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技巧

第18課 化解衝突,解決矛盾

一、協調人際衝突的策略

哈佛的教授曾經說,人際衝突之所以產生,其根本的原因在於當事者的心理,為此我們應通過自我披露,擴大公開的自我和減少隱蔽的自我的方法,來盡量減少人際衝突。

教授指出,協調人際衝突有三種基本的策略,即“輸一輸“法、“輸一贏”法和“贏一贏”法。其中“贏一贏”法是溝通中解決人際衝突的最為有效的方法。

1、輸—輸法。指在解決衝突的過程中雙方均受損失的一種方法。其具體方法是:

·在溝通中相互妥協或采取折衷的方案;

·給衝突的一方提供不合理的補償;

·無法溝通而求助於第三方或仲裁人;

·求助於現有的規章製度。

2、“輸一贏”法。指在解決衝突中,一方利用各種手段獲勝並使另一方受損的一種方法。具體表現為:

·溝通雙方都十分明白雙方利益的界線;

·雙方在溝通中相互攻擊;

·溝通雙方都是從自己的角度討論問題;

·爭論的重點放在解決方法而不是去協調理解對方的價值觀;

·溝通雙方對問題持短期觀點。

3、“贏一贏”法。在溝通中,雙方都充分運用自己的能力和創造性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擊敗對方,最終的結果是雙方的需要均得到了滿足。

對於一個組織而言,其人際衝突可以分為建設性衝突和破壞性衝突。一般說來,建設性衝突往往會激發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人們的主人翁責任感和參與意識,這種良性競爭的結果會給組織帶來活力,形成生動活潑、朝氣蓬勃的局麵。而破壞性衝突則導致個人主義和本位主義膨脹,造成才智、物資的浪費和工作的受損。在實際生活中,這兩類衝突相互滲透、相互包含,所以要善於識別和處理。

蒙哥馬利指出,良好的溝通環境是協調人際衝突的有效手段。這種良好的溝通環境必須是肯定的自我認知和從他人得到的肯定評價占主流。任何溝通環境,如果讓否認響應或非證實響應占了主導優勢,就將導致溝通的失敗和衝突的產生。

第八節溝通方式的重大轉變

溝通對於個人身心的健康、人格的健全和完善、人際關係的協調、衝突的解決乃至社會分工協作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人自我獨立意識的增強、各種不同文化的融合、世界一體化趨勢的增強,等等,都使得溝通這個問題顯得比任何時代更為重要。縱觀當代社會生活中,溝通已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重大主題。人們對溝通抱有莫大的希望,希冀著所有的問題能在溝通過程中迎刃而解。

那麼為什麼當代的人們如此執著於溝通問題呢或者說是什麼原因和情形推動著人們對溝通問題的關注著名哲學家麥基翁認為,這是由當代社會四大趨勢彙合的反映。

①人們對文化、團體和個人之間差異的寬容明顯增強。從美國對外對內政策的轉折,我們可以看出對文化差異寬容增強的表現。20世紀初,美國人不尊重文化差異,在他們的觀念之中,唯美國民主至善至美。然而到了後來,美國變得較能容忍文化多元和意識形態的差異,和我國建立外交關係,與前蘇聯也趨於緩和,在東南亞和中東推行不結盟政策也是美國顯露出較能容忍文化差異的一個例子。與此同時,對團體和個人差異的寬容亦在強化,這一點美國人業已親眼目睹。

②文化間和文化內的相互依賴日益增強。全世界資源分布不均使各國利用其比較優勢相互輸出產品勞務。任何一種文化一旦停止輸出其資源,立即會嚴重損傷其他文化。雖然工業化、都市化及其衍生物一職能高度專業化和勞動嚴格分工,使同種文化的人們一定程度上有所疏離,然而今天的人們在商品和公共服務方麵比以前更為唇齒相依,這種趨勢也是促進人際溝通的動因。

③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傳播工具效率不斷增強。高效的溝通手段迅速普及以致人們進入了一個“地球村”,在這裏每天都會遇到追求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追逐不同利益的人以及同一家庭中想法不一的手足同胞,我們必須與他們和睦相處,泰然合作。

④尊重差異作為溝通和協調行動的前提,這樣社會需要顯著增強。為什麼要溝通協調個人、團體乃至國家在處理和應付實際問題時為使事態對雙方均有利和滿意,勢必要協調他們的行動。各種職業團體的罷工,種族團體的騷亂,社會組織的示威遊行以及個人之間友情關係的斷絕,多半是由於溝通的缺乏和利益協調失敗造成的。

四大趨勢在當代的彙合使得溝通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轉變。

①溝通發生的原動力已經由勸導和促變轉化為理解和談判。過去人們進行溝通,往往是出於想說服他人,把他人的觀點扭轉到自己這一方觀點和立場上來。

②卓有成效的溝通已由原來的主要依靠屬於同一價值觀體係的象征符號,轉變為依賴在不同的、有時是對立的價值觀體係中保持中立的象征符號。

③轉變是溝通關係的進展和瓦解的條件,已經由是否承認共同價值觀為重點轉變為是否承認相互依賴為重點。在過去、溝通關係往往以雙方互相知曉共同的價值觀為開端,雙方在共同價值觀引導下承認某些問題,並達到意見一致,溝通關係才向縱深發展。

然而在當今,這種慣常的做法由於多種差異和相互依賴現象的增強已不複存在。承認差異和深刻理解相互依賴關係取而代之,成為發展溝通關係的基石。

所以,總體來說,溝通關鍵是尋找和建立協議的基點,以便發展一種能夠指導重大聯合行動的認同感。一個人若是準備同他人結成有效的人際關係,他必須首先承認他人價值觀中的獨特之處,並向他人表示支持和承認。當今社會,溝通的實質是一個人首先承認他人所選擇的文化組織和人際關係,進而改善這些關係斫必需的溝通技巧。人際溝通以建立和維持人際關係為內容,其重點是把那些先前已有的組織、文化和跨文化溝通係統充分聯結起來。

人際溝通主要涉及的是個人,但它所涉及的是溝通關係中的個人,而這種關係本身又往往蘊涵於組織、文化和跨文化溝通係統之中。

哈佛老師最後說,實踐證明,人際溝通中經常會發生的大量棘手問題,其根本原因在於個人、人際溝通係統及組織溝通和文化陶通的需要之間的不一致性,甚至在某一時刻在根本上相矛盾。隻有當個人、組織及跨文化溝通係統之間的需要相互協調一致,溝通才會得到滿意的結果。

二、化解矛盾要尋找共同點

哈佛管理學教授認為,人與人之間化解矛盾要尋找共同點,要講究方法和技巧,其具體內容包括:

1、同步前進

在實際的溝通中,彼此認同是一種可以直達心靈的技巧,彼此認同又是溝通的動機之一。這樣,在認同這個態度上,外在技巧和內在動機就結合得比較完美。認同經由同步而來,溝通關係都是從同步開始跨出第一步的。並且,認同的目的幾乎就是達到同步,這就形成了一個奇妙的進程:同步+認同+同步。

毫無疑問,後一個同步是在認同基礎上達成的共識和一致行動,相比前一個同步已經產生了質的飛躍。

同步是溝通第一步,應該首先理解。同步就是溝通雙方彼此經過協調後所形成的、有意要達到同樣目標時所采取的相互呼應、步調一致的態度。它意味著溝通在經過彼此的默許和暗示之後正走在通向順利的路上。

溝通雙方相互以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時,同步就開始了。於是,彼此都尋找共同點。各種共同點綜合起來,溝通的可行性就大了。所以說,要溝通就得尋求同步。

有哈佛教授介紹了一些尋求同步的技巧。他希望這些外在的技巧的豐富能配合你的內在動機,使你達到溝通的目的,就像一個練就了好腳法的球員走上球場就能進一兩個球一樣,勝券在握。

①利用呼吸促進溝通。呼吸是最具普遍性的現象。你永遠都不可能說與你溝通的人居然沒有呼吸吧也就是說沒有呼吸是不可能溝通的。那麼,能不能利用呼吸促進溝通呢呼吸是所有人不需尋找就具有的共同點,應該可以促進溝通。

怎麼用呼吸促進溝通呢?

曾經師從容格學習的心理分析導師皮科·嘉爾曼教授認為:“呼吸的同步具有誘導性,它可以誘導溝通者的心靈發生感應,從而使雙方步調一致,彼此配合。”

同呼吸的方法有很多種,經各方驗證最實用的一種是這樣的。其一,選擇最合理的空間位置。研究表明雙方保持90度角時,最能夠感應呼吸,且看到的呼吸最全麵。當然,根據環境不同,也可采取正麵或者較遠處的位置,最極端的是從背麵,這一般出現在背靠背的情侶之間,他和她可以通過身體的接觸而感應到對方的呼吸。其二,觀察彼此的呼吸節奏。男人用腹部呼吸,女人是用胸部呼吸。其三,對方呼氣,你也呼氣;對方吸氣,你也吸氣。注意掌握呼吸的輕重緩急。其四,由於說話之時,呼氣比較多,你聽別人說話時,就得呼氣;相反,對方沉默時,就跟上一項一樣。其五,自己開口說話時,言詞應盡可能配合對方的呼氣,吸氣則可以稍加忽略。

據研究,這個同呼吸法最適用於對方感情和情緒變化激烈之時。

②保持視線同步。你知道吧人為什麼有兩隻眼睛這個問題一問之下,你會覺得好笑。可細想下來,似乎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無法回答清楚。

既然它是如此糾纏不清的問題,那就抽象一點回答:是造物主為了教導人們視線同步時才能看到全麵的問題。這樣,我們就從人為什麼有兩隻眼睛這個疑問中找到視線同步這個答案。視線同步在溝通時是非常重要的,幾乎所有的教科書都認為:“說話時要看著對方的眼睛。”這是追求同步的好方法。

哈佛老師普遍認為,注視別人的眼睛最起碼可以暗示對方:彼此的溝通是認真的。當你的視線投注在對方的眼裏,對方也會配合你的視線,他人岔開視線時也跟著岔開視線。他人眨眼睛時也跟著眨眼睛。做這些動作時,不要過分專注,要顯得自然,盡量讓對方相信你隻是在朝他的眼睛說話。

彼此的注視互相習慣之後,就可以讓注視時間長~些,對方就會彼此感興趣,自然就會為溝通鋪平道路。當對方注視自己時,應該盡力與對方配合,彼此就會抱有好感。

另外,還要能跟蹤對方的視線,隨著對方視線的方向而調整自己視線的方向。人們往往能夠憑借麵對著某一事物時的方向一致而不約而同地感應到共同點。

③姿態的共同性。能夠在姿態上留心觀察是件有趣的事。研究表明,人體常用的姿態不過三十幾種,按人類總人口比例來分配,平均幾億人才共有一個姿態。呀!的確是個驚人的比例。你要明白的是:你每做一個動作。可能就有幾億人和你有同一個動作的共同點。姿態真是不可忽視的交際溝通手段,而且不可不用。

傾聽他人講話是溝通的必要條件,如果傾聽時能夠配合姿態動作,他人一定會更有認同感。傾聽時,頻頻點頭的動作可以和對方的語言節奏相一致。姿態和動作也漸漸變得相似時,表明溝通正在深入,越深人就會越相似。這方麵的鐵證就是,老夫妻由於長期配合溝通,在相貌上也會變得酷像。你可以把身體主要部位的姿態和對方保持一致。如果對方小聲地說話,你也小聲回答。試想你大聲如獅子吼,他人不嚇一跳才怪呢。采取姿態的同步還可保護自己,因為這樣可以蒙蔽對方的判斷力。研究表明:相似的相貌,相似的身材,很容易成為朋友。

④各種速度都要合拍。當你懂得配合對方呼吸、視線、姿態等等同步效應時,溝通已經變得容易了。但要溝通變得更容易,還得配合速度也可以說節奏。溝通時的速度不是競賽,誰也不是冠軍,誰也不是最後一名,大家一起撞線,就算是並列第一吧,各種速度都要合拍。合拍的例子最簡單的一個就是他人唱歌時你在旁邊打拍子。

最重要的是根據他人說話的速度,他緩慢地談吐時,你要緩慢地點頭。他說話急速時,你要迅速地做出反應。

要訓練自己的觀察力。隻有敏銳的觀察力才能夠和他人的速度隨肘配合。

2、尋找共同的感覺

要使溝通雙方都有同感。同感就是共同感覺。人其實也是感覺動物,每時每刻都被上千種信號所刺激。但是,這麼多信號為什麼不會使我們手忙腳亂呢這是由於人腦的處理功能很卓越,它隻挑選最重要的感覺供我們判斷。

人的全都感覺被五種器官分享,因而可以分為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嗅覺。其中,隻有味覺是由內在器官舌頭分享,其他幾種是外在的。但是,嗅覺也可以說是內在地,因為鼻子總是端端正正擺在臉上,沒什麼動感。所以味覺和嗅覺是我們不容易觀察的,隻有在極其特殊的場合能夠有同感。而視覺、聽覺、觸覺都是容易觀察的,所以很容易有動感。每個人在感覺能力上都會有側重點,其中總有一種感覺比較出色。

一般來說,視覺出色的喜歡看,聽覺出色的喜歡聽,觸覺出色喜歡動。如此區分之後,你就可以通過觀察判斷,采取相應的配合措施,從而達到與他人有同感。有了同感就可以更加順暢地溝通。

3、投其所好

無論是在哪種場合下與人交際,總是可以通過很多渠道了解到對方的喜好。對他人喜好之物表示興趣,可以順利地達到同步。

投其所好並不是容易的,這個問題不適合主動挑動話題,更多的是要暗示,表明是不經意和他人的興趣愛好相一致,更令他人興奮。如果主動挑動話題,往往達不到效果。比如說一個喜歡寫詩的人,你要是主動去和他大談特談寫詩,他可能很厭煩,因為這方麵他是專家,你所說的在他看來一句都說不到點子上。如果你無意中表示出興趣來,讓他來談論,你們溝通就會很迅速地達到融洽。不經意地表達出和別人一樣的興趣愛好,會讓別人主動趨近自己,他們心想:啊!他也喜歡。

要投其所好,最關鍵一點是了解到他人真正的興趣愛好,自己也得在這個愛好上有所準備,溝通時,自然流露出來。注意!投其所好的準則是:不經意流露。

第19課 管好自己才能管好別人

一、要成功就要學會自我管理

在哈佛的自我管理課上,學生們常常聽到老師這樣說:“一個好的管理者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讓自身成效不高的管理者管好他們的同事與下屬,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要身體力行”。

老師們還說,現代社會,很多管理者對自我管理重要性的認識越來越清晰了,“管理中最難做的管理是自我管理,最重要的管理是自我管理”的現代管理思想,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經理人的正視與重視,吸收自我管理理念,學習自我管理方法正在逐步蔓延。自我管理工作做好了,你的工作進步就快了,離你的職場生涯目標更近了!

實行自我管理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自我監督和自我激勵。自我監督要求我們要吾日三省吾身,要近乎苛刻地嚴格要求自己。自我激勵,堅信一切陰霾都會成為過去,陽光將重照大地,調節自己的情緒,培養自己的態度,在最短的時間裏把自己的態度激勵起來。我從來沒有失敗過,我隻是暫時沒有成功。在我將對手擊敗之前,需要無數地打倒自己。

1、自我心智管理能力

主觀偏見是禁錮心靈的罪魁禍首,經理人的見識、行為總是受製於它。心智模式是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受環境、教育、經曆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一套思維、行為的模式。每個經理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但每個經理人的心智都會存在一定的障礙。經理人要善於突破自我,要善於審視自我心智,要善於塑造正確的心智模式。

2、自我目標管理能力

生命的悲劇不在於目標沒有達成.而在於沒有目標!目標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目標指引經理人工作的總方向。經理人每天的生活與工作,其實都可以理解為:一個不斷地提出目標,不斷追求目標並實現目標的過程。

3、自我情緒管理能力

情緒能改變人的生活,有助於改善人際關係和說服他人,情商高的人可以控製、化解不良情緒。在成功的路上,最大的敵人其實並不是缺少機會,或是資曆淺薄;成功的最大敵人是缺乏對自己情緒的控製。憤怒時,不能遏製怒火,使周圍的合作者望而卻步;消沉時,放縱自己的萎靡,把許多稍縱即逝的機會白白浪費。成功經理人必須善於管理自我情緒。

4、自我學習管理能力

學習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推動力。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知識和能力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學習和實踐中來的。經理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是學習能力,經理人的競爭力就表現在學習力上麵。我們處在一個激勵競爭的時代,具備“比他人學得快的能力”是經理人唯一能保持的競爭優勢。

5、自我行為管理能力

根據社會倫理和組織所要求的行為規範,每個人的行為都可以分為正確的行為和錯誤的行為。經理人職業行為就是成為經理人要堅守的正確行事規範。經理人如何具有職業化的行為,如何對自我行為進行管理已達到職業化行為規範的要求這是每個經理人都應該重視的事情。因為隻有進行自我行為管理,堅守職業行為,才是經理人職業化素質的成熟表現。

(1)要事管理

自我管理的大師、《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柯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群工人在叢林裏清除矮灌木,他們是生產者,解決的是實際問題。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會做什麼呢他們會爬上最高的那棵樹,巡視全貌,然後大聲嚷道:“不是這塊叢林!”而忙碌的生產者常常會怎樣回答呢“別說了,我們正幹得有聲有色呢。”

所以柯維感慨道:“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他們常常埋頭砍矮灌木,甚至沒有意識到要砍的並非是那片叢林。”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定會把要事放在第一位,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而不是按照壓力的輕緩程度來決定優先次序。

(2)時間管理。

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時間管理就耕耘你自己。時間管理實際上就是把你有限的時間投資於你要成為的人或是你想做成的事。你投資什麼就會收獲什麼。投資於健康就會收獲一個健康的身體,投資於人際交往,你就會收獲一張人際關係網。

(3)溝通管理。

每天和你的下屬——自己和自己溝通對話,不斷在反省、總結、提高自己。

哈佛的老師們激動的告訴學生,學會了自我管理,當好自己的老板,你將坐在生活的前排,或許有朝一日福布斯富豪榜排名名單中就會出現你的名字。

二、勞逸結合,張弛有度

哈佛的老師們告訴學生,生活中,有時你會發現,盡管我們在思想上非常珍視某些東西,但是在實際行動中我們的行為與思想之間存在差距。

比如,你是否對現在的工作提不起興趣,卻仍然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地重複著不再有挑戰性的工作項目許多成功人士都感到自己的日常活動和內心最深層的願望之間有類似的脫節,但是對改變這種狀況又力不從心。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經理人如何才能讓陪伴家人的內心願望同忙碌緊張的工作達到平衡

那就要求經理人拒做工作狂,擺脫壓力,做到勞逸結合。

1、工作分出輕重緩急

任何一個成功人士,在精力和時間的分配上必然分出輕重緩急,突出重點帶動一般,絕不會眉毛胡子一把抓。工作重要而又緊迫,可以先做;工作重要但不緊迫,做出計劃,安排時間做;

工作緊迫但不重要,根據精力和時間可做可不做;不重要又不緊迫的工作,太忙時可以不做;無論先做或後做,要做就做好,保證質量,防止忙中出錯或返工重做,造成忙中加忙。

2、張弛有度,勞逸結合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任何一個領導者,必須是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全才,不可能隻靠埋頭蠻幹。因此,無論工作多忙、壓力多大,也必須安排出運動休閑時間,做到張弛有度,勞逸結合。

因為,運動休閑既可以轉移大腦的興奮灶,又能使體內產生更多的內啡肽,使人有一種輕鬆愉悅的感覺。

3、嚐試打破現狀。勇於做個“挑戰者”

當你覺得日子一成不變時,應設法改善工作方法和嚐試新的工作,你也可以主動要求多承擔一些責任,或者自己去充電,如果可能的話,你也可以考慮轉調部門,或者換個環境或工作方式等。

總之,要對自己的狀態進行調試,但關鍵還是要保持發現工作中的樂趣和發現未知的心態,永遠擁有孩童般的好奇心和熱情。

4、製訂計劃表

當個人有一個完美的計劃表,而且正在逐步實施時,就不會產生無謂的壓力。因為,一切盡在掌握之中。計劃表是一個很好的“監督者”——叮囑你每一個目標的實現,又是一個軟性的壓力——隻有跳起來才能夠得著。當你心裏有底時,也就沒有了壓力。

5、創造輕鬆活潑的工作環境

職場壓力不單是工作多,任務緊,還有一種是人際關係,有的人“一進辦公室就頭痛”,“看到某人心理就不舒服”等等,減緩這樣的壓力要從自身做起。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與他人有隔閡和矛盾,先檢查自己,及時交談,消除誤會。要懂得單位興旺,大家受益;單位衰敗,大家損失。每個人都有其長,也有其短,揚長避短,使同事間、上下級之間始終保持融洽和諧的關係。

6、尋找成就感

當你的壓力太大,難以解脫的時候,可以找個安靜的環境,靜思自己的成績和進步,展望未來,設計今後的努力方向和目標。用成就激勵自己,用未來煥發激情,使自己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7、勞逸結合的生活狀態

每工作一段時間就要休息一下,從事一些可以娛樂精神和放鬆身體的活動。從事一些有氧的運動,也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

8、學會感恩,多做好事

最新研究表明:感恩、做好事。除了社會道德層麵的重大意義外,對自身健康十分有益。

哈佛管理學家調查發現:那些常做好事(善事)的人,心存感恩的人,身體更健康,更善於化解和應對各種壓力和緊張情緒。研究還發現,當人表現出善意舉動時,大腦會釋放出多巴胺,血液中複合胺的含量也會升高。這兩種物質能使人在激動和緊張中平靜下來,使人心情愉悅,減輕壓力。

三、萬花筒裏看成功

在哈佛,有管理學教授中指出,追求成功猶如射擊一組移動目標,往往在取得一項成就之後,人們總是感到無形的壓力和無名的焦慮——想要做更多事情,取得更大成就,獲得更多回報。成功似乎是永無止境的追求,萬花筒裏的景象。

那麼,到底什麼是成功的真相呢“錢嗎是不是啊……”“幸福快樂嗎……是的!”真正的成功,是生命的平衡狀態,就能兼顧生活的方方麵麵,有工作也有家庭,有愛情也有自己,有財富也有健康。

成功就是為自己尋覓到位置,或創造出條件,使你自己能充分運用上帝賦予你的才能,勤勤懇懇、堅韌不拔地盡你所能為世界作出最大貢獻,縱然經曆無數苦難和失敗也不會悲觀失望,始終甘之如飴。

當今的社會是物質的社會,成功往往是以財富積累的多少而論定的,而不是以獲得多少教益而裁定的。不過還是在某些行業,成功是按人們獲得了多少教益來判定的。很多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的失敗故事.他們按照自己的人生目標不斷拚搏並獲得了無數的金銀財寶和令人無法企及的地位和榮耀,但最終在人生的旅途上迷失了自己,落得個空虛幻滅、痛苦悲傷的結局。令人感到寬慰的是,很多企業的領導人已經意識到積累財富不是做事的最終目的。任何企業的最終目的是:不但要掙錢,還要回報社會。任何商人或企業家都想獲得社會的高度認可,都想名揚天下。名揚天下不能靠財富的積累,而要靠他為社會做出的服務價值。比如,巴菲特不衡量由美元衡量的成功。2006年,他承諾放棄整個財富給慈善機構,主要是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

物質上的成功如果不能帶來精神方麵的成功就不是真正的成功。事實上,很多物質上的成功是以精神上的失敗為代價的。更為可悲的是,單純追求物質上的成功的人隻有當昕到喪鍾敲響,當感覺到死亡臨近時.才睜開眼認真地看看世界,認真地看看自己。

物質上的成功並不一定會帶來積極、活躍以及充滿快樂和幸福的人生。如果人生目標正確,不但能獲得物質上的成功,也能獲得精神上的成功。

如今的生活節奏太快了,人們每天活得就像打仗、拚命一樣。我們必須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去打好每一天的仗。但是,生活上的、健康上的危險信號早就出現了,我們卻沒注意。最終,我們實現了夢想,可到頭來隻覺得是虛幻一場。我們本想要得到幸福,可到頭來隻感受到失落、苦悶、煩惱和怨恨。仔細想想真沒必要啊!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許多人采用了錯誤的標準來衡量成功與否,在選擇事業成功或選擇生活幸福上感到用惑。

成功首先就是感覺自己有成就感,有一種幸福、快樂和滿意於現狀的情愫。成功不是指你現在的地位或錢財,而是指你現在正往那個方向前進,那個方向和你自己期許的方向是一致的。簡單地說成功不是終點,而僅僅是過程。

那麼,人生如何才能取得真正持久的成功呢為此,我們引入了萬花筒策略。這裏,我們把成功人生比喻為萬花筒。這個萬花筒由快樂、成就、意義和傳承四個方麵組成,你可以在一生中不斷放入一些色彩斑斕的玻璃碎片,他們代表你追求並實現的目標,從而使屬於你的成功萬花筒圖案越來越豐富多彩。借助於這種萬花筒策略,你可以免受“多多益善”的誘惑。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