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用溫和的話語,拉近祖孫距離(2 / 3)

一次,高爾基會見一位年僅9歲的小詩人。這是個長得漂亮而結實的小男孩,他在高爾基麵前朗誦了自己寫的詩歌。詩歌語言流暢。感情飽滿動人,這使高爾基十分驚異。他從內心喜歡這個聰穎的孩子。然而在告別時,高爾基卻沒有過多地誇獎他,隻是對孩子說:“學習吧,不要太累了。要記住,你還是個孩子啊!”

爺爺奶奶應該懂得,人的心理往往是越容易得到的東西越不會引起重視和珍惜。孩子也是如此,不經過努力便得到的誇獎是廉價的,對他起不到激勵的作用。

艾琳畫了一幅“我家的房子”,興衝衝地舉著畫讓奶奶評價。艾琳奶奶像大多數爺爺奶奶那樣誇獎說:“真漂亮!你畫得好極了。”這樣的誇獎似乎很自然,好像沒什麼錯。但是仔細想來,如果爺爺奶奶總是這樣誇獎孩子,孩子會覺得不過如此,今後不再相信爺爺奶奶的評價,或者認為畫畫是很簡單的事情,一旦遇到問題反倒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其實,如果奶奶換一種方式說:“你一定動了腦筋有了靈感,才畫出了這麼美的顏色和線條。快告訴我你是怎麼想的?這裏為什麼要畫成圓形,為什麼要選翠綠的顏色?”孩子會很樂意回答問題而開始講她畫畫的過程。

采用這種重本質的方式,是在評論孩子為畫畫所付出的努力,而不是單純地對事情的結果做出好與壞的判斷。重本質的誇獎能夠激勵孩子的積極行動,如同給他們增加了繼續畫畫的動力。

從一般意義上講,家長誇獎孩子的方式經常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針對孩子的個人特質的誇獎,常說:“你真棒!”“你真聰明”。這種誇獎方式對孩子起到的效果最差。因為,常受到家長用個人取向方式誇獎的孩子,更願意挑選那些能使自己成功的任務,以換取再次的誇獎,想永遠當大人眼中的聰明寶寶。他們害怕失敗,也總是逃避有困難的任務,實在躲不開的話,他們多數會放棄努力而甩手不幹了。

第二種:針對孩子完成任務的過程所做的努力和運用的智慧來誇獎,常說:“你真努力!”“你的方法很好”。這種誇獎方式起到的效果最好。因為,孩子常常聽到爺爺奶奶這樣的誇獎後,不會感到有壓力,既不會因為一個小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會因碰到一次失敗而灰心喪氣。他們能夠正確麵對失敗和錯誤,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任務都會自己加倍努力堅持到底,試著用各種方法和竅門去攻克難關、完成任務。他們把心思放在提高自己的技能上麵,並不在乎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如何。

第三種:針對孩子完成任務的結果去誇獎,常說:“你做對了!”“你幹得很棒!”。這種誇獎方式起到的效果比第二種的誇獎方法效果要差一些。因為爺爺奶奶僅就孩子某次行為成功的結果去誇獎,使他們覺得好的結果是最重要的,“如果下次我失敗了,我就是愚笨的”。因此,當他遇到失敗時,就會變得沮喪、自我價值感降低,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減弱。

因此,爺爺奶奶誇獎孩子應該多采用過程取向的方式,引導孩子關注完成任務的過程,肯定他們努力完成任務而開動腦筋所付出一些辛勞和技能。然而,生活中的許多爺爺奶奶,尤其是奶奶,總是對自己的孫子孫女讚不絕口,時常把“你太棒了”、“你真聰明”、“你真是個好孩子”的話掛在嘴邊,希望能誇出個好孩子來,實際的效果卻並不盡如人意。

一些幼教專家也專門就“誇獎”這個課題進行了研究。他們為幼兒園的孩子設計了一些非語言性的難題。當孩子們完成後,他們對其中的一部分孩子說:“你們答對了八道題,你們很聰明。”而對另外的一部分孩子卻說:“你們答對了八道題,你們確實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在此之後,立即給這些孩子兩種新任務讓他們選擇:一種是較容易完成、並有把握做得非常好的任務;另一種是比較難完成、並有可能會出點小差錯,但能夠從中學到一些重要的新技能的任務。

接下來專家看到,那些被誇獎為聰明孩子中的一大半都會選擇較容易完成的任務,因為他們隻想再次得到說自己聰明的誇獎,不想承擔失敗或出錯的風險。而那些被誇獎付出努力的孩子幾乎都選擇了比較難完成的任務,他們對挑戰新事物很感興趣。

這個研究結果再一次告訴人們,如果家長總是一味地誇獎孩子聰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會把一切好的結果與腦子聰明畫等號,今後他做成了一件事情就會認為自己很聰明;如果遇到了挫折,他則可能以此判定“我不聰明”,還會因此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隻有當家長為孩子付出努力而誇獎他時,孩子才會明白,家長最看重的是他付出的努力,他願意在家長的鼓勵下加倍努力,尋求更多的挑戰。

帶孫絕招: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戰國)詩人 屈原

爺爺奶奶要正確對待孩子的過錯

孩子有他們的天性,好動和貪玩也許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曆的成長過程,但求知欲和興趣愛好也往往會在成長的不同階段中顯現出來。每當有進步時,他們總希望得到家長的肯定,看到家長欣喜的表情,那樣他們會更加積極地去努力,爭取成為家長的開心果。

孩子的心裏自然也希望時刻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家長發自內心的關愛,會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庭的那份溫暖,對他的性格培養也是有很大影響的。每當孩子取得一個小小的進步時,家長都應不失時機地予以鼓勵和表揚。

同時,每個孩子的成長環境不同,個性不同,表現也有所不同,但每個孩子必定有各自的長處,也都是願意積極向上的,如果家庭和社會能夠適時發現他們的長處,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同時充分相信他們,並給予適當引導,那麼,每個孩子都會盡可能展現自己更美好的一麵,從而不斷進步,邁向成功。

末末始終和爺爺奶奶生活,到該上學了,爸爸將他接到身邊,這才發現在他幼小的身上已養成了許多不利於學習和成長的習慣:貪玩、坐不住、做事粗心、不愛讀書。為此,爸爸不遺餘力地做著各種努力,但收效一直不佳,特別是在小學三年級時,成績一度在班裏倒數10名中徘徊。

一段時間裏爸爸很苦惱,也很擔憂,因為爸爸知道,兒子的這種學習狀態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將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信心和成長.對他將來的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為了能在短時間內幫助兒子克服缺點,以至於在實施教育中爸爸逐漸地失去了耐心,犯了“急躁病”,甚至用“高壓式”管理教育方式,每次檢查兒子敷衍了事的作業時,爸爸忍不住要訓斥一番的,以期望兒子能在下次作業中加以改正。

但大半年過去了,爸爸的方法不但沒能奏效,反而使末末因害怕爸爸的訓斥而不願和爸爸談學習上的事,對老師布置的作業總是藏著掖著的,不願意拿給爸爸看。那段時間,爸爸明顯感到末末的精神壓力大了,學習熱情降了,回到家裏後的話也少了,有時講話精力也不夠集中。

此時,爸爸也對自己的教育方式進行了認真地反思,盡管孩子是自己的,但對兒子的了解是不深的,關心是不夠的、方法也不科學。從此,爸爸開始關注末末的一舉一動,一改過去那種居高臨下的態度,變冷漠為關懷,誇獎末末的每一個小進步。為了使末末克服畏難情緒,重新激起他對學習的興趣。當末末拿著他的作業給爸爸看,盡管他的作業與爸爸的要求相距很遠,但爸爸還是盡可能地找出他作業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

在爸爸的誇獎下,末末的學習成績上來了,進步也大起來。上學見到老師能主動問聲:“早上好”。雖然聲音有些小,但比起以前,扭扭捏捏或是低頭要好上許多。

同時,末末也知道心疼人了。在姥姥、姥爺接送時,懂得關心姥爺,不再跑得飛快。

雖然現在末末離敢於表現自己、熱情、主動、膽子大的性格差距還很大,但有一些小小的進步,爸爸也感到十分欣慰,爸爸相信末末以後會有更大的自信,會有更大的進步。

從本案例中可以看出,孩子對學習興趣的減弱,主要是家長對孩子心理的不了解,對孩子缺乏必要的耐心,表揚鼓勵的少,批評訓斥的多,導致了孩子對學習缺乏信心,產生畏懼感。

其實當孩子做事的成效不明顯時,爺爺奶奶不應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而應該對他說: “你每天都在進步,別著急,會好起來的!”為了讓孩子看到每一個小進步的獎勵,可以仿照學校裏的獎勵辦法,在家裏也設置家庭成員都遵守的獎懲製度。

在家設置獎罰表

與班級裏的“學習角”一樣,將總表貼在家裏最顯眼的牆上,讓孩子天天可以看到,也讓他覺得每個人在注意著他的進步。名細登記表要做成活動型,並有墊靠物,方便隨時進行登記與更新之用,可掛在總表的下麵。

孩子自己登記表格

與孩子一起,公正地按獎罰規則的標準,在一項行為結束後隨時記錄或在每天晚上定時登記明細獎罰情況,總表的登記可以由孩子自行登記,家長監督。

把握好獎罰製度

在實際過程中,要根據孩子出現的行為問題,不斷地添加新行為行動計劃項目,隨著行為項目的增多及孩子不斷地進步,獎勵數在不斷地增加,不斷地升級。獎罰表的小變更在每一個獎懲行動完成後新行為開始時,進行更新較為合適。

精神和物質並重

喜歡表揚與榮譽是孩子天性,特別是低齡孩子,物質上獎勵需要是能夠滿足的,而精神上的獎勵需要卻是無窮無盡的。因此,爺爺奶奶對孩子的獎勵應該精神與物質並重,而且應該偏重精神獎勵。

獎勵為主

對孩子獎罰要以獎為主,孩子有進步就會得到獎勵,哪怕是一點點,而且最好是天天有獎。但必要的處罰也是要的,處罰要抓住時機,而且要罰得他心服口服。這樣才能起到控製住孩子的不良行為的效果。

在孩子表現不好或者成效不明顯的時候,爺爺奶奶不要打擊孩子的信心和積極性,而應該善於發現孩子的進步,並對孩子的進步給予賞識,隻有這樣才會讓孩子建立起人生進取的熱情和信心。

帶孫絕招:

一個人應該:活潑而紀律,天真而幼稚,勇敢而不魯莽,倔強而有原則,熱情而不衝動,樂觀而不盲目。

——(德)哲學家 馬克思

爺爺奶奶也要及時充電

翠翠今年9歲了,學習成績不錯,還擔任了兩屆班裏的學習委員。可到了升學的時候,翠翠不知道為什麼忽然沒了自信心,每天都是垂頭喪氣,說自己不夠聰明。媽媽一再詢問,孩子才很小聲地跟媽媽說出了自己的擔心和焦慮:“我的學習成績會越來越不好的。”媽媽奇怪地說:“你的成績不是一直很好嗎,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到底是怎麼回事?”翠翠說:“聽奶奶說,女孩長大以後就會變笨的,特別是到了中學,肯定會競爭不過那些男生。”媽媽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老人的陳舊思想對孩子產生了不好的影晌。

老年人很多習慣和思想都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因此一些陳舊的思想觀念往往會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因此老人要接受新觀念,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跟上時代的腳步,這樣才能與時俱迸,更好地教育孩子。

爺爺奶奶不管有沒有機會專門學習育兒知識,都應該自覺並且積極地掌握新的知識,在教育孩子方麵跟上時代的腳步,比如爭取讓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而不是單純讓孩子吃好喝好學好文化課。爺爺奶奶要特別注意給孩子灌輸誠信觀念、法製觀念,切實培養他們尊老愛幼、熱愛勞動、勤儉節約、勇於創新的好品質。

大多數爺爺奶奶都不是教育工作者,對教育規律和理念不是很熟悉,所以常常會好心辦壞事或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幫倒忙,對此年輕的爸爸媽媽要予以諒解,不要總是覺得爺爺奶奶落伍了,跟不上時代了。爺爺奶奶也要做到換位思考,多想想年輕人的做法是不是比自己的經驗更實用。

爺爺奶奶平時要和孩子的爸爸媽媽多交流、多溝通,自己也要多創造條件,讓年輕人給自己提供一些新的信息,推薦一些好的書籍報刊,在不斷的學習中與時俱進。

爺爺奶奶可以在平時學習用現代的記錄工具,如照相機、DV、MP3等,多為孩子的爸爸媽媽記錄下孩子的成長變化,以幫助父母感性地了解孩子、相對完整地看到孩子的成長足跡。這樣也有助於兩代人共同交流孩子的成長和教育經驗。

教育孩子的關鍵是看思想觀念是不是跟得上時代步伐,以及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是不是足夠科學。爺爺奶奶要更新觀念,更要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與年輕人多溝通,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並且以今天的眼光看待現在的孩子。

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爺爺奶奶要多學習一些關於兒童生理、心理及教育方麵的知識,掌握科學育兒的原則與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家教水平。爺爺奶奶隻有時刻牢記用科學的知識武裝自己,才能更好地把握孩子成長發育中各個階段的特點,才能正確地教育好孩子,為年輕的爸爸媽媽助一臂之力。

爺爺奶奶在發揮自己豐富的育兒經驗的時候,也要尊重孩子父母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爺爺奶奶可以和孩子的爸爸媽媽一起去上親子課。也許開始的時候老人會認為上親子課除了價格不菲外,還會讓孩子的身體吃不消。但當孩子顯露出來與眾不同的能力和取得進步的時候,老人就會明白如果當時因為自己的陳舊觀點而阻止了這項計劃,孩子很多優秀的潛質都有可能被扼殺掉。

老年人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不要讓教育孩子成為兩代人之間的一場戰爭,應對年輕一代耐心指導,自己也虛心學習,做到與時俱進,與年輕人一起運用科學的嬰幼兒教育理念,讓孩子更加茁壯地成長。

帶孫絕招:

學習,學習,再學習!“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然後繼續學,努力學。一邊幹,一邊學,從幹裏頭學。拿學到的融化在幹裏頭。

——(中)教育學家 葉聖陶

“蹲下來”,聽聽孩子的真心話

在教育孩子時,爺爺奶奶們早已習慣了站著說話,對孩子發號施令,把自己的思維和主觀願望強加到孩子身上,而很少考慮到孩子內心的想法。當自己的願望與孩子的想法產生碰撞的時候,爺爺奶奶就會對孩子大失所望,然後強製孩子按自己的意願行事,根本不會考慮孩子的感受。

如果爺爺奶奶“蹲下來”,蹲到和孩子一般高時再開口說話,情況又會怎樣呢?

至少,孩子肯定會認真地聽你說話,這一點非常重要。倘若你在說話,而他心不在焉,那麼即使你說得再多,道理再正確,又有什麼用呢?

“蹲下來”吧,隻有“蹲下來”,不再居高臨下,與孩子完全處於平等時,孩子才會把他的真實想法告訴你——這就是孩子為什麼喜歡把心裏話對自己的朋友說,卻不願與爺爺奶奶說的原因。“蹲下來”,這一步很關鍵,因為不管孩子的想法對還是不對、有無道理,你隻有在了解了孩子的真實想法之後,才可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

家長能在家庭中創造一種平等民主的空氣,這是孩子的幸運。在這樣的家庭,孩子會覺得家長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

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經說過:“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給他們以無限的關愛。”無數事實也表明,家長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來關心孩子,反而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隻有家長轉變姿態,像對待朋友那樣去關愛孩子,才有可能讓孩子感受到平等。

一天,劉芳接到學校老師的電話,說兒子在學校和人打架了,被扣在學校,老師讓家長到學校領人。劉芳聽完電話當即火冒三丈,決定這次一定要狠狠教訓一頓這個調皮鬼。

於是在去學校的路上,劉芳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如果我打兒子一頓,難道就真的能收到預想的教育效果,保證兒子以後不再打架了嗎?有了這樣的念頭,在學校見到兒子之後,劉芳沒有發作,而是平靜地將兒子帶回了家。

回家之後,劉芳也沒有發作,而是耐心地幫兒子在傷口上貼上創可貼,並且下廚為兒子做了可口的飯菜。當兒子一口口吃著飯菜時,劉芳才開口述說,述說自己是如何擔心兒子,自己是如何盼望兒子早點回家。聽著聽著,兒子的聲音哽咽了,哭著撲進劉芳懷裏,說自己錯了,對不起媽媽,以後再也不打架了,再也不讓媽媽擔心了。

聽了兒子的承諾,劉芳會心地笑了。

劉芳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看待孩子的過失,使孩子能感受到母親對他人格的尊重,感受到他與母親在地位上的平等。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家長喜歡用成人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孩子的行為,孩子稍有失誤,就對孩子進行指責和批評,這是不正確的。

孩子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和尊嚴,他們都希望家長能夠給予他們尊重和平等。家長隻有和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線上,孩子才有可能感受到平等。

有些爺爺奶奶對孩子,總像是上級對下級那樣,並強調他們自己的觀點與尊嚴,而不顧及孩子的想法,爺爺奶奶從來都是對的,而孩子從來都是錯的。這樣做,不僅得不到孩子的認同,還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感,破壞爺爺奶奶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因而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爺爺奶奶和孩子的交往,應該是平等和民主的,而不是獨斷的。首先在家庭中,在教育過程中要尊重孩子。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的雖然是子女的角色,但與爺爺奶奶一樣,他們的價值和尊嚴,應該受到尊重。總之,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爺爺奶奶要把自己放在一個平等的角度來與孩子交往,才能在教育孩子時,讓孩子對自己更加信服。

但是爺爺奶奶還應看到,在生活中,光有爺爺奶奶對孩子的尊重是不夠的,還要與孩子建立相互的信任,讓爺爺奶奶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而建立和孩子之間相互信任的最佳手段,也莫過於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上,站到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

要鼓勵孩子學習也要因人而異,不妄下定論。當然,鼓勵孩子學習,也並不是光一個理兒就行得通,還得就具體情況而定。

那麼爺爺奶奶如果真心實意地願意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同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有沒有什麼捷徑或者最佳方式呢?以下,是一些教育專家的意見,不妨參照一下試試。

忌用過激的語言

好的意識還得用好的語言來表達才行。爺爺奶奶的感情和孩子的幸福緊密相連,自然沒有哪位爺爺奶奶任何時候都沉得住氣。越是激動的時候,越有可能把不該說的話說出來。

跟孩子說話不宜羅嗦

有些爺爺奶奶教育費盡心力,但是效果並不理想。表麵上看來,他們是在與孩子公開交談,殊不知他們的某些話,恰恰是堵住了孩子的嘴巴和耳朵。最常見的弊病就是某些爺爺奶奶那種教條似的長篇獨白,一開始就是:“當我和你一樣年紀的時候。”絕大多數的孩子對爺爺奶奶的這砷表演評論說:“這種說教式的談話,我們不喜歡。”其效果可想而知。

語言一定要發自真心

凡是關係融洽的家庭,家人之間交談時,語言都充滿著愛心和親切感,態度和藹。而那種直來直去,不講究方式的語言,用意雖好,也會得到相反的效果。具體的語言方式,因人而異。

尊重孩子的個人意見

在討論一般的普通家事時,不妨也讓孩子“參政”一下。不管最後是否采納了他的意見,也讓他感受他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是家庭一員。如此,他們也會尊重長輩的。

總之,“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是增強孩子獨立意識的有效方式。“蹲下來”說話,不僅僅是一種行為的表現,還是一種教育觀的體現。隻有懷著崇高的責任心和熱切的期望才能“蹲下來”,隻有把孩子看作是平等的個體才能“蹲下來”。

大人的世界太高大了,根本看不清孩子的視野,你該練習彎下腰來,看看孩子的微觀世界裏有什麼新奇的東西。如果小孩從小喜歡蝸牛,可以盯著看很長時間,偶爾問個問題都很有學問:“蝸牛從這裏到那裏需要多久?”“我走一步,它要走多長時間?”“它吃什麼?怎麼吃?”就應該引起你的注意了。其實,你如果蹲下來,從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觀察,這與愛水母的威爾斯與喜歡化石的達爾文有何差別。這兩位後來都成了生物界的泰鬥。小小的興趣,其實藏著大大的學問。

試著從孩子的角度看一下問題,拋開成年人後天所形成的觀念,你肯定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久違了的童年離你其實不算太遠,而且你跟孩子會有更多的共同語言。

帶孫絕招:

彼此理解的越多,也就越容易加速友誼的發展。

——(中)作家 秦瘦鷗

要用真誠的賞識,貼近孫子的心

一個生命誕生時都是很弱小的,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與挫折。對孩子及時地加以引導和鼓勵,幫助孩子克服畏難的自卑情緒,潛能才會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

可以這麼說,不會利用賞識與激勵去開發孩子巨大潛能的家長和老師,會留下無法彌補的缺憾。

人生其實就是一次遠征,一次攀登。進行遠征和攀登最要緊的,就是讓孩子樹立必勝的信心。

孩子的信心來自於家長的賞漢和激勵,這是家長的天職。

賞識的奧秘是讓孩子在激勵中覺醒,做家長的最重要的是不斷地給予孩子支持和力量,必須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不停地為他們鼓掌、加油。學會了賞識教育,也就掌握了打開孩子潛能之門的金鑰匙!

缺乏賞識與鼓勵的家庭教育將失去教育的意義,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們會因此而遠離許許多多本來屬於他們的最美好的東西。孩子們得到的賞識與鼓勵越少,壓力與負擔就會越沉重。我們無法想象在精神重壓的背景下成長的孩子們,有多少天才的潛質與傑出的才能會被扼殺。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每個孩子心靈深處最強烈的需求和成人一樣,就是渴望得到賞識,得到大人的認同。就孩子的精神世界而言,他們仿佛就是為了得到賞識來到人間的。對於孩子來說,賞識激勵比物質獎勵更有效。賞識教育是一門育兒成才的藝術,家長沒有理由不去認真研究和總結。

賞識教育的理論告訴我們,對孩子要多讚揚、多鼓勵,少批評、少責罵。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作為爺爺奶奶,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尤其在別人麵前,孩子的自尊心更加強烈,當著別人的麵批評和訓斥孩子,將會大大地傷害孩子的自尊。而當著別人的麵讚揚孩子,卻能使孩子產生成功感和榮譽感,從而增強他們學習和做事的信心。

可有些爺爺奶奶正好相反,他們自己的自尊心往往比較強,而對孩子的自尊心卻毫不在意、漠不關心,就算已經感覺到孩子受了委屈或傷害了孩子的自尊,也不以為然,認為小孩子有什麼麵子不麵子的,甚至有時還有意給他們一點小傷害作為懲戒。比如,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爺爺奶奶發現孩子稍有“過失”,就沉不住氣,往往當著眾人之麵對孩子大揭其短,嚴加嗬斥。其實,這種做法非常不明智,因為這不但不能激勵孩子,反而會給孩子造成心靈上不可磨滅的傷害,甚至讓孩子怨恨爺爺奶奶,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

可見,當著別人的麵批評教育孩子的方法不足取。最好的方法應是經常對孩子讚揚、鼓勵,尤其是在別人麵前讚揚孩子。以下的例子就證明了這個觀點。

一天,露露和奶奶從超市買東西回來,剛好碰到了鄰居家的母子倆要出門,奶奶對露露說:“露露,快跟李阿姨問好!”露露大大方方地問了一聲“李阿姨好”。而後,李阿姨看自己的孩子沒有說話,就對露露的奶奶說:“你家露露可真可愛,又漂亮又聽話,不像我們家這小子,見人也不知道說話,平時話倒挺多,整天就知道吵吵鬧鬧,可隻會淘氣,真是被他給煩死了。”

聽完媽媽的話,鄰居家的小男孩瞪大了眼睛看著媽媽,露露和奶奶也被李阿姨的話弄得很尷尬,小男孩更是非常生氣地說:“媽媽!我怎麼不乖了?”可這位媽媽並沒有顧及孩子的情緒,而是大聲地說:“你就是不乖,還頂嘴,整天就知道淘氣,真煩人!”小男孩一扭頭,自顧自地跑了。從此,鄰居家的男孩像變了一個人,再也不像以前那麼天真活潑了。

漸漸地,他在外麵看到其他鄰居,便躲在媽媽後麵,任媽媽怎麼說,就是不向叔叔阿姨問好。一次,媽媽說:“乖孩子,你怎麼不有禮貌地向叔叔阿姨問好?”小男孩非常怨恨地對媽媽說:“我不乖,我不想問好!”

而露露的爺爺奶奶則非常注意在他人麵前讚揚自己的孩子。一次,露露的爺爺請幾位朋友來家裏吃飯,幾杯酒下肚,幾個人開始談論起各家的孫子孫女,可是他們都是在誇獎別人的孩子,卻沒有一個誇獎自己的孩子。

這時,露露的爺爺非常興奮地說道:“你們都別互相吹捧了,我還就覺得我們家露露好,我這孩子既聰明又聽話,還特別關心別人。就前幾天,我幹活累了,他還幫我捶肩揉背呢。孩子的小手捶在我的肩膀上,別提有多舒服了!”

說這話的時候,露露爺爺的幾個朋友都用羨慕的眼神看著他,其中有一個朋友說:“露露真是個好孩子,我們真羨慕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