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爺爺奶奶請放手,別讓孫子成為“牽線木偶”(2 / 3)

3. 因材施教的教育孩子

有些爺爺奶奶看到別人的孩子學鋼琴,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學琴班;看到別人的孩子學圍棋,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圍棋班。這樣隻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當孩子對某種學習確實有興趣時,給孩子創造機會,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對於沒有耐性的孩子而言,一開始就接觸較難的教材,會使孩子喪失學習興趣。如果從簡單的教材入手,等孩子能很好地理解時再稍增加難度,這樣一來,孩子在一點點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便逐漸提高了耐性。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他們確定目標,並幫助他們最終實現。此時,孩子最好要反複用嘴說出自己的目標,因為通過這一方式,向自己暗示一定要堅守承諾,從而產生堅強的意誌。

耐心是一種紀律,更是一種境界。若迷失於當今社會步調的緊張、快速,失去了一份耐心的積累與等待,妄想一蹴而就,立竿見影,那麼與你企圖達成的目標多半難以獲致,或難以一如你所期望的迅速、容易地達到,因而讓你愁悶、消沉,並且困惑。

帶孫絕招:

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實卻是甜蜜的。

——(法)教育家 盧梭

讓孩子學會說:“爺爺奶奶,我自己來”

我們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愛,孩子就以適應這種愛的方式而成長。與“真愛”相對應的是溺愛。這種愛技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外衣,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對孩子給予過度滿足,導致孩子缺乏自我。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隻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莉莉今年4歲,早就能夠奔跑自如了,可讓人感到費解的是,每次到外麵去玩,隻要奶奶在,她肯定走不了幾步就說累,非纏著奶奶讓奶奶抱。周末全家去公園玩,爸爸媽媽出門前就跟婷婷“約法三章”,讓她自己走,莉莉滿口答應。進公園沒走幾步婷婷就賴著不走了,非要奶奶抱才行。

爸爸媽媽問:“你的腳呢?”莉莉撒嬌地說:“奶奶就是我的腳。”爸爸媽媽還想說什麼,奶奶卻哈哈大笑:“莉莉真聰明,來,奶奶抱。”說著就要去抱莉莉,爸爸當然舍不得奶奶累著,隻好自己抱。結果逛完公園,爸爸也累壞了。

“望子成龍”是家長們的普遍心願,但很多家長因為教育方法不得當,孩子沒有成“龍”,反而成了“蟲”,家長的美好願望也就落空了。如果想讓孩子做人中之龍,首先要讓他學會獨立,自己的事自己做。

莉莉在奶奶的過度寵愛下產生了依賴心理,連走路都不願意自己去走。這樣的做法有很多副作用:一是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失去了,智力鍛煉的機會也沒了;二是孩子提高生活能力的機會失去了,剝奪了一次能力養成的機會;三是求知欲會很受打擊。對此,爺爺奶奶要有清醒的認識,保持一點愛的距離,放開手讓孩子自己來。

不少爺爺奶奶“心太軟”,對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攬,進行“一條龍”、“全方位”、“係列化”的服務。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如同溫室中的花朵,患了“軟骨症”,見不了世麵,經不住大風大浪。這樣教育孩子的後果很令人擔憂。因此,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應成為家長特別是爺爺奶奶重要的一堂必修課。

因此,爺爺奶奶如果想鍛煉孩子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應該多讓孩子“自己來”,讓他們自己麵對各種問題,在不斷的磨練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隨著孩子的成長,給他越來越多的自由和控製自己生活的權利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先在一些無足輕重的小事上給孩子作決定的自由,然後再將他們可以作決定的事情範圍不斷擴大。隨著孩子年齡和能力的增加,我們可以讓他完成更難的任務,從而使孩子有了完成任務的驕傲感,更加自信和自律。

事事都包辦代替的爺爺奶奶,顯然不是好家長,這樣隻能害了孩子。孩子雖小,但他有自己的頭腦、思想和情感,他是他自己。我們隻是在他很小的時候,在一部分事情上幫幫他而已。試想,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如果鞋帶開了自己還不會係好的話,他會感謝爺爺奶奶以前十多年來辛辛苦苦為他係鞋帶嗎?他隻能抱怨爺爺奶奶為什麼沒有教會他來做這樣簡單的事情。

傑奎琳,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遺孀,後來嫁給了世界船王奧納西斯。盡管傑奎琳名揚天下、富可敵國,但她對兒子約翰的要求卻十分嚴格,為了不使約翰日後成為一個一無是處的人,當小約翰11歲時,她就把兒子送到了英國的德雷克島“挑戰者營地”去接受訓練,學習駕駛帆船、獨木舟、練習爬山,通過這些來鍛煉兒子剛毅果斷的獨立人格。

約翰l3歲時,傑奎琳又把他送到緬因州的一個孤島上去學習獨立生活的勇氣和技能。20天的訓練中,不給食物。隻給一加侖水、二盒火柴以及一本如何在野外謀生的書。

在約翰15歲那年,傑奎琳又送兒子到肯尼亞的荒郊野外裏獨自生存,在暑假期間,傑奎琳還把兒子送去參加“國家產外學校”的70天訓練。

做了這些,傑奎琳還覺得不夠,為了更進一步強化約翰獨當一麵的才能,傑奎琳又送兒子參加赴危地馬拉誌願隊,從事地震救災工作,使他經受了許多磨煉。

由於種種原因,約翰自幼自卑、羞怯、優柔寡斷、依附性強,但是傑奎琳從不放棄錘煉約翰獨立自主的任何機會,使他成為一個自信瀟灑、積極上進、理智節製、圓通練達的年輕人。

約翰於l983年畢業於布朗大學,在印度工作過一段時間後回美國在紐約擔任42屆發展協會副主任。

1996年,約翰創辦了一家雜誌社,自己任雜誌社的董事長。由此可見約翰由一個自卑怯懦的孩子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這與母親獨特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這也是值得爺爺奶奶借鑒,吸取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讓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才是英雄漢。”爺爺奶奶應該知道,孩子總有一天是要獨立的,如果孩子想自己動手,家長沒必要總是關心這關心那。就算是看到孩子做得不對或是丟了什麼東西也可以先不管,放手讓孩子去做。這樣的做法就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在自己動手嚐試中獲得經驗教訓,以便更好地解決問題。這種經驗對孩子來說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敗的,但不管成功還是失敗,它們都會在孩子今後的生活中起重要的作用。

帶孫絕招:

年輕人暢談自己正在做的事,老年人細訴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愚者高論自己想做的事。

——(法)唯物主義哲學家D.狄德羅

多讓孫子給您幫幫小忙

在家庭生活中,爺爺奶奶應該有意識地給孩子分派一些適當的、力所能及的任務,如打掃衛生、給花草澆水等,以鍛煉孩子的自主能力,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更好地體驗勞動的樂趣。這些看起來沒什麼的小事,不但有助於孩子養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習慣,體會到勞動的樂趣,還能改掉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與獨立性。

優裕的生活環境容易讓孩子形成依賴心理,越來越懶惰,爺爺奶奶尤其要注意讓孩子在家務勞動中克服“偷懶”的心理。對洗碗、洗菜、洗鍋、倒垃圾等輕活兒,盡量讓孩子獨立去做。有些家務,如包餃子、收拾房間、整理桌麵、疊被子等可以讓他和大人學做;還可以讓孩子幫忙買油鹽醬醋等,既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又能讓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有所提高。爺爺奶奶不用擔心這樣會把孩子累壞,孩子往往比大人想象的能幹得多,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也就變得越來越能幹。

一些家長有一些錯誤的觀點,認為孩子長大了,子讓就會幫忙做家務了,可是到了該幫助做家務的時候了,孩子卻認為那是額外負擔,容易產生抵觸情緒。有些爺爺奶奶在孩子還小時,總怕她會打碎碗,弄髒衣服,或打掃不幹淨,所以每當孩子主動伸出幫忙的手時,爺爺奶奶總會說:“你還小,以後再做吧。”孩子怎麼堅持也沒用,結果現在讓孩子幫忙時,爺爺奶奶就會發現孩子就多少有點不耐煩,即使幹了,也勁頭不大。

有這樣一位優秀的中學教師,她管教的學生遵紀守法,學科成績好,在教育學生方麵很有一套。在家中對子女的要求也甚嚴。孩子在家不大吼大叫,吃飯時也不許說話,坐在椅子上背必須伸直。家規一套又一套的。孩子不留神,稍有過失,她就嚴厲的叱責。由於她長年的這種模式般的訓練,孩子雖然是變得聽話了,對人也彬彬有禮了,但卻也變得拘謹、怕事、被動。

有一天,她的學校裏舉行觀摩教學,中午她未能回家。孩子中午放學回來,就坐在沙發上等母親。整整一個中午母親沒有回來,沒有給他做飯,他也就餓了一個中午。下午放學回來,母親問他中午吃些什麼,他說沒有吃什麼。母親問他十二歲的姐姐,冰箱裏有速食麵,為什麼不取出來泡了吃,兩姐弟卻說:“你沒有告訴我們呀!”

同樣的情形,那位教師在做菜,發現醬油瓶子裏沒有醬油。而家裏又適逢有客人造訪,菜不能馬虎。於是她隻得叫她的女兒上街去買醬油。不巧,那天雜貨鋪盤點,關了門,隻在門前擺了一個小攤。小攤上沒有瓶裝醬油,隻有塑料袋包裝的,半斤一袋,一斤一袋的均有。女孩由於母親沒有吩咐可以買袋裝醬油,不敢買,結果空手回家了。

這些孩子之所以在多彩的生活麵前顯得這樣無能,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家中常遭家長的叱責。家長管得過嚴,從而形成了怕事的被動習慣。

這些孩子隻知道聽從大人的吩咐。自己從沒有主見。也不敢有自己的見解和要求。他們既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也沒有自己的判斷力。當然也就更談不上有什麼創造性了。

這些都一一說明,家長管教的方式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的發育與成長。過多的或不當的叱責不僅會束縛孩子的主動精神,也會扼殺兒童的獨立性和創造性,並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嚴重的創傷與依賴性。然而今日的世界卻到處充滿挑戰,要求所有的人具備獨立思考、堅強的意誌、創新與創造的能力。

有調查表明,獨生子女的一個大毛病就是“四體不勤”,在家裏隻管念書,百事不管,不愛勞動,不會勞動。這當然不是天生的,其實,孩子很小的時候是喜歡做事情的,上述家長對孩子小時候的描述具有普遍性,這是小孩子好奇、好動的天性使然。可見,究其原因在於家長,一方麵是家長過分疼愛,另一方麵是家長沒有認識到勞動對孩子成長的好處。

爺爺奶奶可以先對孩子提出任務,再悄悄創造讓孩子完成任務的條件。例如,讓孩子學洗衣服時,可以先洗汙漬少的,再逐漸增加難度,這樣才會增加孩子做家務的興趣,而不至於讓孩子一下子被難倒或再也不聽從指揮。要讓孩子自己動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勵或間接指導孩子做簡單的事,讓他體會到依靠自己雙手取得成功的喜悅。

在給孩子分配家務的同時,爺爺奶奶還可以用給孩子講名人軼事等方式,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的小手也能做許多大事。

孩子做家務的時候,老人最好不要過度關注,要給孩子充分的行動自由;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情,大人不要中途插手,在進行過程中最好別提出任何建議,給孩子充足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才敢大膽地去嚐試,也更容易成功。

當孩子獨立完成了一件事的時候,祖輩要給予適當的鼓勵,以培養孩子的興趣,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例如孩子自己洗了髒衣服,盡管洗得不怎麼幹淨,我們也應該微笑著誇獎他“會自己洗衣服了,真是個好孩子”等等。同時,我們要利用這個機會不失時機地教孩子一些做家務的技巧和方式方法,多給孩子提供一些自我服務的機會。再例如,當看到孩子打掃房間時,應該及時稱讚他:“你真能幹,家裏幹淨多了……

孩子對大人的評價和肯定都很在意,因此當孩子主動向爺爺奶奶展示自己做事取得的成績時,爺爺奶奶一定要停下手中的工作,及時給予孩子關注和誇獎,給孩子真誠的讚美和鼓勵:“讓我來看看,嗯,確實有進步!”

平時,爺爺奶奶還可以請孩子“幫忙”。爺爺奶奶年紀大了,行動不那麼靈便,可以經常讓孩子幫助自己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比如曬衣服的時候,對孩子說:“乖孩子,幫奶奶拿幾個衣架!”這種情況下,孩子總會積極地去幫忙。

爺爺奶奶可別小瞧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給您幫點小忙的作用。讓孩子做家務勞動不僅僅是勞動教育,對孩子的方方麵麵都有好處。

一、可以錘煉孩子的動手才幹和解決題目的才幹,這個直接作用於孩子邏輯思維才幹的進步,可以進步孩子的數學和物理的學習才幹和語言邏輯才幹。

二、可以培育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會幹的事情越多自信心就越強。

三、可以培育孩子的責任心,通過做家務,孩子可以體諒家長的辛苦,逐漸承擔自己在家庭裏、社會上的責任,培育了孩子良好的品格。

四、勞動能讓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

心理學家研討發現:當人在體力勞動和體育錘煉時,頭腦裏氧氣最充分。成人一次留意力隻能集中50分鍾,因此不能讓大腦連續學習幾個小時,這樣效率就會降落,還會造成神經虛弱。而人在勞動和運動時,思維部分是休息的。應該是學習45分鍾,勞動或錘煉15分鍾,天天累計勞動或運動量至少一小時,這樣會使學習更有效率。

總之,孩子參加家務勞動,多給您幫點小忙和家人一同操持,一同分享,可以促進家庭人際關係的融洽,增進親情,形成和睦、團結的家庭。所以爺爺奶奶以後再做家務的時候別忘了算上孫子一份。

帶孫絕招:

要成就一件大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

——(俄)無產階級革命家 列寧

培養孫子的自我控製能力

自我控製是“個體對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活動、思想觀念和行為的調節和控製。在行為意義上表現為個體為達成未來的目標而延遲即時的快樂與滿足。”自我控製能力可以表征一個人身心發展的成熟度。

對於孩子,他們往往會表現出自我控製能力的個別差異。比如,孩子也知道飯前吃零食不好,但當他看到香噴噴的點心和甜甜的巧克力時,禁不住美味的誘惑,趁媽媽不在家就拿來吃。孩子在去醫院的路上,答應媽媽看病時不哭,但當醫生把聽診器放在他的前胸,他又“哇”地哭了出來。孩子的這些行為都說明,他們並非有意和大人過不去,隻是因為缺乏控製自己的能力。

小寶是一個小學低年級學生,上課不能集中精力聽講,雖然老師一再提醒,但他仍然控製不住接連不斷的小動作。一旦下課,他就快活得像個學齡前孩子,東跑西竄,玩個沒夠。如果爺爺奶奶讓他坐下來寫作業,他就哼哼唧唧,晃來晃去,又是撒嬌,又是裝肚子疼。這樣不但影響了他自己的學習,也帶動了班上其他同學學他。使爺爺奶奶又頭疼又苦惱。

自我控製能力是孩子良好心理品質的一種,爺爺奶奶應該注意孩子自製力品質的培養,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好孩子的自控能力呢?

從小培養,及時監督。

對孩子的自製力,不應消極地等待它“樹大自然直”,必須從小積極培養。從孩子能理解大人的話時開始,家長就要注意幫助孩子逐步學會正確評價和判斷自己行為的適宜度,讓孩子慢慢明白,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

一般來說,孩子比較小時,自製力的培養主要是生活習慣上的問題,如規定孩子有規律地生活,讓孩子按時就寢、準時起床、按時吃飯、按時做作業及遊戲、按時完成爺爺奶奶指定的家務等。也許開始培養時,孩子並不一定完全理解某種做法的道理,而是單純地響應。例如,爺爺奶奶不許孩子玩火柴,每當孩子拿起火柴時,就受到不能玩這個的約束,久而久之,看到火柴就不動手了,但對於火柴燃燒,玩火很危險的道理卻還不甚了解。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爺爺奶奶在培養孩子約束自己的同時,要讓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及時的進行道德教育。

培養孩子的意誌力。

自製力的發展是和孩子的自覺性、堅持性等相聯係的。爺爺奶奶要啟發孩子的自覺性,養成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堅持體育鍛煉,獨立完成作業,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形成比較穩定的意誌品質。

比如,爺爺奶奶可以製定家庭規則來要求家庭成員共同遵守。例如,進別人房間前要先敲門;晚上不能太晚回家:未經家人同意不能在外留宿;下棋、玩遊戲要按規則決定勝負;說錯話或做錯事時要禮貌道歉;看電視時不要幹擾別人。即使家長違規也要自覺受罰,讓孩子懂得規則的嚴肅性。當然,爺爺奶奶在製定規則的時候,要跟孩子講清楚為什麼要這樣,比如,未經家人同意而在外留宿會讓家人擔心,這樣孩子會比較好接受。

采取“積極傾聽”的做法。

家長學會用言語表達對孩子的同情,例如,“我看得出來你今天很不高興,你能具體地給我講一講嗎?”當孩子說出自己希望得到某件東西的想法之後,爺爺奶奶要告訴孩子,因為得不到某件東西而不高興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為此去傷害別人甚至損壞別人的財物,這種做法是非常錯誤的。通過講道理,讓孩子忘掉剛才的不快,並盡快平靜下來。如果在這樣做了之後,孩子仍然耍脾氣,那麼,爺爺奶奶可以采取暫時不理睬他的方式,讓孩子獨自反省一會兒。爺爺奶奶可以呆在附近,但不要去管他,要讓孩子知道,靠耍脾氣是不能左右爺爺奶奶的。過了一會兒,爺爺奶奶再走到孩子跟前說,“現在該控製一下你的情緒了。我們開始數數,當我從l數到l0的時候,你就會平靜下來了,是嗎?”這時,大多數孩子可能從中學會了自我控製。

孩子能不能控製自己的行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孩子如果沒有自我控製能力,就會盲目行事,很難幹好與自己的發展密切相關的事情。例如,一名中學生成績很好,但由於迷上了電子遊戲,便整天泡在電子遊戲機室裏打電子遊戲,一發不可收拾,而耽誤了功課,學習成績每況愈下,最後每門功課都不及格,導致被學校開除。讓孩子學會控製自己的行為,爺爺奶奶要幫助孩子建立“可”、“否”的觀念,讓孩子明確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事先在腦海中有一個判斷是非好壞的標準,按照這個標準,孩子才能認識到自己行為是否正確,才能學會控製自我。

帶孫絕招:

人可以控製行為,卻不能約束感情,因為感情是變化無常的。

——(德)哲學家 詩人 尼采

多給孩子表現的機會,激發孩子的潛能

琦琦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性格內向,聰明,各方麵都不錯,可就是不愛舉手發言。爺爺奶奶對這件事特別著急,每天放學時總問:“你今天舉了幾次手?”結果孩子把這事當成負擔,上課時特別緊張,想舉手又怕,每次站起來又不知道該說啥。

為此,老師和她的爺爺奶奶進行了交談,一起分析了琦琦的情況,他們認為琦琦之所以不敢舉手發言,可能是由於大人對此事過分關注,從而造成她的心理負擔。所以老師和琦琦的爺爺奶奶約定,今後不再每天問她的表現,而是讓她主動報告自己的進步。等她恢複了自信,再給她提出努力的方向。

根據琦琦的爺爺奶奶反映琦琦喜歡講故事的情況,老師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因為琦琦的班級每個星期五都要舉行一次講故事比賽,講得最好的小朋友可獲得“故事大王”的稱號。那天,老師有意請了幾個口語表達能力一般的孩子講故事,然後神秘地告訴大家:“我們班有個小朋友講的故事可好聽啦,你們想不想聽?”“想聽——”孩子齊聲道。“你們看者她,她有點不好意思講,怎麼辦呢?”孩子們嚷開了,有的說“我們閉上眼睛聽。”有的說:“我們轉過身去聽”……老師見時機已成熟,就說:“掌聲歡迎琦琦同學。”琦琦低頭在熱烈的掌聲中走了上來,用細微的聲音說:“我講的故事叫《老虎和小羊》,她邊說邊看老師,老師卻裝作豪不在意的樣子,看到大家都沒有注視她,她的聲音稍稍大了些,班上很安靜,故事講完了,孩子們為她鼓掌。此時,琦琦小臉上充滿了激動和快樂。以後上課也積極的回答老師的問題了,性格也變的開朗很多。

現實生活中,家長們無不對自己的孩子充滿成長的期盼,當看到人家的孩子表現傑出時,不少家長常會埋怨自己的孩子一無是處。這種一味埋怨孩子的做法不僅是徒勞無益的,相反還會傷害孩子的幼嫩的自尊心。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有潛藏的才能,即便是臨床上認為弱智的兒童也是這樣。努力激發出孩子的潛能,給其日後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才是爺爺奶奶應當著力去做的事,具體可參考如下建議:

留意觀察孩子的潛能。在日常生活中,爺爺奶奶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喜好憎惡,在他與別人玩耍、交談或在自己閱讀、遊戲時,可以察覺出他雖不愛彈琴卻喜歡繪畫,雖沒有耐性卻有創意,雖不善言辭卻很熱心,把這些蛛絲馬跡記錄下來,你就能歸納出孩子的性格趨向或者說擅長的一麵,從而誘導激發他。

給孩子製造表現自己的機會。了解孩子的性格趨向與喜好之後,別忘了給他機會多加練習。比如,有家人過生日時,鼓勵每個人表演一個節目;每周一晚上輪流朗讀短文並發表心得,讓孩子把當天經曆的有趣的事敘述一遍或記錄下來……更重要的是,隨時給機會讓孩子幫家長的忙,隻要是他力所能及的,如洗碗、拖地、收衣服等。這樣越做越熟練,越有信心,孩子才不會退縮在自卑自閉的角落裏。

指導孩子要有耐心。 既然給孩子機會,就要耐心等待孩子發揮潛力。有些爺爺奶奶一時叫不動孩子做家務事,幹脆自己做;嫌孩子不會買東西,索性自己出門;認定孩子念不好書,便幫他一題題複習……久而久之,孩子生出惰性,心想反正爺爺奶奶一定會伸手援助,便樂得坐享其成,讓自己的“天資”睡著了。所以,當爺爺奶奶埋怨孩子懶隋時,不妨捫心自問,是否對孩子缺少耐心,把孩子的表現機會“洗劫”一空了。

多給孩子肯定的讚美和鼓勵的掌聲。當孩子自己動手做、開口說時,爺爺奶奶應該給他肯定的讚美和鼓勵的掌聲。因為,即使是個天才,也需要有一個練習的機會來醞釀信心,而後越走越順。如果隻是一味地打擊、批評,孩子會窘得抬不起頭,再也不肯嚐試,終其一生都要靠家長來幫助的。

帶孫絕招:

思考是理性的勞動,幻想是理性的遊戲。

——(法)文學家 雨果

爺爺奶奶別替孫子承擔責任

現在的家庭教育使得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有些爺爺奶奶過度保護孩子,在孩子即將遇到挫折時,先替他化解,這樣不但使孩子形成不健全的性格,過於軟弱,心理承受能力差,而且一遇到困難或挫折,極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殊不知,爺爺奶奶的包辦行為會使孩子失去責任心,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爺爺奶奶就要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糾正他的不良習慣,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比如:當孩子想跑步時,家長就可能會說:“別跑,會摔跤的。”你當然是好心,作為家長,你總是想保護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還是想說,諸如此類的警告反而更容易讓孩子遭遇挫折,你知道嗎,你這樣說的時候其實是在向孩子傳遞這樣一個信息:你肯定他一定會摔跤的。對於一個正在努力走向獨立的孩子來說,這樣的信息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因此,更好的說法也許是:“出去玩之前一定記得把鞋帶係好。”這樣的話,你強調的是鞋帶,而不是孩子的笨拙。而且事實上,當你的警告一次次地沒有變成現實(小心,果汁會灑出來的!你會把杯子打碎的!),你的孩子也就慢慢對你的建議表現出不以為然,因為他覺得你隻是隨便說說而已。

尤其是在幼兒時期,此時的孩子是父母等長輩的“掌上明珠”,“人之初、性本善”的孩子每一個舉動、每一句娃語都博得長輩的滿心歡喜,加上優越的物質條件,於是父母對孩子的衣、食、住、行關懷備至,孩子一哭就“哄”,有求必應,說一不二,孩子在眾星捧拱月般的環境中成長。長此以往,幼小的孩子滋長“驕”、“嬌”兩氣,形成不良的性格和習慣,這已給孩子今後的良好發展設下了種種障礙。

責任感的培養是少年兒童健全人格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責任感將為孩子今後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動力和保障。責任感的培養有助於孩子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養成自治、自理能力。責任感的培養有助力孩子理解、體諒別人,養成合群的好習慣;還有助於孩子關心,疼愛別人,能很快從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中,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否合適,並及時糾正錯誤。而沒有責任感的孩子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對別人的反應不聞不問,我行我素。

責任心,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是今後他對社會,對家庭的價值體現。可以說,沒有責任心的人,既不能成就自己的事業,也得不到社會的承認和別人的感情回報。所以爺爺奶奶要格外重視對孩子的責任心培養。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富翁在年近50的時候,方得一子。老年得子是人生的樂事,這位老人自然是高興得不得了。他看兒子喜則喜,兒子悲則悲,一切都順著孩子。孩子到四五歲時,由於父母溺愛,強橫霸道,為所欲為,一不高興就罵人打人。到十七八歲時,年紀大了,膽子也大了,常常偷他父親的錢到外邊去賭博,一擲千金,毫不在意。父親知道了,當眾大罵他一頓。兒子不但不聽,反而罵他父親:“你死都不會死,還要來罵我,你當心點,我遲早總要殺死你。”其父聽到兒子這麼說,雖有點擔心,但總是不大相信。不過也不能不防備。這天夜裏,父親把一隻小鬥桶放在床上蓋上被子,像是有人睡覺。他躲在暗處觀察動靜。果不其然,半夜裏兒子摸進屋來,舉起大斧朝床上猛劈下去。當時,兒子以為砍死了父親,馬上逃跑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