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與失敗的區別——習 慣(1 / 3)

成功與失敗的區別——習 慣

一個人的習慣,從少兒時期就開始形成了。少兒的可塑性極強,因此,家庭對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越來越顯得特別的重要,應給予特殊的重視。

成功源於良好的習慣

現代社會,人們對於“成功”的渴望與需求,正隨著社會所給予人們機會的增多而變得愈發強烈起來。但是,紛繁社會,競爭態勢的加劇,又導致了人們在實現“成功”的路上坎坷多艱。

中國人所熟知的“三字經”開篇就有這樣的句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道理很簡單,因為人們後天的“習(習慣)”不同,導致了本是“相近”的人其發展結果的不同。可見,“習慣”之於人的重要性。旦凡成功的人士,其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一定是培養了良好的“成功的習慣”。因為,他知道:良好的習慣是開啟成功的鑰匙,而一種良好的習慣則是一扇向失敗敞開的門。人說經常會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是說,人們在經曆了挫折或失敗之後,會總結出失敗的經驗教訓,在其以後的曆程中,借鑒以往的經驗教訓,就會盡可能地避免曾經發生過的錯誤,從而走向成功。今天,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成功的習慣同樣可以成為成功之母。由於人的習慣養成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因此,隻有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才能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出去,否則,將徒有“才智”也難以得到施展。如果一個人不知不覺間,由於經曆“失敗”(或者是教育因素,或者是自身原因)養成了一種“失敗的習慣”,那麼,這種習慣就將對其構成強有力的束縛,使其能力得不到施展,從而最終成為一個失敗者。從這個意義上說,培養“成功的習慣”是決定著一個人能否成功的主導因素。那麼,什麼樣的“習慣”才能稱得上是“成功的習慣”呢?如果籠統一點說,積極向上的選擇就是一種“成功的習慣”。圍繞著“積極向上”去舍取我們的行為,就會養成一種“成功的習慣”。應該說,我們人類是具有選擇積極向上人生的先天意識的。比如,處於幼兒期的孩子,他們不用誰來逼迫,自己就會主動嚐試爬行、站立、走路、直至奔跑,雖然曆經跌倒、挫折,也絕不會動搖其意誌。但是,當人漸漸長大,尤其是擁有了謀生的能力之後,大多數的人開始習慣於過“平凡”的日子,開始將自己歸入“凡人”的行列。隻有那些不斷準備超越自我的人,隻有那些超越了自我的人,才最終脫離了“凡人”的序列,成為方方麵麵“成功”的人士。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依然是“成功的習慣”。

有人說,20世紀最偉大的發現就是,人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思想,從而改變命運。這話道出了培養“成功的習慣”的關鍵,即一個人如果想獲得成功,就必須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思維,以適應社會形勢發展的需要。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來,故事說的是一個叫塞爾瑪的女性,隨其丈夫從軍到沙漠地帶。由於語言不通加之後來她的丈夫又奉命遠征,她開始感覺自己非常孤獨。於是寫信給她的父母,希望得到父母的幫助。但是,她的父母在回複的信中,並未安慰她,也沒有幫助她回家的想法。隻是寫給她一句話:兩個人從監獄的鐵窗往外看,一個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另一個看到的卻是天上的星星。這句話最終改變了好。經過一段時間的琢磨,她悟出了父母寫給她的這句話的涵義。於是,她改變了自己習慣於低頭向下看的習慣,開始不再憂愁和抱怨,繼而抬起頭來,看滿天的繁星,開始享受星光燦爛的世界。在這一思維的指導下,她主動與當地人交往,並研究沙漠中的仙人掌,陶醉於對沙漠美景的欣賞之中……當她回國後,以此為素材,寫了一本書,名字叫《快樂的城堡》,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原因何在,同一個人,前後仿佛兩人?原因就在於她改變了消極的思維習慣。由此可見,一個人以什麼樣的思維習慣去考慮問題,以什麼樣的“成功習慣”生活,決定了他(或她)能否收獲快樂、幸福的人生。

好習慣是成功的基石,好習慣是成功的階梯。一個人要想在取得成功,就必須養成良好的習慣。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裏學到了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

出人意料,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回答說:“是在幼兒園。”又回:“在幼兒園裏學到了什麼呢?”

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這位學者的回答,代表了與會科學家的普遍看法:成功源於良好的習慣。

2001年7月份,南方一家頗有名氣的青年刊物,隆重地推出一篇調查——《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安子》,使人們再次聚焦20世紀90年代初期民工潮中出現的成功人物。

那年,17歲的鄉下姑娘安麗嬌(安子),初中沒畢業,懷揣著希望和茫然,獨自一人從廣東梅縣扶大鄉闖到深圳。像成千上萬打工妹一樣,安子在一家港資電子廠,成了流水線上的插件工。插件工枯燥苦累。一天工作12小時,沒幹多少天,手指上便是一團團黑黑淤血,十指連心地痛。但在繁重打工之餘,安子還是用學習來充實自己的每一天:從自學初中課程,一直到深圳大學中文係大專課程,打工7年間,安子堅持自學了6年半。7年打工收入,幾乎全交了學費。

1991年,安子在打工之餘,將打工日記加工創作成《青春驛站——深圳打工妹寫真》在報紙連載,“反響始料不及,讀者的信件雪片般飛來。曾經一個星期內,收到200多封信。”隨後,《都市尋夢》等文學作品相繼麵世。深圳廣播電台力邀安子主持“安子的天空”。數以萬計在都市尋夢的進城務工青年,渴求在這片大空中獲得心靈的慰藉。

8年不到的時間,一個普通打工妹完成“蛾變蝶”的全部過程。今天的安子,是4家公司的總經理,其中“新家政服務公司”,是深圳規模最大、最規範的10家同類企業之一。

麵對眾多的評論,安子堅持認為,她的成功是靠努力向上的習慣一點一滴積累而成!她說,“時代給了我機會,而能抓住機會,是因為我付出了太多淚水和汗水。”

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現代實驗科學的始祖、科學歸納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在談到習慣時,他深有感觸地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無獨有偶,1998年5月,華盛頓大學350名學生有幸請來世界巨富沃淪·巴菲特和蓋茨演講。當學生們問到:“你們怎麼變得比上帝還富有”這一有趣的問題時,巴菲特說:“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原因不在智商。為什麼聰明人會做一些阻礙自己發揮全部工效的事情呢?原因在於習慣。”

蓋茨表示讚同,他說:“我認為沃淪關於習慣的話完全正確。”此時,兩位殊路同歸的好朋友道出了自己成功的訣竅,即:好的習慣是成功的階梯。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神經係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的確,習慣是一個人獨立於社會的基礎,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並進而影響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因此,注重養成好的習慣,是人生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好習慣實際上是好方法——思想的方法,做事的方法。培養好習慣,即是在尋找一種成功的方法。

靳羽西——一個普通的中國人的名字,卻演繹著一個不同凡響的中國女性絢麗的人生。她的堅忍不拔、永不重複做“第一”的性格,為她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從1978年到今天,20多年的時間裏,她完成了靳羽西——名人——名媛——名品——名企(著名國際性跨國企業)——名副其實(全球意義上的)的跨越。奔忙於東西方的羽西,分別以學者、作家、記者、電視人、企業家的身份,在每一個她停留的地方,展現其東方式的直率和一個成功女人的自信,告訴人們生命可以更美麗。

靳羽西總結了自己的成功經驗,即一切來自於良好的習慣。

1.實事求是、嚴於律已、寬以待人,不搬弄是非,總是在尋找別人身上的優點;

2.不要在公共場合有意或無意地貶低他人;

3.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信用,哪怕是很小的事情。不沽名釣譽,不要獲取不是你應得的讚揚;

4.寫封私人信函表達你對一頓晚餐、禮物或別人給予幫助的感謝,及時寫封信去祝賀他人的成功;

5.及時答複所有的邀請函,在一周內回複重要的信件,在兩至三周內回複其他的信件。約會要準時,如不能赴約,要事先告知;

6.如果你是一個高級管理人員,請保證你的員工有一個適當的工作環境,並幫助年輕的員工參與培訓和自我發展。

7.在公司裏,做一個成功的人,而且是一個很有地位的人;

8.寧可慷慨,也不要小氣。及時歸還你借的東西,並在恰當的時機,口頭或書麵向對方表示感謝。

9.當你的同事,被高層管理人員誤解受冤枉時,要積極主動地維護他;

10知道適當的場合穿適當的衣服,你的公司或老板會因為你的出席和適宜的穿著代表了公司的形象而感到驕傲。

11.對於年長者或資深的人表示特別的尊敬;

12.不要誇耀你的過去或現在以及諸如此類的話題;

13.對於遭受不幸的同事表示你的同情和關懷;

14.及時把人們所需要的住處告訴他們,不要等到事情到了最後一步才說;

15.能在不打擾其他同事工作的前提下,最小範圍地提及你的愛人和孩子;

16.介紹互相認識,這樣會使他們自我感覺良好;

17.有團隊精神,永遠集體與你一起的努力;

18.熱情地參與公司的活動,與同事們聊天;

19.無論在辦公室還是家裏,都要養成良好的電話禮儀;

20.永遠不要期待或要求別人去遵守連你自己也無法遵守的原則。

心靈感悟:

你要記住,好習慣是成功的階梯,你的好習慣越多,你離成功越近。

習慣是逐漸養成的

幼兒年齡越小,可塑性越大,各種好習慣越易形成。我們應抓住習慣培養的最佳期,及早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那麼,又怎樣去培養孩子的習慣呢?

一個人假使養成了一種良好習慣的話,他將得到很多的好處,一生受用不盡。假使習慣不好的話,那麼,將使他一生蒙受害處。舉例來說:一個3歲的小孩子,偷人家的東西,他的父母不直接的加以糾正,那無異於是一種間接的鼓勵,後來就會慢慢養成一種偷的習慣了。我曾經走過一個地方,那地方的人,很不客氣,總是開口罵人,閉口罵人,大人是這樣,小孩子也是這樣,好像不罵人就說不出話來一樣。這也就是因為那地方普遍的養成一種罵人的習慣了。但是也有些地方的人卻養成了一種好的習慣,他們經常使用“對不起”、“請”、“謝謝”這些詞語。譬如一個人碰了另一個人,連忙說聲“對不起”,那個人也許會說“不用客氣”或“沒有關係”,不致引起衝突。你看,講“對不起”這句話的習慣是多麼好啊!30年前,我在美國的時候,曾親眼看到有一個父親要他的女兒去拿一樣東西,他說:“親愛的!請你給我把裏麵房子書架上的書拿來。”不久,女兒就把她父親所要的書拿來了,父親說:“謝謝你”於是女兒感到很大的愉快,說:“爸爸,別客氣!”這裏,你看“請”與“謝謝”兩個詞又是多麼的好啊!所以習慣的好壞與人生有莫大關係的。

怎樣養成良好的習慣呢?良好的習慣要從小養成,中國有句古話“慎之於始”,就是這個意思。如嬰兒初生的時候,假使大人不放他在床上而抱在懷裏睡的話,不消一個星期,就會養成要睡在懷裏的習慣。又如小孩子的大便,假使沒有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的話,將會影響他的身心健康。要養成這種定時大便的習慣必定要天天使他這樣做,久而久之習慣便養成了。不過,在這種習慣沒有養成之前,不能夠有例外,即使大人在那時候有了別的事情,也不要忽略這種事情。還有一點尤其需要注意是教育的環境,我認為一個好的習慣養成,父母是負有很大責任的,像父母的言行、暗示,對於兒女的習慣形成有極大的影響,因為父母與小孩在一起的時間長久,一舉一動都很容易使小孩子模仿的,其他在小孩子周圍的人,也要影響到小孩子的習慣。所以,環境的教育對於習慣的養成,是有密切關係的。

總之,習慣與人生有很重要的關係。我們必須培養小孩子有良好的習慣,不隻是生理上的習慣,而且是心理上的習慣。要養成生理和心理上的習慣,不但要“慎在其始”,而且要“慎之於終”。有恒的繼續下去,不要間斷,同時必須注意到養成此種良好習慣的教育環境。

兒子6歲時,我帶他到E村的E牧師家去,並在那兒住了幾天。第二天吃早點時,兒子灑了一點牛奶。按在家裏的規矩,灑了東西就要受罰,為此他隻能吃麵包了。我兒子本來就喜歡喝牛奶,再加上E牧師全家非常喜歡他,為了他的到來,還給他特意調製了一種牛奶,並添上了最好的點心,這對小威特還是誘惑不小的。

我兒子在灑掉牛奶後先是臉稍紅了一下。遲疑了一會兒,但終於不喝了。我故意裝作沒看見。

E牧師家的人看到這種情況,實在沉不住氣了。隻得再三讓他喝牛奶,可兒子還是不喝,並十分不好意思地說:“因為我灑了奶,所以就不能再喝了。“

E牧師家的人還是再三勸說他:“沒關係的。一點關係也沒有,喝吧,喝吧!”

我在旁邊一邊吃著點心,一邊仍然故意裝作沒看見。兒子還是堅持不喝,在萬般無奈之下,過於疼愛威特的E牧師全家就向我進攻了,他們推測一定是由於我訓斥了兒子。

為了打破僵持局麵,我讓兒子出去一下,待我向牧師全家說明理由以後看看情況是否會有所變化。

他們聽後責怪我:“對一個剛6歲的孩子,因為一點點過錯就限製他喜歡喝和吃的東西,你的教育過於嚴苛了!”

我隻得加以解釋說:“不,兒子並不是因為懼怕我才不喝的,而是因為他從內心裏認識到這是約束自己的紀律,所以才不喝的。”在聽了我的解釋後,E牧師全家還是不相信,於是我隻好通過做一個試驗來揭示事實真相:“既然這樣,那麼我們可以試驗一下,我先離開這個房間,你們再把我兒子叫來,勸他喝,看他是否會喝。”說完,我就走開了。

待我離開房間後,他們把我兒子叫進屋裏,熱情地勸他喝牛奶、吃點心,但毫無效果。接著他們又換了新牛奶,拿來新點心誘惑我兒子說:“我們不告訴你爸爸,吃吧!”

但兒子還是不吃,還不斷地對他們說:“盡管爸爸看不見,上帝卻能看見,我不能做撒謊的事。”

他們接著又說:“由於我們馬上要去散步,你什麼也不吃,途中要挨餓的。”

兒子回答說:“不要緊。”

實在沒有辦法了,他們隻好把我叫進去,兒子流著淚水,如實地向我報告了情況。我冷靜地聽完後,便對他說:“威特,你對自己良心的懲罰已經夠了。因為馬上要去散步,為了不辜負大家的心意,把牛奶和點心吃了,然後我們好出發。”

兒子聽完我的話,才高興地把牛奶喝了。僅僅6歲的孩子就有這樣的自製能力,E牧師全家都深感不解。

這是老威特在自己的書中記載的,他是怎樣把兒子培養成具備如此強的自製力的人呢?一般人可能隻覺得老威特的教育過於嚴格了。是的,從小威特與一般孩子的行為方式看,這種教育在某種意義上確實是很嚴格的。但是從另一方麵來看,由於他的教育方法好,這並沒有使兒子感到痛苦。因為對孩子的教育,即使很嚴格,但隻要從小抓緊,使他們養成了習慣,也就不會感到有任何痛苦了。對孩子的教育,同砌磚一樣,必須打好基礎,威特父親正是出色地做到了這一點。

在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方麵,老威特的一條根本經驗就是,是非分明、始終如一。有時答應,有時不答應,反而會給孩子帶來痛苦。不允許的事,一開始就不允許,這對孩子就沒有什麼痛苦。

根據這個道理,威特父親從威特1歲時起,就嚴格要求。他從未以“小時候可以放寬一些,稍長大後再嚴格一些”這條似是而非的做法來管束兒子。

綜觀當今大多數父母,他們的“禁律”出爾反爾,反複無常,不能始終如一。有時不行,有時卻又變得行了。這樣久而久之,就在孩子的心靈上打下了父母的“禁律”可以打破的烙印。

心靈感悟:

所以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須對事物的好壞有一個始終如一的主見,無主見是教育孩子的最大禁忌。

讓習慣改變命運

葉聖陶曾經說過:“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想改也不容易。”陳鶴琴先生通過多年的親身教育實踐也認為:“幼稚時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麼習慣、知識、技能、言事、思想、態度、情緒等,都在此時期打下基礎,它是決定其將來人格、體格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同其它教育相比,親合力、感染力更強,而且家庭教育對人的習慣的影響最早、最持久。因此在家庭中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這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的一句話。

習慣不隻是我們平時認為的刷牙、洗臉、不隨地吐痰之類,愛心、自信心、毅力等觀念、原則、態度一旦化作人的習慣,就等於融入了每個細胞中、每根血管裏,你就一定會去做。這樣,一個人便開始走向成功之路。

養成一個習慣的平均周期為21天,而前3天最關鍵。比如鍛煉、早起,熬過前3天你就不會覺得是種痛苦,1星期後你就會產生興趣,21天後你做這些事就成了理所當然。就像燒開水一樣。燒燒停停水永遠不會開,剛熱了又涼了,隻有一股勁將它燒到100℃,你就成功了。習慣的養成還遵循看“五動”的規律,即啟動、百動、自動、永動和樂動。

習慣的養成,好似通過一再地重複,使細繩變成粗繩,再變成繩索。每一次我們重複相同的行為,就增加並強化它,繩索又變成纜繩,再變成鏈子,最終就成了根深蒂固的習慣,把我們的思想與行為纏得死死的。若是你對失敗習以為常,你將易於接受失敗的習慣感情,這種感情色彩,將在你所做的一切事情中留下烙印;同樣的,如果你能建立起一個成功的模式,你便能夠激勵起勝利的感情色彩。

從這個意義上說,改變我們的習慣,也就改變我們的命運走向。

想要控製命運,改變預設結果,就必須凡事深思熟慮並培養更好的習慣。成功人士之所以達成夢想,就是由於他們培養了千金難買的好習慣。若你也想要達到相同的成果,就應該努力培養各種良好的習慣:

卡耐基就有四種良好的工作習慣:

(1)消除你桌上所有的紙張,隻留下和你正要處理的問題有關的東西;

(2)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來做事;

(3)當你碰到問題時,如果必須做決定,就當場解決,不要遲疑不決;

(4)做事要學會如何組織、分層負責和監督,盡可能在有效時間內完成工作。

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基於良好習慣構造的日常行為規律。各個領域中的傑出人士——成功的運動員、律師、政客、醫生、企業家、音樂家、銷售員,以及所有專業領域中的佼佼者,在他們的身上你都能發現這樣一個共性,那就是良好的習慣。正是這些好習慣,幫助他們開發出更多的與生俱來的潛能。當然,他們身上並不一定沒有壞習慣,但是,一定不會太多。

托馬斯·愛迪生是一位天才,一位極具天賦的發明家。但是,他卻沒有把自己的成就歸功於天賦或天才,而是把這一切視為堅持和毅力的結果。

愛迪生曾這樣說過,“生活中的很多失敗,都是因為人們在決定放棄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如此地接近成功。”

盡管他的天賦讓人欽羨,但是,白熾燈泡的誕生還是得益於他的堅忍不拔。在找到合適的燈絲材料之前,愛迪生嚐試了一萬多次,也失敗了一萬多次。每當我們打開電燈的時候,麵對這一跨時代的偉大發明,我們要感謝的,不僅是愛迪生的天才智慧,更多的恐怕還是愛迪生那永不放棄的習慣吧。

堅忍不拔更是造就了一位籃球場上的巨星,拉裏·伯德(Larry Bird)——一代NBA的傳奇人物,曆史上最傑出的籃球明星之一。

毫無疑問,伯德是一位不可思議的運動員,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伯德並不是最具運動天賦的人選。然而,正是天賦有限的伯德,率領波士頓凱爾特人隊(Boston Celtics),三次登上了總冠軍的領獎台,當之無愧地成為曆史上最偉大的運動員之一。

既然伯德的天賦有限,那這一切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你或許已經猜到了答案,是的,正是“習慣”。伯德堪稱NBA曆史上最出色的三分球投手之一,早在加入NBA之前的少年時代,每天早晨,伯德總是先練習500次三分投籃,再去上學。有了這種習慣,不論天賦幾分,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好的三分球投手。拉裏·伯德就是這樣一位依靠良好的習慣把自己先天的才能和天賦發揮到極至的典範。事實上,貫穿他整個職業生涯的,正是這些幫助他發揮出所有運動潛能的自律的習慣。

人們的行動,多半取決了習慣。一切天性和諾言,都不如習慣有力,在這一點上,也許隻有宗教的狂熱可與之相比。除此以外,幾乎所有的人力都難戰勝它?即使是人們賭咒、發誓、打包票、都沒有多大用。

個人的生活受習慣支配,而社會的習慣,則是一種可怕的力量。古印度教徒為了遵守宗教慣例,可以引火自焚,他們美麗的妻子,也心甘情願跟著跳入火坑;古斯巴達青年,每年要在神壇上受鞭笞,以鍛煉堅忍的耐力。而伊麗莎白初期,一個愛爾蘭死刑犯受絞刑前。要求用荊條,不是繩索——那是他們民族的習慣。

習慣是一種多麼頑強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從小就應該建立一種好習慣,通過教育,通過陶冶,直至我們終生不忘。幼年學習語言,輕鬆又自如,中年以後就很困難,這是一種習慣。

有一個商人,在小鎮上做了十幾年的生意,到後來,他竟然失敗了。當一位債主跑來向他要債的時候,這位可憐的商人正在思考他失敗的原因。

商人問債主:“我為什麼會失敗呢?難道是我對顧客不熱情、不客氣嗎?”

債主說:“也許事情並沒有你想象得那麼可怕,你不是還有許多資產嗎?你完全可以再從頭做起!”

“什麼?再從頭做起?”商人有些生氣。

“是的,你應該把你目前經營的情況列在一張資產負債表上,好好清算一下,然後再從頭做起。”債主好意勸道。

“你的意思是要我把所有的資產和負債項目詳細核算一下,列出一張表格嗎?是要把門麵、地板、桌椅、櫥櫃、窗戶都重新洗刷、油漆一下,重新開張嗎?”商人有些納悶。

“是的,你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按你的計劃去辦事。”債主堅定地說道。

“事實上,這些事情我早在15年前就想做了,但是一直沒有去做。也許你說的是對的。”商人喃喃自語道。後來,他確實按債主的主意去做了,在晚年的時候,他的生意成功了!

做事沒有計劃、沒有條理的人,無論從事哪一行都不可能取得成績。一個在商界頗有名氣的經紀人把“做事沒有條理”列為許多公司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事實上,做事有計劃對於一個人來說,不僅是一種做事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態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對於孩子來說,做事有計劃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許多孩子都有早晨起床找不到襪子、學習用品或者生活用品的現象,這便是做事缺乏計劃性和條理性的壞習慣。做事情缺乏條理、沒有計劃是兒童時期的一種自然反應,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導,孩子們往往會養成不良的習慣,從而給一生帶來麻煩。

對於孩子來說,做事有計劃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幫助孩子有條不紊地處理應該處理的事情而不會手忙腳亂。做事沒有條理的人,他將無法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也無法很好地進行學習和工作。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做事沒有條理、沒有計劃的孩子將會比其他人走得更辛苦。所以這個習慣是必須要養成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