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爺爺奶奶與時俱進,學做新型老人(1 / 3)

第十章 爺爺奶奶與時俱進,學做新型老人

其實,隔代教育也就處理好這麼十個問題!包辦+代溝+縱容+習慣+行為;語言+憂慮+禮儀+生活閉塞+文化缺失。其實,孩子由爺爺奶奶撫養也沒什麼不好,誰又能夠肯定,爺爺奶奶帶出的孩子就一定不能夠成才呢?隻要教育方式得當,爺爺奶奶學會“與時俱進”帶出來的孩子反而會更加出色!

尊重兒女的教育理念

一則報紙這樣報道:因在如何教育孫子的問題上和兒子慪了氣,一位七旬老人竟縱身跳下9樓,當場死亡。

據沙坪壩天星橋都市花園西路2號的保安黃某介紹,昨日上午10時許,他看見住在2單元9樓70多歲的肖大爺送孫子上學回來,他還和老人在門口擺談了幾句。哪知幾分鍾後,老人跳了樓。

鄰居告訴記者,肖大爺對人和善,兒子也很有出息,一家五口生活得很和睦,隻是他身體有病,聽說頭天與家人吵了兩句,不知怎麼想不開。根據110民警介紹,老人是因頭天晚上為如何管教孫子的事情,和兒子起了爭執,大概是慪了氣,而產生了輕生的念頭。

難道老人和兒女就沒有更好的方式調節教育孫子的方法嗎?難道非要用這種極端的手段才能分個高下嗎?

柳女士年初的時候懷孕了,和大多數年輕的爸爸媽媽一樣,他們夫妻倆都要工作,其中一個人辭職回家帶孩子是經濟條件所不能允許的,所以柳女士從懷孕6個月開始就和公婆住在了一起。為了孩子更健康快樂地成長,在孩子出生前,這對年輕人就和雙方老人一起召開了家庭會議,共同製訂了10條基本的教育原則。

孩子出生後,柳女士買了一些育兒方麵的書籍,鼓勵老人和他們一起學習。遇到問題時,張女士就上網搜索、請教其他的年輕媽媽或者翻書找答案,然後把查找到的解決方法告訴老人,讓大家統一思想。這個方法果然很奏效。

在兩代人的共同促進下,孩子的身心發展都很健康,兩代人之間也從來沒有發生任何不愉快。

成功的家長是孩子的良師益友,正確的教育方法是孩子成才的必要條件。

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的差異並不完全以年齡為界限,爺爺奶奶的觀念未必落伍,爸爸媽媽的觀念也未必現代。因此,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兩代人完全可以取長補短互相溝通,相互學習共同促進。

針對“隔代撫養”中的一些問題,心理學專家還給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法。

情景一:

奶奶:多抱抱孩子,他更容易入睡,也很乖;孩子睡前鬧,給他顆糖就好了。

導致結果:孩子隻有在抱著時才容易睡著;孩子總要含著糖才能睡著,容易患齲齒。

解決方案:父母盡可能參與育兒,以科學的育兒觀念來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孩子入睡前要把他平放在床上,大人可在身邊陪伴,注意睡眠環境的安靜、舒適,讓孩子自然入睡。父母工作實在很忙,可以讓祖父母多看一些育兒方麵的書籍,並參加育兒培訓。

情景二:

孩子(五歲):我要喝水。

奶奶:好寶貝,杯子放那麼高,你拿不到。來,奶奶幫你倒水,太燙了,我再吹一下,別碰杯子,奶奶喂你。

導致結果:孩子依賴性強,不想自己動手解決問題,且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不會關心別人。

解決方案:父母積極參與到對孩子的教導中,設置情境,在情境中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提高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媽媽(或爸爸)告訴孩子杯子放在櫃子上,讓他自己去取。先教導孩子學會倒涼開水,並及時給予鼓勵。在媽媽的訓練下,孩子很有成就感,不但學會取杯子喝水,還能為媽媽倒水喝,奶奶也能自然地接受這個結果。

情景三:

孩子:外婆,電視上的小孩都在玩小汽車,你陪我到公園裏去玩小汽車好不好。

外婆:別吵,外婆要睡覺,你自己在屋裏玩吧。

解決方案:父母下班後盡量帶孩子到室外玩,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激發孩子的活力,不斷給予孩子語言和智力上的良性刺激,引導孩子去探索外部世界,培養他們廣闊的視野和良好的適應能力。

兩代人互相學習共同促進要注意以下幾點:

1.創造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年輕人不要和老人板著臉講大道理,雙方更沒有必要爭執。也許一個玩笑、一種正確的說話方式、一個善意的謊言都可以和對方達到有效溝通,從而輕鬆解決很多矛盾和問題。兩代人在教育孩子方麵肯定會有許許多多這樣的矛盾,隻要兩代人心態輕鬆,盡力而為,創設愉悅的溝通氛圍,共同促進,這些小問題不會對三代人和諧、美滿、幸福的生活造成影響。

2.虛心向對方求教

虛心學習祖輩的育兒經驗,尊重他們的教育方法,肯定他們的教育成果。對教育孩子時認識上的差異,如年輕一代比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養和個性發展,而祖輩家長們則看重做人的道德和艱苦奮鬥精神的教育(雖然祖輩家長對孫輩有溺愛嬌慣的毛病),就需要相互溝通,統一認識,擇善施教。

3.共同學習

對於教育孩子,年輕人可以找一些育兒雜誌或上網搜索一些有效信息,有意無意地讓老人看到,平時沒事的時候也可以聊聊親戚朋友解放鄰居家的好的教育方法。溝通時態度要誠懇,不要嘲笑或直接否定老人的觀點。

4.教育孩子各顯神通

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時要各自發揮優勢,相互補充,相互尊重,取長補短。比如奶奶喜歡帶孩子出去曬曬太陽,和小區裏其他小朋友的家長聊一聊都是很有好處的,年輕爸媽要尊重老人的做法。而年輕人對育子和營養方麵的科學書籍比較感興趣,更希望和老人一起分享,老人也應該積極地參與進來。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根據自己教育孩子的優勢各自盡情發揮,為孩子找到全麵具體完善的教育模式,必然會皆大歡喜。

5.爺爺奶奶多充電

爺爺奶奶平時應該多讀一些育兒書,觀看CCTV少兒頻道的相關節目,學習先進的育兒方法等等。遇到問題,爺爺奶奶要多跟孩子的爸爸媽媽交流新的教育理念、方法,以彌補自己教育孩子的不足,共同努力把下一代培養好。另外,我國目前許多老年大學也為爺爺奶奶教育好孫輩開設了相關課程,爺爺奶奶可以在新的條件下進行再學習。

6.讓老人了解教育誤區

不同的時代對於教育的觀念也是不同的。在爺爺奶奶那個時期,早期教育與智力開發幾乎是畫等號的,而且很多爺爺奶奶也容易因為愛孫心切而幫孩子做太多事情,這樣孩子就失去樂很多自己學習的機會。因此,年輕爸媽要讓老人了解新一代教育的核心概念,請他們一起配合教育孩子。年輕人要讓老人知道早期教育不等於智力開發、不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不過早對孩子進行專業訓練等等,讓老人及早修正自己的做法,從而更好地配合年輕爸媽教育孩子。

7.借別人的嘴說話

如果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意見上真的發生了重大分歧,雙方也不要針鋒相對,最好采取“曲線救國”的戰略,即借別人的嘴說你想說的話,從而留些可以交流的可能性。因為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兩代人的目的是共同的,隻要達成了科學教育的一致性,繞個圈子共同促進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帶孫絕招:

人隻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成果。

——(德)哲學家 康德

網絡時代,跟上孩子步伐

現如今,人們幾乎每天都要與網絡打交道,網絡等大眾傳媒已經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上網對人們特別是年輕人來說不僅是一項需要掌握的技能,還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網絡時代的來臨,也令許多爺爺奶奶們措手不及。

據相關資料統計,因互聯網而引起的家庭問題,目前已經不少。有專家預計,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的‘‘網絡化”,這類問題將會增多,網絡時代的親子關係將會衍生出許多新的問題。

克服網絡的負麵影響,在問題剛剛萌芽的時候變被動為主動,順應網絡時代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

有一個中學生的日記裏這樣寫道:

剛有電腦時,它是我一個人的。坐在電腦前的日子,99%的時間被我用來上網聊天和打遊戲。假期中,看到我在電腦前廢寢忘食地玩,老爸老媽很無奈地搖頭。

可是突然有一天。老媽心血來潮,非要跟我學電腦。上網聊天對她似乎是難了點,我將我的“QQ遊戲”隆重推出。這一下還真的“迷”住了老媽,隻是我的遊戲分數前總是帶一個“一”號。從此我就“退隱江湖”了,老爸也隻好在鐵鍋前忙忙碌碌。

看著分數一直向“負無窮”方向發展,忍無可忍的老爸親自出馬。從此,兩個人在電腦前輪流值班,我猛然發現,眼前的父母好像那時候的我。

終於有一天,老媽對老爸說:“不讓兒子玩電腦的最好方法就是霸占電腦。”我頓時恍然大悟,鼻子酸酸的。

因為這句話,我要將父母從電腦的“魔爪”中解救出來。我“重出江湖”,展現了電腦除遊戲之外的各種功能。

現在,電腦是屬於我們三個人的,我會上網查資料看新聞;老媽也會上網看看電視:老爸則看體育比賽。

電腦、網絡像把雙刃劍,險些讓我遠離父母,而現在,它又讓我們緊緊相連!家有電腦,溫馨美好!

以上這個中學生的日記,反映的是電腦和網絡帶給家庭實實在在的影響。

當網絡對孩子有著不可回避的影響,而父母卻還沒有及時認識到網絡對於孩子的意義之時,親子之間的交往必然會帶來一些不同以往的變化,親子之間的關係也麵臨著許多新問題的困擾,家長與孩子之間產生溝通障礙。

在網絡普及之前,大多數家長學到的知識和習得的經驗,與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存在一定的脫節。再加上相當多的家長終身學習的能力不足。隨著年齡增長,他們的知識更顯陳舊。孩子的知識體係則還處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更新和擴充。在網絡時代,家長不見得比孩子懂得多,甚至在很多新鮮事物麵前,家長要比孩子落伍。於是,親子在知識方麵的溝通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爺爺奶奶們比爸爸媽媽更加的原理網絡時代,所以和孩子溝通會發現比爸爸媽媽隔閡還要大。

例如,一位父親擔心地說,一次他在女兒的信箱裏取信時,發現了一封寄給女兒的賀卡上寫著“小婷:你的卡片,偶非常稀飯……老爸答應過幾天陪偶去吃 KPM……”當晚,女兒回家後聽說此事,對他大喊“暴寒”。麵對這些流行在孩子之間的常用語言,父母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和孩子是不大相同的。

一、孩子與家長的心理距離拉大

現在的家長有經濟實力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卻很少有時問坐下來與。孩子進行交流,也很少主動地關心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和心理需求。其實.孩子隻是希望家長能夠尊重他們的個性,理解他們的行為,寬容他們的過失;在他們取得成績時,能及時地激勵他們;在情緒低落時,能夠陪伴和鼓勵他們……

但是,家長對孩子心理變化缺少關注,親子之間共同語言的缺乏。以及孩子可以在網絡上填補心靈空虛,都會造成親子雙方心理距離的拉大。在一些孩子的心目中,家庭不再是可以得到心靈慰藉的港灣。這種狀況不僅會造成雙方情感溝通的困難,嚴重的還會發展到親子衝突。

二、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影響力被削弱

網絡所產生的新知識及其他事物會迅速影響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角色和地位,家長不再是唯一影響孩子社會化的重要角色。

以網友為例,孩子的心裏話訴說對象不一定是他們的家長,也不一定是他們生活中的同學,而很有可能是虛幻世界的網友。

對於網絡交友的情況,家長與孩子有著迥異的看法。這樣觀念上的差異,必然會導致雙方行為上的不一致,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影響力在網絡的滲透下一點點被削弱。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家長仍然以專斷的麵目出現在孩子麵前,幹涉孩子與他人的交往,就難免與感染網絡時代多元文化的孩子發生衝突。因此,如何解決網絡時代的親子衝突,成了許多家庭關注的話題。

對家長們說的話:

怎樣才能化解網絡時代親子衝突呢?

要兼顧網絡的學習功能和娛樂功能

在網絡使用目的方麵,家長和孩子的認知存在著太大的差異。在對3870名小學三年級到初中一年級學生家長的調查中,家長對孩子上網的主要顧慮,排在第一位的是“影響學習成績”。在家長眼裏,網絡活動是學校學習活動的繼續。

學生雖然Vl頭上會說上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學習,但在網上的實際活動卻主要是娛樂消遣。孩子需要學習,也需要休息和娛樂。如果不讓孩子在網上尋找快樂.家長就應為孩子尋找其他娛樂替代方式。

對網絡遊戲適當控製而不是禁止

在任何文化和社會形態中,都存在兒童的遊戲群體。許多家長並不反對孩子玩遊戲。但家長和孩子在遊戲方式的取向上往往是不一致的。家長希望孩子玩傳統的遊戲,但孩子對這些遊戲並不感興趣;網絡遊戲卻使他們如醉如癡,這些遊戲在知識與技術含量、情緒投人、興趣激發和互動水平等方麵,都優於傳統遊戲,對孩子更有吸引力。適當玩些電腦遊戲對孩子是有益的,但也容易沉溺其中。因此,對於孩子玩網絡遊戲,重要的是適當控製而不是禁止,除非家長有更好的遊戲方式供孩子玩。

認可孩子的網友,成為孩子的網友

進入小學後期,特別是進入中學以後,隨著孩子獨立性的逐漸增強和心智的不斷成熟,對成人的權威感有所降低,同伴關係的影響則越來越大。即使沒有網絡存在。這種變化也會對親子關係產生一定的威脅。

網絡人際關係從性質和作用來看,更類似於同伴關係。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同伴往往成為相互競爭的對象,同伴交往的對象和親密度受到影響。這些都使網絡人際關係得以迅速發展。

但家長和孩子對網絡交友的認識經常存在不一致。許多家長認為,網絡人際關係是無聊的、膚淺的、脆弱的、不真實的、不健康的。而孩子認為是健康的、積極的,網上的虛擬朋友和現實的麵對麵的朋友一樣親切,甚至不認為是虛擬的,這些認識加劇了親子之間的矛盾衝突。

現實世界有真情流露,也有謊言欺騙,網絡交往也是如此。作為家長要認可孩子的網友,碧努力成為孩子的網友,這樣才能和孩子走得更近。

借鑒網絡關係優點,改良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與網絡關係特點的不同也是導致親子衝突的原因之一。親子關係具有不可選擇性,也具有不平等性。親子關係的這些特點對孩子的發展既有有利的一麵,也有消極的一麵。而網絡關係的選擇性、平等性和短暫性特點比較突出。隨著孩子的發展,孩子從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或崇尚網絡關係的特點。從而使親子關係受到削弱。

既然網絡關係對孩子有吸引力,家長為何不借鑒網絡關係的優點呢?親子之間的法律關係、血緣關係一般而言是不可選擇的、長久穩定的,但心理關係卻是可以選擇的。家長不能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在心理上就會把家長拋棄。孩子在家庭中不能受到平等待遇,就會向外部尋找平等關係。因此。與網絡爭奪孩子,就要知己知彼,向網絡學習,吸收網絡關係的優點,增強親子之間的吸引力。

以網絡為鏡,映照親子關係存在的問題

認清網絡沉溺是親子衝突的原因還是結果,對化解親子衝突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許多家長為防止孩子沉溺網絡,或不買電腦,或拔除網線,或摔掉電腦。認為是電腦把孩子從自己身邊奪走。但如果對孩子沉溺網絡的案例進行深入分析。就會發現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心酸的背景。他們或學業不良,被老師漠視:或壓力過大,不堪忍受;或受限製過多,失去成長自由等。正是因為孩子的家長或周圍人的心自覺或不自覺地遠離了孩子,才使孩子在網絡中尋找慰藉和快樂。

當孩子開始沉溺網絡時,可能就是孩子對親子關係不良發出的信號。作為家長,就應該及時反思自己在家庭環境或教育方式是否出了問題。

教育孩子,讓他自覺意識到長時間上網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危害。從而提高自我控製意識。醫學專家經過觀察證明:長期進行電腦操作容易使眼睛過度疲勞,進而並發“電腦眼病綜合症”,表現為視覺模糊、視力下降、眼睛幹澀、發癢、灼熱、疼痛、畏光等等。為了防止這種眼病的發生,使用電腦一小時左右應該休息一會兒。

而且長時間的上網會傷害腕關節、頸椎和腰椎,影響消化功能,因此控製上網時間是很有必要的。

帶孫絕招:

天賦僅給予一些種子,而不是即成的知識和德性。這些種子需要發展,而發展史必須借助於教育和教養才能達到的。

——(前蘇聯)教育家 凱洛夫

智力投資——爺爺奶奶要與孩子同步

近年來,以發展人的創造潛能為目的創新教育,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重視。在教育過程中,幼兒教育則屬於最基礎的教育。幼兒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好奇心。據研究表明:若忽視對5歲以上兒童創造力的培養,其創造性思維的表現會急劇下降。可見,開發腦力資源,培養人的創造能力,應從幼兒期抓起。

幼兒創造思維可分為兩個方麵:知和情。知是指認知目標,即創造性思維品質,是由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精進性和獨創性組成的;情是指創造個陛品質,其特點是:勇敢、甘願冒險、富有幽默感、獨立性強、一絲不苟。這兩方麵的培養對促進幼兒創造思維的發展起著根本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進行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培養。爺爺奶奶可以就某一問題引發幼兒回答眾多答案。如:“什麼是紅的?”“什麼是圓形的?”“什麼會滾動?”“什麼會飛?”“什麼會在水裏遊?”等問題,讓幼兒在一定時間內充分說出答案,越多越好。例如,爺爺奶奶可以畫出波形線條圖,引導孩子想象:“它像什麼?”幼兒回答出若幹答案,如:海流、駝峰、大雁、海鷗、牙齒、魚頭、麥當勞標誌,等等。爺爺奶奶再將線條圖變成倒放的8字時,繼續請幼兒回答,幼兒說出像葫蘆、眼鏡、手銬、眼睛、雪人、蝴蝶結,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促進幼兒思維流暢性的發展。

在培養孩子創造性思維品質的時候,要特別注重孩子思維變通性的發展。 思維的變通性體現於思維方式類別與觀念類別的多少,標誌著思維的靈活性。也就是說,說出的答案要同類不同種。例如:爺爺奶奶提問:“什麼可以吃?”孩子若回答冬瓜、茄子、芹菜、圓白菜等,這些雖然都可以吃,卻都屬於蔬菜,隻是一種類別。若回答:西瓜、橘子、土豆、芹菜、餅幹、蛋糕、雞蛋、鬆花蛋、香腸等,這些都可以吃,但卻可以分為蔬菜類、水果類、糕點類、蛋類和腸類共五類,這就是幼兒思維變通性的發展。

思維的獨創性體現於能夠產生不平凡、新穎、獨特觀念的能力,幼兒在創造過程中,產生出的不同凡響、獨特的想法、作品,均屬於獨創性。在培養孩子的獨創性方麵,可有以下做法:

爺爺奶奶可經常給幼兒提出一些假設性的問題,激發幼兒獨特的想法。如:“如果地球上沒有水了,會發生什麼事?”“如果馬路上沒有紅綠燈了,會發生什麼事?”“如果你有一對翅膀,你會做什麼?”“如果地球上沒有了樹木,會發生什麼事?”……以上這些假想的問題會激發出孩子的奇思妙想,引發幼兒說出不同答案,充分發展了幼兒的獨創性。

因此,促進孩子智力發展,爺爺奶奶首先應加強自我學習,並積極投入與孩子一起進行的智力活動中去。下麵的這些建議可供借鑒:

1.帶領孩子讀書、看報

讀書、看報能接受更多更新的信息,在家庭中傳遞信息時,爺爺奶奶還要談談自己的認識。讀書過程中養成畫出重點、剪貼感興趣的文章和記讀書筆記等閱讀習慣,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孩子自然也會喜歡上讀書、看報。

2.舉行小型家庭智力競賽

進行競賽的方法多種多樣:必答、選答、搶答;口述、手寫、動作;記分、淘汰、小獎品。這項活動還可以針對孩子在學習中的弱點進行,激發學習興趣,擴大知識背景。

3.進行家庭辯論活動

生活中有許多現象,問題是家長和孩子都感興趣的,但看法未必一樣,就此開展辯論活動,各抒己見,也是項不錯的活動。如果在家庭中形成討論、辯論的風氣,每個家庭成員的水平都會提高,還能矯正有些父母一人說了算的不民主作風。

4.和孩子一起參加智力型家務勞動

所有的勞動都有明顯的智力因素,如:飯,怎樣做能節約時間?菜,怎樣做才好吃、好看?大掃除,先幹什麼,後幹什麼?拖地板,怎樣才能擦幹淨?等等。在家務勞動中引導家人開動腦筋,大腦必然得到鍛煉。

5.和孩子一起解決家庭難題

家庭中遇到的問題,隻要不是必須回避孩子的難題,可讓孩子一起參加解決難題,讓孩子知道有關情況,聽聽孩子意見。在孩子參與處理這些事情的過程中,不僅發展了智力,還提高了他的責任意識。

6.經常向孩子請教

爺爺奶奶應有向孩子學習的意識,有些知識爺爺奶奶可以直接以孩子為老師。比如,孩子的英語也學得更好了,爺爺奶奶可以多問問孩子,這樣更會提高孩子的興趣,如果孩子發現自己不能回答孩子的問題,孩子就會很自覺地去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難道不比聽寫、默寫更能促進孩子的學習興趣嗎?

帶孫絕招:

教育就是獲得運用知識的藝術。這是一種很難傳授的藝術。

——(英)哲學家 羅素

怎樣成為孩子心中理想的家長

所有家長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都希望成為孩子心目中的理想家長。但在愛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到莫大幸福,是否對自己的家長感到滿意呢?

一位學者對此作了相關調查,調查結果讓這位學者大為驚訝,幾乎所有被調查的孩子都撇嘴說:“不,我沒覺著誰愛我。”

學者循循善誘道:“你看,媽媽工作那麼忙,還要給你們洗衣、做飯,照顧你們。爸爸在外麵掙錢養家,多不容易!他們是很愛你們的……”孩子們不以為然地說:“那算什麼呀!他們應該的。我以後做了爸爸媽媽也會這樣。”

學者又問孩子:“那你們什麼時候感到別人是愛你們的呢?”

“我幫媽媽買醋,她看我沒打碎瓶子,也沒灑了醋,就說,閨女能幫媽媽幹活了……我特高興,從那會兒,我知道她是愛我的。”翹辮女孩說。

“我爸爸下班回來,我給他倒了一杯水,因為我們剛在幼兒園裏學了一首歌,歌裏說的是給媽媽倒水,可我媽媽還沒有回來呢,我就先給爸爸倒了。爸爸隻說了一句‘好孩子’就流淚了。從那次起,我知道他是愛我的。”光頭小男孩說。

“我給奶奶耳朵上夾了一朵花,要是別人,她才不讓呢,馬上就得揪下來。可我插的花,奶奶一直戴著,見著人就說:‘看,這是我孫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是最愛我的。”另一個女孩說。

怎樣才能成為孩子心目中的理想家長呢?答案似乎已經很明確,首先要讓孩子感覺到你對他的愛,其次還要進一步了解孩子的心理與需要,在孩子需要大人時,可以提供及時的愛與支持。依據學者的調查研究,孩子心目中的理想家長一般應具有下列特性:

1.和諧的家庭

理想的家長不會在孩子麵前爭吵打架、說髒話、批評他人、隻會命令指揮從不以身作則。夫妻感情融洽,營造良好的家庭生活與氣氛,讓孩子視家庭為生活的保障與避風港。愛將全家人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有了愛,生命才顯得偉大;有了愛,生活才有意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