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用溫和的話語,拉近祖孫距離(1 / 3)

第三章 用溫和的話語,拉近祖孫距離

祖輩家長自身就有一種童心,極易與孫子孫女建立融洽的感情,但是爺爺奶奶要注意溝通也是講方式、方法的,隻要方法得當,相信祖孫之間就算有小矛盾也會迎刃而解的。溝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孩子與家長建立良好關係的重要環節。好的方式方法為教育孩子創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礎,更利於祖孫兩輩身心的健康發展。

與孫子有效的溝通,從傾聽開始

有些爺爺奶奶經常會這樣抱怨:“孩子什麼事也不願和我講,本來他爸媽就不在身邊,這可讓我怎麼管啊!”而孩子卻訴苦說:“爺爺奶奶不理解我們的需要,他們想說的就說個沒完,而我說時他們卻心不在焉。”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疑惑,有自己的煩惱,有許多事情、感受是很想跟大人說的。他們有歡樂、有苦惱、有意見沒有得到及時的交流,主要責任還在於家長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沒有認真地或不善於傾聽孩子的意見和感受。

孩子的話是孩子的心聲,可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話很幼稚,不把孩子的話放在心上,孩子和家長的對話得不到回應,時間長了,就會變得沉默寡言,不願意和家長交流,這讓孩子覺得孤獨,感覺自己不被重視。

幾乎所有的家長,一旦孩子不聽自己的管教,對家長產生抵觸情緒,大多都隻會發出感慨說:“如今的孩子越來越難管了,他們根本就不把家長的話放在心上,而且還常常與我們對著幹。”其實家長也是由小逐漸長大的,都經曆過做孩子的階段,想想自己處在孩子這個年齡時的表現,就應該了懈孩子的心理了。

孩子們的心聲:

1.他們對我提出的要求太高太嚴,我做不到。

2.他們曾經傷害過我的自尊心。

3.我對他們不服氣。

4.我根本就不相信他們說的話是真的。

5.他們經常打我,我很討厭他們。

6.他們嘮叨的時候,我心情很差。

7.他們經常不明就裏的冤枉我,我覺得很委屈,所以他們說的話我就是不聽。

8.他們總愛拿我和別的孩子比,我最不愛聽這些話了。

9.我覺得我已經長大了,可他們那還是老想管著我。

10.他們總愛拿我撒氣,所以我就要和他們對著幹。

這是孩子們真是的心聲,這隻是一部分,其實孩子們的牢騷還多著呢,他們究竟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不滿呢?相信家長隻要能夠把以上的話仔細琢磨一下,就可以對症下藥,糾正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了,化解與孩子心裏的隔閡了。

如何聽取孩子的意見和感受,實質上是爺爺奶奶對待孩子的態度有問題。不願聽孩子講話、不和孩子談心,你怎麼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你又怎麼可能幫助教育孩子?孩子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員,父母應該以平等的態度敞開心懷和孩子談看法、講見聞、說願望、道歡樂、訴苦衷,共同營造一個民主對話的家庭氣氛。

有一個13歲的男孩子,由於奶奶不再給他零花錢了,沒錢去打遊戲機。所以對奶奶很反感。奶奶說什麼他都不聽,事事與奶奶對著幹。這位奶奶說:“為了孩子學習、生活得愉快,我經受的艱辛都不讓孩子知道,沒想到他現在這樣對待我。”

後來,在外地做工的孩子父親回來了,他把自己的艱辛和經曆都告訴了孩子,不久之後,孩子的奶奶發現孩子竟然變乖了許多,問孩子的爸爸是怎麼回事。孩子的爸爸說:“小孩子也是人啊,很多問題,你隻要去跟他溝通,他就會明白了,你以前缺乏和孩子溝通啊!”奶奶聽了恍然大悟,以後特別注意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結果,孩子身上許多逆反的行為都消失不見了。

如果這位老奶奶以前就能與孩子有良好的溝通,讓孩子了解自己工作的忙碌和生活的艱辛,那麼,孩子就會理解奶奶,改變自己對奶奶的錯誤態度。那麼,家長們應當怎樣與孩子溝通呢?

1.要消除對孩子負評價的心理定勢

家長對孩子過去的表現所形成的看法會影響現在對孩子所說話的理解,甚至誤解和歪曲。不是一好百好,愛屋及烏;也不是一壞全壞,以偏概全。孩子是發展變化的,家長要排除主觀偏見,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2.一定要認真聽孩子講話

對於孩子的話,家長應表現出熱情和興趣,並表現出很高興和孩子溝通。孩子講話時不打斷、不批評,並能從孩子的立場去理解他們說話的內容,使孩子感到他們被理解、重視和接納。

3.重視孩子的內心感受

家長要注意孩子內心的需要與感受,體會他們的心聲、苦惱和心理矛盾,鼓勵他們坦誠地表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家長不讚同他們的某些行為,並不表示對他們的感受不理解、不認同。家長對孩子的感受認真加以理解和評價,將會影響孩子今後的發展。

4.言語要切合實際,合乎情理。

家長與孩子交流思想情感要實事求是。無論是批評、表揚和評價,也無論是談論家庭和社會問題,都要切合實際,有理有節,不能跟著感覺走,隨著性子說。比如,你批評孩子一件事情沒有做好,你不應這樣說:“笨蛋,我已經說過l000次了,為什麼還不改。”這就是誇大其詞,於事無補。要經常運用切合實際、合情合理的溝通方法,培養孩子的理智感、自信心,增強教育效果。

5.溝通時言語要清楚、具體、明確

“好吧,你玩一會兒,就回來做作業。”這“一會兒”是多長時間,孩子有他們的打算,家長有自己的要求,兩者不一致,結果產生衝突是必然的。同樣也不能接受孩子言語不詳的話,否則也會帶來麻煩。如孩子說:“爺爺,這個雙休,我們幾個同學到盤山去玩玩行不?”你不能馬上明確表態。因為孩子和幾個什麼樣的同學去,具體怎麼安排的,什麼時間回來都不清楚。家長與孩子間產生的許多問題和矛盾,往往是由於言語不祥、語義不清、模棱兩可、似是而非造成的。所以,溝通要成功、有效.言語就要清楚具體。

孩子在不明原因的情況下不會有自覺性,你不說明原因,隻是“我說你做”,會有強迫命令之嫌,孩子會認為你主觀,強加於人。所以對你的決定要說明原因。另外,當出現問題時,家長還應有自我批評精神,把屬於自己的問題說清楚,不能把自己的毛病、問題模糊地敷衍帶過,卻指責孩子的不對,那樣的話,孩子會認為你沒有責任心,是不可信賴的家長。所以,與孩子交流時時刻刻都要抱有信任、友善、尊重的態度,口氣不應有煩人、生氣、責備或警告之意。

要讓孩子聽你的話,不和你對著幹,你就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有思想的人,給予他充分的尊重,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能隻顧表達自己的意思、想法而不顧孩子的內心感受。隻有這樣,孩子和家長之間才能互通信息,互相理解。

帶孫絕招:

心平氣和的、認真的和實事求是的指導,才是家庭教導技術的應有的外部表現,而不應當是專橫、憤怒、叫喊、央告、懇求。

——(蘇聯)教育學家 馬卡連柯

不做強勢的爺爺奶奶

“你以為你是誰,你爸都是我養大的!我說說你還不應該啊!”

“你簡直就是個廢物!”

“奶奶不要你這種不聽話的壞小孩,現在馬上給我滾出去!”

“你怎麼這麼討厭!”

“養你這麼個孩子,我實在是倒了八輩子的血黴!” “笨蛋!這麼沒用。”

“你可真行。竟然能做出這種蠢到家的事情來。”“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

也許你從來也沒有想過,自己隨便說出來的一句話,會對孩子的心靈產生多麼重大的影響。你所使用的語句可能讓孩子更加樂於合作,更加自信,但也有可能令他們感到挫敗和失去信心。

爺爺奶奶對孩子的態度不僅影響孩子智力發展和學習,也影響孩子其他能力和人格的發展。如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主能力、獨立能力等。人類的這些能力其實都是在童年時代奠定下基礎的,爺爺奶奶對待孩子的態度.對孩子在這些方麵能力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影響。爺爺奶奶是用溫和的態度鼓勵孩子去和其他孩子交往,還是限製孩子的交往;爺爺奶奶是有意讓孩子在某種環境受到挫折.得到鍛煉,還是把孩子保護起來,擔心孩子受到挫折;當孩子受到挫折是幫助、鼓勵孩子,還是諷刺、嘲笑、忽視孩子,甚至是讓孩子在挫折麵前逃避,都將會對孩子造成重大的影響。

如果提起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的事件,人們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被人搶劫、勒索、欺負、性侵害以及被家長或教師體罰等等。但是對孩子而言,他們怕“軟”的傷害遠勝過一些“硬”傷害,在孩子們的心中,排在第一位的其實是軟性的“語言傷害”。“中國少年平安行動”組委會曾公布了一項內容為“你認為最急迫需要解決的家庭傷害”的專項調查,其結果顯示:81.45%的被訪孩子認為家庭“語言傷害”是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如果孩子們經常遭受“語言傷害”,那麼他們的心靈就會扭曲,即使成年之後也會出現較多的行為障礙和個性弱點,很難適應社會。為了孩子健康成長,爺爺奶奶要對不良語言的嚴重後果予以高度關注,不要以為區區幾句過頭話不會對孩子造成多大危害,盛怒之下就口不擇言地說許多刺激孩子的話,對孩子造成了心理傷害,卻渾然不覺。

要知道這種心靈的傷害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嚴重。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最親近的朋友”,千萬不能成為這樣的傷害者,讓孩子感覺“最親近我的人傷我最深”,因而疏遠、躲避家長。

因此,作為爺爺奶奶應該多說能解決問題並讓孩子快樂的話,應該永遠拒絕說那些傷害孩子的話。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爺爺奶奶,時刻不忘自己的爺爺奶奶權威,動輒對孩子破口大罵,似乎隻有這樣才能表現出自己的家長地位。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這樣做隻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還有些爺爺奶奶批評孩子時表情嚴肅,聲音很大,以為嗓門越大,孩子就越會記憶深刻,效果也就會越好。其實這是家庭教育的誤區,這樣不僅不能收到預期效果,還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結果是事與願違。

爺爺奶奶的態度和孩子的才智水平是互為因果的。即使孩子真的比較差,爺爺奶奶以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更多地給孩子以積極的評價,那麼孩子的態度往往也是積極的,對周圍事物的看法也是樂觀和自信的。孩子會認為別人希望自己在智力上有所成就,而往往就變成現實。消極態度和評價隻能使孩子的信心更差,使孩子更加不敢和不會去努力,結果使孩子的智力和能力更差。

總是說些傷害孩子的話的爺爺奶奶,他們的孩子往往性格會有缺陷。不是太懦弱,就是太叛逆,其實造成孩子性格不良的根源是爺爺奶奶的態度,但是一般情況下這些爺爺奶奶都意識不到自己的這些錯誤,而是把這些都歸咎於孩子的反叛。

有些話是絕對不能對孩子說的,但是,有很多的爺爺奶奶仍然每天都在使用著這些話。用這些話傷害孩子,讓他們逐漸對爺爺奶奶失去感情的依賴。

更嚴重的是會讓孩子的自信降到最低點。爺爺奶奶沒有冷靜下來,就用粗暴的語言對孩子發脾氣,這樣的爺爺奶奶無法教育出理智的孩子。太過於嚴厲和專製,把話說死又不給理由,讓孩子沒有辯解的餘地,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必定是懦弱、膽怯的。

還有的爺爺奶奶使用威脅恐嚇類言語,類似的話還有“如果你再不好好做作業我就關你禁閉”、“你不乖就把你丟出去喂狼”等等。這些話對孩子是沒有任何好處的,隻會對他們造成傷害,不會讓孩子學會正確的麵對問題。不要把孩子當作是彈簧,認為隻有多給他們一些壓力,才能讓孩子發揮出最大的力量。

還有的爺爺奶奶就因為孩子的一件事情沒有做好,就否定了孩子的一切,貶低孩子的人格,這樣的做法是極端錯誤的,爺爺奶奶們應該立即停止這種錯誤的行為。

爺爺奶奶們在發怒的時候,往往是口無遮攔的。因為是對自己的孩子,覺得自己有資格罵他們,所以多難聽的話都能說得出來。有時候覺得說得越難聽,越能提醒孩子注意。但是應該想到,許多話是有嚴重後果的,絕對不能說出口。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尊嚴!孩子雖小,但一樣有生存的權利、做人的尊嚴。忽略孩子的基本權利,這樣的爺爺奶奶是不合格的。

自信、自立的基礎是自尊。一個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他的自尊是殘缺的,他的內心是自卑的,將來,他如何有信心麵對生活和事業?一個從小失去尊嚴的孩子,長大後會堂堂正正做人,抬起頭來走路嗎?如果爺爺奶奶不希望自己的孫子將來像奴隸一樣,那麼就把自尊還給他吧!

就算孩子犯了再大的錯,也不能用惡毒和刻薄的言語去責備,好像要一句話置孩子於死地一樣。況且往往在很多的時候,並不是孩子的錯,而不過是做爺爺奶奶的自己心情不好,遷怒於孩子。

“你不想想是誰給你飯吃!”,聽聽這話吧,簡直就是一種“威脅”。孩子聽到,心裏會怎麼想?也許他還沒有關於“自尊”意識。可是這話會讓他感到自己是個沒用的人,是個累贅,可又無力改變這個現實。這種矛盾的心理會讓孩子惶恐和無所適從。這樣的情緒壓抑得太久,必定會化為憤怒,總有一天會爆發出來。那時,發生嚴重後果的可能性很大。

有些孩子太小,也許就乖乖順從了爺爺奶奶的意願,但並不表示他認同了爺爺奶奶的話,而是因為內心的恐懼,害怕被家長拋棄。在這樣的心理壓力下,孩子是很難健康成長的。

對爺爺奶奶們說的話:

要清醒地認識到“語言傷害”的嚴重程度。不要以為對孩子說什麼話都是不過分的,孩子會把這些傷人的話記在心裏。孩子還會為此而感到極度的傷心,因為其實他們認為並沒有做出那麼嚴重的事情,他們沒有料到自己會得到這麼尖刻的批評。在孩子成年以後,他們或許也會學著這樣對待別人。

要多鼓勵孩子。采用積極性的語言教育孩子,時時刻刻注意不要對孩子說傷害他們的話,尤其是在“恨鐵不成鋼”或氣急了的情況下,更要保持理智,控製好情緒,努力做到和風細雨、循循善誘。

要講究批評的藝術。用提醒、啟發來代替指責、訓斥。比如用“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鼓勵孩子有更努力的動機,用“沒關係,慢慢來,盡力而為。”幫助孩子調整焦慮、緊張的情緒,等等。

要做好自我調整。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孩子,根據孩子的生理、心理的特點。因材施教。避免說出諸如:“你怎麼越大越……”,“你都這麼大的人了,竟然還……。”“你怎麼就不能像人家……那樣呢?”“我剛才是怎麼跟你說的?”之類的話。這些話語都會深深的刺傷孩子的自尊和心靈。

總之,“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同樣是語言,功效卻是截然不同的。爺爺奶奶們如果要科學地教育孩子、關愛孩子,就應該多用“良言”,禁用“惡語”,以免對孩子造成語言傷害,釀成無法挽回的過錯。作為家長,為了孩子,從現在開始,快點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吧。

帶孫絕招:

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麼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的努力,不斷進修自己。

——(蘇聯)教育學家 蘇霍姆林斯基

多跟孩子講講父母小時候的故事

隔代教育有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那就是親子之間因空間距離而產生了心理距離。早期的親子關係很重要。從兒童的心理發展階段來說,早期是親子之間建立親密感的最佳時期。孩子正處在最幼小無助的時期,對世界的信任感、安全感完全來自其照料者,此時誰給予孩子最多的關愛,誰就是孩子心中的第一位。在完全的隔代教育中,父母很難成為孩子的“第一位”,如果情況沒有及時改善,孩子將在日後與父母的相處中依然處處有所保留。

貝貝不到一歲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出國深造了,他是個典型的留守孩子,從小跟著姥姥姥爺生活。爸爸媽媽在國外,一年最多回來兩個星期,即使回來也是匆匆忙忙就走了。貝貝平時能說會道的,什麼神舟七號、奧運會、Fl,和姥姥姥爺說起來的時候眉飛色舞的。可每周末爸爸媽媽打來越洋電話的時候,貝貝卻完全成了“小啞巴”,或者就隻會說“喂,你好,再見”就再也不吭聲了。每次奶奶都在一旁焦急地提示貝貝:“告訴爸爸媽媽昨天在兒童樂園看到了什麼,老師為什麼發給你大獎狀呀,你這幾天有什麼開心的事嗎?”可再怎麼提示,貝貝還是半天都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常常是電話那頭的爸爸媽媽問他一句,他就含含糊糊地答一句,不到一分鍾就沒詞了。

孩子的童年和青春期在人的一生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這段時間父母的愛缺席了,即使後來彌補,雙方的關係就算再融洽也都會有點陌生感,甚至等孩子長大了,自己在父母家裏也會覺得孩子和爺爺奶奶親近,自己是個外人。

“我和愛人工作都很忙,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想把孩子送到她奶奶家,可又擔心和孩子分開太久孩子和我們不親了。”姍姍的媽媽王女士說,這一段時間以來,這個問題始終困擾著她,她很矛盾,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其實很多年輕的家長都有這個擔憂,害怕孩子和爺爺奶奶在一起時間長了,對自己生疏了,到時候想彌補都彌補不了。

那麼如何在這種情況下防患於未然呢?

爺爺奶奶平時要多給孩子講講父母的故事,包括爸爸媽媽小時候的故事,讓孩子對自己的爸爸媽媽有一個充分全麵的了解,激發孩子對父母的好奇與尊敬,以便以後的親子關係更加和諧與親近。

年輕父母也不能鬆懈,要爭取多找機會和孩子溝通交流。孩子聽了爺爺奶奶的話可能會去詢問父母,以確認事情的真實性。這時候爸爸媽媽就要做到知己知彼。多多配合爺爺奶奶原來講的話,給孩子良好的印象。

帶孫絕招:

成功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項因素是與人相處的能力。

——(美)政治家 羅斯福

尊重孩子,就像尊重您的那塊自留地

孩子懂事以後,便開始思考這個世界,思考他所遇到的每一件事,並逐漸產生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家長和孩子的世界確實不同,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卻一直在向家長靠近。他們對家長世界的事情發表意見和想法,說明他們有了獨立的思考意識,這是非常可貴的。

這時,老人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心情、傾聽孩子的訴說,在孩子想要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時,給予積極的賞識和尊重。賞識和尊重孩子的想法,不僅可以進一步鍛煉孩子的思考意識和表達能力,而且可以通過傾聽孩子的觀點,發現和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從而糾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錯誤思想。

家長千萬不要忽略和壓製孩子的想法,即使他們說得不對,即使他們的想法幼稚可笑,也不能嘲笑和打擊他們;不要總是以家長的思維來要求孩子,而應該讓孩子說下去,允許孩子把自己的意願和想法表達出來。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出生在一個民主的家庭中,他們住在紐約美麗的哈德遜河穀的海德莊園裏。小時候的富蘭克林與外界沒什麼接觸,但是,他卻在莊園裏玩得很開心。

幼年的富蘭克林非常幸運,媽媽總是非常尊重他的意願和想法。在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上,媽媽隻是給富蘭克林提些建議,她完全尊重富蘭克林自己的意願和想法。這不僅促進了富蘭克林與媽媽之間的關係,而且使富蘭克林從小就非常有主見。

5歲的時候,富蘭克林憂鬱地對媽媽說:“媽媽,我不快樂,因為我並不自由。”薩拉想是不是對孩子太嚴格了,導致孩子反抗對他的管製。於是,薩拉決定多給孩子一些自由。

第二天,薩拉就開始這樣做了,她對兒子的日常生活不作規定,讓富蘭克林自由地做他喜歡做的事情。

富蘭克林似乎很高興,並開始了他的自由生活。結果,富蘭克林發現,受人忽視的自由其實一點都不好玩,後來,他又開始了讓媽媽安排日常的生活。

事後,薩拉是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況的:“他對我們置之不理,以此證明他對自由的渴望。那天晚上,他成了一個疲憊不堪的髒小孩,累得拖著腳回了家。我們也不問他去了哪裏或是幹了什麼。第二天,他自願地按平時的日程作息,並且覺得心滿意足。”

正是因為薩拉尊重富蘭克林的意願和想法,才使這場母子之間的戰爭沒有爆發,這無疑是薩拉教育的成功之處。

後來,漸漸長大的富蘭克林想把自己的卷發剪掉,盡管薩拉非常喜歡兒子的卷發,但是她還是同意了富蘭克林的請求,把他的卷發剪掉了。

薩拉說:“我們想培養他具有獨立精神與責任感,而波浪似的卷發確實與這些品質不配。”薩拉非常理解兒子的心情,幫助兒子實現了走向成熟的一步。但是,薩拉保留了兒子的幾縷卷發,並把它們與富蘭克林幼年時期的其他紀念品放在一起珍藏著。

富蘭克林的母親知道怎樣尊重孩子意願和想法,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給孩子自由活動的時間,使孩子在無拘無束中鬆弛一下,盡情地享受童年的歡樂,這對富蘭克林個性的發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是有好處的。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你這樣不行!”“我說的話沒錯,你得聽我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而是要經常對孩子說:“我認為……你覺得呢?”“我覺得這樣不太好,因為……” “這件事,奶奶的意見是……”這種溝通方法能夠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把孩子置於平等的地位。

許多家長也想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但往往不知道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那麼,爺爺奶奶們不妨按照下麵的方法來做做看。

首先,尊重孩子的每一個意願和想法,給孩子一個自主決定的機會。尊重孩子的權利,就是要征得孩子的同意,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並且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給予引導,這也是民主家庭中家長為孩子應當負起的一個責任。

其次,家長在決定之前,不妨先聽聽孩子的意願和想法,尊重他的選擇。現在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藝,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那麼,如果讓孩子學,一定要仔細觀察,再選擇一種比較適合孩子性情及興趣的才藝。千萬不要讓他一下子接觸太多,或強迫他學習沒有興趣的東西,破壞了他以後學習的信心和欲望。 賞識孩子,就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當孩子想要向家長表達他的想法和觀點時,家長給他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耐心傾聽孩子的話語。

當孩子在家長和客人談話時突然想要發表自己的看法,也不要打擊和壓製他們。而應該說:“好吧孩子,你也來說說你的觀點!”

當孩子主動和家長談起他對某件事情的意願和想法,也不要不耐煩地敷衍了事,而應該對孩子說:“孩子,來,我們一起聊聊。”

總之,尊重孩子的尊嚴,是每個家長的責任。不論孩子的大小,他們都是實實在在的一個人,這就是說家長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與孩子平等相待,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用欣賞的眼光,鼓勵性的話語去真誠而積極地評價孩子。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家長要鼓勵孩子去承擔一定的任務,讓孩子擁有自主權、選擇權,獨立去完成。當預見到任務中可能出現的困難時,家長可先讓孩子想辦法解決;若完成任務確有困難,爺爺奶奶要采取“幫助而不是替代”的態度,去幫助解決。這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創造性、不畏困難的精神、健康自我意識等良好個性,有著積極的作用。

帶孫絕招:

我們的忠言是:每個人都應該堅持走他為自己開辟的道路,不被權威所嚇倒,不受現時的觀點所牽製,也不為時尚所迷惑。

——(德)思想家 歌德

表揚孩子也要有個度

適當的誇獎對幼小的孩子像禾苗遇到陽光,得到的是光明、溫暖和成長的希望。但也應該看到,誇獎作為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在爺爺奶奶的廣泛運用中還存在一些不當的問題,並且產生了越來越多的不良後果。

表揚太多對孩子並非有利,心理學家詹姆士·溫德爾說:一個依賴於誇獎的孩子隻追求讓父母滿意而不是讓自己滿意,久而久之,哪怕是做一些日常的家務活,孩子都期埋得到家長們毫不吝惜的稱讚,或者,如果沒有表揚做動力,孩子就無法完成一項工作。

高爾基是世界聞名的文學巨匠。生於木工家庭,從小當過學徒、碼頭工人,童年的流浪生活,使他嚐到了人間最底層的生活滋味,所以他對孩子有一股特殊的感情。

有一年,高爾基在意大利的一個島上修養,10歲的兒子跟著媽媽來看望他。見到兒子,高爾基特別高興,他給孩子講自己的童年。鼓勵他好好學習,還帶著兒子在休養地幫助有關人員打掃衛生、擺弄花草。兒子學著老花匠,在父親窗前種了許多花。

後來,兒子走了,花也開了。高爾基看著怒放的鮮花,心裏甜滋滋的。他給兒子寫了一封信:“你走了,可是你種的花留下來了,我望著它們,心想,我的好兒子在島上留下了一樣美好的東西——鮮花。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要是你留給人們的都是美好的東西,那你的生活該是多麼愉快呀!那時,你將會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給予遠比索取更愉快。” 後來孩子做了很多好事,智力相當出眾,高爾基的表揚方式更是耐人尋味。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