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誰說爺爺奶奶帶孩子“弊病多”(1 / 3)

第一章 誰說爺爺奶奶帶孩子“弊病多”

俗話說,家有一老,賽似一寶。對於教育孩子,老人有別人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老年人把自己的孩子養育成人,有豐富的育兒經驗,對孩子在不同的年齡容易出現什麼問題,應該怎樣處理,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能為年輕父母帶孩子提供不少經驗參考。而且老年人的時間充裕,對教育孩子更有耐心和精力,隻要教育方式得當,爺爺奶奶帶出來的孩子反而會更加出色!

老年“育兒團”絕招就是多

現在老人幫著子女帶孩子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身邊的親戚、朋友、同喜、鄰居哪家的孩子不是老人帶。天氣好的時候在小區裏轉一圈,滿眼都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抱著寶寶或是牽著他(她)們的小手在溜達,雖然也有媽媽全職帶孩子的,可畢竟是少數。

城市化進程加快,經濟體製轉型,各行各業改革高速發展,年輕人一方麵要加倍投入地工作,不斷充電,爭取事業的成功;另一方麵又要保證家庭幸福美滿,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他們肩負著成家立業的雙重壓力。當年輕人為人父母的時候,時間和精力的嚴重不足就成為撫養孩子的最大難題。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很多年輕人都不得不把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來帶,隔代教育在我國已成為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

近幾年我國老年人口逐年增多,讓爺爺奶奶參與到照管孩子的大軍中來,也能夠達到一種資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從老年人的角度來分析,我國人均壽命已經超過70歲,老人退休後,享受祖孫相伴的天倫之樂,還能讓他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心情更加愉悅。

祖輩在撫養和教育寶寶方麵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都有自己帶孩子的一套“絕招”。

他們對寶寶各階段的發展特點也了解得更準確,尤其在寶寶生病,或者遭遇其他問題時,他們更清楚應該怎麼樣去做,並且不會像沒有經驗的父母那樣,遇到一點點事情就慌了手腳,相反,他們顯得更為淡定。祖輩們這種處事的方式會帶給寶寶更多的安全感,同時也能給父母一種心理上的支持,對解決這些問題起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貝貝的媽媽在結婚之前就非常喜歡孩子,可是夫妻二人一直忙於工作,要孩子的事就耽擱了下來。30歲時候兒子如約來到這個世界,那份幸福和歡樂讓貝貝媽笑得合不攏嘴。

但是做一個稱職的媽媽並不容易,貝貝出生後第一次發燒,正值寒冬。看著才五個半月大的兒子,她不知所措,心急如焚。她把暖空調開到最大,把小寶寶捂得密不透風,生怕再著了涼。可貝貝的外婆和做醫生的婆婆都說:“別太擔心,小孩子發燒感冒是常有的事,你不用把孩子捂成這樣,不然熱量更散不出去了,應該穿得寬鬆舒服點,用物理降溫法試試吧。”趙女士趕忙讓老公拿來酒精棉球。效果真是顯而易見,加上幾個人的日夜守護精心照顧,貝貝的小臉由通紅變成了粉紅,她如釋重負。

貝貝3歲前,爸爸媽媽白天忙自己的工作,小保姆和外婆照看她。外婆沒事就教小阿姨帶貝貝爬走跑跳,還讓小阿姨帶著貝貝跟她學習兒歌、過家家、做遊戲,天冷了、熱了,外婆提醒小阿姨給貝貝增減衣服,餓了渴了外婆吩咐讓孩子該吃什麼喝什麼,小貝貝越長越壯實。

每天爸爸媽媽晚上回到家裏,對老人噓寒問暖,端茶遞水,小貝貝也笨手笨腳地跟著學。老人吃完晚飯就打開電視,看些自己喜歡的韓劇什麼的,而小貝貝則跟著爸爸媽媽出去散步、串門,每次到外麵玩,小貝貝都會積極地展示這些日子學到的本領。他們家常常傳來陣陣歡快的笑聲,讓街坊鄰居很是羨慕。

從貝貝媽懷孕到貝貝健康長大,上一輩老人的關心和經驗推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媽媽和婆婆把她生孩子的種種細節都照顧得無微不至,還向她傳授了很多經典的育兒經驗,使貝貝媽很快由一個“新手媽媽”變成了人人讚賞的“高手媽媽”。

遠如傑出的英國數學家、哲學家羅素,近有勇奪奧運金牌的劉翔,都是隔代教育下孩子取得成功的典範。劉翔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在爺爺奶奶的精心教育下,也順利地成了材

相對來說,爺爺奶奶帶孩子有很多優勢,他們擁有更豐富的育兒經驗,對於孩子的安全問題具有更強的預知能力,能有效地進行防範。爺爺奶奶還能提前預計到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比如剛會走路的孩子,可能會到處跑,可能會撞到桌子角或者走進廚房被燒傷燙傷等。在防患於未然這個層麵上,爺爺奶奶顯然比年輕的爸爸媽媽們更勝一籌。

此外,祖輩們一般更有耐心,他們也更能靜下心來傾聽寶寶的心聲,與寶寶有更多的交流,從而更好地了解並滿足寶寶的需求。加上他們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為寶寶奉獻,這使寶寶在生活照料和人身安全等方麵有了實質性的保障。不僅如此,祖輩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社會閱曆和人生感悟,對孫輩的成長也有著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中華民族有許多優秀的文化傳統和美德,它們對中國的持續發展有著非凡的意義,而這些優秀的文化傳統和美德正在西方文化的融合與影響下逐漸消失,或者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老一輩會更多地保有這些傳統的文化和美德,有他們參與教育孫輩,寶寶們不僅可以接受先進的文化的熏陶,也有機會更好地傳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美德。所以年輕的爸爸媽媽們,放心的把孩子交給老人們吧,和老人一起共同把孩子培養成明天的未來吧……

帶孫絕招:

盡量發揮自己的天賦,用得其所,將來一定能在成功的路上登峰造極。

——(美)戲劇家 奧尼爾

爺爺奶奶對教育孩子更有耐心

很多孩子從小就像一頭小馬駒一樣桀驁不馴,他們總是喜歡跟父母對著來,一刻也不肯停下。他們倔強執拗,對喜歡的東西不得到手誓不罷休,很多父母常遇到這樣的尷尬場麵:在超市裏氣急敗壞地對孩子大聲嗬斥:“今天不買巧克力!”孩子卻絲毫不買賬,非但賴著不走,還哭鬧不止,真讓父母在大庭廣眾之下丟麵子,孩子得到的難免就是一頓棒子炒肉。難道應付一個不聽話的孩子就那麼難嗎?

老人和孩子之間本身就存在著“隔代親”的紐帶,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麵,爺爺奶奶則比爸爸媽媽更具有耐心。

曾讀過一個太陽和風的故事:太陽和風打賭,看誰能讓路上一位穿大衣的男人脫掉身上的大衣。風說:我可以。於是鼓足力氣吹起了10級大風,結果不僅沒將那男人的大衣給吹掉,反而讓男人更加裹緊了自己衣服。太陽則是讓自己熱力十足地照射著那個人,結果不一會兒,他就忍不住在太陽熱情的照射下自然而然地脫掉了大衣。

有一位台灣的“故事奶奶”到上海的一個小學講課,在要進教室前,班主任就向“故事奶奶”提警告:“我們這班聽課秩序很不好,小朋友常會吵吵嚷嚷,不安靜地聽課,所以你必須要把嗓門放大點兒才行。”這讓隨行的人員有些著急,心想即使有著打雷一樣大嗓門的班主任都“震”不住的小朋友,說話溫煦的“故事奶奶”怎能“鎮”得住這些小猴子呢?誰知“故事奶奶”一上台既沒大吼也沒小叫,臉上掛著笑容閉著嘴,隻是用慈祥的眼神慢慢掃過台下的每個孩子。

1分鍾後,有1/3的孩子安靜了下來。兩分鍾後,另外l/3的孩子也閉上了嘴。不到3分鍾,就好像在玩“一、二、三木頭人”遊戲一樣,所有原本在吵嚷的、在座位上呱噪的孩子,都被“故事奶奶”的靜默不言給“定”住了,安安靜靜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

“故事奶奶”開始用跟班主任洪鍾般的音量比,隻能稱作是小鈴鐺的音量說:“奶奶沒法用大嗓門說話,所以如果大家想要聽精彩故事的話,就得把小嘴巴閉起來,小耳朵豎起來專心聽才能聽得到喲。”

小朋友真的很安靜地聽完了整個故事,當然說故事期間仍不免會有“屁股是尖的”、“管不住話會從嘴巴裏跑出來”的孩子發出幹擾的聲音,“故事奶奶”不會因此而提高自己的聲音,反而就此閉嘴不語,其他想聽故事的同學就會充任“糾察員”而予以管柬。

怎麼樣?此時的無聲勝有聲吧!在此,就讓我們一起來認真研究這種巧妙的策略吧!爺爺奶奶在教育孩子的絕招上,到底運用什麼技巧呢?

絕招一:體態鎮定自若

鎮定自若的體態語言傳達的信息是:“這沒什麼好商量的,小家夥!”因此,父母應展示自己的鎮定自若,平靜而堅定地表達出自己的態度,自然會讓孩子感受到有相當的壓迫力。

如果這時父母表現出過於激烈動作,諸如:揮動手臂、長篇說教、拍桌子等,則會破壞你們想要傳達給孩子的意思:“小祖宗,聽話吧,不然我也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了。”一旦孩子惡作劇般地想知道媽媽跟著會“怎麼辦”的話,那這次正麵交鋒必定會以父母的慘敗而告終。要做出鎮定自若的體態語言,必須集中全部精神,以嚴肅認真的態度來對待吵鬧不休,同時父母應盡量讓自己放鬆。

絕招二:表情不怒自威

麵無表情地做出“不怒自威”的神態,真的很奏效!看看以下這個生活片斷:吃晚飯了,奶奶讓加文幫忙把菜端到飯桌上,可加文正在看動畫片,一動不動。奶奶再三要求,加文仍然我行我素:“我不!等看完電視再說!”這時,奶奶采取了這樣的應對方法:

第一步,態度堅決

奶奶關了煤氣,走近加文,不但臉朝著他,肩膀、膝蓋、腿部全都朝著他,讓加文感到了奶奶是認真的。需要注意的是,要是身體沒有完全朝向孩子,朝夕相處的孩子便能輕易解讀奶奶其中的猶豫態度,奶奶嘴上雖在說“快去”!可是麵朝別處的膝蓋卻暴露了其真實的想法,孩子心裏在琢磨:“其實,奶奶隻是心血來潮,我要堅持,不能放棄自己的做法。”

第二步,身體放鬆

奶奶站在孩子麵前,用毫無感情的語調、孩子能聽得見的音量叫他的名字,並不斷跟他作目光交流,什麼也沒有說,加文的視線開始從電視上分散了。為了放鬆,你必須作緩慢、均勻、較淺的呼吸。記住,奶奶此時的表現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威懾”作用。

第三步,不怒自威

奶奶站在加文麵前,雙手放在背後,什麼動作和語言都沒有,目的是為了讓加文把菜端到飯桌上。加文完全被動了,最後說:“好了,我來了。”

放鬆麵部的所有肌肉後凝視孩子,能對孩子產生壓迫感的神情,這並不困,隻需嘴唇緊閉,這種平板的表情完全可以用泰山崩於眼前而不變色來形容。同時切記,此時絕對不能有一絲一毫的笑意,即便是嘴角輕微上翹,也會讓你的一片苦心付之東流。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間,家長不能跟孩子作普通的談話或交流心情,因為在家長對孩子提出正當要求的時候,必須讓他們堅決執行。

絕招三:姿勢微微俯身

有時候會碰到令人頭疼的情況,孩子怎麼說也昕不進去,反而大喊大叫:“我就不!”這時一定要記住,孩子不管是頂嘴也好,耍性子說“不”也好,如果得不到父母反應的話,這些舉動都是無用功。此時父母可以繼續保持平板的體態語言,走到離孩子非常近的地方,慢慢俯身,用平靜的語氣低聲對他說:“我要你馬上去廚房端菜。”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威嚴不可抗拒,從而最終服從父母的命令。

老人的這些絕招都是從教育兩輩孩子中摸索出來,所以這樣管教孩子沒有大聲訓斥,更沒有暴力,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的自尊心都不會受到損害。學會這些,你就會發現隻要方法得當了,其實教育孩子是很簡單的。

帶孫絕招:

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

——(古希臘)哲學家 柏拉圖

“隔代親”讓祖孫溝通更簡單

很多父母總是無奈地說,每次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說不了幾句就會吵起來,溝通便很難繼續。事實上,在真正開始交流之後,交流雙方都應保持理性,並以一種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對方。對父母來說,在與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要注意不要一遇到與自己觀點不符的時候就以“過來人”自居,全盤否定孩子的思想,強製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行事。

經常會昕到父母這樣抱怨:“孩子什麼事也不願和我講,什麼事都找他爺爺奶奶”,而孩子卻訴苦說:“父母不理解我們的需要,他們想說時就說個沒完,而我說時他們卻心不在焉。爺爺奶奶每次聽我說話都很認真。”其實孩子有許多事情、感受是很想跟父母說的,他們有歡樂、有苦惱、有意見,卻得不到及時的交流。這主要還在於父母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沒有認真地傾聽孩子的意見和感受,實質上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有問題。試想不願聽孩子講話、不和孩子談心,父母怎麼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父母又怎麼可能幫助教育孩子?孩子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員,父母應該以平等的態度敞開心懷和孩子談看法、講見聞、說願望、道歡樂、訴苦衷,營造一種民主對話的家庭氣氛。

有一個13歲的男孩,由於母親不再給他零花錢了,沒錢去打遊戲,所以對母親很有怨言。母親說什麼他都不聽,事事與母親對著幹。這位母親說:“為了孩子學習、生活得愉快,我經受的艱辛都不讓孩子知道,沒想到他現在這樣對待我。”後來,在外地的爺爺來做客了,他把自己一生的艱辛和經曆都告訴孩子。不久之後,媽媽發現孩子竟然變乖了許多,問孩子的爺爺是怎麼回事。孩子的爺爺說:“孩子也和大人一樣啊!很多問題,你隻要去跟他溝通,他就會明白了。你以前太缺乏和孩子溝通了!”母親聽了恍然大悟,從此特別注意和孩子之間的交流,結果,孩子身上許多逆反的行為都漸漸減少了。

如果這位母親以前就與孩子有平等的溝通,讓孩子了解自己工作的忙碌和生活的艱辛,那麼,孩子就可能會理解母親,改變對母親的錯誤態度。可見,溝通在教育中很重要。父母應當向爺爺奶奶學習,怎樣與孩子進行溝通。

1、要消除對孩子的主管偏見

父母因孩子過去的表現而形成的看法有時會影響對孩子的理解,甚至有誤解和歪曲。父母應該注意的是:孩子是發展變化的,要排除主觀偏見,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2、一定要認真聽孩子講話

在孩子講話的時候,父母應表現出熱情和興趣,並表現出很願意和孩子溝通。孩子講話時,父母要做到不打斷、不批評,努力從孩子的立場去理解他們說的內容,使他們感到被理解、重視和接納。

3、重視孩子的內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