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2 / 3)

盡管德國在一戰中失敗了,但仍有在二十年後再次主導歐洲局勢的能力。《凡爾賽合約》隻是暫時性的削弱了德國的勢力,為以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國際聯盟

1919年4月28日,各國在巴黎和會上通過了《國際聯盟盟約》,它被列入同年6月28日通過的《凡爾賽條約》的第一部分。同年11月19日,美國參議院卻以53:38的多數票否決了《凡爾賽條約》,條約中的國聯盟約自然也沒被通過。

1920年1月10日,巴黎和會宣布《凡爾賽條約》正式生效,國際聯盟宣告成立,其總部設在瑞士的日內瓦。盟約規定,美國、英國、法國、中國等32個一戰協約國及自治領是國聯創始會員國,並邀請阿根廷、智利等13個國家加入。由於美國政府沒有批準《凡爾賽條約》,美國也就沒有參加國際聯盟。同年1月16日,國際聯盟第一次大會在日內瓦召開。

先後有63個國家加入國聯。1934年9月28日-1935年2月23日,國際聯盟會員國最多時達58個。中國於1920年6月29日加入國際聯盟。1924-1942年,先後有17個國家退出國際聯盟。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國聯名存實亡。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和聯合國的成立,國聯於1946年4月18日通過決議宣告解散。

華盛頓會議與華盛頓體係(圖459)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經濟實力膨脹,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從戰前的債務國變為世界的債權國。與此同時,日本趁機在中國和太平洋地區擴大侵略勢力。日本的擴張同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利益發生了嚴重的衝突,也威脅到英國在東亞的利益。

為了爭奪霸權,美、英、日三國掀起了海軍軍備競賽。為了緩和這種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區的勢力範圍,由美國發起,於1921年到l922年召開了華盛頓會議。參加會議的除美、英、日、法、意外,有關國家中、比、荷、葡也應邀參加。

經過激烈的較量,參加會議的列強達成了一係列協議。美、英、法、日簽訂了《四國條約》;美、英、日、法、意簽訂了限製海軍軍備的《五國條約》;全體與會國家還簽訂了通稱的《九國公約》。

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會議簽訂的條約,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列強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周的利益衝突,構成了“華盛頓體係”。美國是華盛頓會議的勝利者。它的海軍力量同英國的海軍力量並駕齊驅,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叉達到了抑製日本勢力膨脹的目的。凡爾賽一華盛頓體係,構成了帝國主義戰後國際關係的新格局。

華盛頓會議簽訂的三個主要條約構成了華盛頓體係。在美國居主導地位,宰割中國,抑製日本的基礎上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華盛頓體係隱含著戰勝國之間的矛盾:美日矛盾加劇;英日分歧擴大;中國與帝國主義的矛盾尖銳。這些矛盾的發展必將導致華盛頓體係的崩潰。

道威斯計劃(圖460)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協約國於1924年製定的德國賠款支付計劃。由於德國財力枯竭,加上戰勝國爭奪德國賠款的矛盾,德國按《凡爾賽和約》(巴黎和會)支付賠款問題成為20年代資本主義國際經濟與政治中難以解決的糾紛 。

根據英國提議,協約國賠款委員會於1923年11月增設兩個專門委員會,一個研究平衡德國預算和穩定德國金融之方法 ,一個調查德國資本外流情況並設計引回的方法。兩個專門委員會以美國銀行家C.G.道威斯為主席 。12 月由法、比 、意、英 、美5國代表組成的國際專家委員會赴德調查 ,研究德國賠款問題。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擬定一項解決賠款問題的計劃,史稱道威斯計劃。該計劃經同年7月16日-8月16日之倫敦會議(英、法、意、日、比、希、葡、羅、南、美參加)討論並通過,同年9月1日生效。該計劃企圖用恢複德國經濟的辦法來保證德國償付賠款。

主要內容是:由協約國監督改組德意誌銀行,實行貨幣改革,並由協約國貸款 8億金馬克(折合1.9 億美元)以穩定其幣製,在賠款總數尚未最後確定的情況下,規定德國賠款年度限額,即由第一年(1924-1925)10 億金馬克開始,逐年增加,到第五年(1928 -1929 )增至年付25億金馬克;德國支付賠款的財源來自關稅、煙酒糖專賣稅、鐵路收入及工商企業稅;發行110 億金馬克鐵路公債、50億金馬克工業公債;德國的金融外彙、鐵路運營以及稅捐征收事務受國際監管。德國以法、比兩國從魯爾撤軍作為接受賠款計劃的條件 。

1924年8月16日,計劃被雙方接受。道威斯計劃的執行,對20年代後半期德國經濟的恢複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1924-1929年德國支付賠款110億金馬克,獲得外國各種貸款約210億金馬克。1928 年德國聲稱財政瀕於破產,無力執行該計劃。1930年為揚格計劃所取代。

洛迦諾公約(圖461)

1924年以後,由於道威斯計劃的援助,德國實力日增。法國要求維持《凡爾賽和約》規定的領土和邊界現狀。德國亦試圖調整對法關係,爭取恢複大國地位。英、法、德等七國在美國支持下舉行洛迦諾會議,簽訂《洛迦諾公約》。

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國代表在瑞士洛迦諾舉行的會議上通過的8個文件的總稱。協議在該年10月5日至10月16日簽署,並在12月1日於倫敦獲得確認。一戰中的歐洲協約國與中歐及東歐新興國家嚐試確認戰後領土界線,並爭取與戰敗的德國恢複正常關係。

洛迦諾公約的簽訂,是協約國在歐洲安全問題上對凡爾賽體係所做的又一次較大調整。它暫時緩解了歐洲安全問題,改善了協約國尤其是法國同德國的關係,使歐洲國際關係進入了相對穩定時期,並為道威斯計劃的繼續實行和20年代中後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個公約是道威斯計劃在政治上的繼續,成為德國擺脫戰敗國地位,恢複政治大國地位的重要一步。

第一次世界經濟危機

20世紀美國經濟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嚴重的危機。

1929年10月24日,一個黑色的星期四,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形勢急轉直下,股價狂跌。人們瘋狂拋售股票,股市崩潰,到11月,紐約股市的各種股票損失達260多億美元。引發了一場經濟危機。

首先是銀行紛紛倒閉,l933年初,美國已經有半數銀行倒閉;接著,工商企業大量破產,生產銳減,市場蕭條;失業人數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農產品價格下跌,農民收入減少,很多人瀕於破產。當時,窮人想盡一切辦法艱難度日,常常食不果腹,衣不禦寒;而資本家為了維持商品價格,保證利潤,不惜大量銷毀商品。

經濟危機很快波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影響世界各國,演變成一場空前規模的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這場經濟危機具有一些明顯的特征,如來勢猛烈,範圍特別廣,持續時間特別長,破壞性特別大,等等,以至於“大蕭條”、“大恐慌”成了這次危機專用的代名詞。

羅斯福新政(圖462)

美國經濟陷入了經濟危機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國社會逐步被存貨山積、工人失業、商店關門的淒涼景象所代替。人民的不滿情緒高漲,越來越多的人希望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采取強有力的措施,迅速改善經濟情況。1933年,民主黨候選人羅斯福以“新政”為競選口號贏得廣大人民的支持。

為了盡快擺脫困境,實現經濟複興,羅斯福政府對國家經濟全麵加強幹預,在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各方麵大刀闊斧地推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曆史上稱之為“羅斯福新政”。

羅斯福上台後,①下令全國銀行進行整頓。淘汰喪失支付能力的小銀行,扶持實力雄厚的大銀行;政府對銀行存款進行擔保,逐步恢複了銀行信用;②羅斯福政府規定,國家在豐年收購農產品,歉收時出售農產品。同時,為減少農產量、穩定農產品價格,政府以優惠貸款補償農民的損失。

羅斯福新政是美國資產階級為了克服經濟危機,在維護資本主義製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製度的本質,也就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

但是,它在很多方麵都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首先,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複。其次,緩和了社會矛盾,遏製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最後,國家對經濟加強幹預的政策,對美國以及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意大利法西斯上台(圖463)

墨索裏尼(1883—1945)出生於意大利弗利省農村一個鐵匠家庭。1900年加入社會黨,1902年後到瑞士做了兩年多的工會工作和記者,熱衷於無政府主義活動。1908年,曾經到奧地利宣傳過無神論,遭到驅逐。

1919年3月,他利用人們對《凡爾賽和約》的不滿和對十月革命的恐懼,糾集一些思想反動的退伍軍人,一百多個地方組織,約九千人建立了半武裝的政治團體“戰鬥的法西斯”,法西斯分子身穿黑衫,打著黑旗,搗毀進步刊物,襲擊罷工隊伍。

1920年,在全國規模的占領工廠的運動中,法西斯組織加緊破壞工人運動,誘騙農民參加法西斯組織,宣稱要“把意大利從共產主義的恐怖下拯救出來”。1921年5月,墨索裏尼等35名法西斯分子獲得議席。

同年11月,墨索裏尼宣布正式成立國家法西斯黨,墨索裏尼被公認為領袖。法西斯組織逐漸形成了一套禮儀和儀式,確定了製服、歌曲和組織機構。1922年,這個黨發展到二十多萬人。在法西斯組織力量壯大的基礎上,墨索裏尼下令幾萬法西斯黨徒分四路向羅馬進軍。國王埃曼努埃爾三世拒絕在政府的戒嚴令上簽字,法克特政府辭職。

10月29日,國王要求墨索裏尼組閣,當晚墨索裏尼出任首相。法西斯黨占有內閣中近一半的席位,墨索裏尼身兼10個部長職位。意大利法西斯專政開始建立。

德國法西斯上台(圖464)

經濟危機期間,德國工業生產下降了40.6%,下降幅度僅次於美國。1932年,全國有2/3的工人處於失業或半失業狀態。農業下降30%,大批小農破產,社會矛盾激化。麵對經濟蕭條,社會動蕩的形勢,魏瑪政府顯得軟弱無能。統治階級越來越傾向於建立一個獨裁的強權政府,以對內穩定統治秩序,對外奪取勢力範圍和世界霸權。

納粹黨打著當時流行的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招牌,進行蠱惑人心的宣傳,獲得廣泛的支持。納粹黨向工人保證要實行社會主義,讓工人分享政治權利,保證工人的經濟利益;向農民許諾取締土地投機,並給農民以經濟援助。針對人民普遍感到在凡爾賽體係下受壓製的情緒,譴責凡爾賽條約是國恥,宣傳德意誌民族是最優秀的民族。這些宣傳蒙騙了很多在經濟危機中陷於絕境中的中下層民眾。

納粹黨的人數到1933年猛增到近百萬,在1932年夏的國會選舉中,納粹黨一躍成為國會第一大黨。第三,納粹黨爭得軍隊和壟斷資產階級的支持。

1932年11月,20名金融家、工業家和大地主上書總統,要求任命希特勒為總理。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總理。從此,德國走上了對內實行恐怖統治,對外積極擴張的道路。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了。

日本法西斯上台(圖465)

日本原有的經濟基礎薄弱,國內市場狹小,因此,經濟危機對它的打擊就更顯嚴重。經濟危機期間,日本工業生產下降,農產品價格慘跌,階級矛盾尖銳,廣大工人、農民為生存展開空前規模的罷工和反對地主的鬥爭。

在這種形勢下,法西斯勢力趁機猖獗,軍部法西斯勢力力量最強、影響最大。法西斯分子要求在天皇名義下建立法西斯獨裁政權,實行對外侵略擴張。日本軍部直接聽命於天皇,政府對其無權過問。法西斯分子的活動更加囂張,他們公開反共,並在“防止赤化”的口號下,摧殘一切進步力量;他們製造了一連串暗殺事件,殺死與他們意見不一致的統治集團中的個別首腦;他們甚至發動軍事政變,以期達到建立法西斯專政的目的。

1931年,在日本軍部策劃下,日本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並進一步霸占了中國東北。日本政府的政策一步步走上了對內獨裁,對外擴張的道路。

1936年3月,受軍部控製的廣田弘毅上台組閣,組閣不久,就恢複了軍部大臣現役武官製,這為軍部控製政權提供了合法手段,從此,軍部可以操縱內閣,使之淪為自己的傀儡。軍事法西斯專政在日本建立起來。廣田弘毅內閣對內禁止工人罷工,限製人民言論、結社、新聞和出版自由;加緊擴軍備戰。對外,製定《基本國策綱要》,把“外交和國防互相配合,在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地位的同時,向南方海洋發展”定為日本的根本國策,積極準備擴大侵略戰爭。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了。

共產國際“七大”

20世紀30年代,在世界經濟危機打擊下,德國、日本先後確立了法西斯專政。德、意、日法西斯政權建立後,對內獨裁,對外侵略擴張,全世界麵臨法西斯侵略和戰爭威脅。

與此同時,世界各國人民反對法西斯主義的鬥爭也逐漸高漲。如:1932-1933年,出現了由進步知識分子發起的反戰反法西斯民主運動;1933年6月,由德國、意大利和波蘭革命工會發起,在巴黎召開了歐洲反法西斯大會。反戰反法西斯形勢,向共產國際提出了新的任務。為了更好地領導人民進行反法西斯鬥爭,1935年,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了第七次代表大會。

這次會議在反法西斯鬥爭問題上提出的政策策略,指導了各國共產黨的活動,推動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鬥爭的蓬勃發展。許多國家的共產黨在這個政策策略指導下,壯大和鞏固了自己的力量,擴大了影響,推動了本國的反法西斯鬥爭。

西班牙內戰爆發(圖466)

1936年7月18日,駐摩洛哥和加那利群島的西班牙殖民軍在F.佛朗哥、E.莫拉等將領策動下發動叛亂。

1936年8月,德意法西斯決定大力援助西班牙叛軍,公然對西班牙進行武裝幹涉。

德意對西班牙的侵略雖然嚴重損害了英法等西方國家的利益,但英、法、美等國縱容了法西斯侵略西班牙。

對西班牙內戰,共產國際號召各國共產黨和無產階級援助西班牙人民;蘇聯給予西班牙人民的鬥爭以積極的道義聲援和物質支持;中國、蘇聯、法國、加拿大等53國的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誌願奔赴西班牙,組成著名的國際縱隊,和西班牙人民一起浴血奮戰,並肩打擊法西斯叛亂分子和武裝幹涉者。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