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七權力篇

把人才放在正確的位置

李嘉誠手下有兩員大將,霍建寧和周年茂,針對兩人的不同特點,李嘉誠對他們做了不同的安排。

霍建寧畢業於香港大學,隨後留美深造。1979年學成回港,被李嘉誠招至旗下,出任長江集團會計主任。他利用時間進修,考取了英聯邦澳洲的特許會計師資格證。

李嘉誠很賞識他的才學,也發現霍建寧是一個策劃奇才,卻不是一個衝鋒陷陣的闖將。於是在1985年任命他為長江集團董事,兩年後提升他為董事總經理,讓他在幕後工作。

為了發揮霍建寧的長處,李嘉誠較少派他出麵做談判之類的工作,而是給了他一付新的擔子,為李嘉誠當“太傅”,肩負著培育李氏二子李澤钜、李澤楷的職責。

周年茂是長江集團元老周千和的兒子。周年茂還在學生時代時,李嘉誠就把其當做長江集團未來的專業人士培養,並把他和其父周千和一道送赴英國學習法律。

周年茂學成回港後,順理成章地就進入了長江集團,李嘉誠發現他做事幹脆,口才很好,指定他為長實公司的代言人。

1983年,回港兩年的周年茂被選為長江董事,1985年後與其父周千和一道榮升為董事副總經理。當時,周年茂才30歲。

周年茂雖然看起來像一位文弱書生,卻頗有大將風範,指揮若定,調度有方,臨危不亂,該進該棄,都能夠把握好分寸,收放自如,這一點正是李嘉誠最放心的。周年茂升任副總經理,負責長江集團的地產發展。

周年茂走馬上任後,負責具體策劃,落實了荼果嶺麗港、藍田彙景花園、鴨利洲、海怡半島等大型住宅屋村的發展規劃,順利實施了李嘉誠的計劃,從而以自己的能力贏得了李嘉誠的信任。李嘉誠將更大的重任托付於他。

智慧點評:

管理者為了事業的發展,有必要求賢若渴,但是有了“賢”還要會用“賢”,能讓他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而不是把他安排在一個錯誤的位置上,埋沒他的才幹。

不要幹預下屬的工作

《呂氏春秋》記載,孔子弟子齊,奉魯國君主之命要到宣父去做地方官,但是,子齊擔心魯君聽信小人讒言,從上麵幹預,使自己難以放開手腳工作,充分行使職權,發揮才幹。於是,在臨行前,主動要求魯君派兩個身邊近臣隨他一起去宣父上任。

到任後,子齊命令那兩個近臣寫報告,他自己卻在旁邊不時去搖動二人的胳膊肘,搗他們的亂,使得整個字體寫得不工整。於是,子齊就對他們發火,二人又惱又怕,請求回去。

二人去之後,向魯君報怨無法為子齊做事。魯君問為什麼,二人說:“他叫我們寫字,又不停搖晃我們的胳膊。字寫壞了,他卻怪罪我們,大發雷霆。我們沒法再幹下去了,隻好回來。”

魯君聽後長歎道:“這是子齊勸誡我不要擾亂他的正常工作,使他無法施展聰明才幹呀。”於是,魯君就派他最信任的人到宣父對子齊傳達他的旨意:

“從今以後,凡是有利於宣父的事,你就自決自為吧。五年以後,再向我報告要點。”

子齊鄭重受命,從此得以正常行使職權,發揮才幹,宣父得到了良好的治理。

這就是著名的“掣肘”故。

後來孔子聽說此事,讚許道:“此魯君之賢也。”

古今道理一樣。領導者在用人時,要做到既然給了下屬職務,就應該同時給予其職務相稱的權力,不能大搞“扶上馬,不撒韁”,處處幹預,隻給職位不給權力,在這方麵做的最出色的是齊桓公的“凡事問管仲”。有一次,晉國派使者晉見齊桓公,負責接待的官員向齊桓公請示接待的規格。

齊桓公隻說了一句話:“問管仲。”

接著,又來一位官員向齊桓公請示政務,他還是那句話:“問管仲。”

在一旁侍候的人看到這種情形,笑著說:“凡事都去問管仲,照這麼看來,當君主蠻輕鬆的嗎?”

齊桓公說:“像你這樣的小人物懂什麼呢?當君主的辛辛苦苦網羅人才,就是為了運用人才。如果忘了這一點,凡事都由君主一個人親自去做,一則不可能做得了,再則就糟蹋了苦心找來的人才了。”

“我花那麼多的心血尋找人才,”齊桓公接著說,“才讓管仲當我的臣下,既然交付給他處理,齊國就安泰,我就不應該隨便插手。”

網羅人才是一件很辛苦又費力的事,得到真正的人才不易。一旦得到賢良而忠心的人才輔佐,國家就會興旺安泰。

要放手讓人才發揮自己的才幹,身為領導者,就不要隨便插手幹預。正是因為齊桓公的賢明,再加上管仲的大力輔佐,不久之後,齊國就躍居春秋五霸之首。

智慧點評:

放手讓你的下屬去施展才華,隻有當他確實違背的工作的主旨之時,你再出手幹預,將他引上正軌。隻有將下屬的積極性全部調動起來,你的事業才能迅速地獲得成功。

對下屬要適當地放權

艾森豪威爾是美國第三十四任總統。在任期間,他並不像有的國家領導人顯得那樣日理萬機,他甚至給人的感覺總是很悠閑。我們先來看一個他的日常生活鏡頭:

一次,艾森豪威爾正在打高爾夫球,白宮送來急件要他批示。總統助理事先已經擬定了“讚成”與“否定”兩個批示,隻待他挑出其中一個簽名即可。誰知艾森豪威爾隻是簡單地看了一下後,就在兩個批示後各簽了個名,說:“請狄克(即當時的副總統尼克鬆)幫我批吧。”然後,就又若無其事地打球去了。

但就是這樣一位“懶”總統,卻領導美國取得了曆史上最為和平安定的時期,創造了美國曆史上最空前的繁榮,直到現在,人民還在懷想著過去的那段好時光。

艾森豪威爾的“懶”並不是當上總統之後才有的,他的這個習慣由來已久。

二戰結束後不久,艾森豪威爾出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一次,副校長安排他聽有關部門的彙報,考慮到係主任一級人員太多,隻安排會見各學院的院長及相關學科主任,每天見兩三位,每位談半個鍾頭。

在聽了幾撥人的彙報後,艾森豪威爾把副校長找來,不耐煩地問他總共要聽多少人的彙報,回答說共有63位。

艾森豪威爾大驚:

“天啊,太多了!先生,你知道我從前做盟軍總司令,那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的一支軍隊,而我隻需接見三位直接指揮的將軍,他們的手下我完全不用過問,更不用接見。想不到,做一個大學的校長,一次彙報就要接見這麼多的人。他們談的,我大部分不懂得,又不能不細心地聽他們說下去,這實在是在浪費他們寶貴的時間,對學校也沒有好處。你訂的那張日程表,是不是可以取消了呢?”

智慧點評:

管理者的職責是引領而非運營,要想讓部屬能夠獨當一麵,就要放權。而且,放權是最好的集權方式,隻有放權才能擁有更大的權利。

進行有效地授權

傑克·韋爾奇把管理行為界定為:清楚地告訴人們如何做得更好,並且能夠描繪出遠景構想來激發員工的努力。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傳達思想,分配資源,然後讓開道路”,讓員工們有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責任。因此,GE經營者對“管理”的理解是“越少越好”。他們對“管理者”重新進行了定義:過去的管理者是“經理”,表現為控製者、幹預者、約束者和阻擋者;現在的管理者應該是“領導”,表現為解放者、協助者、激勵者和教導者。

吉姆是個很成功的企業領導,他的業務量已經從5000萬美元擴展到3億美元。他擁有一支優秀的管理隊伍,使得他可以不斷地擴展生意。現在他又新聘了50個員工。他已經一個月沒有和家人一起進餐了,開始擔心工作會使得自己筋疲力盡。他該怎麼辦?

他所采取的措施就是通知下屬要抽出20天的時間和30個新員工一起在俄亥俄荷州設立一個新的分公司。他很容易就在新員工中找出一個可以信賴的人替他管理新的分公司。他也會對新分公司的所有業務了如指掌。20天時間一到,他就可以說:“彼德,你就是這個分公司的新經理,分公司的一切工作由你直接向我彙報。我要回紐約了。”

然後他就可以不必雜務纏身,也不必再每周工作90個小時。這就是委任,他並不把責任委托給所有新員工,那是很愚蠢的,並且也是十分危險的。他並不把一個自己不了解的企業交給別人管理,他花了時間去了解新企業,和一個他可以信賴的新員工建立關係,然後才讓他新任命的人去放手大幹,這是一種很聰明的委任辦法。

著名管理學家本尼斯過去委任管理班子的辦法是列表計劃。首先要列出企業和管理人員需要履行的職能,列出他們的主要任務是什麼;然後再列出他們想要做的事情;最後列出他們能夠勝任的工作。把三者正確地綜合起來,就可以擁有一個積極的,全都動員起來的管理班子。委任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就是管理群體的努力,而不是老板交付工作就完事的做法。

有效授權可以讓管理者從繁雜的事務中脫身出來,專注於提高管理,瞄準組織戰略去努力。同時也是培養梯隊的有效辦法。更重要的是,在激勵員工方麵,有效授權讓員工感受到啟動自己智慧的快樂,而不是限死在一個固定的圈子裏幹枯燥的重複性事情。

讓管理者授權通常會遇上幾種顧慮:

顧慮沒有可以委托工作的有力人選,這是管理者為不委任工作而找的最為常見的理由。這樣的管理者應該考慮到,並不是員工沒能力,而是管理者不能放手讓員工去發揮創造。聘員工就是讓他們來發揮創造力的。如果自己能夠獨攬事務,就沒有必要招聘員工了。

也有管理者認為,如果自己把一件可以幹得很好的工作分派給員工去做,員工們或許達不到自己的水平,還是自己做得好。對有這種想法的管理者應該多問自己,無論誰來做工作,是否都能達到目的?如果不借此機會提高自己,他們永遠也達不到很高的水平。

一種普遍地擔心是,如果放棄了自己的職責,自己將無事可幹。這樣的管理者應該認識到,放手讓員工去處理一些事,不但會讓自己有機會提高處理更重要的管理性工作的能力,還會增加自己為上司分擔工作壓力的可能。

氣量狹小、愚蠢的管理者想的是如果讓員工來做自己的事,他們會取代自己的位置的。其實他們換一個角度考慮問題就對了:把工作委托給員工做,自己擁有精力和時間去做一些更富有創造性的工作。隻有培植一個有力的接班人,上司才會考慮將你提拔上去,因為他不願看到你提升了,你現在的崗位沒有人能夠勝任。

智慧點評:

有效地授權能夠更好地激發員工的潛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責任心,讓他們更好地工作。

千萬不要事必躬親

柯維曾指導過一位公司資產額達60億美元的董事長。有一天,他和這位董事長一起走出辦公室,經過一位正拿著耙子打掃落葉的管理員身邊,她所用的耙下端隻剩下五根耙爪——原先該是有31根耙爪的。柯維停下來問她:“請問你在做什麼呢?”

“我正在掃這些樹葉。”

“你為何使用這支耙子?看來你沒掃起多少葉子。”

“因為他們隻拿了這支給我用。”

“為什麼你不去找一支好一點的耙子來用?”

當她走遠後,董事長顯然生氣了:“我們的預備儲貨多得可以淹死一匹馬。”顯然,他在竭力抑製自己的聲調:“這種事天天都在發生。我們所進行的兩項大型發展計劃進度及兩條生產線的進度已經落後,眼看資金一點一點流失,而今天這個事件正是最好的例證!足可顯示錯誤出在何處——人們總是不斷抱怨,隻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連老天也沒法幫助他們。這讓我知道已到忍耐限度,也就是我告訴過你的,他們的確缺乏危機意識。如果我們不能給她可用的工具,我們怎能克服這個問題?我要找到管理她的那個監工,並確定她可以得到一支好一點的耙子。”

“你真的認為她的監工要負全責嗎?”柯維問。

“當然!”他幾乎大喊。而在冷靜下來後,他繼續抱怨,“他的工作就是讓他的人手拿到合適的工具。”

“如果他得負責,你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對監工施以更多的訓練,可能也會選擇把他給換掉。”

“這些行動將會使您達到所預期的目標嗎?”

“你這樣說是什麼意思?”董事長臉色立變,以複雜的表情詰問柯維。

“你要采取什麼方式來經營?你需要創造些什麼?”

“嗯,就現在而言,”董事長語帶遲疑,“假如我扮演的是一個事必躬親的管理者,假如我要去證明個人的危機感,假如我要實現夢想,我猜我會去把適合的耙子找來。”

“哇!”柯維發出驚歎,“你認為這樣做就會解決問題了嗎?”

董事長停下來想了一會兒,最後他說:“如果公司中每個人都沒有絲毫的危機意識去麵對自己的義務,我們怎樣會成功?”

“好,”柯維接著說,“如果每個人都對自己工作盡了義務,而不論付出多少,那麼在今天這個例子裏,誰該對這位管理員和耙子的問題負責?”

“管理員應該負責,畢竟她是唯一可以決定自己是否用的是合適的耙子。我們總是弄得每個人忙得團團轉,而使他可以不盡義務,卻允許他責怪別人。隻要我們能夠解決責任的問題,我們所有的問題就會消失無蹤。每一份子都須為自己的績效表現而負責。”“但是,”這時他的聲音帶著猶豫,“監工真的一點責任都不必擔負嗎?”

“他要負責,但不是在於為管理員找支好耙子。他的職責在於使管理員盡職把工作做好;他的工作是幫助她達成負起責任、盡完義務的要求。而在最合理的情況下,還有誰需要為找到好耙子來負責?”

董事長思索片刻:“我敢打賭我不是第一個看到她在使用那支壞耙子的人,從觀念上而言,任何看到她的人都可能已提醒過她。所以每個看到她的人,都該感到有責任去告訴她找支好耙子。”

“那麼你要扮演哪個角色?”柯維繼續問。

董事長露出微笑:“最根本的,其實是我自己該負責,因為我錯看了問題的症結所在。我不去注意真正的問題點——缺乏責任感,反而隻看著一些表象——角色不分、工具不對、指派不當。”

我們總聽到古老的工作典範:某位董事長每天工作14小時,一周工作7天,但工作進度卻遠遠落後,全都是因為他是以古老的工作典範來界定自己的角色,甚至可能花上整天的時間找耙子,而延誤那些發展計劃,更不能使落後的生產線進度重上軌道。

一旦這位董事長以不同的視野看待自己的角色——從“問題解決者”的角色轉換為“管理者”的角色,他與他的團隊開始致力於建立責任歸屬觀念,並要求員工負起責任,他就開始有所轉機了。

智慧點評:

作為領導者,千萬不要事必躬親,趕快“走出”每天忙於瑣事的誤區吧!適當地授權給你的下屬,效果會更好。

明白自己的職責所在

一天,文帝上朝時,問右丞相周勃:“天下一年之內,斷了多少犯罪案件?”

文帝又問:“國家每年的錢糧,一共收入多少,支出多少?”

周勃又不知道底細,依舊回答說:“也不大清楚。”口中雖然這樣回答,心裏卻是萬分慚愧,急得冷汗直流、後背濕透。

文帝看到周勃如此狼狽,很不滿意,便轉過頭去,查問左丞相陳平。

陳平其實也並不熟悉這兩方麵的詳細情況,但他不像周勃那樣直說,而是隨口答道:“像這類事都各有官員專職處理,陛下不必問臣。”

文帝追問一句:“那該問誰呢?”

陳平從容回答說:“陛下要知道斷了多少罪犯,請查問延尉;至於錢糧出入多少,請查問一下治粟都尉就清楚了。這是他們分管的事。”

文帝板起臉問道:“照你這樣說來,丞相究竟管些什麼事情?”

陳平跪在文帝麵前叩頭謝道:“陛下不嫌臣是個愚拙的人,讓臣擔負起丞相的重任。臣隻知道丞相的職責是:對上輔助天子,製訂治國大計,對下安撫萬民;對外鎮服四夷、諸侯,對內使卿大夫和各部官員盡忠守職。任務很重大呢!”

文帝見他說得在理,連連點頭,不再追問。

周勃看到陳平不慌不忙,對答如流,更覺得自己相形見絀,越加惶愧。

等到文帝退朝,周勃和陳平一同出殿,周勃就埋怨陳平,說:“你為什麼不先教我?”

陳平笑著回答說:“你身居丞相的高位,怎麼連自己的職責都不清楚,還要別人教你?倘若皇上問你,長安的盜賊現在還有幾人,試問你將如何回答呢?”

周勃無話對答,默默退回家去,知道自己的才智比不上陳平,就推說有病,將相印交還。文帝也不挽留,免去了周勃的右丞相職務,隻用陳平一人為相,處理國家大事。

智慧點評:

領導者行使的權力往往包含了相當複雜的事項。麵對這種情況,能否擺脫事務主義、抓住主要矛盾、從容處理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則是對領導才能的一個重要考驗。

分權製衡,完善管理

在現代西方工業國家當中,最富有、最發達的國家當屬美國。若問美國最富有的人是誰,這就眾說紛紜了。但在20世紀80年代,若要問這個問題,多數人會做出同一回答:“杜邦!”1986年,杜邦家族所掌握的杜邦公司,是美國十大工業公司之一,盈利達271億美元,它被稱為是稱霸全球的“化學大王”。

經過200多年的發展,“杜邦公司”所經營的產品包括:化纖、醫藥、石油、汽車、煤礦開采、工業化學製品、油漆、炸藥、印刷設備、電子行業,其產品達1800種之多,此外,他們還經營運輸業、服務業等。每年的開發研究經費達10億美元,並有5000多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參與研究開發工作,有4000多名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從事產品的研製工作,每年研究出1000種以上的新奇化合物——等於每天有兩件至三件的新產品問世,而且每一個月至少從新開發的眾多產品中選出一種產品使之商業化。

杜邦家族的富裕是一個奇跡!興盛200餘年而不衰,這在世界經營史上,也是一個大的奇跡!而創造這些奇跡的秘訣就是“分權機製”的建立。

在全美國,杜邦公司於1903年建立了一個集體領導的執行委員會,用一群人來替代一個人進行決策。經過約20年的探索改革,逐步完善,形成了現在這樣的經營管理集體執行機構:由27位董事組成的董事會作為公司的最高經營決策機構,每月的第三個星期一開會。董事會議閉會期間,由董事長、副董事長、總經理和六位副總經理組成執行委員會,行使大部分權力,集體負責、分兵把口,承擔日常的經營管理決策,推行董事會製定的營銷戰略。每星期三,執行委員會開會,先就日常業務進行審議,並決定處置辦法。正式議程的主要內容是聽取和審閱各部門經理的業務報告,其內容包括:生產情況、業務進展、市場銷售、效益、存在問題、建議等,並就進一步采取的措施和對策進行討論,然後做出決議。執行委員會的最後決議,通常采取多數讚成的方式通過,複雜的問題則可經充分協商之後決定。

除了執行委員會之外,董事會還下設財務委員會,其委員多數由不參加日常企業經營的董事擔任。財務委員會決定總公司的財務政策,並對財務活動進行指導和監督,是掌握“杜邦錢櫃”的掌櫃。執行委員會在財務上,有權使用400萬美元限額內的款項,如果超過,則須經公司財務委員會的同意。

正是這種機製的成功運行,促使了杜邦公司獲得了今天的偉大成就,我們的領導者應該從此例上得到一些啟示,建立適合於自身發展的領導機製。

然而,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阿爾弗雷德·斯隆的分權製,他1924年任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總裁,1956年退休。在他領導通用汽車公司的32年中,通用汽車公司迅速地發展起來,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由1923年的12%發展到1956年的53%。1928年以後,通用汽車公司一直是美國和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公司。斯隆戰勝強勁對手亨利·福特的故事,一直是美國企業領導史上一件發人深省的事例。

在斯隆任通用汽車公司副總裁期間,通用總裁杜蘭特經營管理不善,使公司汽車銷售量大幅度下降,公司危機重重,難以維持,杜蘭特因此引咎辭去總裁的職務。作為副總裁的斯隆雖然幾次指出公司管理體製上存在問題,但杜蘭特均未予以重視。杜蘭特下台以後,在通用汽車公司擁有最大股份的杜邦家族接管公司,並任杜邦為總裁。由於杜邦對汽車是個外行,因此他完全依靠斯隆。斯隆在杜邦的支持下,對公司采取了一係列卓有成效的整改措施。

他分析了公司存在的弊端,指出公司的權力過分地集中,領導層的官僚主義是造成各部門失控局麵的主要原因。於是他提出了“分散經營、協調控製”的組織體製。以組織管理和分散經營二者之間的協調為基礎,把兩者的優點結合起來,以獲得最佳的效果。根據這樣一種主導思想,斯隆提出了公司組織機構的改革計劃,從而第一次提出了事業部製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