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傳身教兩不誤——責 任
對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的啟蒙老師,因為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觸的人,孩子一切的轉變,都深受父母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力,對孩子是一生一世的。因此父母的責任是重大的。
對孩子要嚴格要求
對待孩子就應該像對待剛剛栽種的小樹苗一樣,細心澆灌,當發現他們彎曲了,生蟲了,就應該幫助他們把蟲除掉,把樹幹扳直。如果沒有這麼做,無論如何小樹苗也不可能長成一棵筆直如雲的參天大樹。
要讓他們能茁壯成長,就不能對生長過程中發生的彎曲忽視。要隨時糾正彎曲的部分。
要求與讚賞、懲罰是不同的。讚賞和懲罰出現在孩子的行為之後,是對孩子行為結果的評價,用以強化積極的行為和糾正消極的行為。而要求則出現在孩子的行為之前,是對孩子行為的期望和指導,用以確立行為目標。因此,要求具有導向性和先行性,這是要求與其他價值條件不同的地方。所以,在向孩子提要求時,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提出的要求要合乎情理,切實可行。家長向孩子提出要求時要慎重,要考慮孩子是否能夠接受、服從和執行。切忌過多、過濫、過高、過難。比如,有的家長平日不怎麼要求和教育子女,而當孩子做了錯事時,就開始數落孩子,與此同時像傾盆大雨一樣向孩子提出很多要求,使孩子不知所措。於是,他就幹脆不予理睬。你說你的,我做我的。這樣提要求不但使家長的期望成為泡影,而且給孩子留下父母的話可聽可不聽的印像,久而久之就會養成我行我素,不聽從教導的壞習慣。
家長提出要求的合理性還表現在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理解力和實際能力上。比如,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看到某些超常兒童3歲識了幾千字,也想讓自己的孩子識這麼多字,硬要求二三歲的孩子每天識上幾十個字,讓孩子一坐就是半小時、1小時。這是一種“拔苗助長”的做法,因為2~3歲的孩子無論從生理角度講還是從心理角度講,集中注意的時間超不過十幾分鍾。對這樣的要求,孩子出現抵觸情緒以至逆反心理就毫不足怪了。
又如有的家長要求七八歲的孩子“責己嚴、待人寬”,當孩子與別的孩子發生衝突時,讓孩子主動“認錯”、“道歉”,這也是很難做到的。一位心理學家說:“任何人,包括父母在內,所不能做到的一件事是去控製另外一個人的感情。”這話是值得深思的。家長在要求孩子做什麼或不做什麼時,應當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這個要求是否合理。
提出的要求要明確和具體。如果提出的要求含糊不清、模棱兩可,就會直接影響要求的執行、監督、檢查和效果。父母向孩子講述自己的願望時,要使用明白、清晰的語言,措辭不能有歧義,以防引起誤解,內容要明確和具體。“媽媽要你做個好孩子”、“要聽話”之類大而空泛,含糊不清的要求是無法落實的。
如果家長給孩子提的要求有一定難度,可以把這個要求分解為若幹個具體的要求,以利於孩子貫徹執行。例如,要求孩子認真做作業,就要與孩子具體商定操作步驟:先複習老師當天講過的內容,然後思考要做的題目,理解含義、要求,進而動手做題。如果有困難,可與家長討論,取得父母的幫助。這樣明確具體的要求,就有利於孩子的執行。
堅決執行要求,認真督促檢查。缺乏堅定性、不能始終如一地執行要求,是家長容易犯的錯誤,也是造成孩子不聽話的一個重要原因。要求孩子做的、而且是能夠做到的事,又講清楚了道理,就要堅決執行。改變或放棄合理的要求是父母軟弱無力的表現,它會助長孩子的違抗心理,養成拒絕父母訓導的壞習慣,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會降低。父母在對孩子提出要求後,要適時檢查要求的執行情況,發現問題,要及時采取措施。如果隻提要求而忽視檢查,所提要求就容易流於形式或落空,也不利於孩子養成認真負責的好習慣。檢查也是家長對要求負責任的表現。家長對要求負責任,孩子才能對要求負責任。
提要求時要尊重孩子的情感。家長在提要求時,注意滿足孩子的正當需求,尊重他的獨立人格,平等對待,給予關懷、體貼和溫暖,也有助於孩子積極執行家長的要求。
司馬光出生在一個世代讀書做官的人家,其父司馬池是一個很有才華、很有作為的人,他對司馬光從小就要求特別嚴格。
司馬光小時候特別聰明。有一次,幾個小朋友在院子裏玩耍,院子裏放著盛滿水的大缸。一個小朋友爬到缸沿上去玩,不小心掉到水缸裏。缸很深,小朋友掙紮著,上不來,其他小朋友拉也拉不上來。有的小朋友趕快跑著去喊大人,眼看那小朋友快被淹死了。這時,司馬光靈機一動,抄起一塊大石頭將水缸撞破,水從破缸流出來,小朋友得救了。大人們趕來,都稱讚司馬光很機靈。此事被時人畫成一幅《小兒擊甕圖》,廣泛地流傳開來。
司馬光聰明伶俐,誰見了誰誇。聽到人們都稱讚他,司馬光有點飄飄然了。
這一年秋天,院裏的核桃樹上長滿了核桃,司馬光和姐姐撿了一些掉在地上的核桃,在堂屋裏“乒乒乓乓”地砸開了。司馬光把剝出來的核桃仁放到嘴裏一嚼,立刻就吐了出來,一邊吐一邊喊:“真澀,真澀!”姐姐看到他那齜牙列嘴的樣子,禁不住笑了起來:“吃核桃仁要把外邊那層嫩皮剝掉!”司馬光按姐姐說的那樣去剝皮,可那層皮薄得很,實在不好剝。他用小手一點兒一點兒地摳,摳了半天也摳不下來。
這時候,正好一位使女進來送開水,她看見司馬光那費勁的樣子,覺得很好笑,就教給他說:“核桃皮這樣生摳不行,把核桃仁放在茶碗裏,用開水一泡,再稍微一搓,那皮就掉了。”司馬光按使女的方法一泡,果然很靈,核桃仁的皮輕輕一搓就掉了。司馬光特別高興。這時姐姐回到屋裏,看弟弟剝皮的方法很妙,就問他:“是誰教給你這個法子的?”司馬光神氣地說:“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呀!”姐姐笑了,誇弟弟說:“還是我小弟弟聰明!”
孩子們在外屋說話的聲音,早已傳進了坐在裏麵讀書的父親司馬池的耳朵裏。他已經覺察到司馬光近來有點兒驕傲,今天竟然還說起謊來,他不能不管了。於是,司馬池放下書,走到堂屋問司馬光:“父親問你,這法子是你自己想出來的嗎?”司馬光支支吾吾地說:“是……不是……”在父親嚴厲的目光下,司馬光把真實情況說了出來。父親對他說:“你們在堂屋裏說的話,我全都聽見了!一個人聰明是好事,但更要老實,不能說謊。說謊的人是最傻的,既害別人,又害自己,一個人不誠實,別人就不會相信你。失信於人,就沒有威信,讓別人看不起,將來也不會有什麼作為。父親不喜歡說謊的孩子,希望你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司馬光低著頭,向父親認了錯:“父親,是我錯了,我一定改。”
司馬池不僅在思想品德方麵嚴格要求司馬光,在讀書學習方麵也抓得很緊、很嚴。他要求司馬光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真正讀懂;還要求他讀書要有選擇,不能見什麼書都讀。為了開擴司馬光的眼界,他還帶司馬光到各地遊覽,參觀名勝古跡,大大地充實了司馬光的頭腦。
在父親的精心培育下,司馬光進步很快,剛剛20歲,便考中了進士。後來,在朝中做諫官,他忠於職守,經常給皇上提出很好的建議,勇敢地揭露貪官汙吏,以為官清正廉潔著稱。
心靈感悟:
擁有良好的品質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這種品質要從小加以培養。因此作為父母要從小加強對孩子良好品質的培養。
父親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
由於受到中國傳統的社會生活方式的影響,大家都認為母親在家照看孩子,父親在外工作養家,孩子的教育自然而然的落到了母親的頭上。殊不知,這種觀點對於現代社會是非常不合時宜的。現在的社會,性別不再是讓人固守在家的必要因素,越來越多的職業媽媽出現在我們的周圍,而居家爸爸也日漸增多。家庭結構發生了不小變化。
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對孩子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孩子的成長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母親讓孩子學會認真仔細,對任何事物都充滿愛心;父親讓孩子學會勇敢自信,麵對困難不輕易低頭。這些都是孩子應該具備的品質,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應該具備雙方的品質。
以往的教育,母親占了主導地位,對於女孩子來說或許具有優勢。但對於男孩子而言,或多或少會讓他們缺乏應有的男子氣概。而這種品質應該是父親教會他們的。現在的教育學家們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幼兒園裏出現了男“阿姨”,家裏有了男“保姆”,小學、中學裏男老師的比例也有了很大提高。這些都是非常有利的措施。
父親們也要注意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麵應該做的事情,盡到自己應有的責任。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人格健全的人。許多孩子都“希望爸爸能對我說或向我表明他真的愛我”。事實上,不少孩子甚至成年子女都希望父親能把對自己的愛表達出來。因為,愛的表達能賦予信心和勇氣。一位動力專家是從兒子說的話裏體驗到這一點的。一天,他給4歲的兒子買回一輛三輪腳踏車,安裝時一個討厭的螺栓怎麼也套不進螺母,他想不幹了,在旁邊一直看著的兒子突然充滿感情地說:“爸爸,我太愛你了!”不用說,這位父親一口氣把車裝好了。
不善言語表達的父親可以通過特殊的方法做到這一點,把愛意留在便箋上、卡片上或寫成字條貼在孩子用的抽屜麵上,或給孩子一些愛的暗示。
父親能給予孩子的兩樣最珍貴的東西,除了愛心,就是時間了。偏偏這兩樣,對男人們來說都不太容易“出手”。
美國一位作家蘇珊·傑克比在書中充滿溫馨地回憶“夏天午後,我跟著爸爸來到後院園子時,天南地北聊個不休,直到媽媽喊我們進屋吃晚飯”。她說:“爸爸從未對我說過:‘走開!讓我靜一會兒。’”
一位工作很忙,經常在外的父親隻要回家,總要抽空陪兒子玩個痛快。他的兒子回憶道:“對父親我記憶最深的就是和他一起打獵了,就獵技來說,他並不出色,但那是父子共度時光的一種方式,不一定要說很多話,一起在林子裏本身就夠迷人的了。”
由於父親引導孩子參與的遊戲往往較多是運動性、技術性和智能性的。父親較多以他們固有的男性特征,諸如獨立性、進取性、合作性、自信心等影響孩子。他們熱情、寬厚、敢於冒險、勇於堅持等特征,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模仿和學習。這就與孩子從母親的性別特征中得到諸如關心別人、同情心、溫和、善良等方麵的潛移默化結合起來,形成孩子較完善的人格基礎。
孩子經常從母親那裏學到語言、生活知識或物品用途等方麵的知識,而父親經常通過運動操作,諸如修理車輛、機械、使用工具、修整園林等活動,使孩子對動手操作更感興趣,這就激起兒童的探索精神、想象力、創造性以及求知欲望。有研究發現,父親與孩子交往的數量與孩子的智商有正相關(也就是交往數量越多,孩子的智商越高)。研究還發現,早期失去父愛的男孩,在認知模式上趨於女性化。
父親與孩子為伴往往能擴大孩子的社會活動範圍和社交內容,影響孩子的社交興趣和需要。這就有助於孩子積累社交經驗和社交技能。父親引導孩子遊戲,與之頻繁的交往,激起孩子的積極反應和興趣。這類交往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雙方更多以平等的、有來有往的方式進行,從而有助於孩子理解對方語言、體會對方感情,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在此期間,孩子不但學習了行為準則,而且懂得了許多社會交往技巧。
父親對於發展孩子的智力有著不容推卸的責任,隻是由於男人和女人的思維結構存在一些差異。一般說,男性的數學能力、識別方位的能力比較強,分析問題的條理性比較強,動手能力比較強,他們對事物比對人更動腦筋。女性在掌握語言、豐富詞彙、辨別概念、憑直覺迅速進入情況的能力都比男性強。她們一般情況下對人的認識更清楚,對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更敏感。
因此,在孩子的生長發育中,應當讓他接觸男女兩類思維結構。不管什麼原因造成的沒有父親的男孩或女孩或缺少父親影響的男孩或女孩,其數學能力都會受到極大影響。這類孩子非常需要男老師,尤其是數理化教師,否則很難培養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常,父親影響出現得越早,孩子的智力發展受到的影響就越大,孩子最容易受到傷害的年齡是一兩歲。其次看一下父親對孩子學習成就的影響。
父親在家庭中有威信,受尊重,這對上中小學的兒子的學習成績會產生良好影響,兒子會學習父親,做一個像父親那樣的有能力有知識有堅定信念的人。父親在家庭中粗暴、專橫、嚴厲,也會起完全相反的作用,兒子會產生恐懼感,失去自信心,不敢承擔風險。他們害怕學習中的困難,尤其怕數學和物理習題。看見那堆不可思議的作業,就像看見了不可思議的嚴厲的父親。父親對女兒的影響則比較複雜。特別是在父母都具有高等文化程度的家庭,女兒的學習成績主要受父親的影響。此外,女孩的學習成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關係。
那麼與隻受到母親單方教育的孩子相比,同時受到父母雙方教育的孩子跟他們之間有什麼差別呢?
受到父親參與教育的孩子要比父親沒有參與教育的孩子受教育程度高,而且成年後會得到更高的工資。而家庭中父母雙全,孩子的行為問題較少,而且在學校的成績會比較好。沒有和父親一起生活的男孩子,十幾歲就可能成為父親。如果家庭中有父親,而且父親和女兒關係融洽,父親參與孩子的教育,那麼,女兒就不太可能卷入早期的性活動中。
如果母親不能把孩子的興趣擴展到父親身上(或是單身母親對兒女的過分保護),那麼這種孩子在社會發展感覺上,可能會遇到嚴重障礙,對他們將來的社會生活都會帶來影響。而在婚姻不美滿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不具備合作精神。
父親有較多的機會可以體驗社會生活,可以知道社會製度的利弊,以及他們自己的國家甚至全世界的道德關係。他們的活動範圍顯然比女性的活動範圍大。因此,父親應該作為妻子和孩子們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顧問,像朋友一樣勸告妻子和孩子們,並且要細致耐心的告訴他們。
經常與父親身體接觸的孩子,比如說握手、擁抱等比較親密的動作,往往熱情、開朗、大方,富有責任心。這些話雖有些戲劇性,但道出了父親的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父親的教育對於孩子來講是不可缺少的,因為父親身上具備陽剛之氣,豁達胸懷,豪爽性格,父親的教育特點往往比較大氣,偏於寬鬆又不失原則,抓大放小,該嚴則嚴,該放手則放手。而父親的這些“教育特征”是母親身上所沒有的,同時父親的這些特點又是孩子成長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元素。如果缺少父親的教育,打個比方說,就像孩子缺鈣一樣精神營養不良。因此,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可以說,缺少父親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對於孩子來說,再好的母親都不能代替父親的作用。所以,作為父親,應該充分認識自己對孩子教育的重要影響力,應該盡可能的利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關注、教育自己的孩子。盡到一個做父親應盡的責任,給孩子一個平衡完整的成長空間。
對任何一個孩子來說,父親代表力量和智慧。他們從父親身上看到自己心目中的男人典範,學到對待女人的態度。父親的加入賦予行動更豐富的內涵和更深遠的意義。
父親從小就是大多數孩子模仿和崇拜的對象。因此,父親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容易被孩子“複製”。
父親能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好的榜樣,這是無聲的語言,是最有說服力的教育。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威信就高,才能取得教育者的資格。如果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並不做,也不準備做,那麼就沒有威信,不具備教育者的資格,就沒有教育的主動權,教育效果肯定不好。
朱慶瀾先生說:“無論什麼教育,教育人(即教育者)要將自身做個樣子給孩子看,不能以為隻憑一個口,隨便說個道理,孩子就會信的。”特別是在家庭裏,“做父母的,一天到晚同兒女在一起,一舉一動,兒女都把你監管著。比如教兒女不要吸煙,父親就不能吸煙,如果父親吸了煙,不但叫孩子疑心”,還“從此不信任父母的話”,“看不起父母”,“做出不服父母,不孝父母的事”。
因此,他要求做父母的,“要禁止兒女不要做哪件事,總要自己先不去做;要教兒女做哪樣事,總要自己先去做。”朱慶瀾先生把父親的以身作則看作是家庭教育的“根本道理”,“根本方法”,並且斷言:“根本法一錯,什麼教法都是無效的。”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經告誡做父母的說:“你們自身的行為在教育上具有決定意義。不要認為隻有你們同兒童談話,或教導兒童、吩咐兒童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兒童。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在教育著孩子。你們怎樣穿衣服,怎樣跟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別人,你們怎樣表示歡迎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敵人,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些對兒童都有很大的意義。”
馬卡連柯認為:“父母對自己的要求,父母對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對自己一舉一動的檢點,這正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
孩子在啟蒙時期,模仿能力很強,可塑性大,父親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父親在孩子眼中是堅強而完美的印象,他們去迎接以後生活挑戰的勇氣,大部分是從父親身上學來的。
1980年以總分第一名考取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施展,他的父母都是浙江省鎮海縣社辦鞋帶廠的工人,然而施展的父親施文虎每天在勞累疲倦之餘,晚上在燈下看書學習,從小學的算術到初中的代數、幾何,他邊學邊做習題,父親的行為自然而然地感染了兒子,他也學父親的樣子捧書閱讀。盡管施家地處偏僻,家庭物質條件差,但父親卻在默默中養成獨生子愛看書、愛學習的好習慣。
古人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但是也有過其身正,雖令不行的例子:
晉朝太守劉子真,自幼家境貧寒,勤勞刻苦,養成了良好品性,人稱“清身潔己,行無瑕玷。”後來,劉子真做了大官,仍能夠保持這種艱苦作風,有人譏笑他寒酸,他也毫不介意。
但是,奇怪的是,他的兒子劉夏的品行卻不好,竟屢次因貪汙受賄而受到製裁。劉子真也因此受牽連,而被朝廷罷官。
鄉人們禁不住問劉子真:“您高行一世,兒子卻這樣,為什麼不好好教育他,使他知錯能改呢?”劉子真無可奈何地慨歎道:“我的行為他已親眼目睹,卻不能繼承。既然如此,跟他講道理又有什麼用呢?”
劉子真的回答聽來似有理,但實際上卻有推卸責任之嫌。言傳身教是一對孿生姐妹,父親不僅要身教,也要言傳,讓孩子懂得為什麼這樣做的道理,身教也才會徹底實施,這樣的父親才是一位成功的父親。
父親對孩子進行教育時,不但要身體力行,還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將言傳與身教結合起來。
父親還要盡量充分利用家庭氛圍,讓孩子建立健康的觀念。
比如,父親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對異性有健康的觀念,那麼就應教會他學會尊敬婦女。在這方麵,父親是兒子的最好範例。
在日常生活中,兒子會從父親對待母親的態度中受到影響。他對婦女的評價便以父親做標準。假如父親因為母親是婦女便看不起她,那麼兒子也將學會看不起婦女。總之,在孩子未長大成人之前,父親在他心目中是唯一權威,他會毫無保留地跟父親學。
孩子的路還很長很長,父親要做的還很多很多。要讓孩子形成一個完整健康的人格,父親的作用是絕對不可忽視,也是絕對不可估量的。事實證明,從三四歲開始,孩子已經逐步認識到“媽媽好,爸爸也好”的真正內涵。既然如此,別讓你的父愛停滯在心底,適時付諸行動吧,讓自己的孩子在父愛和母愛的共同沐浴下,健康茁壯地成長。
心靈感悟:
言傳身教是父親教育子女、同時又是檢點自己的好方式,它可以時刻提醒父親們每一個行為、每一句言語都將成為孩子學習的對象,為讓孩子的行為語言朝著良性方向發展,做父親的切不可對自己的言行掉以輕心。
對孩子的承諾一定要兌現
重承諾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對教育孩子也同樣適用。在教育孩子時,如果你認為他年齡小可以馬馬虎虎地對付,那你就錯了,你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地刻在孩子的腦海裏,而且他會隨時翻出來照著做。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孩子言行不一,在痛心疾首時,回想一下自己以往的言行就可以得出結論,因為孩子的行為都來自於你的言傳身教。
不管是對大人還是對小孩,諾言都是最重要的。它是一個人道德的體現。一對不守承諾的父母是教育不出一個信守承諾的孩子的。因為孩子會從平時父母的言行中,按照父母的行為模式來生活。在孩子小的時候,或許不懂得真正的道理,但他們總有一天會長大,到那個時候,小時候養成的不好習慣是很難改正的。到那個時候,做父母的再後悔就來不及了。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師長和社會的價值觀念,以及他們教育小孩的態度,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做父母的都要注意這一係類的問題,以及可能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很多父母可能認為,跟自己的孩子,難道還能不講“信用”?其實,說起來比較容易,做到卻並非易事。不少父母都是對孩子許下了很多諾言,但是,真正能實現的卻很少。
做父母的要講究誠信,既然答應了孩子,就要信守承諾,說到做到,否則,就很難和孩子溝通。“誠信”是一本通行證,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同樣需要父母堅守誠信的態度。“許諾”,是獎勵的一種方法,能對孩子起鼓勁、促進和教育的作用,但許諾的分寸如果掌握不好,適得其反,就會帶來不良後果,因此,家長對孩子一定要慎許諾言。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對孩子的許諾必須慎重、實在,讓孩子產生奮發向上的動力,促進其更好地完成任務。家長在許諾前要慎重考慮:該不該對孩子許諾,許諾後能不能兌現,這個許諾對孩子有沒有益等。
許多家長都認為孩子還小,什麼也不懂,哄過一時就行。其實,不負責任的哄騙也許起初還奏效,但久而久之,孩子便會識破這一伎倆,隨著被大人欺騙次數的增多,家長的信任度也越來越低。家長的哄騙行為不但讓孩子學會了向別人撒謊,更重要的是還會因此對家長失去信任。
因為孩子對大人說的話是一向當真的。否則,久而久之,孩子會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並認為說了話可以不算數,慢慢地他們也會學著這樣做。對孩子講誠信的言行要及時表揚和鼓勵,這是正麵告訴了他們,這樣做是對的。如果發現孩子撒謊,切忌不問情由的懲罰孩子。這樣會適得其反,讓他們學會更加巧妙的撒謊。常聽家長抱怨孩子言行不一:說一個樣,做一個樣;當麵一個樣,背後又是一個樣。要知道,孩子是好模仿、易暗示的,家長的行為對其影響十分重要,如果自己本身言行不一,不履行承諾,孩子又怎麼會講誠信呢?訓子千遍不如培養一個習慣,家庭是習慣的學校,家長就是習慣的老師。
當孩子出現撒謊行為時,家長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來處理孩子的撒謊問題,讓說真話的孩子得到鼓勵,說假話的孩子受到懲罰,並持之以恒,孩子也就會逐步養成誠信的好習慣。
父母在向孩子許諾之前一定要三思,不能言而無信,答應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如果兌現不了,應及時給孩子解釋,向孩子道歉,並作自我批評,讓孩子從內心理解和原諒父母,事後父母應設法兌現自己的承諾。因為孩子對大人說的話是一向當真的。否則,久而久之,孩子會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並認為說了話可以不算數,慢慢地他們也會學著這樣做。 我們從小就聽過“一諾千金”這個詞,知道許下的諾言都應該盡力實現。因此,家長不應該隨意對孩子許承諾,一定要三思而後說,答應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真正做到言而有信;如果因為種種原因兌現不了,也應及時向孩子解釋、道歉,讓孩子從內心理解和原諒父母。
父母要得到孩子的信任,就必須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任,這不僅是做到誠信的問題,還是在孩子麵前起到言傳身教的意義。如果父母都無法做到信守諾言,孩子也會跟著學會不講信用。這恐怕不是父母所希望的。
例如,你計劃周末帶孩子去爺爺奶奶家,但是孩子已經答應了周末去小朋友家玩,那麼就父母就應該尊重孩子和小夥伴的有約在先,不可以強迫孩子服從父母的安排對他人爽約。
有位年輕的媽媽在孩子沒出生時她就看了許多教育書籍,感受最深的就是不能太嬌慣孩子,不能讓孩子太任性。
孩子出生後,她果然堅持原則,不管孩子怎樣哭鬧,她都始終如一。但時間一長,她發現嚴格要求的結果是兒子脾氣特別倔。
到了周末,她本來答應孩子到動物園去玩,誰知通知臨時領導她去加班,她隻好對孩子說不能去了。兒子卻不理解,又哭又鬧,讓她大為生氣。
她說她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這樣無理取鬧。
其實,這不是孩子無理取鬧,而是媽媽言而無信,卻又不肯給孩子一個能接受的解釋。
父母們往往會很輕易地向孩子承諾一些東西,而不去考慮可能出現的情況,於是當情況發生變化時,父母便把孩子的不理解看成是任性,卻不去想是自己失信在前。曆史上一直流傳著曾子為了對孩子信守諾言而殺豬的故事,可是一代一代的父母仍然以種種理由失信於自己的孩子。
其實我們可以這樣對孩子說:“寶貝,媽媽想請你原諒一件事,今天的動物園去不成了,因為媽媽得去加班,你幫媽媽想一想,怎樣彌補一下。”
這樣一來,孩子心裏就會舒服多了,他比較容易接受這個說法,轉而去想彌補的方法。
墨西哥總統福克斯以誠實守信的品德而受到國人的尊重,他一生做人的原則就是兩個字:誠實。正是這樣的人格品質,使他從一個普通的推銷員成為一個國家的總統。
一次,福克斯受邀到一所大學演講,一個學生問他:“政壇曆來充滿欺詐,在你從政的經曆中有沒有撒過謊?”
福克斯說:“不,從來沒有。”
大學生在下麵竊竊私語,有的還輕聲笑出來,因為每一個政客都會這樣表白。他們總是發誓,說自己從來沒有撒謊。
福克斯並不氣惱,他對大學生說:“孩子們,在這個社會上,也許我很難證明自己是個誠實的人,但是你們應該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有誠實,它永遠都在我們的周圍。我想講一個故事,也許你們聽過就忘了,但是這個故事對我卻很有意義。”
有一位父親是一個農場主。有一天,他覺得園中的那座亭子已經太破舊了,就安排工人們準備將它拆掉。他的兒子對拆亭子這件事很感興趣,於是對父親說:“爸爸,我想看看你們怎麼拆掉這座亭子,等我從寄宿學校放假回來再拆好嗎?”
父親答應了。
可是,等孩子走後,工人們很快就把亭子拆掉了。
孩子放假回來後,發現舊亭子已經不見了。他悶悶不樂地對父親說:“爸爸,你對我撒謊了。”
父親驚異地看著孩子。孩子繼續說:“你說過的,那座舊亭子要等我回來再拆。”父親說:“孩子,爸爸錯了,我應該兌現。”這位父親重新召來工人,讓他們按照舊亭子的模樣在原來的地方再造一座亭子。亭子造好後,他將孩子叫來,然後對工人們說:“現在,請你們把它拆掉。”——福克斯說,我認識這位父親,他並不富有,但是他卻在孩子麵前實現了自己的承諾。
學生們聽後問到:“請問這位父親叫什麼名字?我們希望認識他。”福克斯說:“他已經過世了,但是他的兒子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