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別把孫子總放在搖籃裏,孩子長大了(3 / 3)

鏡頭是這樣的:在一個火車站,一個扳道工正走向自己的崗位,去為一隊徐徐而來的火車扳動道岔。這時在鐵軌的另一頭,有一列火車從相反的方向進站。假如他不及時扳岔,兩列火車必定相撞。這時,他無意中回過頭一看,發現自己的兒子正在鐵軌那一端玩耍,而那列開始進站的火車就行駛在這條鐵軌上。要搶救兒子,他高喊、“臥倒!”的同時,衝過去扳動了道岔。一眨眼的工夫,這列火車進入了預定的軌道。那一邊,火車也呼嘯而過。車上的旅客絲毫不知道,他們的生命曾經千鈞一發,他們也絲毫不知道,一個小生命臥倒在鐵軌邊上。

火車在轟鳴著駛過,孩子絲毫未傷。那一幕剛好被一個從此經過的記者攝人鏡頭中。 人們猜測,那個扳道工一定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後來,人們才漸漸知道,那個扳道工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他唯一的優點就是忠於職守,沒誤工過一秒鍾。而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兒子是一個弱智兒童。他告訴記者,他曾一遍一遍地告訴兒子說:“你長大後能幹的工作太少了,你必須有一樣是出色的。”兒子聽不懂父親的話,依然傻乎乎的,但在生命攸關的那一秒鍾,他卻“臥倒”了——這就是他在跟父親玩打仗遊戲時,唯一聽懂,並做得最出色的動作。

孩子有可能所有的一切都是很平常的,或者連一般的人都比不上,但隻要有了一技之長就為日後的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項專長將陪伴著孩子走完漫長的人生之路。做家長的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發現孩子的天賦,並培養孩子的專長。

許多孩子都能應付一般問題而不感到困難,但卻很少能有一項專長。這樣,孩子便無法再變得聰明。所以說,無論如何,至少也要培養孩子一項專長,才能使他產生信心。

很早以前,有個國王遊興大發,帶著女兒乘船出海遊玩。突然天色驟變,狂風怒吼,海浪衝天,一下子把他們的船刮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家。他們向別人述說自己的身份及不幸遭遇,竟沒人相信,甚至遭到恥笑。這位國王沒有一分錢,隻好去找活路,別人問他有什麼技藝,他隻是一個國王,沒有一技之長。沒辦法,為了生存,隻好給人家放牧,成了牧羊老人。

過了幾年,當地國王的王子出外打獵,碰巧遇上了牧羊老人的女兒,他被跟前的姑娘迷住了,發誓要娶她為妻。當地的國王無可奈何,隻好委派一名大臣去找牧羊老人提親。不料,牧羊老人非但不震驚,反倒問:“王子有什麼一技之長嗎?”

大臣感到十分意外:“牧羊老人,你的女兒嫁給王子,王子有一技之長幹什麼用?普通人學點技藝,是為了養家糊口,他是國王的繼承人,有的是疆土,有的是財寶,他要一技之長幹什麼?”

牧羊老人說:“他沒有一技之長,我不會把女兒嫁給他的。”大臣隻好回去如實稟報。國王又派了個大臣來遊說,牧羊老人照舊這樣回答。

為了娶到牧羊老人的女兒,王子決定去學一門技藝。他喜歡製作陶器,於是開始學製陶術。當他掌握這門技術製作出精美的陶器後,他帶著自己的陶器去找牧羊老人。

牧羊老人問:“這個陶罐你能賣多少錢?”王子說:“兩個小銀幣吧”。

牧羊老人說:“今天兩個,明天就是四個,很不錯,如果我當年有這一技之長,就不會放牧了。”最後,他答應了王子的求親。

“王子有什麼一技之長?”牧羊老人的問題發人深思。確實,未來的國王要一技之長幹什麼用?許多人都會這樣想。國王有巨大的權力,他可以在自己的國土上以至高無上的權力發號施令,他有疆土,有珠寶,生活無憂無慮,沒有必要擁有一技之長。然兩當他離開掌握的江幽社稷的時候,當他被海上一陣狂風刮到陌生國家的領土之後,那個國王就不存在了。沒有人對他的過去感興趣,沒有人對他的國王地位感興趣。國王並不屬於他。那時能挽救他的隻能是屬於自己的一技之長。

人的地位有高貴也有低微,但這僅僅是社會賦予他的角色定位。無論他的地位多麼高貴,或多麼卑微,當他失去社會賦予他的角色後,能拯救自己的隻能是他的一技之長,否則他就像飄在空中的一根羽毛,隨風而飄,沒有自己的位置。因此爺爺奶奶必須明白這一點,培養孩子從小有一技之長。

認清自身就是做最好的自己,盡到自己最大的努力,或者說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尋找成功。在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人們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才能和智慧是不一樣的。幾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擅長的一種或幾種才能。因此,隻要發揮各自的智能優勢,每個人都可以走向成功。

帶孫絕招: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勞動訓練。沒有勞動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

——(法)思想家 盧梭

別讓你的溺愛,使孩子變成了“小傻瓜”

奶奶出去買菜了,把5歲大的小虎留在家裏。那是個寒冷的冬天的早上,小虎覺得無趣,便找來一個打火機打著玩,突然打火機燃著了被單,引起火災,他嚇得不敢動彈,等到鄰居招來消防隊員破門而入時,不幸已經發生了。

這類不幸事件的發生,往往是孩子碰到危險不知道如何應付。你的孩子有能力處理緊急事故嗎?你的孩子知道如何避開危險嗎?隻告訴你的孩子提防陌生人,遇到火警不要驚慌失措是不夠的,爺爺奶奶一定要清楚明白地告訴孩子,碰到危險情況該做些什麼和不應該做些什麼。以下的原則可供參考:

說話的語氣要肯定,不能嚇他們。想一下孩子可能會遇到的情況,講給他聽,問他該怎麼辦,把你們的一問一答當成遊戲,可使孩子對找到“答案”而興致勃勃。此外,要注意安排一些實習,因為許多的孩子都知道應該怎樣做,但真正遇事時卻不能付諸實際行動。下麵7種可能發生的情況,還有應該如何應付的建議。你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

(1)你和奶奶在一個大購物中心(或者公園),你讓一些東西吸引住了。停下來看一看,一抬頭,奶奶卻不見了,告訴那裏的負責人你找不到奶奶了,在購物中心去找穿製服的警衛人員,千萬不要隨便抓住個大人就告訴他你找不到奶奶了。

(2)你獨自在家,有人敲門,你從窺視孔裏發現是一個陌生人:獨自在家的時候,千萬不要給陌生人或隻來過家裏一兩次的人開門,即使那人說有緊急的事情,或者說是你爺爺叫他來的,也不要開門。但不理也不行,竊賊也許是在試探你家裏有沒有人。你要隔著大門對外麵的人說,你爺爺在休息,請他稍後再來,然後打電話給你父母或鄰居:“有陌生人在敲門,在他離開以前,請你在電話裏陪著我。”

(3)你步行回家途中,注意到有人可能在跟蹤你:走到馬路對麵或另走一條路以避開那人。假如那個人還在緊跟著你,甚至強迫你,跟你一起走,你就應該跑向一處人多的地方,例如商店或者繁忙的十字路口。不要隨便看見一所房子就跑去,因為那房子也許是空的,又或許那裏的人不給你開門,如果你家裏沒有人也暫時不要回去。

(4)夜晚家裏人都睡著了,你聞到燃燒東西的氣味醒了過來:要大喊“失火了!失火了!”叫醒家人,然後順著你們平時討論過或防火演習中預定的通道離開室內。記著不要使用電梯。如果有煙,俯下身子爬出去。可是如果你發覺臥室門過熱,那表示火頭就在門外,開門很危險。假如你住的是高樓,不要試圖從窗口跳出去,應該用被單打信號,讓消防隊員知道你在屋裏。這些都做了以後,便盡量貼近地板,因為那裏的空氣中煙量較少,用濕布掩住口鼻,等待消防隊員救你出去。

(5)你發現惟一在家裏的大人一動不動地躺著,你使勁搖他也不醒:如果家裏有電話,應打緊急事故電話,等人來救援或請鄰居來幫忙。

(6)你獨自在家,不小心割傷了自己:如果流血很多,用幹淨的毛巾包住傷口止血,但不能包到太緊使你感到疼痛。然後打電話給大人或鄰居。

(7)你和一個不會遊泳的小朋友在河邊或遊泳池邊玩,他掉進了水裏:除非你受過適當的救生訓練,否則不要跳到水裏去救人。這時你要大聲呼救。假如有個救生圈或是任何漂浮的東西,扔給你的朋友,高聲喊他抓住,等人來救援。你也可以趴在水邊,把你找到的一根木棍、樹枝或長杆伸給你朋友抓住,把他拉到岸邊。但是要記住,手不能伸得太遠,而且一定要保持腹部貼地,那樣你才不會失去平衡跌到水裏。

給爺爺奶奶的一些提示:

為了確保孩子的安全,爺爺奶奶平常應多下點工夫:沿孩子常走的途徑,向他們指出什麼地方可以去求救,什麼地方必須躲開,如小巷和無人的空地等;要孩子實習割傷、輕微燒傷與其他損傷的急救法,鼓勵他們學習急救課程;告訴孩子,如果沒有大人的監護,不要在水邊玩耍;幫助孩子記住住址和電話號碼,如果電話有區域號也要記住,要他能正確說出自己住在哪裏;教孩子使用電話,在家裏電話上貼上個卡片,把你的住址、警察局、消防隊、醫生、醫院和一個鄰居或親友的電話號碼寫在上麵以便孩子在急用時能夠很快地尋求幫助。

帶孫絕招:

供人以魚,隻解一餐;授人一漁,終身受用。

——諺語

老人要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和小朋友之間的矛盾

孩子不可能永遠在家長的羽翼下成長,他們總要自己走上社會,他們更需要的是積極的鼓勵與正確的引導,而不是事事都由家長代勞,縮頭縮腦地長大。隻有這樣,孩子們才能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學會生存與自立之道。當孩子之間產生了矛盾時,他們出於本能會尋求家長或老師的幫助。對此,有關育兒專家指出,爺爺奶奶應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孩子自己處理這些矛盾,這樣做比直接介入對孩子的成長更有益處。

1.教孩子分析問題根源

4歲的丫丫正津津有味地玩著幾輛玩具汽車,在旁看了半天的鄰居小朋友森森忍不住拿起其中一輛也玩了起來。丫丫馬上想搶回來:“這是我的玩具,不給你玩!”森森也不示弱,堅持不給……

這時如果爺爺奶奶采用沒收玩具的方法,也許能很快製止孩子們的爭吵,但或許孩子以後還會因為其他原因,或者其他事情再次爭吵起來。所以,關鍵是要讓孩子認識到問題究竟出在哪兒,然後自己想辦法解決。

不妨讓孩子們坐在一起,讓他們各自說說為何要爭吵。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讓孩子能夠彼此傾聽對方的想法。爺爺奶奶可以用一些有幫助性的問題來引導孩子解決當下的問題,例如,“丫丫你能不能和森森一起想一個不要吵架也能玩得開心的辦法呢?”

讓孩子自己想辦法,互相商量,取得想法的一致。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能夠讓孩子懂得,以後再碰到類似事件該如何解決。

2.啟發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

星期天,5歲的文文和小夥伴們在草地上一起踢球,媽媽在一旁和鄰居聊天。突然,埃文叫喊著跑到媽媽麵前:“凱凱剛剛踢了我一腳!”這時。凱凱也跑上前來,“是他先罵我的!”

如果媽媽為了平息孩子們的爭執,對文文承諾:如果你能和小朋友一起好好玩,我就給你買你最喜歡的玩具。如果這樣做,永遠達不到幫助孩子成長的效果,甚至會讓孩子產生錯覺:就算是表現不好,也能得到好處。

如果孩子間起了紛爭,家長首先要讓孩子說清發生爭執的原委。一旦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媽媽可以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們認識他們之間發生矛盾的原因。尤其是他們各自存在的問題。可以告訴孩子,罵人和踢人都是不友好的表現,不能因為別人先做錯了,自己就可以做不好的事情。然後在孩子們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後,讓他們學會向對方認錯、道歉。

在這個過程中,媽媽應多用“你有什麼好的主意?…‘你覺得你們應該怎麼做?”等提問,讓孩子感到自己有權利也有責任去思考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

3.讓孩子自己麵對矛盾

孩子之所以喜歡找成人解決問題,主要是他們害怕與其他小朋友打交道。其實,孩子在很多時候要比成人想象中更懂道理,隻要爺爺奶奶告訴他們:“玩具要和大家分享。”或者讓受委屈的孩子直接對小朋友提出“我們應該怎麼做”的建議,這樣會讓他更自信。下一次,他也就有了勇氣自己去處理和小朋友之間的矛盾了。

帶孫絕招:

從什麼地方和什麼時候開始自我教育呢?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說:“戰勝自己是最不容易的勝利。”

——蘇霍姆林斯基

給孫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

寬厚、謙讓是一種優秀品質,也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它的特點就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東漢時,有個叫孔融的小孩,他有哥哥,也有弟弟,兄弟們常常為爭搶好吃的而吵鬧。孔融4歲時,有一天父親買來一些梨放在桌上,讓孩子們自己挑選。那些大大小小的梨黃澄澄的,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好誘人啊!孔融這次第一個拿梨,隻見他伸出小手,專門挑了最小的一個。父親奇怪地問:“孩子,你為什麼不拿大梨而挑小的呢?”孔融歪著小腦袋,天真地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們吧。”父親又問:“那弟弟們不是比你更小嗎?”孔融說:“跟弟弟相比,我是哥哥,大的應留給弟弟。”父親聽了孔融的話,高興地豎起了大拇指,而他的哥哥們卻慚愧地低下了頭。孔融這種謙讓的美德,流傳至今,一直受到人們稱讚。

學會謙讓,把方便和好處讓給別人正是我們所提倡的美德,古代的孔融都能做到懂禮、謙讓,今天的孩子就更應做到了。

學會寬容,學會忍讓,便能與快樂和輕鬆相伴!一位老媽媽在她50周年金婚紀念日那天,向來賓道出了她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訣。她說:“從我結婚那天起,就準備列出丈夫的l0條缺點,為了我們婚姻的幸福,我向自己承諾,每當他犯了這l0條錯誤中的任何一條的時候,我都願意原諒他。”有人問,那10條缺點到底是什麼呢?她回答說:“老實告訴你們吧,50年來,我始終沒有把這10條缺點具體地列出來。每當我丈夫做錯了事,讓我氣得直跳腳的時候,我馬上提醒自己:算他運氣好吧,他犯的是我可以原諒的那l0條錯誤當中的一個。”

孩子也會結交許多夥伴,他們每天在一起學習、生活、做遊戲,享受無憂無慮的快樂。可是,孩子也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會和小夥伴鬧一些矛盾,會為某一件小事而爭吵,也會使朋友變成陌路人。他們也會有一些情緒的宣泄,會發怒,會憂鬱,會沉悶,會痛苦。要避免這些不愉快的事情發生,爺爺奶奶就需要教育孩子有一個廣闊的胸襟,讓孩子學會寬厚謙讓,保持健康的心理,這樣才能讓孩子與夥伴融洽相處、輕鬆交往。

寬厚不僅僅等於禮讓,還要在與人交往時講究寬容。一旦與人發生不快和矛盾,應通過換位思考來冷靜處理。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摩擦,隻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大可不必輕易動怒,而應換位思考,諒解別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寬容了別人也就寬容了自己。遇到別人由於誤會而冤枉自己或無意傷害了自己時,更應當予以諒解,不應得理不讓人。在指出別人的錯誤時,態度要誠懇、友善,不要尖酸刻薄,更不要抓住人家的錯誤不放,應做到得理饒人,讓別人有台階下。

威廉·麥金萊當選美國總統後,指派某人做稅務部長。當時有許多政客反對此人,他們派代表前往總統府,要求麥金萊說明委任此人的理由。為首的是一位身材矮小的國會議員,他脾氣暴躁,說話粗聲粗氣,開口就把總統大罵一番。麥金萊卻不吭一聲,任憑他聲嘶力竭地叫罵,最後才和氣地說:“你講完了,怒氣應該平息了吧?照理你是沒有權力這樣責問我的,但現在我仍然願意詳細地給你解釋……”

這幾句話說得那位議員化怒為羞,不等麥金萊解釋,那位議員已經折服了,他心裏懊悔自己不該用這樣惡劣的態度來責備一位和善的總統。因此,當他回去向同伴們彙報時,隻是說:“我記不清總統的全部解釋,但有一點可以報告,那就是——總統的選擇並沒有錯。”

正是這份寬容使麥金萊的解釋獲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使那位議員從此改變了自己的態度,不再作出令人難堪的舉動。

寬容是一道美麗的風景,能夠寬容和忍讓別人缺點和錯誤的人,確實是一個高尚的人,這樣的人,便是人世間一道道美麗的風景!

寬容更是一種能力,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寬恕傷害自己的人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曾經看到一本書上說,我們的心如同一個容器,當愛越來越多的時候,仇恨就會被擠出去,我們隻有不斷地用愛來充滿內心、用關懷來滋潤胸襟,才能讓仇恨沒有容身之處。寬容不僅需要廣闊的胸襟,更需要很高的智慧。

帶孫絕招:

生活過,而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的寬容的。但是誰能說是不需要寬容的呢?

——(俄)作家 屠格涅夫

爺爺奶奶在孩子麵前要敢於承擔錯誤

大凡天下家長,誰也不敢保證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永遠正確,往往是,家長們一覺醒來發現自己錯怪了孩子。例如,明明是自己把老頭樂塞進了櫃子,吃晚飯時卻一口咬定是好動的孫子弄丟的。當孩子“闖禍”後,更會有一些爺爺奶奶由於一時情緒激動,對孩子進行不恰當的批評或懲罰,事後,爺爺奶奶又往往會後悔。

下麵看一位爺爺的真情道白:

孩子,我有一些話要說,雖然你睡得正熟,一隻小手掌壓在臉頰下,你的額頭微濕,蜷曲的頭發貼在上麵。我偷偷溜進你的房間,是因為剛才在書房看報的時候,內心不斷地受到苛責,終於帶著愧疚的心情來到你的床前。

我想了許多事,孩子,我常常對你發脾氣。早上你穿好衣服準備上學,胡亂用毛巾在臉上碰一下,我會責備你;你沒有把鞋子擦幹淨,我也會責備你:看到你把東西亂扔,我更會生氣地對你大聲吼叫。

早餐的時候也一樣,我常罵你打翻東西、吃飯不細嚼慢咽、把兩肘放在桌上、奶油塗得太厚,等等。等到你離開餐桌去玩,我也準備出門時,你轉過身。揮著小手喊:“再見,爺爺!”我仍皺著眉頭回答:“肩膀挺正!”

到了傍晚,情況還是這樣,我走在路上偷偷觀察你,看見你跪在地上玩玻璃彈珠,腳上的長襪都磨破了。我不顧你的顏麵,當著別的孩子的麵把你拎回家,並對你吼道:長襪子是很貴的,你要穿就得愛惜一點!想想看,孩子,這話居然出自最愛你的爺爺嘴裏!

記得嗎?就是剛才,我在書房裏看報,你怯生生地走過來,眼裏帶著驚惶的神色,站在門口踟躕不前。我從報端上望過去,不耐煩地叫道:“你想幹什麼?”

你不說一句話,隻是快步跑過來,雙手摟住我的脖子親吻了一下。你小手臂的力量顯示出一份情愛,那是上帝種在你心田裏的。任何漠視都不能令它枯萎。你吻過我後就走了,吧嗒吧嗒地跑上樓……

孩子,就是那時候,報紙從我手中滑落,我突然覺得害怕,我怎麼養成了這樣一個壞習慣啊!孩子,不是我不愛你,隻是我對你期望過高,不自覺地用自己年齡的標準去衡量你了。其實,你的本性裏有許多真善美。你小小的心靈就像剛從山頭升起的陽光一樣無限光明,這一點可以從你天真自然、不顧一切跑過來親吻的動作看出來。孩子,今晚其餘的一切都不重要了,我在黑暗中靠在你床邊,深覺愧疚!

一些爺爺奶奶認為向孩子認錯、道歉,會失麵子,會失去權威,其實這樣的擔憂是多餘的。爺爺奶奶學會向孩子“道歉”,對教育孫子無疑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做爺爺奶奶的在家庭教育中出現過失、錯誤時,理當采取明智之舉,勇於向孩子“道歉”。這樣,定會讓孩子笑逐顏開,認為爺爺奶奶是最講道理的人,也會和爺爺奶奶更親了。

福克斯的父親是英國的富紳,福克斯很小的時候,花園裏有座舊亭子,他父親想將其拆除,重新建一座新的亭子。小福克斯從寄宿學校回家度假,正巧趕上工人拆亭子,他很想親眼看一看亭子是怎樣被拆除的,所以請求父親允許他推遲一些日子返校。但是,父親卻要他準時到校上課,爭論了很久,父親終於答應將拆亭子的開工日推遲到第二年的假期,這樣,小福克斯就可以在假期趕上亭子的修建了。

小福克斯回學校後,父親就讓人把亭子拆了重建。誰知,小福克斯一直把這事放在心上,一放假回家,就向亭子走去。當看到新亭子已經建好時,他失望地對父親說:“你說話不算數。”父親聽了非常愧疚,嚴肅地說:“孩子,我錯了……”

後來,父親居然讓人把已經建好的亭子拆掉,在原地重新再蓋一座亭子,以實現自己的諾言。

在生活中,許多老人都有可能不自覺地對孩子許了一些不能夠兌現的願望或者講了有悖於事實的話,這時候,爺爺奶奶一定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向孩子講清事實,這樣方能重新贏得孩子的信任。

有一位媽媽曾經給孩子

講了一個撒謊後鼻子會變長的故事,孩子對此深信不疑。有一天,孩子在學校裏又聽到了這個故事,於是回家跟媽媽說:“媽媽,以後我不會撒謊的,撒謊的人鼻子會變長的。你們也不要撒謊啊,要不也會長出長鼻子的。”這時,媽媽覺得有必要跟孩子講講故事情節的真實性問題了。

媽媽對孩子說:“孩子,其實這隻是一個童話故事,在現在生活中,一個人說謊是不會長出長鼻子的,隻會受到良心的譴責。”

孩子有點迷惑了:“那我們是不是就可以說謊了?”當然不是,”媽媽回答,“一個人應該說實話,他說了謊話就會失去朋友,這比長長鼻子還要可怕。”

年幼的孩子現在才真正明白,童話故事也是虛構的,但它並不是不誠實的表現,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勸人們要講真話。

在家庭教育中,爺爺奶奶如果從不向孩子承認自己的缺點、過失,孩子就會產生“爺爺奶奶自以為永遠正確而實際上老是出錯”的觀念,久而久之,對爺爺奶奶正確的教誨,孩子也會置之腦後。而如果在發現自己出現錯誤後,爺爺奶奶能鄭重地向孩子認錯、道歉,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受到尊重,並且也會以相同的態度對待爺爺奶奶以及其他人。

帶孫絕招:

如果問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那麼回答則是:第一,無所畏懼;第二,無所畏懼;第三,還是無所畏懼。

——(英)哲學家 培根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