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小語】(2 / 2)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稱他為伯父或是叔叔,但在工作之時,你卻應該稱他為經理或是主任之類,這樣才不致於被人誤解。一些老輩的人叫他“鐵公雞”,如果身為晚輩的你也隨他們的稱呼稱他為“鐵公雞”,則很有可能遭到責罵。

曹禺劇作《日出》的顧八奶奶,唯恐別人說她老。不識相的福生當他的麵說:“怪不得她老人家聽膩了,您想,她老人家脾氣也是急躁一點,再者……”沒等說完,惹得顧八奶奶火冒三丈,嗬斥道:“去!去!去!什麼‘她老人家’,‘她老人家’的,我瞅見你就生氣,誰叫你進來給我添病的?”

可見,稱呼不妥當,必將會引起對方的不滿,當然會影響到應酬效果。

廣東華隆公司的盧俊雄,在他們的公司中,員工之間,不以職務相稱。總裁叫“盧生”,下了班叫“阿盧”,何秘書叫何小姐。這就是他們的習慣。或許,如果像在其他的公司那樣稱呼他們,可能還會不習慣。

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每個人都有一種特定的習慣,當有人不經意的違反了他的習慣,他會因此而覺得不適的。稱呼別人就是這樣,盡量不要讓人家感到不適。

我們稱呼別人不是為了滿足自己,而是為了滿足別人。

不久前我在一家飯館裏遇到一位朋友,他是在市電視台工作的,我聽另外一個朋友說他已被提升了新聞部主任。當時我就先跟他打招呼:“黃主任,真想不到能在這兒見到你。”

顯然,他也看見了我,聽到我跟他打招呼,他顯得格外高興,忙跑過來和我並肩坐,並談了許久。話題大多是他被升為主任後的種種趣聞。值得注意的是,平時他是個不大健談的人,在長期的交往中我早已知道,但那天卻顯得很健談。

據我以後的分析,這是由於我們已有一段時期沒有見麵過,所以在意外的相逢中,顯得格外的親熱。還有,我想,我的招呼語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雖然他明確表示我那樣稱他太過於見外,但你能感覺到,他對這個稱呼是比較滿意的。

頭銜製度也有其消極的一麵,即可能顯得不民主。假使你“隻是一個普通人”,那又如何呢?別忘了,仍有“先生”、“同誌”、“小姐”、“女士”等稱呼。這些稱呼和一個人的姓用在一起要比直呼他的名字更能賦予他的特色。當然,一旦人們彼此熟悉以後,則可以根據眾人認可的禮節而隨便地直呼對方的名字。

有些大公司鼓勵職員彼此隻稱呼對方的名字,他們認為這種不正式的稱呼可以培養團結的精神。然而,有可能這些職員彼此早已非常熟悉。也許,當他們第一次被介紹認識時,就已經了解對方的一些情況。

在我們和他人認識時,把你的身份顯露出來是一個比較重要的開端。要覺察出某個人不記得你的名字是很容易的事。

這時,如果我們自己先來個親切的自我介紹會使雙方都鬆一口氣。通常情況下,對方也會跟著自報門戶的,如果他沒這麼做,我們再說下麵的話也不為過:“對不住,我覺得我應該記著你的名字才對,但我卻不記得了。”這總要比一麵與對方含糊地對話,一麵心中在想著下麵的這個問題好多了:“他的名字是什麼呢?”

當瑞典國王卡爾。哥史塔福訪問舊金山時,一位記者問國王希望自己怎麼被稱呼。他答道:“你可以稱呼我為國王陛下。”這是一個簡單明了的回答。

最重要的是,不論我們如何稱呼人,這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傳達這樣的意思:“你很重要,”“你很好”,“我對你重視。”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