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1 / 3)

第二十章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圖452)

1917年11月7日,俄國十月革命全麵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國革命形勢迅速趨於成熟。191 7年2月,俄國爆發了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製度,但出現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士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並立的局麵。

4月,列寧從國外回國,發表《四月提綱》,提出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根據列寧的指示,布爾什維克黨在群眾中積極進行宣傳並多次領導工人和士兵舉行示威。 9、10月問革命形勢完全成熟,解放運動空前高漲。

11月2日,臨時政府派士官生占領彼得格勒最重要的據點,並試圖封閉布爾什維克黨的《工人之路》和《士兵》報,到處搜捕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人,切斷彼得格勒蘇維埃與工人區的電話聯係,密令彼得格勒軍分區司令派兵進攻斯莫爾尼宮--革命軍事委員會所在地。

11月6日,列寧寫信給黨中央委員會,要求無論如何必須在當天晚上逮捕臨時政府人員,解除士官生等的武裝。根據列寧的指示,布爾什維克黨決定提前於11月6日(俄曆10月24日)舉行武裝起義。這時,彼得格勒衛戍部隊的士兵和喀琅施塔得的水兵與工人赤衛隊,已轉到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深夜,列寧來到斯莫爾尼宮,親自領導武裝起義。

11月7-16日,蘇維埃政權在莫斯科、確立。1917年11月-19 18年2-3月,首先從城市,然後到鄉村,蘇維埃政權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來。

十月革命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並成立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作為全國國民經濟管理機關。

十月革命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開辟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在無產階級領導下進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時代。十月革命後,各國無產階級、被壓迫人民、被壓迫民族爭取解放的鬥爭蓬勃高漲。

共產國際的建立

共產國際即第三國際。列寧領導創建的世界各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團體的國際聯合組織。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第二國際破產,十月革命的勝利,促進了各國共產黨的建立,客觀形勢要求建立新的國際組織。

1919年3月2日在莫斯科召開了國際共產主義代表會議,有來自21個國家的35個政黨和團體的52名代表參加。大會通過了《告國際無產階級宣言》、《共產國際行動綱領》、《關於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提綱》等文件,宣告第三國際成立。

它的任務是宣傳馬克思主義,團結世界各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為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剝削製度而鬥爭。它以民主集中製為組織原則,最高權力機關是代表大會,各國共產黨是它的支部。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由代表大會選出的執行委員會負責向各國支部發布指示和監督他們的工作。總部設在莫斯科。

第三國際在其存在的 24年中共召開過7次代表大會、領導過65個共產主義政黨和組織。在捍衛馬克思主義,推動國際工人運動和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反對法西斯主義和帝國主義戰爭,促進國際共運發展等方麵做出了重要貢獻。

它在歐洲、美洲、亞洲幫助各國先進工人建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協助他們培養了一批革命骨幹,加速了各國共產黨的成長。但是,它在工作中也有許多失誤,特別是長期受“左”傾思想的幹擾,給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帶來過消極影響,其高度集中的組織形式曾影響了各黨的獨立自主和各黨之間的平等關係。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為了有效地組織反法西斯的鬥爭,經各國共產黨同意,共產國際於1943年6月宣告解散。其機關刊物是《共產國際》和《國際新聞通訊》。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圖 453)

“一戰”後,印度人民掀起了民族獨立運動高潮。英國殖民當局采取鎮壓政策,製造了“阿姆利則慘案”。

1920年,印度資產階級政黨國民大會黨通過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劃”,改變大戰期間同英國合作的態度,宣布要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來取得印度的自治。

不合作運動的措施包括:印度人放棄英國殖民當局給予的頭銜和名譽職位;對英國人的立法機關、法院和學校實行普遍抵製;號召家家戶戶恢複手工紡織和抵製英貨;逐步進行抗稅鬥爭。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形成了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到了l922年,由於群眾鬥爭突破了非暴力的限製,甘地和國大黨決定停止這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使印度的民族反帝運動走向低潮。

印度資產階級領導民族運動的指導思想是甘地主義。甘地主義是在印度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一個複雜的思想體係,包括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和經濟思想等。甘地的政治思想是爭取印度的自治、獨立;經濟思想是提倡手工紡織,抵製西方的經濟侵略。

甘地主張的非暴力與不合作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麵:一方麵,用不合作來發動群眾,反對英國殖民者,迫使殖民當局作出有利於印度資產階級的讓步;另一方麵,又用非暴力來限製群眾運動,防止社會改良轉變為革命,把群眾運動控製在資產階級利益所能容許的範圍之內。甘地比較重視發動廣大農民積極參加政治鬥爭,促使印度的民族民主運動有了新的麵貌。但是,當廣大人民積極行動起來後,運動變得不可遏製,甘地宣告運動停止,但無濟於事。連聖雄“甘地”都被極端分子刺殺了。

土耳其的凱末爾革命(454)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土耳其參加德奧一方作戰。戰爭使土耳其損失慘重。色佛爾條約》簽訂後,十多萬協約國軍隊侵占了黑海海峽地區等土耳其絕大部分領土,英法軍隊還在1919年12月占領了安卡拉火車站;在協約國的指使下,希臘在1919年5月16日派兵侵占了伊茲密爾後,又於第二年的6月發動了更大規模的進攻,占領了大片土耳其領土。

土耳其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土耳其人民自發起來抗擊侵略者,爭取民族獨立。 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土耳其人民在民族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愛國將領凱末爾的領導下,建立了新議會和臨時政府。

1921年7月,希臘十餘萬幹涉軍在英國支持下,進犯安納托利亞。土耳其國民軍取得薩卡裏亞戰役的勝利,成為民族獨立戰爭的轉折點,協約國陣營發生分化。1921年10月20日法土簽訂停戰協定,法國正式承認大國民政府,承諾在兩個月內從安納托利亞東南部撤出全部占領軍。意大利也於同年秋天撤出安納托利亞南部,英國改變公開支持希臘的立場,轉向“中立”。

1922年8月26日,土軍向希軍發動總反攻。9月18日,最後一批希臘軍隊撤離安納托利亞。同年10月11日,土希兩國簽訂停戰協定,土耳其收複東色雷斯,伊斯坦布爾地區的行政管理權交還土耳其。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和英、法、意、希、日等國簽署《洛桑和約》,取得外交上的重大勝利。1922年11月1日,大國民議會廢除蘇丹製。1923年9月,由護權協會第一集團改組的人民黨成立。

1923年10月29日晚8點半,議會通過建立土耳其共和國的決定,凱末爾當選為共和國總統。凱末爾革命取得勝利。

在取得民族獨立的基礎上,土耳其成立了共和國,凱末爾當選為總統。從此,土耳其結束了曆時幾百年的奧斯曼帝國的封建統治,開始了曆史發展的新階段。凱末爾被稱為土耳其的“國父”。

埃及的“華夫脫運動”

紮格魯爾(1857—1927)是埃及傑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19世紀80年代他在巴黎大學學習法律,回國後擔任律師工作,曾被任命為最高法院參事,以廉潔正直著稱。1906年以後,相繼擔任教育大臣和司法大臣;1913年又擔任了“立法會議”的副議長。他因努力改革,反對專製和維護民族獨立而贏得聲譽。一次大戰結束後,紮格魯爾領導埃及人民開展了反對英國殖民者和封建統治者的鬥爭。

1918年11月,紮格魯爾等七人組成一個代表團,先到倫敦同英國政府進行關於取消對埃及的“保護”製度的談判,然後去參加巴黎和會。他們起草了“委任書”,並發起了簽名運動。但這一和平行動遭到了英國政府的拒絕。1919年3月,英國當局逮捕了紮格魯爾等四名代表團成員,把他們流放到馬耳他島。

經過埃及人民的抗議鬥爭,英國殖民當局被迫於4月8日將他們釋放。紮格魯爾立即從馬耳他飛往巴黎,但在巴黎毫無所得。6月簽署的凡爾賽和約肯定了英國對埃及的“保護”。回國後,紮格魯爾繼續堅持鬥爭。12月,英國當局再次逮捕並放逐了紮格魯爾等人。這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怒火。

1922年初,華夫脫黨宣布實行消極抵抗政策,埃及人民的鬥爭再掀高潮。2月底,英國政府不得不宣布結束埃及的“保護國”地位,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

蘇聯的成立

1921年3月,蘇維埃政權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並且首先從解決農民問題入手,變餘糧無償征集為市場買賣。

在粉碎國內外反革命進攻的鬥爭中,蘇維埃國家各民族的團結得到了鞏固和加強。l922年年底,各族人民在自願和平等的基礎上,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同聯盟,簡稱蘇聯。

當時加入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有俄羅斯聯邦、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後來發展到15個加盟共和國。1924年初,蘇聯第一部憲法生效,憲法規定,蘇聯為聯邦製社會主義國家。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圖455)

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十四大”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決定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這次大會,標誌著有計劃、大規模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期的開始。

從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第三個五年計劃被迫中斷外,完整地執行了10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計劃完成時,蘇聯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達到70%,已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建立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係。同時,工業的社會主義成分占了99%以上。

據蘇聯官方統計,“二五”計劃的完成,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1937年,機床已基本自給,進口的機器隻占需要量的0.9%,拖拉機等產品已開始出口。第二、1927年末,蘇聯的工業生產達到並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後的個體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農業,不能適應工業的迅速發展。

1927年12月,聯共(布)“十五大”通過了逐步開展農業集體化的方針。1929年,在蘇聯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1930年1月,聯共(布)中央的決議指出:農業集體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權和主要生產資料公有的集體農莊。決議要求在運動中堅持農民自願參加的原則。

1933年1月,聯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個體小農經濟納入社會主義大農業的軌道的曆史任務已經完成”。農業集體化的實現,為蘇聯農業機械化、現代化開辟了廣闊道路,為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了條件。

社會主義製度建立

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現,根本改變了蘇聯的經濟和社會結構。

1936年12月5日,全蘇蘇維埃第八次代表大會通過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憲法》。該憲法是在斯大林參加和指導下製定的,故又稱《斯大林憲法》。

它以資本主義在蘇聯已經消滅、社會主義製度在蘇聯已經勝利為出發點,規定,“蘇聯全部政權屬於城鄉勞動者”,蘇聯的經濟基礎為“社會主義經濟體係及生產工具與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所有製”,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憲法規定,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是蘇聯最高蘇維埃。憲法還對蘇聯共產黨在國家中的領導地位作了明確規定。

新憲法的規定,宣告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成,也標誌著斯大林創建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製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資本主義

巴黎和會(圖457)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媾和的會議,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英、法、美的政府首腦操縱了會議。

在巴黎和會上,戰勝的五大國帶著各自爭霸的計劃和掠奪的要求激烈爭奪。美國總統威爾遜帶著他宣揚已久的“十四點原則”參加會議。“十四點原則”的真實意圖是,取消英法等大國大戰初期的分贓密約,利用美國的經濟優勢打破老牌帝國主義傳統的勢力範圍和關稅壁壘,奪取世界市場和殖民地,並通過國際聯盟來操縱國際事務。

英國要求削弱德國的海軍,剝奪它的殖民地,以保持自己的海上霸權和繼續擴大殖民地。同時為製止法國稱霸歐洲大陸而反對過分削弱德國。法國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甚至肢解德國,以確立自己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除了要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外,還要索取盡可能多的戰爭賠款。意大利要求按與英法原訂的密約,擴大領土。日本要求將戰爭中占有的德屬太平洋諸島及其在山東的權利合法化,鞏固其在東亞和西太平洋地區的霸權。

總之,帝國主義在重新瓜分世界中矛盾重重:法德矛盾是戰勝國與戰敗國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凡爾賽合約(圖458)

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協約國)對戰敗國(同盟國)的和約,它的主要目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

協約國和同盟國於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經過巴黎和會長達6個月的談判後,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得到國際聯盟的承認後,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凡爾賽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根據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0%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

其中包括:1918年11月11日停戰時,就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複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承認波蘭獨立,並給予波蘭海岸線。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包括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裏西亞;東上西裏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

歸還在山東的權益給中國;但後來因為二十一條的關係,則轉交到日本。這觸發了五四運動,拒簽《凡爾賽和約》。中國於1919年宣布與德國的戰事結束,並於1921年與德國另簽和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