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小語】(2 / 2)

兩周後,他們再次拜訪那些合作的家庭主婦,要求她們在院內豎立一個倡議安全駕駛的大招牌,保留兩個星期。該招牌並不美觀,應該說這是一個大要求。結果答應了第一項請求的人中有55%的人接受這項要求。

他們又直接拜訪了一些上次沒有接觸過的人,這些家庭主婦中隻有17%的人接受了該要求。

以小事為切人點,再逐漸提出大的要求,就像登門檻一樣,步步為營,最終得到的是勝利。想請別人做一件事,如果直接把全部任務都交給他往往會讓人家產生畏難情緒,拒絕你的請求;而如果化整為零,先請他做開頭的一小部分,在一點一點請他做接下來的部分,別人往往會想,既然開始都做了,就善始善終吧,於是就會幫忙到底。

我們都觀看過馬拉鬆比賽,如果對這一比賽有所了解,就會理解“小事與大事”這個道理了。

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可謂“一跑成名”,他在1984年的日本東京國際馬拉鬆邀請賽和l986年的意大利米蘭國際馬拉鬆邀請賽中連續兩次奪冠,令人們大惑不解,人們都覺得它是一匹真正的“黑馬”。

後來,他在自傳中解開了這個謎,原來在每次比賽之前,他都會乘車把比賽的線路先考察一番,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記下來,路邊的銀行、大樹、宣傳欄,等等。這樣從起點到終點,把這些均勻分布的目標牢記在心。

比賽開始後,他全力以赴衝向第一個目標,到達第一個目標後,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這樣依次前進,40多公裏的賽程,就被分解成這麼一個個小目標,輕鬆地跑完了。

很多馬拉鬆選手從一開始就把目標定在40多公裏外的終點上的那麵旗幟上,結果跑到十幾公裏就疲憊不堪了,被前麵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與其說他們敗在了體力不支,不如說他們沒有學會合理分解自己的目標。在他們眼中,最終的目標就是做成“大事”,而沒有想過,大事其實是由許許多多的小事構成的,隻有先學會把大事分解成小事,才能步步為營,紮紮實實地前進。而把小事都做到了、做好了,積累起來,也是就等於做成了大事。

同樣,人際交往中也是如此。我們每天能夠有多少大事去求別人?我們又有多少緊要關頭是需要全力以赴地衝刺呢?關係都是靠小事處出來的,不能等到發生大事才想起來朋友,而忘了用平時的小事來聯絡感情;也不能發生大事就成了毛腳雞,手忙腳亂地四處求爺爺告奶奶,要學會心急而步伐不急,心急而說話不急,先用小事拉近自己跟對方的距離,然後再循序漸進提出要求,這樣,勝算才會增加。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