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二用才篇

得人才勝,失人才敗

西方管理界有句行話,說:“有責無權活地獄。”你把權力授予負責任的下屬,對你的下屬來說是人盡其才,對你的公司管理而言是提高效能,這才是有效的管理者和領導者。所以,西方管理學者卡尼奇曾經說過:“當一個人體會到請別人幫他一起做一件工作,其效果要比他單獨去幹好得多,他便在管理下屬中邁進了一大步。”

現代許多管理者都不願意授權,他們更喜歡用人唯親。在他們看來親人是最可靠的助手,為此,不少管理者付出了代價,福特公司的例子就是其中最有名的。

福特汽車的沉浮,其主要原因就在於公司用人方麵。如果福特家族獨裁,那麼公司就開始走下坡路;而如果重用人才,讓有能力的人幹,公司就會繁榮中興。福特汽車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1903年,亨利·福特在經曆了兩次失敗之後,與幾個同行合夥聘請了一位專家——詹姆斯·庫茲恩斯擔任總經理,第三次辦起了福特汽車公司。

庫茲恩斯上任後,在老福特的支持下采取了三項重大的措施,即市場預測,產品價廉物美,建立銷售網絡。就這樣,在不到七年的時間裏,福特汽車公司便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製造公司。福特本人也因此而獲得了“汽車大王”的稱號。

然而,福特公司取得發展之後,老福特的頭腦開始發熱,在1915年辭退了庫茲恩斯,實行他個人的獨裁,退回了家長式的領導體製中去。老福特獨攬公司的一切,取消了經理製,公司的高級領導人員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他的“私人秘書”,公司裏的一切決定、一切人事安排、一切生產和買賣事務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公司沒有經理部,沒有開過任何形式的討論會或研究會。這種領導體製造成公司管理的極度混亂。在用人上任人唯親,在公司擔任高級職員的500多人中竟然沒有一個大學畢業生。這種局麵加速了福特公司的虧損。同時,老福特一意孤行,聽不進忠言,凡有異議者,都被他視為眼中釘,必欲去之而後快,因而使一些能幹的人紛紛離去。而且,福特公司的車型非常單一,這種做法與通用公司的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所以,通用公司能取而代之,實際上是一種必然。

老福特眼見情況不妙,在1943年福特二世因病去世後,將在海軍任職的孫子小福特招回,擔任公司副總裁。福特三世於1945擔任公司總裁。福特三世上台後很快便采取新的措施。

福特三世的革新措施是:

1.打破家族統治的傳統,重金聘請外界管理人才,而且在實際工作中讓他們有職有權;由於從外界聘請的經理能及時掌握情況,又有充分的權力做出各種必要的決定,公司從此走上了複興之路。

2.對領導體製進行了改革,由原來的集權製改為分權製。把公司分成15個部門,各部門的經理全權負責本部門的工作。

3.開發了國外市場。

福特三世接管公司之後,不惜高價,聘請了號稱“神童”、“藍血十傑”的“桑頓小組”——二戰時期美國空軍的後勤管理小組;福特三世又任用原通用汽車公司的副總裁歐內斯特·布裏奇負責福特公司的工作。布裏奇精於成本分析,福特三世甚至不惜答應給他股票特權以求從通用汽車公司挖走布裏奇。而且,布裏奇又給福特公司帶來了通用汽車公司的幾名高級管理人員威廉·戈塞特、路易斯·克魯索、D·S·哈德和哈羅德·楊·格倫。

這些人對公司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使公司重新煥發了生機,利潤連年上升,並推出了一種外形美觀、價格合理、操作方便、適用廣泛的“野馬”轎車,創下了福特新車首年銷售量的最高紀錄,把“福特王國”又一次推向了事業的高峰。

正是在“野馬”車的開發、銷售過程中,新星艾柯卡表現出非凡的才能。

但是,20年後在美國汽車大王的地位逐漸讓位於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福特公司的這種頹勢是如何造成的呢?

福特三世剛上任的前幾年,奉行“選賢任能”的政策,使公司的業務扭虧為盈。可過了幾年之後,他認為自己已經“畢業”,先後辭退了康德森、米勒、艾柯卡等公司總裁,又掌握了公司的全權。福特三世又重犯了祖父的錯誤,越來越獨斷專行。這一違背領導體製的做法,使福特公司不但無法發展,營業額也大為下降。到了1983年,福特公司不再是福特家族的私有企業了。

智慧點評:

一個管理者在用人上的正確與否,決定了一個企業的成敗。隻有用人唯賢,打破用人唯親的觀念,把住這一關口,企業才會有所發展。其實,讓有能力的人幹也是管理好下屬的關鍵之所在。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北京某名牌襯衫廠向日本出口了一批襯衣。這批襯衣經北海道被送往日本,但日本客戶在港口啟封時,竟然發現襯衣盒子裏有黑壓壓的成群的螞蟻,日方老板提出強烈抗議,要求中方賠償損失。

中方負責人也倍感納悶,從生產程序到發貨運輸都是按規定進行的,這螞蟻是從哪兒冒出來的呢?

無奈之下,北京這家襯衫廠請來了一位專家,這位專家就是浙江農業大學的唐覺教授。唐覺教授從事螞蟻研究已有50年的曆史,堪稱這方麵的權威。

唐教授和他的助手們,隻花了三天時間,就拿出了一份鑒定報告,報告顯示:伊氏臭蟻是日本的特產,中國京津塘一帶無此種類。

日本人再也驕傲不起來了。這家襯衫廠因此挽回了人民幣100萬元的經濟損失,而且,日本客戶為補償這家襯衫廠的名譽損失,每年增加訂購200件襯衫。

無獨有偶,在19世紀初,福特公司也發生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當時,福特公司的一台電機發生了故障,整個公司的這方麵的行家都被難住了,沒有人知道毛病出在哪裏。這些行家們又對這台電機進行多次研究,仍然是一無所獲。最後他們不得不請來了德國著名的科學家——斯坦門茨。

斯坦門茨隨身隻帶了一塊塑料布,幾支粉筆。他在那台電機旁整整呆了三天,不斷地觀察,不斷地計算。最後,他在馬達上劃了一道線,然後對福特公司的人說:

“請打開電機,沿線將裏麵的線圈減少16匝,照此實施,手到病除。”

人們按此行事,果然電機重新開始運作了。

結果,斯坦門茨要價一萬美元,經理不禁愕然,讓他填材料費用單。隻見斯坦門茨揮筆寫道:

“畫一條線,一美元;知道在什麼地方畫線,9999美元。”

一窩螞蟻的鑒定,一條直線的畫法,表麵上看似乎簡單、容易,但無不體現著人才的重要性。可惜的是,在某些領導人眼裏,人才說起來重要,用起來次要。在他們看來,“人才”的思想性強,才能突出,有一定水平,所以,領導們就怕不好“領導”,往往敬而遠之。有的怕幹出了成績,使做領導的臉麵無光,便明爭暗棄。

這些做法都是極不可取的。首先,人才是你的部門取勝的重要保障,如果沒有人才,何來你的事業?何況,對領導來說,你有職責、有義務使用人才,提拔人才,這樣你的下屬才會感到在你的領導下有一種信任感,他們也願意為你而加倍努力。

智慧點評:

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能否在選人用人上取勝,在很大程度上關係著企業的成敗。所以,作為領導者,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真正做到禮賢下士

管仲是我國古代有名的治國賢才,齊桓公不避前嫌重用管仲,把齊國治理得強盛起來。管仲還輔佐齊桓公成就了一代霸業。這一切使得齊桓公十分關注有才幹的人,他深知人才對於一個國家、一個國君來說是多麼重要。他想,光有一個管仲還不行,還需要有更多的像管仲這樣的人才行。於是齊桓公決心廣納賢才,他命人在宮廷外麵燃起火炬,照得宮廷內外一片紅紅火火,一方麵造成聲勢,一方麵也便於日夜接待前來晉見的八方英才。然而,火炬燃了整整一年,人們經過這裏時,除了發些議論或看看熱鬧外,並無人進宮求見。大臣們隻是麵麵相覷,也不知是什麼原因。

有一天,來了一個鄉下人在宮門口請求進去見齊桓公。

門官問鄉下人:“你有何才幹求見大王?”

鄉下人回答說:“我能熟練地背誦算術口訣,我希望大王接見我。”

門官報告了齊桓公。齊桓公覺得十分好笑,背誦算術口訣算什麼才能?於是讓門官回複鄉下人說:“念算術口訣的才能太淺陋了,怎麼可以接受國君的召見呢?回去吧。”

鄉下人不卑不亢地說:“聽人們說,這裏的火炬燃燒了整整一年了,卻一直沒有人前來求見。我想,這是因為大王雄才大略名揚天下,各地賢才敬重大王希望為大王出力,又深恐自己的才幹遠不及大王而不被接納,因此不敢前來求見。今天我以念算術口訣的才能來求見大王,我這點本事的確算不了什麼。可是如果大王能對我以禮相待,天下人知道了大王真心求才、禮賢下士的一片誠意,何愁那些有真才實學的能人不來呢?泰山就是因為不排斥一石一土,才有它的高大;江海也因為不拒絕涓涓細流、廣納百川,才有它的深邃。古代那些聖明的君王,也要經常去向農夫樵夫請教,集思廣益,才會使自己更加英明起來啊!”

齊桓公聽了鄉下人的這一番話,被深深打動,認為鄉下人說得太有道理了。於是馬上以隆重的禮節接見了他。這件事很快傳開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各地賢才紛紛前來,絡繹不絕。齊桓公大為高興。

智慧點評:

一個領導者若真心求賢,就必須有誠意地禮賢下士,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人才。

學習正確的用人之道

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麾下猛將如雲,各具特點,他總能知人善任,揚長避短,使用得當。而且能夠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使將帥能在不違背總的戰略下相機行事,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所以馬援稱他“恢廓大度”,“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是符合實際的。

劉秀深知手下每個將領的特點,根據他們的特點任用。他手下有一名大將叫賈複,這個人作戰勇敢,但容易輕敵。因此,劉秀不讓賈複為主將,而讓他在有名望的將軍手下做副將。劉秀這樣做不是看不起賈複,而是為了保護他。一次,賈複在真定與農民起義軍作戰時,因為輕敵,受了重傷,劉秀以為他治不好了,悲傷地說:“我不讓賈將軍自領一軍,就是怕他輕敵失事,這次使我喪失一名愛將,怎麼能不令我痛心!聽說賈複的妻子已經懷孕,我現在就指腹為婚,不讓他為子女擔憂。”

後來賈複奇跡般地痊愈,聽說劉秀指腹為婚的事後,非常感動,打仗更加勇敢,屢建奇功。劉秀針對賈複英勇善戰、又有輕敵思想的特點,采取了既讓他率軍遠征,深入敵境,又經常隨軍督導,給予必要的控製,免得輕敵失事。這樣,賈複雖然不能獨當一麵,卻也發揮了勇猛作戰的特長。

劉秀在平定河北作戰中,發現王霸對士卒們的生活起居、衣食冷暖關懷備至,還多次脫下自己的衣服,為死亡的將士安葬,很受將士們的擁護和愛戴。劉秀經過了解,知道他是一名帥才,有獨當一麵的能力,就將進攻五校起義軍的任務交給他。王霸接受任務後,在複雜的戰爭環境中深謀遠慮、沉著冷靜,經過一段時間的奮戰,終於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智慧點評:

對企業領導者而言,正確的用人之道是充分發揮一個人長處的優勢,避開其短處的劣勢。用人者應該把握住被用者的最佳狀態,用當其時,此外還要善於開發、挖掘和培養人的特長。

唯才是舉,知人善任

漢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一個人才盛世,群星燦爛,各盡其能。他們輔佐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造就了不朽的曆史功業。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武帝在執政期間,曾先後八次下詔征選賢能良才。中間曾一度出現人才濟濟的局麵,這和他興辦官學、廣開仕途、注重獎懲、因材授職的人才政策是分不開的。

漢武帝即位後對漢初的用人政策作了大刀闊斧地調整,在繼續推行漢初的察舉製的同時,擴大了察舉的範圍。在漢朝初期隻有賢良和孝廉兩科,武帝增加了儒學、明法以及德行、學術等科。他下了一道“興廉舉孝”的詔書,宣布不講出身門第,“唯才是舉”,並把它製度化,哪級官吏“不舉孝、不察廉”就免職罷官。同時允許官吏和百姓上書評議政事。武帝通過這種方式最大限度地選拔出了有德有才的人。

漢武帝雖未曾在戰場上實際指揮作戰,但是他知人善用。衛青是衛子夫的弟弟,霍去病又是衛青的侄子,都以外戚身份創立不世軍功。霍光與霍去病為異母兄弟,茲後更成為漢朝宮廷裏的中樞人物。

一次,漢武帝到郎署見到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翁,這個老翁步履蹣跚,衣衫不整。武帝感到很奇怪,因為一般郎官都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而這個人都這麼大年紀了為什麼還當郎官呢?

於是漢武帝就問他:“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做郎官的?為什麼這麼大年紀了還沒退休呢?”

老翁回答說:“臣叫彥駟,是江都人,從文帝時開始做郎官。”

漢武帝又問:“為什麼這麼長時間一直沒有得到提拔?”

彥駟回答說:“文帝喜好文而我喜好武;景帝喜歡年紀大的成熟穩重者,可是我那時很年輕;陛下您喜歡年輕有為者而我卻已經老態龍鍾了。因此三朝沒有得到帝王的恩遇,老於郎署。”

聽彥駟這麼一說,武帝深為震驚,這麼一位三朝為官的老者,就是因為碰不上皇帝所好,總也得不到提拔重用,幹了大半輩子還是個郎官,這不是彥駟的過錯,而是用人上的疏誤。於是武帝考察了彥駟的才識,即任命他為會稽都尉,也就是會稽郡的軍事首領。

漢武帝時代人才輩出,使漢王朝達到了鼎盛,這與漢武帝唯才是舉的用人思想是分不開的。

治理國家很重要的一條便是官員的選拔和任用,這也是唐太宗治理國家的第一出發點。在唐朝建立之初,從魏晉南北朝時期流傳下來的重武輕文的傳統還沒有改變,許多大臣都是行伍出身,作戰時勇猛無敵,但治理國家處理政務就不是內行了。因此唐太宗將選官的標準定在了兩個重要方麵:一是才幹,二是德行。這從根本上影響了唐朝的選官製度和考核製度,唐朝六品以下官吏由吏部和兵部選拔,五品以上的官吏根據政績考核,最後由皇帝親自裁定。

除了這些選拔和考核的措施之外,唐太宗還利用了在隋朝便開始實行的科舉考試製度,這使選官的途徑增多了,選擇的範圍也擴大了,為一般的讀書之人提供了良好的機會,比原來的推薦製度更有它的合理性。科舉考試分兩種,一是常舉,定期舉行;一是製舉,由皇帝決定臨時舉行。考中後,原來有官職的人便可以升官,原來沒有官職的由吏部考核之後再授予官職。

另外,唐太宗又精簡機構。在隋朝時,中央的官員達二千五百人之多,李淵建立唐朝後基本上沒有變動。李世民命房玄齡負責調整精簡機構,最後確定官員的編製為六百四十人,提高了辦事的效率,也大大地節儉了政府的開支。

為嚴肅地方吏治,唐太宗還依照地理形勢將全國分為十道,即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然後從京城的高官中選任觀風俗使,巡行四方,考核地方官,以定獎懲。

唐太宗任人唯才是舉,不論親賢遠近,他有一句話“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可以說是對他用人方針的生動概括。唐太宗雖然求賢若渴,但並不是濫選濫用,也有著嚴格的原則,凡是有才之士,不計較資曆地位和親疏恩怨都能夠兼收並用,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對於自己的舊屬和親信,唐太宗也不濫加任用,而是量才授予官職。

大臣房玄齡說:“秦王府裏的舊人,都是皇上的老部下了,那些沒升官的,不免有些怨言。”唐太宗說:“設立官職,為的是選拔有才能的人,替百姓辦事。不能以新舊分先後。新人有才幹的,就要升官;舊人沒有才幹的,當然不能提拔。要不然,國家的事情怎麼能辦得好呢?”

尉遲敬德原是劉武周手下的大將,公元620年他和另一員大將尋相一起向唐太宗投降。時間不長,尋相便又叛亂,眾將便疑心尉遲敬德也將要叛亂,就囚禁了他,還建議唐太宗殺掉他。唐太宗卻說:“他如果真要叛亂,難道還會落在尋相的後邊嗎?”然後就放了尉遲敬德,安慰道:“大丈夫以意氣相許,請不要將這點小誤會放在心上,我絕不會聽信旁人之言加害忠良勇士的。”尉遲敬德深受感動,以後為唐太宗屢建奇功。

太宗用人不計前嫌。魏征當年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他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衝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太子要先發製人,及早動手。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曾質問魏征:“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關係?”魏征並不求饒,反而倔強地說:“如果太子早聽我的話,一定不會是今天的結局。”唐太宗很讚賞他的直率,便以禮相待,根據他耿直的秉性,讓他任諫議大夫,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

智慧點評:

用人並非易事,而能用好人則更是不容易。如何讓人才發出光亮,這是每一個身居權要的領導者都必須深思的事情。

攬天下英雄入帳中

曹操的躍馬揚鞭,往來馳騁,並不是一個“天馬行空獨往獨來”的“獨騁圖”,而是在他麾下有著一個千軍萬馬,山呼海嘯的群英譜。這一壯闊的場麵來源之一就是曹操的博大胸襟。

他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達了他為實現政治理想要延攬天下人傑的思想:山不嫌棄塵土亂石才稱其為高,海不嫌棄涓涓細流才稱其為深,我隻有像周公那樣,“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誠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才能把天下人統一在我的麾下。曆史上的曹操,正是從一兵一卒抓起,從一官一吏用起,用了十九年的時間,將長江以北的混亂局麵扭轉過來,實現了中國大半個版圖的統一。

看曹操用人,當首先看他的氣度。

曹操政治抱負宏大,用人氣度不凡,在他與袁紹起兵的對話中,就充分表現出來了。“初紹與公共起兵,紹問公曰:‘若事不輯,則方麵何所可據?’公曰:‘足下意以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期待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不可。’”

任天下之智力,爭天下之歸心,曹操的理想是將劉備和孫權收服。

劉備是一個反複無常的人。他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謀士主張殺掉劉備,荀彧入諫曰:“劉備,英雄也,今不早圖,後必為患。”曹操不答,彧出,郭嘉入。操曰:“荀彧勸我殺玄德,當如何?”嘉曰:“不可,主公興義兵,為百姓除暴,唯仗信義以招俊傑,猶懼其不來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窮而來投,若殺之,是害賢也。天下智謀之士,聞而自疑,將裹足不前,主公誰與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息,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

曹操認為郭嘉說得有理,並認為劉備是個難得的人才,因此對劉備十分敬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總想把他納入自己的營壘。劉備不甘在曹操之下,表麵上應付著曹操,實際上另有企圖。他與曹操翻臉後,一次被曹兵打得大敗,妻子和大將關羽都被生俘。在這前後,曹操的謀士程昱、郭嘉等,幾次提醒趁機殺掉劉備,可曹操的回答隻是一句話:“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心,不可。”明知劉備是勁敵,也有機會殺他,但隻要有一絲爭取的希望,也不肯下手,這是何等的氣量!唯恐殺一,丟掉一片,這又是多麼的高明!

孫權比曹操晚生二十七年,當是曹操的後輩。曹操從公元190年起兵,到公元208年揮師南下,整整十九年,幾乎是大戰必勝。沒料到在大功眼看告成時,因遇到孫權等人的頑強抵抗而慘敗於赤壁。這一敗,使曹操要達到的目標成了泡影,也使他看到了虎虎有生氣的新的一代領袖人物。“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的後期,不止一次地發出過這樣的感歎,並采取過多種措施,想把孫權拉過來。他讓阮璃為他起草的《與孫權書》,完全是站在平等立場上講話,從“百姓保安全之福”,勸導孫權與他合作。在曹操的殷殷招納和劉備的夾擊之下,孫權終於做出了稱臣的表示,如果不是曹操突然死去,他把孫權爭取過來是大有可能的。那樣,三國的曆史,就會以一老一少兩位政治家的握手,大江南北的統一而改寫。

三國之主都能用人,但隻有曹操思考著把另外兩主用起來。孫權作為後生,對曹操的用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說:“至於禦將,古之少有,比之於操,萬不及也。”對他來說,保江東是大局,不可能產生如何用曹操的念頭。劉備是曹操的同輩,在曹操設法團結他時,他想的隻是如何鑽曹操的空子,搗曹操的鬼,也沒有敢用曹操的奢望。一般來說,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用人的氣度與取得的業績是成正比的。天下三分,曹操得二,劉備和孫權各偏安一隅,絕非偶然。

任天下之智力,爭天下之歸心,最值稱道的,還是曹操正確對待反對自己的人,善於將對自己不利的人,凝聚為對己有利的力量。曹操起兵時,隻有本家族的幾個兄弟和侄子做骨幹,七拚八湊,不足四千兵馬。他想任劉備未獲成功,但在任其他優秀人才上卻收到了奇效,這樣就使他在短短的幾年內,造就了“謀士如雲,戰將如林”的龐大隊伍。荀彧和郭嘉,是三國時大名鼎鼎的智囊人物,都曾是袁紹的幕僚。“度紹終不能成大業”,率先棄袁投曹,曹操得荀彧,高興地稱他是“吾子房也”。郭嘉看透了袁紹“未知用人之機”,也跑到曹操營壘,曹操喜而讚之:“真吾謀臣也。”官渡大戰時,沮授、田豐、許攸都是袁紹的重要謀士,張郃、高覽都是袁紹的大將,除田豐被袁紹忌殺外,都臨陣投降了曹操。

曹操對待投降過來的人,一不計前嫌,二不試試看,與自己原班人馬一視同仁,量才放手而用,得益甚大,即使對那些降而複變或叛己投敵又被捉到的人,也千方百計再爭取過來,魏種原是曹操的故舊好友,兗州戰役曹操敗績,投敵叛曹的人很多,曹操說:“唯魏種不棄孤也。”沒想到,魏種也逃叛而去,這真是大傷了曹操的臉麵。不久,將魏種捉到,有人說,把他殺了算了。曹操思量再三,“唯其才也”,還是“釋其縛而用之”。如此對待魏種,感召了其他叛逃的人,紛紛自動返回。官渡勝利後,下屬搜集到本營中一些人給袁紹寫的欲降信,問曹操如何處理。曹操連看都不看,把信都燒了,他說:在大戰時我自己還有喪失信心的時候呢,更不用說別人了。“公收紹書中,得許昌及軍中人書,皆焚之。”曹操這一把火,不知將多少人對曹操動搖的心,燒煉為對他的忠誠。對曹操和袁紹都很了解的楊阜,稱曹操“能用度外之人”,真是一點不假。

諸葛亮說:“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勝強者,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也。”

智慧點評:

大業憑眾人智慧而完成。曆史上幾乎沒有一個成就大業的人不是能夠盡攬天下英才為己所用的人。又幾乎沒有一個能夠“任天下之智力”的豪傑不是胸懷博大,氣度恢宏的人。成就一代霸業的曹操可以說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用人要做到任人唯才

馮玉祥將軍有個侄子叫馮宏謙,從小就勤奮學習,立誌報國。1931年,日本侵略軍在沈陽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麵臨生死存亡的危機,馮宏謙聽到這個消息後,決定棄筆從戎。他來到了馮玉祥領導的西北軍,想在這裏謀個差事,報效祖國。

馮玉祥看到自己的侄兒滿腔熱血,誌向遠大,心裏十分高興,他親自下廚幫夫人做飯炒菜款待馮宏謙。

席間,馮玉祥說:“謙兒能顧大局,識大體,奔赴國難,這是我們馮家的光榮。我從不喝酒,但今天我可以多喝一杯開水,多吃一塊烙餅,因為我心裏高興!”

過了一會兒,馮玉祥又說:“抗日要做好流血犧牲的準備。謙兒,你怕不怕?”馮宏謙馬上站起來,“啪”地一個立正,“報告司令,我馮宏謙不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