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是一種美德。不要吝嗇自己對他人付出愛心。做爺爺奶奶的也應該鼓勵孩子獻出他的愛心。
帶孫絕招:
正是由於愛,人生才有意義,才能不斷進取。
——(俄)作家 屠格涅夫
給孩子創造一個文明的語言環境
歡歡一直像隻快樂的小八哥,整天唧唧喳喳地圍著奶奶又說又唱。奶奶所有的辛苦都在這天籟般的聲音中消散。突然,一句“媽了個屁”讓奶奶的頭嗡嗡的——這個小家夥居然會說髒話了!
奶奶首先問清孩子這句話是從哪裏學來的。歡歡很誠實。告訴奶奶它的“出處”。奶奶立刻告訴孩子別人為什麼這麼說,並且告訴他:“奶奶聽見以後感覺不太舒服,奶奶更喜歡好聽點的詞。”於是奶奶和歡歡一起說了很多好聽的詞彙,對比一些不好聽的詞彙,這些語言的確給人不同的感覺。事後,奶奶把這件事告訴了“出處”人,以後大家都非常注意在孩子麵前的語言衛生。
過了好長時間,奶奶和歡歡在聊天的時候,忽然他又冒了一句髒話。等他說完了,奶奶笑著說:“你剛才好像說了一句髒話。”歡歡也笑著點點頭:“我覺得很生氣。”這件事就過去了,孩子也沒有老說個沒完。又過了很長時間,有一段日子,歡歡在聊天的時候,經常會說“臭咕嚕咕嚕”、“屁股”之類的詞。奶奶注意到,他選擇這類詞,通常是在評價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時,為了表達一個極為不好的意思。於是每次奶奶平淡地說:“哎喲,我都聞到臭味了。”
一般說來,孩子兩三歲時,正是口語迅速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幼兒語言學習的範圍已經相當廣泛了,不僅喜歡聽別人說話、講故事,也喜歡自己講給別人聽,這個時期幼兒學習的最大特點就是模仿性強,幾乎什麼都要模仿。凡是接觸的好的、壞的行為,他(她)都會模仿。而此時,幼兒還沒有樹立明確的是非觀念,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並不清楚,大人一句不經意的髒話,孩子會覺得好玩,說起來沒完,你越製止,他(她)愈發起勁。
發現孩子罵人、侮辱人的無禮行為後,有的家長聽之任之,認為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必認真對待。有的家長卻大動肝火,破口大罵,甚至打孩子的嘴巴,認為這樣就算嚴格要求了。其實,用這種打罵方法所進行的“嚴教”,結果隻能事與願違,不僅不能幫助孩子改正罵髒話的缺點,而且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和感情。
孩子說髒話並不可怕,但我們首先要弄清孩子為什麼說髒話。大致有三個原因:
一是對語言的好奇心。孩子都有一種情不自禁的模仿本能,偶爾聽見別人說一句髒話,他並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就跟著學了。
二是受家長或者外界環境影響。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難免受到各種不良言行的影響,說粗話也是如此。
三是被迫罵人。發生了矛盾,以牙還牙;受了欺負,借罵人來發泄自己的不滿。
孩子講髒話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每一位做家長的都要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教育孩子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需要掌握兒童的心理和特點。要有耐心,要講究方法,簡單粗暴,過分嚴厲不能解決問題,放任自流也不能達到目的。針對孩子說髒話的現象,我們給爺爺奶奶的建議是:
1.不要不分青紅皂白的訓斥
爺爺奶奶不要一聽孩子講髒話,就暴跳如雷,劈頭蓋臉地一頓訓斥。家長應該向孩子說明這種行為不好,明確地表示自己的態度:“爺爺奶奶不喜歡說髒話的孩子,小朋友也不願意跟這樣的孩子玩。”從正麵教育孩子改變自己的行為。
有一個孩子,三歲時第一次罵人,家長及時抓住這“第一次”進行教育,並陪他向被罵人去道歉。從此,這個孩子再也不罵人了。這種做法,能夠使孩子加強對自己行為的認識。使他知道,講髒話是不對的,大家都不喜歡,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就會有意識地管住自己的行為。
有些家長在孩子第一次講髒話時,覺得好玩,哈哈大笑,不加製止。孩子會覺得大人是在欣賞他的表演,他就會更加起勁地重複,結果養成罵人的習慣。不論什麼場合,都會說出一連串的髒話,家長再想管,已經晚了。
有一位家長,在啟發孩子改正罵人的缺點時。引導孩子設身處地地為被罵人想想。她問孩子:“你愛媽媽嗎?”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愛!”“要是有人罵我,你怎麼辦?”“我去罵他。”“那你經常罵別人的媽媽,別人就該罵我了。”孩子被問住了,她又對孩子說:“罵別人的母親就等於罵自己的媽媽,你以後多想著別讓我挨罵,就不會隨口講髒話了。”孩子聽了這番教導,逐步改掉了罵人的缺點。
2.讓孩子遠離愛說髒話的小夥伴
如果孩子的髒話是在外麵學會的,家長就要關心孩子常和什麼樣的人玩耍。為孩子選擇一個好的夥伴是十分重要的。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個文明禮貌的環境中,孩子就會減少一些學習粗言穢語的機會。
3.幫助孩子村立正確的美醜觀
有一句話說得好,當我們發現醜隻因為我們的內心有美的向往。美與醜總是相對的。作為孩子,還沒有正確的審美觀念,不能區分美與醜,有許多時候都以醜為美。當孩子說髒話時,正是對他們進行審美教育的良好時機。家長可以坐下來,與孩子一起探討什麼是美、什麼是醜,我們生活中該追求美還是追求醜。當有了醜的行為時該怎麼辦等,通過教育幫助孩子克服說髒話的毛病。
4.爺爺奶奶要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
作為家長,爺爺奶奶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從自己做起,不講不良的“口頭禪”,有些爺爺奶奶,因為疼愛孫子,喜歡叫“小兔崽子”、“小王八羔子”等等這些昵稱,熟不知,天長日久的叫,孩子就會學會。尤其是在家裏,切忌用社會上的不良語言與家庭成員講話,努力營造一個和諧、寬鬆、有更高追求的家庭氛圍。
爺爺奶奶想要引導孩子用文明的話語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先要教會孩子使用適當的語言,比如教孩子在不滿的時候盡量克製自己的情緒,用“請你走開”、“你不講道理,我很不高興”等禮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讓孩子知道這些比罵人更能解決問題。平時可以細心引導孩子把要說的粗話換個說法,並隨時提醒寶寶,告訴他能克製自己,不說髒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讓孩子認識到說髒話是不好的行為,從而改掉這個壞習慣。
帶孫絕招:
具有創造性活動的意識是巨大的幸福,也是人活著的偉大證明。
——(英)思想家 馬修·阿諾德
爺爺奶奶做事粗心,孩子學的比你快
晨晨的奶奶做事很是粗心,不是忘了這個就是落下那個,剛開始晨晨也總是提醒奶奶,“奶奶,你又沒有帶水壺”,“奶奶,你買菜的小籃子忘拿了”。後來慢慢的晨晨也不把奶奶的粗心當回事了,覺得沒有什麼大不了,算是小毛病吧。一轉眼,晨晨到了該上小學的年紀了。上了小學沒多久,老師就給晨晨媽媽打電話說晨晨在學校很是粗心,老師批評她,她還振振有詞,認為沒有什麼大不了,奶奶一直都是這樣,有什麼關係呢?晨晨媽一聽就蒙了,平時奶奶帶晨晨把她照顧的很好啊,怎麼會給孩子養成這樣的壞習慣呢?
其實,孩子有這種粗心的毛病也是在從小的生活中形成的。試想,如果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無序的家庭中,沒有一定的作息時間,東西可以隨處亂放,這樣怎能要求孩子沒有馬虎的行為呢?因此,家長們應該重視這一點,做什麼事情要有規律。不要隨心所欲,東西擺放要整齊,讓自己的家裏有一個良好的氛圍。一旦孩子在生活上養成了有規律的習慣,在學習上也能做得到。
對“粗心”這個詞,您一定太熟悉了。無論在生活還是在學習中,人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並因此而受到損失。比如不小心把鑰匙丟在家裏,如果一下子等不到別人回家就隻好撥打ll0。或者有的孩子在測驗時因粗心而導致會做的題目還是答錯等等。這樣的“粗心”所帶來的損失通常是不大礙事的,隻是給當事人多添了點小麻煩。但是“粗心”若是發生在另外的一些場合,比如中考、高考,它所帶來的就不僅僅是小麻煩了,那損失往往不可計算,甚至無法彌補。
大多數人原本是不希望“粗心”的,但在潛意識裏認為,“粗心”隻能算是個大家都會犯的小毛病。為什麼會這樣呢?很簡單,人人都不會把“粗心”看做“無知”,因為粗心不是不會啊,既然不是不會,就不能算是大毛病,也不算是大問題,當然也就不太值得讓人擔憂。況且誰都會粗心,誰都免不了出錯,在這樣的自我解脫的意識中,對“粗心”的放縱和寬容也就不難理解了。
比如有個孩子在一次考試中,有一道題目由於不會做而丟了分會很生氣,感覺自己很無能,甚至很悲憤。可如果要是因為粗心而丟了這道題目的分,那麼這種自我譴責和埋怨的情緒就會淡化許多。
“如果不是因為粗心的話,這回應該考100分!”——家長常說,孩子也常說。當家長們在一起聊天的時候,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這個學期你孩子考的怎麼樣?”“唉!別提啦,我的孩子這回要不是因為粗心,能考l00分呢!”或者“這次他因為粗心被扣了3分,要不這科成績能在班裏排到第二”之類的話,乍一聽,似乎有很多遺憾和埋怨,可隱隱之中,又透出些許的滿足和自豪。這是家長們多麼遺憾的認識。
由於對“粗心”的忽視,粗心一次次地在學習中出現,慢慢地“粗心”成了一種慣性。而自己還是不能清醒地認識。
許多同學都曾經經曆這樣的情況,通過一個學期的努力,自以為這次考試成績應該不錯,可結果又是不盡如人意,很多是由於“粗心”造成的問題,雖然隻是“粗心”而已,但不理想的結果往往會對自己喪失信心,會認為自己再用功,學習成績也不可能得到提高。那麼在這個時候,孩子的自信心會逐漸遭到打擊,對學習就逐漸失去信心和興趣。試想,“缺乏鬥誌”怎麼可能成功?所以“粗心”一旦形成慣性.變成習慣,就再也不好改變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大家都太熟悉了。為什麼有的人從小到大,還總愛丟鑰匙、錢包。隻要仔細留意,但凡事業有成的人,哪個做事不是嚴謹細致,即使是那些看起來大大咧咧的人,也是“粗中有細”。
古希臘有句名言,“性格即命運”,那麼性格是如何養成的呢?是習慣!那麼“習慣”又是如何養成的呢?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反複。
這就是教育家為什麼會強調的一點——“要從小養成好的習慣”這句話的原因!
所以“粗心”是一種很糟糕的現象,如果不幸成為你個性的一部分的話,成功的可能性必然會大打折扣。
那麼,爺爺奶奶怎樣才能糾正孩子馬虎的壞習慣呢?我們給家長的建議是:
1.訓練孩子的注意力
爺爺奶奶應避免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把電視聲音開得大大的,更不要在這種時候打牌搓麻。因為兒童的注意力是極易受到幹擾的,你的這些做法隻能讓他無法將尊意力集中到學習上,長久之後,孩子便養成了這種一心二用的壞習慣。有許多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回家以後,第一件事不是打開電視機,就是戴上耳機,然後才會拿出作業與這些事情同步進行。這樣下去,孩子不養成粗心的壞毛病才怪呢!
2.讓孩子在生活中體會細心地好處
如果在你的朋友或親戚中有人是從事精密、細致的工作的,你不妨與他們聯係好,帶上孩子去看看他們工作時的情景,讓孩子能受到啟發。
3.叮囑孩子養成再檢查一遍的習慣
通常在孩子做完作業後,都是由家長將作業中的錯誤檢查出來,再讓孩子改正。其實,這樣對讓孩子克服粗心的習慣沒有一點好處,而且還會造成孩子的依賴思想。我們應該讓孩子自己檢查並改正錯誤,這樣才能讓其對自己的學習效果有一個了解。即便是家長幫助孩子檢查作業,也不要發現錯誤便立即指出.而應為孩子劃出一個範圍,讓他自己再檢查並改正。最後,還應告訴孩子一次做對的重要性。
4.讓孩子自己製定懲罰粗心的措施
如果孩子因為粗心,作業或考試不太理想,那麼,你可以對他進行一點小小的懲罰。例如:取消原定的外出計劃,少看一會兒電視,或者讓他自己罰自己背幾段有關不能粗心大意的小詩、格言、小故事等。
5.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這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條件。如果做什麼事情都缺乏責任心,那必定無法做好任何事情。有了責任心,他自然能夠小心謹慎地對待每一件事情,不會馬虎,才能做好。想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光靠嘴說是不行的,還應有計劃地培養。比如在家的時候,爺爺奶奶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洗碗、掃地都可以),如果做得不好,應給予批評,讓他再重新做一遍;如果做得好,那麼就應給予相應的表揚和獎勵。其實,說到底就是讓他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對自己做的事情應該負責任,逐步讓其形成對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認真負責的態度。
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許多“細活”,不認真對待是不行的。爺爺奶奶可以多讓孩子幹“細致活兒”,如擇洗蔬菜,寫毛筆字,縫紐扣等,這些活兒都能訓練孩子的細致程度。讓孩子有目的地去做這類事情,久而久之,自然能克服粗心的毛病。
6.給孩子準備個“錯題集”
當孩子因粗心而做錯作業時,不妨讓孩子在錯題本上集中把錯誤記錄下來,同他一起分析做錯的原因,並找出規律。這種方法對於提高孩子認識粗心大意的危害,提高改正粗心缺點的自覺性很有好處。
7.和孫子一起定個目標
可同孩子一起製定減少“X”的近期目標,並輔之以獎勵措施。如:本周或今天作業本上有五個“X”,下周或明天要求減少一個“X”,直至消滅“X”。每到一個目標就給予精神或物質獎勵。這種用目標來激勵孩子上進的方法,也能幫助孩子逐步乃至最終消滅因粗心造成的錯誤,從而養成仔細認真的好習慣。
綜上所述,想要解決“粗心”這個問題,如果在思想上沒有足夠、正確和清醒的認識,那麼“粗心”的問題是解決不好的,它會像幽靈一樣隨時出現,會銷蝕本已擁有的成就,更會妨礙將可能獲得的成就。
“粗心就是錯誤”的論點或許有些偏激,但是有道理的。至於“粗心”造成的後果有時候表現的不是很大,但無論如何我們對“粗心”的關注都應該非常警惕和嚴肅。所以,我們對待“粗心”的態度應該——寧左勿右!
帶孫絕招:
一個人若不經過一個長時間不見海岸的階段,就發現不了新大陸。
——(法)作家 紀德
在孩子麵前要控製自己的爆脾氣
很多孩子從小就像一頭小馬駒一樣桀驁不馴,他們總是喜歡跟爺爺奶奶對著來,一刻也不肯停下。他們倔強執拗,對喜歡的東西不得到手誓不罷休,很多爺爺奶奶常遇到這樣的尷尬場麵:在超市裏氣急敗壞地對孩子大聲嗬斥:“今天不買巧克力!”孩子卻絲毫不買賬,非但賴著不走,還哭鬧不止,真讓大人在大庭廣眾之下丟麵子。難道應付一個不聽話的孩子就那麼難嗎?
曾讀過一個太陽和風的故事:太陽和風打賭,看誰能讓路上一位穿大衣的男人脫掉身上的大衣。風說:我可以。於是鼓足力氣吹起了10級大風,結果不僅沒將那男人的大衣給吹掉,反而讓男人更加裹緊了自己衣服。太陽則是讓自己熱力十足地照射著那個人,結果不一會兒,他就忍不住在太陽熱情的照射下自然而然地脫掉了大衣。
有句話說,在暴力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養不成沉靜從容的氣質。你想要做一個像風一樣費大勁卻無功效的“大聲婆”家長,還是願意讓自己去試試溫柔和煦的太陽策略呢?生活中許多的例子都證明,用嚇唬、訓斥、武力威脅等方法讓孩子聽話並不一定非常奏效。相反的是,有時大人的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種姿勢,卻能使不聽話的孩子乖乖地就範。
有這樣一個案例,爺爺奶奶可以借鑒一下:
有一位台灣的“故事媽媽”到上海的一個小學講課,在要進教室前,班主任就向“故事媽媽”提警告:“我們這班聽課秩序很不好,小朋友常會吵吵嚷嚷,不安靜地聽課,所以你必須要把嗓門放大點兒才行。”這讓隨行的人員有些著急,心想即使有著打雷一樣大嗓門的班主任都“震”不住的小朋友,說話溫煦的“故事媽媽”怎能鎮得住這些小孩子呢?誰知“故事媽媽”一上台既沒大吼也沒小叫,臉上掛著笑容閉著嘴,用安安靜靜的眼睛慢慢掃過台下的每個孩子。
1分鍾後,有1/3的孩子安靜了下來。
兩分鍾後,另外1/3的孩子也閉上了嘴。
不到3分鍾,就好像在玩“一、二、三木頭人”遊戲一樣,所有原本在吵嚷的、在座位上蠢動不停的孩子,都被“故事媽媽”的靜默不言給“定”住了,安安靜靜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
“故事媽媽”開始用跟班主任洪鍾般的音量比,隻能稱作是小鈴鐺的音量說:“老師沒法用大嗓門說話,所以如果大家想要聽精彩故事的話,就得把小嘴巴閉起來,小耳朵豎起來專心聽才能聽得到喲。”
小朋友真的很安靜地聽完了整個故事,當然說故事期間仍不免會有“屁股是尖的”、“管不住話會從嘴巴裏跑出來”的孩子發出幹擾的聲音,“故事媽媽”不會因此而提高自己的聲音,反而就此閉嘴不語,其他想聽故事的同學就會充任“糾察員”而予以管束。
怎麼樣,此時的無聲勝有聲吧!在此,就讓我們和爺爺奶奶一起來認真研究這種巧妙的策略吧!
1.舉態:鎮定族自若
鎮定自若的體態語言傳達的信息是:“這沒什麼好商量的,小家夥!”因此,爺爺奶奶應展示自己的鎮定自若,平靜而堅定地表達出自己的態度,自然會讓孩子感受到有相當的壓迫力。
如果這時爺爺奶奶表現出過於激烈動作,諸如:揮動手臂、長篇說教、拍桌子等,則會破壞你們想要傳達給孩子的意思:“小祖宗,聽話吧,不然我也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了。”一旦孩子惡作劇般地想知道大人跟著會“怎麼辦”的話,那這次正麵交鋒必定會以爺爺奶奶的慘敗而告終。要做出鎮定自若的體態語言,必須集中全部精神,以嚴肅認真的態度來對待吵鬧不休,同時爺爺奶奶應盡量讓自己放鬆。
2.表情:不怒自威
麵無表情地做出“不怒自威”的神態,真的很奏效!看看以下這個生活片斷:吃晚飯了,奶奶讓程程幫忙把菜端到飯桌上,可程程正在看動畫片,一動不動。奶奶再三要求,程程仍然我行我素:“我不!等看完電視再說!”這時,奶奶采取了這樣的應對方法:
第一步:態度堅決
奶奶關了煤氣,走近程程,不但臉朝著他,肩膀、膝蓋、腿部全都朝著他,讓程程感到了奶奶是認真的。需要注意的是,要是身體沒有完全朝向孩子,朝夕相處的孩子便能輕易解讀奶奶其中的猶豫態度,奶奶嘴上雖在說“快去”!可是麵朝別處的膝蓋卻暴露了其真實的想法,孩子心裏在琢磨:“其實,奶奶隻是心血來潮,我要堅持,不能放棄自己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