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不對的孩子——方 法(3 / 3)

有一次,艾森豪威爾的二哥埃德加瞞著父母在當地一位醫生那兒工作了數月之久,並且得到了一些報酬,對家裏則說在認真上學。父親知道這件事後,埃德加挨了一頓鞭子。

艾森豪威爾的父母一方麵用嚴格的家規來要求孩子,隨時糾正他們的各種錯誤,以利他們健康成長;另一方麵,他們也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好榜樣,實行一貫性的示範教育。父親平時沒有興趣也沒有時間對兒子們進行空洞的說教,他隻是以自己的行動來鼓勵兒子們勤奮上進,在困難麵前不屈不撓。

艾森豪威爾的母親個性沉著、矜持,除了操持家務外,她還騰出時間來幫助更加困難的人。

父母的言行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們明白了隻有依靠艱苦的勞動,才能改變和創造生活。同時,也形成了他們善於待人接物、團結助人的高尚品行。

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自律原則和進取心,在小時候,父母就培養他們的勞動習慣。

他們家住宅旁有一塊空地,春天全家人在那裏種上蔬菜。等到收獲時,幾個孩子就用小車把菜運到城裏去賣,用所得的錢買衣服和生活用品。

父母雖然管教孩子很嚴,但在孩子做出重要人生決定時,從不向他們施加壓力,而是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

有一次,正上小學的艾森豪威爾膝蓋受傷了,由於處理不及時,傷口發炎,腿部腫得很粗,劇烈的疼痛使他站不起來。醫生診斷為血中毒,要截肢才能保存性命。艾森豪威爾斷然拒絕截肢手術。父親對醫生說:我們不能代替兒子做決定,隻得寄希望於奇跡出現。後來果然出現了奇跡,他的腿完全康複了。

孩子終有一天會長大,要獨自麵對生活。從小就讓孩子接觸到真實的生活,體會到生活的不易,這不僅對他們的身體成長有很大幫助,也對他們心靈的成長有很大的積極作用。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這才是每一個父母所期待的。

心靈感悟:

孩子應該有自己的選擇權。隻有這樣,孩子才能有更高的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才能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以堅定的自信心去克服困難,適應生活,改變生活,創造生活。

舍得對孩子放手

讓孩子學會獨立,就需要父母們要放開手,讓他們自由自在的走。不要害怕孩子會摔倒,不要害怕孩子會受傷,讓堅強進駐到孩子們幼小的心裏。

獨立,就是一個個體區別於其他的個體而存在,他有自己的思想、觀點、看法、為人方式和處世準則。每個人都渴望獨立,從古至今無數人為了獨立、為了自由艱苦奮鬥,因為獨立意味著一個真實的個體的存在,這種存在完全是由自我決定的,是不附屬於任何人的。不能獨立自主的人是可悲的,是喪失自我的悲劇性人物,這樣的人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更不要說取得成功了。培養獨立自主的特性應該從孩子時期開始,這就對父母提出了要求。

要想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父母們就要鬆開那雙保護孩子的手。首先,父母應該舍得對孩子放手,給孩子走到外邊、走出父母的“掌心”的機會;其次,父母應該讓孩子學著自己去生活,讓他們在實實在在的生活中找到自我;第三步,應該讓孩子學會自主,在有困難的情況下依靠自己的才幹和能力妥善解決;第四步,要培養孩子自控的能力,因為控製不了自我的人,總會因一些小事而失去很多;第五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思考是孩子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途徑,沒有思考就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也就無法獨立;第六步,培養孩子自我安排時間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夠科學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就會為自己的日常活動提出獨立的、不依附於父母或其他人的規則或標準,這樣的孩子就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了。

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需要有一個寬鬆的、開放的、積極的環境,需要在父母的熱切期望和等待中來引導孩子的成長。孩子的發展,要遵循天性,不能任意抹殺孩子的創造欲望和玩樂心態,要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要讓孩子自由地發展。

孩子的成長不僅包括他身體增長,更主要的是他的語言、精神、氣質、思想以及為人處事能力的提高和發展。可為了使孩子的成長迅速一些,許多父母往往采取一些過於積極的教育措施,例如請家教、報特長班等等,根本無視孩子的興趣所在。

不可否認,孩子多掌握點知識,多學點本領,本沒有什麼壞處,但關鍵是要孩子自己願意。否則,隻能適得其反,不但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願望發展,還可能極大挫傷孩子的積極性。這是得不償失的。

父母指導孩子太多,關注孩子太多,或者采用的強製措施和管束太嚴格,都會不利於孩子自由、健康、快樂的發展。所以,對於孩子的發展一定要因人而異,一定要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

不要剝奪了孩子思考的權利。父母強詞奪理,以個人威嚴來壓服孩子,還有一個非常不好的後果。有的孩子天性軟弱一點,平時懼怕父母。所以父母說什麼都乖乖聽從,而自己從不考慮對錯好壞,這樣的孩子將來很難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多半是成為毫無主見的人,或是個性極端的人。

“媽媽的話你也不聽嗎?”這樣的話,就是說“媽媽的話必須絕對服從,沒有道理可講”,暗含的意思是“除了聽我的,不要再想這想那”。好吧,有的孩子就真的唯父母之命是從,為了不惹父母發怒,就一切照辦吧。

父母可以用這種手段把孩子培養為“聽話的孩子”,但同時也是培養了一個沒有主見、沒有判斷能力,甚至唯唯諾諾的人。

麵對父母的這種不講道理,孩子有時會忍不住加以反駁,因為他有他的想法。這是好事。父母明智的做法是認真聽聽孩子的意見,給予適當的評價,然後再耐心地講明自己的理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將自己的想法和父母的理由加以對比,能領悟到一些是非對錯,這是非常重要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自由發展的空間對於孩子是十分必要的。想要讓自己的孩子有所成就,那麼就放開那雙束縛他們自由天性的雙手吧,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發展,尋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不是按照父母為他們指定的生活路線來生存。這樣,孩子們才更有可能成為一個有個性的、成功的人。

歹賓德拉納德·泰戈爾,出生於印度,是著名作家、詩人、藝術家。

泰戈爾在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詩人,文、史、哲、藝、政、經等,他幾乎樣樣精通。其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熱情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深受人民群眾喜愛。曾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外國出版發行。

泰戈爾一生碩果累累,他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和大量文史著作,並創作了1500多幅畫,還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歌曲。

泰戈爾的家族是印度一個古老的貴族世家,在種族製度中屬於最高貴的婆羅門種姓。父親代溫德納特是位生活簡樸、純潔的智人和隱者,在社會上被尊稱為“大仙”。他讚成孟加拉的文化啟蒙運動,支持社會改革,對吠陀和奧義書都深有研究,是個哲學家和宗教改革家。

他對子女的管教很得法,兒子泰戈爾的智慧和個性的發展深受父親的影響。

泰戈爾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的飯菜同珍饈佳肴無法同日而語。今天的孩子將會譏笑我們的穿著。在不滿十歲時,不論任何情況下都不許我們穿鞋襪。冬季在襯衫外最多加上一件棉背心。

那時我們從來沒想過,我們的吃穿是很差的……我們隻要獲得一點東西,就會感到心滿意足。從果皮到果肉,我們從來舍不得扔掉一星半點。今天家境富裕的孩子所獲得的食物,多半沒有被消化而給糟蹋掉了。”

泰戈爾很慶幸自己的成長命運,他不僅避開了因長輩的溺愛而變壞的危險,反而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強健的體魄。

他在《我的童年》中寫道:“我一點也不比那些亂吃硬塞的孩子瘦弱,而且可以說更有力氣……我把衣服、甚至鞋襪都浸濕,也不會傷風感冒。秋晚,我躺在露天的陽台上過夜。”

泰戈爾建議那些想使自己孩子身體好的父母,都能像自己父親一樣,不用任何方式來寵愛孩子。對此,他幽默地說:“這樣做不但給你節省了夥食費,還節省了請醫生的錢。”

代溫德納特也從不幹涉子女的自由。

泰戈爾在《回憶錄》中寫道:“父親一生不幹涉我們的自由,有幾次我的作為違背了他的情感和理念,他隻要稍加暗示,就可以製止住的,但他沒有這樣做。他認為,內心禁忌的力量未產生之前,最好還是等待,消極地接受某種意見,是不會使人痛快的。”

他深知,沒有愛而單純地執行命令是虛假的。他懂得真理的道路迷失了,還可以複得,但用外力強迫一個人或使一個人盲目地接受真理,最後倒會阻礙他走上真理的道路。”

父親還有意識地廣泛地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生活的條件和機會。

在泰戈爾12歲那年,父親為他主持了成人儀式。儀式結束後,代溫德納特問兒子是否願意跟他一起去喜馬拉雅山旅遊。泰戈爾高興得幾乎要跳起來。他當然願意!

在桑地尼克那些日子裏,代溫德納特為在孩子身上喚起自信和責任感,讓他掌握錢財,計劃每天的生活開銷。

旅行到阿默爾特薩爾時,父子倆又逗留了更多的日子。這裏的人是有神論者,他們的宗教教義強調一元神梵天的基本精神和人的友愛。父親定期帶泰戈爾去廟裏吟唱頌神曲。這一活動大大豐富和陶冶了泰戈爾的情操,令他終身難忘。他們遊覽了許多名勝古跡,後來進入喜馬拉雅山區。大自然的美使小泰戈爾陶醉了。

在這裏,泰戈爾開始了他心曠神怡的山居生活。每天破曉前,父親身裹紅披巾,手執油燈,來床前叫醒泰戈爾,與他一塊背誦梵文頌詞,然後父子倆到山間林中做逍遙遊。回來後,父親教他一小時英文,然後跳進冰冷的水中沐浴。下午仍是讀書散步。傍晚,父子倆在屋外平地上促膝而坐,兒子給父親唱自己喜歡的頌神曲,父親給兒子講述初級天文知識。

泰戈爾與父親一起度過的四個月的野外旅遊生活,是他童年時代最幸福快樂的日子,也是他一生最有價值的感受。

每當憶及此事,他總是十分感激父親,是父親使他認識了生命的真諦。

心靈感悟: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泰戈爾的父親正是這樣培養了他的兒子攀越山峰、遊覽勝跡、長途跋涉、頌詩讀書,這對於一個文學家的幼年來說,其意義不但是一段快樂奇妙的時光,更是一種受益匪淺的經曆。這對泰戈爾日後的發展,無疑具有基礎性的培養作用。

培養孩子的自立

有些孩子自立能力差,總是丟三拉四、責任心不強、被動,做什麼事情都要家長督促,這些不良習慣的危害在入小學後更為突出。其表現如:早上起床叫不起來,吃飯慢,食欲不好,自製力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速度慢,磨蹭。他們一般智商較高,但成績不十分理想。管吧,太花時間;不管吧,他會做得更差,家長非常苦惱。

究其原因,主要是從小照顧過多,家長包辦的太多,孩子所感受的幾乎都是“現成”的,用不著去“操心”。要讓孩子自立,最好的方法是,把孩子當做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而不能僅僅看作是附庸和照顧的對象。應該充分相信,孩子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比如,家長可以故意給孩子一個不完整的答案,讓孩子自己用腦袋去想,得出圓滿的答案,也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表示自己解決不了,讓孩子幫忙。這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之中,自然而然地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讓孩子用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即使明知孩子想講什麼,也不要先說出來,不要替孩子表達。少說這樣的話“你是想……?”,“你是要……?”,“你去……”等等,避免讓孩子隻說“對”、“是”、“好”這樣的話。

逐漸改變孩子的依賴心理。給予孩子工作或角色,賦予他責任,完成後要鼓勵。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會因責任感而引發出不靠他人而自己解決問題的欲望。

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時,一定將孩子介紹給客人,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產生自立的意識。

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例如,讓孩子自己有一套隨身用品,並讓他自己管理,父母可以采取間接的方式去幫助孩子。這與自我意識的形成有很大的關係。

有計劃有準備的將孩子交給他人照料一段時間。孩子離開父母和熟悉的環境,必須努力的配合並適應他人家中的生活習慣,有時為了達成自己的要求,還得費心去說明或是說服,這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非常有用。

但習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長自己必須做個有心人,製定計劃,持之以恒。

在瑞典,孩子出生後很少被父母抱在懷裏,在家裏一般是放在小床上,出門放在小車上,會走的自己走,哭了也不會抱,小孩子從不與父母同睡。

在德國,1歲左右開始學走路,搖搖晃晃地艱難前進,跌倒了爬起來,再跌倒再爬起來,基本上沒有賴在地上大哭不止,非要大人扶起來不可的情況。美國中學生有一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上大學要靠打工自己掙學費,在美國新罕布什有77%的高中生打工。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孩子還在熱被窩熟睡時,美國孩子已經挨家送報紙了。

其實孩子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脆弱,孩子其實可以做很多事情,隻是因為父母的溺愛,而剝奪了他們自立的能力。事實證明,父母包辦代替越多,孩子的依賴性越強。

應該大膽地放手讓孩子去實踐,給孩子積累經驗的機會。經驗長見識,實踐出能力,良好的自理習慣、自理能力隻有在不斷的、長期的實踐鍛煉中才能逐步培養起來。

人的幸福與環境是密切相關的,但如果一個人的幸福完全依賴於環境與他人的關係、工作的成功與否等,這個人注定是不會幸福的。道理很簡單,我們身處其中的環境不是圍繞著某一個人的需求而運轉的,這是大家的社會,體現著不同成員的利益,沒有人會被環境選為寵兒,得到全心全意的照顧。過於依賴就會產生極度的失望。因此父母從孩子幼年時就應鼓勵他逐漸創造出獨立的自在世界,在情感與行為上都能達到自立。

5個月的帕蒂是父母的第一個孩子,而且是母親到了35歲才得到的寶貝。為了帕蒂,父母做了精心的準備,家裏請了阿姨、母親辭去工作在家裏照顧帕蒂。阿姨、母親圍著帕蒂團團轉。隻要帕蒂一有哭聲,兩個人中必有一個到小床邊來探視。漸漸地帕蒂養成了習慣,隻要床邊沒有人探視她,就會發很大脾氣,拚命踢,拚命叫,有時臉都會叫得發紫。等到床邊出現了大人關切的麵容,帕蒂便會很滿意地笑一笑,仰著頭看床上吊的玩具,伸出手去碰一碰,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一樣。媽媽不禁很奇怪,好好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呢?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舒服啊?

媽媽希望帕蒂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但她卻不知道這樣費盡心思地哄帕蒂開心恰恰破壞了帕蒂成為真正幸福的人的基礎。

因此,青少年不僅應學會行為上的獨立,發展各種能力,能夠照顧自己,繼而照顧他人,同時還應學會情感與精神上的自立。成為一個幸福的人的基本要求是有一個完整的個性,而這種完整個性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夠有相對獨立的情感世界。一個幼兒對成人無論在情感上還是物質上都有很大的依賴性,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但這不等於說做父母的在這一階段就可以忽視對其情感獨立性的培養,相反在任何可能的地方,父母都應有意地幫助孩子認識到獨立的需要,鼓勵她建立起自己的情感世界。

在美國,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那裏的孩子從小睡小床,稍大後單獨一間,從沒聽說過孩子與父母睡在一起。在孩子日常事務的處理上,父母隻幫助孩子做一些在當時的年齡上還無法做到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盡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小培養孩子對自己負責任的潛意識。他們也很少給孩子多餘的錢。他們認為,父母的錢財不是給孩子們的,孩子要富有,需要自己勞動,自己奮鬥。所以,美國的很多孩子從小就養成了“花父母錢是恥辱,自己掙錢方為榮”的觀念。他們小小年紀便擦汽車,掃院子,送報紙,幹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在美國,18歲以上的青少年,都是靠自己掙錢來讀書。

帕蒂的父母為她營造了一個被關懷所籠罩的世界,但這個世界卻是一個缺乏機會的環境。父母在用自己的一切努力去“剝奪”她成長的機會。帕蒂被困在愛織成的網絡中,她的喜怒哀樂都依仗於家人的反應。沒有成人的關注,她就不高興,不知怎樣使自己愉快起來。5個月的孩子的確沒有太多的事情可做,但有一件事可以學習的就是如何自娛,觀察四周的物體、靜聽美妙的音樂、觸摸堆在床上的玩具與娃娃,這是一個學會自娛,最終達到情感上自立的過程,也是一個觀察與認識這個世界,對其形成自己的觀念的過程。

幼兒希望時常看到父母親切的目光和受到愛撫,他們用哭泣來要求父母提供這些滿足。聽著孩子在哭聲中表達出渴望而無動於衷是困難的,然而父母應當用拒絕讓孩子逐漸學會照顧自己。想到隻有這樣才能使孩子成長為能使自己幸福的人,父母應當“狠”下心來。隻有這樣的孩子才能懂得真正幸福是不能依靠別人的注意得到的,它產生於自立的活動中。

3歲的克裏斯在一旁看著媽媽插花,玻璃花瓶的底部要鋪上一層人造石做裝飾。“媽媽,我來幫你。”克裏斯抓起了一把小石子。“不,你會把花瓶打壞的,在旁邊看媽媽擺,好嗎?”“我不會打破花瓶的。”克裏斯仍要繼續,媽媽一下抓住了他的手:“到樓上去玩玩具,不然媽媽要生氣了。”克裏斯沒趣地離開了客廳。

孩子們一降生到這個世上,就充滿了強烈的參與欲望,希望能加入到這個社會中,同別人一樣能夠做許多事,這是孩子尋求自立的重要過程。這種欲望便是學習的動力,是一種可貴的探索精神。克裏斯主動要求幫忙是這種精神的表現,媽媽應當表示歡迎,並用有信心的態度來鼓勵他。與自信心比起來,一個玻璃花瓶的價值是十分有限的。當然我們應當給予一定的指導,避免打破花瓶。例如說:“一個一個地放,不要丟進去,輕輕的,這樣瓶子就不會被打破了。”

克裏斯受到這樣的鼓勵一定很高興,在這樣一點一滴的實踐中,他的自信心就會逐步成長起來。

父母應不斷地培養孩子們的獨立自主能力。他們應當在孩子一出生時就開始這樣做,並持續到他們成人為止。生育一個孩子是十月懷胎的事,而培養一個孩子將會用一生的精力。在孩子生長的每一時刻,父母都要向孩子灌注必要的養分,適時地鼓勵孩子是父母給孩子增加信心和信念的一種有效方式。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會茁壯成長,應當用這種態度去解決和處理兒童成長時期的每一個問題。

心靈感悟:

孩子需要鼓勵,需要父母盡全力幫助他們發展和保持這種勇氣。

玩是孩子的天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在孩子的學習中融入娛樂,必然會事半功倍。孩子在快樂的時候,最易於開放思維,接受新的事物。

現在很多孩子被管得幾乎沒有了自己的空間,上學被學校管起來了,回家父母接著管,孩子永遠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玩也是家長帶著玩,購物也是家長帶著購物,星期天也是跟大人呆在一塊兒。

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孩子在適應環境中得到自然的發展。為了使孩子能玩出名堂,玩出趣味,在玩中求知,在玩中益智,家長既要讓孩子擁有玩的權利,也應對孩子的玩予以必要的指導,啟發孩子領悟玩的價值,在玩中感受多彩的生活,開拓孩子的視野,增強孩子學習的興趣,使孩子感到自己的生活快樂而有趣。

現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最大的遺憾是想玩不讓玩,要玩不會玩。有不少家長就是在童年時代玩著過來的,如今一旦成了父母,竟把“玩”與孩子的學習對立起來,以為玩會弄髒衣服,會影響學習……

總之,孩子從他背上書包的那天起,玩的機會就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

孩子一生下來,就開始通過玩來了解世界。玩,不僅有助於拓展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可以培養他們堅強的毅力和互助精神,增加他們與人交往的機會,以及學會理解他人、控製自己的本領。

有這麼一對年輕夫婦,總是埋怨孩子笨,腦子慢,學習成績不好,懷疑孩子心理不正常,為此帶著孩子去請教一位專家。誰知這位專家和孩子交談後,給其父母開了這樣一個家教偏方:“一張笑臉,兩句鼓勵,三分野餐,須在草地、河邊、陽光照耀下全家一起食用。‘藥’不分劑數,周六、周日常用。”聽起來有些疑惑,但說明這些平常父母該做到的事情都沒有對孩子做。

原來這位專家和那個10歲的小男孩交談了一個多小時,發現孩子頭腦清晰,反應靈敏,用詞準確,壓根兒看不出孩子有什麼不正常。孩子向專家吐露:“我每天的生活很枯燥、乏味,早上吃完飯就上學,放學回家吃完飯寫作業,然後睡覺。星期六還得去補習學校上課,有空還要練吹小號。好不容易爸媽說帶我出去玩一天,爸爸又說有事。我現在就想玩。”他還悄悄告訴專家:“你別跟爸媽說,我特想看動畫片,爸媽一回家就打開電視看股市行情,不讓我看。”根據孩子的訴說專家得出結論:孩子一切都很正常,不正常的反倒是孩子的父母,於是為他的父母開出了上述家教偏方。

父母對孩子的孩子學習都很重視,一遇到孩子貪玩,便嚴字當先。孰不知,玩是孩子的天性,世間有些發明創造就是天真的孩子玩出來的。

1821年,德國一個小女孩拿木梳在家門口玩,無意中把兩張紙片一上一下貼在木梳上,然後放在嘴邊輕輕一吹,竟然發出“嗚哩嗚哩”的聲音。這時一位音樂家正好路過,興致勃勃地觀看了這個小女孩的傑作,並按小女孩的木梳和中國古代的發音及羅馬笛的發音吹奏原理,用象牙製作了世界上第一隻口琴。

16世紀末,荷蘭的一位眼鏡商,他有一個聰明好動的孩子,很頑皮。這個孩子經常到磨鏡房玩耍。一天他和磨鏡片的工人一起玩鏡片遊戲,他把近視鏡片和老花鏡鏡片放在一起,想看看鏡片的變化。他一會兒拉開一點距離,一會兒又放近一點。當他一前一後舉起鏡片向前望時,不由得驚奇地大叫起來。原來,透過兩層鏡片,遠處的景物被拉在近前了。眼鏡商人從兒子的遊戲中發現了鏡片的奧妙,望遠鏡就這樣發明了。

不讓孩子玩,等於在泯滅他們的天性,也讓孩子失去了創造的驅動力,一切創造發明都無從談起。這一點往往是父母容易忽視的。

其實,在玩的過程中我們能發現孩子特殊的才能和天賦,如果能夠因勢利導地培養、強化這種興趣,就可以培養出孩子特殊的才能,使孩子在某些方麵有所突破,做出特殊的貢獻。如英國的偉大的數學物理學家麥克斯,他在數學方麵的天賦就是他的父親發現和培養出來的。有一次,他偶然發現兒子畫的畫很特別,引起了他的注意。兒子畫了一個插菊花的花瓶,但是所有的菊花和圖形都是由幾何圖形組成的菊花朵,大小不一樣的三角形的葉片,它們的形狀搭配得非常巧妙。父親非常驚異地發現兒子對幾何圖形的控製能力,繼而不斷地啟發引導,使他很快對數學入迷,後來就成為了一代傑出的數學物理學家。

玩,是一種主動學習的態度,玩可以培養動手能力,可以啟發興趣愛好,還可以從玩中發現問題,培養主動性。有許多有特長的孩子,就是在課餘時間玩自己愛玩的東西,從而有了小發明小創造。

所以要給孩子寬鬆的環境。隻要沒有什麼危險,孩子玩耍時盡量不要幹涉他。作家老舍先生有一套與眾不同的教子“章程”,其中有一條:“應該讓孩子多玩,不失兒童的天真爛漫。”他深得順其自然、因勢利導之妙處,認為孩子畢竟是孩子,應從孩子的實際出發,給他們營造一個自由的小天地,不必規定過多的條條框框。

不要管得太寬太細,避免對孩子進行過度保護。有的父母在關心孩子安全的幌子下,將孩子管的很死,使孩子在父母的支配下,處事膽小,性格懦弱,毫無主見。

給孩子玩耍的空間。不要以為孩子太小,不需要自己的空間,並且會將空間弄得亂七八糟。其實,孩子也需要自己的遊戲空間,一個好的遊戲空間,能吸引孩子想玩的動機。

但是要注意,還要選擇好玩耍的器材。父母要根據自己孩子的點,提供符合孩子生理需要和年齡需要的玩具器材。

威特父親很少給小威特買玩具。他認為玩具不能給孩子帶來任何好處。大多數父母給孩子買玩具是為了讓孩子打發時間。

“無事生非”這句話說得真是太對了。玩具隻能讓孩子得到一時的滿足,等到他玩膩了的時候,就會感到無聊、厭煩,以致破壞玩具和哭鬧等等。為此,老威特提醒父母應對此加以重視,因為由此產生的破壞性將影響孩子的一生。當然,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讓孩子玩耍就是在毀滅孩子的天性,這樣對孩子更不利,會讓孩子失去一般孩子都能享有的童趣。

為了讓小威特在玩耍中增長知識,老威特在他家的院子裏修了一個大遊戲場。在上麵鋪上了厚厚的沙子,周圍還栽有各種花草和樹木。由於沙子鋪得很厚,下了雨馬上就幹,坐在上麵也不髒衣服。威特在這裏觀花捉蟲,培養對大自然的感情。

小威特總是想插手廚房的活兒,於是老威特就給他買了一套炊事玩具。老威特認為,對於孩子的這種喜好,如果能加以引導,就能使兒童的知識極大地增長。

小威特的母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傾注了大量心血。威特母親與其他母親不同的是,她不是把炊事玩具給孩子,就撒手不管了,而是借此進一步開發相關方麵的潛能。

威特母親習慣於一邊做飯,一邊耐心地解答威特提出的各種問題。並且還監督威特,讓他用炊事玩具學做各種菜。他媽媽還通過各種娛樂遊戲來使小威特從中享受到生活和增長知識的樂趣。比如有時威特當主婦,媽媽當廚師。因為威特是主婦,媽媽是廚師,所以媽媽就得向威特請示各種事情。如果威特下達的命令不得要領,那就失去了當主婦的資格而降為廚師。這時,當上主婦的媽媽就發出各種命令。如果威特拿錯了佐料,那麼接下來他就連廚師也當不成了,隻好被“解雇”了。

通過這些遊戲,小威特學到了許多東西。讀者也將從中體會到這類遊戲的快樂和意義:“有時讓威特做媽媽,我當孩子。於是威特就給我下了各種命令,而我就故意不好好做或者幹脆不做。如果威特沒有看出來,那他就失去了做母親的資格。但是,威特一般都能看得出來,而且還一本正經地給我提意見。那時,我就說:‘請原諒,今後一定注意。’有時我故意不認賬,這時威特就用我斥責他時所用的語言來訓斥我。還有的時候,讓威特當老師,我當學生。當我故意把威特講得很成功的地方說成失敗時,他一發覺了就會批評我。這些遊戲為威特避免或減少失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威特的父親還為他做了許多形狀各異的木塊,他用這些木塊蓋房子、建教堂、修塔、架橋或者築城。由於建築遊戲需要做遊戲者仔細動腦筋,因此它非常有利於孩子的智力開發。

心靈感悟:

老威特認為,與孩子做遊戲不能胡來,應當讓他盡量地動腦筋。這樣孩子就不會感到無聊,也不會借此哭鬧滋事。威特的父親寫道:“雖然我兒子的玩具很少,但是不管冬天有多長,他都不感到無聊。他能利用這非常有限的一點玩具,愉快而幸福地玩耍。”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