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爺爺奶奶也能“教孫有方”成就孫子大智慧(1 / 3)

第八章 爺爺奶奶也能“教孫有方”成就孫子大智慧

古人早就教導我們,教子益德。這是中華民族家庭教育的優秀精華所在,隨著全社會對德育工作重要性認識的提高,德育地位正在得到改善。作為爺爺奶奶,在新的形勢下,不僅要注重孫子的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在加強孫子德育教育中,樹立"不成才,要成人"的思想觀念。在培養孫子全麵素質的過程中,必須把德育放在首位,應該從小教孩子做人的道理,讓孩子成為有大智慧的強者,使孩子受益終身。

讓孩子從小就懂得孝道

百善孝為先。爺爺奶奶要教會孩子從小就懂得孝敬父母和長輩。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根本。當代不少倫理學家把孝敬父母看做是處理人際關係的第一台階,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關心他人、熱愛祖國等品德形成的基礎。中華民族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國家,曆來把孝敬父母作為人生美德之一。孝敬父母已經不隻是一種倫理道德,它也關係到個人是否具備常存感念之情,心懷仁愛的素質,更是關係到幾代人以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素質。

東漢人陸康作為家長不僅從小給自己的孩子陸績講有關孝敬父母的故事,讓陸績讀孝敬父母的書,還從日常的各方麵來訓練孩子,比如平時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幫助父母。

陸績在6歲那年,跟隨父親去九江拜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他們父子。陸績乘大人們談話不注意的時候,偷偷地撿了3個大橘子揣在衣襟裏。離開時,陸績向袁術行跪拜禮告別,橘子就骨碌碌地從懷裏滾了出來,袁術一見,覺得很有趣,就笑著問:“陸郎,你到我家來做客,怎麼懷裏揣橘子?”陸績上前重新行禮,並鄭重地說:“我想帶回去送給母親嚐一嚐。”袁術聽後大為驚奇,想不到這麼小的孩子竟然時刻想到孝敬母親。

生活在同時代的茅容也是在家長的深切教誨下,非常懂得孝敬父母。有一天,茅容在田裏耕作躲雨,遇到好朋友郭林宗,兩人就在一起攀談了一會。後來時間晚了,郭林宗就留在茅家住。晚上,茅容殺雞做好吃的,郭林宗剛開始還以為是招待他的,所以非常的高興。但是到最後飯菜做好了,茅容卻將雞端著送給母親吃了。茅容陪客人吃飯,招待的卻是蔬菜。郭林宗很是感動,說:“先生,您孝敬母親的賢德,是我遠遠不及的!”

從上述的故事可以看出,作為家長的陸康在教育孩子孝順方麵是非常成功的。孩子從小就知道有好吃的食物留一點給自己在家裏的母親。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孝敬老人,一方麵是為了父母,但更主要的方麵,還是為了孩子活得更有尊嚴,為了孩子成為受朋友、受他人推崇的堂堂正正的人。一個愛頂撞長輩、不孝敬長輩的人不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好人也不會和他交朋友,長大了,人們也不會樂意與他共事。

尊重長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這種美德在一些獨生子女的身上很少表現。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家庭生活鏡頭:吃過飯後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耍了,爺爺奶奶卻在那裏忙碌著收拾碗筷;家裏有好吃的東西,爺爺奶奶總是先讓孩子品嚐,孩子卻很少請爺爺奶奶先吃;孩子一旦生病,家長便忙前忙後,百般關照,而大人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某高中班98%的學生要求父母給自己慶生日,而98%的學生不知道父母的壽辰。甚至還有一些高中生讓長輩給自己端洗腳水。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教育孩子的事情非常多,爺爺奶奶應讓孩子為自己分憂解愁,為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長輩們的生日要讓孩子知道,並利用這個機會讓孩子表現愛心;嚴格要求孩子不許頂撞父母,即使受了委屈也要心平氣和地解釋,而不能與父母為敵。

有無孝敬父母的習慣,不單單是子女對父母的關係,其實質是一個能否關心他人的大問題。在家裏能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到社會中,才有可能做到關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對祖國的忠誠。因此,爺爺奶奶千萬不要忽視培養孩子尊重長者,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帶孫絕招:

每個孩子身上都可能有巨大的潛能還沒有被開發出來。

——(美)哲學家 詹姆斯

親身講解時間的寶貴

孔子曾感慨時間就像河水一樣正在不停地流逝著,由此給後世留下了一句警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對於時間的珍愛和慨歎,年齡越大,經曆越豐富的人,感受自然也越深刻。所以,爺爺奶奶是深有體會的,那麼,麵對時下許多孩子沉溺於網絡和遊戲之中,一連數個小時甚至熬通宵的行為,家長們顯得那麼急切、焦慮、憂思和痛心。還有沉溺於武俠小說中的孩子,一本接一本,一個都不放過,課下課上,學校家中,寶貴的時光就這樣被白白耗在了武俠上。

還有就是癡迷電視的孩子,偶像劇、古裝片,連球賽等一個都不會拉下,加之全國幾十個衛視節目給孩子提供了極大的選擇麵,他們把大把時間泡在電視上.著實讓家長憂心忡忡、頭痛不已卻又一籌莫展。而一到學習時候,他們就糊裏糊塗過日子了,摸摸這個,又碰碰那個,或者完全從興趣出發,或者幹脆將學習任務堆積起來,一直拖到不得不完成時為止。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究其實質,還是沒有培養起孩子珍惜時間的習慣。須知習慣的好與壞都是養成的。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我們可著力去糾正孩子對待時間的淡漠觀念,逐步培養他們重視時間的意識。

1.每天和孩子一道背一條“昔時”名言

讓孩子認識到“時間”是每個人最易擁有也是最易失去的個人資源。而把握時目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現在。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記住,隻有一個時間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現在!”西文有一句諺語也說得好:“碌碌無為的人磨時間,無理想的人混時間,懶惰的人熬時間,勤奮的人擠時間。”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惜時如金的人。莎士比亞警示世人說:“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所以,魯迅先生啟迪我們:“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擠擠,總是有的。”一句話讓孩子逐漸認識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2.正反利用孩子的“大腦興各時段”

珍惜時間,不等於說“學習時間越長越好”,不舍晝夜,有張無弛,疲勞轟炸,隻會導致神經衰弱,影響身體健康,學習效果自然也不會好。須知貪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長可以通過定期與孩子交流對“時間”的認識來準確了解其大腦皮層的最佳興奮時段。每個人的這一時段都是不太一樣的,比方巴金喜歡挑燈夜戰,艾青則早上詩興大發,福樓拜則慣於通宵寫作。

家長可與老師配合,把一天中比較重要的學習任務在這一時段交與孩子完成,這樣花較少的時問可以完成較多的工作,讓孩子產生一種高效利用時間的成就感。與此同時,有意識地將孩子“玩”的時間擠在大腦皮層的興奮狀態處於抑製狀態的時間段,長期如此,會讓孩子產生出一種“玩原來也這麼沒勁”的心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截斷其貪玩費時的心理路徑。培根說得好:“合理安排時間,就等於節約時間。”此種方法亦有功效,而且長此以往還能逼迫孩子培養一種高效利用時間的習慣。

3.適時提醒孩子遵循作息時間表

學習最忌放任自流,成功往往來源於長期的堅持不懈。但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應打“持久戰”,就像馬拉鬆長跑,不能隨時隨刻都用全力去拚。通盤策劃,方為勝算。古人雲:“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所以要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在孩子、老師和家長三方參與的前提下,在充分尊重和考慮孩子休息娛樂的基礎上,為其製定出一份合理的時間表,適時提醒孩子遵守。時間一長,可以培養起孩子對時間的一種無聲的遵從,使其樹立起一種“守時”的意識,從而養成惜時的習慣。“守時”是做事有 成的重要環節。從小養成守時的習慣,不僅到時就能自然地安心學習,提高學習自 覺性和學習效率,而且有利於將來適應社會生活。

4.不要丟棄時間的“邊角餘料”

零零碎碎的時間具有極大的利用價值,大塊時間的學習反倒容易導致疲勞的積累,使學習效率受到很大影響。零碎時間的學習能保持大腦的興奮狀態,效果極佳,而且,利用零碎時間學習一些必須熟記的生詞、公式、規則等,有利於反複記憶,加深印象。

利用零碎時間的技巧很多。比方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個可隨身攜帶的小本子,記上要背的知識點,有空就讀一遍;在起床、洗臉、刷牙、就餐等場所的牆上釘上一個和視線等高的小夾子,夾上一張卡片,卡片上寫上當天要背的單詞、公式等;還可運用錄音機,把要背的知識內容錄下來,吃飯、洗腳的時候都可以聽。

總之,利用零碎時間反複記憶,不僅會明顯提高孩子學習效率,長時間後還會培養孩子對時間“緊抓不放”的習慣。

5.把握現在.馬上行動

爺爺奶奶對孩子的“身教”非常重要。在孩子麵前,隻要有了目標,家長就應該立即行動起來,即使尚未準備就緒也不要管它,重要的是行動本身。孩子耳濡目染,自會意識到:立即行動,才能真正把握“今天”和“現在”。這樣可以讓孩子對時間產生一種緊迫感,做事不拖遝延宕,意識到時間是一逝而過的,抓不住就溜走了。

記得大畫家柯羅曾對一位向自己請教,並表示“明天全部修改”的青年人激動地說:“為什麼要明天?你想明天才改嗎?要是你今天晚上就死了呢?”所以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如果你決心珍惜時間並想對社會和人生有所貢獻,那麼現在就行動起來吧!”

6.幫助孩子每天尋找到一個贏得時間的新技巧

馬克思說:“任何節約歸根到底都是時問的節約。”培養孩子節約時間的意識能夠輕易地讓孩子對時間產生一種珍惜之情。比方,告誡孩子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對沒有做的事情的內疚上,也不要因後悔失敗而浪費時間。同時教孩子逐步養成一種習慣,那就是努力讓自己不要去浪費別人的時間,從而也為自己節約了時間。另外,還可將手表一直撥快幾分鍾,以使孩子每天都能趕在時問的前麵。還可讓孩子在閑暇時有意識地問自己:“此時此刻,如何才能最好地使用時間?”

另外,還應該讓孩子學會休息,從生理學觀點看,人的全身是一個整體,各個部位所以能和諧地運動,全靠中樞神經係統的調節。因此,學習時間太久,腦神經細胞的興奮狀態就會下降,所以必須休息好。列寧說:“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而休息的最好方式就是不同性質的工作交叉起來。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工作的變化便是休息。”休息好,效率自然高,時間的利用率也就高,從而達到珍惜時間的目的。

帶孫絕招:

善於利用時間的人,永遠能找得到富裕的時間。學會做時間的主人,將會使你受益無窮。

——詹姆士·杜布森

幫助孫子克服“人來瘋”的毛病

許多爺爺奶奶會有這樣的體會:當有客人來訪時,孩子就會出現“人來瘋”的行為,他們心情亢奮、不肯午睡、到處亂跑、在客人麵前耍寶……怎麼辦?

那麼,造成孩子出現“人來瘋”的行為,可能有下列原因:

1.社交行為不成熟

孩子自兩歲半開始,就會出現社會行為。他們不僅對同齡的小朋友產生興趣,也會對家裏大人的朋友好奇。因此,當家中有訪客時,孩子也會有興奮與快樂的感受,期望參與招待的工作。然而,因為孩子的年齡還小,不知如何表達快樂的感受,再加上社交行為不成熟,不知如何對待來訪的客人,因而會出現特殊的舉止,比如,跑跳、尖叫等,就如同七八個月大的小孩,遇到高興的事情時,就會用尖叫或拍桌子來表達心中的快樂。

2.為了引起注意

當家中有人來訪時,爺爺奶奶會因為忙於招待訪客而忽略身旁的孩子,此時,孩子就會用一些特殊的行為來表達心中的憤怒與不滿。比如,大人談話時不斷打岔,或者在一旁大聲說話、唱歌或者遊戲,甚至哭鬧等。

3.生活秩序被打亂

當有客人來訪時,家中的生活作息勢必會受到影響,間接擾亂了孩子的生活秩序。孩子年齡越小對秩序的要求越高,一旦生活秩序被破壞,情緒就容易失控,行為也會因此受到影響,當然也就無法正常休息。

因此,當孩子出現“人來瘋”的行為時,爺爺奶奶需要先思考是何種因素造成的,進而針對不同的原因采取措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會行為。

首先,當家中有訪客時,爺爺奶奶需要事先告知孩子,讓孩子有心理準備,包括知道訪客的名字,會有多少人到家中。當客人來到家中時.向孩子介紹客人,也向客人介紹孩子,建立雙方的熟悉感。

再者,可邀請孩子參與大人的聊天,也可以請孩子幫忙準備茶點,並做小向導,介紹家中的陳設,或是分享照片等。如此,不僅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也讓他學習了基本的社交禮儀。

當然,有些孩子會在家中有訪客時,提出無理要求,爺爺奶奶一定要堅持立場,即便孩子哭鬧,也不可因麵子問題而妥協,但也不宜在訪客麵前過度指責孩子。當孩子有無理的要求時,爺爺奶奶可以將他帶到別處溝通。引導孩子,用理性的方式解決問題。

最後,對於秩序需要較高要求的孩子,爺爺奶奶除了在客人造訪前先做心理建設外,也盡量不要破壞孩子的生活作息,以免造成孩子的情緒失控。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對秩序的需求自然會降低,也可以有效的控製情緒。因此,在孩子年紀還小時,爺爺奶奶需要多一些配合,才能夠幫助孩子盡早適應生活環境的改變。

孩子的特殊行為多半有跡可循,爺爺奶奶隻要細心觀察,就可以找到孩子失序的原因,提供適當的引導,孩子就可以逐漸改善。爺爺奶奶不需要過度心急,孩子的改變需要時間,隻要耐心地教導和等待,孩子一定會有所改變。

帶孫絕招:

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

——(春秋) 思想家 老子

不良情緒將會影響孫子的將來

喜悅、愉快的情緒能促進孩子身體的健康成長,使他在成長的道路上從容地麵對陌生的環境,與周圍的人和諧相處,甚至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體現自己的優勢。反之,恐懼、悲傷等情緒不僅會危害孩子的身體健康,更會歪曲了他的人生觀。因此培養孩子的積極情緒,對於他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俗話說:六月的天,小孩的臉。倒過來講,也有道理:小孩的臉,六月的天。意思是指小孩的表情像六月的天氣,時而晴空萬裏,時而風雨大作。

表情是情緒的外部信號。表情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情緒的變化,年幼的兒童尤其如此。心理學的研究證實,情緒的不穩定性是兒童的一大年齡特征。但是,這裏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一是年齡差異。l0歲的孩子與6~7歲的孩子雖同是兒童,可是,如果10歲孩子的情緒仍然像6~7歲一樣,動輒哭鬧,毫無節製,那就顯得情緒幼稚化了。二是情緒誘因。一般情況下。孩子的喜怒哀樂都是與一定的誘因聯係在一起的。做錯事受到家長的批評,孩子一副沮喪的神情;與小夥伴玩遊戲取得了勝利,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情緒又可分為健康的與不良的兩種,健康的情緒引導孩子積極向上,不良的情緒妨礙孩子健康成長。不良情緒有多種表現形式,而且幾乎所有孩子的身上都有一些表現。因此,幫助孩子克服不良情緒,是爺爺奶奶的不可忽視的問題,對幫助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如果孩子產生了抑鬱、恐懼、焦慮、嫉妒等不良情緒,便會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勢必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導致各種不良後果的產生。因此,幫助孩子走出心靈的陰影,排除心理壓力,才能使孩子輕鬆愉快生動活潑地健康成長。

1.爺爺奶奶如何對待孤僻的孩子

下課了,孩子們像小鳥一樣快樂地“飛”出活動室,三三兩兩地結伴而玩,而超超常常是獨自坐在座位上看著別人愉快地玩耍,偶爾隨著別人的歡快笑聲自個兒也微微一笑,沒有人過來找他一起玩。有時,從超超的眼神裏也能看到他也想加入同伴們的遊戲團體,但他總是很少被他們注意到,當然自己也不知怎樣才能加入到孩子們中間。

晨間活動被安排在戶外,活動內容是玩球,主要目的是讓幼兒自由結伴練習拋接球。老師讓小朋友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去試一試。隻有超超一個人孤零零地站在那裏,老師發現了這一情況,走過來親切地拍拍他的肩,鼓勵他和小朋友一起玩,但超超緊張地搖搖頭,撥弄著地上的皮球,瞧瞧老師,看看同學,怎麼也不肯加入遊戲……在這裏,超超就是一個性格的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愛與溫情很重要,如果爺爺奶奶不注重與孩子溝通,孩子便會產生孤獨感。爺爺奶奶在與孩子溝通時,要注意孩子沒有明說出來的思想感情,要學會聆聽和促使孩子說話。有時候,出於自尊心或是別的原因,孩子並不願意或認為沒有必要用語言說出他們的思想感情,但他們又很想讓爺爺奶奶明白他們的意圖,這時,他們就會改用另一種表達方式對爺爺奶奶進行暗示。細心的爺爺奶奶一定可以發現孩子的這種微妙的變化。弄清孩子沒有明說的思想感情。所需要的技巧是:了解孩子隱藏在內心的思想感情的微小、微妙的變化,如同在閱讀時注意字裏行間的含義所需要的技巧一樣。

下麵這位奶奶正是通過生活中的一件細微的事情。開啟了孫女的心扉,值得家長們借鑒。

玲玲是內向、敏感的孩子,平時很“悶”,話也很少,也就是我們上麵所提到的孤僻。

一次,奶奶的朋友送來兩張電影票,是《泰坦尼克號》,奶奶便帶孫女去看了。當電影放到船沉下去、女主人公凍成冰人時,奶奶聽到玲玲在悲悲戚戚地哭。回家的路上,孫女好像話特別多,問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奶奶,為啥人家都死了,她(女主角)凍成冰人了,卻活了下來?”奶奶告訴她:“這是一種愛的力量,就像有一次我發40度的高燒,你爺爺又不在家,我就硬撐著起來幫你燒飯。因為我是你奶奶呀,我怕你餓著,這也是一種愛呀!”玲玲聽了這話,似懂非懂,一副很激動的樣子,一下子依偎到奶奶的懷裏。

通過這件事,奶奶才發現玲玲原來是想說話的,是願意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隻是沒有引導她,沒有找到她感興趣的話題。後來,玲玲每天放學回家,奶奶就有意識地讓她講講學校裏的事和學習上的困難等;或在每晚睡覺前,給她講講故事,討論討論課本裏的內容等。時間一長,玲玲每天回來就與奶奶說個不停,碰到原先她根本不會講的事,她也會湊在奶奶的耳旁講出來。慢慢地,玲玲好像跟奶奶越來越親,人也活潑多了,連老師也說她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這就是一個奶奶,通過一件小事,無意中掌握了教育孩子的方法。

2.爺爺奶奶如何麵對性格抑鬱的孩子

8歲的小玲有一段時間顯得有點反常,食欲明顯比以前下降了,有時莫名其妙的發脾氣或者流眼淚,對爸爸媽媽的態度也不像從前那麼親密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有經驗的家長向小玲的媽媽說,這個孩子很可能最近發生了什麼事,心理上有了創傷。小玲的媽媽有點不以為然,覺得小玲隻是個八九歲的孩子,心理還很不成熟,不會有什麼心理或精神創傷的,而且她自己也詢問過小玲,小玲矢口否認。

其實,不要僅僅因為孩子說過“我沒有”,媽媽就相信她真的什麼事都沒有。八九歲的孩子已經懂得掩飾自己的情感了,他們想自己去解決問題,以免父母操心。他們也想否認自己的創傷,並且不願麵對它。

後來,小玲的媽媽說,原來小玲的一個非常要好的同學剛剛在一次意外中死去了,這件事給小玲的刺激很大。當然,了解了原因,解決問題就容易多了。在媽媽的開導下,小玲很快就明白了生與死的意義,走出了抑鬱的心理世界,恢複了往日的活潑和開朗。

對於孩子由於感情或心理上的創傷而產生的精神抑鬱,爺爺奶奶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症下藥。解決方法可以是:給他一個交談的機會,解除孩子的憤怒、恐懼和困惑,也可以交給他一種反抗自己所遇到的不公正對待的正確“武器”,讓孩子從抑鬱中解脫出來。

3.爺爺奶奶如何麵對焦慮的孩子

一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考試成績終於出來了,果然不出所料,我又考砸了,數學得了90分,語文隻得了85分。爸爸、媽媽雖然沒有批評我,可我心裏很難受!

我不是個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平時作業我都是]00分、98分。有時同學們遇到難題還向我請教。可每到考試我就不行了,本來會的題目也答錯了,本來很熟悉的內容也想不出來了。我不斷提醒自己:要細心,細心,再細心!可仍然出現看錯題、抄錯題的毛病。這次數學考試,我居然把‘÷’號看成是‘+’號。我真苦惱……”

從日記中可以看出,孩子存有某種程度的焦慮。

上麵的案例可以看出,當孩子出現過度焦慮緊張的症狀時,需要采取多種措施緩解孩子的焦慮緊張心態。那麼,爺爺奶奶應該怎樣做呢?

(1)音樂緩衝法。讓焦慮嚴重的孩子經常聽聽舒緩、輕柔、優美的樂曲。

(2)幽默娛樂法。帶孩子去聽聽相聲,與孩子一起看看小品、漫畫,同孩子一道參加遊樂類活動。

(3)自我“欣賞”法。讓焦慮嚴重的孩子坐在鏡子麵前,看看自己焦慮的表情;對鏡中的自己,傾吐心中的焦慮。

(4)後果重估法。嚴重的焦慮往往來自對後果的過分估計。考試焦慮的孩子往往認為考試成績非常非常重要,少1分,天就可能塌下來。家長要引導孩子意識到:一次考試雖然重要,但不能說明一切;這次考不好,還有下次。

(5)整理活動法。要求孩子每天整理好自己的生活用具,學習材料。經常分配孩子幹一些“整理抽屜”、“整理房間”之類的活兒,也能減輕孩子的焦慮情緒。

孩子在成長中,情緒情感的發展逐漸趨向成熟,開始接近成年人的水平。但他們的情緒和情感具有隱蔽性特點,外部表情與內心體驗不完全一致,掩飾性比較突出。這使他們失去了將心理活動傾訴出來便於別人幫助排解、勸導的機會。因此,一旦與別人發生了矛盾,他們就把不良情緒積鬱內心,於是形成了抵觸情緒。而這種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並且可能導致不顧時間、地點、場合而采取違反道德和法製的攻擊性行動,這樣的不良情緒勢必會給孩子的將來造成極大的影響。可見,家長對孩子的心理疏導是多麼重要。它能撫平孩子心靈的創傷,幫助孩子克服自卑感,形成自尊、自信和自強的心態,促使孩子抬起頭來走路,並最終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帶孫絕招:

命運與其說是偶然,不如說是必然,“命運在性格之中”這句話絕不是輕易得來的。

——(日)作家 芥川龍之介

爺爺奶奶怎樣對待固執己見的孫子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自己的主張會越來越多。從家長的立場上來看,一方麵,感到非常新奇,可是在另一方麵,也會感到不小的負擔。如果孩子對爺爺奶奶的話一點都聽不進去,並且強烈地堅持自己的主張,爺爺奶奶們常常都會說:“這個孩子真是太固執了。”

比如,馬上就要到上幼兒園的時間了,孩子卻因為奶奶沒有給他穿他希望穿的衣服,或者是因為爺爺沒有在飯盒上用彩筆寫上他的名字就又哭又鬧、使開了性子。在這種場合,家長們就會皺著眉頭想:“這個孩子到底是跟了誰呀,性格怎麼這麼固執!”

可是,如果你不是站在家長的立場上,而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問題。你就有必要認真檢查一下,孩子的這種“固執”到底都包含了些什麼含義。有許許多多的爺爺奶奶,他們因為年幼孫子固執的性格而焦急難過,可是,他們卻幾乎從來沒有為了解和把握隱藏在孩子固執性格背後的動機做過任何的努力。

人生常常是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一個過程。如果爺爺奶奶們感到難過、不舒服,那麼,孩子們也會有同樣的感受。因此,比孩子們更理智、更成熟的爺爺奶奶,就要首先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這樣做是正確處理孩子性格固執的第一步。

一般來說,當孩子們長到2周歲的時候,他就可以具體地認識到,母親和自己是兩個不同的存在這樣一個事實。一些對兒童發育過程進行研究的科研成果表明:孩子們的“自我”概念一般在他們出生後l5~18個月開始逐漸形成。對於剛剛形成一些朦朦朧朧的自我概念的孩子們,他們會通過搖頭來表現自己和別人的不同。可是,那些自我概念還處於未分化狀態的孩子們,則常常通過高聲尖叫、用頭撞地板這樣的過激行為來表現。

對於那些稍稍長大一些的孩子,他們能用“討厭”、“不行”等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會“死硬”地堅持自己的主張,固執的不得了。俗話說,“3歲討人嫌”嘛。處於這一時期的孩子,雖然他們已經有能力提出自己的主張,但是缺乏明智的判斷力,因此,在家長的眼裏,孩子的固執簡直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其實,這隻是孩子通過新近獲得的自我意識,理直氣壯地站出來提出自己主張。

可是,沒有誰從一開始就是完美無缺的。孩子們在提出並堅持不成熟的自我主張的過程中,會逐漸學會自我克製、對別人關心等在社會生活中需要遵守的遊戲規則。可是,如果爺爺奶奶們不能適時給予孩子這樣的機會,他們就有可能永遠喪失主張自我的能力。

從這個觀點看,老人們所謂“從很小的時候,就要堅決把孩子的固執脾氣打下去”的主張,是多麼危險。那麼,如何選擇正確而合理的教育方式去教導孩子,是爺爺奶奶麵臨的一個棘手的問題,我們建議您采取以下的辦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