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別把孫子總放在搖籃裏,孩子長大了(1 / 3)

第六章 別把孫子總放在搖籃裏,孩子長大了

家庭是成長的搖籃,家庭教育永遠起著學校教育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爺爺奶奶要注意了,就像總把孩子放在推車裏,那他永遠學不會走路一樣。隻有放手,孩子才能走的更遠。所以說爺爺奶奶要調整觀念、學習教育經驗和方法,解決教育孩子時的種種困惑,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這樣才能夠在與孫子的相處中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更有效的做好孫子的教育工作。

放手,孩子才能長大

歡歡是個6歲的小女孩,人長得很漂亮,又能歌善舞。可是在學校裏,卻沒有人喜歡她,而且同學們背地裏還叫她“沒主見”。其實,這一切都不應該怪歡歡,這一切都是歡歡的爺爺造成的。

歡歡是家裏的獨苗,一生下來,爺爺就十分喜歡。因為爺爺從小吃過很多苦,所以爺爺決心不讓歡歡再吃苦。從歡歡出生到現在,歡歡的所有事情,爺爺都和奶奶來一手操辦。歡歡的每一個意願爺爺都能夠猜透,在歡歡還沒有說出口的時候,爺爺就已經給歡歡辦好了。

從小歡歡就養成了這種自己不用動腦子,不用動手,一切伸手就來,一切聽爺爺奶奶安排的習慣。

可是到了學校之後,一切全變了。爺爺奶奶不在身邊,她連一點小的事情都不會做,連一個小主意都不會拿。有一次該她值日,她拿著掃把不知道如何下手,竟然哭了起了。

孩子的依賴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源於過度親昵的家庭教育。作為爺爺奶奶不可能永遠都陪在孩子身邊,許多爺爺奶奶在談到對孩子放手時,總會想到:“孩子還小,不忍心讓孩子吃苦。”所以,能不放手,絕不放手。但是,家長必須要清楚一點。對孩子放手並不等於讓孩子吃苦。聰明的家長往往能夠培養出自理能力很強的孩子,並不是因為孩子吃了苦,而在於家長學會在恰當的時候放手,還給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而中國的多數爺爺奶奶總是假借“愛”的名義,什麼都要管,認為讓孩子完全按大人的思路去做,便是對孩子最完全的愛。其實不然,在孩子年齡還小時,思想和經驗還都不足以獨立處理自己的人生大事時,家長隻是孩子的監護人,他們有責任也有權利來要求孩子按大人的思路去做一些事情,盡管有時候孩子並不情願去做,但他們的能力不足以擺脫家長對他們的“保護”。

那麼,爺爺奶奶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擺脫“走路要靠扶”的狀態呢?

1.給孩子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

有兩位家長,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有特殊教育意義的空間,想出了一個叫做“小留學”的好主意,這個辦法既簡單,又有效,孩子也非常歡迎。

所謂“小留學”,就是兩家的孩子,都到對方的家中去住一兩個月,上學仍在原來的學校。別看這麼一個空間的變化,對孩子的教育效果卻十分突出。現在回憶起來至少有這樣四個方麵的好處:

一是孩子得到了鍛煉。孩子初次離家,雖然不是一個人生活,但畢竟周圍都是外人,環境不熟悉,因此也可算作獨立生活的初步鍛煉。

二是培養了自理能力。初到別人家,孩子比較重視對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他們能自覺地嚴格要求自己,家務活搶著幹,作息時間也安排得很緊,不會的事情努力學著做,這一段時間雖然不長,但進步得非常快。

三是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來到一個新的環境,麵對著的都是陌生人,這正是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的好機會。孩子們學習如何對待家中的長輩,如何對待新的鄰居,如何對待來訪的客人,在新的家中聽到長輩的教導,結合著原有的人際交往經驗,感到對人際關係有了更深的理解。

另外,孩子還能加深對社會的認識。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每個成員有不同的性格、觀念和生活習慣。孩子能夠從中分析兩個家庭的種種不同,從而加深對社會的認識。

2.給孩子創造一個讓他自立的條件

培養孩子用拔苗助長這種違反客觀規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敗的,但是消極地完全“順其自然”的態度,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遵照客觀規律,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鍛煉,這才是我們應該采取的正確做法。

鍛煉可分為體力鍛煉、腦力鍛煉和綜合鍛煉。要達到鍛煉的目的,一般不能完全靠現成的條件,需要自己去創造。作為爺爺奶奶可以輔助性地給孩子一個條件,如啟動資金等。在某市有兩個十四五歲的外國中學生,每逢星期天都會到街上賣飲料。並不是他們家境不好,而是家長有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起初,家長隻給這兩個孩子少得可憐的十塊錢做本錢,接下來采購、設點、打標語、叫賣完全由孩子來完成。結果,他們的生意做得還不錯,一個星期就賺了幾十元。但我們有家長雖然不是極力反對這種做法,但是,他們普遍表達了這樣一種思想:“讓孩子到外麵不放心,最好要有家長陪者。”

試想,家長不能為孩子創造去鍛煉的機會,孩子的獨立性又從何談起呢?

3.積極的給孩子提問題,讓孩子自己去找答案

每一個孩子都會無休止地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但是問題的答案讓孩子如何去得到呢?經驗告訴我們:孩子愛不愛提問題,是關係到孩子成才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得到答案。則是關係孩子成才的更重要的因素。

再以上麵的故事為例,如果家長不告訴孩子錢是怎麼來的,反而向孩子提出這個問題,一般情況下,孩子會怎麼回答?相信大多數沒有實踐經驗,或是想當然的孩子會說:“錢是掙來的。”的確,但是對於那兩位外國學生來說,也許他們更能準確地找到答案,至少他們會認為:“賺錢是需要付出辛勞的。”

這種細微的認識差別,將會決定著孩子的認識力、行動,甚至是影響他們成才的關鍵因素。

4.讓孩子試著自己去解決困難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生活在窮困潦倒的家庭中的孩子,那種惡劣的生存環境,自然就為他們準備了艱苦鍛煉的條件。但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難道孩子就隻能當“紈絝子弟”?畢竟人們都在追求幸福與財富,那樣做也沒有必要。但是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一定要為孩子設置一些難題。事實證明,在這種家教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形成獨立的人格,以及較強的社會適應力。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適當給孩子一些困難,不是在折磨孩子,而是在為他將來的幸福儲蓄。所以,有經驗的爺爺奶奶而是想辦法給孩子設置一些困難,而且不限於生活方麵的困難,讓孩子去解決。但是,設置困難,最好要有針對性。有的孩子住在高樓大廈裏,上下有電梯,出門有汽車,生活中似乎沒有什麼突出的困難需要他們去解決。

針對這種情況,爺爺奶奶可以布置兩個特殊的作業:一個是每天上下l2樓,不再乘電梯。而是堅持步行;二是每天上學和放學,不再乘汽車,而是堅持徒步走5站路。

麵的困難,讓孩子去解決。但是,設置困難,最好要有針對性。有的孩子住在高樓大廈裏,上下有電梯,出門有汽車,生活中似乎沒有什麼突出的困難需要他們去解決。針對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布置兩個特殊的作業:一個是每天上下l2樓,不再乘電梯。而是堅持步行;二是每天上學和放學,不再乘汽車,而是堅持徒步走5站路。

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現在他的選擇上,但由於家長怕孩子自己選擇錯了,總是不敢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可是如果從來都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他也就永遠學不會選擇,永遠沒有自主性。

有的爺爺奶奶就把有些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但是要在事前為他提供有關情況。幫他分析各種可能,並且要教育他自己選擇了,自己就要負責任。孩子會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選擇錯了,也是一次學習機會,是很值得的。選擇和責任總是聯係在一起的,如果孩子的事情件件都讓大人去做主、決定之後,孩子不會想到自己對這個決定負有責任,因為不是自己選擇的。如果把權利交給了孩子,他的選擇反而會比較慎重,因為他知道,一旦選擇了,就要由自己負責,是好是壞,後果都要自己承擔。

所以,放手孩子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有針對性地鍛煉孩子某些方麵的意誌,或是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有利於孩子正確地認識生活、體驗生活,不論對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還是增強自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

帶孫絕招:

幾乎可以這樣說,最優秀的人物都是通過痛苦,走向歡樂。

——(德)音樂家 貝多芬

太多的嗬護會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

生活中,很多爺爺奶奶總喜歡給孩子無微不至的嗬護,把孩子的事情都包辦下來,一一為孩子做好。這些爺爺奶奶似乎不知道,教育孩子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孩子自主獨立的性格,讓孩子能夠適應未來的生活。因此,日常生活中應當教導他們學會獨立地生活,而不要總覺得他們這也不會那也不行。

7歲的笑笑要去參加學校組織的夏令營,笑笑非常興奮,在家裏又跳又叫,然而奶奶卻很擔心,她覺得這對笑笑來說太難了!才7歲的孩子就要離開家,在外麵和同學老師共同生活5天,孩子吃飯不習慣怎麼辦?孩子走不動怎麼辦?孩子生病了怎麼辦?奶奶給笑笑的班主任老師打了電話,再一次請她路上多照顧笑笑,又給笑笑準備了幾套衣服,連帽子、手套都帶上了,生怕晚上氣溫低凍壞孩子。除此之外,她又在笑笑的包裏塞了一些高級營養品,叮囑笑笑不要餓著自己。在笑笑臨出門時,奶奶又告訴笑笑要注意安全,要這樣、要那樣,一副沒完沒了的樣子,弄得笑笑都有些不耐煩了。笑笑走後,奶奶還坐在沙發上念叨著:“一個小孩子怎麼照顧自己啊!”結果兩天後,不放心的奶奶追到夏令營去了……

笑笑的奶奶是個慈愛的好奶奶,但卻不是一個合格的奶奶,她過多的保護、過分的嗬護隻會阻礙孩子的發展,讓孩子無法自立自理。孩子終究要獨立生活的,為了讓孩子能順利地適應他未來的生活,爺爺奶奶們必須放手大膽地讓孩子自己去照顧自己,不要讓他們永遠生活在爺爺奶奶的嗬護裏。

訓練孩子的獨立性格,我們當爺爺奶奶的大可以教導孩子從一些簡單的工作著手,例如早晨起床自己穿衣、刷牙等等。這些不僅是日常生活的步驟,它更能訓練孩子管理自己的行為,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

爺爺奶奶既要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出去,又要保證孩子能夠“安全出行”。比如,培養孩子一些簡單的日常生活習慣,剛開始爺爺奶奶和孩子都會很熱心地按計劃實行,但是時間一久,一些爺爺奶奶就會又恢複原狀了,這種對孩子缺乏長久性和一貫性的培養,反而會在孩子的性格中留下很多負麵影響。

與爺爺奶奶過分的叮囑和過分的嗬護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是重視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

在美國,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獨立性格、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爺爺奶奶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到外邊參加勞動。即使是家庭富裕的孩子,也要自謀生路。美國的孩子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賺!”鄉村家庭要孩子分擔家裏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

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出賣體力。如,夏天替人修整草坪,冬天幫別人鏟雪,秋天幫人掃落葉等。在富足的瑞士,爺爺奶奶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著力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譬如,一個十六七歲的女孩子,從初中一畢業就去一家有教養的人家當一年左右的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

這樣做在中國爺爺奶奶看來似乎難以理解,但瑞士爺爺奶奶卻認為大有好處。這樣做一方麵可以鍛煉孩子的勞動能力,讓孩子尋求到獨立的謀生之道。另一方麵還有利於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也有講法語的地區,所以一種語言地區的孩子通常到另外一種語言地區的人家當傭人。其中也有相當多的人還要到英國學習英語,同樣是邊當傭人邊學習語言。等他們熟練掌握了三門語言後,就去公司、銀行或商店就職。長期依靠家長過寄生生活的人,被認為是沒有出息或可恥的。

德國家長從小就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不包辦代替。法律甚至還規定,孩子到l4歲就要在家裏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打掃房間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而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獨立性格。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麼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一個小背包。大人說:“這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上學以後,許多學生都要在課餘時間在外邊參加勞動掙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現象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掙得自己的學費。

比較一下笑笑奶奶“孩子太小,隻能由我照顧”的教育方式,不知中國爺爺奶奶做何感想呢?爺爺奶奶們都應該明白,你們是無法照顧孩子一輩子的。

一個真正疼愛孩子的母親應關注的是孩子將來是否能自己應付外麵的世界。將一個在慈母庇護下、毫無自我生存能力的青年推人未來的社會是最為殘忍的事,也是愛孩子的母親不忍看到的結局。想使孩子能成功地走入外麵的世界,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自立與自信。如果我們替孩子做所有的事,便不能達到這一目的。在這樣的撫養下成長起來的青年,外表人高馬大,內心卻是畏畏縮縮,缺乏勇氣。這樣做使他喪失了自信和勇氣,也使他感到不安全,因為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夠用自己的能力去對付處理問題的基礎上的。

但凡孩子能獨立完成的事就不要替他去做,就好像要讓孩子學會走路,你得先放開手一樣,當然,一旦決定“放手”了,就要堅持下去,不要看到孩子做不好事情就又去插手。

帶孫絕招:

生命如同鐵砧,愈被敲打,愈能發出火花。

——(意)科學家 伽利略

爺爺奶奶要學會說“不”

我們隨時會看到這樣一些孩子,他們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往往哭天喊地逼迫爺爺奶奶。結果不少爺爺奶奶在孩子的巨大壓力下,或打孩子、或罵耪子,但最終還是討饒求降了:“小祖宗,又不是不給你!行了,別再是哭了,給你就是了。”

孩子哭著要東西的時候究竟應該怎麼辦?18世紀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說,當一個孩子哭著要這要那的時候,“不論他是為了想更快地得到那個東西,還是為了使別人不敢不給,都應當幹脆地加以拒絕他說:“如果你一看見他流眼淚就給他東西,那就等於鼓勵他哭泣。這是在教他懷疑你的好意,而且還以為對你的硬討比溫和的索取更有效果。”一旦如此,隻要他們的欲望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以哭來要挾家長,逼迫家長就範。孩子的欲望是無止境的,總有一天家長要拒絕他們。而待孩子長大後的拒絕比當初的拒絕給孩子的打擊要大得多。當孩子放縱的欲望最終被拒絕時,輕者會造成孩子的焦慮恐懼、煩躁不安和悲憤絕望心理;嚴重情況下,還會引起孩子輕生自殺的行為。

所以,盧梭先生啟示人們,當孩子哭著要東西的時候,爺爺奶奶應毫不猶豫地去拒絕和限製他,使孩子勿從小染上自私、放縱、驕橫等不良習慣,以保障其身心健康發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們需要一個界限,這個界限給他們展示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界限可以給孩子們以分寸感和安全感。爺爺奶奶要對孩子表示:“在限度內你是受保護的,限度裏麵才是你熟悉的家。”但是有許多爺爺奶奶由於非常喜愛自己的孩子,甚至達到了溺愛的程度,從來不會也不忍心對孩子的請求說一聲“不”。然而,不懂得拒絕孩子的爺爺奶奶不懂得拒絕孩子的技巧,他們生硬、冰冷的話語往往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對孩子說“不”也是要講究方法和技巧的。

1、適當地拒絕孩子

現在的家庭中一般都隻有一個孩子。往往是四個老人針對一個孩子,還忙的團團轉。老人們對這個孩子往往愛護有加,生怕餓著了,涼著了。爺爺奶奶望子成龍心切,寧願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環境。對於孩子的各種要求,更是百依百順,從來不會拒絕。

其實,這樣的培養方式是很不可取的。一方麵,這樣很容易使孩子養成嬌生慣養的習慣,他們沒有經受過拒絕和失望,挫折承受力非常低;另一方麵,在各種要求一再輕易地獲得了滿足之後,孩子會逐漸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他們的“胃口”會越來越大,需要會越來越多,直到有一天,家長再也不能滿足他們。他們就會產生仇恨的心理。

適當地拒絕孩子,隻要注意恰當的方法和技巧,將是大有益處的。拒絕孩子後,不但不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使他們產生怨恨,反而會讓爺爺奶奶在他們心中樹立很高的威信,同時也使他們懂得很多生活和做人的道理。

2、拒絕之後要簡單做出解釋

很多時候,孩子比爺爺奶奶想象的要懂事得多,同時,孩子也是很有自尊心的。爺爺奶奶拒絕孩子後向他們做出解釋,會讓孩子感覺到爺爺奶奶對他們的尊重,同時也在家庭中營造了民主、和諧的氣氛。這樣,孩子不但很容易接受拒絕,也學會了理解和支持爺爺奶奶。

爺爺奶奶在向孩子進行解釋時要注意三點:

一是通俗易懂。有些爺爺奶奶把向孩子解釋原因當作是一種說教,一句通俗的話就能說明的問題,偏偏要大肆地講一通生硬的道理,非要逼得孩子乖乖點頭才肯罷休,這種說教式的解釋會令孩子討厭的。

二是簡單明了。對孩子做解釋,用簡簡單單的幾句就夠了。而有些爺爺奶奶一對孩子說起話來就婆婆媽媽、沒完沒了,這樣特別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三是就事論事。有的爺爺奶奶在解釋理由時,很容易產生極豐富的聯想,明明在說這件事,一下就扯到了其他毫不相幹的事上。比如本來是要解釋周末不帶孩子去公園玩耍的理由,結果卻變成了批評孩子上次數學沒有考好。這樣的解釋顯然是偏離主題的,是不能讓孩子信服的,它的最大害處是,久而久之,孩子會拒絕聽爺爺奶奶的任何解釋。

3、一但說“不”,就別反悔

拒絕孩子之後就一定要堅持下去,千萬不能出爾反爾,因為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大人說話不算數,爺爺奶奶以後也會在孩子麵前失去威信。

有的爺爺奶奶在拒絕了孩子之後,可能會覺得於心不忍,就幹脆又滿足了他們。有的爺爺奶奶可能拒絕後又後悔了,就收回了自己說過的話。其實,不論原因如何,都不要在孩子麵前表現出出爾反爾的行為……即使孩子哭了,也仍然要堅持原來的決定。

如果拒絕孩子後又發現有不妥之處,可以在以後來彌補,但不要當場反悔。特別是不要因為孩子的撒嬌、哭泣就改變決定,因為這樣的做法其實間接強化了孩子的這種不良行為,他們以後就會用撒嬌、哭泣來獲取他們想要的東西。

4、讓孩子明白什麼值得擁有

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東西是值得擁有的,以及怎樣去擁有它們。比如,當孩子想買一個新書包時,爺爺奶奶拒絕了。這時,可以向孩子解釋,他的書包本來就很新,完全不必要重新再買一個,用同樣的價錢買一本新書,或是買一個新玩具都比買書包有意義。

同時,爺爺奶奶們也不要無償地答應孩子的各種請求。從小就要讓孩子懂得要獲得任何東西,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爺爺奶奶在答應孩子的要求前,可以讓孩子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如果孩子完成了任務就滿足他們的要求,如果完成不了就不能滿足。比如,孩子提出要買玩具,爺爺奶奶可“要求他們洗一次碗或者掃一次地。想要得到的東西越貴重,需要做的事情就越多。這樣,一方麵對家長而言,在滿足孩子要求的同時,又培養了他們的勞動意識和動手能力;另一方麵對孩子而言,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的東西,他們肯定也會更加珍惜。

帶孫絕招:

如果你問一個善於溜冰的人怎樣獲得成功時,他會告訴你:“跌倒了,爬起來。”這就是成功。

——(英)科學家 牛頓

爺爺奶奶再也不當“監工”了

有些家長總是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有思想,有主見。熟不知,孩子的自信心和決斷力不是生來就有的,要想讓孩子具備這種能力,家長應早給孩子鍛煉的機會,讓孩子多經曆一些事情。作為家長,應該丟掉成年人的主觀意識,以孩子的眼光來理解他們的世界,並給予適當的引導,使他們通過自己的經驗學到知識。

如果家長站在成人的立場,用成人的思維方式為孩子分析問題指明方向,告訴他們如何去做,不給孩子任何鍛煉的機會,那麼家長隻是一個“監工”罷了。這樣的教育是很難讓孩子接受的,也會讓孩子受到極大的傷害。

有這樣一位父親,從孩子出生後,就堅持“陪著”孩子。

當孩子與夥伴玩的時候,他就看著孩子怎麼玩;當孩子學習的時候,他就把電視關掉,坐在孩子旁邊監督孩子學習;當孩子需要休息的時候,他就給孩子規定時間,不讓孩子過多的休息。在這位父親的努力下,孩子在班裏的成績名列前茅,成為父親的驕傲。

但是,當孩子要參加中考之際,這位孩子卻失蹤了!等找到了孩子,孩子這樣說:“爸爸對我的愛太沉重了,我感覺自己總是被他監視著,一不小心就會做得不好,我很恐懼自己考不了好成績。”

可見,這位父親在不知不覺中扮演了孩子的“監工”。他總是監督孩子的各種行為,生怕孩子做出一些不正常的行為。而這種監視卻讓孩子的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他所需要的。

明智的家長隻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陪伴孩子,在孩子忙於自己的事情時,則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讓孩子自己安排他的時間。這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相處起來才會比較融洽。

如果家長管得太嚴厲,隻能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出現比較嚴重的對抗行為。出現這樣的結果是每個做家長的都不願意看到,因此應當及早采取措施。那麼,爺爺奶奶怎樣做才是更好的愛孩子呢?

對待孩子態度要理智和冷靜

麵對孩子的錯誤要理智和冷靜,切勿簡單粗暴。對於處於在逆反期的孩子,麵對他的無理要求和蠻橫態度,一定要冷靜對待,先給孩子做耐心細致地講解,盡量讓他明白是非曲直,然後作出具體處理。

不要總把孩子當孩子來對待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都有強烈的自主意識,獨立性增強,不喜歡別人把自己再當小孩子看,所以爺爺奶奶要改變以往的態度,遇到有問題的孩子,不要對孩子的每個細枝末節都指手畫腳,更不要大包大攬,而要與之商量。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