓練孩子儀表:首先讓孩子每天堅持洗臉、刷牙、梳頭各兩次,飯前飯後要洗手,勤剪指甲、勤理發、勤洗澡。其次要愛護孩子天真率直的童心童態,及時糾正孩子那些裝腔作勢、忸忸怩怩、任性胡鬧的表現。並在此基礎上教孩子對客人表示友善,對成功表示愉悅,對挫折表示惋惜,對前途表示信心。發現孩子怪模怪樣,就應心平氣和地告訴他:“這樣不好,大人不喜歡,你要這個樣子就別在我麵前。”再次要注意孩子衣著的選擇。孩子衣著選擇的原則是圖案色彩活潑大方,款式寬鬆合體,價格適中,耐用易洗。孩子的衣服不在於價格的貴賤,也不在於新舊,而在於整潔與否。家長要經常給孩子換洗衣服,養成自己的衣服自己收放的好習慣。

2.語言訓練

語言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禮貌語言像絲絲細雨,能滋潤人們的肺腑。“請、您好、謝謝、對不起、沒關係”這些常用禮貌用語,家長要教會孩子使用,而且要求孩子表裏如一,真正從內心尊重他人。如說”對不起”時就應真心表示歉意,而不是當作推卸責任的擋箭牌。如上學去時對家長說:“媽媽,我上學去了。再見。”而不能說:“我走了。”請別人幫助時態度要勤懇:“麻煩你幫幫我好嗎?”而不可以說:“喂,你來給我……”別人幫你後,要說“謝謝”。

3.行為訓練

孩子能否做到文明禮貌,重要的是看他如何待人接物。家長應從一件件小事上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告訴孩子到別人家去要先敲門,得到主人允許後再進入;客人來時應起身主動迎接,讓座、倒茶;長輩之間交談時不要隨便插嘴;長輩問話時要熱情、誠懇地回答;在公共場所要愛護公共衛生,不隨地吐痰、亂扔廢物;不損壞公共設施,要遵守公共秩序。家長們還要教育孩子對待老、弱、病、殘、孕等行動不便的人,更要尊重和幫助。給他們讓座、指路,幫助他們拿東西、買車票。家長也可以有意識地鼓勵孩子到孤寡老人家去打掃衛生,幫助他們送煤送水,給孤寡老人送去溫暖。當孩子做了好事回家時,家長要以喜悅的表情對孩子的行為報以讚許,可以這樣說:“你長大了,真是好樣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