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爺爺奶奶也能“教孫有方”成就孫子大智慧(2 / 3)

1.要對孩子講遊道理

有的孩子任性並非有意對抗大人,而是事出有因,孩子有他自己的“道理”。有些孩子對於自己很自信,聽不進別人的建議,不善於利用別人的善意勸告來提高自己,固步自封。對此,爺爺奶奶要仔細地了解孩子固執己見的原因,心平氣和地告訴他不能任性的道理。如有的孩子,客人來家時硬是不出來問候,家長不能簡單地以孩子不懂事就遷就他,或者用懲罰逼孩子出來,而要找出原因。如是因為孩子認為客人應該先給他打招呼,給他帶小禮品;或是認為客人與他無關;或是他正在忙著功課……總之,要針對各種情況說服他要有禮貌,這樣孩子就沒有借口了。

2.教育孩子要謙虛

謙虛的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的,要從小培養。所以爺爺奶奶要從小就注意讓孩子養成謙虛的好習慣,對於別人的好的建議,要認真聽取。要讓孩子明白,一個人掌握的信息總是有限的,自己總有不如人之處,自以為是的思想是對自己的成長很不利的。

3.適當地發揮家長的權威

大量調查表明,孩子出現任性同家長不能正確運用自身的權威作用有很大關係。家長平時如果能夠真誠地關心孩子、平等地和他談心、嚴肅地批評他的過錯,就能在孩子心目中樹立權威,取得孩子的敬佩和信任,家長的勸說就容易被孩子接受,孩子任性的可能性就大大減少。如果家長要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根本不考慮孩子的需要和願望,就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出現固執己見的情況;或者爺爺奶奶總是像保姆一樣對待孩子,什麼都順著孩子的意願辦,對孩子的無理行為也不能嚴肅批評,這必然助長孩子的有恃無恐心理,強化孩子的任性。因此,爺爺奶奶一定要正確地運用權威,過於嚴厲、過於慈悲都是不可取的。最主要的是,對待固執的孫子爺爺奶奶要有耐心,相信一定會教育好孫子的。

帶孫絕招:

人人都是命運的設計師,設計者時間殿宇的四壁。有的用他們偉大的功績,有的則是用華美的裝飾。

——(美)詩人 朗費羅

讓孫子學會虛心接受批評

8歲的蒙蒙,總是不能接受爺爺奶奶的批評,對爺爺奶奶要不就不理不睬,要不就大叫 大嚷。現在爺爺奶奶批評他還算輕的,他都不聽,爺爺奶奶很擔心,現在還是孩子,可是以後走上工作崗位,他怎會接受領導或其他人的批評呢?

就像許多成年人一樣,孩子們往往也喜歡聽表揚而反感批評。法國心理學家高頓教授通過一項專題研究證實,那些難以接受批評的孩子長大後,也大多會對批評持“避而遠之”或幹脆“拒之門外”的態度。事實上,學會接受批評對一個人完整人格的塑造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

有些父母天天哄著孩子,看著孩子的臉色行事,隻要看到孩子做了一些好事,就不斷表揚他,而當他做了錯事時,卻很少批評孩子。孩子其實跟大人一樣,也往往喜歡聽表揚,不願意接受批評,其實孩子還是需要適當的批評的。法國心理學家高頓教授通過一項專題研究證實:孩子從來沒挨過批評,到處都是讚揚聲,很容易變成“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小霸王,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是非不分,這對他的心理健康發展是毫無益處的;而當這些在兒童時代難以接受批評的孩子長大後,也大多會對批評抱有“敬而遠之”,或幹脆“拒之門外”的消極態度,他會無法麵對挫折,更無法適應社會的需要,這對促成事業成功是不起任何積極作用的。

德國著名的早期教育的典範卡爾·威特對於兒子的善行,他會加以表揚。盡管如此,老威特仍然提醒其他家長:不要對孩子過多表揚,也不要表揚過頭。原因之一是隨便表揚,表揚也就失去了作用。原因之二則是不讓他自滿。家長總是炫耀孩子在這方麵或那方麵的“與眾不同”,這很容易使孩子感到自滿。孩子一旦自滿起來以後就難以糾正了。因為一些潛質很好的孩子不能成為棟梁,源於孩子的驕傲自滿,狂妄自大,正是驕傲自大毀掉了他的潛質,毀掉了他成為天才的機會。

孩子犯了錯誤,爺爺奶奶批評孩子時,為什麼有些孩子就是不肯認錯。其實問題出在大人身上,在批評孩子時如果能注意下麵這些,孩子通常就容易接受你的批評了。

1.不要“吝嗇”批評孩子

要有意識地讓孩子既聽到正麵肯定,也聽到反麵的批評。此時,須注意對孩子的批評一定要語氣溫和,分析中肯,且以更多的表揚為前提。事實上,能適應批評的孩子。長大後往往也較能適應社會,其中也包括擁有正確對待來自他人的批評乃至非議的平和心態,以及較強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2.要求孩子認真接受批評

不論批評有多尖銳、多不中聽,爺爺奶奶都應該要求孩子認真傾聽。因為隻有認真傾聽,才會發現其中也許確實有幾分道理,最後才能虛心地予以接受。

3.告訴孩子要虛心接受小夥伴的批評

不少孩子可以做到認真傾聽並虛心接受來自老師或家長的批評,但對來自同齡人的批評卻“拒之門外”。這時爺爺奶奶應教育孩子:隻要批評有道理,即便這批評來自小夥伴,也應虛心接受。吸取他人長處,去除自己的短處才能進步。

4.批評孩子爺爺奶奶要注意情緒

批評孩子首先要用平靜而堅定的語調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爺爺奶奶的口吻和語調也在向孩子傳達重要的信息,我們的平靜告訴孩子我們是清醒和理智的,我們的堅定告訴孩子這是我們決定了的,不可更改的,對於我們這種理智的批評。幾乎每個孩子都會遵從的。千萬不要在生氣或發怒的情況下批評孩子,這樣孩子會覺得爺爺奶奶不理智、不清醒,進而覺得爺爺奶奶任由情緒的左右對待自己是不公平的。要讓孩子知道爺爺奶奶為什麼批評她,這樣孩子明白是因為他的錯誤的行為,爺爺奶奶才會去批評他,這樣孩子可能更容易接受。

5.增加身體接觸

在批評孩子時可以摟著他的肩膀說話,或拉著他的手講道理給他聽。我們都知道忠言逆耳,有些聽不得一句重話的孩子,會非常排斥所有指責他的話,所以當你們實在需要責備他時,我們應該用眼睛正視孩子,一邊說著指責他的話,一邊身體部分要有接觸,這樣就能夠達到恩威並用的效果。

6.隻談眼前事,不跟孩子翻舊賬

做錯的事已經批評過了就應該“結案”了,不要老是記著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讓孩子覺得他在大人麵前永遠無法翻身。孩子正處在學習做人的過程中。爺爺奶奶要原諒孩子的過錯。動輒老賬,這樣很傷孩子稚嫩的心,孩子是不會接受的。

批評過後,爺爺奶奶不要一直板著臉說話或不理睬孩子,如果本來打算和孩子一起出去玩,也不能以孩子今天做錯事為理由不帶孩子出去。要讓孩子知道。做錯了事應該受到批評,但爺爺奶奶不會因為他做了錯事就不愛他了。

另外,爺爺奶奶要注意:當我們動怒時常常會急於讓孩子認錯,會直接針對孩子所做的錯事切人。然而,孩子其實不是從小到大都隻做錯事,必定還有許多可取之處,如果我們隻針對眼前的錯事而忽略了他的優點,就很容易讓孩子覺得爺爺奶奶眼中隻看到他不好的行為,這樣他就會懷疑當他表現好時,當他做出努力時,爺爺奶奶到底看沒看見。孩子努力把事情做好以後,往往需要我們的讚揚,同樣道理,在我們批評孩子時,也應先對孩子做得好的方麵給予肯定,然後再反映出做得不對的地方,要讓孩子知道家長並不是光盯著他的錯處,做得好的地方同樣看得見。

隻要孩子學會了善待批評,那麼批評完全可以如同表揚一樣,成為鼓勵孩子前進的春風,而且還起著表揚難以起到的警示作用。

帶孫絕招:

當我們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接近偉大的時候。

——(印度)詩人 泰戈爾

爺爺奶奶要記住:心胸狹窄的孩子難成大器

現在每家基本上隻有一個孩子,每個人都是父母眼中“小公主”、“小皇帝”,家裏的玩具、零食等全都是自己的,沒有人爭,沒有人搶。“孔融讓梨”之類的事情,便很少發生到這一代小孩子的身上。到了外麵,小孩子們往往沒有忍讓和吃虧的意識,還總是像在家裏一樣由著自己的性子來,所以,總是一會兒這家的孩子哭了,一會兒這家的孩子又被那家的孩子打了。對此,家長總是怕自己的孩子吃虧或是受欺負,一聽到孩子的哭聲就去為孩子抱打不平,或者是回家後教育孩子“別人打你的時候,你也要還手,別傻兒吧唧的站在那裏不還手”之類的。但是如果家長因為覺得自己的孩子吃了虧就希望討回來,可是你是否想過討回來了以後會怎麼樣呢?你的孩子有可能就丟失了人緣,甚至丟失的可能是他天真的寬容心。難道這樣真的是討回來了孩子吃的虧嗎?

蓮蓮是一個優秀的女孩子,她一直是全家人的驕傲。從小時候起,蓮蓮就會察言觀色,還是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她就會看老師的眼色行事,深得老師的偏愛。上學以後,蓮蓮自學能力也非常強,學習成績好,而且她不用紙筆的速算能力在全校也是數一數二的。同時,蓮蓮又能歌善舞,學校的演出都少不了她的身影……諸多的長處使蓮蓮產生了一種優越感,而且這種優越感表現為——“我行,別人不行!”

蓮蓮雖然成績突出,並有那麼多值得驕傲的地方,但卻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點——心胸狹窄,她容不得別人比她強,受不了老師的一點兒批評。因此,她和同學的關係很緊張,有時也會跟老師鬧矛盾。早在上幼兒園時,她就經常為了一些小事和小朋友發生矛盾。有一次,她和一個小朋友爭吵起來,老師批評了他們。她覺得自己很委屈,回家又哭又鬧,逼著媽媽給她轉幼兒園。媽媽拗不過她,隻好給她換了一所幼兒園。

上了學,蓮蓮的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都挺喜歡她,但她心胸狹窄的壞習慣還是沒有改。班上如果某個同學在哪方麵超過了她,她就會非常氣憤,想方設法打擊、報複或者誹謗人家,以發泄心中的不滿,同學們知道蓮蓮有這樣的毛病。所以都疏遠她。蓮蓮也不能接受老師的批評。有一次,老師說她學習好,工作能力強。就是工作方法存在著一些問題,同學關係有時會出現一點緊張,希望她能稍微改變一下。老師說得很委婉,也很誠懇,但心高氣傲的蓮蓮哪裏聽得進去。為了這件事,蓮蓮一連幾天吃不下飯,也不說話,她覺得太不公平了,老師怎麼能這樣對待她呢?蓮蓮總因為一些瑣碎的小事而生悶氣,媽媽看在眼裏,急在心裏,越來越為女兒擔心,擔心女兒這樣的性格將來適應不了社會。

大肚能容的人是快樂的,沒有一顆寬容之心的人,不會與人為善,也不懂得與人合作。在生活中,這種人即使再有才能,他的人生道路上也將是荊棘密布,一個“有才無德”的人其實是最為可悲的。

要讓孩子有一顆寬容的心,使他們快樂地成長。家長要盡量的多創造機會,讓孩子多接觸同齡人。讓他在交往中學會寬容、體諒他人,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從而養成良好的性格。

盡管你的孩子十分優秀,也不要一味地誇獎他(她),這樣可能會把他(她)寵壞的。

當你的孩子在交往中遇到矛盾和糾紛時,萬不可偏袒他。可適當給予撫慰,並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發生的原因,找出自己或別人的不對之處,客觀地認識自己,明辨是非後,妥善處理。

你要讓孩子知道,即使是別人錯了,也應該原諒他。要珍惜與朋友之問的友誼,做到寬以待人。在遇到矛盾或衝突時,要寬宏大量,不計較得失,做到“能饒人處且饒人”。

對“小心眼”的孩子可以采取疏導、轉移的方法來調節他的“不平”和“耿耿於懷”,讓時間來推遲他的情感暴發。然後再進行勸導,讓孩子反思自己的過失,寬容夥伴的缺點與失誤行為。

小孩子間打打鬧鬧是很正常的事,教會孩子寬容地對待同伴能夠更好的幫助孩子適應社會。

明點事理的家長總是對此不予理睬,孩子嘛,在一起玩耍打鬧、爭東西是在所難免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學會處理、自己學會麵對未嚐不可,再說了,都是2~5歲之間的小孩,就算誰推誰一下、誰打誰一下、誰踢誰一腳能有多嚴重。

好多家長總是發現自己家的孩子被欺負,而從來沒有在意自己的孩子欺負別人的時候,甚至有些家長會因為孩子之間的打鬧而互相埋怨對方的孩子,最終鬧得大人之間心裏不舒服。其實,孩子之間打鬧是很正常的,不管他們打或是罵都是心無城府、天真無邪的,而並非像大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小孩子之間打打鬧鬧是正常的現象,他們也正是在這種爭搶、打鬧中逐漸成長,學會長大。因此.見到小孩子吵鬧或是彼此攻擊,不必大驚小怪,更沒必要為小孩子的兒戲而傷了大人之間的和氣。生活中往往很多大人還在生氣,而小孩子早已和好如初。如果你的孩子本身沒有錯,你也沒必要賭氣打孩子,更沒有必要逼著他賠禮道歉。這樣會使孩子在玩鬧中產生畏首畏尾和逆反心理,甚至嚴重的時候會伺機報複使他遭罪的孩子。

麵對孩子之問的欺負與被欺負,作為爺爺奶奶:

第一,沒必要一聽到孩子的哭聲,就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孩子麵前去問東問西的,或是繃著個臉來助自己孩子的威風滅別人孩子的誌氣。從遠處看,隻要不是太厲害的打鬧,就不要理睬,要讓孩子們鍛煉自我解決事情和自我消化矛盾的能力。

第二,要時常教育孩子對朋友要友好、忍讓。因為小孩子往往都是為爭一點小玩具或是幾句口頭上的話而打鬧,隻要有人退讓一步就不會發生打鬧的現象。

第三,要時常教育孩子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的時候,以“講理”為主,“動手”為次,讓孩子從小就學會以理服人,而並非以“武”製人。當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欺負的時候,可以讓小孩問問對方為什麼要打他?讓對方講出理由。

第四,如果你實在怕自己的孩子吃虧,想讓孩子在氣勢上壓倒對方,你可以教育孩子“遇到動手打你的人時,你要盡全力打倒他,然後再拉他起來”,這樣子既能顯示出孩子的威力和能力,義能讓別人覺得他足一一個有俠義之心的小孩。

第五,也是下下策,你可以把你的孩子當寵物一樣的“圈養”起來,讓他永遠都生活在你溫暖、安全的懷抱裏,在家裏用你所謂的愛心包容著,在外麵用你寵愛的視線環繞著。

總之,作為爺爺奶奶要時常告訴孩子,和小朋友們一起玩時要團結友愛,互助互讓,而且家長電要做出榜樣,遇到孩子打鬧時,也應心平氣和地問清原由,然後冉對症下藥,且不可不分清紅皂白的打罵自己的孩子或是責怪別的孩子。孩子之間正常的打鬧其實就是一種交往、成長、學習、懂事的過程,作為家長不要看得太嚴重,要讓自己的孩子在寬容的心態中健康成長。

帶孫絕招:

切莫嫉恨別人的偉大,不然你會因為妒忌而自己劣上加劣,與別人的差距越拉越大。

——(英)心理學家 赫伯特

不要姑息孫子愛打人的壞毛病

孩子打人、罵人是不文明的行為。孩子身上的任何缺點都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形成的。因此,對孩子打人的壞習慣,爺爺奶奶有責任盡早予以教育和糾正。

2006年,新浪網上登載了一篇名為《小霸王是怎樣慣成的?》的文章。文章講述了江南某市英才學校初一年級學生趙某某變成“小霸王”的經曆。

趙某某,13歲,江南某市某貴族學校初中一年級學生。他的父母都是民營企業的經理,家境比較優越。他的學習成績一直不錯,是班上的體育委員。但在寒假考試之前,他因與同學發生口角,便用水果刀將同學刺傷。在接受采訪時,趙某某對記者說:“隻要我學習好,犯了什麼錯都不是錯,父母都不會責怪我。他們認為,一個人隻要聰明,成績好,別人才會買你的賬;成績不好,別的地方做得再好,別人也不會把你放在眼裏……”

近距離地與趙某某接觸,他給人的印象是機智、真誠和冷靜。而且,他長得高大、英俊,看上去屬於“很陽光”的那種少年。發生了這件事情後,他經過了深刻的反省,感覺到了事態的嚴重。他說:“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天生就很任性,反正從小到大,爸爸媽媽就是這樣依著我的。他們認為男孩子任性是應該的,正常的。可能是任性造成了我的一種霸氣,我的個頭在班上最高,成績也好,同學們都很服我。老實說,有時我心裏真有一種滿足感。爸爸媽媽送我到貴族學校是要我學習好,然後就是在外不要吃虧,不要被別人欺負。如果我吃了虧,被別人欺負了,他們肯定會認為我窩囊,沒有用。

記得我在上學前班的時候,有一次我帶了玩具飛機去學校,小朋友們搶著玩,有一個小朋友玩著玩著居然不給我了。我急了,奪過飛機就朝他腦袋上刺去,把他的頭刺出了血。家裏賠了人家錢,我害怕了,以為回家要被處罰。哪知道,爸爸媽媽並沒有責備我。我讀小學三年級時打了同學,同學父母找到我家裏來,我爸爸向人家賠了不是。送走了人家後,他對我說,‘小子,行嘛,懂得教訓別人了。’當時我不明白,為什麼欺負了別人回來不受罰還得到表揚。媽媽告訴了我道理,她說,隻要不被別人欺負,怎麼做都行。當我去貴族學校讀書時,她對我說,到貴族學校裏讀書的孩子都很霸氣,你要是不讓別人怕你,你就會被別人欺負。現在回過頭來想想,我覺得父母對我的這些教育是不正確的,我在學校的蠻橫正是父母錯誤教育誘導的結果。”

趙某某的反思應該說是深刻的,他之所以發展到持刀傷人的地步,很明顯,主要責任在他的父母身上。發生在趙某某身上的悲劇,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應該是“前車之鑒,後車之鑒”。怎樣才能糾正孩子愛打人的壞習慣呢?專家給爺爺奶奶的建議有以下幾點。

(1)讓孩子明白,打人是一種野蠻行為

爺爺奶奶要讓孩子意識到,人與人之間應該和睦相處,互相幫助和愛護。打人是一種野蠻行為,為人所不齒,是不會交上好朋友的。

(2)讓孩子換一種方法應付惱人的事情

比如,當孩子在玩自己心愛的玩具的時候,別的孩子可能過去搶他的玩具,孩子急了就會打人。這時候,爺爺奶奶應該教育孩子對搶他玩具的小朋友說:“這是我的玩具,讓我先玩兒一會兒,等會兒我給你玩。”或者讓孩子友好地與其他小朋友共同玩。

(3)用說理代替武力

告誡孩子不要用武力解決和小朋友之間的衝突。讓孩子在碰到爭執時,最好是和小朋友講道理。

(4)平靜地對待孩子之間的衝突

如果孩子之間發生了衝突,爺爺奶奶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要立即大聲嗬斥孩子,讓他停止爭吵,更不能因為害怕自己的孩子吃虧而護著孩子。應該讓孩子自己說清楚發生衝突的原因,然後讓他自己提出解決衝突的方法,或者為孩子提一些解決衝突的建議。

(5)警告或懲罰

如果孩子打人的壞習慣老是改不了,爺爺奶奶就應該警告孩子,如果再打人,就將受到嚴厲的懲罰。

對於孩子不要限製太多,否則他會“處處犯錯”,但也不要放任不管,讓他“自由”慣了,一旦發現要管,則難管了。另外,不要長時間說教。著名的育兒專家內藤壽七郎博士認為說教,即語言教育,要在3歲半至4歲左右逐漸進行。這時,他可以憑自己的判斷懂得語言中“不行”是指“不能做這件事”的意思。這時已懂因果關係的道理了。你的孩子還不到兩歲,不宜說教。

爺爺奶奶要經常表揚孩子。當他做了一件好事,可以對他微笑、抱一抱、點點頭、親一親,讓他高興。有些兒童正因為做好事得不到好的反饋,於是就做一些極端的事,如打人、踢人,以得到注意。總之,爺爺奶奶在對待孩子打人這個問題上一定要以平和的心態去解決這個問題,隻有這樣,相信孩子的這些毛病一定會很快解決。

帶孫絕招:

憤怒是對於用不正當的方法來傷害別人的一種報複的欲望。

——(古希臘)哲學家 芝諾

糾正爺爺奶奶以孫子為中心的錯誤心態

四歲的方方是個小胖子,特別愛吃雞腿。這天奶奶買了一隻雞做給全家人吃,飯菜做好了之後,奶奶把兩個雞腿都夾到方方的碗裏,說:“方方愛吃雞腿,雞腿都給方方吃。”這時候媽媽說:“好東兩要分享,奶奶年紀最大,要把最好的東西讓給奶奶吃,快給奶奶一個雞腿吧。”聽話的方方拿起自己碗裏的一隻雞腿正準備往奶奶碗裏送,奶奶趕緊製止住方方,“奶奶不愛吃雞腿,方方吃。”說著硬是把雞腿留在了方方的碗裏,方方為難地看了一下媽媽,奶奶趕忙催促著:“快吃快吃,看看奶奶做的雞腿香不香。”媽媽隻好不再堅持。方方很享受的樣子吃起來,奶奶心滿意足地看著孫子吃雞腿。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從小獨自擁有食物、玩具、空間,再家長爺爺奶奶的寵愛,沒有和兄弟姐妹分享一切的機會,很容易成長為自私霸道的人。 所以,爺爺奶奶千萬別什麼事都以孩子為中心,讓孩子長大後成了所有人都討厭的“小霸王”。

兩歲的蒙蒙是一家人的中心,這天大家一起吃蘋果,媽媽把蘋果削好切成塊,囑咐蒙蒙給大家“分果果”,蒙蒙把一塊蘋果遞到奶奶手裏,奶奶說“謝謝,蒙蒙真乖”,蒙蒙再分別遞給爺爺、爸爸和媽媽各一塊蘋果,每人都有了一塊之後,媽媽說“蒙蒙真是一個好孩子,好吧,現在盤子裏剩下的這些蘋果都獎給能幹的蒙蒙吃吧”,蒙蒙於是滿意地吃起盤子裏的好幾塊蘋果來。

上麵方方的媽媽也很重視孩子的分享行為,可是因為奶奶太疼愛孫子了,最後沒有堅持。以後方方會不會在媽媽麵前一套奶奶麵前一套?或者他的分享隻是做個“姿態”就行,他知道大人疼他,所以並不會要他真正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拿來分享?如果真的要他把自己所愛拿來分享,他能不能做到?

蒙蒙的媽媽似乎在培養蒙蒙的分享意識,可是最後卻因為蒙蒙的好行為而獎勵給她比別人多得多的蘋果,經常這樣,蒙蒙會不會認為,隻要把一點點分給別人,自己就可以得到更多?她會不會隻是為了得到更多而分給別人一點?如果要分給別人多一些,她會不會不樂意?如果最後沒有獎賞,她會不會不樂意分享了呢?

一對中年得子的夫婦,對他們的兒子可文愛護備至,他們雖然不富裕。但總是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可文最好的生活、為了節省開支,他們總是去批發市場買水果,便宜一點多買一些慢慢吃。這一次,他們買了一箱可文最愛吃的橘子。每次吃完飯,就讓五歲的可文幫忙從箱子裏拿出橘子來,分給爸爸媽媽和自己各一個。

這一天,可文從箱子裏拿出了最後一一個橘予,他往箱子裏翻了又翻,告訴爸爸媽媽,“沒有了”。這時候,可文看看爸爸說“隻有這一個了”,又看了看媽媽說“沒有了”,他沒有要把橘子給爸爸或者媽媽吃的意思。爸爸媽媽看出來了,孩子的意思是“隻有一個橘子了,難道你們還要吃嗎?”爸爸媽媽互相對望了一下,然後很堅決地告訴可文“來,我們把這個橘子分成三份”,分好三份橘子,爸爸媽媽毫不猶豫地享受起自己的那份兒。但是他們分明看到了特別愛吃橘子的兒子眼睛裏麵的淚水,他似乎覺得很委屈,那麼愛自己的爸爸媽媽為什麼不把最後一個橘子讓給我吃?

其實,這對夫婦心裏很明白,最後的這一次分橘子,才是真正的分享。因為所謂分享,並不是自己有很多東西,或者自己不喜歡、不需要的東西,才分給別人一些,而是即使自己也不夠,自己也很需要、很喜歡的東西還是願意分給別人。

愛孩子是所有爺爺奶奶的天性,但是爺爺奶奶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就是家庭的中心,從而養成孩子不愛與他人分享的性格。遇到不愛與他人分享的小孩子爺爺奶奶也不要著急。孩子不肯與人分享是很自然的,而且很小的孩子常常認為凡是他能夠得到的東西都是屬於他的。但是他也喜歡討大人的歡心,如果大人教給他們分享,他們五六歲時,一般能在大多數時間裏認為這是他應該做的事。爺爺奶奶要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用實際行動來慢慢引導孩子,相信一段時間之後,全家人就會發現孩子的改變了。

帶孫絕招:

真有才能的人總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絕不矜持。

——(法)作家 巴爾紮克

孩子不知道關心人怎麼辦?

萍萍是家裏的掌上明珠,長得很招人喜愛。可她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不會關心他人。她今年9歲了,平時在家裏一點家務也不會做。每天連書包都是奶奶幫她收拾;在學校裏她也不會關心同學和老師,甚至在公共汽車上售票員阿姨要她給孕婦讓個座都不願意。一次,奶奶生病了躺在床上,到做晚飯的時間了,奶奶仍起不來,呻吟著叫萍萍倒杯水給她,萍萍不高興地說:“你自己不會倒啊。我都快餓死了,快起來給我做飯,你不餓,我還餓呢,要不,打電話叫我媽過來給我做飯。”聽了萍萍的話,奶奶傷心極了,心想,平時也沒少教育她呀,為什麼這孩子這樣自私,一點也不會關心他人呢?

萍萍的這個毛病在現在的孩子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城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同時,孩子又多是獨生子女,一些父母、老人生怕孩子受委屈,對孩子一味遷就、溺愛,千方百計地滿足他們的要求,甚至不惜犧牲家庭其他成員的利益。久而久之,孩子變得隻知索取,不知付出,處處以自我為中心,隻知道讓別人來愛自己,卻不知道自己也應當去愛別人。從來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這些孩子在進入學校後。在人際交往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成為孤獨的孩子,相信沒有任何家長願意自己的孩子這樣。

因此,當您發現自己的孩子不會關心他人、自私自利的時候,千萬不要掉以輕心,放任自流,而應積極幫助他們改正過來,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因為“愛”他人不僅是一種高尚的品行,更是人際交往的一項重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