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2 / 3)

19世紀晚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和資本已高度集中,出現了壟斷組織。美國和德國尤其突出。壟斷資本家通過兼並或聯合的方式組成壟斷組織,控製某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價格和市場,賺取高額利潤。

美國壟斷主義的形成(圖440)

1882年,在美國出現了第一個托拉斯,美孚石油公司。1863年,約翰·洛克菲勒同別人合資,在克利夫蘭開辦了一家煉油廠。兩年後,他獨占了這家工廠,又吞並了許多中小煉油廠。到1869年,這家工廠已成為美國最大的煉油廠。1870年,洛克菲勒組建俄亥俄美孚石油公司,資金100萬美元。他勾結鐵路部門控製運價,打擊競爭對手。美孚公司發展很快,1880年,它提煉的石油占全美的95%。1882年,美孚石油托拉斯成立。它掌握了14家公司所有權,控製著26家公司的多數股票,壟斷了美國石油工業。

托拉斯是美國壟斷組織最普遍的形式,是比卡特爾和辛迪加壟斷程度更高的壟斷組織。參加托拉斯的企業,完全喪失了生產上和商業上的獨立性,被聯合為一個龐大的企業,由理事會統一經營管理,各個資本家變成托拉斯的股東,按照股份取得股息和紅利。

到20世紀初,美國各重要工業部門一般都已為一兩個或幾個大托拉斯所壟斷,形成了各部門的所謂“大王”。如汽車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鋼鐵大王摩根等。舉世聞名的美國鋼鐵公司,福特、通用、克萊斯勒3家汽車公司,杜邦公司,通用電氣公司,美國煙草公司,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等大托拉斯,都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的。當時,各大托拉斯控製各部門生產的情況是:占石油的95%,占鋼鐵的66%,占化學工業的81%,占金屬工業的77%,占鋁業的85%,占製糖業和煙草業的80%。托拉斯已成為美國經濟生活中的統治力量,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

德國壟斷主義的形成

德國壟斷組織發展的程度僅次於美國。

1857年德國出現了第一個卡特爾,到1870年增加到6個。1873年經濟危機爆發後,卡特爾迅速增加,1879年已有14個,1890年猛增到210個。在19世紀末的高漲和1900—1903年的危機期間,壟斷組織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905年卡特爾已發展到385個,壟斷組織遍及采煤、冶金、電氣、化學、食品等工業部門。

再20世紀初,卡特爾開始向高級形式——擁有統一銷售組織的辛迪加發展。與此同時,在一些主要生產部門還出現了為數不多的巨大托拉斯和康采恩。因此,20世紀初壟斷組織已成為德國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1907年,擁有50個工人以上的大企業僅占企業總數的0.9%,而它們擁有的工人總數占工人總數的39.4%,占占有的蒸汽馬力和電力分別高達75.3%和 77.2%。特別是重工業和運輸業中,許多往往被一兩個壟斷組織所支配。

1910年,萊茵—威斯特法利亞煤業辛迪加的煤產量超過全國的一半以上。德國鋼業聯盟和鐵業聯盟壟斷了全國鋼鐵產量的98%。電氣工業基本上被電氣總公司和西門子公司兩個集團控製,航運業則集中於漢堡—美利堅公司和北德意誌航運公司手中。

英國壟斷主義的形成(圖441)

英國壟斷組織較大發展是在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初,雖在多數部門都出現了不同形式的壟斷組織,但在紡織、煤炭、冶鐵等一些舊工業部門還處於分散經營的狀態,這與英國經濟發展緩慢,舊工業部門牽累較大有關,同時也與英國實行自由留易政策有關。

在資本輸出和從領土上瓜分世界方麵,英國卻表現得非常突出。殖民地對英國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決定意義。從17世紀初起到19世紀中葉,英國已逐步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殖民體係,以後又奪得了大量海外殖民地。到1914年,英國擁有的殖民地麵積達3350萬平方公裏,占全球麵積的1/4,占各帝國主義國家殖民地總和的1/2,為英國本土麵積的111倍以上;擁有的殖民地人口達39350萬人,為英國人口的8倍以上。在大量侵占國外領土的同時,英國又進行了大量資本輸出。

到1913年,英國的國外投資總額已達40億英鎊,相當於英國國民財富的1/4,占各帝國主義國家對外投資的一半。英國資本的輸出,一半以上是投放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

英國最大的壟斷組織也是產生在壟斷殖民地原料生產和銷售的領域。如在南非創立的大壟斷公司德比爾斯采礦公司,1907年英國資本與荷蘭資本共同創立的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和1909年創立的英伊石油公司。英國對外投資的收入,不僅超過了對外貿易的收入,而且超過了工業的收入,英國成了典型的殖民帝國和食利國。

英國向帝國主義過渡

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隨著英國的世界工業壟斷地位的喪失,英國加強了對外擴張和掠奪。英國是最凶惡的殖民主義者,在世界各大洲強占了廣大的殖民地,從殖民地劫掠各種原料,向其傾銷商品、輸出資本。

英國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是同它瘋狂掠奪殖民地緊密相聯的,它的壟斷組織首先就是從剝削殖民地的企業中開始出現和發展起來的。殖民地對英國的興衰具有極大的意義,英國因此被稱為“殖民帝國主義”。

美國向帝國主義過渡

隨著美國變成工業國家,資本和生產急劇集中;美國資本主義變成了壟斷資本主義。托拉斯是美國壟斷組織最普遍的形式。

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八大財團,他們不僅控製國家經濟命脈,而且控製國家政權。其中,洛克菲勒和摩根為首的美國兩大托拉斯美孚石油公司和美國鋼鐵公司是兩個最大的財團,它們獨占了1/3的全國國民財富。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資本和生產的集中能夠達到美國這樣的程度。所以,美國被稱為“托拉斯帝國主義”。列寧指出:“美國托拉斯是帝國主義經濟或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的最高表現。”

法國向高利貸帝國主義過渡

19世紀中期,法國的工業生產僅次於英國,占世界第二位。在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法國的工業生產雖然仍有一定的發展,但其速度相對緩慢,遠遠落後於美國和德國,到19世紀末,降到世界第四位。

19世紀末,法國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雖然法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比較緩慢,但是它的工業生產也出現了集中的趨勢。相比之下,在法國經濟中起重大作用的不是工業,而是銀行信貸業。法國銀行資本比工業資本發展和集中的速度更為迅速。法國壟斷資本家把大量資本輸往國外,與英國主要把資本投到它的殖民地工業中相比,不同的是,法國主要采取高利貸形式,把資本借給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和殖民地,首先是俄國等歐洲國家。法國因此成了歐洲的高利貸者,每年收取巨額利息,被稱為“高利貸帝國主義”。

俄國向帝國主義過渡

雖然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落後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但在20世紀初,也繼其他國家之後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一方麵,由於1861年改革很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俄國壟斷資本同這些大量的封建殘餘緊密結合,錯綜交織。

封建殘餘主要表現為:經濟上,大地主土地所有製仍然存在,貴族地主占有大部分的私有土地,廣大農民繼續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和壓迫;政治上,貴族地主把持著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權,沙皇仍然擁有不受任何限製的絕對權力,對人民實行專製、野蠻的統治。

另一方麵,到20世紀初,俄國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國內市場狹小,資金缺乏,工業的發展日益依賴於外國資本特別是法國的資本,經濟落後,難於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競爭,它為此更加需要依靠軍事侵略手段,占領殖民地市場,力圖通過殖民掠奪彌補其財政資本的不足。因此,俄國帝國主義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和軍事性,被稱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

日本向帝國主義過渡

在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其自由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與壟斷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之間的區別並不明顯。為了增強其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能力,日本政府把興辦的國營企業,除兵工廠和鐵路交通外,都以極為優惠的價格,轉給私人資本家經營。於是,在政府的保護下,日本的壟斷組織也較早地產生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也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

日本帝國主義被稱為“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這是因為:第一,日本壟斷資本具有封建性:明治維新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勢力。

德國向帝國主義過渡

1871年國家統一的完成,開辟了統一的國內市場;普法戰爭後,法國50億法郎的賠款,為德國提供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從法國割來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儲藏的豐富礦藏,為發展工業補充了重要的資源;德國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更易於采用新技術和新設備,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

1870年,德國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占第三位。但是,19世紀最後30年,德國建立了現代化的工業體係,工業生產的發展速度僅次於美國,躍居世界第二位。

經濟的飛速發展,引起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德國成為壟斷組織發展程度僅次於美國的國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也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它被稱為“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

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壟斷資產階級進一步依靠容克地主階級專政,以便對內鎮壓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對外爭奪市場和世界霸權。這種容克地主階級和壟斷資產階級在經濟、政治上的結合,便形成了德國帝國主義的特征。

列強對世界的瓜分

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侵略亞洲概況簡表

殖民國家

被侵略和占領的國家、地區

英國

土耳其、阿富汗、伊朗、印度、緬甸、馬來半島、中國

法國

土耳其、越南、老撾、柬埔寨、中國

俄國

土耳其、伊朗、中國

德國

土耳其、中國

美國

菲律賓

日本

朝鮮、中國

19世紀晚期帝國主義瓜分非洲概況簡表

殖民國家

被侵占的國家和地區

麵積(平方千米)

人口

英國

埃及、蘇丹、尼日利亞、中南非許多地區

880多萬

4000萬-5000萬

法國

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索馬裏、馬達加斯加、法屬剛果等

1090多萬

約3000萬

比利時

比屬剛果

230多萬

1500多萬

德國

喀麥隆、西南非洲等

250多萬

1000萬

葡萄牙

安哥拉、莫桑比克

208萬

500萬

意大利

利比亞等地區

225萬

100萬

西班牙

在西非、北非侵占了一些地區美西戰爭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帝國主義列強在亞洲爭奪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的鬥爭更加激烈,致使亞洲各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19世紀晚期,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歐洲殖民國家掀起瓜分非洲的高潮,它們幾乎侵占了整個非洲。

拉丁美洲各國獨立後,英美等殖民勢力跟蹤而至,加緊向該地區滲透;美國利用它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先後打出了“門羅主義”、“泛美主義”等招牌以擴張自己的勢力。為此,還扮演了該地區國際警察的角色。

第二,在帝國主義列強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奴役、掠奪和統治的基礎上,世界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亞、非、拉美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變成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屬國。

亞洲美洲拉美的民族民主運動

朝鮮的義兵運動(圖442)

1907年,根據日本侵略者的要求,朝鮮政府命令除國王的極少數衛隊外,朝鮮軍隊全部解散。朝鮮廣大愛國官兵拒絕服從命令,漢城1 300名士兵同日軍展開激烈巷戰,打死日軍一百多人,因眾寡懸殊,彈盡援絕,遭血腥鎮壓。

此後,各地士兵奮起反抗,並彙合當地起義人民,形成席卷全朝鮮的義兵運動,組成了以李麟榮為“十三道義兵總大將”的全國性武裝部隊,向漢城進軍,後因受日軍阻擊而失敗。1907-1911年,同日軍作戰的義兵共有十四萬人,作戰近三千次。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圖443)

印度民族資本主義出現於19世紀50年代,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印度產生了民族資產階級。印度民族資產階級的資金和技術都依賴於英國。因此,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同英國壟斷資本家存在著依附關係。

1885年,印度國大黨在英國當局的同意下成立,它主要反映了印度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主張和英國殖民者合作。在它的發展中,黨內出現了以代表小資產階級和自由職業者利益為主的激進派。激進派主張推翻英國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其代表人物是提拉克。

由於英國對印度的殘酷壓榨,1905年印度人民的反英鬥爭出現新高潮。在鬥爭中,國大黨的激進派起了領導作用。1908年孟買10萬工人的政治總罷工把運動推到高潮,同時,它也標誌著印度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

埃及人民的抗英鬥爭

埃及地處歐、亞、非三洲的交通樞紐。19世紀下半期,英法資本主義勢力都加緊向埃及滲透,英國在埃及取得了修築鐵路的特權,法國在埃及也取得了開鑿蘇伊士運河的特許權。1869年運河通航,法國在埃及的勢力盛極一時。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