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不會關心他人呢?根本原因還在家長不正確的教養方式上。有的家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全部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必須滿足,孩子學會了用哭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有這麼一件事,一家人在吃雞的時候,奶奶嫌雞皮不幹淨,把皮撕掉後給小孫子吃,沒想小孫子不買賬,大哭不鬧“把皮粘上,把皮粘人”,全家人左哄右勸都無效,無奈之下隻好把已經撕下的皮費勁地粘上。也許很多人認為這個例子太離譜了,然而這卻是一個真實的事件,而類似的事件可能每天都在不少家庭中上演。家長的教養方式如此,難怪孩子凡事不會考慮別人,以自我為中心了。
而要使孩子學會關心他人,爺爺奶奶首先要改變自己教養孩子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縱容孩子,放手讓孩子做一些自己分內的事,不要包辦代替。否則,孩子就會認為別人為自己服務是天經地義的,從而對他人產生漠不關心的態度,遇事隻考慮自己的歡樂和享受。爺爺奶奶應有意識地為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讓他們體會到大人的辛苦,學會為大人分憂,讓他們從關心父母、親人開始,學會關心別人。
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在童年培養不出善良情感,那就永遠也培養不起來了,因為在心靈中確定真正人性的東西,是和認識最初的最重要的真理與體驗本民族的席位色彩同時進行的。人在童年時期應當經曆一個培養情感的學校——培養善良情感的學校。可見,培養孩子關心他人的情感是每一位家長義不容辭的義務。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其與外界交往的範圍也越來越廣,在孩子與外界交往時,家長應該引導他們關心周圍的人,為同伴、鄰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對別人遭受的痛苦和不幸表示同情,盡可能給予別人幫助和關心。同時,家長要當好表率,做一個不自私、富有愛心、同情心的人,孩子在家長的帶動下,會從關心他人中體會到快樂,成長為正直、善良、樂於助人的人。
牛牛今年7歲,他沒有獨生子女常有的那種專橫、霸道、任性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他的好脾氣和愛關心人是家人最大的驕傲。從牛牛的成長過程看,我們可以找到一些培養孩子關心別人良好品性的方法,爺爺奶奶可以借鑒一下:
1.家長要給孩子做關心別人的榜樣
俗話說:言傳身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也是最有效的。牛牛的父母都受過高等教育,深知父母的言行在孩子成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他們一直嚴於律己、堅持正麵教育的原則。他們孝順長輩、關心親朋、鄰裏關係和睦,在牛牛麵前從不議論別人的長短,盡可能地尊重他的一些孩子氣的同情心。逢年過節給老人買東西、送禮物,他們總是讓牛牛知道,還常常請他發表意見。單位組織旅遊或慶祝活動,如果能帶家屬,父母總是在帶牛牛同行的同時帶上爺爺奶奶,既讓老小開闊眼界、也讓他們享天倫之樂,更讓牛牛知道凡事都想著別人,尤其是自己的長輩。
2.家庭成員之閻要互初關心
充滿溫情的家庭氛圍對培養孩子的愛心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問經常爭吵、謾罵甚至打鬧,孩子時常處在恐懼、憂鬱、仇視的環境裏,又怎能要求他去關心別人呢?所以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關心,特別是夫妻之間要恩愛、相互體貼。父母從不在孩子麵前掩飾自己對對方的關愛:餐桌上,在給孩子夾菜的同時不忘給愛人也夾一筷;出門前,在給孩子整裝的同時也不忘叮囑愛人一句;外出購物,在給孩子買玩具衣物的時候,也不忘和孩子商量給爸爸或媽媽買一樣什麼東西:一個西瓜切開來,總是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偶爾一方不在,總是跟牛牛商量著剩下三分之一給爸爸或媽媽吃;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媽媽會一手攬著獨生子一手攬著丈夫,媽媽很滿足於丈夫兒子一家健康的幸福,也讓牛牛和父母一起體驗這種幸福。
3.學會與人分享
這裏有兩層意思,既要教孩子學會分享,家長還要學會分享,而家長學會分享更易被忽視。舔犢之情使為人父為人母們都寧肯虧了自己也不願怠慢自己的孩子,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盡數都往孩子麵前堆,一邊擔心著孩子會發展為不關心別人的冷血兒,一邊又在做著阻止孩子學會分享的蠢事。經常會發生這樣一幕:孩子誠心誠意請家長分享,家長卻堅決推辭,哪怕隻是象征性的分享。也不肯接受,謝絕孩子的一份好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沒有了謙讓與分享的意識。所以,家長,自己首先要學會分享,坦然地分享,成為與孩子分享的夥伴。
4.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不要讓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隻有勤快的孩子才會懂事,知道關心體貼別人。一般情況下,勤快是培養出來的,所以家長要樹立這種觀念,並付諸行動。要循序漸進地教會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大膽放手讓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當牛牛的父母勞累了一天,坐在桌邊準備吃晚飯時。牛牛會為他們盛飯、放置碗筷,餐後又會把所有的碗盆收到廚房問,將剩菜包上保鮮膜放人冰箱中,熟練勤快的樣子芎會贏得偶然來作客的朋友的誇獎。這全是日積月累的結果。
而有些爺爺奶奶總是擔心孩子受苦受難,擔心孩子遭受挫折。盡管自己麵臨著許多生活的曲折和坎坷,盡管有許多不快樂和情緒上的不穩定。但爺爺奶奶總是竭力在孩子麵前保持平穩。一來錯誤地認為這有利於樹立家長形象,二來美其名目保護孩子幼小的心靈不過早地承受生活的重擔,其實這是錯誤的。既然提倡和孩子建立朋友關係,建立平等關係,就應該讓孩子了解一些大人的喜怒哀樂,就如家長了解孩子的喜怒哀樂一樣,要讓孩子學著承擔一些大人的喜怒哀樂。
所以,爺爺奶奶不要刻意地去掩蓋生活的另一麵,讓孫子從小學著和您一起去分擔,哪怕隻是讓他了解一下,這樣他才會理解生活的不容易,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才會關心別人。
帶孫絕招:
在一切道德本性中,善良的本性在社會上是最需要的。
——(英)哲學家 羅素
幫助孫子走出虛榮心過盛的迷宮
據報載,某市曾發生過一起重大的盜竊案,作案者是兩位中學生。他們為了追求物質享受,與別的同學攀比,在虛榮心的驅使下盜竊了一居民家中的46萬元錢,然後乘船去上海,在短短的四天之內,揮霍掉了所有的錢,平均每分鍾花錢60元。他們購買最貴的衣服,到最高級的飯店吃飯,住最豪華的旅店,並且專門租了一輛車帶他們四處享樂,真是奢侈之極。
這個案件中的作案者之一秦濤生活在農村,自幼喪父,靠母親一個人幹活兒養家。雖然家庭條件不好,但媽媽從來不讓秦濤在吃穿上受委屈,凡是別的孩子有的,秦濤都會有。她覺得孩子已經缺少了父愛,如果在物質上再比別人差,那就太可憐了。所以媽媽平時總是省吃儉用,而對秦濤提出的要求從不拒絕。秦濤在小夥伴中間算是很氣派的一個,他感到很滿足。從小學到初中,秦濤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在媽媽和老師眼裏,秦濤是一個好孩子。
但是自從秦濤上了省城的高中,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高中的同學和他以前的同學家庭條件不一樣。現在的同學們的爸爸媽媽都是高收入者,花錢如流水,穿的都是名牌,用的都是高檔產品。相比之下,秦濤顯得十分寒酸,以前的優越感再也沒有了,秦濤的心理便嚴重失衡。他不甘心落於人後,於是他每次回家都向媽媽要很多錢,和同學們比吃比穿來滿足他的虛榮心。起初媽媽還大方地給他,但後來媽媽實在承受不了,好幾次都拒絕了他。秦濤見媽媽這個經濟來源斷了之後,就動了邪念:“別人有的我為什麼不能有,這不公平。”在這種想法的驅使下,秦濤開始偷同學的錢,幾次偷盜都沒被發現,這更增加了他的僥幸心理。在金錢的誘惑之下,他越陷越深,最後夥同另一少年作案,被公安機關抓獲,受到了法律的製裁。
在身陷囹圄後,秦濤終於認識到是虛榮心害了自己,是追求榮耀的自我意識害了自己。秦濤從勞教所出來後。痛改前非,變成了一個勤奮進取、踏實孝道的好孩子。同學和鄰居也都改變了對他的看法,一提到他,便紛紛豎起大拇指。
有相關報道指出,獨生子女的虛榮心都比較強,在被調查的獨生子女中有20%存在較強的虛榮心。虛榮心往往會導致孩子產生其他心理問題,如嫉妒、自卑、敏感等,這些都會阻礙孩子的發展。
從心理學角度而言,虛榮心是一種追求虛榮的性格缺陷,是種被扭曲的自尊糾結。虛榮心強的人不是通過自身的努力,而是企圖通過貶損別人、打壓別人的方式來獲得成功。人不可能點虛榮心都沒有,但是當虛榮心超出了一定限度就有百害而無一利了。爺爺奶奶愛孩子更甚於父母,所以爺爺奶奶要警惕把孫子培養成“虛榮小孩”。
那麼,那些孩子已經有虛榮心過剩的征兆了呢?如果您的孫子有下麵的征兆,爺爺奶奶就要警惕了。
(1)對自己的能力、水平估計過高,常常在別人麵前炫耀自己的特長和成績。聽到表揚就得意忘形,而對於批評則不以為然、拒不接受。
(2)常在同學和夥伴麵前誇耀自己父母的地位或者家境的富足,以突顯出自己的優越感。
(3)不懂裝懂,喜歡班門弄斧,自以為是,如果別人指出了他的錯誤,就惱羞成怒,拚命要把方的說成圓的。
(4)講闊氣趕時髦,特別注重穿著打扮,不關心衣服是否適合自己的體貌,隻關心衣服是不是名牌。
(5)對別人的才能從不稱讚,反而雞蛋裏挑骨頭,說長道短,搬弄是非。
虛榮心強的孩子在成長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問題,如為了滿足其虛榮心而經常說謊,情緒不穩定,不認真學習,缺乏意誌力等。其中,虛榮心強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可怕的不良心理。心理學家認為,虛榮心是以不適當的虛假方式來滿足自尊的一種心理狀態。虛榮心是為了妒忌榮譽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情感。爺爺奶奶對虛榮心較重的孩子不能掉以輕心,而應當采取必要的方法加以糾正。
1.家長應以身作則
家長不要同別人攀比,以免孩子模仿。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因此,家長應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
2.爺爺奶奶要注意孩子的心理變化
多給孩子講道理,要讓孩子知道,與別人攀比,擁有名牌衣物,並不意味著擁有了較高的地位,隻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教孩子根據自己的需要買東西,讓孩子學會理性消費,可以把家中的收入支出講給孩子聽。
3.創造機會,讓孩子通過勞動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那麼爺爺奶奶可以為孩子創造機會,讓孩子用靠自己的勞動掙來的錢購買所需要的東西。比如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分擔一些家務,然後從中取得報酬。
5.寬容體諒孩子的虛榮
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都是有虛榮心的。當家長得知自己的孩子愛慕虛榮時,應當感到高興。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講,虛榮心代表著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的增強,表明他們期待著展示出自己最美好的一麵以贏得別人的認可與稱讚。史林說:“孩子的虛榮心大多出於單純而強烈的不服輸的心理。適度的虛榮心也是激發孩子積極進取的內在動力。因此,爺爺奶奶要用寬容的心體諒、接納孩子愛慕虛榮的心理,給孩子的虛榮心留出適當的生存空間。”
7.爺爺奶奶絕不縱容孩子
首先,爺爺奶奶自己不能有這種想法:“我的孩子不能比別的孩子差。別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應該有;別的孩子沒有的,我的孩子也要有。”如果連家長都有這種虛榮心,那麼就很難在實質上幫助孩子,反而會推著孩子朝著錯誤的方向越走越遠。做家長的不應放縱孩子,去滿足他們越來越膨脹的虛榮心。
爺爺奶奶要經常和孩子多交流。在與孩子的交談中,引導孩子多從社會價值而不是個人價值的方麵去比較。
例如,比一比個人在社會中作出的貢獻,而不是隻看到自己個人的好處:要拿自己的學業成績、對班級貢獻的大小等方麵的成績來比較,而不是比吃、比穿、比用、比玩,要立足於自己實際情況來比較,不要與自己能力相差大的同學作比較,否則容易造成自滿情緒或自卑情緒。
要消除孩子過強的虛榮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爺爺奶奶隻有以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地給孩子做出正確的示範,並且通過恰當的機會讓他感受到虛榮心過強所帶來的煩惱和痛苦,從而自覺地意識到虛榮心過強是不利於自己成長的。
帶孫絕招:
西想家不需要旁人的讚賞或喝彩,隻要他對自己鼓掌——這是不可或缺的——自信心。
——(德)哲學家 尼采
幫助孫子走出自卑的心理誤區
自卑是一種性格缺陷,而一個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於兒童時代。無疑,自卑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將產生負麵影響,更對一個人的身心兩方麵的正常成長起消極作用。
1.兒童酋卑的早期征兆
心理專家指出:當家長的須關注自己的孩子有沒有自卑心理,一旦發現。應盡早幫助克服和糾正,以避免隨年齡的增長最終形成自卑性格。那麼,爺爺奶奶知道自卑兒童的早期征兆嗎?以下就是自卑兒童的表現特征:
(1)常常情緒低落。如果孩子常常無緣無故地鬱鬱寡歡,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2)過度害羞。害羞過度(包括從來不敢麵對小朋友唱歌,從來不願拋頭露麵,從來不敢接觸生人等),則可能內心深處隱含有強烈的自卑情緒。
(3)拒絕交朋結友。一般來說,正常兒童都喜歡與同齡人交往,並十分看重友誼,但是具有自卑心理的孩子絕大多數對交朋結友或興趣索然,或視為“洪水猛獸”。
(4)難以集中注意力。自卑感強的兒童在學習或做遊戲時往往難以集中注意力,或隻能短時間地集中注意力,這是因為“揮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5)經常疑神疑鬼。自卑兒童對家長、教師、小夥伴對自己的評論往往十分敏感,特別是對自己的批評,更是感到難以接受,甚至耿耿於懷。長此下去,他們還可能發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總無中生有地懷疑他人不喜歡或者怪自己。
(6)過分追求表揚。自卑兒童盡管自感“低人一等”,但往往又會反常地比正常孩子更追求家長和教師的表揚,而且可能采用不誠實、不適當的方式,如弄虛作假、考試作弊等。
(7)貶低、妒忌他人。自卑兒童的另一不正常反應是:常常貶低、妒忌他人,如可能因為鄰桌受到老師表揚而咬牙切齒甚至夜不能寐。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他們為減輕自身因自卑而產生心理壓力設計的宣泄情緒的渠道,盡管這往往並不奏效。
(8)自暴自棄。自卑兒童往往會表現為自暴自棄、不求上進,認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費力氣。更有甚者,還可能表現出自虐行為,如故意在大街上亂竄,深夜獨自外出、生病拒絕求醫服藥等,似乎刻意讓自己處在險境或困境之中。要是遭到家長指責,便以“反正我低人一等”作辯解。
(9)回避競爭、競賽。雖然有的自卑兒童十分渴望在諸如考試、體育比賽或文娛競賽中出人頭地,但又無一例外地對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而斷定自己絕不可能獲勝。由此,絕大多數自卑兒童都是盡量回避參與任何競賽,有的雖然在他人的鼓勵下勉強報名參賽,但往往在正式參賽時又會臨陣脫逃,甘當“逃兵”。
(10)語言表達較差。據專家所作的統計,高占八成以上的自卑兒童的語言表達較差。他們或表現為口吃,或表述不連貫,或表達時缺乏情感,或詞彙貧乏等。專家們認為,這是因為強烈的自卑感極有可能阻礙了大腦中負責語言學習係統的正常工作之故。
(11)對挫折或疾病難以承受。自卑兒童大多不能像正常兒童那樣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極因素帶來的壓力,即便遇到小小失敗或小小疾病便“痛不欲生”,有時甚至對諸如搬遷、大人患病等意外都感到難以適從。
2.消除自卑的方法
爺爺奶奶應多給孩子講:許多人都有著自己的缺陷,都會產生自卑感,關鍵要能夠克服自卑感。亞裏士多德、達爾文、伊索、拿破侖都有口吃病,亞曆山大、莫紮特、貝多芬、拜倫都因身體佝僂、口吃、身材矮小、耳聾等而產生過自卑感,但他們並不因此而灰心,也沒有因此而喪失生活的勇氣。他們反而堅定了成就大業的信心,結果都取得了成功。當孩子了解到這些名人的故事後,慢慢就會樹立自己的信心,增強進取的勇氣。
要孩子克服自卑感,爺爺奶奶自己要有自信心,並把自信心傳給孩子。爺爺奶奶要多教育孩子,讓孩子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管是身體方麵還是其他方麵,都是這樣。
(1)鼓勵學習,增強自信。有位母親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說:“你的孩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3分鍾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兒子問老師說了什麼,她鼻子一酸,差一點落淚。“老師表揚了你,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鍾,現在能夠坐3分鍾了。別的家長特別羨慕媽媽,因為全班隻有寶寶進步了。”那天晚上,兒子破天荒地吃了兩碗米飯。 小孩的特點是好奇、幼稚、缺乏自信。他們對每一點小小的進步都非常在乎,渴望得到大人的肯定。家長和教師要鼓勵孩子學習,真誠地讚揚他們所取得的微小的成績,使他們切實認識到,我能學好!從而增強自信心。
(2)發揮特長,促進自信。孩子們的智力發展是不均衡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特色。爺爺奶奶要了解孩子,激發他的優勢。小田學習成績不拔尖,但他天生一副好嗓子,朗讀起課文來聲情並茂。父母和老師充分發揮他的特長,讓他擔任學校廣播站的播音員,他不僅發揮了特長,成績也提高了很多,從而促進了自信心。
(3)多讓發言,培養自信。要重視孩子的語言發展,貧乏的語言環境會妨礙學業的進步。要尊重兒童的意見和感情,創設安全的氣氛,讓孩子暢所欲言,要鼓勵孩子在課堂上積極發言,以培養他們的自信心,不要錯誤地認為不聲不響埋頭學習就是好孩子。
(4)指導實踐,提高自信。要鼓勵孩子參加各種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無論是課堂學習還是非課堂學習,要指導孩子自己動腦筋解決問題,常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那麼,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得到提高。
高度的自信和自由奔放的創造性是密切相關的。研究表明,隻有具有自由創造才能的兒童,充滿自信,沉著鎮靜,善於獨立思考,才能夠聚精會神,專注於個人的學業,使學習效率不斷提高。隻有幫助孫子走出心理自卑的誤區,孩子才能更健康的成長。
帶孫絕招:
人生如一場戲:重要的不是長度,而是表演的出色。
——(古羅馬)哲學家 塞內家
孫子入學前,爺爺奶奶有妙招
也許有些爺爺奶奶的孫子剛剛離開幼兒園,馬上就要步入小學的行列了。升入小學接受有目的、有計劃、有係統的學校教育。上小學是孩子成長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新起點。學習環境的改觀、生活製度的變化以及課業的增多,這一係列的變化都會引起孩子的不適應。因此,隻有為孩子做好入學準備,才能保證孩子進入小學很快地適應新的學習生活,健康向上的發展。
怎樣才能讓孩子較快地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呢?孩子入學前應做好哪些準備工作呢?
一、從心理準備入手
從幼兒園到小學,學習取代遊戲將成為孩子主要的學習方式,如何讓孩子更快地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讓孩子愛學、樂學呢?良好的學習品質及健康的心理素質是必不可少的。
1、消除孩子的緊張情緒
孩子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總會在心理上產生一定的情緒,或興奮、或新奇、或緊張、或害怕,爺爺奶奶要幫助孩子消除不良情緒。入學前可以利用時間帶孩子參觀小學(幼兒園也組織幼兒參觀了小學)或請孩子熟悉的小學生介紹小學的生活,介紹學習哪些課程等,讓孩子先認識學校環境,了解所學課程,消除緊張心理。
在生活中千萬不可拿學校來威嚇孩子,如孩子不聽話,就威嚇孩子送你去學校,讓老師管你,使孩子對學校、老師產生恐懼感。平時爺爺奶奶還要利用時間跟孩子進行交流,讓孩子明確小學的學習跟幼兒園學習不太一樣,在小學裏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本領,幫助孩子初步確立學生意識,激起孩子做一個小學生的願望。
2、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曾說過:“如果孩子的興趣和熱情一開始就得到順利發展的話,大多數孩子將成為英才或天才。”小學一年級是孩子的起始學習階段,因此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它將對孩子今後的學習起著決定性的影響。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一旦有了興趣和求知欲,就能對感興趣的事物進行積極地去探究,也就自覺自願,主動愉快地去學習了。孩子上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善於將孩子的興趣引導到學習中去,如:給孩子讀一些內容有趣的書,教孩子認識一些常見的漢字,指導孩子做一些簡單益智的趣味題等,激發孩子讀書的欲望和學習的興趣,但家長不應給孩子太重的負擔,也不要急於求成,以便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出現厭學情緒。
3、發展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任性、唯我獨尊,他們在家中以自己為中心,缺乏和同伴溝通交往能力。如果一個孩子不處理好與同伴的關係,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生活。爺爺奶奶在生活中要創設機會,鼓勵孩子與同伴交往,如:同小區裏的孩子交往、同鄰家的孩子交往,引導孩子學會與人交流,如果碰到開心事可以與同伴分享喜悅,遇到困難、不開心,可以和同伴傾吐自己的煩惱。
總之爺爺奶奶平時要多關注孩子與同齡夥伴交往的能力,鼓勵孩子合作性行為。同時還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長大了,即將成為一個小學生了,生活、學習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師,要慢慢地學會生存、生活、學習和勞動,能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問題和困難自己要想辦法解決等,養成孩子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為今後的小學學習生活作好準備。
二、從習慣培養入手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源泉,也是一個人終身受益的財富。因此爺爺奶奶還要重視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
1、養成勤思考的習慣
孩子的思考是與生俱來的,讓孩子獨立的思考,養成思索、探究的習慣,是孩子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源泉。“問泉哪以清如許,隻為源頭活水來”,思維是知識之源,學習之源。因此家長在生活中要創設機會,督促孩子勤思考,對孩子提出的問題不要急於回答,適當地賣一下關子,讓孩子自己去想,孩子自己動腦得到的答案遠比家長提供的來得有效,記得牢。尤其是孩子在不斷思索、不斷探索中思維品質得到了一定的訓練,逐步養成凡事思考的習慣,這對孩子今後的學習是極為有利的。
2、培養認真閱讀的習慣
閱讀能幫助孩子學習,尤其能促進孩子的自主性學習,因為在閱讀過程中,孩子的各種感官都會參與其中,如看、聽、講等。爺爺奶奶在家裏要增強孩子的閱讀機會,特別要養成孩子每天閱讀的習慣,如開始的時候,爺爺奶奶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一起講述圖書內容,這樣能激起孩子閱讀的興趣,慢慢地再讓孩子自己看、自己講,逐步豐富孩子的閱讀經驗,提高孩子自主閱讀的能力。總之,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不僅能增進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且能促進知識的吸收。
3、培養專注聽講的習慣
聽的習慣與能力是衡量孩子學習能力的標準之一,許多成績優秀的學生,他們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聽的習慣。實際上,傾聽是一種很自然的接受方式,也是學習最好的方法,孩子對聽故事、聽兒歌總有極大的興趣,經常聽聽錄音、廣播,聽得多,勢必積累得多,在表達時就有了豐富的素材,同時也擴大了孩子的知識麵。
爺爺奶奶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為幼兒創設聽的機會,如聽一些動聽的故事、優美的音樂等,培養孩子聽的興趣。但有一點要提醒家長,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說話時,不要羅嗦反複地說,一句話說多了,則成了可聽可不聽的話,結果很可能會導致孩子沒興趣聽,對孩子的學習造成了極大的反麵影響。
除了以上所說的學習習慣以外,爺爺奶奶還要注意養成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按時上學、按時作業、講究衛生、尊師守紀、友愛同學、愛護公物等。總之,良好的習慣是學習成功的一半,對於即將入學的孩子來說養成良好的習慣遠比獲得知識重要的多,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他們順利進行學習的保證。
在孩子即將升入小學學習的前期,爺爺奶奶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以及正確的聽、看、讀、寫等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愉快進入小學,自信、獨立地麵對小學生活,做一名合格的小學生!????
帶孫絕招:
人生就像解方程,運算的每一步似乎都無關全局,但對最終求解都是必要的。
——(中)教育學家 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