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1 / 3)

第十九章

法國裏昂工人起義

法國七月王朝統治時期,工人階級反抗資產階級剝削和壓迫的鬥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劇烈。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爆發了裏昂工人起義。裏昂是法國的絲織業中心。

1831年10月,工人掀起了要求增加工資的要求,10月21日,裏昂工人開始罷工和示威遊行。他們提出了“工作不能生活,毋寧戰鬥而死”的口號,英勇戰鬥。經過兩天的激戰,占領了裏昂全城。12月3日,裏昂被攻陷,起義失敗了。l834年4月9日,工人再次走上街頭,修起街壘,高呼“建立民主共和國”和“我們的事業,是全人類的事業”的口號,與政府軍展開了激戰。起義持續了6天,4月15日,七月王朝又一次調來重兵,將起義鎮壓下去。

19世紀20年代的兩次裏昂工人起義,是法國階級鬥爭的轉折點。在起義中,工人階級獨立地提出了本階級的口號,並為之進行英勇的戰鬥,表明在法國,工人階級已經獨立地登上了曆史舞台,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鬥爭,已經上升到政治舞台的首要地位。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圖433)

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40年代產生於西歐,當時西歐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發展。英、法、德 3國是其發源地。因為當時英、法,德,等國已經或正在實現產業革命,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無產階級已經由自在階級開始向自為階級轉變。英國憲章運動、法國裏昂工人起義和德國西裏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標誌著無產階級已經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曆史舞台。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和工人運動發展的產物。以《共產黨宣言》的問世為標誌 。

1848年2月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中,第一次對無產階級的思想體係作了係統的表述,這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巴黎公社

法國與普魯士的戰爭,是於1870年7月由法國拿破侖三世挑起的,結局卻是法軍慘敗。1870年9月2日,被圍困在色當的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下令投降,第二帝國也就隨著皇帝的投降而崩潰。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宣布成立第三共和國。

色當戰役後,普魯士軍隊繼續長驅直入,占領法國整個東北部,並向巴黎推進。至此,普魯士所進行的戰爭已由統一戰爭演變為非正義的侵略、掠奪法國的戰爭。

在梯爾也政府進行賣國的同時,巴黎無產階級加強了自己的鬥爭,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梯也爾政府逃往凡爾賽宮,資產階級政府在巴黎的統治土崩瓦解,巴黎無產階級取得了世界曆史上無產階級革命的第一次勝利,建立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

第一國際誕生(圖434)

1864年建立的國際工人聯合組織。K.馬克思是創始人之一和實際上的領袖。它的任務是在國際範圍內組織各國工人階級的力量,在工人運動的各種不同表現形式之間建立聯係並把它們聯合起來,保衛工人階級的利益,為工人階級的解放而鬥爭。

直接推動第一國際成立的是波蘭1863年起義。1863年 7月22日,工人聯合會倫敦理事會召開群眾大會,抗議沙皇俄國鎮壓波蘭起義,聲援波蘭人民正義鬥爭。

1864年10月5日,國際舉行臨時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選舉代表各國的委員,連同原已選出的委員,共50人;會議還選出一個由 9人組成的起草章程的專門委員會(小委員會)。馬克思出席國際成立大會,並被選入臨時委員會和小委員會。

1866年 9月日內瓦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稱為《國際工人協會章程》,1871年9月倫敦代表會議修改後稱作《國際工人協會共同規章》),並於1864年11月1日中央委員會會議上獲得通過。

亞洲革命風暴

19世紀上半期,亞洲大部分國家淪為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其傳統手工業遭到摧毀,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國家經濟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附庸。

亞洲國家的下層勞動人民除遭受本國統治階級的剝削外,又遭到外國資本主義的壓榨,生活困苦不堪;一些有骨氣的上層人士痛恨國家主權的喪失,希望趕走外國侵略者。

亞洲許多國家的封建統治階級日益腐朽,同殖民勢力相勾結,並甘願為他們所用,遭到人民的反對。

主要事件:爪哇人民反對荷蘭統治者的起義,阿富汗人民反對英國侵略軍的起義,伊朗巴布教徒起義、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和印度民族大起義。後三次起義把亞洲革命風暴推向了頂點。

爪哇人民反對荷蘭統治者的起義(圖435)

1825-1830年,爪哇人民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大規模起義。由蘇丹的長子P.蒂博·尼哥羅領導,故又稱蒂博·尼哥羅起義或爪哇戰爭。1816年荷蘭恢複對印尼的統治後,加強對當地人民的壓榨,並損害當地封建主的利益,激起各階層人民不滿。

起義導火線是荷殖民當局修建公路,強行通過蒂博·尼哥羅領地德卡列佐的伊斯蘭墓地。1825年7月20日,蒂博·尼哥羅在斯拉朗發動起義,號召人民對殖民者進行聖戰。

1826年10月15日,蒂博·尼哥羅率軍進攻殖民軍總部所在地梭羅,在卡窩克地區戰敗負傷,被迫撤退。此後,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1828年3月,南旺地區起義軍被殲,起義轉入低潮。1829年8月,蒂博·尼哥羅率起義軍轉戰格利爾山區。翌年3月,殖民當局以談判為名誘捕蒂博·尼哥羅,起義失敗。

阿富汗人民反對英國侵略軍的起義

19世紀30年代,英俄聯合對阿富汗展開了激烈爭奪。英國為了排擠沙俄在阿富汗的勢力,建立一個由英國控製的阿富汗傀儡政權,1838年底,英國出兵三萬多人,進攻阿富汗。1839年8月,英軍占領喀布爾,扶植了傀儡國王,建立了英國殖民統治。英國的侵略行徑,激起了阿富汗人民的堅決反抗。

1841年11月,喀布爾人民首先爆發起義。起義軍迅速控製了局勢並對英軍據點展開了圍攻。駐喀布爾的一萬六千多名英國殖民軍走投無路,被迫簽約撤軍,結果在撤退途中全部被殲。1842年秋,英軍再次進攻阿富汗,重新占領喀布爾並進行了瘋狂的報複。但是,這次英軍沒有在阿富汗長期停留,當年10月就全部撤回印度。

伊朗巴布教徒起義

19世紀上半期,伊朗一方麵受到俄國的不斷蠶食;另一方麵,英國等西方列強也不斷擴大對它的侵略,伊朗的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伊朗統治階級不思民族振興,反而橫征暴斂,激起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

巴布教是伊斯蘭教在伊朗的新教派。創始人賽義德?阿裏?穆罕默德(1820—1850年)出生於布商家庭,是一個下層阿訇。1844年,他自稱“巴布”。 1847年,巴布寫成《默示錄》,成為巴布教的“聖經”。

1848年9月,伊朗國王死後,統治集團內訌。巴布教徒利用時機,首先在馬讚德蘭省舉行起義。起義者擊潰了當地封建武裝,奪占了伊斯蘭教徒認為是聖地的塞克?塔別爾西陵墓。他們在這裏修築城堡,平分財產,實行共餐,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起義者多次打敗國王的軍隊,推動了各地巴布教運動,到1849年2月,全伊朗的巴布教徒增至十萬餘人。

1850年5月,巴布教徒又在讚兼、尼裏茲等城市舉行第二次和第三次起義。一萬五千名的起義者占領了讚兼城的東半部,英勇抗擊王軍的進攻。當年12月,王軍用大炮幾乎轟平了讚兼城,巴布教徒浴血奮戰,最後全部壯烈犧牲。

1851年到1852年,巴布教徒一再掀起起義,但由於脫離群眾,很快都被政府鎮壓下去了。

中國太平天國運動(圖436)

太平天國(1851年—1864年)是中國清朝後期,由洪秀全(稱號“天王”)所建立的政權,前身為1843年創立之“拜上帝會”。1851年成立太平天國,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曾占領長江中下遊地區。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計存在14年。太平軍在全盛時期的兵力超過一百萬人(包括女兵十餘萬人)。

太平天國,是在滿清統治後期的一次最為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最終被清朝聯合列強鎮壓下去,但是其餘部仍進行了頑強的鬥爭。太平天國前期所到之處都實現了男女平等,廢除裹腳等惡習,女子的地位得以和男子同等,是近代中國民主的開端。

印度民族大起義(圖437)

19世紀40年代末,英國征服了整個印度,並用高壓手段來進行統治。英國的殖民當局急於直接統治印度,以攫取更廣闊的市場和更多的原料產地,對印度的封建王公采取了兼並其土地的政策,兼並了他們大約1/3的土地。與此同時,英國殖民當局也改變了對土兵的政策,由以前的收買轉為幹涉他們的宗教信仰,削減他們的薪餉,並驅使他們到阿富汗、伊朗和中國去為英國殖民者作戰。英國的高壓統治政策激化了英國殖民者與印度社會各階層的矛盾,終於導致了印度民族大起義的爆發。

1857年,英國殖民當局把塗有豬油牛脂的子彈發給土兵使用;土兵大都信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分別忌食牛肉和豬肉,因此感受到極大的侮辱。當時,密拉特城的85名土兵公開拒絕使用這種子彈,遭到逮捕。故憤怒的密拉特城軍民首先發動起義。這就是著名的密拉特事件。

5月11日起義軍隊到達德裏,當地的印度人加入反英運動,攻擊紅堡,殺掉5名英國人並要求居住在當地的莫臥兒帝國皇帝穆罕默德·巴哈杜爾·沙複位,他勉強同意成為叛亂的首領。西帕衣團繼續屠殺城裏的英國人和基督教徒。

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1858年8月,英國議會通過法案,撤銷東印度公司。

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圖438、439)

19世紀自然科學的重大突破,為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所要求的新技術革命創造了條件。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主要表現在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製、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等四個方麵。這些科學技術的新成果被迅速、廣泛地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這是近代以來科學技術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業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即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電力的廣泛應用。早在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它由蒸汽或水力帶動,就能把機械能變為電能。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1882年,法國人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絡。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係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列寧指出:“電力工業是最能代表最新技術成就,代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資本主義的一個工業部門。”人類曆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內燃機的創製和使用。早在1876年,德國人奧托製成了四衝程內燃機,使用煤氣為燃料。19世紀80年代中期,德國發明家格·戴姆和卡爾·本茨提出了輕內燃發動機的設計,這種發動機以汽油為燃料。90年代,德國工程師狄塞爾設計了一種效率較高的內燃發動機,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機。

19世紀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車出現了。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成了第一輛用汽油內燃機驅動的汽車。隨後,以內燃機為動力的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不斷湧現出來。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製造的飛機試飛成功,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預告了交通運輸新紀元的到來。

電訊事業的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電訊事業廣泛地發展起來。1876年,定居美國波士頓的蘇格蘭人貝爾試通電話成功,愛迪生等人在貝爾發明的基礎上作了重要改進,使電話通訊很快風行全球的許多國家。1877年,美國建成第一座電話交換台。隨後,在巴黎、柏林、彼得堡、莫斯科和華沙等地相繼成立了電話局。無線電的發明是19世紀末最為重要的技術成就之一。

1899年,馬可尼在英法之間發報成功;1901年,橫越大西洋發報成功。近代電訊事業的發展,為快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從此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係進一步加強。

化學工業的建立。化學工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出現的新興工業部門。從80年代起,人們開始從煤焦油中提煉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學合成方法,美國人發明了塑料,法國人發明了人造纖維。化學工業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壟斷組織的出現

1870年以後,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特別是重工業的興起,使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要求的資本與勞動力也就越來越多,於是股份公司這種早已出現的集資經營方式開始得到廣泛的發展。隨著股份公司的發展與逐步完善,中小工廠被吞並,資本與生產迅速地集中了。此外,資本主義內部的激烈競爭也加速了大資本吞噬小資本的進程。生產的集中引起了壟斷組織的產生。

早在19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歐美先進資本主義國家中就已開始出現個別的壟斷組織。1873年的經濟危機使更多中小企業破產,進一步推動了企業兼並,促進生產的集中,於是壟斷組織較多較快地發展起來。

這一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首先在石油、汽車等工業部門中,相繼出現了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等不同形式的壟斷組織。這些壟斷組織控製某一個或幾個部門的生產、價格和市場,以賺取高額利潤。由於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經濟和曆史條件的差異,壟斷組織發展的程度和形式也不盡相同。

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組織在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地發展起來,成為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