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賠笑說:“這回聽將軍的啦!”就給王翦60萬人馬。出兵那天,還親自到灞上給王翦擺酒送行。

王翦大軍浩浩蕩蕩向楚國進攻。楚國也出動全國兵力抵抗。

王翦到了前方,要兵士修築壁壘,不讓出戰。楚國大將項燕一再挑戰,他也不去理睬。

過了一段時間,項燕想:“王翦原來是上這兒駐防的。”他就不怎麼把秦國的軍隊放在心上了。沒想到在項燕不防備的時候,秦軍突然發起攻勢,60萬人馬像排山倒海似的衝殺過去。楚國的將士好像在夢裏被人家當頭一棍子,暈頭轉向地抵抗了一陣,各自逃命。楚國的兵馬越打越少,地方越失越多。秦軍一直打到壽春(今安徽壽縣西)俘虜了楚王負芻。

項燕得知楚王被俘的消息,渡過長江,想繼續抵抗。王翦造了不少戰船,訓練了水軍,渡江追擊。項燕覺得大勢已去,歎了口氣,拔劍自殺。

王翦滅楚之後,回到鹹陽。由他的兒子王賁接替做大將,再去收拾燕國。燕國本來已經十分虛弱,哪抵擋得住秦軍的進攻。公元前222年,王賁滅掉燕國,還攻占了趙國最後留下的代城。

到這時候,剩下的隻有一個齊國。齊國大臣早已被秦國重金收買過去。齊王建向來是不敢得罪秦國的。每回逢到諸侯向他求救,他總是拒絕。他滿以為齊國離秦國遠,隻要死心塌地聽秦國的話,就不用擔心秦國的進攻。到了其他五國一一被秦國並吞掉,他才著急起來,派兵去守西麵的邊界。可是已經晚了。

公元前221年,王賁帶了幾十萬秦兵像泰山壓頂一樣,從燕國南部進攻齊國。這時候,齊王建才覺得自己勢孤力單,可是其他諸侯國已經完了,往哪兒去討救兵呢?沒有幾天,秦軍就進了臨淄。齊王建沒說的,投降了。

六國諸侯隻想保持自己的地位,彼此之間互相攻打,想拿別國的土地來補償自己的損失,企圖維持小規模割據的局麵,給秦國以各個擊破的機會。秦國當時不但在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上占了優勢,更重要的是符合統一的曆史趨勢,所以在不到十年的時間,把六國一個一個滅掉了。

自從公元前475年進入戰國時期起,各諸侯國經過250多年的紛爭,終於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的局麵,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秦王朝。

智慧點評:

及時道歉表現出一個領導者能夠主動地心甘情願地承擔責任,同時也表現出一種正直和勇敢。因為,既然心裏想向人家道歉,就說明已經意識到自己做了錯事。如果再拖延下去,隻能加深隔閡。

有心納諫得人才

一次宣宗出苑城之北去遊獵,路上遇到一位樵夫,因為宣宗著一身獵裝,別人看不出他就是當朝天子,二人隨便聊起來。

宣宗問樵夫是哪個縣的,樵夫回答說:“涇陽縣人。”

又問:“縣令是誰?”

樵夫說:“是李行言。”

宣宗再問:“李行言在縣為政情況怎麼樣?”

樵夫回答說:“李行言性格固執。前些日子有幾個強盜被捉,關押在縣監獄,宦官領掌的北司禁軍來縣府要人,李行言就是不放人,硬是把這夥強盜全部斬了。”

唐宣宗聽完這番話,默默地點了點頭,自言自語地說:“此人可用!”

樵夫不知道什麼原因,感到莫名其妙?

宣宗狩獵回宮以後,將李行言的名字、事跡寫在一個帖子上,掛在自己寢室中的柱子上。這年冬季,海州刺史位置出現空缺,大臣們紛紛舉薦,宣宗力排眾議,任命李行言為海州刺史。

李行言入朝謝恩時,唐宣宗賜給他金紫衣裳,並向李行言說:“你知道為什麼賜給你紫衣嗎?我為什麼任命你為海州刺史嗎?”

李行言實在不知所以,於是回答說:“不知道。”

唐宣宗即令左右取下掛在寢殿柱子上的帖文給李行言看。

李行言看過宣宗所寫的帖文,暗自慶幸自己在處理罪犯時,立場堅定,也十分欽佩宣宗明察秋毫。於是,謝了皇恩赴任去了。

智慧點評:

帝王能到四處看看咱老百姓、了解情況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隨便做一點自己的本職工作更是應該的。唐宣宗從老農寥寥數語中便得到一位良臣,比任何人的推薦更有效,這種工作做得不錯。

當領導的要虛心

戰國時,魏文侯因見吳起廉潔公正,善於用兵,頗得將士歡心,便拜吳起為西河(魏郡名,轄境在今陝西東部黃河西岸地區)郡守,以抵禦秦國和韓國的進犯。

魏文侯死後,吳起便輔佐他的兒子武侯。

公元前395年,有一次武侯來到西河,乘船順河而下,察看地形。

途中,武侯見高山大河,險要奇偉,感慨不已,回首對吳起道:“山河環抱,形勢險要,恰似一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防線,阻擋著敵人的入侵,這真是魏國的榮幸啊!”

吳起聽了,覺得武侯不識安邦定國之策,便搖了搖頭,勸諫武侯說:“國家的興盛衰敗,在德不在山河之險。”

武侯見吳起不同意其觀點,便問道:“這是為什麼呢?”

吳起援引曆史上盡管國家的山川地勢險要,卻不注意治理國家,政治腐敗,不施恩德於民,終遭失敗的實例。

吳起勸諫武侯說:“國家的興盛衰敗,在於是否施德於民,不能隻依賴山川的險峻。從前,三苗氏(相傳古部落名)所居之地,左有洞庭湖,右有鄱陽湖,所處地勢險要,由於沒有德言,不講信義,被夏禹(相傳古部落聯盟首領)滅亡了。”

吳起又說:“夏朝末代的君主桀的駐地,左有黃河、濟水,右有泰山、華山,北有太行山,南有龍門山,地勢更險要,由於不施仁政,被商湯打敗了。

吳起指出:“商朝末代紂王的國都,左倚孟門山,右靠太行山,北有恒山,南臨黃河,同樣因政治腐敗,不施德政,被周所滅。從這些事實來看,治國在於有好的政策法令,給人民以恩德,而不在於地形的險要,如果您不施德政,恐怕您乘坐的船上的人都有可能一是你的敵人。”

帝王常有唯我獨尊的霸道,太霸道就不中用了,天下人都跟你作對,誰也受不了。做皇帝還是虛心點好,魏武侯就有這種見識,值得讚揚。

智慧點評:

天下不怕人才多了沒有用,就怕領導沒有人才用;天下不怕沒財富,就怕有點財富沒有人用。

敢於認錯才能深得人心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又率兵東征。一路上,旌旗招展,刀槍林立,浩浩蕩蕩的大軍有條不紊地行進著。

此時,正是“五月人倍忙,麥子覆壟黃”的收割季節。由於連年戰火,許多田地都荒蕪了。隨著一陣輕風,飄來了一股股新麥的清香。原來,在隊伍的前麵出現了一大片黃澄澄的麥地。農夫們正在揮鐮擔擔,忙著收割。

一看到糧食,曹操頓時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感情。他想:老百姓們辛辛苦苦大半年,眼看果實到手,倘若這大片莊稼被我的人馬一路踏過,不是太對不起人了嗎?戰爭時期,人心和糧食都十分重要呀!

於是,曹操立刻傳令:“凡是踩踏麥田者,罪當斬首!”傳令兵立即將曹操的命令傳達三軍。全軍上下,人人都小心翼翼起來,因為他們深知曹操的為人,不要因為踏一撮麥子而丟了身家性命。所以,士兵們行走時,都離麥田遠遠的。騎兵害怕馬一時失蹄狂奔亂竄,也就紛紛下馬,用手牽著馬走。隊伍在麥田邊緩緩地向前移動著。

正在忙於收割的黎民百姓們,紛紛放下手中的活。對這支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的軍隊投去了感激的目光。不少人甚至跪在田裏,向曹操磕頭謝恩。有幾位老農眼裏噙著淚,顫抖地說道:“老天保佑你打勝仗!老天保佑曹將軍!”

曹操見到這種場麵,心裏不亞於打了一個大勝仗那樣興奮。他坐在馬背上,被眼前的場麵所陶醉,想不到一句號令,就贏來了人民對他的這麼高讚譽。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湊巧,正當曹操得意之時,“嗖”的一聲,一隻大野兔從麥田裏竄了出來,穿過路麵,溜到了另一塊田裏。這野兔剛好在曹操及另外兩名軍官的馬前穿過,把三匹前頭大馬嚇了一跳。由於另外兩個將軍都下馬牽著馬韁繩行走。所以馬隻是小驚了一下,就給穩住了。曹操此時正坐在馬上得意,他的馬匹給這一驚,猶如脫了韁的野馬,一下子竄進麥田幾丈遠,差點沒把曹操給摔下馬來。等到曹操回過神來勒韁繩時,一大片莊稼已給踩壞了。嚇得那些在田間的農夫們也趕忙躲避,害怕被驚馬踩死。

麵對眼前這一意外突發事件,大家都驚呆了。曹操雖久經沙場,但也給嚇蒙了:“自己剛剛下達的命令自己就首先違背了!”他真不知道是如何將這該死的馬拉出麥田的。

平靜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全軍上下的紛紛議論。曹操也感到事情很棘手。但他還是大聲地說:“我定的軍規,我自己違犯了,請主簿(秘書)給我定罪吧!”

主簿說:“依照《春秋》之義,為尊得諱,法不加重。將軍不必介意此等小事。”

旁邊的一些軍士也跟著附和道:“主簿說得對,將軍,還是帶我們趕快上路吧!”

曹操一本正經地說:“軍令是我製定的,怎麼能被我自己破壞呢?”稍稍頓了頓又繼續說:“這樣吧,我割下自己的一撮頭發來代替我的頭顱吧!”於是,拔劍割下一綹頭發,交給傳令兵告示三軍。

智慧點評:

對曹操的“割發代首”,後人多認為這是曹操的詐術,用以收買軍心民心。在東漢末年,割據的群雄,大多胡作非為,無法無天,掠民以自肥,有誰因此而自責過,而曹操能“割發代首”,已是難能可貴的。它說明曹操的軍紀嚴明,自己犯了法也不饒恕。

領導者切忌自傲

驕傲是領導者常犯的老毛病。而雍正當皇帝不驕傲是他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雍正自律:做人“切忌恃才自傲”。

雍正皇帝有許多寵臣,但寵而不嬌,最終結局或被殺,或不用,善始善終的很少。

在這很少的人中,怡親王允祥就是其中的一個。允祥,康熙帝第十三子,小雍正九歲。雍正繼位後,命允祥總理事務,封怡親王。雍正後來回顧說:“為政之初,阿其那包藏禍心,擾亂國事,隆科多作威作福,攬勢招權,這都是親王的不和引起的。”

雍正繼位之初,允禮(康熙第十七子)反對雍正。

康熙逝世那天夜裏,隆科多護送遺體回京在西直門外遇見了允禮。隆科多告訴他雍正繼位之事,允禮聽了大驚失色,慌忙回府,也不去接駕。

雍正繼位後,罰允禮到遵化守衛康熙的陵墓。允祥則規勸允禮服從雍正,允禮表示了後悔之意後,允祥就向雍正奏稱:“允禮居心端方,乃忠信親上、深明大義之人。”

允祥極力保舉允禮,請求雍正能夠重用和善待允禮。雍正也采納了允祥的意見,於雍正元年,封允禮為郡王,命其管理藩院事。

雍正初即位,總是驚恐回顧,以為到處都是篡位之人,所以用人嚴格,用親用善少。在這種情況下,允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怡親王允祥為人謙恭遜讓,每逢賞賜,都表示辭讓,允祥被封為怡親王,雍正提出按照自己當年封雍親王時的規矩,賞允祥白銀23萬兩,允祥堅持不受。雍正強迫其接受,允祥隻得接受了一半的賞賜。

後來,雍正封允祥的兒子為郡王,允祥仍堅辭不受封,說:“我有很多的兄弟都不是郡王,卻封我兒子為郡王,當侄子的怎麼能越叔伯而為郡王?”

由此又可見允祥的兄弟情誼可說是很深厚的。他為自己有很多兄弟不是郡王而難為情,阻止自己的兒子受封為郡王,不是明理之人,也是做不到的。

雍正初即位,年羹堯去主持青海軍事事務,隆科多妒忌年羹堯,從中加以阻撓。允祥就向雍正進諫說:“軍旅之事,即已委任年羹堯,應聽其得盡專內情之道,方能迅速成功。”

雍正聽允祥諫言,於是青海的平定迅速成功。

雍正初年,雍正所作出的許多重大的決策都是由允祥負責執行的。允祥主持戶部,全權負責清查虧空,敢於得罪達官顯貴。

雍正七年,允祥擔任軍機大臣,參與進攻準噶爾部的軍事部署。

雍正朝後期,允祥又逐步從國家政務中解脫出來,給皇帝當大管家,負責皇宮的大小事務,並統率圓明園的禦林軍。雍正皇帝深為倚重他,可惜允祥壽夭,於雍正八年即英年早逝。

雍正的用人態度正是他不驕傲,才取得了成效。

智慧點評:

在用人和管人方麵,領導者切忌自傲。很多領導者都喜歡犯這種毛病,小有成就就沾沾自喜,不把別人放在眼裏,這是行不通的。領導者不僅要自律,也要嚴格要求自己的下屬,做到嚴格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