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1 / 3)

第十八章

圈地運動——資本原始積累開端

資本原始積累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前,通過暴力等非正當手段使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分離,使生產資料聚集在少數人手裏的過程。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和起點,對農民土地的剝奪,形成整個原始積累的基礎。

這個過程,在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特點,但最典型的形式是英國的“圈地運動”。英國從14世紀起,隨著毛紡織業的發展,地主就開始強行用籬笆、濠溝圈占農民的公有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政府頒布了一係列圈地法令,使這一暴行合法化,圈地運動以空前的規模加速進行。他們殘暴地毀滅村莊,把農民趕走,變耕地為牧場,製造了曆史上有名的“羊吃人”的淒慘景象。

這個用暴力掠奪土地的運動長達300年之久,大約到1750年英國的自耕農已被消滅,到18世紀末,農民公有地的最後痕跡也消滅了。

殖民掠奪(圖406)

英國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另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海外掠奪和殖民侵略。從16世紀末開始,英國建立了許多從事掠奪的公司,具有半官方半商業的特點。其中最著名的有l579年建立的東陸公司,1588年建立的非洲公司和1600年建立的東印度公司。

特別是東印度公司,完全壟斷了英國對印度和中國的貿易。英國的海外貿易還具有強烈的海盜掠奪的性質,各個海外貿易公司的據點,同時也進行海盜掠奪。在進行海外貿易和海盜掠奪的同時,英國在亞洲、非洲以及北美、西印度群島等地進行瘋狂的殖民侵略,在這些地區建立了許多殖民據點,掠奪當地人民的財富。海外貿易、海盜掠奪以及殖民侵略為英國資本主義生產積累了大量資金,推動了它的發展。

圈地運動和海外掠奪殖民活動,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到來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新航路的開辟(圖407)

歐洲從15世紀開始,為了籌集商品經濟快速發展所需的貨幣和資本的原始積累需要,加之奧斯曼帝國控製了亞洲和歐洲的路上通道,從而使得歐洲新興資產階級對外尋找的通往中國和印度的運動,而曆經迪亞士,麥哲倫,哥倫布,達伽馬等人的探索後,最終找到了通往亞洲的通道。

公元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歐洲人開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的航路,從而發現了美洲大陸,這個事件在曆史上習慣稱為“地理大發現”。

新航路開辟運動影響重大,他改變了各州間基本封閉的狀況,為後來歐洲的掠奪和三角貿易打下了基礎,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生產資料和市場。但另一方麵,他也給美洲和亞洲等國家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所以如何看待新航路運動,要從兩方麵對待。

文藝複興運動

文藝複興運動最早發生在意大利。l4世紀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一些發達的城市裏,產生了資本主義的最初萌芽。資本主義的產生是資產階級新文化運動發生的前提。14、l5世紀以來,在西歐封建社會孕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資產階級開始形成並登上曆史舞台。資產階級需要為其服務的新文化,於是他們在思想文化領域內發動了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新文化運動。

文藝複興運動是一場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它為歐洲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準備,也為歐洲近代資本主義文化奠定了基礎。文藝複興運動最早發源於l4世紀的意大利,以後逐漸擴大到西歐各國,一直持續到l7世紀中期。

宗教改革(圖408)

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紀至17世紀進行的一次改革,是資產階級披著宗教外衣的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馬丁路德、加爾文及慈運理等人,以及發展出來的新教教派。一般認為宗教改革始於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結束於1648年的威斯特法倫和約。

1376年英國 的勒得倭得教區長兼英王皇家神學顧問約翰·威克裏夫(1320-1384年) , 眼見教皇生活奢靡,教會因爭競逐財而腐化,便在牛津公開指責教會的主決者。

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圖409)

“尼德蘭”包括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北部的一小部分。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同時又是反對西班牙統治的民族解放戰爭。

1566年8月中旬,一場聲勢浩大的人民起義像火山一樣爆發了。弗蘭德爾的市民首先行動起來,他們手持棍棒、錘子和繩索,衝進教堂和修道院,搗毀聖像、聖骨之類的騙人的“聖物”,或者打開監獄釋放被囚的新教徒,強迫當局限製天主教僧侶的活動,允許新教徒信仰自由。有些地方的農民焚毀田契,建立革命的武裝。8月底.運動波及安特衛普、阿姆斯特丹等大城市和荷蘭、西蘭等地,尼德蘭l7省中有12省卷入。西班牙的統治陷於癱瘓。有些曆史學家稱這次起義為“聖像破壞運動”。

它是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和獨立戰爭的真正開端。尼德蘭革命分為南北兩個部分,l609年4月9日西班牙承認荷蘭共和國的獨立。尼德蘭北方的革命勝利結束。l648年的威斯特發裏亞和約,正式確認荷蘭獨立。尼德蘭南方後來形成比利時和盧森堡國家。尼德蘭革命是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它在封建製占統治地位的歐洲打開了一個缺口,建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具有重大影響。

資產階級革命時代

蘇格蘭起義——資產階級革命的導火索(圖410)

蘇格蘭雖然自1603年以後與英國共有一個國王,但它仍然是一個獨立的王國,有自己的獨立議會和教會組織。但是查理一世根據勞德大主教的建議,強迫蘇格蘭人接受英國的祈禱書,對反對者嚴加迫害。1634年當發現一個蘇格蘭的勳爵有一份反對采用新祈禱書的請願書時,即下令以叛國罪加以逮捕。

蘇格蘭人為了進行反抗,選出了一個常設代表團,並起草了一個“民族公約”,公約宣稱他們不接受新的宗教法規和新的祈禱書。隨後“公約派”組織了一支軍隊,1639年這支軍隊攻入了英國國境。

查理一世為了籌措軍費去抵抗蘇格蘭人,不得不在1640年4月13日下令召集已停開了11年的議會。但這屆議會召開之後,非但拒絕通過國王所需要的經費,反而提出了議會應該享有的權利等問題。查理一世在氣憤之下,在5月初又將它解散。這屆議會存在不到一個月,史稱“短期議會”。

蘇格蘭的起義不斷擴大,公約派的軍隊在紐伯恩擊敗了查理一世的軍隊,隨後占領了紐卡斯爾。在英國倫敦及許多地區發生了騷亂。倫敦有1萬多人簽名遞交請願書,要求召開議會。1640年9月,查理一世在約克召開了一個貴族“大委員會”,參加會議的貴族也要求召開議會。查理一世無力抵禦蘇格蘭人的進攻,於10月間在裏朋同蘇格蘭人訂立了停戰協定。協定規定查理一世的政府每天應交付蘇格蘭人850鎊費用。另外,須交給蘇格蘭人30萬鎊賠償費。但即使這筆費用,查理也無法籌措。他不得不在1640年11月3日重新召開議會,這屆議會以後斷斷續續存在到1653年,史稱“長期議會”。

“長期議會”召開後,成了反對以查理一世為首的封建王黨的領導中心,一般將它作為英國革命的開始。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圖411)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從1640年查理一世召開三級會議的事件開始到1688年詹姆斯二世退位的事件結束,以新貴族階級為代表推翻封建統治建立起英國資本主義製度的社會革命,也稱又稱英國內戰、清教徒革命。

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斯圖亞特繼承了英國王位,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

查理一世為了籌劃軍費,鎮壓起義,被迫於1640年恢複長期關閉的議會。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起來,利用議會同國王進行鬥爭,起草了《大抗議書》,抨擊查理一世暴政,他們要求限製王權,取消國王的專賣權,監督國王和大臣的活動。查理一世拒絕接受《大抗議書》,最終和議會決裂。

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內戰,組織王軍,向議會軍發起進攻。1643年,克倫威爾前往英格蘭東部,募集了一支主要由自耕農和城市平民組成的騎兵,在馬斯頓荒原戰役(1644.7),納西比戰役(1645)等戰役中屢次擊潰王黨軍。內戰結束後,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處死。英吉利共和國時代開始。

1653年4月30日,克倫威爾發動政變,解散議會。12月16日,他正式宣布自己就任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1649年占)的“護國主”,英吉利共和國時代結束,以克倫威爾的個人軍事獨裁為特色的護國政體時期開始。1658年,克倫威爾病逝。英國重新進入混亂時期。

1660年,斯圖亞特封建王朝(查理二世)複辟,他們推行反動政策,實行血腥報複,嚴重損害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

1660年,斯圖亞特封建王朝(查理二世)複辟,他們推行反動政策,實行血腥報複,嚴重損害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標誌君主立憲製的資產階級統治確立。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揭開了歐洲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曆史發展的進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法國封建國家的改革(圖412)

18世紀的法國是個封建製王國,等級森嚴。但資本主義生產力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它的發展需要衝破封建經濟製度的束縛。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推翻了封建王朝。8月,頒布《人權宣言》,確定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雅各賓派掌權後,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如頒布頒布《雅各賓憲法》,廢除封建所有製,平定吉倫特派叛亂,粉碎歐洲君主國家的武裝幹涉等。1794年,雅各賓派被推翻後,熱月黨掌權,局勢動蕩。1799年11月9日,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掌握政權,又於1804年稱帝,頒布了《拿破侖法典》,這部法典肯定了人權,允許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自由發展。

俄國農奴製改革(圖413)

19世紀中期,俄國的資本主義已經出現,封建農奴製經濟束縛了大量的勞動力,使資本主義難以快速發展。同時農奴製經濟內部也出現矛盾,地主與農奴之間的鬥爭日趨激烈。農奴大量逃亡。克裏木戰爭使國內矛盾進一步激發。

1861年,沙皇親自下令解放國內所有農奴,規定農奴解放後,可以得到一塊土地,但必須高價贖買。它實質上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它是俄國曆史上的轉折點,為俄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開辟了道路。但改革很不徹底,保存下大量封建殘餘,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已經被剝奪得一幹二淨。

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圖414)

這一時期的殖民擴張主要是英、法、俄的擴張,以及互相之間的爭奪。

16世紀英國海外活動的特點:海盜式的搶劫、販賣黑人奴隸同一般的商業結合。1588年打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樹立海上霸權並由此開始在海外積極進行殖民擴張。英國的擴張在北美,到18世紀30年代,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了13個殖民地,還在西印度群島奪取了許多島嶼如牙買加等、馬薩諸塞、倫敦公司在17世紀初向北美移民,1607年建立第一塊殖民地、英國在北美的13個殖民地。

法國地北美進行殖民活動,也同英國一樣開始於17世紀初,主要建立了新法蘭西和路易斯安那;在印度,法國在印度東海岸建立了本地治理等殖民據點。

荷蘭的殖民擴張,幾乎和英國同時,在亞洲有印尼的爪哇島,馬六甲,錫蘭,台灣,日本,在非洲有好望角,在北美則是哈德遜河流域,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歐洲的啟蒙運動(圖415)

18世紀初至1789年法國大革命間的一個新思維不斷湧現的時代,與理性主義等一起構成一個較長的文化運動時期。這個時期的啟蒙運動,覆蓋了各個知識領域,如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曆史學、文學、教育學等等。啟蒙運動同時為美國獨立戰爭與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框架,並且導致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興起,與音樂史上的巴洛克時期以及藝術史上的新古典主義時期是同一時期。

啟蒙運動發生在十八世紀的歐洲,最初產生在英國。而後發展到法國、德國與俄國,此外,荷蘭、比利時等國也有波及。

法國是啟蒙運動的中心,法國的啟蒙運動與其他國家相比,聲勢最大,戰鬥性最強,影響最深遠,堪稱為西歐各國啟蒙運動的典範。 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是伏爾泰。他的思想對18世紀的歐洲產生了巨大影響,所以,後來的人曾這樣說:“18世紀是伏爾泰的世紀。”

啟蒙運動是發生在17、18世紀歐洲的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資產階級思想文化解放運動,它為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是繼文藝複興運動之後歐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俄國的殖民擴張

在西歐人向海外擴張到世界各地的同時,俄國人正在陸上進行橫貫歐亞大陸的擴張。對西伯利亞的一片片廣闊的陸地的控製,是可與美國朝太平洋岸的西進運動相媲美的一篇史詩般的傳奇。

1584年在白海建成了阿爾罕格爾斯克港,因冬季封凍,每年通航時間較短,距離西方也過遠。俄國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同西方有更多交流,解決出海口問題成為急務。

1695--1698年,彼得曾兩次出兵攻打土耳其均遭失敗,後又尋求同盟者共同對土作戰,也未成功。這時發現,北方的丹麥、波蘭同瑞典的矛盾很深,於是彼得將力量轉到北方,於l699年同丹麥、波蘭結成反瑞典的“北方同盟”。1700年瑞典先發製人,出兵攻打丹麥,迅速取得勝利,隨後便進軍波蘭。俄國急忙派兵參戰。這一戰打了21年,史稱北方戰爭或俄瑞戰爭。

1703年攻占寧斯幹茨堡。該城經征發農奴勞役大規模修建後,於l712年被定為首都,即為彼得堡。俄軍還占領了涅瓦河口的科特林島,建立起海軍基地,即後來的喀琅施塔得要塞。接著,攻下了納爾瓦、大都,占領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太部地區。l706年瑞典征服波蘭後,移軍攻打俄國。1708年打敗俄軍進入俄國境內。但瑞典軍沒有進軍莫斯科,而是南下烏克蘭,結果在1708年9月底被俄軍抄了後路,援軍被殲,瑞典軍攻勢遂停止。

1709年的波爾塔瓦戰役,成為戰爭的轉折點,俄軍大獲全勝,使俄、波丹同盟再次恢複,並使普魯士參戰。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瑞典終於被迫在1721年簽訂了《尼斯塔德和約》。根據和約,俄國獲得了芬蘭灣、裏加灣、卡累利阿、愛沙尼亞及拉脫維亞的大部分,奪取波羅地海出海口的目標終於實現。沙俄從此成為東歐大國,向著爭奪歐洲霸主的道路邁進。

法國大革命(圖416)

1789年7月14日在巴士底監獄爆發的一場革命,法國的君主專製政體被推翻。

1789年5月由於財政困難國王被迫召集三級會議,路易十六企圖向第三等級征收新稅,但第三等級紛紛要求限製王權、實行改革。6月,他們依然決定將三級會議改為國民議會。路易十六準備用武力解散議會,巴黎人民於7月14日起義,攻占了法國象征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8月26日製憲會議通過《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簡稱《人權宣言》,確立人權、法製、公民自由和私有財產權等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失敗,部分激進領袖和民眾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

9月30日製憲議會解散,10月1日立法議會召開。法國成為君主立憲製國家。

1792年7月11日立法議會宣布祖國處於危急中。以無套褲漢為主體的巴黎人民再次掀起共和運動的高潮。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比爾、馬拉、丹敦領導反君主製運動,於8月10日攻占國王住宅杜伊勒裏宮,打倒波旁王朝,推翻立憲派的統治。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於9月21日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經過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