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三容才篇

心胸越寬越有益

曹操三次南征張繡,第一次失敗,第二次獲勝,第三次互有勝負,基本上打了個平手。曹操未能消滅張繡,但張繡也沒有足夠的能力進攻許都,南邊的局勢暫時平穩下來。在這種情勢下,曹操接受荀彧的建議,先東征呂布,平定了徐州,並打敗了袁術。而在南征張繡過程中,張繡曾把曹操打得措手不及,將曹操的愛子曹昂、心腹戰將典韋等都殺死了。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一線對峙。曹操忽然想到要把張繡弄到身邊以對付袁紹,而這時袁紹為了對付曹操,也派使者來到穰城,約張繡出兵進攻許都,同時給賈詡寫了一封親筆信聯絡感情。當時袁紹勢力強大,張繡打算答應袁紹。這期間,多虧了賈詡之功,當時賈詡出人意料地當著眾人對袁紹的使者說:“你回去告訴袁本初,他們兄弟之間尚且不能相容,怎麼能容得下天下國士呢!”

兄弟不能相容,指袁紹、袁術反目為仇、互相攻伐的事。賈詡冷不丁這麼一說,毫無思想準備的張繡不由得大驚失色,脫口而出:

“您怎麼這樣說呢?”

但賈詡胸有成竹,話已說出,使者隻得動身回冀州複命去了。

事後,張繡私下惶恐不安地問賈詡:

“您這樣處理,我們今後怎麼辦呢?”

賈詡的回答又出乎張繡意外:

“不如投靠曹公。”

張繡為難地說:

“袁強曹弱,我們又同曹操結下了冤仇,去投靠他怎麼行呢?”

賈詡不慌不忙說出一番理由:

“將軍所說的恰好就是我們應當投靠曹公的原因。第一,曹公奉天子以號令天下,名正言順,從公義出發,我們應當歸附他。第二,袁紹強盛,我們以不多的一點兵力去歸附他,他肯定不會看重;而曹公還比較弱小,得到我們這支兵力,肯定會感到很高興。第三,凡有誌於建立霸王之業的人,肯定不會斤斤計較個人的恩怨,目的是要以此向天下人表明他胸懷的博大,我看曹公就是這樣的人。這件事請將軍不必再疑慮。”

張繡見賈詡說得入情入理,也就不再說什麼了。這年十一月,張繡率部到許都投歸曹操。曹操果然十分高興,親熱地拉著張繡的手,為之設宴款待,並立即任命張繡為揚武將軍。曹操還為自己的兒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兩人做了兒女親家。

曹操對賈詡自然也是親熱異常,拉著賈詡的手說:

“使我取信於天下的,就是您啊!”

意思是說,他同張繡爭戰多次,並曾被張繡打得大敗,兒子、侄兒及愛將典韋都死在張繡手下,但現在張繡卻對他這樣信任,率兵前來投歸,我曹操也要信用張繡,既往不咎,為天下人做出一個不計私怨、寬宏大量的榜樣。

曹操不會忘記給他提供了這個機會的賈詡,因此他對賈詡所表示的不僅是歡迎,更多的是感激。他給予賈詡的封賞,也是很夠意思的:開始就上表舉薦賈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很快又提升賈詡為冀州牧。因冀州還在袁紹手裏,因此留參司空軍事。從此,賈詡同荀彧、荀攸、郭嘉等人一起,成為曹操身邊的重要謀士。

張繡內心十分感激曹操對他的信任,後來每次作戰都異常英勇。官渡之戰,他因有功,被提升為破羌將軍。在南皮參加擊破袁譚的戰鬥後,封邑被增加到二千戶。曹操對張繡的信用也是始終如一的,給予張繡的封賞總是超過其他將領。當時因戰亂連年,戶口減耗嚴重,十戶人家不過還剩一戶在,因此諸將的封邑沒有能夠滿於戶的,而張繡的封邑達到二千戶,大大超過了其他將領。曹操這樣做,其實質還是要保住這個“樣板”,讓他繼續發揮作用。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張繡跟隨曹操北征烏桓,死於途中。其子張泉繼承了封爵,後因參與魏諷謀反,被殺,封邑隨之削除。

智慧點評:

不計私怨,胸襟博大,是取信於人的一個重要資本。要想有一番作為,哪怕你本來並不具有心胸寬廣的本性,亦應磨煉自己,養成一種博大胸襟,尤其要把握時機、選擇好對象,樹立起自己襟懷寬廣的形象,這樣才更有利於聚攏人才,為你所用,從而在權力場中打拚出一片天地。

寬容地接納屬下的意見

齊桓公同意了鮑叔牙的意見,任命管仲為齊相。他敬佩鮑叔牙的知人讓賢,也信任管仲。他想:“我有鮑叔和高傒二人,就一定能把齊國治理得國強民富,現在又有賢相管仲,還怕齊國治不好嗎!”於是把治國大任交給了管仲。

管仲接受治齊使命後,再三思索治齊之策。政務民事每天都不少,他隻做一般的應付,借機了解些情況,並沒有著手治理戰後的混亂,齊國的政治因此遲遲不上軌道。

齊桓公可著急了,便直截了當地問管仲:

“齊國的政治什麼時候能夠達到順善的地步?”

管仲很聰明,知道齊桓公責問他齊國政治為什麼未見起色,就直言不諱地說:

“臣下是個地位卑賤的人,而齊國貴人很多。俗話說‘賤不治貴’,我怎能治了這些貴人呢?”

停了一會兒,看齊桓公在思索的樣子,又說:

“若治不了達官貴族,齊國的政治是不能順善的。”

齊桓公似恍然大悟道:

“原來如此!有理,有理!”

於是任命管仲為上卿。可是管仲仍然沒有著手治理齊國戰亂情況,使得齊國政治照舊沒達到順善程度。

齊桓公等了很久,不見佳音,又很著急地問管仲道:

“相國已是上卿,在齊國除我一人外,您是最高貴的官吏,還怕有什麼貴人阻擋您治齊嗎?為什麼還不迅速治齊呢?”

管仲答道:

“對‘貴人’說來,我是無所畏懼的。但臣下是貧窮的人。君王知道,窮人是不能役使富人的。這是政治不能順善的一個重要原因。”

齊桓公道:

“這不難,可以立刻使您成為富人。”

於是把齊國市場的稅收完全賜給管仲。管仲有了稅收,已經富比公室了。管仲想:“我雖貴為上卿、富比公室,但跟國君關係不親近,容易使國君懷疑。這兩者,國君隨口賜予,也可以隨口撤銷。”因此,仍不著手治理齊國。齊桓公見齊國照舊沒進展,實在有點不耐煩了就再次詢問管仲。

管仲答道:

“跟君王關係的親疏問題尚需考慮。跟君王關係疏遠的人控製不了跟君王關係親近的人,這是常識。臣下雖然有上卿之貴在身、有公室之富在手,若無君王之親近,也是枉然。”

齊桓公聽了,覺得管仲這些要求,看來像為他自己,其實是更忠實於齊國的,於是就立管仲為仲父。管仲有了貴、富、親這三項治理之權,於是就雷厲風行地治理齊國。

管仲根據民眾的風俗習慣、民眾的愛好和反對來治理齊國,允許人們經商。他要通過貨物流通的渠道,積累財富,使齊國國富民強。

可是首先遭到了貴族們反對,他們向齊桓公反映:

“相國治齊,對民雖有利,卻損害了公室和官吏的利益。”

管仲了解了情況,以相國、仲父、上卿的身份對他們說:

“治國的根本是要保障禮儀製度的執行,才能使國家走上順善的軌道。我們把城市鄉村的大小糧倉都儲得滿滿的,有了這個基礎就可以掌管禮儀製度了。不然,怎麼掌握禮儀製度呢?對民眾來說,衣食這兩個大事有了保證,然後才能講求榮耀和恥辱,才能遵守禮法製度,不滿足民眾的基本要求,行嗎?”

他像教訓貴族又像指責貴族,使貴族們不敢出聲。管仲又說:

“如果說損害貴族利益,那麼我是上卿,就不損害嗎?”

齊桓公聽說管仲對貴族這番講話後,更進一步理解管仲的目的,親自向管仲致謝。管仲借機對桓公說:

“在上位的人所享用的物品有一定的製度,那麼父母兄弟妻子兒女的關係就會堅固:禮、義、廉、恥這四維如不發揚光大,國家就很快要滅亡。”

齊桓公稱揚他的主張正確。管仲又說:

“我們向下發布命令,就要根據四維,像流水出自本源那樣,順於民心。”

齊桓公同意了。管仲的政令很少而且要求低,使百姓容易執行。

一般人希望的事情,他就按照人民的要求,給人民以支持;一般人反對的,他也遵照人民的要求,去掉它。管仲憑借一個海濱上的齊地,使國家富強,兵精糧足,人民知禮儀。

管仲治齊善於變不利為有利,轉失敗為成功。

齊桓公領兵攻打蔡國,本來是錯誤。蔡侯的女兒是齊桓公的第三位夫人,蔡姬劃船跟桓公鬧著玩。桓公害怕了,一怒把蔡姬打發回國。桓公後悔了,派人接蔡姬回國時,蔡姬已被嫁到別的國家了。齊桓公為此領兵把蔡國打得大敗。管仲衡量了這次攻打蔡國的得失,認為桓公為夫人而出征,大失國君尊嚴。於是把軍隊轉向楚國,聲稱領兵責問楚國不向周王進貢苞茅的罪過。蔡國當時是楚國屬國,這樣一來,就使齊桓公打蔡國的錯誤,變成了維護周王室利益的功勞。

齊桓公領兵北伐山戎本是沒有任何理由的,也是應當受到譴責的。管仲借機領兵命令燕國修召公之廟,又把桓公錯誤給掩蓋過去,成為有功於周室的人。

在柯地的會盟,齊桓公本意是背棄曹沫,不歸還侵奪魯國的土地。而管仲在會上,卻讓齊桓公遵照條約,把魯國的土地歸還了。這樣,從魯國取得了信義。各諸侯從此都歸向齊國。管仲懂得“要想取得什麼就先給予人家”的道理,這是為政的法寶。

管仲在齊國擔任政事,迅速使齊國富強。齊桓公憑借管仲的謀略而稱霸於天下,多次主持諸侯會盟,匡正天下。

智慧點評:

很多時候你也可能會處在非常不利、被動的局麵,如何化不利消極因素為主動積極因素,這的確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蓄勢待發,厚積薄發,以及找準發力點,你才能出奇而製勝。

用智慧來達成心願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孫權做了徐州牧,把都城定在秣陵(今江蘇江南一帶)。

為了防止曹軍突然襲擊,孫權選擇了一個叫濡須河口的重要地方,修築成一座壁壘森嚴的軍港,因地處濡須城,所以叫做濡須塢。

公元213年,曹操果然派兵進攻濡須。

孫權的士兵擅長水上作戰,而曹操的軍隊大部分都是北方人,所以不適應水戰。

兩軍激戰,曹軍死傷無數,被俘三千多人,落水喪命的兵士多達幾千人。

孫權指揮水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曹軍駐地。

兩軍相峙了一個月。

孫權幾次設法讓曹操出戰,企圖逼迫曹軍離城撤退,但曹操固守營盤,無論孫權怎樣罵陣,他就是堅守不出,也無意撤退。

一日,孫權親自乘坐輕便的指揮船,率領一隊水兵,從濡須港口徐徐劃向曹軍陣地。

曹軍士兵發現孫權的指揮船,立即報告曹操,並請求出擊。

曹操出帳觀看,隻見孫權的船隊行走五六裏地,就往回劃,來回轉圈。

曹操對手下將領說:“依我看,孫權一定是在察看我們的軍情,我們準備好,不要隨便放箭,靜觀其變,嚴陣以待就行了。”

孫權來回數次觀察曹操的陣地,曹操也在仔細地觀察孫權的船隊。

曹操見那些隊列整齊威嚴的船隊和船上配備的優質兵器,又是欽佩,又是羨慕。

他感歎地說:“生兒子就應當像孫仲謀!”

孫權巡察完曹軍後,第二天就派人給曹操送去一封信,信上說:“春汛很快要到了,洪水來之前,你還是早點回去的好!”

信中另外還附有一張小紙條,上麵寫了八個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操讀了孫權的信,覺得孫權對自己很有懼意,心中十分得意,曹操對身旁的將領說:“我看孫權說的倒是實話。春汛一到,真的要發大水,我們該怎麼辦?這可不是騙人的。”

本來曹操也覺得自己沒有打敗孫權的希望,借孫權的來信,順水推舟,命令部隊撤出了濡須口。

孫權將曹軍包圍在濡須口,深知曹操不會甘心棄城而退,自己也不能立即取勝。於是佯裝察看曹軍,實則讓曹操明白自己的實力。然後又送出信一封,給曹操一個撤兵的台階,果然奏效。軟硬兼施,不失為智舉。

智慧點評:

給對方一個台階,關愛裏麵藏有“計謀”,容忍裏麵蘊藏“進攻”,虛虛實實,真真假假,但最終目的都是達到自己的真實目的。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你不巧與你的敵人或對手狹路相逢,你不妨也試一試這種方法,說不定你就會輕易達成自己的心願。

要有容人之量

趙匡胤剛登帝位時,經常微服私訪。一次,趙普勸他要小心,因為天下還不太平。趙匡胤說:帝王之興,必有天助。想當初,周世宗見到將領中的方麵大耳者都格殺勿論,而我終日侍候在他的身邊,反而沒有遭遇不測之禍。如果命中注定應該當天子,別人也奪不去。天生不應為天子,就是閉戶深居也是徒勞無益的。從此,太祖微服出行的次數更加頻繁了。遇到勸諫者,他就對勸諫者說:有天命的人,可以代替我做天子,我不禁止他。言辭之中流露出得意和自信之情。

還有一次,也是趙匡胤當皇帝不久,第一次乘坐皇帝車駕出宮,經過大溪橋時,一支箭飛來射在儀仗的黃蓋傘上,禁軍侍衛嚇得發愣。太祖披開胸襟,笑著說:“讓你射,讓你射。”回到皇宮後,左右親隨力請搜捕射箭的人,太祖不準。後來也沒發生什麼事。趙匡胤不同尋常之處在於他自己深信,也讓臣下相信他當皇帝是天之助,不是誰用陰謀暗算就能奪去的。如果他整日躲在宮中,杯弓蛇影,胡亂猜疑,自己都沒有安全感,誰還敢把前途寄托在他的政權上。

五代時是亂世,屠殺和劫掠如家常便飯,人命不值錢。而趙匡胤超出尋常之處在於他的寬仁,他要走一條和平之路。他考慮的是長治久安,既要統一,又要少流血,少製造仇恨。這個原則是極富智慧和仁愛的。古代皇帝對前朝或割據統治者最簡單有效的處置方式就是消滅,而趙匡胤的和平之謀對敵人也是有效的,終其一生,他沒有殺死一個國主。

趙匡胤的皇位是從後周搶來的,這決不是光彩的事。但後周那些皇族後妃和一班舊臣卻是活證據,他們難免心懷怨意,如何處理他們呢?趙匡胤同樣采取寬宏的手段,以安撫為主,不行殺戮。

宋太祖剛做天子時進入後周皇宮,看到宮女抱著一個小孩,問是什麼人,宮女答:“世宗的兒子。”當時範質(後周宰相)與趙普、潘美等人跟在身邊,太祖環顧問趙普等人:該怎麼處置這個小孩。趙普等人說:“殺了他。”潘美與另一將領在後麵卻不做聲。太祖問他的意思,潘美不敢回答。太祖說:“登上別人的皇位,還要殺人家的兒子,我不忍這麼做。”於是讓潘美認領回去做侄子。以後,趙匡胤再也沒過問過。那孩子長大之後還當了刺史。

對後周的舊臣,趙匡胤不是不知道他們對自己的不滿和對前朝皇恩的懷念,但他對這種情緒沒有硬性壓製,或用殺戮政策恐嚇,而是用溫和的寬容政策,讓他們逐漸接納新朝。他對後周的三位宰相範質、王溥、魏仁浦,不但沒有殺害,反而繼續讓他們擔任很高的官職,以示優禮。這樣做對於穩定人心,平定局麵確有積極作用。

趙匡胤上台後征討北漢,包圍太原,久而不拔。禁衛軍的士兵們自告奮勇,請求親自前去攻擊。趙匡胤製止他們說:我從天下挑選你們,並加以精心地訓練,費了不少心血。你們都是天下的精兵之髓,是我的忠誠部隊,我寧可不得太原,豈能讓你們犧牲在此城之下?竟不再攻城,引兵而還。或許趙匡胤早已有退兵的企圖,但他能以這種方式表達出來,還是讓禁衛軍感奮不已。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宋朝兵分兩路進攻後蜀,戰事進行得較為順利。有一天,京城開封下起了鵝毛大雪,宋太祖在講武殿處理事務。由於天氣寒冷,殿中置設氈帷,太祖戴著紫貂裘帽。太祖即景生情,對左右侍者說:“我穿戴得這樣厚實,身體還覺得寒冷,那麼西征將帥士卒處於霜雪之中,處境一定相當艱難。”說完,即解裘帽,派人送到戰爭前線賜給統帥王全斌。王全斌拜賜感泣。也許有人認為這是惺惺作態,但人世間的情感幾分是真,幾分是假,誰又能說清楚。

真正寬容的人,能記住別人對他的恩情,又能忘卻別人對他的小冒犯。趙普顯貴後,就曾把貧賤時的仇家一一開列出來,請趙匡胤鏟除。宋太祖不答應,他說:如果人們能在芸芸眾生中知道誰將成為天子宰相,那不早就貼上去了。趙匡胤寬待仇家最出名的例子是對董遵海。

趙匡胤早年落魄時曾投奔到董遵海的帳下。董遵海對趙匡胤經常冒犯。趙匡胤忍不下去就投奔他處了。後來,兩人同在後周朝為臣,董又和趙的政敵聲氣相通。趙匡胤即位後,就召見了董遵海。董自忖死罪難逃,便要自殺。他的妻子卻表現出了不凡的見識:等到皇上要你死時,再去死也為時不晚。萬乘之主,豈會小肚雞腸,同你計較過去的一點私嫌舊怨?果然,董遵海上朝請死時,趙匡胤開懷一笑泯恩仇,不予追究,還委以他方麵之任。董遵海也是感激涕零,一生忠謹。

有的人對對手、外人能寬容,因為這樣做可以收攬人心,博取盛名,但對自己人反倒心狠手辣,不念舊情。趙匡胤卻能做到內外一致,對自己人也是同一條策略:寬待以收心。

智慧點評:

心太小的人成不了大事。真正善於成事的人,都不是小心眼,而是顯示出寬容的王者之氣。身居高位者有時可以沒有衝鋒打頭陣的勇武,甚至可以不懂運籌帷幄的智略,但決不能小肚雞腸。

不要怕下屬是“野心家”

林肯當選為總統後,毫不猶豫地就任命一直與他“對著幹”的參議員薩蒙·蔡斯為財政部長。

朋友們都竭力反對林肯的這一任命。因為蔡斯雖然能幹,但十分狂妄自大,他本想入主白宮,卻輸給了林肯,他認為自己比林肯要強得多,對林肯也非常不滿,並且一如既往地追求總統職位。

林肯固執己見,問急了,就對關心他的朋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農村長大的朋友們一定知道什麼是馬蠅了。有一次,我和我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個農場犁玉米地。這匹馬很懶,但有一段時間它卻在地裏跑得飛快,連我這雙長腿都差點跟不上。到了地頭,我發現有一隻很大的馬蠅叮在它身上,我隨手就把馬蠅打落了。我兄弟問我為什麼要打落它,我說我不忍心看著這匹馬那樣被咬。我兄弟說:哎呀,正是這家夥才使馬跑得快嘛。”

最後,林肯說:“如果現在有一隻叫‘總統欲’的馬蠅正叮著蔡斯先生,那麼隻要它能使蔡斯和他的那個部不停地跑,我就不想去打落它。”

智慧點評:

如果你的屬下有意做自己的競爭對手,不要排擠他,而是要啟用他。時時刻刻讓身邊有“一隻馬蠅”,可以激發你的無限潛能。而且,一旦用好這樣的“刺”頭,就會有意想不到的好結果

善用比自己強的人

建安五年春,袁紹厲兵秣馬,準備率十萬大軍攻伐曹操。

袁紹的謀臣田豐認為此舉不足取,便對袁紹說:“現在徐州已破,曹操軍隊銳氣大增,不可輕敵,不如以久持之,待其有隙而後可動也。”

袁紹頭腦發昏,哪裏肯聽!

田豐再諫,袁紹發怒了:“汝等弄文輕武,使我失大義!”

田豐仍在勸誡袁紹:“若不聽臣良言相勸,出師不利。”

袁紹大怒,將田豐投入大獄,率軍出征。結果,官渡一戰,袁紹被曹操殺得人仰馬翻,大敗而歸。

這時,獄吏來見田豐說:“與君賀喜!”

田豐說:“何喜可賀?”

獄吏說:“袁將軍大敗而回,君必見重矣。”

田豐很了解袁紹的為人,他笑道說:“吾今死矣。”

獄吏很吃驚:“人皆為君喜,君何言死也?”

田豐說:“袁將軍外寬內忌,不念忠誠。若勝而喜,猶能赦我;今戰敗則羞,吾不望生矣。”

袁紹回來,果然以妖言惑眾的罪名將田豐殺了。

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之後,在洛陽的慶功宴上就曾說過這樣的話:“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大傑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拎擒也。”

劉邦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不是全才,在很多方麵不如自己的下級。他之所以能打敗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一統天下,是因為重用了一些某些方麵比自己能力更強的人。而恰恰是在這一點上,劉邦表現出了一個統帥最值得稱道的品格和能力。

打天下如此,搞其他事業也莫不如此。

被譽為美國鋼鐵工業之王的卡內基說過:“你可以將我所有的工廠、設備、市場、資金全部奪去。但隻要保留我的組織和人員,幾年後,我仍將是一鋼鐵大王。”

卡內基的話反映了西方資產階級企業家在管理思想上的一種反省,即他們認識到,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卡內基死後,人們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了這樣一道短詩:

這裏安葬著一個人,他最擅長的能力是,把那些強過自己的人,組織到為他服務的管理機構之中。

智慧點評:

嫉賢妒能,是抑製和扼殺人才的一種腐朽、落後的意識,對於你的事業妨礙極大。

因此,如果你真心希望你的下屬能夠各盡其才,盡其能,為你的事業而奮鬥,就必須敢於起用他們,讓他們的才華,鑄就你事業的輝煌。

不要壓製下屬

C先生是某公司市場科的科長,小李是他的下屬。嚴格來說,C科長的能力是比較“水”的,小李已經開始蓋住了他那原本不多的“光芒”。舉一個最為簡單的例子為證:C科長的電腦水平不高,所以他對電子郵件等現代通信工具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有一次,他讓小李往全國各分公司發一份國慶促銷通知,小李領命後用電子郵件三五分鍾就把事情搞定了。

但C科長並不放心,要小李發傳真,於是一份兩頁紙的傳真發到了全國20多個分公司,整整一個多小時,小李站在傳真機旁,機械地說著同樣的話:“喂,某某分公司嗎?我是總部市場科的,請給個信號,我發一份傳真,一共兩頁,簽收後再傳回來一份……”然後聽到“嘀——”的一響,做著同樣的送紙動作……

小李實在忍不住了,那天他跟C科長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小李憤憤地說:“公司資源浪費和辦事效率不高就是被你這種人害的。”而C科長則回了一句:“你不想幹你可以選擇辭職。”

就這樣,在C科長的陸續打壓下,再加上小李無法忍受C科長的愚蠢,後來小李便憤然辭職了。

很多企業的管理者在招聘下屬的時候,都或多或少地在執行一個著名的“八折理論”:即為了有效防止自己親手招聘或培養的下屬“功高蓋主”最後對自己的位子形成威脅,有很多管理者往往在招聘的時候就刻意將比自己能力差的人納入門下,而比自己能力強的則往往找個理由推脫不要,當然比自己能力差很多的也不能要,因為總要有一點辦事能力才能使自己得以解脫和放鬆。那麼究竟以什麼樣的標準來衡量呢?他們最後往往選擇在80%“能力點”上。也就是說,部長在招聘科長的時候選擇相當於自己能力80%的人,而科長在招聘科員的時候仍然也按此標準執行,依此類推,最終形成一個很有意思的“等比數列”。就這樣,在這種“八折理論”的指導下,管理層級越多,高層與基層的差距越大。即便如此,仍然有相當一部分追求進步的“後生”在“逆流勇進”。當你發現你的下屬在飛速成長的時候,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馬上意識到自己學習的緊迫感,而不是想方設法地把下屬給打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