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別把孫子總放在搖籃裏,孩子長大了(2 / 3)

不要盲目責怪孩子

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就像彈簧一樣,壓得越緊,彈得就越高。麵對孩子的不聽話,一味地批評、責怪,隻能使他們走得離家長更遠。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心平氣和地交談。

教孩子學會把握自己

可以在機會合適的時候提醒孩子,遇事要盡力克製自己,以自己豐富的閱曆和經驗告訴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要知道,退一步海闊天空,凸顯自己的個性並非是通過與他人的對抗來實現的。

鼓勵孩子多與他人交流

孤僻的孩子更容易衝動,走極端。爺爺奶奶應該鼓勵這樣的孩子多交朋友,與人多交流,使之在集體環境中感受到快樂,增長經驗,學習處世之道。

創造和睦的家庭氣氛

爺爺奶奶應成為孩子的好朋友,相互信任,共同享受快樂,舒緩孩子內心的壓力。另外,對家庭事務把孩子叫來一起商量討論,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多用事實教育孩子

事實勝於雄辯,讓孩子在事實麵前認識自己的過錯,改正自己的過錯。總的來說,對這一時期的孩子進行家教,原則上是少講道理,多擺事實,並且還要注意自己的態度,要適度;必要時,給孩子一個麵子,讓他有一個台階下,讓其有反思的餘地,這樣才能產生好的教育效果。

總之,爺爺奶奶扮演孩子的“監工”,不是教育的好方法,好的教育方法應該是給予孩子成長的自由,並靈活多變地幫助孩子解決成長中的各種問題。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快樂成長,健康成才。

帶孫絕招:

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士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誌。

——(宋)詩人 蘇軾

爺爺奶奶要警覺“太乖”的孩子心理問題多

生活中,人們會用“乖”來形容一些孩子,他們容易管教,不爭搶也不吵鬧,讓家長非常“省心”。但心理專家卻提醒家長,對這樣的“乖”孩子應多加注意,他們有可能是“退縮兒童”。

專家說,有些孩子雖然已經掌握語言,但經常保持緘默,不主動與人交往。與陌生人接觸,令他們惶惶不安。對他們來說,在家玩玩具、靜靜地看電視、看書是最好的安排。實際上,這類孩子有可能屬於“退縮兒童”,容易產生交往困難、言語表達差、在陌生環境緊張焦慮、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等問題。

心理專家認為,退縮行為的產生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天生神經類型較弱,適應性差。二是後天教育方式不當。例如家長很少與他們交流、玩耍;家長性格孤僻,很少與親戚朋友或鄰居交往,使孩子缺乏接觸社會的經驗。另外,受到嚴重心理和生理創傷的孩子也容易出現退縮行為。

維維現在終於是個家長和老師眼裏的乖孩子了。她上幼兒園的時候,沒有作業,沒有懲罰的氣氛給了她三年的快樂生活,但剛上小學之後,她就感到了痛苦,因為她的行動無論如何也跟不上老師的節拍。當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喊“一二三,手背後”時,她怎麼也難以堅持一直把手背在後麵不拿出來;當老師上課提問題的時候,她總是不記得要舉手回答問題,而是先把答案說了出來;當老師讓同學們排隊回家的時候,她總是一眼看見了來接他的爸爸,就忍不住從隊伍裏跑了出來……

老師非常惱火,她讓維維抄作業l00遍,讓維維在課堂上罰站。在老師和家長的“緊密配合”下,維維終於變成了“聽話”孩子。她不再淘氣,不再玩耍,但她現在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不想上學了”。

中國的孩子從小到大,聽得最多的詞兒,也許就是“聽話”二字了。對於孩子來說,聽大人的話自然是必要的,因為大人一般都是出於愛心,勸告中包含了人生的經驗和智慧。但值得注意的是,隻要求孩子聽話,剝奪孩子思考或反對的權利,則是有害的。許多孩子較早接受的觀念之一,就是淘氣的孩子是不好的。因此,他們在父母或老師的要求下不得不努力做個聽話孩子。但這樣做的結果,卻有可能使中國孩子具備了“獨立性差”、“膽小”等缺點。然而,從現代教育的眼光看,我們應當重新審視這種使用頻率最高的家族語言。

為什麼“聽話”兒童有可能是問題兒童呢?稍加觀察即可發現,所謂“聽話”兒童,常見的特點是有問題也提不出來,為了討人喜歡,更不與長輩爭論。實際上,隻強調“聽話”很容易培養孩子的奴性,使孩子喪失獨立性,對問題沒有自己的見解,對邪惡勢力不敢抗爭,以致於人格扭曲,成為“問題兒童”。媒體中經常報道的某某模範人物自殺或犯罪,人們常常大惑不解,但他們從榮耀走向毀滅的主要原因,往往都是由“問題兒童”演化為“問題成人”的。但這個問題至今仍然未引起人們的警覺,更顯示出此問題猶如潛伏的癌症一樣可怕。

著名美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教授對上述症狀感觸頗深。他根據自己在美國工作多年的經驗指出:“中國研究生膽子比較小,對一知半解的事物沒有冒險精神。其實拓荒工作或研究工作的內容,總是一半熟識,一半陌生的。”楊振寧教授認為,中國孩子受到嚴格的管教,他們比較肯聽父母和老師的話,而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非常謙恭,不敢想不敢做“未知”的事。

不少爺爺奶奶常用“你為什麼不聽我的話”來指責孩子,但這樣的指責沒有任何意義,隻能讓孩子變得唯唯諾諾。其實,聽話的孩子未必有出息。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海查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將2~5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l00個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個孩子。做了個長期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在反抗性強烈的兒童中,長大後有84%的人有果斷的判斷力和堅強的意誌力,而在反抗性不顯著的孩子中,真正稱得上有意誌力和判斷力的,隻占24%。可見,當您強調孩子聽話的同時,也喪失了孩子的判斷力和堅強的意誌。這是否有違家長們的教育初衷呢?

要知道,淘氣的孩子身上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他們往往能夠做出一般“好孩子”做不出來的事情。孫蒲遠老師在《美麗的教育》中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我教三年級時,六年級一個班的中隊會邀我去觀看,我挑了一名中隊長和一個淘氣包與我一起去參加。同學們很驚訝,怎麼也讓他去?我解釋道:“別看他淘氣,他可是咱們中隊的少先隊活動的積極分子。”

這個中隊會結束時,沒想到人家請來賓發言,我帶來的這兩個代表當場高度評價了六年級的中隊會,發言十分得體。回班後,我表揚了他們,大家也信服了我的選擇。在後來我們中隊的“甜與美”糖紙展覽活動中,這個淘氣的學生十分積極地擔當了解說員的角色。現場會上,麵對著中央領導,麵對著中央電視台的攝像機,在極強烈的燈光下,表現從容不迫.發言妙趣橫生。他那自如的神態,自豪的表情以及生動的語言,都充分顯示出自己是個“小主人”。他在作文中寫道:“有的老師嫌我淘氣,說要整整我,可孫老師瞧得起我,喜歡我。”他告訴他的父親:“孫老師像太陽,融化了我心中的冰雪。”這話說誇張了,但也說明老師尊重學生所起的作用。所以我想說,對孩子尊重,也是教育。對於淘氣孩子的尊重與信任,往往會使他們受寵若驚,內心產生巨大的衝擊和震動,使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迅速擴展。

可見,淘氣的孩子可能並沒有“問題”,反而可能是因為家長或老師沒有發現他的優點罷了。那麼,爺爺奶奶如何改變片麵要求孩子“聽話”呢?

允許孩子淘氣。淘氣是孩子的天性,違背天性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所以爺爺奶奶們不要容不得孩子“淘氣”,應該寬容一些,也不要老是以陳舊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偶爾“淘氣”並不意味著就是壞孩子。

鼓勵孩子爭辯。辨認的過程對孩子很有益,是一種頭腦的訓練。當孩子和同伴爭辯的時候,爺爺奶奶盡量不要阻攔,要看看孩子是怎樣爭辯的;當孩子和爺爺奶奶爭辯的時候,爺爺奶奶更不要自己的權威壓製孩子的言論,應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在學校裏和老師發生了爭辯,爺爺奶奶則要聽聽孩子怎麼說,不要因為孩子和老師的意見不同,就先把孩子訓斥一頓。

要求孩子“聽話”要講清道理。有的爺爺奶奶會覺得如果容忍孩子淘氣,可能無法培養孩子的規矩意識。其實,要求“聽話”是要讓孩子理解爺爺奶奶要求的真正用意,而不是讓孩子誤解爺爺奶奶的想法,這樣的“聽話”要求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孩子是不會不“服從”你的,因為孩子其實有時比大人更通情達理。

帶孫絕招:

如果你希望成功,當以恒心為良友,以經驗為參謀,以當心為兄弟,以希望為哨兵。

——(美)科學家 愛迪生

不要嗬斥孫子愛玩的天性

許多爺爺奶奶經常會遇到以下情況:帶孩子去樓下花園玩球。你本想陪他好好地玩,教他一點“本事”,可是他盡把球亂扔。剛開始你還沒有覺得煩,時間一長,你盡“揀”球了,覺得很“煩”;你帶孩子去沙灘上玩沙子,你本想讓他學習如何使用工具,可他並不希望你教他怎麼玩,結果弄得到處“髒”兮兮的,你很心“煩”;你想培養孩子從小具備幫助他人的意識。你讓他來幫你剝豆子,可他盡幫倒忙,把豆子弄得到處都是,你又覺得“麻煩”了……

需要指出的是:孩子喜歡玩遊戲,是因為“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遊戲是孩子主動、自發、自願的活動,它不能有任何強迫、催促或限製。孩子參與遊戲的目的主要是“玩”,從玩中獲得“快樂”,而不是遊戲以外的東西(比如你手中的獎品、提高能力等)。

所以,無論孩子參與何種活動,爺爺奶奶不要首先就判斷“活動有什麼教育目的、會不會弄髒孩子的衣服”等,然後才決定讓不讓孩子參與,更不要因為考慮到活動目的就限製孩子的活動手段或方式,因為這個目的是家長的,而不是孩子的,我們要尊重孩子參與遊戲的目的和原因。爺爺奶奶應該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考慮孩子是否真的喜歡這個活動。在這個活動中他是否表現得興趣高昂、心情愉快。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方麵爺爺奶奶要有很強的耐心。另一方麵爺爺奶奶關注的不應是教育效果能否“立竿見影”,而應該關注是否給予了孩子快樂。隻有在快樂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是“真正健康”的孩子,隻有擁有“真正的健康”,孩子才能獲得智力的開發……

1.孩子真正想要的禮物

每一個人的童年時代,“六一”都是一個充滿夢想和歡樂的日子。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孩子們會因為這一天收到的微不足道的禮物而歡欣不已,甚至隻是一包糖。東西雖不值錢,但能在這一天強烈地感受到來自爺爺奶奶的濃濃的愛。然而今天,一些孩子從沒有為物質缺乏而困擾,平時家長都是有求必應,仿佛禮物越是高檔越能表達家長的愛意。還有一些孩子因為家境貧困收不到爺爺奶奶任何禮物而不高興。

用昂貴的禮物表達愛意,這其實是在商業文化的熏陶下。受到物質至上主義影響的成年人的觀念。然而,孩子的世界原先並不是物質至上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長的關心和愛。所以,那些家境富裕的家長們。在一味用昂貴的禮物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時,其實是在給他們灌輸物質至上的價值觀;而那些因家境貧困而對孩子沒有絲毫表示的家長,也錯誤地將物質和愛等同起來。其實,孩子們真正想要的禮物莫過於爺爺奶奶的陪伴,陪自己去玩。

2.陪孩子玩是一種責任

昏暗的閣樓裏,一位老人正弓著腰整理小窗邊的一摞紙箱。他從箱子裏拽出一個本子,看起來像是已成年的兒子小時候的日記。

一段又一段記錄激起了他心中對情感的渴望。然而,這渴望卻夾雜著愈來愈強烈的不安與痛楚,因為他發現,兒子樸實的敘述竟與自己的回憶大相徑庭。怎麼會這樣?

他想起了自己保留多年的一本工作日記。於是帶著兒子的日記本轉身走下閣樓,來到書房,伸手取出一本舊工作日記,然後轉身在寫字台旁坐下來,把兩本日記並排擺好。

他翻開自己的工作日記,目光落在一段顯眼的記錄上,因為和別的日子的日記相比它異常簡短。那裏工工整整地寫著:“和吉米釣魚浪費了一整天,什麼也沒釣著。”

他深深地歎了口氣,用顫抖的手拿過兒子的日記,找到了相同的日期,隻見一行潦草的大字重重地寫道:“和爸爸去釣魚了,最開心的一天!”

一家調研機構曾經對當地近千名兒童進行了家庭教育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有近半數的家長忽視了與孩子的交流,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孩子希望和家長一起玩遊戲、出去玩。時下很多做家長忙於賺錢,認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賺夠錢,為孩子未來的成長創造條件,至於眼下欠孩子一點陪伴的時間,等以後日子好過了,再給孩子補上。

其實,這種想法是很不科學的。因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重複的,有些東西一旦錯過,很可能就沒有辦法挽回。當孩子需要與爺爺奶奶交流時,很多做爺爺奶奶的會以手上事情太多而拒絕,心情不好的爺爺奶奶甚至會施以棒喝,這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因為常被爺爺奶奶拒絕的孩子最易產生焦慮情緒,變得性情孤僻,性格內向,嚴重的會患上抑鬱症。

有的爺爺奶奶認為孩子的玩樂太小兒科,覺得孩子在幼兒園有小朋友玩,回家讓孩子吃好睡好就行了。這其實也是一個誤區。孩子不僅能在玩中鍛煉很多能力,而且孩子的健康成長並不單是靠豐富的物質生活就能保障的,更多的是需要大人的關愛、親情的慰藉以及遊戲玩樂。

3.參與孩子遊戲時的錯誤行為

(1)幹涉孩子。對孩子來說,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遊戲。因此,孩子的很多做法可能讓爺爺奶奶感覺困惑,尤其當孩子玩一些爺爺奶奶認為不恰當的遊戲時,有的爺爺奶奶會急吼吼地跑去幹涉,有的爺爺奶奶卻覺得孩子玩遊戲的小模樣十分可愛,於是拿孩子當玩具逗樂,這些都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

孩子雖然小,但他們天生就會察言觀色,因此,爺爺奶奶的任何行為都會在孩子的小腦瓜裏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對孩子產生不一般的影響。

糾正法:

與孩子建立平等的玩伴關係是親子遊戲的最高境界,這樣可更好地調動孩子玩遊戲的積極性。

(2)人為地限製孩子的遊戲方式。遊戲是孩子學習的最佳方式,也是培養孩子良好性格與行為方式的最佳訓練方法。爺爺奶奶不要人為地限製孩子的遊戲方式,或為了讓孩子“學”到“知識”而強迫孩子玩不喜歡的遊戲。

糾正法:

讓孩子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做遊戲的主人。當孩子在遊戲過程中確實出現無法解決或可能對他們產生不良影響的問題時,爺爺奶奶才有必要介入,並對孩子加以引導。

(3)遊戲違背孩子的年齡特征。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不同的遊戲有著不同的興趣與熱情。比如,故意讓手中的物品掉落在地麵,讓它發出響聲,這是孩子小時候樂此不疲的遊戲。但如果與大一些的孩子玩這個遊戲,他們就會覺得索然無味。

糾正法:

爺爺奶奶應該引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盡可能玩適合他們的遊戲。這樣才能使他們感興趣,有助於開發孩子的智力和想象力。

(4)認為良好的遊戲習慣無關緊要。良好的遊戲習慣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讓孩子學會遵守遊戲規則,合理安排遊戲時間等,這些良好遊戲習慣的建立是孩子理解社會行為規則的最佳途徑。

糾正法:

玩具玩完了就讓孩子自己收拾好,並物歸原處;遊戲時間要有節製,不能因為玩而影響吃飯、睡覺等。

(5)剝奪孩子獨自遊戲的權利。孩子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一直需要有人陪著,他們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間。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他們也會自得其樂地玩著自己的小手小腳,體驗獨自玩耍的樂趣。

糾正法:

爺爺奶奶要盡可能利用機會鼓勵孩子獨立遊戲,當孩子不哭不鬧自己玩耍時,不要打擾孩子。

魯迅先生在《風箏》一文中介紹到一本外國書,裏麵有“玩是兒童的天性,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一句話,主人公對自己三十年前做的破壞弟弟風箏一事深深後悔和自責。文中提到,當年自己這樣做的初衷,亦是出於對弟弟的關心和愛護,覺得做風箏和玩風箏都是沒出息孩子的所作所為。但他仍然不能原諒自己。今天,拋開這件事情不談,就魯迅先生對自己的深刻反思這一點,就相當的難能可貴;單是,“玩是兒童的天性,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句話本身,反而更值得爺爺奶奶好好體味。

帶孫絕招:

太膽小是懦弱,太膽大是魯莽,勇敢是適得其中。

——(西)作家 塞萬提斯

不要過多的幹涉孫子的事情

孩子的世界是一個相對獨立的世界,他們有特定的價值觀,對待友誼、成功、失敗等都有自己的看法,對社會這個大環境已有自己的定位,並已逐漸形成自己的一套處理方式。所以,爺爺奶奶不宜過多幹涉孩子的事情。

每一個人都是在與家庭和社會的形形色色的關係中長大,這形形色色的關係給予孩子不同的影響,在他們的人生旅途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爺爺奶奶自然希望他們在一個理想的社會環境中成長,但究竟什麼樣的環境才是理想的環境,卻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們所要培養的孩子應當能在現實社會環境中生存.並且能戰勝環境,即使我們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按照家長設想的成長環境,也無法阻隔他們與現實生活及其生長環境的接觸。

社會是現實的,我們應當允許我們的孩子有機會接觸生活的各種側麵並學會如何對付它們,而不是將他們與真實隔離開來,用我們的希望來操縱現實。與社會現實相通的最關鍵的方麵就是與各類人事打交道,爺爺奶奶無疑應給予孩子正確指導,幫助他們學會正確處理各種關係的能力,同時取優避劣,但在具體實行上要避免獨斷專行,或越俎代庖,剝奪孩子根據自己的意願建立人際關係的機會。

薛斌雖然才11歲,卻是一家夏令營的輔導員助手。由於他公正、熱情、待人細致周到,這是第三次被聘到夏令營做助手,照顧年幼的夏令營成員。爺爺一向相信薛斌的自理能力和出色的社交能力,對他整個暑假都在夏令營生活很放心。這天爺爺忽然接到薛斌的電話,爺爺很高興問他情況怎麼樣,薛斌有些情緒不佳。

“寶貝孫子,有什麼不對嗎?”

“爺爺,我們原來的輔導員走了,新來的輔導員成麗很粗魯,對我們這些工作人員很厲害。”

“那麼她怎樣對你厲害了呢?”

“今天早晨我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將我的隊員召集到早餐處,她競當著全隊人的麵,將我訓斥一番,讓我在隊員麵前抬不起頭。”

薛斌的聲音有些沙啞了,爺爺很為孫子難過,“你是義務去幫助他們的,她沒有理由這樣對待你,我馬上給你們的營長打電話,叫她去同你的輔導員談談,好嗎?如果不行的話,不如辭了工作回家來,反正假期裏應休息一下。”

爺爺心疼孫子不無道理,根據爺爺對薛斌的了解,他是位很讓人信得過的輔導員助手,沒能按時召集齊隊員,一定是有什麼原因在裏麵,輔導員不問青紅皂白當眾訓斥薛斌,使他在自己的隊員麵前失去威信,的確有失考慮。但爺爺在孫子麵前這樣評論輔導員的行為,會使薛斌更加認為自己是委屈的,而不肯檢查自己有無責任,輔導員在他心目中的形象進一步惡化,從而對今後他們之間的工作關係很不利。爺爺畢竟隻聽到孫子的一麵之詞,並不了解全部過程,急於發表意見是不妥的。

更加錯誤的是爺爺提出要親自找夏令營的負責人談這件事,這就走得太遠。孫子與自己上級的關係如何要由孫子自己來處理,爺爺在這裏不應介入其中,剝奪孫子處理問題的權利。

當孫子向爺爺述說自己的遭遇時,爺爺當然不能毫無表示。孫子感到委屈,心情不佳,爺爺應提供安慰與同情:“好孩子,我可以理解,你一定覺得很不好過,希望同爺爺談談可以使你的心情感覺好一些。”再往下爺爺可以做的是幫助孫子分析一下整個事件的始終,讓孫子檢查一下自己可能有的責任,同時也要對局勢的可能變化進行一些討論:“新輔導員可能是粗魯主觀一些,不注意對待工作人員的態度,但學會與各種各樣的人交往、相處,也是你參加這項服務的目的之一,如果你能夠想出辦法與莉莎小姐的關係處得融洽一些,對你今後的工作會有好處,也鍛煉了你與人相處的本領.你覺得如何呢?”這樣爺爺既給薛斌一些十分切實的指導與幫助,又避免直接站到他的位置上替他處理問題,給薛斌留下了思考和發展的空間。因為畢竟是薛斌的事,應由薛斌自己辦。

爺爺在與薛斌的談話中另外一個不應有的錯誤,就是提議薛斌可以回家來。如果僅因為與輔導員的關係出現問題就放棄工作,轉回家中,置榮譽與責任於不顧,孩子的責任心與麵對困難的勇氣與毅力又從何而來呢?

孩子作為一個社會成員存在,需要與社會發生關係,人的關係便是其中最為基本的關係之一。而要讓你的孩子從小就能感受到一個完整的、有現實意義的群體,讓他盡可能地接觸盡量廣泛的社會層麵,與各類人物交往,因而他們才可以學會如何判斷評價人物,積累與人交往的經驗。

帶孫絕招:

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來做。

——郭沫若

您的孫子有一技之長嗎?

孩子的專長是他發展的方向,也是他保持自信心的資本。孩子最初是通過別人,特別是他心目中的權威人物對自己的評價而認識自己的。這時,別人的評價具有很強烈的暗示作用。爺爺奶奶的言行在孩子人生道路的起點上起著至關重要的啟蒙作用。爺爺奶奶對孩子行為的積極評價,會使他感覺到自己是有力量的。

德國一家電視台提出高薪,征集“十秒鍾驚險鏡頭”活動。許多新聞工作者為此趨之若鶩,征集活動一時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諸多參賽作品中,一個名叫“臥倒”的鏡頭以絕對的優勢奪得了冠軍。

拍攝這l0秒鍾鏡頭的人是一位名不見經傳剛剛踏入工作崗位的年輕人,對於這個作品,每個人都渴望一睹為快。幾個星期以後,獲獎作品在電視的強檔欄目中播出。那天晚上,大部分人都坐在電視前邊觀看了這組鏡頭,最初是等待、好奇或者議論紛紛,10秒鍾後,每一雙眼睛裏都是淚水。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德國在那10秒鍾後足足肅靜了l0分鍾。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