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爺爺奶奶要注意,您的孫子(女)會學您(3 / 3)

第二步:身體放鬆

奶奶站在孩子麵前。用毫無感情的語調、孩子能聽得見的音量叫他的名字,並不斷跟他作目光交流,什麼也沒有說,程程的視線開始從電視上分散了。為了放鬆,你必須作緩慢、均勻、較淺的呼吸,就好像正在剝開被水沾濕的衛生紙。記住,奶奶此時的表現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威懾”作用。

第三步:不怒自威

奶奶站在程程麵前,雙手放在背後,什麼動作和語言都沒有,目的是為了讓程程把菜端到飯桌上。程程完全被動了,最後說:“好了,我來了。”

放鬆麵部的所有肌肉後凝視孩子,能對孩子產生壓迫感的神情,這並不困難,隻需嘴唇緊閉,這種平板的表情完全可以用泰山崩於眼前而不變色來形容。同時切記,此時絕對不能有一絲一毫的笑意,即便是嘴角輕微上翹,也會讓奶奶的一片苦心付之東流。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間,奶奶不能跟孩子作普通的談話或交流心情,因為在奶奶對孩子提出正當要求的時候,必須讓他們堅決執行。

3.姿勢:微微俯身

有時候會碰到令人頭疼的情況,孩子怎麼說也聽不進去,反而大喊大叫:“我就不!”這時一定要記住,孩子不管是頂嘴也好,耍性子說“不”也好,如果得不到爺爺奶奶反應的話,這些舉動都是無用功。此時爺爺奶奶可以繼續保持平板的體態語言,走到離孩子非常近的地方,慢慢俯身,用平靜的語氣低聲對他說:“我要你馬上去廚房端菜。”讓孩子感覺到爺爺奶奶的威嚴不可抗拒,從而最終服從爺爺奶奶的命令。

這樣管教孩子沒有大聲訓斥,更沒有暴力,最重要的是,爺爺奶奶和孩子的自尊心都不會受到損害。

帶孫絕招:

掌握好責罵與訓斥的方法和技巧,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與效果。不當的責罰,不知不覺會傷害孩子。

——唐·愛裏姆

不要當著孫子的麵說謊

洋洋是一個4歲的小男孩。有一天,他不小心打碎了鄰居家的花盆。當時鄰居家沒有人,洋洋就趕緊跑回了家,將這件事告訴了奶奶。奶奶聽了後對洋洋說:“既然沒有人看到,如果有人問你,你就說不知道,千萬不能說是你打碎的,要不,鄰居會打你的,奶奶還得賠人家花盆。”洋洋按照奶奶的話做了,奶奶誇獎道:“洋洋真聰明!”然而,洋洋的奶奶怎麼也想不到,從這件事中,洋洋得出了一個結論:“奶奶喜歡撒謊的人,以後我不能對她說實話。”

一個4歲的美國小男孩在和幾個小孩玩耍的時候,在鄰居家的牆上畫了很多畫,把鄰居家的牆畫得亂七八糟的。看到鄰居出來,幾個小孩一哄而散。

回到家以後,這個小男孩心神不寧,害怕鄰居會來找父母告狀。吃飯的時候,他不像平時那樣老老實實,吃兩口抬頭看看門邊,隻吃了幾口飯就不吃了,跑回自己的房間不出來。

看到孩子的異常反應,小男孩的媽媽想,也許孩子遇到什麼事情了。於是,吃過飯以後,她就溫柔地問他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在媽媽的循循善誘下,小男孩兒終於告訴了母親發生的事情。

這位母親聽後,並沒有責怪兒子,而是說:“孩子,你覺得這件事應該怎麼辦呢?”

“媽媽,我知道應該去向鄰居格林太太道歉。但是,我怕她會罵我。”

“孩子,做錯了事就要承擔責任,如果你不去道歉,隻能說明你是一個不誠實的孩子,而誠實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你說是嗎?”

“嗯,媽媽,你說得對,我應該向格林太太道歉,求得她的諒解。但是媽媽,你可以在門口看著我嗎?”

“好的兒子,走吧。”

五分鍾後,兒子回到了媽媽的身邊說:“媽媽,你說得對,格林太太沒有責備我,還說我是個誠實的孩子。”看著兒子天真的麵孔,母親又說道:“孩子,我們把別人的牆壁弄髒了,要怎麼做呢?”

“哦,媽媽,我正要說呢,我要去把格林太太的牆壁擦幹淨。”

狼來了的故事從古到今一直在中國流傳著。它告誡人們:一個不誠實、愛騙人的孩子,到最後一定會失去他人的信任而被狼吃掉。自古以來,中國就重視孩子的誠信教育,誠信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與事業發展的基石。在如今的社會裏,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與殘酷,要使孩子立於不敗之地,誠信已成為必須具備的一種品質。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去培養孩子的誠信意識呢?父母可以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的啟蒙者,在孩子的思想和品德都尚未定格時,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要鼓勵孩子善於暴露自己的情感,不論孩子的情感是否正確,都要使孩子明白他不需要撒謊。因此,當您發現您的孩子說謊的時候,千萬不要著急、氣惱,更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把孩子訓斥一通,這樣是於事無補的。

有這樣一個孩子,他的父親愛賭博,每次回家以後怕妻子責怪,總是撒謊說幹別的去了。孩子耳濡目染,日久便也染上了撒謊的毛病。有時候為了逃學,就會裝肚子疼。家長給他錢讓他買學習用品,他會騙父母說找回來的錢在路上丟了,其實是買零食吃了。老師通知開家長會,他怕老師告狀,撒謊說爸媽都出差了。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說謊一般都是跟家長學的。要想讓孩子不會撒謊,那大人首先做到在孩子麵前不要撒謊,久而久之,如果你在孩子麵前撒謊,她會在記憶裏存儲你的行為,而後就會學習。

那麼,如果孩子有愛說謊的毛病,爺爺奶奶應該怎樣改變孩子愛說謊的毛病呢?

1.決不能縱容孩子說謊

爺爺奶奶不能忽視孩子撒謊的嚴重性,特別是最初孩子在一些小事上偶爾說謊時,爺爺奶奶切忌一笑了之,否則,實際上等於在鼓勵這種行為。要言傳身教地教育孩子認識任何形式的不誠實都是不道德的,於己於人都是有害的。告誡孩子相互尊重人信任人的基礎是誠實。結合一些生動的故事如“狼來了”,讓孩子明白常說謊的人即使最後說了實話也沒人相信了。

2.要經常與孫子進行溝通

家長應該經常與孩子進行溝通,征求孩子的意見和想法,這樣可以及時發現教育過程中的問題。與孩子在一起的任何時候,家長都可以真誠地詢問孩子對自己有什麼意見,或者有什麼建議。如果你覺得孩子沒有說實話,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通過更為深入的交談了解孩子的想法。四年級孩子具有了一定的行為判斷能力,能夠認識到家長的交談動機,一般來說隻要家長是真誠的,孩子肯定會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家長要重視孩子的感受,將自己的想法和設想告訴孩子。

3.爺爺奶奶不要直接揭穿孩子的謊言

小孩子的心理比較脆弱,很多無形中的傷害都會帶給小孩子深遠的影響。所以,盡量照顧到小孩子的情緒,設身處地的為他想想,讓孩子在平和愉快的情緒下接受自己的錯誤,比如說請他自己說說作為中隊長要有什麼樣的品質,說謊的中隊長是不是一個合格的中隊長?然後,假借說別人的事情的樣子說明白說謊的可恥性,再有就是聯合老師、同學找出他不寫作業的原因。再對症下藥,幫他改過,同時讓他明白:其實,有很多事情是不用說謊也可以解決的。

4.絕對不要體罰孩子

打的結果是:小孩子體會到說謊的可怕後果,今後如果再做了錯事,他就會依賴說謊來避免責罰。而且,責罰根本不可能對小孩子的說謊行為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絕不可取。

爺爺奶奶應該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尤其是在與孩子產生矛盾和分歧的時候,反思自己在教育過程中是否存在失誤和不當。古語雲“己不正,焉能正人”。

例如有的家長總是埋怨孩子沒有改正錯誤的毅力,但是自己卻是沒有毅力的典型。有的家長埋怨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而自己身上就存在很多不良習慣。有的家長埋怨孩子學習拖遝,做事馬虎,而自己卻做事沒有計劃,得過且過。例如。有的家長不讓孩子看電視,說看電視不利於身體健康和學習,而自己卻沒有充實的業餘生活,一有空就打開電視。這樣的家長如果進行反思,就會發現自己教育中的問題,發現問題之後全家一起努力改掉不良的習慣,對孩子肯定是個很大的促進。

帶孫絕招:

人類的創新之舉是極其困難的,因此便把已有的形式視為神聖的遺產。

——(德)文學家 蒙森

別讓孫子得上社交恐懼症

張女士:我的孩子上初中二年級了,原來挺能說會道的,不知道為什麼自上初中以後,就怕見生人,甚至與熟人談話時都感到緊張和臉紅,不願到人多熱鬧的場合。

有時還會口齒不清、口吃、不敢抬頭看人。最近更為嚴重,在與人交往中出現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手足無措等現象。我覺得孩子是心理有問題,但爺爺奶奶卻說這樣的孩子好,老實、聽話、本份。我感覺很茫然,不知道應該如何是好。

原因是這些孩子,生活中常受到家長的批評,有時隻是因為一個小小過錯而遭到家長過分嚴厲的訓斥,甚至受體罰;有時則因為家長情緒不好而毫無道理地發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這種家庭裏,心裏便產生懼怕心理,孩子甚至不能辨別該做什麼,該說什麼,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

孩子大多數時間生活在恐懼和焦慮之中,他們從大人的行為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自己很無能,總是做錯事,是個一無是處的孩子。這類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有程度不等的社交恐懼傾向,嚴重者會成為社交恐懼症患者。患了此病,無法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會變得內向、孤獨、人生觀也變得消極、悲觀。

社交恐懼症的形成受環境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家庭環境因素的影響很大。社交恐懼症患者源於諸多方麵(如過分幹涉、過度保護等)的不良教養方式。比如父母尤其是父親明顯缺少情感的溫暖和理解,父親的嚴厲與懲罰表現明顯。

因此,為預防社交恐懼症的發生,使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爺爺奶奶應重視大人對孩子的早期的家庭教養方式。

孩子患上社交恐懼症,爺爺奶奶應該怎樣幫助他克服和糾正呢?專家認為要做到如下幾點:

1.多帶孩子接觸社會

主要是讓他多一些接觸社會的機會,這樣的孩子一般都是太依賴家長,家長過於保護和疼愛,不放心把他放人社會中,或者也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長期和父母不在一起生活,造成了心理上的一種自卑、膽怯。爺爺奶奶應該從日常生活人手,在孩子做完功課的情況下,讓他到外麵找小朋友去玩;在平時,讓他自己去買一些小東西,或經常帶他到人多的地方開闊眼界;多鼓勵他,讓他覺得自己是個小大人,讓他覺得自己很有能力,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總之,少些保護,多些獨立,隻有這樣他們將來成人以後才能正常地社交,不至於封閉自己。

2.弄清原因

2000年在上海召開了有關小學生的社交恐懼症的研討會,主講人美國著名精神病學教授戴維·西漢先生說,心理、生理兩方麵的因素會共同導致小學生的社交恐懼症,它的發病是因為人體內一種叫“5一羥色胺”的化學物質失調所致。這種物質負責向大腦神經細胞傳遞信息。這種物質過多或過少都可引起小學生的社交恐懼症。

小學生的社交恐懼症還可能是家庭背景所致:從小性格受到壓抑或者是家長沒有教會他們社交的技能、要麼就是搬家過多;或者是心理上的原因所致:自尊心太弱,害怕被別人拒絕;或者就是對自己的外貌沒有信心,過分肥胖或長有嚴重痤瘡等。

3.教育孩子自己要增加信心

不否定自己,不斷地告誡自己“我是最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保持心態平和,不苛求自己,能做到什麼地步就做到什麼地步,隻要盡力了,不成功也沒關係。不回憶不愉快的過去,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沒有什麼比現在更重要的了。

爺爺奶奶平時應注意訓練讓孩子用大膽而自信的眼光看別人,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礎。也可教孩子做一些克服羞怯的運動。例如:將兩腳平穩站立,然後輕輕地把腳跟提起,堅持幾秒鍾後放下,每次反複做30次,每日做三次,可以消除心神不定的感覺。

4.作為爺爺奶奶要多檢討自己

作為父母,首先應重視並注意觀察孩子是否有社交恐懼症傾向。及時審視自己對待孩子的行為是否恰當,並盡早糾正不恰當的教育行為。對孩子給予更多愛護、表揚和鼓勵。讓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克服自卑感。

若嚐試各種方式,孩子的社交恐懼症怎麼治都還不好,那就該考慮找心理方麵的專家為孩子治療,消除孩子的恐懼,讓他們輕鬆成長。

帶孫絕招:

生命的第一個行動時創造的行動。

——(法)作家 羅曼·羅蘭

指導孩子不要總打斷別人說話

不知道爺爺奶奶注意了沒有:每當大人講話時,孩子總是愛插話,要你聽他講事;要不就是在大人講話時製造噪音,也不是特別嚴重,但感覺他是在故意煩人。這是什麼原因,大人應該怎麼引導呢?

這是孩子自我中心化的說話方式,同時也是以此獲得大人關注的方法。通常這些孩子都比較自我,希望得到社會(大人世界)的認同,並且有被關愛和關注的強烈需求。一旦這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常以插話來獲得。

我們從小就知道,在別人說話的時候隨便打斷是非常無禮的表現。盡管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還是會遇到這樣的人:他們很熱衷於交談,當別人闡述自己的觀點時,他們喜歡打斷別人,談論自己的看法。這樣的人往往會遭人厭煩,不願與其交流。但你越是不想和他們說,他們越喜歡加入到你們的談話中來。那麼像這種行為,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遇到這樣的人,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經曆了一個從青春期的自我中心階段到成人期的人際——自我互動階段。在自我中心階段,青少年感覺自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在觀察自己的表演,自己的感受永遠是第一位的,最值得關注。他們過分關注自我內心的感受而誤以為周圍的人都不大理解自己,所以也就不大能去照顧別人的真實感受.並且他們往往會曲解別人,以為大家都在對自己指手畫腳、品頭論足,所以,自我中心化的說話方式成了他們的一種自我防禦與保護機製。

那些愛打斷他人的人,很可能是沒有完成從青春期自我中心階段向成人期過渡的階段,他們的自我同一性在發展中受挫。所謂的自我同一性混亂就是:沒有在社會中找準自我的角色,自我認同不良的心理焦慮導致他們不斷在與他人交談中打斷別人,不斷重複青春期的那種自我防禦的談話機製。

由於年齡特征的緣故,孩子大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非常渴望了解外界的事情。因此,孩子總是喜歡聽大人之間的談話,希望了解大人們的世界,對大人的事情抱有濃厚的興趣,有時忍不住就會插上一句“為什麼呀”,有時還會情不自禁地表現一下自己,講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是孩子的一種很正常的表現。有的孩子由於受到家長的關注太少,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會經常打斷其他人的講話。有的孩子天性是一種“表演型人格”,比較活躍,喜歡表現自己,一開口就忍不住打斷別人的講話,並沒有明確的目的。還有的孩子有多動症,愛插嘴,注意力不集中,講完之後就又幹別的事情去了,這類孩子需要專家進行指導。

對一般的孩子來講,愛打斷別人講話,其實很正常的,這是他們情感的自然流露,說明他們思想活躍,想了解一些更多的事情,對待問題有自己的看法。這其實是孩子好奇心和創造力的萌芽,如果過於壓製,無異於扼殺孩子的天性。作為爺爺奶奶,要用積極的態度看待它。一般來講,愛打斷別人講話的孩子都是聰明可愛的,反應比較敏捷,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強。打斷別人講話雖然會顯得不夠禮貌,但它是一種昂然向上的人生態度,這說明孩子沒有壓抑感,比起成人唯唯諾諾的慎言特征,心理學上則被看做是一種理想的性格,如果家長能正確引導,孩子將會身心健康,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有利於今後的成長。

針對孩子愛打斷別人講話的習慣,我們給爺爺奶奶的建議是:

1.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相處

世界是由成人和孩子共同組成的,成人固然是這個世界的主宰,孩子也有他自己的話語權利。但是,孩子的聲音經常被湮沒,家長經常忽略或者誤解他們。每一個家長都是從兒童時期走過來的,不能因為自己做小孩時經常被忽略。就忽略今天的孩子。在一些家庭,爺爺奶奶雖然很愛孩子,但也存在著嚴重的父權等級觀念,家長經常講“大人講話,小孩不要插嘴”之類的言語。長此以往,孩子與家長就保持了一定的心理距離,對任何事情都漠然視之,孩子的想法被壓製,根本不可能暢所欲言,嚴重的還會有退縮行為。

作為家長,要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看待,給予孩子充分的發言權利。他的觀點可能不正確或者單純,在談論的話題麵前,家長與孩子沒有上下之分,孩子有孩子自己的見解,不能因為他是孩子就不尊重他的看法。家長要保護孩子身上的積極性和蓬勃銳氣,營造一種寬鬆和諧的家庭氛圍,允許孩子同家長爭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問題,也許會有另外的思路。家長不能因為孩子愛打斷別人的講話就打罵孩子,尤其是孩子還沒有學會在恰當的時間表白自己的觀點之前。更不能在客人麵前責怪孩子,這樣隻會使客人難堪、孩子生氣,損害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孩子在客人麵前想要插話,你可以讓他走到你身邊,給你一個暗示的信號,然後在話語停頓的時候,聽一聽孩子的想法。

2.教會孩子耐心的聽別人講話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學會傾聽別人的講話,不隨意地打斷別人講話或插嘴,是一個有修養的人基本的文明習慣。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就要讓他知道。在自己插話表現自己的時候.也要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如果自己的講話被打斷時自己的想法。要讓孩子知道,隻顧自己滔滔不絕,無視他人的存在,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要教會孩子當其他人講話時,一定先安靜地聽,等聽清楚了別人的講話內容後,再準確完整地說清自己的想法。

一方麵,這是孩子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好習慣;另一方麵,善於當聽眾也可以學習到更多的智慧。當孩子學會了在講話時的等待,家長要及時給予表揚。讓孩子知道他的耐心可以讓他獲得更多的注意和鼓舞,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養成當聽眾的好習慣。

2.教孩子學會適時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孩子大都愛插嘴講話,家長不要大驚小怪。作為家長,要教會孩子學會判斷什麼時候可以插話,什麼時候不能插話。有些場合和談話內容,孩子可以盡快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有些場合和談話內容,孩子不適合插話。在一些不適合孩子插話的場合,家長要提前提醒孩子,在別人問到他時才可以講話。要讓孩子明白,在與別人交談時,隻有當別人說話停頓之後或者談話內容告一段落之後才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別人的話還沒講完,但孩子覺得很有必要插話,一定要讓孩子先說請原諒。善於說話很重要,但善於在恰當的時間和地點說話更重要。

帶孫絕招:

點滴的創造固不如整體的創造,但不要輕視點滴的創造而不為,呆望著大創造從天而降。

——(中) 教育學家 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