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爺爺奶奶請放手,別讓孫子成為“牽線木偶”(3 / 3)

轉眼十幾年過去了,這位老人已有80多歲,暮年孤獨,苦不堪言,睹物興懷,悲感交集,雖恨他兒子無天良,但也仍舊望他回來。一天,老人正在桑園散步,忽有一年逾30的農夫走過來,對他說:“請你把這株老桑枝弄彎來。”老人笑嘻嘻回答道:“老弟!老桑枝哪裏還能弄得彎呢?”農夫說:“不錯,不錯,桑枝要小彎,兒子要小教。”老人聽到這話,不覺頓觸舊恨,淚珠點點,泣不能抑。原來這位農夫就是他那失蹤了十幾年的兒子。見到兒子,老人也終於醒悟過來,悔恨地說:“我的兒呀,你以前要殺我,是我不從小教你的緣故呀!”

俗語說“嚴是愛,鬆是害”,愛是有度的製約,愛而不嚴,孩子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嚴而不愛,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情愛之蜜隻有滲入嚴格之水,愛才會更加甘甜。那些為人父母的,千萬不要忘了給你的愛加一點“嚴”,將“嚴”滲透到愛的過程中,愛嚴相濟,讓孩子們沐浴在愛的陽光下。

爺爺奶奶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可以從以下方麵入手:

1.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做

每個人都應該有責任心,父母的責任心真正應該體現的地方不是在孩子衣食方麵,而是對孩子心靈的塑造,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對孩子盲目地給予自以為是的愛,不僅是無效的行為,更是缺乏責任心的表現。不注重孩子的責任心的培養,那麼將來孩子長大後就很可能是一個極不負責任的人。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首先就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內內的事,家裏的人不能圍著他一個人轉。

2.讓孩子對自己的過失負責

正確地處理孩子的過失,對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具有重要意義。一般來說,當孩子知道自己有過錯時,內心都有一種要接受懲罰的準備,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要求:為自己的過失承擔責任,求得心理平衡。這是多麼好的教育機會呀!在孩子內疚和不安急於求助時,讓他明白要對自己的過失負責這一做人基本原則,這將使他刻骨銘心。

1922年7月4日(美國國慶節)前夕,一個11歲的小男孩用某種方式得到了一些禁止燃放的爆竹,其中包括威力很大的摜雷。下午他來到羅克河大橋旁,背靠橋邊一堵磚牆甩響了一隻摜雷。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他正在洋洋得意時,一輛汽車駛過來,司機命令他上車。

“爸媽教導我不要上陌生人的車!”小男孩拒絕說。直到司機亮出了警徽,他才聽命上車。

到了警察所,他被帶去見所長,他認識那位所長,他經常和他父親一起玩紙牌遊戲。當然他希望得到寬大處理,但所長馬上給他父親打電話,把他的劣跡告訴了父親。不論交情如何,父親必須付12.5美元的罰金,這在當時可是一筆數目不小的錢。所長嚴格執行了禁放爆竹的規定。

事後,父親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但父親並沒有因為他年齡小而輕易原諒他,而是板著臉深思老半天不發一言。母親在旁“開導”,父親隻冷冰冰對孩子說:“家裏有錢,但是這回不能給你,你應該對自己的過失負責。這12.5美元是我暫借給你的,一年以後必須還我。”這件事迫使小男孩到處打零工償還他欠父親的債。

為了還父親的債,他邊刻苦讀書,邊抽空辛勤打工掙錢。由於人小力單,重活做不得,便到餐館洗盤刷碗,或撿破爛,經過半年多的努力,終於掙足了12.5美元,自豪地交到父親的手裏.父親欣慰地拍著他的肩膀說:“一個能為自己過失負責的人,將來是有出息的。”

後來那個小男孩參加總統競選,並成功當選,他就是羅納德.裏根。裏根的父親對裏根的教育告訴我們,家長要教育孩子從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隻要是孩子獨立行為的結果,就要鼓勵孩子敢作敢當,不要逃避責任,應該勇於承擔後果。家長不要替孩子承擔一切,這樣會淡化了孩子的責任感。

孩子發生過失的時刻也可以稱為教育孩子的“關鍵時刻”。如果處理不當,孩子也許會毫不在意,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應負的責任,或者過於恐懼而導致精神崩潰;如果處理得當,孩子可能會吃一塹長一智,由此走向成熟,成為一個富有責任感的現代人。所以不論孩子有什麼過失,都應該恰當地引導孩子,讓他承擔,這才是新時代爺爺奶奶的真正愛心。

帶孫絕招:

生活是由一係列的經驗組成的,每一個經驗都會使我們變得成熟一些,雖然有時我們很難體會到這一點。

——(美)政治家 福特

老人別怕孩子“搞破壞”

一般來講,動手能力差的孩子往往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的圈子:由於動手能力不強,在與周圍小朋友的交往感受到比較,孩子內心會非常沮喪,這會給孩子帶來消極的心理暗示,認為自己不如別人,於是,形成孩子不原意動手做,執行力差,在學習上的體現就是,孩子不愛動手做作業。而不動手去做最後會導致,孩子看什麼都很簡單,但自己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眼高手低。這會給孩子日後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困擾,兒童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克服這一係列的障礙。爺爺奶奶的包辦代替,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的生存發展的能力,是在殘害自己的孩子。

縱觀世界上對人類文明進程有重要影響的傑出科學家們,他們大多從小就開始動手操作,雖然有的行為被成年人視為“破壞”,讓父母皺眉、老師頭疼,然而就是這些淘氣的“壞”孩子,長大後卻憑其從小養成的良好的動手習慣而成為科學家,在人類曆史上留下輝煌一筆。給孩子一片“破壞”的天空,失去的隻是可估量的價值,而得到的是孩子一生受之不盡的無盡財富——思考、創造、智慧和動手能力。

1、首先爺爺奶奶要認識孩子為什麼要“搞破壞”

小機器人的零件散落在客廳裏,桌上的電話機被拔掉了線,台燈罩也掉到了地上……不用說,這又是滔滔幹的好事!剛滿四歲的滔滔,越來越讓他的爺爺奶奶不知如何是好了。滔滔一點也不笨,他說話早,走路早,動手也早,可他的動手能力實在太“強”了,隻要是他玩過的東西就難逃被“肢解”的厄運。他的爺爺奶奶有時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滔滔的這種情形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兒童破壞性行為,孩子有這種行為,爺爺奶奶大可不必緊張不安,不妨和兒童心理學家一起認識孩子的這種行為。

(1)用“破壞”來探索未知的世界。孩子從嬰兒起就開始接觸和認識外界的一切,對於自己遇到的東西,他們會利用摸一摸、嚐一嚐、聞一聞、偶爾也會摔一下的方法,來看看它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如果您家的孩子正處在這個時期,就請把家裏的東西收藏好,給他一些安全的家用物品,或是買些耐摔的玩具,讓他好好研究研究吧!這時,爺爺奶奶要慢慢引導孩子,使其建立“什麼東西可以碰,什麼東西不可以碰”的概念。比如他可以玩個小皮球、擺弄一個大水桶,但他不可以把筆記本電腦當玩具,不然會有大麻煩。同時,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一些組合式的玩具,鼓勵他嚐試組合不同的造型。為了避免發生意外,孩子手裏的東西要少棱角且質量好。

如果孩子好奇地想知道各種現象發生的原因,比如總想弄明白不停轉動的大座鍾裏到底裝了些什麼?電視機裏是否真有個會講話的小人?那麼,爺爺奶奶修理家中物件的時候,不妨讓他也來參與。可以當著他的麵拆卸家中廢棄的物件,沒有危險性的動手部分可以讓“好奇寶寶”來操作。

(2)不要責備“笨拙”的探索者。幼兒手腦的配合還不是很諧調。他們在四處碰觸探索的過程中,會由於手腦配合的不諧調而產生許多“危險動作”,例如一不小心就把桌子上的杯子打翻了。或是把玻璃瓶打破了。其實,他不是故意的,爺爺奶奶應該更耐心些,幫助他懂得什麼是危險。

對孩子無心造成的過失,爺爺奶奶可以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杯子打翻了,就讓孩子用抹布擦幹桌子,玻璃瓶打破了,讓他幫助拿來掃帚和簸箕。讓孩子善後要比嚴厲地責備他好,畢竟他不是故意的。

(3)孩子無法控製他們的“蠻力”。幼兒對力量的使用也有一個嚐試的過程,因為他們還不了解應該用多大的氣力去完成某件事,所以家裏會出現抽屜被拉到地上,東西被摔壞等現象。這也是他們的正常行為,是孩子在學習與外界相處的一種方式。

總之,對孩子的這些行為,爺爺奶奶應該做的不是懲罰,而是讓他們領會哪些事他們做了別人會稱讚,哪些事他們做了會造成傷害,從而讓孩子了解普遍的社會規範,知道每個人做事的限度和應該遵守的法則。

如果孩子拉抽屜的力氣用大了,不妨再讓他慢慢地輕輕地拉一次。讓孩子嚐試從輕到重地使用力氣也能使他學會如何控製好自己的力量,這對周圍環境的損害也會小很多。

(4)留心孩子用“破壞”來“抗議”。如果爺爺奶奶發現孩子有破壞行為,就應該多留心他最近的動向,說不定他的“破壞”情緒的起因是大人對他過於嚴厲。有時候,孩予外在的破壞行為也是他內心困擾的表現。也許孩子隻是覺得孤單,也許他隻想引起大人的注意。

2.讓孩子在“破壞中”鍛煉自理的能力

在目前中國的家庭中,越是成績好的孩子,動手的機會越少,有一個神童,五歲時,各科綜合評測就已經達到初中一年級的水平,這孩子彈得一手好鋼琴,非常優秀,但是她對自己的媽媽寸步不離,因為她已經養成了每天要媽媽幫助穿衣喂飯的習慣,離開媽媽,她的生活難以自理。她的媽媽是一個記者,為了孩子,辭職在家,專心培養和照顧這個令人羨慕的神童。同時,由於這個孩子過於依賴媽媽,同媽媽的接觸也最密切,所以,她開始排斥爸爸,她認為爸爸是多餘的人。我不知道這個孩子的未來能走多遠,但是我知道另一個沒走太遠的優秀孩子。

兒童時期的習慣培養就像一粒種子,等到秋天要收獲的時節才匆匆忙忙開始播種,就已經太晚了。而在生命的春天就開始有意識有計劃地撒種、灌溉、施肥,才能讓這小小的種子及早發芽、茁壯成長。動手能力是孩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它的培養也要在兒童時期開始。很多家長都有“長大了自然就好了”的想法,這對孩子太冒險了,因為孩子的成長道路,會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我們不知道孩子會遇到什麼,如果一切都寄托於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來解決本應該由我們承擔的責任,這似乎沒有盡到家長所應盡的義務。所以爺爺奶奶應該正確看待孩子的“搞破壞”,別扼殺了孩子動手的能力。

帶孫絕招:

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是一旦長大後如何仍不失為藝術家。

——(西)畫家 畢加索

給孫子零花錢,不如教孩子怎樣理財

目前的孩子普遍存在挑吃比穿,不愛勞動,不珍惜物品,不刻苦學習的現象。許多爺爺奶奶也認為勤勞儉樸是過時的口號,將上述孩子的不良表現,看做是小事,不屑一顧。甚至有自己小時候吃苦多,現在條件好了,讓孩子多享受一些的想法。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唐代詩人李商隱說過:“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道出了勤儉才能興旺發達,奢侈必然破落衰敗的國和家的興衰之道。試想,我們的孩子從小隻知道享樂,不求上進,隻思索取,不思奉獻,長大不是庸才就是“敗家子。”

亂花錢是許多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普遍存在的問題。許多爺爺奶奶更是對孩子寵愛有加,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許多孩子吃要最好的,穿要名牌的,家長總是寧願自己節約,也要省下錢來滿足孩子的願望,他們總是說:“唉,為了孩子……”於是,孩子就變本加厲,內心的欲望不斷膨脹,這樣不僅家長無法承受,孩子的心靈也會被金錢所扭曲。

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孩子的理財教育相對比較欠缺。在美國等許多發達國家,父母從孩子3歲左右就開始對他們進行理財教育。歐美發達國家的父母認為,培養孩子自主理財的習慣,最主要的是要讓孩子正確理解金錢。要讓孩子認識到金錢在生活中是必需的,要得到想要的東西就必須用錢交換: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所花的錢都是父母辛辛苦苦用勞動換來的,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要讓孩子認識到錢不是萬能的,金錢並不能買來親情、健康、生命等人生最重要的東西。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爺爺奶奶應該怎樣來培養孩子理財的習慣呢?

1.首先爺爺奶奶要端正對孩子的愛

鄧肯曾有一段很精彩的話:“我每次聽到別人談論,多賺些錢留給子孫,我總覺得他們這種做法奪去了兒女種種冒險生活的樂趣。他們多遺留一塊錢,便使兒女多一分軟弱。最寶貴的遺產是要兒女能自己開辟生活,能自己立足。”

約瑟夫·雅各布斯是一位白手起家的美國建築業巨頭。l971年的一個傍晚,他和妻子在加州帕薩迪納的家中與3個女兒就自己的巨額財產如何處理的問題進行了一次嚴肅的談話。“因為我非常愛你們,”約瑟夫·雅各布斯慈愛地說,“所以我決定不留很多錢給你們。”然後,他給女兒們講了很多人生的道理,諄諄教誨她們要學會自立,自己去創立人生和財富。在得到女兒們的讚同後,他簽字把自己的大部分財產在自己死後捐獻給慈善事業,每個女兒隻得到l00萬元——這隻是他巨額財產中很少的一部分。什麼是愛孩子,每一個家長都有不同的體會,但是,有一點爺爺奶奶是需要明確的,溺愛不是真正偉大的愛。

在中國,由於大多數家庭是獨生子女,爺爺奶奶對孩子的愛就不用細說了,但是,許多爺爺奶奶給孩子的愛都僅僅局限於表麵。比如,怕孩子吃苦、怕孩子受累、怕孩子被人看不起等,這些事情本來應該讓孩子通過自己的能力去解決,這樣有利於讓孩子學會做人的起碼道理,但是,我們的家長往往用金錢來解決問題。以為給孩子錢,孩子就不用吃苦受累,不會被人看不起了,殊不知,孩子在金錢麵前逐漸地失去了能力,失去了品格。這樣的愛能說是偉大的嗎?真正的愛應該是注重培養孩子的能力和品格,讓孩子能堂堂正正地做人。

約瑟夫·雅各布斯事後是這樣解釋自己的行為的:“父母如果溺愛孩於,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糟糕的事情。”其實,約瑟夫·雅各布斯認為應該讓孩子對金錢有一種正確的觀念,如果孩子坐擁巨額家產,不用勞動也能滿足他們的各種貪婪的享受,那麼這無疑是把孩子推向了墮落的深淵。孩子由於體會不到掙錢的辛苦,他們會無法控製自己的貪婪,從而做了金錢的奴隸;一旦某天他們沒有了錢,就有可能受人控製,走向墮落。

在這方麵,許多富翁都有相似的看法。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是當今世界首富,他與妻子都十分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滿足孩子們的一些要求上,他們絕對是一對“吝嗇鬼”。蓋茨從不會給孩子們一筆很可觀的錢,當小兒子羅瑞還不會花錢,而女兒珍妮佛已經可以拿著一些零用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時,羅瑞總是抱怨父母不給自己買他最想要的玩具車。蓋茨卻認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的確,在鈔票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的養尊處優終將會讓他們一事無成。所以蓋茨夫妻二人寧願將這些錢捐給最需要的人,而不隨意交給孩子揮霍。蓋茨甚至公開表示過:“我不會將自己的所有財產留給自己的繼承人,因為這樣對他們沒有一點兒好處。”

2.爺爺奶奶給孩子零花錢要有節製

洛克菲勒經商獲得極大成功之後,把父母教育自己正確認識金錢的辦法也用於教育他的子女。他在家裏搞了一套完整的虛擬的市場經濟,讓妻子做“總經理”,而讓孩子們做家務。每一項家務所能獲得的報酬被公布出來,隻要孩子們主動去做這些家務,他們就能得到相對應的報酬。母親則根據每個孩子做家務的情況,給他們零花錢。

洛克菲勒經常告訴孩子們要學會過有節製的生活,他在廚房裏擺放了6個杯子,杯壁上寫著每個孩子的姓名,杯子裏麵裝的則是孩子們一周用的方塊糖。如果哪個孩子過多地貪吃了杯子裏的糖。那麼等到別人喝咖啡放方塊糖的時候,他則隻有喝苦咖啡了。想要得到糖,那就隻有等到下周父母再次發放了。經過幾次這樣的訓練,孩子們都知道了有節製的生活是有好處的,而隨便消費自己的東西,消費完了等待的就隻有苦味了。

兒童教育專家認為,孩子越早接觸錢,越早具備理財的觀念,長大後也就越會賺錢,關鍵是家長如何教孩子花錢、理財。洛克菲勒的聰明在於用生活事例教會了孩子錢是來之不易的,花錢要有節製。

所以不論自己的經濟條件如何,爺爺奶奶在給孩子零花錢時,一定耍有節製,不可隨意多給,也不要有求必應,耍把錢的數額控製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範圍之內。應給多少,錢數應根據孩子的日常消費來預算,例如,主要包括餐費、交通費、購買學習用品的費用、必要的零食費等。一般來說,從孩子一年級開始就可以給孩子一些零用錢。最好的方法是每星期的同一天給孩子同樣數目的錢,這樣可以使孩子做到心中有數。隨著孩子年齡和責任心的增長,給孩子的零花錢也可逐步增加。當然,爺爺奶奶所給的錢應該比預計的要稍微多一些,比如比必須要花的錢多l0%,這樣可以讓孩子理財有一定的靈活性。

3.教孩子有計劃她花錢

孩子的欲望總是很強烈,老是喜歡買一些新鮮的東西。剛開始時,孩子的這種欲望是無意識的,家長如果不注意而一味迎合就會縱容、滋長孩子的不良欲望。怎樣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呢?

首先,讓孩子控製自己的欲望。許多爺爺奶奶都有這樣的體會,每當帶著孩子走進玩具店或者商店的時候,孩子總是會沒完沒了地要求家長買各種玩具和食品等。這是許多家長感到頭痛的問題。有一位奶奶非常明智,她每次帶孫女去商店前,總是先跟孫女說:“今天,奶奶帶你去商店玩,你可以買一件你最想買的東西,價格在20元以內。你得先想好要什麼才決定買,如果你要好幾件東西,奶奶就不帶你去了。”孫女聽完奶奶的這個“條件”後,總是高興地回答:“奶奶,我知道,我最想要一個布娃娃,不過我還得去店裏看看什麼娃娃漂亮。”於是,祖孫倆就去商店了,奶奶帶著孫女看各種各樣的娃娃,並給她講一些與娃娃有關的故事,孫女最後買了一個自己喜歡的娃娃回來。

這位奶奶的聰明在於給孩子出了一個難題,孩子需要事先來決定她要買什麼及價格上限。專家帕特裏夏·埃斯特斯說:“適當地拒絕孩子很重要,即使你完全是可以滿足他們的。必須讓孩子知道,不是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例如,許多小孩喜歡吃冰淇淋,如果買一杯要花2元的話,家長就可以告訴他們:“你想吃,可以,但是今天隻能給你1元,等到明天再給你1元,你才能買來吃。”

其次,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錢花到哪裏去了。洛克菲勒要求他的孩子在每天睡覺前必須記下每一天的每一筆開銷,無論是買小汽車還是買鉛筆,都要如實地一一記錄。洛克菲勒每天晚上都要查看孩子們的記錄,無論孩子們買什麼,他都要詢問為什麼要這些東西,讓孩子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如果孩子們的記錄清楚、真實,而且解釋得有理由,洛克菲勒覺得很滿意,那他就會獎賞孩子們5個美分。如果他覺得不好就警告他們,如果再這樣,就從下次的勞動報酬中扣除5個美分。洛克菲勒的這種詢問孩子花銷但絕對不幹涉的做法,讓孩子們很高興,他們都爭著把自己記錄整齊的賬本給父親看,而且,最重要的是,孩子們不再亂花了。

當孩子手中有了一定數目的錢時,爺爺奶奶要幫助孩子科學合理地使用。許多孩子的毛病就是家長給多少就花多少,花完了再要。針對這點,爺爺奶奶要督促孩子製定一個合理的消費計劃,當然,消費計劃主要由孩子來製定。

例如:爺爺奶奶在給孩子錢的時候,可以提出一個支出原則,讓孩子自己去製定計劃,爺爺奶奶不要幹預孩子製定計劃,但是要對孩子的計劃進行監督、檢查,看看孩子是否根據計劃合理地使用零花錢。通過家長的指導和監督,孩子就會提高理智消費的能力,能夠有所節製地花錢。

再次,要教孩子一些節約花錢的方法。告訴孩子,一個人可以在生活中盡量減少金錢的支出,這樣,手中的錢就會多起來。有什麼方法可以少花錢呢?例如,買東西之前必須要想清楚是否真的需要,可以讓他們在心裏問自己“是不是已經有其他東西可以替代打算要買的東西。”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到有些支出是不必要的。教孩子每周在固定的一天去購物,不要天天購物。購物之前一定要列個清單,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買東西,不要見什麼買什麼。鼓勵孩子把手中的零花錢用到正當有益的地方。在培養孩子上述的品質的過程中,家長的榜樣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孩子身上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爺爺奶奶要教會孫子合理理財,首先自己得是理財好手,這樣榜樣作用就會更有說服力,孩子也更容易得到啟發。

帶孫絕招:

天才不能使人不必工作,不能代替勞動。要發展天才,必須長時間地學習和高度緊張的工作。

——(蘇)數學家 斯米爾諾夫

爺爺奶奶要“倚老賣老”的教育孩子

奶奶出去買菜了,把5歲大的笑笑留在家裏。那是個寒冷的冬天的早上,笑笑覺得無趣,便找來一個打火機打著玩,突然打火機燃著了被單,引起火災,他嚇得不敢動彈,等到鄰居招來消防隊員破門而人時,不幸已經發生了。

這類不幸事件的發生,往往是孩子碰到危險不知道如何應付。你的孩子有能力處理緊急事故嗎?你的孩子知道如何避開危險嗎?隻告訴你的孩子提防陌生人,遇到火警不要驚慌失措是不夠的,爺爺奶奶們一定要把人生中的遇事經驗傳授給孩子,清楚明白地告訴孩子,碰到危險情況該做些什麼和不應該做些什麼。“倚老賣老”有時也未必不可。

首先爺爺奶奶說話的語氣要肯定,不能嚇唬孩子。想一下孩子可能會遇到的情況,講給他聽,問他該怎麼辦。把你們的一問一答當成遊戲,可使該子對找到“答案”而興致勃勃。此外,要注意安排一些實習,因為許多的孩子都知道應該怎樣做,但真正遇事時卻不能付諸實際行動。下麵7種可能發生的情況,還有應該如何應付的建議,爺爺奶奶可以參考下與孩子一起進行討論:

1、你和爺爺在一個大購物中心(或者公園),你讓一些東西吸引住了,停下來看一看,一抬頭,爺爺卻不見了,告訴那裏的負責人你找不到爺爺了,在購物中心去找穿製服的警衛人員,千萬不要隨便抓住個大人就告訴他你找不到爺爺了。

2、你獨自在家,有人敲門,你從窺視孔裏發現是一個陌生人:獨自在家的時候,千萬不要給陌生人或隻來過家裏一兩次的人開門,即使那人說有緊急的事情,或者說是你的爺爺奶奶叫他來的,也不要開門。但不理也不行,竊賊也許是在試探你家裏有沒有人。你要隔著大門對外麵的人說,你的爺爺奶奶在休息,請他稍後再來,然後打電話給爺爺奶奶或鄰居:“有陌生人在敲門,在他離開以前,請你在電話裏陪著我。”

3、你步行回家途中。注意到有人可能在跟蹤你:走到馬路對麵或另走一條路以避開那人。假如那個人還在緊跟著你,甚至強迫你,跟你一起走,你就應該跑向一處人多的地方,例如商店或者繁忙的十字路口。不要隨便看見一所房子就跑去,因為那房子也許是空的。又或許那裏的人不給你開門,如果你家裏沒有人也暫時不要回去。

4、夜晚家裏人都睡著了,你聞到燃燒東西的氣味醒了過來:要大喊“失火了!失火了!”叫醒家人,然後順著你們平時討論過或防火演習中預定的通道離開室內,到外麵約定的地點。記著不要使用電梯。如果有煙,俯下身子爬出去。可是如果你發覺臥室門過熱,那表示火頭就在門外,開門很危險。假如你住的是高樓,不要試圖從窗口跳出去,應該用被單打信號,讓消防隊員知道你在屋裏。這些都做了以後,便盡量貼近地板,因為那裏的空氣中煙量較少,用濕布掩住口鼻,等待消防隊員救你出去。

5、你發現惟一在家裏的大人一動不動地躺著,你使勁搖他也不醒:如果家裏有電話,應打緊急事故電話,等人來救援或請鄰居來幫忙。

6、你獨自在家,不小心割傷了自己:如果流血很多,用幹淨的毛巾包住傷Vl止 If『L,但不能包到太緊使你感到疼痛。然後打電話給父母或鄰居。

7、你和一個不會遊泳的小朋友在河邊或遊泳池邊玩,他掉進了水裏:除非你受過適當的救生訓練,否則不要跳到水裏去救人。這時你要大聲呼救。假如有個救生圈或是任何漂浮的東西,扔給你的朋友,高聲喊他抓住,等人來救援。你也可以趴在水邊,把你找到的一根木棍、樹枝或長杆伸給你朋友抓住,把他拉到岸邊。但是要記住,手不能伸得太遠,而且一定要保持腹部貼地,那樣你才不會失去平衡跌到水裏。

給爺爺奶奶的一些提示:為了確保孩子的安全,家長平常應多下點功夫:可以沿孩子放學常走的路,向他們指出什麼地方可以去求救,什麼地方必須躲開,如小巷和無人的空地等;要孩了實習割傷、輕微燒傷與其他損傷的急救法,鼓勵他們學習急救課程;告訴孩子,如果沒有大人的看護,不要在水邊玩耍;幫助孩子記住住址和電話號碼,如果電話有區域號也要記住,要他能正確說出自己住在哪裏:教孩子使用電話,在家裏電話上貼上個卡片,把你的住址、警察局、消防隊、醫生、醫院和一個鄰居或親友的電話號碼寫在上麵以便孩子在急用時能夠很快地尋求幫助。

帶孫絕招:

生活是一本最大、最厚的書,是一本最生動、最激動人心、似乎好懂、其實難懂的書。

——(中)作家 秦兆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