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與失敗的區別——習 慣(3 / 3)

心靈感悟:

責任感這個詞聽起來有些嚴肅沉重,但是如果把它變成你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一件事來看,它就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就像你必須呼吸一樣。

養成“現在就去做的”的好習慣

做事的秘訣是什麼?是行動。而督促你去運用這個秘訣的座右銘是:現在就去做。

習慣造就一個人,你可以選擇自己的習慣,在使用自動自發的座右銘時,你可以養成自己希望的任何習慣。

隻要一息尚存,在說過“現在就去做”以後,就必須身體力行。無論何時必須行動,“現在就去做”的象征從你的潛意識閃到意識裏時,你就要立刻行動。

成功的人物並不是行動前就解決所有的問題,而是遭遇困難時能夠想辦法克服。不管從事工商業、還是解決婚姻問題或任何活動,一遇到麻煩就要想辦法處理,正象遇到橋梁時就跨過去一樣自然。我們無論如何也買不到萬無一失的保險。要下定決心去實行你的計劃。

請你養成習慣,先從小事上練習“現在就去做”,這樣你很快便會養成一種強而有力的習慣,在緊要關頭或有機會時便會“立刻掌握”。

不要拖延:先做了再說。

如果你有個電話應該打,可是你總是拖拖拉拉,而事實上你已經一拖再拖。如果這時那句“現在就去做”從你的潛意識裏閃到意識裏:“快打呀!”請你立刻就去打電話。

或者,你把鬧鍾定在早上六點,可是當鬧鍾響起時,你卻覺得睡意正濃,於是幹脆把鬧鈴關掉,倒頭再睡。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你將來就會養成習慣。假使你的潛意識把“現在就去做”閃到意識裏,你就不得不立刻爬起來不睡了。為什麼?因為你要養成“現在就去做”的習慣。

魏爾士先生就因為學到做事的竅門,而成為一個多產作家。他絕不讓靈感白白溜走,想到一個新意念時,他立刻記下。這種事有時候會在半夜裏發生,沒關係。魏爾士立刻開燈,拿起放在床邊的紙筆飛快地記下來,然後繼續睡覺。

許多人都有拖延的習慣。因為拖拖拉拉耽誤了火車,上班遲到,甚至更嚴重——錯過可以改變自己一生、使自己變得更好的良機。

所以,要記住:“現在”就是行動的時候。

如果下定決心立刻去做,往往會使你最熱望的夢想也能實現。孟列·史威濟正是如此。

孟列非常喜歡打獵和釣魚,他最喜歡的生活是帶著釣魚竿和獵槍步行五十裏到森林裏,過幾天以後再回來,筋疲力盡,滿身汙泥而快樂無比。

唯一不便的是,他是個保險推銷員,打獵釣魚太花時間。

有一天,當他依依不舍地離開心愛的釣魚湖,準備打道回府時突發奇想。在這荒山野地裏會不會也有居民需要保險?那他不就可以同時工作又在戶外逍遙了嗎?結果他發現果真有這種人:他們是阿拉斯加鐵路公司的員工。他們散居在沿線五十裏各段路軌的附近。他可不可以沿鐵路向這些鐵路工作人員、獵人和淘金者拉保呢?

孟列就在想到這個主意的當天開始積極計劃。他向一個旅行社打聽清楚以後,就開始整理行裝。他不肯停下來讓恐懼乘虛而入,自己嚇自己會使以後自己的主意變得荒唐,以為它可能失敗。他也不左思右想找借口,他隻是搭上船直接前往阿拉斯加的“西湖”。

史威濟沿著鐵路走了好幾趟,那裏的人都叫他“走路的史威濟”,他成為那些與世隔絕的家庭最歡迎的人,因為沒有人尿意跟他們打交道,他卻前來拉保;同時,他也代表了外麵的世界。

不但如此,他還學會理發,替當地人免費服務。他還無師自通地學會了烹飪。由於那些單身漢吃厭了罐頭食品和醃肉之類,他的手藝當然使他變成最受歡迎的貴客啦。而在這同時,他也正在做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正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倘佯於山野之間、打獵、釣魚,並且像他所說的——過史威濟的生活”。

在人壽保險事業裏,對於一年賣出100萬元以上的人設有光榮的特別頭銜,叫做“百萬圓桌”。在孟列·史威濟的故事中,最不平常而使人驚訝的是:在他把突發的一念付諸實行以後,在動身前往阿拉斯加的荒原以後,在沿線走過沒人願意前來的鐵路以後,他一年之內就做成了百萬元的生意,因而贏得“圓桌”上的一席地位。假使他在突發奇想時,對於做事的秘訣有半點遲疑,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

“現在就去做”可以影響你生活中的每一部分,它可以幫助你去做該做而不喜歡做的事;在遭遇令人厭煩的職責時,它可以教你不推拖延遲。但是它也能像幫助孟列·史威濟那樣,幫你去做你“想”做的事。它會幫你抓住寶貴的刹那,這個刹那一旦錯過,很可能永遠不會再碰到。

五六年前,有個很有才氣的教授想寫一本傳記,專門研究“幾十年以前一個讓人議論紛紛的人物的軼事”。這個主題又有趣又少見,真的很引人。這位教授知道的很多,他的文筆又很生動,這個計劃注定會替他贏得很大的成就、名譽與財富。

一年過後拿破侖希爾碰到他時無意中提到他那本書是不是快要大功告成了(這一問題實在太冒失,真的冒犯了他。)。老天爺,他根本就沒寫,他猶豫了一下子,好象正在考慮怎麼解釋才好。最後終於說他太忙了,還有許多更重要的任務要完成,因此自然沒有時間寫了。他這麼辯解,其實就是要把這個計劃埋進墳墓裏。他找出各種消極的想法。他已經想到寫書多麼累人,因此不想找麻煩,事情還沒做就已經想到失敗的理由了。

具體可行的創意的確很重要,我們一定要有創造與改善任何事的創意。成功跟那些缺乏創意的人永遠無緣。但是你也不能對這一點有誤解。因為光有創意還不夠。那種能使你獲得更多的生意或簡化工作步驟的創意,隻有在真正實施時才有價值。

每天都有幾千人把自己辛苦得來的新構想取消或埋葬掉因為他們不敢執行。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這些構想又會回來折磨他們。

立刻開始工作,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準備工作上,要立刻開始行動才好。

心靈感悟:

請你記牢這句話:“現在就去做!”

習慣拖延比習慣等待更可怕

很多時候,我們在很舒適的情況下,不知不覺地浪費了時間。拖延,也是我們給自己找到的一個安於現狀的借口。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生命終點到底在什麼地方,所以,我們不能夠在那裏慢慢騰騰地工作。我們要盡量利用自己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去推動自己,讓自己實現既定的目標。殊不知,拖延時間的習慣其實比習慣於等待更加可怕,它會讓你喪失很多生命中的大好機會,讓你在既有的環境下不思改變,固步自封。

拖延不是一種無所謂的耽擱。很多損失是無法挽回的,這就像延誤了看病時間,就會給人的生命帶來無可挽回的影響一樣。從習慣拖延的一個具體方麵突破,一種得到解脫和成功的感覺將會幫助我們全麵地克服它。

有些人因為害怕自己幹得不那麼完美無缺,而擱置了工作,拖延了時間,所以不要因為追求十全十美的業績而裹足不前。其實大可不必,這樣做隻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不如及早行動,改變結局。

現在就去做自己一直在拖延的工作。如此一來,我們就會發現拖延時間真的是毫無必要,而且很可能會喜歡上自己一拖再拖的這項工作,從而改變拖延,逐步消除拖延的煩惱。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拖拉的習慣,女孩子更加。因為一般而言,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加有依賴性。那麼如何克服拖拉的習慣呢?我總結可以從如下幾點入手:

1.製訂計劃的同時,就要付諸行動,不要說什麼“從明天做起”,給自己任何借口拖延;

2.把大任務分解成小任務,這樣就不會被一個龐大的任務嚇倒,每完成一個任務,在內心給自己一個鼓勵,鼓勵自己離拖拉的壞習慣又遠了一步;

3.正視自己,如果有些事情確實是你不想做或不能做的,就明確地告訴對方;

4.不要逃避做正事而去做一些瑣事,做瑣事會讓你有自己正在做事的感覺,卻不能幫助你完成真正該做的事,隻會浪費你的時間;

5.向你的朋友、家人求助,請他們不要再抱怨你的拖拉,而著手幫助你改變拖拉習慣,必要的時候允許他們對你進行“鞭斥”;

6.找個本子,每天晚上記下第二天要做的事情,這樣做事情就有條有理了,而且也會更加有效率。

持之以恒的做到以上幾條,拖拉這個壞習慣就會跑得無影無蹤了。

我們必須要明確的是,如果你拖延著不做某件事,是因為它與你的價值觀和目標不一致,那麼這不算是拖延,反而說明你很明智,是在節省自己的時間。但是,如果你拖延做的事情與自己的目標一致,或者這件事情是非做不可的,而你卻一再地拖延,那你就危險了,拖延所產生的負麵效果可能會給你造成很大傷害。

美國康奈爾大學做過一次有名的實驗。經過精心策劃安排,他們把一隻青蛙冷不防丟進煮沸的油鍋裏,這隻反應靈敏的青蛙在千鈞一發的生死關頭,用盡全力躍出了滾滾油鍋,跳到地麵安然逃生。

隔了半小時,他們使用一個同樣大小的鐵鍋,這一回在鍋裏放滿冷水,然後把那隻死裏逃生的青蛙放在鍋裏。這隻青蛙在水裏不時地來回遊動。接著,實驗人員偷偷在鍋底下用炭火慢慢加熱。

青蛙不知究竟,仍然在微溫的水中享受“溫暖”,等它開始意識到鍋中的水溫已經使它熬受不住,必須奮力跳出才能活命時,一切為時已晚。它欲試乏力,全身癱瘓,呆呆地躺在水裏,最終葬身在鐵鍋裏麵。

以上的兩個例子,或許你聽過,雖然它們所談的並不是拖延,但是都揭示了拖延是如何起作用及最終的結果——它會像癌細胞一樣逐步擴散,直至吞噬整個生命。你每次拖延所產生的負麵能量會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最後,和持續改善一樣,它會以水滴石穿般的威力嚴重影響你的自信、自尊、自愛,最終使你徹底崩潰。

關於拖延及其危害的例子有很多。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你在上大學時會不會拖到最後時刻才交作業?或者經常等到快考試時才馬不停蹄地“開夜車”複習功課?幾乎每個人清楚地知道,拖延是不好的習慣,可是,你是否真正思考過,多年來由於拖延為你帶來了多大的損失嗎?

時間一旦消逝,當然永不回頭。我們都應該想想自己的生命大約還剩下多少時間,立即拒絕拖延,提升工作效率,從而給自己騰出更多的私人空間,在這個競爭激烈、迅速變遷的世界享受工作,享受人生。

是的,麵對拖延這種惡習的時候,我們必須改變思維的環境,這就要我們去自我實踐,去自我“投資”,其目的就是自動自發地工作。

如果一個人沒有自我修正的能力,即使他具備其他一些優秀條件,也無法高效率地完成自身的工作。這是因為,即使我們有著自我促進的願望,即使我們處於最佳狀態,但如果沒有百折不撓的修煉,我們一樣永遠不能達到自己所預定的工作目標。

我們每天的成功與失敗的經驗,都在證實和支持著我們目前的自我認定。我們持續不斷地注意保持和證明著今天“我是誰”,這樣堅持幾年,我們就可以形成一個穩定的自我,逐漸習慣這一認定,並且把它作為自己的一個穩定的內部標準。

在英國亨利八世統治時代,還沒有郵政事業,信件都是由政府派出的信差發送的,而沒有準時送到信的信差都要被處以絞刑,對於那時的信差而言,時間就是生命。

在古老的生活節奏緩慢的馬車時代,用一個月的時間曆經路途遙遠而危險的跋涉才能走完的路程,我們現在隻要幾個小時就可以穿越。但即使在那樣的年代,不必要的耽擱也是犯罪。文明社會的一大進步是對時間的準確測量和利用。我們現在一個小時可以完成的任務是100年前的人們20個小時的工作量。

“拖延帶來致命的危險後果”,由於愷撒沒有來得及早點看到一條消息,使他在到達議院時丟了自己的性命。駐紮在特倫頓的雇傭軍總指揮拉爾總督正在打牌時收到一份情報,情報的內容是說華盛頓的軍隊正在穿越德勒華,要向這裏進攻。但他沒有看就隨手把信塞到口袋裏,直到牌打完了才拿出來看。結果,等他倉促地把隊伍集合起來,則為時已晚,部隊全軍覆沒。僅僅幾分鍾的耽擱使他喪失了尊嚴、自由和生命!

成功有一對相貌平平的雙親——守時與精確。每個人的成功故事都取決於某個關鍵時刻,這個時刻一旦猶豫不決或退縮不前,機遇就會失之交臂,再也不會重新出現。

馬塞諸塞州的州長安德魯在1861年3月3日給林肯的信中寫道:“我們接到你們的宣言後,就馬上開戰,盡我們所能,全力以赴。我們相信這樣做是美國和美國人民的意願,我們完全廢棄了所有的繁文褥節。”1861年4月15日那天是星期一,他在上午從華盛頓的軍隊那邊收到電報,而第二個星期天上午九點鍾他就作了這樣的記錄:“所有要求從馬薩諸塞出動的兵力已經駐紮在華盛頓與門羅要塞附近,或者正在去往保衛首都的路上。”

安德魯州長說:“我的第一個問題是采取什麼行動,如果這個問題得到回答,第二個問題就是下一步該幹什麼。”

英國社會改革家喬治·羅斯金說:“從根本上說,人生的整個青年階段,是一個人個性成型、沉思默想和希望受到指引的階段。青年階段無時無刻不受到命運的擺布——某個時刻一旦過去,指定的工作就永遠無法完成,或者說如果沒有趁熱打鐵,某種任務也許永遠都無法完工。”

拿破侖非常重視“黃金時間”,他知道,每場戰役都有關鍵時刻,把握住這一時刻意味著戰爭的勝利,稍有猶豫就會導致災難性的結局。拿破侖說,之所以能打敗奧地利軍隊,是因為奧地利人不懂得五分鍾的價值。據說,在滑鐵盧戰役中,那個性命攸關的上午,拿破侖和格魯希就因為晚了五分鍾而慘遭失敗。布呂歇爾按時到達,而格魯希晚了一點兒。就因為這一小段時間,拿破侖被送到了聖赫勒拿島上,從而使成千上萬人的命運發生了改變。有一句家喻戶曉的俗語幾乎可以成為很多人的格言警句,那就是:任何時候都可以做的事情往往永遠都不會有時間去做。

倫敦的非洲協會想派旅行家利亞德到非洲去,人們問他什麼時候可以出發。他回答說:“明天早上。”當有人問約翰·傑維斯(即後來著名的溫莎公爵),他的船什麼時候可以加入戰鬥,他回答說:“現在。”科林·坎貝爾被任命為駐印軍隊的總指揮,在被問及什麼時候可以派部隊出發時,他毫不遲疑地說:“明天。”

與其費盡心思地把今天可以完成的任務千方百計地拖到明天,還不如用這些精力把工作做完。而任務拖得越後就越難以完成,做事的態度就越是勉強。在心情愉快或熱情高漲時可以完成的工作,被推遲幾天或幾個星期後,就會變成苦不堪言的負擔。在收到信件時沒有馬上回複,以後再揀起來回信就不那麼容易了。許多大公司都有這樣的製度:所有信件都必須當天回複。

拖延是一種可怕的逃避,我們或許還可以聽到寒號鳥臨死之前淒慘的號叫,“今天凍死我,明天就壘窩。”然而,拖延帶來的後果是我們再也看不到可憐的寒號鳥了。“沒有任何一個時刻像現在這樣重要,”愛爾蘭女作家瑪麗·埃奇沃斯說,“不僅如此,沒有現在這一刻,任何時間都不會存在。沒有任何一種力量或能量不是在現在這一刻發揮著作用。如果一個人沒有趁著熱情高昂的時候采取果斷的行動,以後他就再也沒有實現這些願望的可能了。

所有的希望都會消磨,都會淹沒在日常生活的瑣碎忙碌中,或者會在懶散消沉中流逝。”

科貝特說,他的成功可以歸結為“隨時做好準備”的積極的實幹態度。如果不是這一點,即使把他所有的天賦加起來,也不會有太大的作為。

“正是因為這種個性,我才會在軍隊裏得到提升,”科貝特說,“如果我要在十點鍾上崗,九點鍾我就做好了準備;從來沒有一個人或一件事因為我而耽擱一分鍾。”

也許有人會說,在合適的時候拖延一下也是有好處的,例如在疲倦、沮喪或者憤怒的時候,中斷工作比勉強繼續的效果要好。例如在沒有足夠的條件來完成某項工作的時候,暫時擱置工作可以等待條件的成熟;例如在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處理的時候,分清輕重緩急是有必要的;例如在準備應對危機卻感覺很糟糕的時候,暫停應對以進一步做好準備,說不定就會柳暗花明。

諸如“再等一會兒”、“明天開始做”這樣的語言或者這種心理意念,真的是一刻也不能在我們的心裏存在。趕緊列出自己的行動計劃,從現在就開始去做!

心靈感悟:

有人問瓦爾特·雷利:“你怎麼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取得這麼大的成就呢?”“如果我需要做什麼事情,我就馬上去做。”這就是全部的答案。習慣於采取果斷行動的人,即使偶爾犯錯誤,也比一個頭腦聰明卻總是磨蹭拖延的人更可能獲得成功。

讓孩子獨立

有些父母把兒女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和“光宗耀祖”的工具,習慣於支配孩子的一切。當孩子應當獨立地選擇未來的時候,父母們仍然不能放棄為兒女安排一切。

可能大部分父母認為,隻有他們才經過風雨,見過世麵,了解社會,懂得人生;隻有他們才能把握時代的發展方向,不會讓孩子“吃虧、走彎路”;隻有他們才能為孩子設計一條光明大道。應該說,父母如果不是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不是把自己的興趣當成兒女的興趣,不是回避研究、分析子女的潛能優勢:包括興趣、動機、能力、個性特征等,做必要的指導和建議應該是可取的。但往往很多父母忽視孩子本身特點,結果造成許多後悔和遺憾。

獨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現之一。從小學會獨立生存的技能,對自己的生活、學習質量以及成年後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滿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我們的目標是要青少年成長為一株迎風而立的大樹,而不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小草,所以要在實際生活中讓他們經過錘煉,學會獨立生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孩子,一旦遇到需要他們表態或作出某種選擇時,他們便會顯得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歸根到底,這種懦弱性格與幼兒不良的家庭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在一些家庭中,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太小,不懂事,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是我的,我想讓他怎麼樣,他就得怎麼樣。

孩子在稍稍懂事的時候開始,就期待著各種各樣獨立的選擇;自己選擇玩具、選擇圖書、選擇小夥伴等。孩子就在各式各樣無數次的選擇中漸漸長大的。如果長期剝奪孩子這種選擇的權利,必然造成這樣不良的後果:如我們班的徐則明,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孩子首先想到的不是依靠自己的智慧與能力予以解決,而是期望於父母、老師等。一旦他所依賴的人不能再替他包辦一切時,他就會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孩子依賴性強,他的獨立生活能力就弱了。

哪怕孩子獨立完成一件微不足道的事,父母也要給予鼓勵,以培養孩子的興趣。如孩子自己洗了髒衣服,盡管洗得不怎麼幹淨,但父母也應該說“會自己洗衣服了,真是個好孩子”之類表揚他的話。同時,不失時機地教孩子怎樣洗衣服。多給孩子提供一些自我服務的機會。如在學校組織春遊的時候,讓孩子自己決定穿什麼衣服、準備什麼食物;過節了,要清理房間。

當孩子麵對問題時,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想、去分析、去應用自己學會的知識與經驗、看書、查參考書等,去尋找答案。如果孩子實在無法找著答案,父母可以親身示範、請教他人、陪同孩子一起查閱資料等,讓孩子從旁學習思考的技巧。而不是孩子有問,父母必答,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慣。日後,遇到任何事情時,孩子不但不會獨立思解決考問題,更不清楚自己的責任所在。因此,凡是孩子自己可以想的,就讓他自己去想。

一些父母在孩子提出意見時,常以“你要聽爸爸媽媽的話,好孩子!”、“小孩子懂什麼?”、“你的意見是錯的,應該聽大人的!”、“以後再說”等壓製孩子發表意見。日後,孩子將變成一個沒有主見的成年人。

其實,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發表意見,並鼓勵提出要求。對於孩子任何不合理的要求,父母應立即糾正,並向孩子說明父母不同意的理由,或者任何不能滿足和答應孩子要求的原因。

當孩子提出要幫忙做家務時,父母常說:“你不必做這些事,去溫習功課吧!”、“你去休息好了,這些事由我來做。”孩子長大後,形成隻會飯來張口,茶來伸手,至於家務事卻毫無責任感,不隻不會做,而且根本不願做。

“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做”。如,在父母的協助下,讓一歲多的孩子自己吃飯、穿衣服、穿鞋子、上廁所等。年齡較大的孩子,則可以讓他處理些簡單的家務。此外,父母也需給孩子鼓勵,肯定的話語,如,“我相信你可以做”、“你做得很好”等。這些過程將逐漸培養孩子獨立生活和主動去做的勞動習慣。

我們經常看見:孩子東西亂扔,大人來收拾;衣服弄髒了,媽媽立刻洗。孩子出外前,父母千叮嚀萬交代是否有帶齊東西。為此,孩子從依賴父母的心裏,形成一種“安全感”,而自己對一切事情不聞不問。結果,一旦父母有疏忽,或與離開父母,自己就無法生存。因此,父母應該讓孩子處理自己的事情,累積經驗,學習如何管理自己,包括管理自己的生活、學習以及情緒。例如,讓孩子負責收拾自己的房間、整理書包、照顧自己的寵物等等。這樣,孩子在成長中,學會約束自己,控製自己,培養良好的習慣。

一些父母愛孩子總是無微不至,看見孩子拿小刀削鉛筆,就深怕他會弄傷手指,於是馬上接手替孩子削鉛筆。如此一來,孩子沒機會從體驗危險中學習如何應付周圍環境所發生的事情。因此,麵對現代社會一些道德價值觀不正確的網站、報紙、雜誌、電影錄像、圖書等,父母需與孩子討論如何分辨是非與好壞,提高孩子分析能力。此外,對於一些犯罪行為,如,拐帶、迷幻藥、毒品等,父母需與孩子分析這些社會現象,教導孩子如何應付陌生人,讓孩子知道一定的危險情況下,誰、什麼地方、什麼電話號碼是他可以求救的。如此,盡管沒有父母守護在旁,孩子可以應用自己的經驗、智慧,自我保護。

在一次實驗課上,教授按照平常慣例,給每個學生發了一張紙條,上麵把操作步驟寫得一清二楚。愛因斯坦照例把紙條抓成團狀,塞進了自己的上衣口袋。過了幾分鍾,這張紙條就進了廢紙簍裏。原來他有自己的想法,不願遵循那一套僵化操作步驟。

愛因斯坦低著頭,看著玻璃管裏閃動的火花,頭腦卻進入了美好的物理世界,突然,“轟”的一聲,使他結束了遐想。愛因斯坦覺得右手一陣酸痛,手上沾滿了鮮血。師生們聽到響動都圍了過來。教授了解情況後,非常生氣。他趕忙向係辦公室走去,向係領導彙報愛因斯坦的情況,堅決要求處分這個我行我素的學生。在這之前,愛因斯坦有好多次沒去上他的課,他已經要求係裏警告愛因斯坦。

兩星期以後,愛因斯坦在校園裏和教授碰麵了。教授來到愛因斯坦麵前,看了他一眼,然後歎了歎氣,遺憾地對他說:“可惜啊!你為什麼不去學醫學、法律或語言學,而非要學物理呢?”

愛因斯坦並沒有完全聽懂教授的話,教授認定,像愛因斯坦這樣一個不聽話的學生是進不了物理學殿堂的。

“我非常喜歡物理,我也認為自己具備研究物理學的才能。”愛因斯坦老老實實地答道。

教授感到很吃驚。這個學生是多麼的固執啊!他搖搖頭,看了看他,歎口氣說道:“我是為你好,聽不聽由你!”

事實證明,教授的斷定是錯誤的,愛因斯坦最後成了一個著名的物理學家。如果當初愛因斯坦真聽了這位教授先生的“忠告”,物理學界就會損失一位巨星!還好,固執的愛因斯坦是有自信,有獨立的思考能力的。他繼續走自己的路,繼續刻苦攻讀物理學大師的著作,不因守舊教授們的態度而退縮。

一部日本電影紀錄片,講的是野生狐狸的生活。其中有一幕令人難以忘懷。一群小狐狸長大後,狐狸媽媽開始“逼”他們離開家。曾經很護子的狐狸媽媽忽然像發了瘋似的,就是不讓小狐狸們進家,又咬又追,非要把小狐狸們一個個都從家裏趕走。看著小狐狸們夾著尾巴落荒而逃,我們了解了這麼殘酷的生存競爭,這麼冷酷的心理斷奶!但是,這又是多麼理智的生存教育啊!

心靈感悟:

讓孩子盡早的獨立,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隻有讓他們盡快的學會適應這個複雜的社會,才是對他們最大的幫助。隻有離開父母的懷抱,才能鍛煉出蒼鷹的矯健翅膀,翱翔於天空之中。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