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用溫和的話語,拉近祖孫距離(3 / 3)

“其實你們的孩子也都很好,隻是你們光挑他們的毛病,卻忽略了孩子的優點。”露露的爺爺對朋友們說。

露露在自己的房間裏聽到了爺爺和朋友們的談話,心裏高興極了,決心以後更加努力學習,不辜負爺爺對自己的讚賞。

孩子與爺爺奶奶一樣,都有不可侵犯的獨立人格和自尊心,如果孩子一有過失,父母就公開宣揚出去,使孩子當眾出醜,其結果隻會加深孩子的被訓斥的印象,感到自己在眾人麵前丟了麵子。因而產生自卑,產生逆反心理。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有害而無益。就像本例子中,小男孩因為媽媽在他人麵前批評自己,從此產生了不向熟人問好的逆反心理,而露露則在也爺爺奶奶的當眾讚揚聲中承受著他人的讚許。

在他人麵前讚揚孩子,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那麼,作為爺爺奶奶,應該怎樣正確地在他人麵前讚揚自己的孩子呢?

把弦予的成績和長處向別人展現

把孩子的成績和長處展現給他人欣賞,通過自己和別人對孩子的賞識和誇獎,是激發孩子的上進心一種好方法。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爺爺奶奶如果能及早地發現孩子的長處,或者孩子在取得成績的同時候,讓孩子在別人麵前展示出來,通過別人的口來誇獎孩子,這樣不僅能增加孩子的自信,還可以給孩子更多的前進的力量。

在別人誇獎孩子時也要講究藝術

在別人麵前誇獎自己的孩子,不能弄得太假或誇大其辭,否則會適得其反,因此爺爺奶奶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賞識孩子的態度必須是認真和真誠的。不能因為炫耀自己或者敷衍別人而故意吹噓,誇大孩子的優點。

二是必須有根有據。要根據孩子的平時表現來賞識孩子,不能因為賞識而賞識,憑空捏造事實,讓孩子感覺在作假。

三是要適可而止。不要說起來沒完,讓孩子感覺不自在。要知道,賞識的話並不是越多越好,有時候說得多了反而無益。

賞識鑄造成功,抱怨導致失敗。賞識教育的特點是注重孩子的優點和長處,讓孩子在“我是最優秀的”心態中覺醒,而一旦生命開始覺醒,其力量是無窮的,其潛能是巨大的。沒有種不好的莊稼,隻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同樣,沒有賞識與激勵教育下不長進的孩子,隻有教不好孩子的家長和老師。

帶孫絕招:

稱讚不但對人的感情,而且對人的理智也起著重大的作用。

——(俄)文學家 列夫·托爾斯泰

爺爺奶奶要留心孩子的“心情溫度計”

滔滔是個聰明的孩子,平時也很乖巧。但有一次,他跟奶奶到姑姑家去玩時,卻發生了點不和諧的小“插曲”:到了姑姑家後,由於奶奶很長時間沒有見到姑姑了,所以難免聊得時間長了點。本來滔滔和姑姑家的表弟玩得也很好,可是快到吃飯的時候,滔滔吵著要回家。奶奶正和姑姑聊到興處,也沒有心情理滔滔,隻是隨口說了句:“去!去!去!……”

沒想到滔滔一改往日的乖態,躺在地上撒起潑來。這讓奶奶很生氣,奶奶掄起巴掌就在滔滔的屁股上留下了紀念。這下滔滔更不依了,姑姑隻好讓他們“打道回府”,一場好端端的聚會就這樣在不和諧的氣氛中收場了。其實如果奶奶能和滔滔說得好一點,或許就不會出現這種尷尬的局麵,這是奶奶“粗暴”的結果。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爺爺奶奶不妨先放下“打罵”或“粗暴”的管教方式,不妨嚐試一下使用溫和的建議,或許真的能收到預料之外的良好效果呢。

孩子幼小的心靈極容易受到挫傷,家長任何粗暴武斷的教育方式都不會奏效,甚至會適得其反。隻有用溫和的方式,真誠的和孩子交流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為什麼教育孩子時最好要用溫和的建議呢?

首先,溫和的建議能減緩孩子的心理壓力,多數孩子都害怕批評,這是一種潛在的心理負擔。一旦受到了爺爺奶奶的嗬斥,這種負擔便會轉化為“心理壓力”,孩子會因為考慮到爺爺奶奶將怎樣處置,而變得焦慮不安,精神緊張;同時,自我保護的本能,又會促使孩子做出“心理防禦”。這時,倘若爺爺奶奶能用和藹的態度、溫和的建議開導、說服,孩子就會獲得心理上的寬慰。緊張的神經會漸漸鬆弛,情緒穩定了,爺爺奶奶的說教也就容易接受了。

其次,溫和的建議減弱乃至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許多孩子從小就受到爺爺奶奶過分嚴厲的斥責,可以說他們是伴著訓斥聲長大的。在這些孩子眼裏,爺爺奶奶不可親近,而且令人憎恨。由於情緒的強烈對立。所以對爺爺奶奶的要求,往往一概拒絕。有時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故意調皮搗蛋與爺爺奶奶對著幹。可見,嚴厲斥責隻能使孩子的對立心理更趨激化。,

溫和的建議,心平氣和地就事論事,會對孩子產生良性暗示,願意接受爺爺奶奶的教誨。如長期堅持這樣做,自然會消除逆反心理,而且自覺按照爺爺奶奶所講的道理去學習、生活和做人。

再者,用溫和的建議與孩子談話,可以縮短爺爺奶奶與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增進彼此的親密關係。相反,那些熱衷於保持爺爺奶奶的“尊嚴”。對孩子聲色俱厲的訓斥,往往會阻礙爺爺奶奶與孩子之間心理的溝通和感情的交流。

總之,用溫和的建議與孩子溝通,比較合乎孩子的心理要求和特點.它有助於促進爺爺奶奶與孩子之間的思想交流和感情的溝通,從而使孩子尊重爺爺奶奶、信賴父母,自覺自願地接受爺爺奶奶的批評和教育。

如果爺爺奶奶用命令的口吻告誡孩子,孩子就會拒絕.因為他們感到對你的讓步,就意味著自己的軟弱和不自主。經常聽到有些爺爺奶奶高聲亮嗓地吼孩子:“不要吵,不要亂喊亂叫!”“爺爺奶奶說話時別插嘴!”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往往也會態度強硬起來,變得蠻不講理。

其實,客氣地用溫和的語調征求孩子的意見,他們會樂意去實現你的願望。如果你改換成溫和的口吻,表示重視孩子的意見,友好地問:“你是怎樣想的?”或者說:“我想和你商量一下,你說怎麼辦才好?”你就會看到孩子會很認真地考慮和關心你提出的問題。

帶孫絕招:

弓弦不能老繃緊了不放,人是軟弱的東西,沒一點適當的鬆散,是支撐不住的。

——(西)作家 塞萬提斯

不要忽視孫子心理健康問題

兒童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個性和很多心理品質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心理學把這一時期定義為人生發展的關鍵期。

然而,不少來自幼兒園的調查顯示,很多孩子已表現出自私、自負、任性、脾氣暴躁、感情脆弱、獨立性及社會交往能力差等不良個性特征,這些可能成為他們產生心理問題的隱患。家庭是孩子心理發展的最重要、最基礎的環境,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響既表現在生物性的遺傳影響上,更表現在家長的情感態度、個性、價值取向及心理品質對孩子的影響上。下麵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因素。

1.教養方式不當

在有些爺爺奶奶看來,家長的任務是讓孩子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長對孩子的衣食及身體保健舍得投資,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現代家庭中,存在重視健康知識灌輸,輕視行為習慣培養;重視飲食營養攝入,輕視情感需要的滿足。例如孩子在家中談論幼兒園的開心事或問一些問題,家長嫌煩,不理睬,孩子感受不到情緒上的快樂和滿足,長久下去自然會冷淡。

2.家庭教育中家長榜樣的作用

家長總是希望孩子改掉壞毛病,一旦發現孩子的問題,都免不了一通數落甚至責打。然而,家長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已經在孩子身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了。例如,家長的性格很隨意,對發生的事情不介意,得過且過,他想要求孩子事事嚴謹就很難。另外,離異家庭對孩子的心理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見了準備離婚的父母之間的戰爭,感到很害怕,會變得非常膽小。也有孩子為避免受欺負而主動出擊,打罵同學。所以,孩子身上發現的心理問題,家長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行為不當之處。

3.家長的教育觀點不一樣

有不少爺爺奶奶在心理谘詢中反映孩子有說謊的毛病。說謊的原因很多,比如學齡前孩子分不清現實和想象,家長把孩子說出來的想象誤以為是說謊。這實際是孩子趨利避害的本能,但也有家長需要檢討的地方。

例如,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出現問題,幼兒園教師找家長,爺爺回家批評一下,讓下次改正就可以,找奶奶的話,孩子回家就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久而久之,孩子在爺爺奶奶麵前說不一樣的話,在老師麵前和在家長麵前也說不一樣的話,說謊的壞習慣就養成了。

4.以成人為視角看問題

有些事情對於孩子來講是好事或無所謂的事,而有些家長看待這些事的角度卻有問題。例如看到老師讓孩子在幼兒園撿樹葉而自己聊天,家長認為這樣的老師自己不參與,孩子也不用幹。家長從成人的角度認為這是對孩子不公平,而孩子自己認為這是集體活動,很有趣。這樣家長的觀點和孩子的感受完全相反,反而讓孩子無所適從,或者長大以後就學會在人際交往中斤斤計較、偷懶耍滑。

5.祖輩代養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父母忙於工作無法全身心照顧孩子,必然會請老人幫忙照看孩子。一方麵祖輩的知識水平通常較孩子父母要低,有些爺爺奶奶覺得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看管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所以他們給孩子心理成長上的幫助遠不如父母;另一方麵祖輩為避免孩子受傷,總是限製孩子的活動,或嚇唬孩子有危險,這也使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受到影響,比如運動能力差、不敢嚐試新事物、膽小懦弱、誇大危險等。

針對以上情況,我們給出爺爺奶奶以下對策與建議。

第一.要不斷給孩子以積極的評價,並且要及時地表揚。為每一個微小的進步表揚,這樣堅持做下去才能使孩子漸漸恢複自信心,逐漸做得更好。

第二.要注意改變爺爺奶奶自己的形象。如果你不滿意孩子的某些特點,檢查一下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的表現,如果有,要鼓勵孩子和自己一起改正。

第三.要給孩子的進步留有餘地。給孩子提出的要求應該是孩子經過努力能夠做到的,否則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和自尊心。

第四.積極調整爺爺奶奶自己的心態。盡可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麵,與朋友交往、對社會的態度都盡可能從善意的角度來理解和評價,這樣才能在內心產生寬容的心態,對自己孫子的評價才能是積極向上的。

第五.為孩子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參與家務,充分發揮合作的功能;讓孩子在家中享有民主平等的地位,加強與孩子的交流。

第六.加強與幼兒園教師的聯係,及與孩子同伴家長的交往,及時了解孩子的狀況。

第七.爺爺奶奶必須掌握孩子身心健康的基本知識。如碰到自己解決不了的有關孩子心理困擾、心理障礙時要及時找專家谘詢。

帶孫絕招:

君子忌苟全,擇交如求師。

——(中)詩人 賈島

信任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

新新被奶奶視為掌上明珠。都十歲了,奶奶從來不肯撒手讓其獨行,甚至離家幾步之遙的地方都不讓他獨去。奶奶想法較多:怕孩子過道車碰著、遇到突發事件不會處理等,孩子曾經多次掙脫奶奶的手,想自己去幹一些事,都被她硬給拽回來了。

之所以這樣,是奶奶對孩子處理這些事情的能力缺少信任,確切地說,是對孩子本身缺少一種信任。

有一次,孩子想自己上書店看書,奶奶沒有答應,孩子嚴肅地跟她說,“奶奶給我一次機會,信任我吧,我肯定沒有問題。”麵對孩子祈求的語氣,奶奶決定給孩子以信任。兩個小時後,孩子高高興興地從書店出來了,一種自豪的表情掛在臉上。

從這以後,孩子能自己處理的問題,奶奶都開始放手讓他嚐試著去做,有時還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給孩子辦,完成的都還不錯。孩子也感覺到了奶奶對他的信任,變得懂事多了,還告訴她很多知心話,把她當成他的一個好朋友。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其實,孩子從懂事開始,便有了自己的思想,就跟成人一樣,渴望被理解、被尊重以及被信任。可是,很多爺爺奶奶往往忽略了這一點。

有人說,信任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密關係。朋友之間、同事之間貴在信任。在家庭裏,家長與孩子之間,也同樣需要信任。

心理學家認為:追求他人的信任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是每個正常人的普遍心理,也是一個人奮發進取、積極向上、實現自我價值的內驅力。信任的心理機製對孩子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具有積極的鼓勵作用。

家庭教育是在家長和孩子的共同生活中,通過雙方的語言交流和情感交流來進行的。家長與孩子的相互信任是成功家教的重要因素。一些教育專家在家庭調查中發現,孩子對家長有特殊的信任,他們往往把家長看成是自己學習上的啟蒙老師,德行上的榜樣,生活上的參謀,感情上的摯友。他們也特別希望能得到家長的信任,像朋友一樣和家長平等的交流。

他們認為,隻有家長的信任,才是真實、可靠的。家長的信任意味著關愛、重視和鼓勵,這是真正觸動他們心靈的動力。從教育效果看,信任是一種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信任可使孩子感到他們與家長處於平等的地位,從而對家長更加尊重、敬愛,更加親近、服從,心裏話樂於向家長傾吐。這既增進了家長對孩子內心世界的了解,又使家長教育子女更能有的放矢,獲得更好的效果。

反之,若家長對孩子持不信任或不夠信任的態度,就無法了解孩子的願望和要求,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必然會因此而受到傷害,他們對家長的信賴也勢必減弱。這樣,家庭教育的效果也會相應減弱。

所以,爺爺奶奶應該信任孩子,做他們的朋友,從而更有效地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那麼,怎樣才能做到信任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呢?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有位哲人說:“自信心是每個人事業成功的支點,一個人若沒有自信心,就不可能有所作為。有了自信心,就能把阻力化為動力,戰勝各種困難,敢於奪取勝利。”因此,爺爺奶奶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要引導孩子尊重別人但不迷信別人,要用科學的態度對待別人的成功與失敗。正確看待自己的進步,要有成功的自信心。而一個能夠信任他人的人,也需要對自己的自信為基礎。

和孩子一起麵對挫圻

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一切,切忌熱心包辦和冷淡蔑視。凡是孩子能做的事,隻要是有益的,爺爺奶奶就支持他們去做。孩子缺乏經驗和技術,有時失敗了,或者有什麼失誤,這是正常現象。當孩子遇到挫折和失敗時,爺爺奶奶應多進行安慰和鼓勵,幫助他們找出原因,使他們的自信心得到充分的保護。

對孩子寬嚴相濟

要做孩子的朋友,既對孩子嚴格要求,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隨時給孩子引導和指引;又把孩子作為平等的夥伴,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玩,尊重孩子的一切;還要給孩子確實到位的幫助,讓孩子心裏踏實,心理安全,健康長大。

因此,不能隻在嘴上對孩子表示信任,而要表現在行動上,尤其是那些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孩子的爺爺奶奶,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因為任何孩子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有些孩子成績上不去,屢遭挫折,心理壓抑,心情煩躁,他們多麼希望爺爺奶奶說幾句鼓勵的話,以減輕心裏的負擔。如果爺爺奶奶不理解孩子此時的心情,偏要在孩子身邊一遍遍嘮叨此事,即使爺爺奶奶的用意是好的,但招來的卻是孩子對爺爺奶奶的反感,而且因此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導致孩子自卑、怯懦、缺乏進取的勇氣,甚至厭學。

相反,如果爺爺奶奶對孩子有足夠的信任,即便孩子遇到了困難,他們也能夠充滿自信,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效地進行自我調整,把困難轉化為促進自己努力進取的動力。這不僅有利於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保持良好的學習情緒和心理環境,從而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同時也鍛煉了孩子的自主性、創造性以及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能力。

總之,爺爺奶奶應該同孩子們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朋友關係。因為孩子們不僅需要在生活上小夥伴,也需要年齡大、閱曆廣,願意傾聽,能夠給予自己忠告和幫助的“忘年交”。

帶孫絕招:

兩人相遇就像兩種化學物質接觸一樣,假如有反應,雙方都會起變化。

——(瑞士)心理學家 卡爾·榮格

爺爺奶奶凡事都要和孫子商量一下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對孩子要少下命令,命令隻有在其他方式不適用或失敗時才用。要像一個善良的立法者一樣,不會因為去壓迫人而高興,而因為用不著壓迫而高興。

商量的魅力在於,使自己學會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隔代人的溝通,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實現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方法就是學會商量。

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商量非常重要。商量能夠讓人感覺到受尊重。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受尊重的需要是人類較高層次的需要。一旦這種需要無法獲得滿足,人就會產生沮喪、失落等負麵情緒。

孩子也是如此,他們也有受尊重的需要。如果爺爺奶奶喜歡與孩子商量,孩子就會非常樂意與爺爺奶奶交流,反之,孩子則會產生逆反心理,封閉自我。

學會與孩子商量,在隔代教育中還有更為重要的一個方麵。那就是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我們不能滿足或不應滿足時,我們不應粗魯而簡單地拒絕:不行!不準你去!或者在爺爺奶奶提出的要求,孩子不同意時,你也不應簡單地采用命令方式:這事已經決定了!

爺爺奶奶如果學會與孩子共同商量既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避免家庭裏一些無謂的爭吵;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教會孩子在社會上怎樣做人和與人共事。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隻要與人相處,分歧是不可免的。

隨著孩子年歲的增長,孩子在喜好和興趣,甚至交友諸方麵看法都會與家長有分歧。這時家長對孩子的一些喜愛與興趣絕不能簡單地禁止。而應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與孩子商量,以求得共識或找出正確解決的途徑。美國成功學家卡耐基說過,用“建議”,而不下“命令”,不但能維持對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人樂於改正錯誤,並與你合作。

喜歡與孩子商量的爺爺奶奶是民主的爺爺奶奶。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漸漸會養成民主的習慣,都願意主動與爺爺奶奶進行溝通,這樣的親子關係是非常令人羨慕的。那麼,爺爺奶奶應該怎樣運用商量來促進親子關係呢?

多些商量,少些命令

爺爺奶奶不管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情,一定要注意用商量的口吻,而不要用命令的口吻。比如,提醒孩子做作業時,你可以說:“你現在是不是該做作業了,做完作業就可以看會兒電視。”而不要說:“趕緊去做作業!”或“還不去做作業呀?”

請孩子幫忙做一件事情時,比如洗菜,你可以說:“你能幫奶奶把菜洗一下嗎?”而不要說:“快來幫奶奶洗菜!”或“趕緊把菜洗了!”

商量的語氣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孩子會認為你尊重他,關心他的感受,從而對你產生好感和信任,促進親子溝通。

凡事都要學會商量

不管什麼事情,尤其是涉及孩子的事情,爺爺奶奶都不要自作主張,要學會與孩子商量,取得孩子的同意和認同。

當親子關係出現衝突時,爺爺奶奶總是不願意自己的爺爺奶奶權威受到挑戰,希望以爺爺奶奶的權威來壓製孩子,使孩子改變主意。實際上,孩子不僅不會聽從爺爺奶奶的意見,反而會產生逆反心理,惡化親子關係。

明智的爺爺奶奶在這種情況下要學會使用商量的口吻,讓孩子體驗到爺爺奶奶的尊重,體驗到人格的平等,這樣,孩子在接受爺爺奶奶的意見時就比較順利。

衝突產生時,每個人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尊嚴,不希望被他人壓製,孩子也是如此。隻有爺爺奶奶放下架子,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來看待,與孩子進行商量來處理問題,孩子才會願意接受爺爺奶奶的建議,共同解決問題。

孩子的事情一定要與孩子商量

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孩子的事情一定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選擇,爺爺奶奶不可替孩子包辦,即使爺爺奶奶有自己的想法,也要通過商量的方式,把自己的意見傳達給孩子,讓孩子權衡利弊後再作出選擇。

每一個孩子都會出現與爺爺奶奶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孩子們都希望爺爺奶奶能夠尊重自己的意見,畢竟,許多事情都需要孩子付出努力才能實現。如果爺爺奶奶忽視了孩子的主觀能動性,一味地用爺爺奶奶的威嚴來壓製孩子,孩子即使口頭上同意了,內心也無法產生努力的動力,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已經感覺簡直就是受罪,怎麼還可能與爺爺奶奶和睦共處呢?

因此,爺爺奶奶一定要把孩子的事情交給孩子自己處理,爺爺奶奶的意見隻能通過建議或者商量的方式傳達給孩子,幫助孩子全麵地認識問題。

總之,爺爺奶奶凡事要學會與孩子商量,這樣不僅可以增加相互之間的理解,避免許多無謂的爭吵,而且還能夠教會孩子為人處世,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帶孫絕招:

不信任自己的朋友比受朋友的欺騙更可恥。

——(法)思想家 拉羅什富科

了解你的孫子(孫女)是哪種類型的孩子

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你了解你的孩子嗎?有些孩子生來就有取悅他人的傾向。這種類型的孩子常會做些並非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或者放棄一些他們很想參與的活動,隻為了讓別人高興。

還有一種孩子往往衝動地對抗別人,或做一些會為自己帶來麻煩的事情,比如說些反對大人的話等。他們深知有害無益,但他們一點也不以為然。

針對不同類型的孩子當然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第一種類型在事情發生之前,必須先給他警示,並讓他知道事情將如何發展:第二種類型如果先給他警示,他反而會緊張和焦慮不安。由此,爺爺奶奶很快便知道,後者必須采取出其不意的方式,並靜待他能有最佳的表現。

你知道自己的孩子屬於哪種類型嗎?在現實生活中你又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針對孩子的不同類型,我們做出了如下的歸納以方便你教育孩子需要采取的措施。

1.認知型的孩子

如果是認知型的孩子,那就比較適合美式教育法,平常要以朋友的方式來對待。與孩子溝通時一定要以理服人,莫讓孩子感覺你在以大欺小,這樣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你對孩子有某些想法或要求時,可以以征求的語氣說出來,比如:“小寶,奶奶覺得這件事這樣做會好一點,你看是不是?”或者“奶奶覺得這衣服比較適合你,你覺得怎麼樣?”這樣,孩子的想法會得到尊重,同時,也調動了孩子動腦思考的積極性。

同時,認知型的孩子大多內省智能比較強,所以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可以先訴情,比如說“你這樣做,奶奶很難過,很傷心”之類的話。孩子在看到奶奶不開心的樣子而且沒有責怪他時,就會自我反省所做的事,而且犯錯後抗拒的心理情緒也會相應下降,接下來的說理就會很順利,孩子一般不會再狡辯了,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親子之間發生衝突。

在語言的運用上一定注意不能用“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之類的“你……”。經常使用“你這樣做,我怎樣……”類的語言,孩子更容易接受。

2.模仿型的孩子

如果是模仿型的孩子,他的模仿能力很強,隻要他感覺好玩或有興趣的事物,不論好壞,他一律都會學過來,所以孩子的玩伴須慎重選擇,而且要及早告訴孩子什麼是正確的,是該學的,什麼是不好的,是不該學的。孩子與爺爺奶奶相處的時間最多,所以爺爺奶奶一定要以身作則,不要在孩子麵前有不良的表現,以免孩子有樣學樣。平時多問一些孩子好的表現,並鼓勵誇獎,使孩子對好的事物加深印象,形成良好的習慣。另外,多給孩子讀一些偉人傳記、曆史典故以及寓言,給孩子樹立榜樣等都能很好地規範孩子的行為。

3.開放型的孩子

如果是開放型的孩子,則你的孩子擁有開放思考以及大量吸收的能力,像海綿吸水一般,可以大量的教授孩子各類知識,不要怕孩子吸收不了,也不要怕孩子太小,會感覺累,正常情況下孩子都會很輕鬆的接受、消化大量知識的。如果有家長陪同學習、一對一輔導效果更好。如果你培養的力度、廣度不夠,孩子的潛力得不到發掘;反之,孩子的許多能力會有長足的發展。

總之,爺爺奶奶在家庭教育中隻要堅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原則,在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礎上講究家教方法,就一定能為國家培養合格的下一代作出應有的貢獻。

帶孫絕招:

跟小人,隻能成小事;跟大人,小事可成大功。

——(德) 思想家 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