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高興地說:“好,現在你是一名軍人了。不過,你現在要改名字,在西北軍中做一名普通的士兵。”

宏謙聽了,不由得一愣,不知馮玉祥讓他改名字幹什麼。

馮玉祥接著說:“我已經為你想好一個名字叫‘馮忍言’,也就是說,你要對我們的伯侄關係絕對保密。我的意思,你明不明白?”

馮宏謙當然明白,伯父是讓自己不可以紈絝子弟自居,更不能打著伯父的招牌,在外麵招惹是非,便說:“伯父,請您放心吧。”

從此,西北軍總部侍衛隊多了一名新兵,他為人誠懇、能幹,大家隻知道他叫馮忍言,根本沒有人知道他就是總司令馮玉祥的親侄子馮宏謙。

馮玉祥不僅是沙場上的一員戰將,而且在為人處事上也毫不遜色。侄子不遠千裏前來投奔他,本來應該給安排個好位子,以馮玉祥的身份和地位,誰也不會說什麼。但他卻沒有那樣做,要侄兒“忍言”,把他們的關係給遮掩住,讓侄兒從最普通的士兵做起,這樣的將領怎能不讓手下心服口服?

可惜的是,有些人卻沒有馮玉祥的遠見。他們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的親信把持重要部門的領導職位,自以為建起了牢不可破的關係網,其實,這樣的“網”,往往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有時候甚至脆弱得不堪一擊;相反,一個任人唯才、任人惟賢的領導卻能得到下屬的真心擁護。贏得民心,乃是為官者要時刻牢記的一條原則。

智慧點評:

真正優秀的領導無一例外的是任人唯才,越是自己的至親,越要嚴格要求。從不靠自己的關係讓自己的親朋好友走什麼捷徑,而是讓他們接受磨煉,憑借自己的才華,逐漸地成長起來。

大膽啟用新人

麥當勞是馳譽全球的快餐店,其總部設在美國,並在世界50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一萬多家分店,是世界上最大的速食店企業。麥當勞的成功,實際上也是領導者善於選用人才和使用人才的結果。

麥當勞選用人才的策略之一就是用“生”不用“熟”。經過三十幾年的奮鬥,麥當勞在人事管理上積累了一整套成功的管理經驗。錄用新員工時寧可用對業務一竅不通的新人,也不願用所謂“熟練”的人員。因為他們要用自己的經驗來培訓員工,而決不用他人的框架來局限自己,這種極有創意的管理方法為麥當勞贏得了成功。

在麥當勞工作的員工,一般都不會擔心失去工作,因為公司很少炒員工魷魚。麥當勞首先可說是一個培養人才的學校,其次才是一個為了獲取高額利潤的公司。在麥當勞精神下培訓出來的員工,即使離開了麥當勞,也是對社會極有用的人才。當然,麥當勞不是收容所和慈善機構,那些行為不良並屢教不改的人員,當然也得不到領導層的青睞,決不會被留用。

麥當勞允許員工自由選擇工作時間,可以選擇專職,也可以選擇兼職。從早上7點到晚上11點這段工作時間內,你可以任意挑選一段時間來工作。這一點吸引了大批業餘人士前來應聘,範圍之廣遍及各個行業。麥當勞會選拔更為優秀的員工,送往麥當勞漢堡大學深造,既培養了人才,又激勵著員工們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努力不懈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利潤。

一家合資公司新上馬一套生產流水線,在進行操作人員培訓時,外方經理把所有原生產線上操作人員的名單全部劃去了。

中方經理與之溝通時強調,那些人原來就在生產流水線上,熟悉工作程序,隻要稍加培訓就可以勝任新崗位。

外方經理說:“不,應該選用新人才。這些人也許很優秀,但他們的動作已經成型,可能會給新上馬的生產流水線以致命的危害。”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兩種不同文化背景,必然會在管理方式、思維方式上出現分歧。有人注重一個人的發展前景,而有人常看重一個人的曆史。在人才市場上,有的單位招聘簡章上不會出現性別、年齡、婚姻、從業時間等字眼。而在有的人才市場上,三年或者更長時間的工作年限,以及更細致、更全麵的個人情況,常常成為應聘成功與否的先決條件。

智慧點評:

一旦在腦海中“先入為主”,那就將影響一個人的職業生涯。要對一個有工作經驗的人進行企業文化理念的培植,首先要徹底推翻他原有的理念和文化觀念,相對於新人來說,這就困難得多了。

唯才是舉,不拘一格

李世民在選拔人才方麵,始終抱著廣開求賢之路,不可求全責備的態度。他同宰相魏徵在討論人才時說:“為官擇事,不可草率,需謹慎從事。用一個好人,好人就都來了;用一個壞人,壞人也會蜂擁而至。”

魏徵點頭表示讚同,並說:“對於用人,在天下未定時,選拔人才主要重其才能,對德行不作過多的考慮;當天下已定,為百姓選拔父母官,就必須注重德才兼備。”

李世民根據魏徵的建議,決定讓吏部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去選拔任用官吏。有一天,李世民問右仆射封德彝:“為什麼很長時間沒有薦舉一個賢才?”

封德彝說:“臣下豈敢不盡心舉薦賢能誌士?隻是當今確無奇才啊!”

李世民聽了很不高興,生氣地說:“君主用人如用器物,用其所長,棄其所短。古代王朝興盛時期所用的賢才,都是從當時選取的,不是從別的朝代借來用的;按照你的說法,舉賢豈不是神話傳說?難道要讓薑子牙這些人死而複生,國家才能得到治理嗎?你自己不識人,卻把責任推脫成當代沒有人才!”

封德彝無言以對,慚愧地退了出去。

李世民用人向來不論門第資曆,唯才是舉,不拘一格,致使四方賢士都聚集在朝中。為了表示對賢才的尊敬,李世民令人在淩煙閣畫了24位功臣畫像。

這24位功臣裏有些人出身並不高貴:農民出身的徐世勳、鐵匠出身的尉遲敬德、士卒出身的秦叔寶,等等。

為了使寒門庶族子弟有出頭之日,李世民采用了隋朝的科舉製度,普通人和官吏都可以參加科舉考試,考取後,是官吏的可以升遷,不是官吏的由吏部給予官職。

李世民君臣同心同德,各顯其能,所以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出現了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的全盛局麵,史稱“貞觀之治”。

智慧點評:

真正的領導者,善於任用賢才,將天下能人誌士聚集在自己身邊,這就是大智慧。

用人不分民族

漢朝經過文景之治後,至漢武帝時候,無論在哪個方麵,政治、軍事、文化都達到了漢朝最巔峰的時期。

漢武盛世是人才輩出的時代,在這種人才群體中,有兩個人格外特殊,一個是僮仆出身的大將軍衛青,另一個是奴隸出身的托孤大臣金日磾。

金日磾字翁權,原本是匈奴休屠王太子。

漢武帝元狩年間(公元前122-公元前115年),休屠王和昆邪王密謀降漢,休屠王在降漢前突然反悔,還要將昆邪王降漢的事告訴匈奴首領,昆邪王一怒之下殺了休屠王,押著休屠王的妻兒老小投降了漢朝。金日磾與其母、弟都被送入官府為奴婢,金日磾又被送往黃門養馬,當時他才14歲。

作為匈奴休屠王當年的太子,金日磾度過了屈辱、痛苦的歲月,但他並沒有唉聲歎氣,而是從養馬上尋求解脫。由於他從小與馬打交道,加之盡心盡力,所養馬匹都膘肥體壯,精神抖擻。

他的努力沒有白費。

一天,漢武帝遊宴苑圊,巡視馬匹,隨從的有大批官員和後宮妃嬪。馬夫牽著所養馬匹從殿下走過。這些魯莽之人都偷偷地覷看皇帝和後妃風姿,隻有金日磾目不斜視,一臉正氣,加之他的相貌魁偉,所養馬匹肥壯,使漢武帝十分滿意,當時就讓他沐浴接受官服,賜侍中駙馬都尉之職。

金日磾由一個奴隸到皇帝的親近侍臣,從來未有過過失,漢武帝對他甚是信愛,賞賜累千金,出則驂乘,人侍左右。

一些達官貴戚對此嫉恨地說:“金日碑隻是一條胡狗,陛下卻看成人?”

漢武帝聽了以後,對金日磾更加器重。

史書稱讚金日磾“篤慎”,他對漢武帝忠誠,處事則周密謹慎。金日磾的兩個兒子,是漢武帝的“弄兒”,經常與漢武帝嬉戲。後來“弄兒”長大,在殿下與宮人嬉戲,正好被金日磾看見。金日磾惡其淫亂,當場將他殺死。漢武帝聽說後大怒。金日磾不住地叩頭,將事實經過奏報。漢武帝自後內心裏對金日磾很是敬畏。

金日磾母親閼氏病故,漢武帝將她的肖像置於甘泉宮,圖上標明“休屠王閼氏”,以示尊重。金日磾的“金”姓,也是漢武帝賜予的。

漢武帝重用金日磾,並非僅僅出自於招徠少數民族的政策,而是賞識和器重金日磾的德操和才能,是因為金日磾持重可靠,能托付大事。

武帝末年,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錯綜複雜,近臣莽何羅兄弟蓄意謀反,金日磾察覺其行為反常,晝夜提防。一日,莽何羅手持利刃想謀刺漢武帝,幸虧被金日磾及時發覺,漢武帝才幸免於難。

武帝臨終,倉促立八歲的劉弗陵為太子,命霍光輔佐少主。

霍光推讓,推薦金日磾,金日磾認為自己是外族人,堅決不肯接受。漢武帝便任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金日磾為車騎將軍,與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同受遺詔輔佐太子。漢武帝遺詔封金日磾為棍侯,金日磾卻沒有接受此封號。

智慧點評:

用人是領導智慧的重要方麵,漢武帝在這裏的智慧主要表現在不拘一格用人才。金日磾雖然是少數民族,但漢武帝看重的是他的德操和才能,大膽重用。這需要博大的胸懷、深邃的眼光和打破傳統的勇氣。

選用人才不論資排輩

戰國初期,在七個諸侯國中,秦國比較落後。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國君秦孝公即位,不久,就發布了一道求賢令稱,誰有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不管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一律封高官賜土地。

不久,一個叫衛鞅的年輕人從魏國來到秦國。衛鞅把他的富國強兵的道理給孝公講了一遍。他說:“要使秦國富強起來,必須實行變法。一方麵要發展農業,一方麵要獎勵英勇善戰的將士;同時,還要製訂新法令,做到有法必依,賞罰分明。”秦孝公聽了衛鞅一番治國宏論,讚不絕口,當即決定用衛鞅,讓他著手進行變法改革的準備。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想聯合燕國,攻打趙國。秦王派使者勸說燕王,燕王派太子丹到秦國當人質,秦國決定派大臣張唐為燕相國。

張唐聽說後,因懼怕路經趙國時被殺,就在家裝病,閉門不出。呂不韋隻好到他家親自勸說。張唐早就想好了理由,說:“我屢次帶兵攻伐趙國,趙國特別敵視我,去燕國一定要經過趙國,我可不能去。”

呂不韋再三勸說,張唐堅決不去,呂不韋也毫無辦法。

呂不韋回到府中,獨坐堂上生悶氣。這時一個叫甘羅的小客人(當時12歲,是原秦國丞相甘茂的孫子)走進來問道:“丞相心中有什麼事這麼悶悶不樂?”

呂不韋生氣地說:“小孩子懂什麼,也來問我。”

甘羅調皮地說:“您是個禮賢下士的人,心中有事不向賢能之士說出來,我就是有再大的本領,也沒有辦法為您效勞。”

呂不韋早就聽說甘羅雖然年幼,但才智出眾,見他說話這麼大口氣,就想難為他一下,說:“大王決定與燕國和好,燕國派太子丹到秦國,我秦國派張唐到燕國當相國,但是張唐說什麼也下去,所以我很生氣,先生有什麼高見請指教。”

甘羅拍著手笑起來說:“就這麼點小事,怎麼不早說?我去給你辦!”

呂不韋氣呼呼地說:“去,去,快一邊玩去吧!老夫我親自去都請不動,他怎麼能聽你這個乳臭未幹的小孩子的話?”

甘羅收起笑容,板著小臉,振振有詞地說:“以前,項橐7歲時就當孔子的老師,我今年12歲,比項橐大五歲,已經能辦大事了,您可以試著讓我去辦這件事,如果辦不成,再罵也不晚,您怎麼能小看天下賢士,隨隨便便拉下麵孔訓斥人呢?”

呂不韋聽他講話很有分量,就說:“你如果能讓張唐去燕國,事成之後,我請秦王封你上卿的官職。”

甘羅一聽,很高興,說:“請您不要自食其言,咱們一言為定!”

向呂不韋辭行後,甘羅徑直向張唐家走去。

張唐得到甘羅要來勸說的消息後,想跟他開開玩笑。

甘羅剛進門,張唐就笑著問:“你這個小孩也想來欺負我嗎?”

甘羅恭恭敬敬地給他行了個禮,一本正經地說:“我是來給您吊喪的。”

張唐說:“我好好的,你為什麼來給我吊喪?”

甘羅說:“您的功勞和武安君白比怎麼樣?”

張唐說:“武安君率領秦國大軍,在南麵挫敗了強大的楚國,在北邊威震燕、趙兩國,打了無數勝仗,攻克許多城池,我的功勞不如他的十分之一。”

甘羅又說:“在秦國,應侯範雎和文信侯呂不韋,哪個人權勢大呢?”

張唐說:“當然文信侯權勢大。”

甘羅說:“您知道當初應侯打算讓武安君攻打趙國,他裝病不去。應侯發怒了,武安君就被趕出國都鹹陽,被逼死在杜郵。現在文信侯請您到燕國當相國,您裝病不去,文信侯比應侯厲害,您怎麼能躲得過去呢?您的死期不遠了,所以我來為您吊喪!”

這時,張唐倏然麵帶懼色,深深地向甘羅作了個揖說:“請先生向文信侯替我請罪,多多美言,我遵命前往燕國。”

過了幾天,張唐整理好行裝,快要出發了,甘羅對呂不韋說:“張唐是經我勸說,不得已才赴燕。其實,按照情理來說,他也確實害怕路過趙國。請您借給我五輛車,我願意為張唐先去通報趙國。”

呂不韋已經領教了甘羅的才智,就向秦王推薦說:“甘茂的孫子甘羅,雖年少,但很有智謀。張唐稱病,不肯去燕國,甘羅一說即行。現在他又請求先行去趙國,為張唐開道。”

秦王宣甘羅入朝,看他雖然身高隻有五尺,但是眉清目秀,招人喜愛。問:“你這個小孩,見到趙王打算說什麼呢?”

甘羅回答:“這要察言觀色,相機而行。進言,要像刮風興起的波濤一樣,隨風而轉,不能預先確定。”

秦王點頭稱是,給他10輛華麗的馬車、100多名隨從,派他正式出使趙國。

趙國已知燕秦通好,害怕兩國聯合伐趙,聽到秦國使者來到,非常高興,派人出城20多裏迎接。

在趙國的王宮裏,趙悼襄公看見使者是個小孩,有些輕視,說:“看來秦國朝廷上成年人不夠用了,就派先生來了?”

甘羅神氣十足地說:“秦王用人,能夠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年歲大的人辦大事,年歲小的辦小事。我12歲,年齡最小,所以派我到趙國。”

趙王見他言辭磊落,暗暗稱奇說:“先生來到趙國,有何見教?”

甘羅說:“大王聽說燕太子丹人質於秦、張唐將要相燕的事情嗎?”

趙王說:“聽說了。”

甘羅說:“燕太子丹人質於秦,是燕國不欺騙秦國;張唐相燕,是秦國不欺騙燕國,秦燕互不欺騙,趙國就危險了。”

趙王說:“秦國和燕國聯合是什麼用意呢?”

甘羅說:“秦王親燕,打算攻打趙國,說得明白一點,就是想擴大國土。我勸大王不如先割讓五個城獻給秦國。然後我請求秦王不要再派張唐相燕,以絕秦燕之好,而與趙國修好。如果強大的趙國去攻打弱小的燕國,而秦國不派救兵,趙國所得到的就不隻五個城池了!”

趙王聽罷很高興,賜給甘羅黃金二千兩、白璧兩雙,把五個城地圖給他,讓他轉報秦王。

甘羅回到秦國,向秦王報告出使的情況,秦王高興地讚揚:“得到這五個城,全憑甘羅的智慧!”隨後,秦王決定不再派遣張唐相燕。張唐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感激甘羅。

趙國聽說秦國不派張唐相燕,知道秦國不助燕國,便派大兵攻伐燕國,奪取上穀一帶30個城,趙國得19個,送給秦國11個。秦王拜甘羅為上卿。這就是小甘羅12歲為丞相的佳話。

智慧點評:

真正有才能的人,是不分年齡大小的,領導者用人更不能論資排輩。隻要這個人真的有能力,就可以委以重任。

啟用有才的年輕人

三國時,孫策剛剛死去,孫權便向周瑜請教如何守父兄之業,周瑜說:“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為今之計,須求高明遠見之人為輔,然後江東可定也。”早在其父孫堅時,就有程普、黃蓋、韓當、祖茂四將英名令人矚目;到孫策時,有周瑜、張昭輔佐,又添了一批虎將如蔣欽、周泰、陳武、太史慈、淩統等。孫權時期,東吳招攬人才,知人善任,更是空前,以致“威震江東,深得民心”。周瑜向孫權推薦了魯肅,魯肅推薦了諸葛瑾、張紱。以後“連年以來,你我相薦”,一時人才薈萃,文武兼備。

有了人才就要有所用。孫權在用人方麵能夠知人善任,突出表現在他一生中四次任命都督上。統領東吳兵馬的都督依次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四人為東吳開疆辟土、開展外交、抵禦外敵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孫權任命的第一個都督是周瑜,周瑜是他的哥哥孫策推薦的,孫策臨終前曾囑咐他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牢牢記住了這句話,在許多重大問題上都請教周瑜。在孫劉聯盟抗曹的問題上,東吳主降派占據優勢,雖然孫權不想投降,但最有權威的謀臣張昭也主張投降,孫權隻能沉默不語。等到周瑜一到,在全體謀士、武將的大會上,對曹操的兵力做了一番極為精辟且具有強烈說服力的分析後,孫權馬上下定了抗戰的決心。他下達命令,委任周瑜為大都督,把軍權全部交給了周瑜。這次任命,可謂有膽有識。麵臨曹操率領的號稱百萬之眾的大軍,麵對張昭為首的主降派占優勢的局麵,若沒有膽量,孫權不可能做出抗戰的決定;沒有遠識,他也不可能肯定周瑜的見解,而委以全部軍權。這次任命,是在文武大會上以閃電般的形式進行的,猶能看出孫權的氣概。

孫權任命的第二個都督是魯肅。魯肅與孫權相交已經很久了,可謂相知甚深,但他對魯肅的任命,還是由於周瑜的推薦。周瑜將死之時上書孫權,其中一條建議是:“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孫權讀過遺書後,哭著說:“公瑾有王佐之才,今忽短命而死,孤何賴哉?既遺書特薦子敬,孤敢不從之。”於是即日便命魯肅為都督,總領兵馬。這裏,表麵上看是孫權不能忘情於周瑜,對他的遺言又不好不聽,所以說“孤敢不從之”。但實際上孫權早有意如此,所以這樣做,一來是表示對周瑜的深情,遵從他的遺囑,是對有功者的尊重;二來,他對魯肅本來就很了解,周瑜遺囑中提到這一點,正好合了他的心意,所以立即采取果斷的任命行動。當初魯肅初投孫權時,二人就甚為投機。有一次二人徹夜交談國事,魯肅為他舉策,要其“鼎足江東”,擴展疆土,創帝王之業。赤壁之戰,魯肅力排眾議,也給了他極大的支持和鼓勵。周瑜死了之後,比較起來,武將中有勇的不少,有謀的特別是有謀而能擔任主帥的可以說沒有;文官中白麵書生居多,而呂蒙、陸遜還尚未充分嶄露頭角,魯肅戰略眼光遠大,又盡忠竭力,任命他當都督是很適宜的。果然,魯肅在任期間,對鞏固孫劉聯盟起了很好的作用。

孫權任命的第三個都督是呂蒙。呂蒙原是陸口守將,他和陸遜密謀取荊州之時,把守將的名義讓給沒有名望的陸遜,自己以養病為名,上書辭職,目的是麻痹關羽,使他專注抗魏,不複防吳。一切布置就緒,關羽上了圈套,東吳方麵開始行動。可在這裏又出了一點小小的波折:孫權召呂蒙商議曰:“今雲長果撤荊州之兵,攻取樊城,便可設計襲取荊州,卿與吾弟孫皎同引大軍前去,如何?”孫皎字叔明,是孫權叔父孫靜之次子。蒙曰:“主公若以蒙可用,則獨用蒙;若以叔明可用,則獨用叔明。豈不聞昔日周瑜、程普的左右都督,事雖決於瑜,然普以舊臣而居瑜下,頗不相睦;後因見瑜之才,方始敬服。今蒙之才不及瑜,而叔明之親勝於普,恐未必能相濟也。”

呂蒙在這裏所提出的問題是用人原則上的:用人必專,不專必敗。所謂專,就是指在一定職權範圍內,隻能有一個人做最後決定,作為三軍統帥尤其如此。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常出現用人不專的情況。呂蒙說了兩種:

一種是命令一個人負主要責任,卻又命令自己的親信或親屬當副手。名為副手,實際上他還有一層親信或親屬關係,他會要求與主要負責人平起平坐。這樣在處理問題時就不可能專一,形成不了一致的意見,在緊要關頭導致失敗。孫皎是孫權的叔伯兄弟,其親可知,如果他不聽節製,法不能加於他,就不好辦了。正是從這一點考慮,呂蒙拒絕和孫皎一同領兵。另一種是後起的年輕領導負主要責任,卻令老資格的人當副手,這也容易造成不協調的局麵,呂蒙說的周瑜和程普就是這種關係。程普剛開始以老臣身份不聽周瑜調遣,可後來看到周瑜確實真正有才幹才表示佩服。這裏是程普修養比較好,若是換了一味計較個人地位高低的人,那戰爭要取得勝利就很困難了。

還有一種是兩雄不並立,呂蒙沒有說,因為他隻是針對孫皎問題提出的意見。若有兩個人才,用人者最好將他們分開使用,各用其長,否則二人可能會因為互不服氣而鬧分裂,結果還是會有害於事業。

呂蒙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很尖銳,態度也很堅決。孫權一聽就明白了其中道理,“遂拜呂蒙為大都督,總製江東諸路軍馬;令孫皎在後接應糧草。”在這裏,孫權仍然表現得知人善任,肯於聽從他人意見。

孫權任命的第四個都督是陸遜。劉備大軍出川之時,細作報知孫權,孫權向文武官員問計:“蜀兵勢大,當複如何?”回答他的是“默然”。以致孫權不得不深深歎息:“周郎之後有魯肅,魯肅之後有呂蒙;今呂蒙已亡,無人與孤分憂也!”所謂“無人”實際上是有人,隻是此人這時還沒有出來。因為這時形勢尚不十分緊張,一般將領似乎也可禦敵。等到劉備大軍深入,不準東吳求和,孫權無計可施的時候,陸遜才被舉薦出來,擔當起力挽狂瀾的重任。啟用陸遜擔任彝陵戰役的指揮,遇到了重重阻力,一是因為他年輕,二是因為他沒有名氣,三是因為他是個書生。一般來說,年輕必然經驗不足,沒有名望就不能服眾,書生肯定不懂軍事。但是陸遜卻突破了一般的情況。闞澤保薦陸遜時說:“此人名雖儒生,實有雄才大略,以臣論之,不在周郎之下;前破關公,其謀皆出於伯言。主上若能用之,破蜀必矣。”這一次因為反對陸遜當都督的人太多,所以孫權的行動更加明朗、嚴肅。這個時候的孫權已經是40歲的人了,掌領江東已經二十二年,在用人方麵積累了足夠的經驗,所以他一聽到闞澤的保舉,心中就豁然開朗,隨即以不同前三任都督的任命儀式,莊嚴地授封。他命人連夜築壇,次日召集百官聚於壇前,請陸遜登壇,拜為大都督,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賜以寶劍,令掌六郡八十州兼荊楚諸路軍馬。彝陵之戰,應歸功於陸遜,但沒有孫權用人的膽識,陸遜也不能大顯身手。

這四次重大的人才選拔使用,充分體現了孫權的知人之明和用人之膽,對他事業的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

從中我們也可看出,孫權在選人用人上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大膽啟用年輕人才,委以重任,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如周瑜被任命為大都督統管全吳兵馬、指揮赤壁之戰時,年僅27歲。魯肅投奔孫權時才20歲,資深的張昭對孫權說:“肅年少粗疏,未可用。”孫權不但沒采納他的建議,反而更加重用他,把魯肅留在身邊,參與機要。呂蒙20多歲時就被封為橫野中郎將。陸遜被任命為大都督時年僅30歲。正是這些年輕人才賦予了東吳旺盛的生命力,使孫權能夠獨霸江東。

智慧點評:

知人、用人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即使你身居權要也不能輕視人才,要做到知人善用、舉賢任能,不拘一格用人才。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唐太宗時的大將尉遲敬德原是劉武周手下的一員偏將。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劉武周命尉遲敬德與宋金剛南侵以擴大地盤,兩人攻陷了晉州、澮州。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