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與失敗的區別——習 慣(2 / 3)

心靈感悟:

成功人士並不見得比其他人聰明,但是,好習慣讓他們變得更有教養、更有知識、更有能力;成功人士也不一定比普通人更有天賦,但是,好習慣卻讓他們訓練有素、技巧純熟、準備充分;成功人士不一定比那些不成功者更有決心,或更加努力,但是,好習慣卻加大了他們的決心和努力,並讓他們更有效率、更具條理。

好習慣是成功之翼

一個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養”不難,養成就需要很大的堅持性,需要不斷的強化。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疲勞以至於忽視,從而使壞習慣卷土重來。特別是年紀小的孩子,他們基本上還沒有很自覺的意識,所以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幫助。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關鍵在於“滲透”和“堅持”。要把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滲透於孩子們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孩子的意誌力較差,父母就要保持高度的責任感,並且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幫助孩子養成良的習慣。

培養自己的孩子做任何事都要盡自己的能力,無論成功與否,告訴孩子結果並不重要,但是過程要努力做好。培養孩子有時間關念,要讓孩子有目標的去學習,去做任何事。家長可以製定一下,但還是要以孩子的目標為主,必須有利的才可以同意。孩子有什麼興趣,要給孩子一點時間去做做自己的事。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善於引導你的孩子。事沒有做好不要怪孩子,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點。遇到事情如何去做,如何分析問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家長陪著孩子一起做作業,起到監督的作用,並給予一定的獎勵,例如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作業或做完事情,可以看會電視,買點他想要的東西。往往拖拉的孩子,是從各個方麵的得到的信息就是自己做事情很慢,而且不好,其實開始有可能是孩子想做好,而忽視時間,尤其是在小學時候,這是大人可能隻是注意到讓孩子做的好而且對,還要快,所以孩子往往不能作出正確判斷而慢慢養成拖拉的習慣。目前要做的是讓孩子明白自己是不是真的做任何事情尤其學習都很慢,要讓孩子自己明白,並且要給於孩子哪怕微小的改變以肯定,相信孩子會慢慢轉變的。

家長是教育資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特別是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家長的作用是不容小視的。教師要和家長經常溝通,保持家園要求的一致性,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作用於孩子,促使其良好習慣的養成。

總之,好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教師要綜合利用各種資源,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因為,擁有好習慣的孩子,也會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人生是一次充滿了歡樂和艱辛的旅程,在這短暫而又漫長的旅途中,每個人的目標都會不同,可每個人都想得到幸福,向往成功,想在自己走出的路上留下值得讓後人紀念的東西。正是這種深藏於心底的渴求形成了不竭的動力源泉,鼓舞著芸芸眾生挑戰未來,珍惜生命。

要想達到成功的頂點,你就要每天擺上一兩塊石頭,當你回首時,你會發現自己走出的人生道路盡管崎嶇不平,可它卻像一道美麗的曲線劃分著時空。

一個良好的習慣是你一生中最可寶貴的財富,一個習慣養成一種品格,一種品格決定一種命運。

(1)良好習慣造就美好人生

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享受生活的能力。

習慣是一個人經過長時間做某一件事而形成的一種不自覺的或者自發的行動。每天要洗手、刷牙、洗臉,這些最平常的事到底給了我們什麼呢?它給了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秩序。良好習慣的人辦事有條理,不會手忙腳亂,這實際上就節省了時間。節省了時間也就延長了生命,你就可以利用有限的人生看更多的風景,做更多的事情,想更多的問題,享受更多的快樂。你就可以開拓一個美麗的新世界。政治家的思考要有秩序,否則國家管理會出現混亂;軍事家的指揮要有章法,否則軍隊就是一盤散沙、是烏合之眾;教師的思考要有秩序,否則學生便不知所雲;律師的思考要有秩序,否則就會弄錯案情,不能伸張正義。一個人思維的品質是由良好的學習習慣造成的,一個人的辦事條理是由良好的生活習慣造成的,一個人品格的好壞也是由它的習慣所決定的。要想擁有美好人生,就要有良好的習慣。

(2)好習慣是力量的源泉

一位著名的大學教授多才多藝,退休後想把自己的小提琴演奏奉獻給社會,當人問他為什麼能把曲子拉得如此優美時,他說,我是這樣來練習的;每當練習曲目前,必定先了解曲目是由幾小節構成的。比如:準備練習30小節,一天練習一小節,一個月即可練習完畢,不過,我並非從頭到尾依次練習,而是從最簡單的一小節開始。第二天,再從所剩的29節中挑選最簡單的練習,而用這種方法練完整首,不但輕鬆自如,而且還在練完之後找到了各個小節之間的呼應關係,從整體上理解了這首曲子的境界。

從心理學看,他的練習法是相當合理的,因為人有惰性,往往會找借口逃避工作,加上碰上困難的工作,更不敢麵對現實,而這位教授的方法正可滿足人的成就感,克服惰性給人增添了信心,每完成一小節,就增一份信心,這可以說是巧妙的解決辦法。

“天下大事必成於細,天下難事必成為易。”從最簡單的做起給了你成就感,自信心。同時也會使你的工作,學習的熱情逐漸高漲,注意力更加集中,能夠取得好的成績。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在學習中,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熱情,而且要能專心致誌。

大千世界,有天才,有凡人,兩者之間的區別在哪裏?天才懷有對未知領域宗教般的熱情和對自己從事的研究全身心的投入。從最簡單的做起就是培養天才品質的最有效的途徑。你想成為天才嗎?從最簡單的做起,培養這個良好的習慣,它會成為你力量的源泉。

(3)培養良好習慣的五項原則

下麵是五項幫助你建立良好習慣的基本原則。

第一,在培養一個新習慣之初,把力量和熱忱注入你的感情之中。對於你所想的,要有深刻的感受。萬事開頭難,最初幾步至關重要。一開始,就要盡可能地使這條道路既幹淨又夠寬,下一次你想要尋找及走上這條小徑時,就可以很輕易地看出這條道路來。

第二,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新道路的修建工作上,使你的意識不再去注意舊的道路,以免使你又走上舊的道路。不要再去想舊路上的事情,把它們全部忘掉。

第三,可能的話,要盡量多在你新建的道路上行走,你要自己製造機會走上這條新路,不要等機會自動在你眼前出現。你在新路上走的次數越多,它們就能越快被踏平,更有利於行走,一開始,你就要擬定一個計劃,準備走上新的習慣道路。

第四,拒絕走上舊路的誘惑,過去走過的道路比較好走,人是天生有懶性的。你每抵抗一次這種誘惑。你就會變得更堅強,下一次你就更容易抗拒這種誘惑。相反,你如果向這種誘惑屈服一次,你下次就會更容易屈服。拒絕誘惑是最重要的時刻,你必須在一開始就證明你的決心、毅力和意誌力。

第五,確信你已找出正確的途徑,把它寫作明確的目標,毫不畏懼的前進,不要猶豫不決。著手進行你的工作,不要往回看。

習慣與自我暗示之間存在著很密切的關係。根據習慣而一再以相同的態度重複進行的一項行為,將會成為永久性的,到最後,我們將會自動地或不知不覺地進行這項行為。一個鋼琴演奏家一麵彈他熟悉的曲子,一麵想他腦中的事。就如同你用母語一邊同別人談話,一邊清掃地上的灰塵一樣。

一家著名的企業公開招聘管理人才,在應聘者當中,不乏有高學曆者,有曾經從事過管理工作的人,也有口才出眾的公關人員。但最後負責招聘的老總卻選中了一位在走廊上隨手撿起一張廢紙的竟聘者。後來,有人問這位老總:“為什麼選中那位不占任何優勢的竟聘者?”這位老總回答說:“一個有好習慣的員工,就是一座金礦,有這種人格魅力的人一定可以為公司創造更多的財富。”

一個好的習慣,就像一個好的朋友,它會不聲不響地幫助你,幫助你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你取得事業的成功。

心靈感悟:

“自我暗示”是我們用來挖掘心理道路的工具。“專心”是握住這個工具的手,而“習慣”則是這條心理道路的路線圖。要想把某種想法和欲望,轉變成為行動或事實之前,必須忠實而固執地將它保存在意識之中,一直等到習慣將它變成永久性的形式為止。

壞習慣再小也要改掉

壞習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剛開始改正的時候,你必須更專注執著,持之以恒。雖然可能很困難,但是你要記住,絕對不會一直這麼困難的。當你的“好習慣”開始成為習慣後,一切規律都將改變,你會自然而然地維持你的好習慣的。

把自己當作別人,向自己做個承諾,要分階段製定一個可衡量的目標,切忌一開始就做出多大的承諾。其次,一開始最好對你非常有把握的事情做出承諾,即使是非常微小的事情,也一定要做到你所承諾的事,每做到一步就要鼓勵自己一下。慢慢的,你的榮譽感就會積少成多,當你自己有自控能力時,你也將自信,從而就可以做更大的承諾。

我們明確了希望養成的好習慣,以及希望改掉的壞習慣之後,應充分理解如何改變習慣,這很關鍵。人們通常說,習慣很難根除。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準確。習慣不可能根除,隻能夠被替換。換句話說,你隻能夠替換、而不是抹去一個壞習慣。替換,而非抹去,二者之間的區別很重要!因此,我們在著手改掉壞習慣之前,必須仔細地思考究竟應該選取哪些好習慣來替換它們。

加拿大當地釣魚的好季節一年有兩次,即整個冬季和7月。在夏季,這個有點兒偏僻的地區雪開始溶化,道路變得十分泥濘,因此,汽車開過後,會留下一道道很深的痕跡。而冬天來時,路麵則完全被封凍上,道路上那些被凍得結結實實的車軲轆印便成了對駕駛員的巨大挑戰。每年冬天,這個偏僻、尚待開發的地區入口處,總會矗立起一塊牌子,上麵寫著這樣的字樣:“駕駛員們,請謹慎選擇你要行使的車輪軌道,需要注意的是,你將在所選擇的車輪印中行駛20公裏!”

習慣不正像是道路上的車輪印嗎?它們決定了你生活的方向,不論你駛向成功還是失敗。一旦你選定了它們,你便會長久地身陷其中。因此,你必須謹慎地選擇那些決定你一生的習慣。

如果你有目的地選取了好習慣去取代壞習慣,那麼,改掉壞習慣將變得容易許多。以嚼煙草為例。我有一個朋友,就是用了磕瓜子這種簡單的方式來取代嚼煙草。當他每次受到嚼煙草的誘惑時,便強迫自己嗑幾顆瓜子。雖然他現在已經戒煙而且用不著嗑瓜子了,但他在戒煙的早期,很長時間裏都需要借助瓜子。

有目的地培養和構建某種好習慣,將有助於我們認識到自己其實也在同時取代其它的習慣。例如,你希望每天早晨起床後自己能先收拾床鋪,那麼,你一定意識到了你其實每天起床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其它方麵的。再比如說,你希望自己養成積極傾聽的習慣,那麼,你必然已經意識到,你以往沒有能積極地傾聽別人的習慣。而不善於傾聽可能意味著,你的思維總是被自己要說的下一句話占據,而無法去思考他人正在說的話。如此一來,你必然會錯過別人試圖與你溝通的許多信息,因為你總是在想你應該如何回答。導致你不善於積極傾聽的原因,也可能是你在與他人談話時,總是習慣性地把思緒轉到其它你必須完成的事情上了。

準確的辨明我們需要替換的習慣,就可以更有把握地著手實施。這很關鍵,要知道,如果你還不具體了解你的壞習慣到底是什麼的時候,又談何改掉它呢!一旦清晰界定了壞習慣,那麼我們用好習慣替換它們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

成功的改變習慣需要很強的動力。喚醒你渴望改變的最好辦法是,設想一個畫麵,它包含改變給你的生活帶來的所有積極效果,以及那些消極的東西遠離自己。簡單的說,你可以回答下麵四個問題,做出相反的回答:“正確的我要去做”,“錯誤的我要避免”。做出這些回答時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在內心裏確信:我要改變並不是因為類似父母的嘮叨“你要如何如何做”,或者完全是因為大眾的態度,如“吸煙有害健康,戒煙吧”。

按照下列步驟執行,你會發現一切已經成為過去。壞習慣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離你遠去了。

古人告訴我們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說的就是把我們的壞習慣“掃除”,養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習慣。

一個人的某些惡習和不良習慣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慢慢養成的。有些壞習慣可能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並無大礙,但有些壞習慣足以讓我們的工作和事業前途命運多桀。

習慣往往是一個人內在主動和外界刺激經過長期累積而成的。先是有意識地成為自己行為的一部分,形成習慣後,便變成了一種不自覺的行為模式,進而忘了它的存在。而這正是“習慣”的力量所在。更為關鍵的是,習慣通常是由人的一些小事和細節累積而成的。如果是好習慣,就應該保持,但若身上有了壞習慣,就應該盡量想辦法去戒除。

我們的表現、感覺和反應有95%是習慣性的。鋼琴家用不著“決定”該觸哪一個琴鍵。舞蹈家用不著“決定”腳往什麼地方移。他們的反應是自動的,不假思索的。同樣,我們的態度、情感和信念也容易變成習慣的。

我們隻要費費心思作個決定,再練習或“形成”新的反應或行為,習慣就能修正、改變,甚至完全扭轉。鋼琴家要加以選擇的話,可以有意識地決定按另一個琴鍵,舞蹈家可以有意識地“決定”學會一個新的舞步——而且沒有什麼苦惱。完全學會新的行為模式需要的是不停地注意和不停地練習。

那麼,先讓我們看看一些每個人都可能有的“壞習慣”,例如:思考問題時的“壞習慣”:對任何事情,都會反複思考務求周全,隻看大局不看小節,凡事隻會往壞處想等等;工作時的“壞習慣”:隨心所欲,想做就做,將就應付,拖拖拉拉,馬馬虎虎,粗粗糙糙,半途而廢,一條路走到黑,明知死胡同也不知轉頭等等;

日常生活上的“壞習慣”:不守時,抽煙,酗酒,不愛衛生,生活作息無規律,飲食無度等等;

為人處世上的“壞習慣”:不守信用,總是要別人給自己好處卻不給別人好處,出了問題愛找借口,總是把責任推給別人,把功勞往自己身上攬等等。

所羅門國王曾經說過:“萬事皆因小事而起,你輕視它,它一定會讓你吃大虧的。”

如果因為你平時的馬虎輕率一旦鑄成大錯,給公司造成巨大的損失,那麼你以前所有的辛勞也會付之東流,甚至給你的職場生涯抹上黑,帶來陰影。所以我們應該從平時的小事開始注意,防患於未然。

提到改變習慣性行為或者形成新的行為模式,直至它們成為自動反映時,很多人都畏縮不前了。他們把習慣和癖好混為一談。癖好是指你覺得有強迫性的行動,它會引起嚴重的萎縮症狀。

改變壞習慣是艱難的。當我們被要求除去那些我們所熟悉的思想和感情時,我們都會本能地加以抗拒,盡管我們也承認自己身上那些習慣是有害的。

改變不可能很快實現,它必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我們試圖在一夜之間變得成功,我們將隻會再一次麵臨失敗。一次改掉多個習慣的企圖,也將勢必分散我們的精力,並徹底毀掉我們改掉壞習慣的能力。改造我們自己那些妨礙我們成功的壞習慣是我們值得慶賀的第一個成功。

在開始試著改變習慣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覺得極端困難。我們發現,就像運動中的火車那樣,我們很難開始改變習慣的步驟。但是,一旦我們成功的改掉第一個習慣,改掉壞習慣就將變得越來越容易。事實上,隨著一個個壞習慣被好習慣逐個取代,我們將變得越來越善於改變自己的習慣。也就是說,我們已經在開始養成“改掉壞習慣”的習慣。一旦這樣的習慣養成,我們便會像一列運動著無法停止腳步的火車那樣,推動我們實現自己的理想。

天下願做大事的人很多,但願意做小事的人很少。從古到今,為什麼成就功業者總是極少數呢?原因就是很多人光想著去“掃天下”,卻不知道“掃天下”必須從“掃一屋”開始。

這裏討論的“掃一屋”,說的就是能夠決定我們人生成敗的“個人習慣”問題。每個人的習慣都是由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小事和細節組成的,能夠做好了這些細節小事,才有可能成功。偉大來自於細節的積累,好的習慣即使再小,養成了也有助於成事;壞的習慣再小,不“掃掉”就成為了一事無成的禍端。

古人告訴我們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說的就是把我們的壞習慣“掃除”,養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習慣。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的壞習慣呢?首先,你可以拿出筆和紙,從考慮問題到為人處世,從工作辦事到日常生活,把你所能想到的壞習慣都一一寫下來,然後與自己生活、工作和事業上所發生的一切相印證。例如,若你犯有辦事“拖拖拉拉、半途而廢、將就應付”的習慣,是否發現自己總是做不成一件事,或者辦事差強人意?若你有“隻想別人給自己好處卻不給別人好處、愛找借口、有功勞往身上撈”的習慣,是否發現自己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甚至已經失業呢?若你有抽煙、酗酒等不良習慣,你是否發現自己的身體開始犯毛病了……

其次,你可以看看別人對你的意見。“旁觀者清”,別人的意見是你最好的鏡子,而且別人看得到的往往也是你看不見的或者你不願意看到的,因此別人的意見絕對要重視。

心靈感悟:

卡耐基曾經說過:“緊張是一種習慣,輕鬆也是一種習慣,壞習慣可以改掉,好習慣也可以建立。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責任感是人們對自己的言行帶來的社會價值進行自我判斷。從中產生的情感體驗,這種體驗來自對肉已行為後果的辰饋,同時又激勵、督促自己去履行一定的義務,以實現一定的行為目標。責任感是孩子安身立命的基礎,當一個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時,就要對相應的事物負責。但是,孩子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視行為過程本身,而不太重視行為結果,因此,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必須讓孩子有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的習慣。

孩子做事往往是憑興趣的,對他要求不明確,便不會堅持下去。因此,要讓孩子對某件事負責到底,必須清清楚楚告訴他做事的要求,並且與處罰聯係在一起。如把洗青菜的活承包給孩子,要是沒做好,便不能吃所有的菜。這樣,孩子才知道,一個人的行為是要負責的。

有位10歲的小女孩,負責倒垃圾已經5年了。在她5歲時,突然對倒垃圾產生了興趣,一聽到收垃圾的鈴聲,就提著垃圾桶去倒。她的父母為了維持她參加家務勞動的興趣,培養她倒垃圾的責任感,對她倒垃圾的事予以表揚,說她能幹、勤快,還經常當著女孩的麵在外人麵前稱讚她,引起人們的讚譽。這樣,激發了孩子主動倒垃圾的自豪感,慢慢地形成了習慣,把這項勞動看成一種責任。

讓孩子學會提醒自己該做什麼,學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一個外國小孩兒在用完公廁後,由於個子不夠高,便千方百計地設法衝掉馬桶裏的汙物。一位負責任的家長應該,將教育滲透到家庭生活水平的每一個部分,尤其要善於捕捉生活細節,把握教育時機,對孩子進行耐心細致、循循善誘的教育。

有個家庭要求客人洗完澡後把換出來的衣服自己放進洗衣機,可8歲的王剛卻經常忘記,媽媽讓他記下洗澡後該做什麼事,以便提醒自己。從此以後,王剛再也不會忘了把髒衣服放進洗衣機,還為自己的進步感到自豪。可見,當要孩子記住做某事時,與其大人經常提醒或給他貼張備忘字條,還不讓孩子自己記下要做的事情有效,那樣,孩子們會為記得提醒自己而沾沾自喜,慢慢地學會了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隻有學會了對自己的事情負責,才能逐步發展為對家庭、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負責。

對孩子的某些行為造成的不良後果,要讓他自己設法補救。

如小孩損壞了別人的玩具,一定要讓孩子買還給人家,也許,對方會認為損壞的玩具沒多少錢,或認為小孩子損壞玩具是常有的事,或者其他某些原因而不好意思收下孩子的賠償。但從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出發,還是要說服對方收下,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誰造成不良後果就該由誰負責,每個人的行為是有責任的。當然,父母在家中要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言必行,行必果”,這樣才能有威信要求孩子負責任,才能讓孩子有模仿對象。

有意識地交給孩子一些任務,鍛煉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爸爸媽媽要逐步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之前提出要求,鼓勵孩子認真完成。如果孩子遇到困難,家長可在語言上給予指導,但是一定不要包辦代替,讓孩子有機會把事情獨立做完。

可適當地讓孩子了解一些父母的憂慮和難處,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和選擇,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孩子感到家庭的美滿幸福,要靠爸爸媽媽和自己的共同參與,進而增強孩子對家庭的責任心。

鼓勵孩子勇敢地承擔責任。例如,孩子跟著爸爸媽媽有朋友家做客,不小心損壞了物品。這時應該讓孩子知道,是由於自己的過錯,才造成了這種後果,應當給予賠償。之後一定要帶孩子一起買東西去朋友家道歉。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常見有一類人,他們頭腦聰明也很能幹,但卻工作平平,甚至常出紕漏,究其原因,周圍人的共同看法是,此人缺乏責任感。相反,另一類人並無過人之處,但做事卻目標明確,堅毅果斷,敢作敢當,事業有成,與其共事的人也很信任他,具有良好的信譽,分析原因也很簡單,對人、對事、對工作有強烈的責任感,可見,責任感的培養是一個人健康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個成功者的必備條件。

首先,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一個做慣了“甩手先生”的孩子,是不會有健全的責任感的。因此,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父母就得注意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絕不能事事包辦代替、處處替孩子承擔責任。在家中哪些事情該父母做,哪些事情該孩子自己做,又有哪些事情可在父母的指導和幫助下完成,父母應把這些問題給孩子講明白。對應當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父母應給其劃定一個明確的範圍,並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製定不同難度的目標範圍。

在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前提下,父母還應該讓孩子明白,一個人光做好自己的事情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任何人都具有社會性,孩子亦然,在家中孩子是家庭的一員,在學校孩子又是班集體的一員,如此就有責任協助家人做一些家務事,協助老師或同學做一些班集體的事,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對家庭和集體盡到自己的責任。隻有這樣,孩子將來才可能更好地為社會盡責。

其次,讓孩子對自己行為的後果負責。父母應該抓住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無論事情的結果是好是壞,隻要是孩子獨立行為的結果,就應該引導並鼓勵孩子敢做敢當、勇於承擔責任,而不宜由父母替孩子承擔後果,以免給孩子提供逃避責任的機會,淡漠孩子的責任感。

其三,讓孩子履行自己的諾言。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自己許下的諾言,就應該盡力去履行;自己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即使是不情願做,也必須認真對待,這既是對別人負責,同時也是對自己負責。

此外,還有一點很重要: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家長自己必須是具有責任感的人。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則,給孩子作好表率,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920年,有個11歲的美國男孩踢足球時,不小心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鄰居向他索賠12.5美元。在當時,12.5美元是筆不小的數目,足足可以買125隻生蛋的母雞!闖了大禍的男孩向父親承認了錯誤,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男孩為難地說:“我哪有那麼多錢賠人家?”父親拿出12.5美元說:“這錢可以借給你,但一年後要還我。”從此,男孩開始了艱苦的打工生活。經過半年的努力,終於掙夠了12.5美元這一“天文數字”,還給了父親。

這個男孩就是日後成為美國總統的羅納德·裏根。他在回憶這件事時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麼叫責任。

麵對損失,學會為過失承擔責任;麵對自由,學會為幸福承擔責任;麵對誠實,學會為諾言承擔責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