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所見的東西有限,又總是要靠自己的行動去探索和認識世界,因此孩子到了新鮮地方之後顯得好奇,東摸摸、西碰碰是很自然的。從孩子能聽懂大人講的簡單的話語時,爺爺奶奶應該開始教給他一些必要的行為規則。不僅要讓他知道“可以”,“應該”幹什麼、動什麼;也要訓練他“不可以”、“不應該”幹什麼、動什麼。遵守這些規則的孩子能明是非、懂禮貌,又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一定會是一個有禮貌、不胡鬧的小客人。要經常鼓勵孩子說:“你是一個溫柔的好孩子。”?
如果孩子對陌生人很膽怯,性格比較內向,應從以下幾個方麵加以糾正:
(1)要注意改變對孩子的不良教育方式:當孩子在不聽話時及任性時,不能編造謊言、以威脅性的語言嚇唬孩子“再不聽話,叫老虎把你吃掉”。更不能把孩子關在小黑屋子裏,或者在夜晚將孩子推出門外。
(2)科學道理教育:如果孩子聽到雷聲,看到閃電感到緊張、害伯時,爺爺奶奶可以用簡單的語言,向他們講明閃電雷鳴的科學道理,幫助孩子消除對雷電的恐懼感。?
(3)榜樣作用:爺爺奶奶應當幫助膽小的孩子樹立榜樣,可以讓孩於看同齡孩子與自己所恐懼的對象相處,如看小朋友與自己害怕的小狗玩。並讓孩子分階段觀察小朋友如何與小狗?
(4)幫助該子消除恐懼:如果孩子害怕黑暗,不敢一個人關燈睡覺,奶奶可以幫助孩子裝個燈光柔和的床頭燈或壁燈,讓孩子學會開燈、關燈,自己拿握黑暗與明亮的主動權,井幫助該子消除對黑暗的害怕。
帶孫絕招:
我們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出發點。
——(中)教育家 陶行知
讓孩子的世界從此變得豐富多彩
家長為孩子營造一個什麼樣的成長環境,那麼,他在這種環境中將會成長為什麼樣的孩子。先前,一些家長總是錯誤地認為,教育孩子是從讓孩子學說話、識字開始的,其實不然,即使孩子在還不會說話,但有表達欲望的時候,他們已經會深深地受到環境的影響。
任何一個小孩子都總是想活在童話世界裏,那麼,家長為他們營造的成長環境是否多彩,是否有利於孩子更愉快地感知這個世界,對孩子一生的成長都有著重要影響。所以,一些明智的家長,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十分注重環境教育,這也是真正教育一個孩子的開始。
當孩子還處在嬰幼兒時期,一般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方法不當,但經常還是會埋怨自己的孩子過分幼稚,能力太差,卻很少去想,這正是把孩子整天束縛在一種單調的生活空問所必然造成的後果。
樂樂今年3歲了,活潑可愛,但就是在一些問題上反映比別人家的孩子“遲鈍”,這也讓樂樂的爺爺很著急,於是整天把樂樂關在家裏,又是教他學畫畫,又是教他學識字,雖然自己感到很單調,但是想到是為了孩子好,也就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一次,爺爺帶樂樂到朋友家做客,朋友很喜歡這個孩子,於是在吃飯的時候摸著他的頭問道:“樂樂告訴張爺爺,你吃的饅頭是從哪裏來啊?”樂樂很興奮地回答說:“從冰箱裏來。”讓在場的人哭笑不得。
雖然不期望一個孩子能夠對一些問題做出準確的回答,但是從樂樂的這種表現,可以很直觀地看出,他生活空問的狹小,潛意識會認為,爺爺奶奶整天從冰箱裏取放食物,自然那裏會產生任何東西。其實,改變孩子這種意識的關鍵不在於,教會他許多生活常識,或是讓他變得如何聰明。在這一點上,作為爺爺奶奶一定要了解孩子成長的規律,不要強行灌輸一些東西,而要學會讓他不斷地接納更廣闊的生活空間,讓他的生活環境變得多彩。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家長疼愛孩子,那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如果不注重為孩子創造生活空間,就會約束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佳佳今年5歲,都上幼兒園大班了,但還是不會自己吃飯,別的小孩都會簡單地使用筷子,或是小勺,而他卻經常用手抓。這可是讓老師頭疼的一件事。後來才得知,原來,佳佳在家裏從來就沒有自己動手吃過飯,即使出於好奇想動動筷子什麼的,也會立即被奶奶奪過來,理由很充分:“把飯弄到那裏都是,還是喂你吧。”時間久了,佳佳就養成了一種習慣,奶奶不喂自己,就不能把飯吃到嘴裏。
解決諸如此類問題的方法並不難,關鍵是不要太過在好奇心方麵約束孩子,隻有讓孩子心目中的世界變得多彩起來,才會豐富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小寶寶通常是最喜歡哭鬧的,尤其是在家長不能滿足自己的某種願望時,這就成了惟一與之“抗衡”的法碼。許多家長出於可憐自己的孩子,會及時滿足他們的一些願望,其實,這種教子方式本身就是失敗的,教育不等於縱容。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極其不利。
王女士的兒子今天4歲,平時就是侍候小皇帝一樣嗬護著自己的小寶寶。但王女士的生活圈很狹小,除了工作,如果一定要帶寶寶出門,那一定是去逛商店,或是購物,每次都會拎著蹦蹦跳跳的寶寶出去,最後帶著一絲怨氣回來。為什麼會這樣?
原來,她形成了一種習慣,總是認為在購物時可以順便讓小寶寶出來開開眼界,豐富他的生活。其實不然,每次,在剛進入超市時,寶寶就會用眼睛四處瞅自己喜歡的美食、飲料,一旦發現自己中意的,就會立刻伸手去拿,或是一定要抱在懷裏,而不肯放下。在結賬時,雖然王女士告訴孩子:“這些東西咱們不能拿,等回家媽媽給你做好吃的。”但孩子就是不聽。所以,時間長了,就讓孩子形成了一種習慣,隻要王女士帶孩子出來,必須要給他買些東西,否則就會不聽話。
仔細來分析這個案例,不難看出,問題主要還是出在王女士身上。她錯誤地認為,孩子是可以被大人哄的,其實,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哄不是教育的最好方式。每次,王女士總是把逛超市作為豐富孩子生活的方式,其實,這種方式用的次數太多,反倒會變得單調,而孩子在這種單調的生活方式中,也會去不斷搜尋新的樂趣,以讓自己得到某種滿足,這時,王女士再去哄孩子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畢竟孩子不是一次,兩次“得逞”,在這一點上,他有自己的判斷標準,所以,不會再對家長產生信任。那麼對於一般孩子,如何來豐富他們每天的生活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爺爺奶奶可以帶孩子去動物園、植物園、博物館體育館、科技館、圖書館等一些地方,以不斷豐富孩子的眼界。如果有條件,還可以帶孩子到郊區散散步,感受一下大自然。如果沒有條件帶孩子到一些地方參觀,可以帶孩子到一些小河邊玩耍,或洗洗衣服,在山坡上找些小草,在圈旁學學喂豬,這對孩子來說,都是一些生動活潑的生活課;孩子再大一些,出外旅遊做些簡單的調查,開闊眼界,豐富自己的頭腦,那是在讀一本明白人生,了解社會的大書。
帶孫絕招:
自由在健康中,健康在所有自由中占第一位。
——(瑞士)軍事家 阿密爾
爺爺奶奶一定要培養孫子的自我保護能力
在媒體上經常可看到或聽到這樣的事,有的孩子在河邊玩,一不小心落水身亡,有的孩子因為不懂用火知識,用火時被燙傷,有的因為不懂交通規則,出行時發生交通事故,每年暑假,此類報道頻頻。一個孩子遭受不幸,無論對社會對家庭都是損失。眼見本來活蹦亂跳的生命,因為不識水性、不懂用火技術、不懂交通規則而致亡致殘,真讓人痛心不已。
自我保護能力是一個人在社會中保存個體生命的最基本的能力,它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自我防範能力、自我救護能力和自我調整能力等。自我保護能力是孩子獨立生活的可靠保障,它有助於孩子盡快擺脫成人的庇護,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有生存能力的個體。當前,許多年輕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傾注了全身心的愛,寸步不離地保護孩子,唯恐孩子“闖禍”或遭遇不測。但有些事情的發生卻是家長無法預測的。因而明智的做法,就是平時就要注意培養孩子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以盡量避免和減少意外事故的發生;另外,要教給孩子相關急救知識,以便發生意外時孩子可從容應對。
那麼,在家庭教育中,應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呢?
1.耐心給孩子講解必要的安全常識
許多爺爺奶奶隻知道給孩子定下種種清規戒律,不許這樣,不許那樣,卻又懶於或疏於對這些限製作進一步的解釋說明。孩子沒有理解家長不允許這樣做的理由,不知道這樣做的危險性,在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驅使下,便做出一些危險的嚐試,引起一些意外事故。因此,家長在向孩子提出各種安全要求時,應耐心給孩子講清道理。例如:不要從高處往下跳,否則,會摔傷或骨折;不要用棍棒嬉戲打鬧,否則,會誤傷他人身體、眼睛;不要把手放在門縫裏,否則,別人推門會夾傷你的手指,等等。幼兒知道了這樣做的危險後果,理解了家長的限製是出於對自己的愛護,也就不敢去貿然嚐試了。
如果孩子是“有個性”的,不妨讓他嚐一下“苦頭”,以使他終身引以為戒;但前提是後果必須控製在一定範圍內。比如,讓孩子摸一下裝熱水的杯子,燙一下手,以後他自然就不會隨隨便便去端熱氣騰騰的水杯或玩開水了。
2.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爺爺奶奶平時應盡量讓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鞋帶鬆了,學會係好;天氣冷了,自己會加衣服;天氣熱了,會脫衣服等。
家長應多創設機會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對於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家長不要急於幹預,而讓他們想該怎麼辦。例如:孩子把湯不小心撒在褲子上,這時家長不要急於幫忙,要訓練孩子自己想辦法,找褲子換;再檢查襪子、鞋子是否濕了;腿是否被湯燙紅了?如果被燙紅了又應該怎樣辦?學習找萬花油塗上。這樣雖然要花費一些時間,但久而久之,孩子的獨立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得到提高,以後遇到類似的困難,即使成人不在孩子也會自己設法妥善解決。
3.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家庭及周圍的事物
①要讓孩子記住父母姓名、家庭住址,了解周圍環境。在孩子稍懂事後,就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姓名和工作單位,電話號碼,家庭住址,了解周圍環境。要再三念叨,反複強化,達到準確無誤,一口氣報出的程度。應注意培養孩子的自我防範意識,利用故事、談話、看電視等形式,深入淺出地向孩子說明社會的複雜性,教育孩子不要輕信陌生人的話或吃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走等。
②教孩子認人。孩子缺乏分析能力,一旦遇上壞人就有可能上當受騙,甚至被拐賣。,家長在平時要告訴孩子社會是比較複雜的,有好人也有壞人。如果父母不在你身邊時,有陌生人前來抱你,或送給你什麼好看、好吃、好玩的東西,或要帶你去什麼親戚家去玩時,要大聲喊叫或跑到人多的地方去。
③讓孩子學會認識藥品,了解常識。現在不少家庭都儲備有一定數量的常用藥品,有些藥品裝潢精致、外形美觀,家長唯恐出事,就收藏在櫥櫃深處;而孩子好奇心很重,當家長不在時就想方設法取了出來,品嚐玩弄。其實,家長應該把一些常用藥品(如外傷藥創可貼、清涼油等)拿出來教孩子逐一辨認,讓孩子了解藥品的名稱、用途、用法以及誤吃的危險性,這樣才能防患予未然。
④讓孩子認工具。男孩一般比較淘氣、好動。孩子出於好奇、好玩,會拿一些金屬製成的小工具,如小剪刀、縫衣針、鉗子、扳手等來玩耍,這樣就容易發生傷害。爺爺奶奶除了妥善保管好這些小工具外,還應教會孩子正確使用小工具的方法,並告訴孩子不要拿著工具追逐嬉戲。
⑤教孩子認電器等日常用品。大多數家庭都有冰箱、電視機、洗衣機、微波爐、液化氣灶具、抽油煙機等家用電器,一旦使用不當,可能會釀成大禍。爺爺奶奶必須教育孩子不亂觸摸這些電器用品,以免觸電、煤氣外泄引起中毒或火災。如果孩子自己要看電視、取冰箱中的食品,一定要事先教會孩子正確使用方法,免得發生意外。除此之外,對於家裏的物品、家具、器皿特別是玻璃製品,都應向孩子講解安全使用的常識。
⑥讓孩子了解自然常識。自然現象方麵的常識也應該向孩子講解,如打雷雨時不得站在大樹下,不要靠牆根走;刮大風下大雨時應及時進室內等。
4.提高孩子的應變能力
靈活應變是指能夠因應各種環境及狀況而作適當的調適,同時還能充分掌握自我,沉著而不失理智。這是孩子處理困難和挫折的重要能力。培養應變能力,隨時準備行動,把握機會或解決問題,可以幫助孩子變得更果斷。
有一個小孩,遇到爺爺奶奶因急事沒有回家,不知所措的他竟然在門外等候了近6小時,如果不是被鄰居發現並領回家中,很可能就在門外過一晚上。
事後,隔壁鄰居是這樣說的:“幸虧我昨天晚上回來時,看見孩子坐在家門口。不然,在那裏坐一晚上,還不凍死了……”鄰居說,她回來的時候,樓道裏沒有燈,漆黑漆黑看不清楚,開始她沒在意,上到4樓才隱約聽見哭聲,下去一看,原來是一個孩子坐在門口縮成一團在那裏哭,問了他好幾次怎麼回事,他才說是爺爺奶奶不在家,他開不了門。鄰居一看,門上原來貼著條子,讓孩子回來後去奶奶家裏,可能是孩子沒看字條。回到家,鄰居連忙給又凍又餓的孩子做了點吃的,安排孩子睡下。
這個孩子在回家的時候,發現爺爺奶奶不在家,他居然隻會在門口等,而不知道去鄰居家,或者給親戚打電話。如果不是鄰居及時發現了他,說不定他真會在門外凍上一個晚上。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缺乏應變能力?提高孩子的應變能力真的是太重要了。
一個隻有5歲大的外國小女孩,在一個大雪紛飛並且完全與外界失去通信聯絡的晚上,成功地幫助母親分娩了一個男嬰。假如小女孩在這種意外情況下隻會哭、隻會怕,後果將不堪設想;但是,她能夠靈活應變,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這是需要中國父母深思的。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有意識地加強對孩子應變能力的培養。
一是培養孩子適應自身生理或心理變化的能力,如身體的某個部位不舒服能及時告訴成人;心裏有煩惱時,知道向父母或知心夥伴傾訴。
二是培養孩子適應周圍環境變化的能力。比如,應該知道早晚氣溫不同;應該注意保暖;應該知道出門要帶什麼東西;應該知道不同的地方可能會發生什麼情況等。
三是培養孩子對突如其來事件的應變能力。如遇到突然停電時,怎樣去點蠟燭、開手電筒;遇到陌生人問路,應該怎樣避免被騙;遇到煤氣泄漏怎樣去控製;著火了知道用滅火器澆滅,迅速轉移易燃品等。
四是培養孩子對不同事物做出不同反應的能力。如要相信他人,但是,對於陌生人,或者心存不良的人又要采取提防的心理;如果父母生病了應該怎麼辦,老人生病了應該怎麼辦,等等。這些都要教孩子去判斷。
隻有培養孩子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遭到任何緊急情況才會將損失降到最低程度,爭取到最好的結果。
5.提高對意外傷害的防範意識
提高對意外傷害嚴重性、突然性的認識,真正從思想上精神上對意外傷害保持警惕,並強化應急處理的意識。
6.提高心理穩定性,控製不良情緒
平時注重沉著、鎮定、細心等良好心理素質因素,克服和控製易激動、衝動、莽撞、粗心等不良情緒等心理因素。
7.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消除事故隱患
良好的行為習慣對消除意外傷害事故隱患具有重要作用,如遵守交通規則,注意體育運動安全,不做危險遊戲,不在街上嬉鬧和追逐騎車等。
帶孫絕招:
不是任何生命都有生氣,唯有健康的生命才有生氣。
——(古羅馬)詩人 馬提雅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