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爺爺奶奶與時俱進,學做新型老人(2 / 3)

2.對孩子和藹可親

有的家長仍存有“棒下出孝子”等不當的傳統觀念。認為對孩子從嚴教育,才能培養出有禮教的孩子。殊不知,打罵的教育方式可能會培養出陽奉陰違的孩子,表麵上服從父母,其實是口服心不服。

其次,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容易脾氣暴躁,有攻擊行為出現。孩子犯錯之後,家長要做的是教給孩子如何辨別是非對錯的思考能力,而不是怒罵責罰的情緒發泄。家長應該有能容許孩子偶爾犯錯的雅量,並給孩子將功補過的機會。

3.以身作責、樹立榜樣

一位小學生在談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父母時這樣說:“我心目中理想的父母應該是以身作則、樹立榜樣的父母。父母在單位努力工作,我們在學校也會努力學習;父母和鄰居友好相處,我們在學校也會團結同學:父母溫和體貼,我們也知道關心他人;父母遇事不急不躁,我們也能學會冷靜處事;父母說話幽默,我們也能學會開朗活潑。現在學校正在開展素質教育,今後社會上需要多方麵的人才,我們希望自己擁有良好的成績、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所以也希望父母能夠經常帶我們跑步、打球、看望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經常帶我們參加公益活動,和我們一起看課外讀物,我們會爭取有巨大的進步,給父母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總之,身教勝於言教,爸爸媽媽給我們帶個好頭,做個榜樣,這就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父母。”

4.隨時抽空陪孩子玩

有些家長忙著賺錢,經常疏忽孩子,認為隻要孩子不出重大差錯即可。而理想的家長懂得隨時抽空陪孩子玩。因為陪孩子玩不但可以聯絡感情,還可建立孩子對家長的信任,增進親子間的溝通。其次,在玩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孩子的心事、想法、對家長的觀感、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與困難等,有助於了解孩子。陪孩子玩還可以發展共同的興趣,陶冶孩子的情操,引導孩子發揮自主性,增強其創造力和想象力。

5.多講故事

爺爺奶奶要經常抽時間多講故事給孩子聽,啟發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這樣既可讓孩子增加見聞,又能增進家長與子女之間的感情。

6.不在他人麵前揭露孩子的缺點

雖然孩子可能缺點不少,但家長應給孩子適當的自尊心,避免在他人麵前談孩子的缺點,批評孩子,讓孩子在他人麵前下不了台,損傷自尊心。

7.絕不逼孩子吃飯

孩子不好好吃飯雖然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但爺爺奶奶應該了解孩子的生理狀況,視孩子的生理狀況合理安排飲食,不要勉強孩子把飯吃完,造成親子間關係緊張。

8.不剝奪孩子自立的機會

隻要是孩子能力範圍可及的事,盡量由孩子自己動手處理,除非孩子需要家長幫忙,否則不要事事代勞,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與自我實現的成就感。在孩子完成一件事時,爺爺奶奶除了驗收成果之外,更不要忘了多予以稱讚鼓勵。

9.無論多忙都要耐心聽孩子講話

理想家長懂得凡事傾聽、凡事商量的道理。每天不管有多忙,隻要孩子有此需求,都應停下來聽孩子說話,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見。

每個孩子個性都不同,每個家長也各有自己的特點,所以要做到理想很難,盡力而為即可。

帶孫絕招:

教育之於心靈,猶如雕刻之於大理石。

——(美)科學家 愛迪生

在教育方法上要和子女保持一致

家庭教育中教育思想的“不一致”是相當普遍的現象。父親和母親可能出現不一致,父母和祖輩也可能出現不一致,祖輩之間也可能出現不一致。其不一致有的反映在教育思想上,有的反映在教育內容上,有的反映在教育途徑和方法上。據調查,當前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主要反映在兩個突出的問題上,一是管教方法,二是孩子的花錢問題,兩個問題的背後反映出的都是家庭教育思想的不統一。

據調查,夫妻雙方因教育孩子的態度和方法而引起爭吵的高達29.9%;父母與祖輩在教育孩子的態度上不一致的占8.9%,其中有認為老人太嬌慣小孩的占47.4%。家長的教育不一致,一方麵可能造成孩子不知聽誰的好,莫衷一是;另一方麵可能造成孩子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一方去聽從,而不辨是非。家長的教育不一致,還可能造成孩子的煩惱情緒,使孩子出現一些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導致心理嚴重失衡。

真真坐在餐桌前慢吞吞地吃著早點,一點也不著急。媽媽在一邊使勁催著:“真真,快點,媽媽要遲到了。再不快,媽媽被開除怎麼辦?”真真好像真的不關心媽媽似的,仍在慢慢地“品嚐”那個煮雞蛋。“你從生下來就給我找麻煩……”真真媽媽不停地歎氣,但是也沒有辦法。晚上,真真的媽媽生氣地把早上真真不快點吃飯的事告訴爸爸。爸爸更加生氣對真真說:“早知這樣,不如不生你。”其實他們兩個都忘了十天之前給孩子寫好的行為規範了,上麵第一條就是做事不拖拉,否則罰站。

規矩其實就是規則。我們的社會需要規則,如果沒有規則,我們很難想象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給孩子訂立規矩,道理也一樣。不給孩子訂規矩,受害的不僅是家長,更殃及孩子本身。爺爺奶奶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學習新知識,盡量用現代科學知識撫養教育孩子。兩代人可以協商,建立必要可行的家規,同時也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獨立性。

案例中的父母就是沒有給孩子樹立好規矩,才出現了讓人如此頭疼的情況。

宋代史學家、文學家宋祁在《雜說》裏說:“父否母然,子無適從。”意思是說,在教育子女問題上,如果父母的意見不一致,那麼子女就無所適從,教育效果就不會很好。

從教近30年的李聖珍是一位桃李滿天下的省級優秀教師,她的兒子王遠,l6歲即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清華大學,20歲進入亞洲著名學府——香港理工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但讓李聖珍老師名揚四方的是她近年來領養了50多名被他們的親生父母視為“無可救藥”的“問題孩子”。這些或是學習,或是健康,或是品德,或是心理有障礙的孩子,經李老師的調教,少則數月,多則一年,全部“脫胎換骨”,由原來被父母和老師評判為“已經沒有希望”的“教育棄兒”,變成了深受學校和家庭歡迎的位居全班前三名的“希望之星”。

李聖珍老師認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方式不一致,是導致“問題孩子”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未成年人的思想還不成熟,不能正確而全麵地分辨是與非,於是當父母的教育方式不一致時,孩子就分辨不出是母親說的對還是父親說的對,更不能分辨出自己做的是對還是錯。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不一致導致的後果就是,孩子無所適從。

對孩子的教育失敗會引發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甚至父母在孩子心目中高大的形象也會因此而受到影響。於是孩子不再聽父母的話,也不去理會父母對自己的教導,而是我行我素,跟著自己的感覺走了。

孩子我行我素的主要原因是,他們認為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對,隻有自己的做法是對的,而這種認識,很大程度上是有失偏頗的,甚至是徹底錯誤的。但是未成年人又不能分辨這種錯誤,於是就造成了“問題”的存在,而“問題”出現的同時,孩子就成為了“問題少年”。

要使家庭教育方式保持一致,爺爺奶奶們應該特別注意從以下幾點著手:

首先,爺爺奶奶要掌握家庭教育知識,與子女統一教育思想。家長們的思想都統一到正確的教育觀念上,才會形成一致的做法。比如說爺爺打孩子,爸爸看到了覺得父親打得不夠重,於是爸爸接過來再打,而且比父親打得還厲害,這種一致的教育方式是要不得的。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們就需要閱讀一些家庭教育書籍,從書中找到教育孩子的科學方法。

由於爺爺奶奶的年齡比較大,思想相對比較保守,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更多的是疼愛和嗬護,而不是培養;而父母對待孩子的希望、要求要遠遠大於爺爺奶奶,因此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總是與爺爺奶奶不一致。尤其是現代生活越來越好,造成一些爺爺奶奶對孩子的教育走上極端,一種是把孩子與自己當時的生活相比,認為現在的孩子太不像話;另一種是有些老年人,不想讓自己的孫子孫女再受自己兒時的苦,因此就過分地溺愛孩子。

針對家長的種種矛盾的教育思想,孩子一定會偏向於保護自己的一方,對揮舞著大棒的一方產生仇恨。這種仇恨要比父母雙方同時揮舞大棒所產生的仇恨要深得多。有一個孩子,性格怪異、喜怒無常,有一天,他寫了一篇《我愛爺爺奶奶,我恨爸爸媽媽》的日記,原來,他父親恨鐵不成鋼,脾氣暴躁,經常對他動粗,而他的爺爺奶奶則對他十分寵愛,父親一動手,爺爺奶奶必定會擋駕。時間一長,孩子對父母的態度也發生改變,認為爺爺奶奶是為了自己好,父母則是自己的仇人。

其次,家庭內部成員要主動配合。孩子是每一個長輩的教育對象,不是某一個人的私有財產,因此,教育時不能憑感情用事。有許多父母都認為:“這孩子是我的,我想怎麼教育就怎麼教育。”這種不顧別人的做法是不正確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主動采取與其他家庭成員相一致的做法,使整個家庭教育方式一致化,盡量不要因自己和其他家庭成員的教育方式不同而否定別人的教育觀念。

再次,如果爺爺奶奶和子女的教育方式出現了不一致,大人們不應該在孩子麵前爭執,而是應該采取私下協調的方式,等家長們的教育觀念一致的時候,再教育孩子。大人千萬不可把矛盾暴露在孩子麵前,更不能把孩子當籌碼,攻擊對方,切不可讓孩子在矛盾中選擇。否則不僅會加劇矛盾,而且也會在孩子心理留下陰影。

帶孫絕招:

教育是偉大的事業:人的命運決定於教育。

——(俄)哲學家 別林斯基

不在孫子麵前與子女意見分歧

不管讚成還是反對,“隔代撫養”是當代社會無法回避的國情。相對於年輕父母來說,老人有著較多的育兒經驗和耐心,有著豐富的生活閱曆,隻要注意更新生活、教育觀念和方法,“隔代撫養”也可以一舉三得,讓父母輕鬆,孩子有長進,老人有所寄托,成為特色教育。

心理學專家指出,有許多知識層次高、修養良好、人生閱曆豐富的老人,他們對孫子、孫女的教育也是非常成功的。孩子更容易接受爺爺、奶奶慈祥的愛,老人的充足時間和對孩子的耐心是對父母的一種彌補。孩子的父母麵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矛盾應該學會調節,應該鼓勵老人、加強對孩子的教育,並通過溝通與老人相互形成合力和共同的教育觀,形成更符合時代的新的“隔代教育”,三代人的和睦關係這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一項良好教育。如果是那些教育程度不夠的老人,可以考慮由相關部門開設一些“隔代教育培訓班”,教一些現代化的教育方法,讓“隔代教育”成為一種中國特色,實現“三代同贏”的現代化家庭教育模式。

李先生很孝順父母,祖孫三代一直和和美美。可是當孩子漸漸長大,李先生好幾次為孩子跟自己的父母發生了摩擦。他知道爺爺奶奶的本意都是為孩子好,但是,他不希望自己的父母總是當著孩子的麵,跟自己唱反調。比如李先生對孩子說:“兒子別穿鞋上床,把奶奶的被子都踩髒了。”奶奶準會說:“沒關係,讓孩子踩吧,踩髒了咱們再洗。”再比如午飯時,家裏做了雞腿,說好一人一個。奶奶說著“我不愛吃”就把自己的雞腿夾到孩子碗裏,再比如,兒子吃水果時,李先生讓兒子圍上餐巾,奶奶馬上說:“沒事,不圍就不圍吧。”孩子平時很挑食,隻吃肉,蔬菜水果一樣都不吃,周末李先生的妻子特意給孩子包了野菜餡的餃子,並且跟他講好隻要吃5個餃子就算完成任務了。可到了吃飯的時候,兒子端著碗趴在奶奶耳邊說了幾句話,奶奶眯著眼直接幫他吃了兩個餃子。

時間長了,兒子漸漸地發現,在奶奶家裏,做什麼事情都是奶奶說了算,可以不聽爸爸媽媽的話,孩子的教育成了張先生最頭疼的問題。家長意見對於教育孩子來說十分重要,家長之間的分歧往往是讓教育失去效力而得不償失。

在日常生活中,兩代人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經常會出現分歧,令孩子無所適從。教育孩子有分歧並不是可怕的事情,隻要處理得當,不當著孩子的麵起衝突,一定能讓孩子感受到不同特點的愛,看到人性的豐富性和彈性,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和性格。

如果家庭中的一方教育孩子時,另一方出來橫加幹涉,給孩子以庇護,孩子就會認為,在這個問題上不聽一方的話是沒有關係的,這樣,家庭教育的權威性就會降低,每個家長在孩子麵前都會失去威信。這肯定也是大家所不希望看到的。因此爺爺奶奶在教育孩子方麵不和年輕人起分歧要注意以下幾點:

1.爺爺奶奶講原則,不“護短”

一些老人對孩子溺愛無度,任何規矩都不當回事兒,孩子在老人的嬌慣下自然變得任性頑劣。當爸爸媽媽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爺爺奶奶總是心疼得要命,拚命地袒護孩子,甚至當著孩子的麵責怪孩子的爸爸媽媽。對此,爺爺奶奶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能因為心疼孩子就毫無原則地“護短”,當孩子的爸爸媽媽教育孩子的時候,爺爺奶奶最好不要在跟前,可以進自己的屋子或者出去做別的。在孩子確實有錯的情況下,爺爺奶奶要放手讓孩子的爸爸媽媽去教育,千萬不能衝動地去幹涉和阻止,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更健康地成長。

2.不在孩子麵前暴露教育方麵的分歧

很多家庭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每次批評孩子的時候,爺爺奶奶立馬出來保駕護航,常常是兩代人為教育孩子發生爭執,鬧得不可開交。大人在出現分歧的時候千萬不要當著孩子的麵吵吵嚷嚷,甚至鬧得不可開交,這樣隻能讓孩子受到不好的影響,思維變得混亂不堪。

3.兩代人共同給孩子樹規立據

為了維護孩子爸爸媽媽的威信,也為了保證爺爺奶奶不偏袒孩子,兩代人可以共同協商建立必要可行的家規,共同遵守,但在樹立家規的同時也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獨立性,不能大家對孩子兩麵夾擊,反而會引起負麵的效果。

4.教育孩子要分工

孩子處在人生的學習和模仿階段,如果大人帶給孩子一個前後矛盾、混亂無序的世界,就很難讓孩子形成堅定、明晰的性格,孩子將來處理問題也會越來越沒有主見。

爺爺奶奶可以在教育孩子方麵進行分工,比如在文化課上,誰有空就由誰負責,別人不強加幹涉;在為人處世的教育上,老人和年輕人在孩子麵前要一致,即便當時有分歧,也應該閉口不語,等到事後單獨進行交流以期達成一致意見;如孩子有不同意見,大人們也可以直接讓孩子表明自己的意見並說明理由,兩代長輩不要毫無緣由地強迫孩子。

5.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和看法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獨立意識會越來越強,並且慢慢形成自己的主張。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都要對孩子的管理逐漸減少,平時也要少說指責孩子的話,而是用建議的口吻和他交流,在孩子的眼裏成為比較寬容的長輩。

6.背後多交流

如果在教育孩子上出現了分歧,兩代人要互相學習,認真傾聽對方的理由,了解對方真實的想法,然後達成一致的觀點和意見。例如,爸爸想讓6歲的女兒學習跆拳道,可奶奶認為女孩子不適合學太激烈的運動,堅決反對,這時候爸爸可以通過平和的語言溝通,帶著老人去參觀其他孩子的訓練,並和一些家長交談,讓老人盡快消除了顧慮,爽快地接受了年輕人的建議。兩代人為了孩子一番唇槍舌戰,你來我往互不妥協,孩子會很自然地陷入茫然、困惑和無奈之中,因此在溝通的時候,爺爺奶奶要控製情緒,學習妥協和忍讓,不要和年輕人強力對抗,而要以化解矛盾為最終目標。

當年輕人的意見和自己不統一時,老人千萬不要認為他是在和你故意作對,或是對方想法怪異,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看法和顧慮,這點老人要充分考慮到,不要把教育孩子的問題升級到整個家庭的矛盾上來。

帶孫絕招:

人類天生就是鑽石的原石,要去切割琢磨才能發出超越萬物的光輝。

——(日)企業家 鬆下幸之助

爺爺奶奶自己也要減負

彤彤小時候一直跟著爺爺過,爺爺把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孩子處處受人誇獎。到彤彤6歲的時候,爺爺主動和兒子媳婦說,孩子也大了,自己不再幫忙帶孩子,要發展一些屬於自己興趣愛好,過屬於自己的生活。

爸爸媽媽認真想了想,覺得爺爺確實年紀大了,而且照顧了孩子這麼長時間,需要好好休息一下減減負,也就爽快地答應了。

就這樣,爺爺重新開始做他的剪報,而且做得很細心,光目錄就寫了厚厚的一本。爺爺退休之前是中醫院的大夫,現在又開始寫一本關於中草藥故事的集子,集子都是用毛筆手寫上去的,是很好看的小楷。每次彤彤回去看爺爺,都覺得爺爺好厲害,很佩服爺爺,還嚷嚷著要向爺爺學習書法和醫藥呢。

老年人也應該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交際圈,這樣才能讓晚年更幸福和怏樂.

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老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和年輕父母的理念和期望不同,而且教育孩子要投入很大的時間和精力,老人歲數大了精力有限,很多時候難免有心無力。

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都是把孩子全天候地交給老人帶,自己忙自己的,很是輕鬆自由。可等到孩子慢慢長大,出現一係列的問題需要解決時,那些年輕的爸爸媽媽就會怪老人溺愛孩子,嫌老人沒有把孩子培養好得盡善盡美。其實這並不是全老人的錯,老人也有自己的難處,畢竟孫子不是自己的兒子,管得輕了,兒子媳婦可能會有意見,管得重了,又難免引起媳婦的不滿。爺爺奶奶有時候其實是左右為難。

i蒸囂;j豢i囊贛黛穗鎏簍鬻鬻鬻攀鬻豢糞鎣糞鬻i鬻鬻i霎鬻寨籬簍i鬻豢蒸鬻夔鬻豢菱i 不少爺爺奶奶原本對退休後的生活有過很多設想,自己撫養孫輩其實也是出於無奈,老人全被第三代給牽絆住了。因此爺爺奶奶們也該適當地減減負。

●父母演好主角色

年輕的爸爸媽媽平時不管多麼忙,都應該多抽點時間與孩子在一起。比如雙休日帶孩子到戶外運動,打羽毛球、玩籃球等;或帶孩子外出旅遊,讓孩子在美麗的大自然中獲得平時無法得到的靈性與活力。同時爸爸媽媽還必須承擔起對孩子開創性精神與冒險性精神的培養,及早發現與引導孩子的興趣特長,對孩子進行文化課的專業輔導。

●爺爺奶奶要有自己的生活

爺爺奶奶可以周期性地把孩子還給孩子的爸爸媽媽,給自己留出適當的休閑與社交時間,為以後的“空巢期”做必要的準備。爺爺奶奶可以沒事去逛逛公園,或者平時多找朋友同學、街坊鄰居聚會或者聊聊天。

爺爺奶奶有了自己的交際圈,心情更加愉悅,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會更加理智和全麵。現在還有很多老年人俱樂部,爺爺奶奶也可以多去參加一些老年人的活動,擴大自己的交際範圍,在團體活動中得到更多收益。 ●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很多爺爺奶奶帶了孩子以後,每天就是圍著孩子團團轉,關心的不是做飯買菜就是孩子冷了熱了、受沒受傷聽不聽話,所有的心思都撲在孩子身上,不但沒有了獨立的自我,也容易產生煩躁心理,從而產生一係列的家庭內部矛盾。對此,爺爺奶奶可以適當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可以把自己年輕時的愛好重新撿起來,也可以去上上培訓班、老年大學之類,在全新的學習中綻放生命的光彩。其實爺爺奶奶培養一些小的興趣愛好也容易讓孩子受益匪淺。比如老人下象棋、剪報等,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也會學到很多,對孩子的成長很有益。

●老人也能“潮”一把

對於觀察孩子的世界,很多爺爺奶奶都感到了自己有些跟不上潮流,比如孩子看英語,爺爺奶奶根本幫不上忙,孩子用手機、MP3、筆記本,爺爺奶奶也是茫然不知所措。對此,爺爺奶奶可以安排好時為自己掃掃盲,比如學學英語、學習一下上網等等,也算是趕了個時尚潮,與時俱進吧。

爺爺奶奶也能成為孩子“人生規劃師”

爺爺奶奶若要想讓孩子麵目一新必須先使自己發生變化,就要盡可能地剔除自己頭腦裏的舊框框、舊經驗、舊模式、舊做法,而采用新思想、新模式、新做法。許多爺爺奶奶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肯定有比較定型的做法。有些做法順應需要是可取的,而有些方法則是不可取的。

如果你的孩子培養得特別成功,孩子的學習能力、道德水準和家長的溝通情況都特別優秀,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一點都不用你操心,你對他考中學、考大學一點憂慮都沒有,對孩子的未來一點憂慮都沒有,如果你能完全做到這一點,那麼才能說你的家教是合格的。如果你還沒有做到這一點,這說明你一定有某些方麵做得不合格,就要想辦法做出如下改變。

1.徹底擺脫錯誤的家教方式

作為爺爺奶奶,應該下定決心拋棄以下幾種不合理的家教方法:

(1)嘮叨式

很多孩子說,一聽爺爺奶奶嘮叨就煩。爺爺奶奶們不妨自己想想,如果老兩口之間對方經常嘮叨,那你煩不煩?丈夫嘮叨,妻子煩,妻子嘮叨,丈夫煩。因此,嘮叨式是最不可取的家教方式之一。

(2)數落式

“你怎麼不用功?你怎麼不努力?數落孩子,比嘮叨更惡性。因為數落有譴責性質。數落式家教往往會打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破壞孩子的學習狀態。

(3)訓斥、打罵式

訓斥、打罵都可能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其結果不僅禾會使孩子的成績提高,而且會使孩子更加厭學,甚至逃學。

(4)達標式

規定孩子下次考試平均成績必須達到多少分,每次要進入前幾名,這叫達標式。達標式也是傷害孩子積極性的一種家教方式。先給孩子製訂了一個標準,使孩子心理上特別緊張,擔心達不了標。而孩子往往是越擔心越達不到標準,因為心理上的壓力使他很難自由發揮,也很難發揮出應有水平。

(5)疲勞式

學校搞題海戰術,家長再增加學習時間、學習題目,這就是疲勞式教育。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超負荷學習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傷害,最終隻能是欲速不達。

(6)包辦、陪讀式

對於孩子的學習,爺爺奶奶都替他操心,問長問短,沒完沒了地輔導,一天到晚陪著孩子學習,這也是錯誤的方法。

(7)催促式

“你該做作業了”,“你該複習了。”這樣的催促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他們可能會說:“我本來想學,你一催我反而不想學了。”

(8)愁眉苦臉式

老為孩子操心,所以也叫操心式。家長的麵孔對孩子是有很大的影響的。一個孩子回到家裏,如果麵對的是一張數落自己的臉,一張嘮叨的臉,一張訓斥的臉,一張打罵的臉,一張愁眉苦臉的臉,一張拉長的臉,一張催促的臉,孩子就會從根本上失去在家庭中學習的樂趣。

2.家長的微笑勝過一切

很多爺爺奶奶會有這種體會,孩子對你的一句讚賞常常十分感動。你用微笑與孩子交流,孩子的心情就會舒暢;你用欣賞的目光注視著孩子,孩子就會充滿信心和力量。當然,微笑麵對孩子,並不是對孩子放任自流。微笑麵對孩子,就是重在培育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就是以一種最美好的態度來關心孩子的學習,支持和鼓勵孩子的學習,給孩子以最大的學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